药代动终版
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
药理学总结第一章绪论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
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代谢:体内各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代动终版
08级药代动期末考参考资料名词解释1. 清除率CL :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总清除率CL 等于总消除速率dx/dt 对全血或血浆药物浓度c 的比值,也就是说消除速率dx/dt=cl*c 。
2. 稳态坪浓度:为达到稳态后给药间期τ内AUC 与τ的比值。
c=AUC/τ,该公式的实质:对稳态各个时间点的浓度的时间长度权重平均。
3. 代谢分数:fm ,代谢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 和等mol 的原型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4. 负荷剂量(Loading Dose ):凡首次给药剂量即可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剂量。
5.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参数随剂量(或体内药物浓度)而变化,如半衰期与剂量有关,这类消除过程叫非线性动力学过程,也叫剂量依赖性动力学过程。
6. 非线性消除: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呈现为剂量或浓度依赖性,此时药物的消除呈现非一级过程,一些药动学参数如T1/2,CL,不再为常数,AUC 、Cmax 等也不再与剂量成正比变化。
7. 清洗期(必考):交叉实验设计中两个周期的间隔称为清洗期,至少间隔药物的7~9个清除半衰期。
如果清洗期不够长,第一轮服药在血液中的残留对第二轮产生干扰。
存在不等性残留效应,第二轮数据就无效了。
8. 后遗效应(必考):在生物等效性试验交叉设计中,由于清洗期不够长,第一轮服药在血液中的残留对第二轮产生的干扰称为后遗效应。
9. 物料平衡:指药物进入体内后的总量与从尿液、粪便中收集到的原型药及代谢物等的总量是相等的。
10. 药物转运体:存在与细胞膜上的能将药物向细胞外排的一类功能性蛋白质或者多肽。
11. 介质效应:由于样品中存在干扰物质,对响应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2. MAT :mean absorption time 即平均吸收时间。
公式为MAT=MRT oral – MRT iv13. 波动系数:FD ,研究缓控释剂得到稳态时的波动情况,av /c -c ssmin ss max C FD )( 14. 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以半透膜将血浆与缓冲液隔开,将药物加入缓冲液中,待药物扩散达到平衡后测定半透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并计算出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名词解释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名词解释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的一门学科,涉及到一系列特定的名词和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名词解释:
1. 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转化过程,通过代谢作用,药物可以被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或无活性代谢产物,以及被清除出体外。
2. 代谢酶:代谢酶是参与药物代谢反应的酶类蛋白,负责催化药物分子的转化。
常见的代谢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酶)和UDP-葡萄糖转移酶(UGT)等。
3. 代谢途径:代谢途径是药物在体内发生代谢反应的不同路径。
代谢途径可以是氧化、还原、水解、酯化、葡萄糖苷化等。
4. 代谢产物:代谢产物是药物代谢反应的终产物。
代谢产物可以是活性代谢产物,具有药理活性或毒性;也可以是无活性代谢产物,无药理作用或低药效。
5. 半衰期:药物的半衰期是指体内的半数药物浓度消失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通常用于衡量药物的清除速度和给药间隔。
6. 受体饱和:当药物在体内代谢酶的催化下发生代谢反应时,代谢酶可能会达到其最大催化能力。
当药物浓度超过代谢酶的饱和点时,药物的代谢速率将不再线性增加,而是逐渐趋于饱和。
这些名词和概念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物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FDA以药动学为终点评价指标的仿制药生物等效性研究指导原则(草案)介绍
发布日期20140404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标题FDA以药动学为终点评价指标的仿制药生物等效性研究指导原则(草案)介绍作者李丽张玉琥部门化药药学二部正文内容2013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颁布了《以药动学为终点评价指标的仿制药生物等效性研究指导原则》(草案)。
该指导原则修订并替代了两个既往指导原则(即《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BA/BE)研究的总体考虑》(2003)和《食物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以及餐后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有关仿制药BE研究的内容。
相比2003版《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BA/BE)研究的总体考虑》,本指导原则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更新:1.适用于BE研究,未涉及BA研究的有关内容。
2.适用于仿制药(ANDA)申请及其补充申请。
3.系统整合了餐后BE研究的相关内容。
4.具体技术要求的完善:1)系统归纳了三种BE试验设计方案及其适用范围。
2)明确了受试者的选择要求。
3)强调进行稳态研究的试验设计主要出于安全性考虑,因而入选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多次给药药动学达稳态的BE临床试验。
4)对于半衰期较长的(24小时以上)药物,如果药物分布和清除个体内变异较大,明确说明不能截取部分AUC来评价药物暴露量。
5)如果因为在给药后短时间内(5-15分钟)未采集早期的样本,导致首个样本即为Cmax,则一般不应将该受试者的数据纳入统计分析。
6)特殊问题点考虑到了酒精对非常释制剂可能的影响,以及内源性化合物BE研究的相关问题。
7)试验设计的一般原则中整合了餐后BE的研究技术要求(包括适用范围,研究方案设计,以及撒布性给药方式和特殊饮料送服药物的情况)以及其标准餐的要求。
总体上看,该指导原则对仿制药BE研究的思路更清晰,要求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
但仍有些问题未明确解决方案,如窄治疗窗药物的BE研究,不进入循环系统的局部给药的药物的BE研究等。
药理学1(药物动力学)【终结版】预计4分
(注意:有时某些药物的后遗效应是可被利用的。
)答:停药综合征包括:1)戒断现象:对药物吗啡产生了依赖性者在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症状;2)反跳现象,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停药,导致原病复发或恶化。
3)停药危象:长期使用甲状腺后停药,产生甲状腺危象。
效应的药物。
不变。
体正常结合,从而导致最大效应下降的药物实际药量减少。
2.血脑屏障:只有脂溶性高的药物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胎盘对药物的通透性与一般的毛细血管无明显差别,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能穿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31)吸收程度:以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来表示。
2C max)的时间即达峰时间(T max)来表示。
4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量不变。
一级动力学零级动力学消除规律按恒比规律按恒量规律t1/2 t1/2恒定t1/2受血药浓度影响,浓度高,t1/2延长基本公式Ct = C0e-K t T1/2 = 0.693/K Ct = C0-K t T1/2 = 0.5 C0/K多数情况下,是体内药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所致。
经典试题1:下列哪项参数最能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EA.最小有效量B.极量C.半数致死量D.半数有效量E.治疗指数经典试题2:治疗指数是指: EA.比值越大就越不安全B.ED50/LD50C.ED50/LD50D.比值越大,药物毒性越大E.LD50/ED50经典试题3:药物与特异受体结合后,可能激动受体,也可能阻断受体,这取决于: EA.药物的作用强度B.药物的剂量大小C.药物的脂溶性D.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E.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精选试题4:受体阻断剂的特点是: BA.与受体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B.与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C.与受体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D.与受体有亲和力,有弱的内在活性E.与受体有亲和力,有强的内在活性经典试题5: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 DA.药物用量大B.药物代谢慢C.用药时间过久D.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E.病人对药物反应敏感经典试题6:首过效应最显著的给药途径是: EA.舌下给药B.吸入给药C.静脉给药D.皮下给药E.口服给药经典试题7:首过效应影响药物的: AA.作用强度B.持续时间C.肝内代谢D.药物消除E.肾脏排泄经典试题8:患者因激动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并向左肩部放射,以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给药途径是舌下含化,选择这种给药途径是因为硝酸甘油: AA.首关消除强B.肝肠循环明显C.生物利用度高D.半衰期短E.胃肠道难吸收经典试题9:影响生物利用度较大的因素是: DA.给药次数B.给药时间C.给药剂量D.给药途径E.年龄经典试题10: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具有的特点为: D A.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B.相对分子质量大C.极性大D.脂溶性高E.脂溶性低经典试题11-1: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为: C A.药物的半衰期不是恒定值B.为一种少数药物的消除方式C.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D.为一种恒速消除动力学E.其消除速度与初始血药浓度高低有关经典试题11-2: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特点为: C A.药物的半衰期与剂量有关B.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不变C.为绝大多数药物的消除方式D.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递增E.体内药物经2-3个t l/2后,可基本清除干净经典试题11-3:药物经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是: C A.恒量消除,半衰期恒定B.恒量消除,半衰期不恒定C.恒比消除,半衰期恒定D.恒比消除,半衰期不恒定E.药物半衰期的长短与初始浓度有关经典试题12: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能产生某种效应,该药是: B A.兴奋药B.激动药C.抑制剂D.拮抗剂E.部分激动剂经典试题13-1:某患者经一疗程链霉素治疗后,听力下降,虽然停药几周但听力仍不能恢复,这种药物引起的永久性耳聋属于: A 经典试题13-2:一中年女性,因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服用普萘洛尔治疗两月余,近日感病情好转而擅自停药,之后出现心慌,心律不齐加重,此现象属于: D A.毒性反应B.特异质反应C.后遗效应D.停药反应E.副作用经典试题14-1: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量是: D 经典试题14-2:T1/2 恒定的是: E 经典试题14-3:单位时间内药物按一定比率消除是: E A.半衰期B.清除率C.消除速率常数D.零级动力学消除E.一级动力学消除。
特殊药物的生物等效性评价
特殊药物的生物等效性评价杨劲张玉琥1、引言为指导药品研发,世界多国医药监管当局均制定了相应的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是对药品研发过程中共性问题的解答。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指导原则是这些原则中的重要一类,是评价制剂是否具有可替换性的重要评价准则。
按照优选顺序,FDA将评价指标按如下分类[1]:①药代动力学终点指标Pharmacokinetic endpoint②药效动力学终点指标Pharmacodynamic endpoint③临床终点指标Clinical endpoint④体外终点指标In vitro endpoint其中,药代动力学终点指标最为常用,目前通用的评价方法是置信区间法,当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数转换后几何均值比的90%置信区间(90%CI)在80-125%内时,受试制剂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与参比制剂相当,视为生物等效。
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非房室矩方法计算。
单剂量给药时,这些评价参数一般包括AUC0-τ、AUC(0-∞)、C max、T max,可以额外报告终端消除速率常数λz和t1/2;在稳态下测定常释制剂生物等效性的试验中,这些参数包括AUC(0-τ)、C max,ss和T max,ss[2]。
但是,上述指导原则并不能适用于所有药物,例如前药、内源性药物、高变异药物、窄治疗窗药物等。
这些特殊药物的生物等效性评价,在检测对象、试验设计(包括剂量选择)、试验控制、评价指标等的选择上,各自存在特殊性,各国监管当局已在研究和审评实践后形成了相应的指导原则,而且有些还处在不断更新完善之中。
本文对当前的进展详述如下:2、特殊药物的生物等效性研究2.1 药物代谢物具有生物活性原则上,评价生物等效性应该基于母体化合物的测得浓度,因为相对代谢物的C max而言,母体化合物的C max对检测剂型间吸收速率的差异通常更敏感[2,3]。
但是,当药物的代谢物具有生物活性时,以下情况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也需要监测[3]:1)母体药物在生物基质中的浓度过低,无法被准确测定时,例如前体药物的吸收。
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6-61
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指导原则主要阐述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原则,适用于体内药物浓度能够准确测定并可用于生物等效性评价的口服及部分非口服给药制剂(如透皮吸收制剂、部分直肠给药和鼻腔给药的制剂等)。
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时,除本指导原则外,尚应综合参考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等相关指导原则开展试验。
生物等效性定义如下:在相似的试验条件下单次或多次给予相同剂量的试验药物后,受试制剂中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与参比制剂的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
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按照研究方法评价效力,其优先顺序为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动力学研究、临床研究和体外研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研究:对于大多数药物而言,生物等效性研究着重考察药物自制剂释放进入体循环的过程,通常将受试制剂在机体内的暴露情况与参比制剂进行比较。
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又可表述为:通过测定可获得的生物基质(如血液、血浆、血清)中的药物浓度,取得药代动力学参数作为终点指标,藉此反映药物释放并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的速度和程度。
通常采用药代动力学终点指标C max和AUC进行评价。
如果血液、血浆、血清等生物基质中的目标物质难以测定,也可通过测定尿液中的药物浓度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
药效动力学研究:在药动学研究方法不适用的情况下,可采用经过验证的药效动力学研究方法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
临床研究:当上述方法均不适用时,可采用以患者临床疗效为终点评价指标的临床研究方法验证等效性。
体外研究:体外研究仅适用于特殊情况,例如在肠道内结合胆汁酸的药物等。
对于进入循环系统起效的药物,不推荐采用体外研究的方法评价等效性。
二、基本要求(一)研究总体设计根据药物特点,可选用1)两制剂、单次给药、交叉试验设计;2)两制剂、单次给药、平行试验设计;3)重复试验设计。
药代动力学研究综述
药代动力学与新药的研究综述2017年5月15日摘要本文综述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内容药代动力学研究与新药的研究之间关系以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新药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该学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在新药研究和临床用药个体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该学科的应用,药代学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分析方面LC-MS LC-TOF-MS GC-MS LC-NMR串联技术在微量药物浓度分析和代谢物鉴定中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EC技术在药物和代谢物分离,微透析技术在体内药物分布实验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药代动力学研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正文1.分析测试技术在药物吸收中的应用随着分析化学领域不断出现的尖端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手段LC-MS LC-TOF-MS GC-MS LC NMR EC MC技术被逐步推广使用。
这些技术的是用大大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专属性在微量药物浓度测定,药物代谢途径和多组分生物样品分析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也由于样品前处理过程得到简单化。
单个样品分析时间缩短,所需样品量减少和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等优势使样品测试的周期得到缩短使高通量的药物筛选成为可能[1],[2][3]。
2.药物的吸收与新药研究1.1Caco-2细胞模型的主要应用利用人小肠上皮Caco-2单层细胞来进行药物小肠吸收的细胞水平实验,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预测药物在人小肠的吸收及研究药物转运机制的标准筛选工具。
可的松,苯妥英等一系列难溶性药物磷酸酯前药与其母药的吸收度采用Caco-2细胞模型来评价,结果发现,苯妥英等药物磷脂化后吸收大为增加,而可的松磷脂化后吸收程度有显著改变这些结果在其它模型上也类似。
在研究药物赋形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时,同时使用了Caco-2细胞模型和大鼠离体肠道进行评价,两模型的结果一致[4].Caco-2细胞除了再吸收评价方面的大量应用外也比较适合用于吸收机制的研究。
以药代动力学为终点评价指标的简化新药申请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指导原则
行业指导原则以药代动力学为终点评价指标的简化新药申请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指导原则指导原则草案本指导原则仅供征求意见关于本草案的建议和意见请在《联邦公报》刊登关于指导原则草案有效性的通知后90天内提交。
以电子形式提交至下述网站,以书面形式提交至下述地址:DivisionofDocketsManagement(HFA-305),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5630FishersLane,rm.1061,Rockville,MD20852.所有建议均应标明《联邦公报》刊登的有效性通知中列出的文件编号。
有关于本文草案的问题,请联系DianaSolana,联系电话:240-402-3908。
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CDER)2013年12月生物药剂学行业指导原则以药代动力学为终点评价指标的简化新药申请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指导原则从以下部门可得到额外的副本:药品信息资源处沟通办公室,WO51,Room2201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0903NewHampshireAve.SilverSpring,MD20993-0002Tel:301-796-3400;Fax:301-847-8715;druginfo@/Drug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s/default.htm.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CDER)2013年12月生物药剂学目录Ⅰ引言 (1)Ⅱ背景 (2)Ⅲ建立生物等效性 (2)A.药代动力学研究 (3)1.总体考虑 (3)2.预试验 (3)3.生物等效性正式试验 (3)4.研究设计 (3)6.单剂量给药研究 (5)7.稳态研究 (5)8.生物分析方法 (5)9.用于评价药物暴露速度和程度的药动学参数 (5)10.餐后生物等效性研究 (6)11.撒布性药物生物等效性研究 (7)12.特殊饮料送服药物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7)B其他生物等效性研究 (7)1.体外试验预测人体内生物利用度(体外体内相关性研究) (7)2.药效动力学 (7)3.比较性临床研究 (8)4.体外研究 (8)IV各种剂型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8)A.口服溶液 (8)B.常释制剂:胶囊和片剂 (8)1.批准上市以前 (8)2.批准上市之后 (10)C.混悬液 (10)D.非常释制剂 (10)1.延迟释放制剂 (10)2.缓释制剂 (10)3.生物等效性研究 (11)4.其他规格制剂的生物等效性 (11)5.批准上市后的变更申请 (11)E.咀嚼片 (12)V.特殊问题考虑要点 (12)A.检测物质 (12)1.原药/代谢物 (12)2.对映体/外消旋体 (12)3.复方制剂 (13)B.半衰期药物 (13)C.C max出现在首个样本中的情况 (13)D.含酒精饮料对非常释制剂的影响 (14)E.内源性化合物 (14)F.口服给药发挥局部作用的药物 (15)G.体外溶出试验 (15)1.常释制剂 (15)2.非常释制剂 (16)附件:以药代动力学为终点评价指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一般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原则 (17)词汇表 (20)行业指导原则1以药代动力学为终点评价指标的简化新药申请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指导原则Ⅰ引言本指导原则旨在为计划在简化新药申请(ANDA )及ANDA 补充申请中提供生物等效性信息的申请人提供相关建议。
药代终极
1把血流不太丰富,药物转运速度较慢且难于灌注的组织(如药物峰浓度,药物经过血管外给药吸收后出现的血药浓度最: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物与血 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数,L/(kg*h),表示从血中清除药物的速率或者效率。
也作稳态血药浓度,为达到稳态后给药间期内血药浓 2AUC AUMC Div Vss ∙=F 表示,即口服剂量实际达到血液循环的分数F 。
包括绝对生物利用度(用于评价两种给药途径的吸收差异)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用于评价两种制剂的吸首次给药即可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剂同一种属中不同个体间某一P450酶的活RM 或者慢代[2]中两个周期的间隔[2]称为清洗期,至少间7~9个清除半衰期。
如果清洗期不够长,第一轮服药在血液中的残留对第二轮产生干扰。
存在不等性残留效应,第二轮数据AUC 和等mol的原型药物给AUC 的比值。
?:公式Re=∑=-ni iicc 12)ˆ(EMs and PMs :P450酶的活性存在较大RM 或强代谢型或弱代谢型PM.mean absorption time 即平均吸收时间。
公式为MA T=MRToralAUC 、Cmax 等也不再与剂量成正比变化。
avssss c cc FD /)(min max -= Absorption ,分布和排泄Excretion 。
计算公式如)1lg(303.211ss ss nk nkn ss f nk f e e c f -=-⇒-=⇒-==---τττ谢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转化,再以原型和代谢物的形式随粪便和尿ADME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药物在相同实验条件下, 权重系数、内在清除率、微粒体酶、多剂量函数、生物半衰期、吸收半衰期、Hill 系数、预测剂量、Chronophamacokinetics 等也出现在试卷上。
填空题人肝微粒体中参与药物代谢的主要的CYP450酶主要有:CYP1A 、CYP2C 、CYP2D 、CYP2E 、CYP3A 。
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附件3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指导原则主要阐述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原则,适用于体内药物浓度能够准确测定并可用于生物等效性评价的口服及部分非口服给药制剂(如透皮吸收制剂、部分直肠给药和鼻腔给药的制剂等)。
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时,除本指导原则外,尚应综合参考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等相关指导原则开展试验。
生物等效性定义如下:在相似的试验条件下单次或多次给予相同剂量的试验药物后,受试制剂中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与参比制剂的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
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按照研究方法评价效力,其优先顺序为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动力学研究、临床研究和体外研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研究:对于大多数药物而言,生物等效性研究着重考察药物自制剂释放进入体循环的过程,通常将受试制剂在机体内的暴露情况与参比制剂进行比较。
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又可表述为:通过测定可获得的生物基质(如血液、血浆、血清)中的药物浓度,取得药代动力学参数作为终点指标,藉此反映药物释放并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的速度和程度。
通常采用药代动力学终点指标C max和AUC进行评价。
如果血液、血浆、血清等生物基质中的目标物质难以测定,也可通过测定尿液中的药物浓度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
药效动力学研究:在药动学研究方法不适用的情况下,可采用经过验证的药效动力学研究方法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
临床研究:当上述方法均不适用时,可采用以患者临床疗效为终点评价指标的临床研究方法验证等效性。
体外研究:体外研究仅适用于特殊情况,例如在肠道内结合胆汁酸的药物等。
对于进入循环系统起效的药物,不推荐采用体外研究的方法评价等效性。
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生物等效性指导原则
附件3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指导原则主要阐述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原则,适用于体内药物浓度能够准确测定并可用于生物等效性评价的口服及部分非口服给药制剂(如透皮吸收制剂、部分直肠给药和鼻腔给药的制剂等)。
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时,除本指导原则外,尚应综合参考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等相关指导原则开展试验。
生物等效性定义如下:在相似的试验条件下单次或多次给予相同剂量的试验药物后,受试制剂中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与参比制剂的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
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按照研究方法评价效力,其优先顺序为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动力学研究、临床研究和体外研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研究:对于大多数药物而言,生物等效性研究着重考察药物自制剂释放进入体循环的过程,通常将受试制剂在机体内的暴露情况与参比制剂进行比较。
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又可表述为:通过测定可获得的生物基质(如血液、血浆、血清)中的药物浓度,取得药代动力学参数作为终点指标,藉此反映药物释放并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的速度和程度。
通常采用药代动力学终点指标Gax 和AUC进行评价。
如果血液、血浆、血清等生物基质中的目标物质难以测定,也可通过测定尿液中的药物浓度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
药效动力学研究:在药动学研究方法不适用的情况下,可采用经过验证的药效动力学研究方法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
临床研究:当上述方法均不适用时,可采用以患者临床疗效为终点评价指标的临床研究方法验证等效性。
体外研究:体外研究仅适用于特殊情况,例如在肠道内结合胆汁酸的药物等。
对于进入循环系统起效的药物,不推荐采用体外研究的方法评价等效性。
二、基本要求(一)研究总体设计根据药物特点,可选用1)两制剂、单次给药、交叉试验设计;2)两制剂、单次给药、平行试验设计;3)重复试验设计。
单克隆抗体的药代动力学简介
单克隆抗体的药代动力学简介抗体为免疫系统用于识别和中和细菌、病毒等异物的免疫球蛋白(Igs)。
免疫球蛋白主要分为IgA, IgD, IgE, IgG和IgG五种,其中IgG在人体血清中最丰富,且半衰期较长约为21d,目前几乎所有抗体药物均为IgG。
IgG基本结构如下图,其分子量约为150kDa,抗原结合位点位于Fab片段的互补决定区(CDRs),Fc片段主要发挥与细胞相关受体(如Fc受体等)的结合功能。
IgG家族又分为IgG1, IgG2, IgG3和IgG4四个亚类,他们主要的差别是Fc端受体结合特异性的差异。
初期的抗体治疗主要依赖收集免疫动物的血清,其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细胞产生的抗体,随着杂交瘤细胞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单克隆抗体(mAb)的产生。
初期的mAb主要来源于小鼠和大鼠源的杂交瘤细胞,其临床表现为较短的半衰期和高免疫原性。
随着人源化技术的提升,逐步出现了嵌合抗体(人源恒定区+动物源可变区)、”CDR-grafted”抗体(仅CDR区域源于动物,其余部分均人源)和最终全人源抗体。
抗体药物的PK/P D性质往往比传统的小分子更复杂,因此本文就mAb药物的在体内PK过程进行简要概述。
1 Absorption大多数抗体药物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少数为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其他血管外给药方式。
由于抗体在胃肠道环境的不稳定性和渗透性差的问题,限制了其口服制剂开发的可能。
抗体药物的主要吸收方式为对流转运通过淋巴管达到血液,或通过扩散作用跨越注射部位附近的血管。
其生物利用度主要取决于进入系统循环前的分解代谢和吸收。
该过程的分解代谢包括蛋白水解酶介导的胞外降解、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FcRn介导的抗体保护作用,这些过程的饱和效应可能对抗体药物PK的线性造成一定影响。
由于抗体药物的溶解性和给药体积的限制,致使皮下或肌肉注射只适用于有效剂量较低的抗体药物。
2 DistributionmAb的分布主要与组织外渗速率、组织内分布速率、组织内抗体的结合速率和组织的消除速率相关。
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
药代动力学,是将药物从投入体系中一直推移到最终的
受体(激活受体的功能的靶点)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药物经历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多个步骤。
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一种在医药领域中很常用的数据描述方法,是药物动力学效应的定量测定,公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其中的参数都是有定量的,随着不同的实验条件的变化,所获得的参数就会有所不同,比如吸收过程中的Cmax和Tmax等等,而这些参数式定量的研究药物动力学效应的表示形式,也是重要的看放和研究指标。
同样也是了解药物动力学特征的重要参数,比如AUC(积
分当量),T1/2(半衰期),Cmax(最大浓度)等,可以帮助解决
口服、滴眼、吸入或注射药物的动力学行为特征,并帮助完善药物研发以及药物调节,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药物有效使用,提高实际的药物疗效。
而在开发新药上,这些参数的测定也会在慢性疾病的治疗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药代动力学参数也即是药代动力学参数,其中,AUC(积
分当量)和T1/2(半衰期)也即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从吸收、
代谢和排泄等各个步骤以及激活受体的功能的靶点的角度来解释它们的作用,比如Cmax(最大浓度)可以简单的描述药物在
体内的变化情况以及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时间和量等情况。
最后,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用于研究药物的动力学特征,以此提高药物的有效使用,更好地实现药物疗效。
药代动力学代谢的名词解释
药代动力学代谢的名词解释药代动力学代谢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和消除作用,最终将药物转化为代谢物并排出体外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阶段,其中代谢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药物代谢是指在体内将药物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通常在肝脏中发生。
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一组特殊的酶,称为药物代谢酶。
药物代谢酶可以将药物分解成更小的化合物,也可以将药物通过氧化、还原、羟基化等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
通过代谢,药物的活性可能会增强或减弱,或者转化为可溶性的代谢产物以便更容易通过肾脏和其他排泄途径排出体外。
药物的代谢速度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遗传变异、疾病状态等。
一些个体在药物代谢酶中可能具有特定的遗传变异,在代谢过程中可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例如,有些人可能具有较高的药物代谢酶活性,因此他们对某些药物的代谢速度可能较快,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期望的药物浓度;而另一些人可能具有较低的药物代谢酶活性,因此他们对某些药物可能更敏感,需要较低的剂量才能避免药物的过度积累。
药物代谢的结果对于药物疗效和药物安全至关重要。
一方面,药物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
例如,某些药物需要通过代谢才能变为活性物质,只有当药物代谢充分时,才能发挥治疗效果。
另一方面,药物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安全性。
如果药物的代谢速度较慢,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就会延长,从而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风险。
因此,了解药物的代谢特征对于合理使用药物、调整剂量、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决策非常重要。
总结一下,药代动力学代谢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经过转化和消除作用的过程。
代谢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依赖于特定的药物代谢酶。
药物代谢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和遗传变异等。
药物代谢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合理理解和应用药物代谢的知识对于临床用药非常关键。
通过深入了解药物代谢,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药物治疗,提高疗效,降低药物风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测量学试卷 第 4 页(共 7 页)《测量学》模拟试卷1.经纬仪测量水平角时,正倒镜瞄准同一方向所读的水平方向值理论上应相差(A )。
A 180° B 0° C 90° D 270°2. 1:5000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是( D )。
A 5 m B 0.1 mm C 5 cm D 50 cm3. 以下不属于基本测量工作范畴的一项是( C )。
A 高差测量B 距离测量C 导线测量D 角度测量4. 已知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为220°,则其象限角为(D )。
A 220°B 40°C 南西50°D 南西40°5. 由一条线段的边长、方位角和一点坐标计算另一点坐标的计算称为(A )。
A 坐标正算 B 坐标反算 C 导线计算 D 水准计算6. 闭合导线在X 轴上的坐标增量闭合差( A )。
A 为一不等于0的常数B 与导线形状有关C 总为0D 由路线中两点确定7. 在地形图中,表示测量控制点的符号属于(D )。
A 比例符号B 半依比例符号C 地貌符号D 非比例符号8. 在未知点上设站对三个已知点进行测角交会的方法称为(A )。
A 后方交会 B 前方交会 C 侧方交会 D 无法确定9. 两井定向中不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是(C )。
A 投点B 地面连接C 测量井筒中钢丝长度D 井下连接10. 绝对高程是地面点到( C )的铅垂距离。
A 坐标原点B 任意水准面C 大地水准面D 赤道面11.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是错误的是:(A ) A . 高程相等的点在同一等高线上B . 等高线必定是闭合曲线,即使本幅图没闭合,则在相邻的图幅闭合C . 等高线不能分叉、相交或合并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20 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测量学试卷 第 5 页(共 7 页)D . 等高线经过山脊与山脊线正交12.下面关于非比例符号中定位点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B ) A .几何图形符号,定位点在符号图形中心 B .符号图形中有一个点,则该点即为定位点 C .宽底符号,符号定位点在符号底部中心D .底部为直角形符号,其符号定位点位于最右边顶点处13.下面关于控制网的叙述错误的是(D ) A . 国家控制网从高级到低级布设B . 国家控制网按精度可分为A 、B 、C 、D 、E 五等 C . 国家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D . 直接为测图目的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图根控制网14.下图为某地形图的一部分,各等高线高程如图所视,A 点位于线段MN 上,点A 到点M 和点N 的图上水平距离为MA=3mm ,NA=2mm ,则A 点高程为(A )A . 36.4mB . 36.6mC . 37.4mD . 37.6m15.如图所示支导线,AB 边的坐标方位角为''30'30125 =AB α,转折角如图,则CD 边的坐标方位角CD α为( B )A .''30'3075B .''30'3015C .''30'3045D .''30'292516.三角高程测量要求对向观测垂直角,计算往返高差,主要目的是(D ) A . 有效地抵偿或消除球差和气差的影响B . 有效地抵偿或消除仪器高和觇标高测量误差的影响C . 有效地抵偿或消除垂直角读数误差的影响D .有效地抵偿或消除读盘分划误差的影响17.下面测量读数的做法正确的是( C ) A . 用经纬仪测水平角,用横丝照准目标读数A N M373635测量学试卷 第 6 页(共 7 页)B . 用水准仪测高差,用竖丝切准水准尺读数C . 水准测量时,每次读数前都要使水准管气泡居中D . 经纬仪测竖直角时,尽量照准目标的底部18.水准测量时对一端水准尺进行测量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D )。
药物代谢动力学考研及期末名词解释汇总
药物代谢动力学考研及期末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1.biomarkerbiomarker 生物标志物:是指那些可以表征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指标。
它常常是一些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相关性的生理生化指标,因为它们一方面可以作为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志,另一方面可以作为药物药效的评价指标。
与药物作用密切相关的,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筛选,并经过严格验证的biomarker才能够发展成为替代终指标。
2.loading dose负荷剂量(Loading Dose):首次给药即可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剂量称为负荷剂量。
3.EMs and PMsEMs 和PMs :是指强代谢型和弱代谢型。
同一种属中不同个体间某一P450酶的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可以将个体代谢速度分为强代谢型EM或者弱代谢型PM。
强代谢型EMs代谢某种药物的酶的活性较强,代谢半衰期较短。
弱代谢型PMs代谢同种药物的酶活性较弱,因此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会导致药物的药理作用甚至毒性反应作用时间延长,多剂量给药时易产生蓄积效应。
4.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群体药物动力学:是将药物动力学理论与统计模型结合起来而提出的一种药动学理论。
群体药物动力学可以将病人的个体特征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联系起来,并作为病人临床个体化给药的依据。
5. bio waiverbio waiver 生物豁免:生物豁免即免除仿制药品的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是针对速释固体口服制剂(如片剂、胶囊等)的仿制和剂型改革(如片剂改胶囊等)采用体外研究(如溶出度测试) 代替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的一种方法。
简答:1.PK-PD模型的分类。
①direct link vs indirect link 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②direct response vs indirect response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③hard link vs soft link 硬链接和软连接④time invariant vs time variant 时间非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①direct link vs indirect link 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直接连接:血药浓度与作用部位可以迅速达到动态平衡,无滞后现象。
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是为了保证仿制药的质量、安全性和疗效与原研药保持一致,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经济的药物治疗选择。
其中,药动学参数是评价指标之一,通过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可以确定仿制药和原研药之间的药物生物等效性。
本文将介绍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研究设计和样本容量在设计药物生物等效性研究时,需要选择适当的研究人群和样本容量,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一般来说,研究人群应为健康自愿者或具有相似疾病特征的患者。
样本容量的确定需要根据所选择的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并确保具有足够的统计能力。
二、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在药物生物等效性研究中,测定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可以通过采集血液、尿液和其他生物样本,利用荧光免疫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测定药物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的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测定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方法应具有高灵敏度、高精确度和高特异性。
三、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相对生物利用度是评价仿制药和原研药之间生物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比较两者在体内的药物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和峰浓度(C_max)进行评估。
如果两者的AUC和C_max相近,并且90%的置信区间在80%~125%之间,可以认为药物具有相对生物利用度。
四、脱附后生物等效性评价对于一些特殊的药物,例如肠道黏膜刺激药物、控释剂型药物等,使用脱附后生物等效性评价更为合适。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比较仿制药和原研药在脱附后的药物浓度曲线和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以确定其生物等效性。
五、体外-体内相关性评价体外-体内相关性评价是评价仿制药和原研药之间生物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在体外建立仿制药和原研药的体外释放-吸收模型,可以模拟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并与临床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评估其生物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级药代动期末考参考资料名词解释1. 清除率CL :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总清除率CL 等于总消除速率dx/dt 对全血或血浆药物浓度c 的比值,也就是说消除速率dx/dt=cl*c 。
2. 稳态坪浓度:为达到稳态后给药间期τ内AUC 与τ的比值。
c=AUC/τ,该公式的实质:对稳态各个时间点的浓度的时间长度权重平均。
3. 代谢分数:fm ,代谢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 和等mol 的原型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4. 负荷剂量(Loading Dose ):凡首次给药剂量即可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剂量。
5.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参数随剂量(或体内药物浓度)而变化,如半衰期与剂量有关,这类消除过程叫非线性动力学过程,也叫剂量依赖性动力学过程。
6. 非线性消除: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呈现为剂量或浓度依赖性,此时药物的消除呈现非一级过程,一些药动学参数如T1/2,CL,不再为常数,AUC 、Cmax 等也不再与剂量成正比变化。
7. 清洗期(必考):交叉实验设计中两个周期的间隔称为清洗期,至少间隔药物的7~9个清除半衰期。
如果清洗期不够长,第一轮服药在血液中的残留对第二轮产生干扰。
存在不等性残留效应,第二轮数据就无效了。
8. 后遗效应(必考):在生物等效性试验交叉设计中,由于清洗期不够长,第一轮服药在血液中的残留对第二轮产生的干扰称为后遗效应。
9. 物料平衡:指药物进入体内后的总量与从尿液、粪便中收集到的原型药及代谢物等的总量是相等的。
10. 药物转运体:存在与细胞膜上的能将药物向细胞外排的一类功能性蛋白质或者多肽。
11. 介质效应:由于样品中存在干扰物质,对响应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2. MAT :mean absorption time 即平均吸收时间。
公式为MAT=MRT oral – MRT iv13. 波动系数:FD ,研究缓控释剂得到稳态时的波动情况,av /c -c ssmin ss max C FD )( 14. 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以半透膜将血浆与缓冲液隔开,将药物加入缓冲液中,待药物扩散达到平衡后测定半透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并计算出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15. 超过滤法:用适当孔径的滤膜,采用加压或离心的方法将游离药物和血浆分开,通过测定血浆和滤液浓度来计算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16. 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的代谢,也称为药物的生物转化,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
药物进入体内后部分药物在体内各种代谢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转化,再以原型和代谢物的形式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
17. 首过效应:口服给药,药物在到达体循环之前,经肠道、肠壁和肝脏的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内的相对药量降低。
18. 多药耐药(MDR ):最早在肿瘤细胞中发现。
对药物敏感的肿瘤细胞长期用一种抗肿瘤药物处理后,该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产生耐药性,同时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也降低。
19. 表观分布容积Vd :Vd=x/c ,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按血药浓度计算,药物分布在体内时所占的体积。
3-5L 即主要分布于血液并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
10-20L 即主要分布于血浆和细胞外液,40L 分布于细胞内外液,大于100L 指示有特定分布组织。
20. 消除速率常数k :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
21. 消除半衰期t1/2: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都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速率常数。
一级:T1/2=0.693/k22. 稳态水平分数:fss ,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水平的某一分数。
23. 积累系数R :经过重复多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有积蓄的现象,其积累程度用积累系数表示,定义为稳态平均血药浓度与第一次给药的平均血药浓度之比。
τk e R --=1124. 生物利用度(BA)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中释放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速度(以tmax 和cmax )和程度(以AUC 表示)25. 生物等效性(BE ):药学等效制剂或可替换的药物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服用相同剂量,其活性成分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测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的可接受性)。
26. 药学等效(PE )是指如果两药品含有相同量的同一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具有相同的溶出等效),则可以认为他们是药学等效的。
27. 代谢酶P450酶的多态性:同一种属中不同个体间某一P450酶的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可以将个体代谢速度分为强代谢型EM 、弱代谢型PM 。
28. 群体药物动力学:是将药物动力学理论与统计模型结合起来而提出的一种药动学理论。
群体药物动力学可以将病人的个体特征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联系起来,并作为病人临床个体化给药的依据。
29. 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将药物动力学理论与统计模型结合起来而提出的一种药动学理论。
群体药物动力学可以将病人的个体特征与药物动力学参数联系起来,并作为病人临床个体化给药的依据。
30. 肌苷清除率Clcr :单位时间内内源性肌苷从体内清除的表观分布容积。
31. 药代-药效结合模型:是通过将传统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有机结合而成,用于揭示药效学和药动学之间内在联系的模型。
32. (Cmax )ss :稳态时的最大血药浓度。
Ka :一级吸收速率常数。
Cmax :药物峰浓度,药物经过血管外给药吸收后出现的血药浓度最大值。
Tmax :药峰时间,达到药物峰浓度所需要的时间。
33. Ems and PMs :同一属的不同个体间某一P450酶的活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可将个体按代谢速度的快慢分为快代谢型RM 或强代谢型EM 及慢代谢型SM 或弱代谢型PM 。
34. Fss :稳态水平分数,即药物达到稳态水平的某一分数。
35. 权重系数:表示某一指标项在指标项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它表示在其他指标项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指标项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有三种,Wi=1,1/Ci ,1/Ci2.35.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简称体内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
36.体内过程(ADME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和排泄(excretion ),即所谓 ADME 。
37. 房室模型:把机体视为一个系统,并将该系统按照动力学特性分为若干个房室,把机体看成是由若干个房室组成额完整系统。
38.一房室:指药物在体内迅速达到平衡,即药物在全身各组织部位的转运率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此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房室,称为一房室模型。
39二房室:将机体分为两个房室,即中央室和外周室。
中央室:由一些血流比较丰富,膜通透性较好,药物易于灌注的组织(如心肝肾肺等)组成,药物往往首先进入这类组织,血液中药物可以迅速与组织中的药物达到平衡。
外周室:把血流不太丰富,药物转运速度较慢且难于灌注的组织(如脂肪,静止状态的肌肉等)归并成一个房室,成为外周室。
这些组织中的药物与血液中的药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平衡38.生物等效性:是指两个不同的制剂(但其成分、制剂的类型相同)的吸收速率和程度统计学上的比较,即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上,仿制制剂与被仿制的制剂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是否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5、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它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常被用于评价药物的吸收程度。
补充填空题1.人肝微粒体中参与药物代谢的主要的CYP450酶主要有:CYP1A、CYP2C、CYP2D、CYP2E、CYP3A。
2.在体内血药浓度—效应曲线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S型曲线、逆时针曲线、和顺时针曲线。
3.临床上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时常常会出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包括PK(药动学)和PD(药效学)4.在PK/PD研究中所选择的效应指标应具有:可连续定量,效应指标对浓度变化敏感,和可重复性等特点5.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指标为Cmax, tmax, AUC6.一房室静脉输注重复多次给药时,经3.32t1/2可达到90%,经.6.64t1/2可达到稳态水平的99%。
7.房室模型的判别标准有三个:残差平方和Re,拟合度r2,和AIC8.药动学常用的动力学参数:Cmax, tmax, t1/2,AUC,F,CL,Vd.9.药物外排转运体家族有:MDR,MRP和BCRP等,人有两种P-GP家族:MDR1,MDR3;动物有三种:mdr1a,mdr1b,mdr2.10.CYP450酶中CYP2D6和CYP2C19呈现出典型的多态性,其特异性的抑制剂分别为奎尼丁,育亨宾和反苯环丙胺。
11.在生物等效性研究中两个试验周期至少应间隔7-8个t1/2.12.一个完整的口服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应包括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采样间期至少应为3-5个半衰期或采样持续至Cmax的1/10-1/20以后。
13.非线性动力学鉴别的方法有:参数法和图示法。
14.房室模型具有抽象性、相对性和主观随意性等缺陷,且只适合于描述在体内属于线性动力学特征药物的动态变化规律性,这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5.生物样品有浓度低、干扰因素多、样品量少,差异大等特点,要求方法有足够的专一性、灵敏度、精确性和可靠性16.如果一个药物的分布容积大约为3-5升,则主要分布于血浆,这类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如果一个药物的分布容积大于机体的总容积,那么该药物在体内很可能存在特异性组织分布。
17.人肝微粒体中参与药物代谢的P450酶类型:CYP1A、CYP2C、CYP2D、CYP2E、CYP3A简答、论述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一、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因素有哪些?1.药物和剂型2.胃肠排空作用 :食物和药物影响 3、首过效应 4、肠上皮的外排机制 :肠粘膜上皮上存在P糖蛋白等外排系统 5、疾病: 胃肠疾病,一般难预测 6.药物相互作用 :包括改变肠腔PH,改变溶解度等☆二、简述研究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1)整体动物实验法:优点:能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目前最常用。
缺点:(1)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吸收机制;(2)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3)个体间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4)整体动物研究所需药量大,周期长。
故不适合用于药物开发早期的快速筛选。
2)在体回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