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1分子和原子 教案 (1)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一)情景创设
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模拟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运动和原子的构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分子和原子观念。
3. 设计一些实验,如分子的扩散实验、原子的结构模型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分子模型制作、原子结构展示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二)问题导向
1.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四)总结归纳
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从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为学生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即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微观世界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组成的基础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分子和原子作为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2.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物质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好奇心,从而引入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外观和结构。
同时,通过动画形式展示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状态,使学生对它们的性质有更深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例来说明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3.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实质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对微观概念的恐惧,提高理解力。
3.加强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利用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分子模型或制作原子结构海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分子和原子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5.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34页的练习题1-5,重点是通过练习题加强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以及化学符号的正确书写。
-练习题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为什么湿衣服会晾干。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远处的香味?”来激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
-创设情景教学,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将抽象的微观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降低理解难度。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助中解决化学符号书写和应用的问题。
3.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方面:
-强调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宏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燃烧、沉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分子的概念,阐述分子的组成、性质和特点,如分子的体积、质量、间隔等。
2.通过动画演示,展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解释扩散现象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3.引入原子的概念,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电子云等,强调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交流分享:小组之间进行成果交流,分享各自在讨论和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心得。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探究实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3 )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构成并解释宏观现象。
实验用品:浓氨水、酚酞、红墨水、蒸馏水、酒精、大烧杯、小烧杯、试管、试管架、50ml 量筒、100ml量筒、玻璃水槽、玻璃棒、注射器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
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演示实验1】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1.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有什么现象发生?【问题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具有什么性质?【演示实验2】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或红墨水)。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来分析。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形式,涉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化学式书写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2.学生在化学符号的书写和应用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加强个别辅导。
3.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4.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不足,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掌握其基本性质。
2.学会正确书写分子的化学式,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6.创设情境,巩固知识:设计一些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情境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举例:水分子H2O、二氧化碳分子CO2等。
-展示分子模型,加深学生理解。
2.原子的概念:教师讲解原子的定义,强调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举例:氢原子H、氧原子O等。
-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原子概念。
3.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如运动、间隔、作用力等。
3.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 分子和原子 教案 (1)
3、有一定的间隔,温度升高、压强减小,间隔变大。
4、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实验操作的正确描述给予点拨。
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变化中的分子
指导学生观看视频。
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化学变化中分子
改变。
增强学习化学
的兴趣。
分子的定义
A.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都有间隔
B.酒精分子和水分子质量很小
C.酒精和水发生了化合反应
D.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都变小了
3、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水分子B.水原子C.氧元素D.氢氧原子
答案:B、A、A。
检查预习内容的落实情况,根据反馈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
合作探究预习
(30分)
分子
很小
指导学生观看视频。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学习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2、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学习难点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激趣设境
采撷问题,点拨指引
1个水分子的质量为:3×10-26kg。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学生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认识客观性状。
几个实验探究
一、氨分子运动
二、红墨水扩散
三、酒精挥发
四、酒精与水混合
五、注射器压缩物质
六、体温计测量体温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特征。
(3)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探究能力(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分子的性质来解释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进行宏观的演释。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四、教学过程【情境设疑】: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存在很多化学知识。
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现象,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些现象的原因?1、为什么湿衣服在阴凉处能晾干?水去哪儿了?2、为什么路过加油站时你远远地就能闻到汽油味呢?3、为什么同一条电线在夏天会比冬天更长一点?4、为什么蒸完的馒头放久了之后会变瘪?(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实验3-1【引导】:上述实验在生活中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例如糖块放到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为了解释这类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想。
随着科学技术地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展示图片】: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将构成物质的粒子放大后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并能够移动原子构成文字。
【思考】:那么这些真实存在的分子、原子具有哪些性质?【板书】:1、分子的性质【讲述】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1分子和原子 教案 (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了解分子、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能运用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进一步了解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注意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分析】: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境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桃花” 在课堂上的开放;等体积的气体、液体的压缩;酒精与水混合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学生表演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第四:实验探究法。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并设计增加“微粒构成物质及分子的基本性质”实验【教学准备】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棉签、玻璃棒等实验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其他教学用具:分子、原子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分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2.讨论问题: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是什么?
3.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物质中的作用。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溶解、挥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学生需要理解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学生需要理解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实验观察:通过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区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应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2.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并解释水分子在沸腾过程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3.1 分子和原子 教案 (1)
“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第2课题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学生在前面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 是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课题内容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来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2)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在实验探究中,渗透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的确立及处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关键。
二、教法分析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样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
结合实际,我将本课时设计为一节实验探究课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小组合作、讨论,得出有关分子的特点,并能用自己总结出的结论解释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1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一块冰糖要分给2位同学怎么分,如果
是分给全班同学呢,全校同学呢?如果要分给全国人民够不够?积极踊跃回答趣味提问,激发
学生思考和兴
趣。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
影图片)
(1)在窗外闻到菜的香味
(2)充足了气的篮球时间长了会变瘪(3)几滴蓝墨水使整杯水变蓝了(4)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一些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
【讲解】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设想: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到的不连续的微粒
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1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熟悉的日常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图片展示,认识分子原子真实存在。
3、通过阅读课本、实验等,记住分子基本特征,并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重点:分子的特征,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难点:从微观角度初步认识物质教学准备: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导入)展示蔗糖溶于水、从花园旁经过闻见花香、湿衣服晒干几幅图片,这些现象在很早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为解释这些现象,科学家设想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后来经科学研究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由分子、原子等。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分子原子的知识。
(过渡)分子原子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即使用一般显微镜也看不到。
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能通过更先进的仪器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
(投影)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硅原子图片。
证实了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硅原子图片(过渡)分子、原子都有哪些性质呢?接下来我们将以分子为例介绍微粒所具有的性质。
(阅读教材)阅读课本4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分子具有的性质。
(总结)由学生总结分子的第一点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实验)用两个小烧杯分别装40mL的热水和冷水,加入少量的品红,静置。
观察现象。
想一想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分子的第二点性质: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过渡)为让学生加深对分子不断运动的理解,做下一个实验分子运动现象。
(实验)信息平台:酚酞是一种指示剂,遇碱性物质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少取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用滤纸剪出小花的形状,再酚酞试液里浸泡后,贴在大烧杯的内壁上,然后打开浓氨水的试剂瓶,把大烧杯罩住试剂瓶,观察现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案(1)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和培养抽象思维三、教学准备1、准备品红和氨气的扩散实验的仪器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3、准备针筒实验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漫步花园,会闻到花香呢?(教师在课室喷香水)现在你们又闻到什么气味呢?你们看到空气中有什么吗?学生思考、讨论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实验3–1] 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学生实验观察现象思考讨论在学生亲身体验中激发思维及探究兴趣[探究一] 探究分子运动现像 (演示) 1.向盛有约20mL 蒸馏水的烧杯A 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该实验目的是?2、从烧杯A 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该实验目的是?小结:3.另取一个小烧杯B ,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B 两个小烧杯。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烧 杯 A烧 杯 B 现象解释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 烧杯的溶液逐渐变红了,而B 烧杯的溶液不变红呢?小结: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
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现 象 结 论现 象结 论完成思考和表格内容学生讨论小结 学生猜测,讨论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现象思考讨论了解实验目的→ 观察现象 → 得出结论→ 用知识进行分析现象浓氨水酚酞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实验学习法、问题解决法、课堂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经验学习法。
五、教学用具:烧杯、注射器、量筒、酒精、水、红墨水、食醋、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
六、教学过程:
体验成功的嘴去表达,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相信每个
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及其特性有了一些了解,这时,出示两个讨论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2、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异同点?
接着,再用一个趣味抢答结束本课。
3、比一比,看谁答得多:
在化学变化中①一定不变的有:
②可能有变的有:
③一定有变的有:学生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用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既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同时把本课的知识内容做了梳理和总结。
实践应用,
巩固收获
布置适量作业:试列举一些生活中或自然
界中的事例,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
小粒子构成的,以《分子的自述》为题,写
一篇科普小论文。
学生为了完成小论
文,必然要查阅一些
相关的资料,这样有
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
用化学的热情和兴
趣。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