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千金方有何贡献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字长卿,是古代中国的一位著名医学家和药学家,被尊称为“药王”。
他出生于隋朝的江都(今江苏扬州),在南北朝、隋唐两代历经风雨,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著作和卓越的贡献。
孙思邈的医学造诣深厚,他通晓《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多部重要医学典籍,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都有独到的见解。
他善于运用草药治病,研究出许多有效的方剂,被誉为“方剂之宗”,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说中,孙思邈经常去山林采集草药,亲自制药,为民治病,他的名声渐渐传播开来。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位村民郭老汉患了重病,病情非常严重,已经到了不治之地。
孙思邈听说后,立刻前往探望。
孙思邈走进郭老汉的房间,房间里阴冷潮湿,散发着一股腐臭的味道。
郭老汉躺在破旧的床上,面色苍白,呼吸十分困难。
孙思邈仔细地检查了郭老汉的脉搏和舌头,发现他患的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肺炎。
孙思邈开始为郭老汉采集草药,经过一番研究,他研发出一种特殊的草药方剂,并亲自为郭老汉煎药。
郭老汉服下药后,不久便开始出汗,病情有所缓解。
孙思邈让他继续服药,并嘱咐他要保持床铺清洁,多通风,以加快病情的康复。
经过几天的治疗,郭老汉的病情逐渐好转,他的呼吸渐渐平稳,面色也有了血色。
看到这一幕,郭老汉的家人和邻居们都非常感激孙思邈的救治之恩。
孙思邈没有因为郭老汉的病情好转而满足,他希望进一步提高郭老汉的康复速度。
于是,他又联合当地的村医,使用了热敷、按摩等方式辅助治疗。
半个月后,郭老汉终于痊愈了,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从这次经历中,孙思邈认识到了深山采草的重要性,决定将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传承给后人。
他先后撰写了《千金要方》、《备急千金方》等医学巨著,这些著作成为了后世医学家学习的重要参考工具。
孙思邈的故事展现了他无私助人的精神和对医学事业的忠诚。
他不仅仅研究医学理论,更是亲自为民治病,帮助许多病患摆脱病痛,重新获得健康。
孙思邈的医术精湛、治疗效果显著,使得他在当时的社会享有盛誉。
民间流传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故事
民间流传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故事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故事,有一则“龙宫方”的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天孙思邈外出,看到一个牧童正在杀一条小蛇,小蛇已经出血受伤。
孙思邈十分心痛,就脱下自己的衣裳,和牧童交换小蛇,以此救下了小蛇。
孙思邈用药物把小蛇封裹好,然后放生了。
大概一个月之后,一个白衣少年遇见孙思邈,下马就拜谢,将孙思邈带到龙宫。
少年请孙思邈见龙王,龙王设宴款待,将龙宫药方30首给了孙思邈。
孙思邈出来龙宫,感到事情很奇异,就一一试验了龙宫药方,发现都有功效。
后来写《千金方》时,就把龙宫方放在里面。
又有人说龙宫方就是孙思邈写的《海上方》。
民间传说就是传说,基本没有正史依据。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孙思邈传,但都没有这个故事的一丝线索。
“龙宫方”的故事可能最早源于《千金翼方》中的一条说明。
千金两方中提到龙的地方只有一处,就是《千金翼方·辟谷·服水》里说:“武德中,龙赍此一卷《服水经》授余,乃披玩不舍昼夜,其书多有蠹坏,文字颇致残缺,因暇隙寻其义理,集成一篇,好道君子勤而修之,神仙可致焉。
”大致说,“龙”赠给我《服水经》,看得多了,有所损坏,文字都不全了,但究其义理,做了千金翼方中的《服水》篇。
这里的“龙”到底是人名,还是机构名,还是神话中的龙,没有详细说,其他地方也没有什么证据。
又加上“服水”与“龙王治水”的自然联想,及辟谷被赋予的神秘色彩,《千金翼方》中的“龙”就十分容易被附会为神话中的龙。
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因为天气大旱,需要祈雨,所以昆明池中的龙很忧虑,就去请僧人搭救,僧人说,这事你要找孙思邈先生。
昆明池龙就去向孙思邈求救。
孙思邈说,我知道昆明龙宫里有药方三十首,你传给我,我就救你。
昆明池龙说,这些药方是天帝的,不让随便传啊。
不过现在情况紧急,我就传给你吧。
孙思邈得到药方后说,你回去吧,不会有事的。
后来果然天降大雨,昆明池龙得以保命。
孙思邈后来写千金方时,每卷都掺入了一个龙宫得来的药方。
药王孙思邈的民间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隋唐时人。
有《千金方》传世。
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神奇故事不胜枚举。
药王追车夫一天黄昏,药王孙思邈的母亲,低着头、弯着腰,双手紧抱着疼痛难忍的肚子,一声紧似一声地呻吟着:“哎哟哟!哎哟哟!疼死我啦!”孙思邈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母亲安慰道:“娘呀,娘呀,你忍耐点!让我再翻翻药书,查找查找治这病的药方,扎针的穴位。
”母亲狠狠地斜瞪了他一眼,推开儿子的双手,慢慢地坐在椅子上,指着屋墙上四周高悬贴挂的绸、缎、木匾问:“儿呀!你看匾上写着有求必应、药到病除、神针仙丹,名气不小呀!在外是颗夜明珠,在家还不如个萤火虫!唉,你连我这‘胃疼’病都治不了,我看你在外头给人看病,净是哄人骗人呢!”孙思邈被母亲这么数落着,脸不由得红到耳根,张口结舌地支吾了半天。
他翻着药书一页一页精查细找,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医治胃脘痛的药方叫“千里尘”。
哎!书上却没有写明“千里尘”用啥药配治,啥是“千里尘”呢?孙思邈回想起,多年来,自己走南闯北,不但治好了尘世间凡夫之体的痈疽瘟瘫,还治好了猛虎的骨签扎喉,蛟龙的娱蚣钻鳞之症,却怎么也治不好恩重如山的母亲这“胃脘痛”呢?他想到这儿,深感自己才学疏浅,忙对母亲说:“娘,我到深山老林、平原海边再去寻找天下的高手名医,去求教这‘千里尘’到底是啥神方仙草!”说着就走出了家门。
一天上午,一位四十出头的推小车的车夫,推开孙思邈家的大门,祈求地对孙思邈的母亲说:“大娘,行行好吧!我这阵儿又饥又渴,麻烦你老人家给我一碗开水,一个馍吧。
”老人“胃脘”正疼得难过,她白了车夫一眼,呻吟着说:“哎呀呀,我胃疼得站立不下,连我个人都顾不了,哪有精神给你生火烧水呢。
快去!快去!”车夫一听忙赔着笑脸说:“大娘,我有专治‘胃脘痛’的祖传秘方哩。
”老人一听,忙说:“太好啦!太好啦!”她强忍着疼痛,给车夫做的吃了顿饱饭,就叫车夫给自己看病。
车夫伸出双手,将老人两肋下一摸说:“这儿痛吗?”“嗯!”老人点了点头。
万丈须霍山石斛—药王孙思邈典故
公元581年-公元682年,孙思邈享年102岁。
他一声著作无数,最著名的当《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乐善行医,被后世称为“药王”。
孙思邈医术精湛,妙手回春。
尤其善用霍山石斛,其多次使用万丈须霍山石斛救治濒临死亡的病人。
在药王手中,霍山石斛成为“救命仙草”,与药王一起被载入中华浩瀚的中医药文化史中。
其本人也因长期食用万丈须霍山石斛养生,得百岁高龄。
此外,孙思邈心胸非常开阔,无论贫富他都会细心诊治,一直遵循“有医无类”的宗旨。
孙思邈为我国医药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简述孙思邈千金方的主要成就
孙思邈的《千金方》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重视医德修养,详述医德规范。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总论》中著“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全面阐述医德。
2. 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
《千金方》总共载方6500余首,为方剂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3. 重视妇、儿疾病诊治。
《千金要方》首列《妇女方》三卷,次为《少小婴孺方》。
4. 强调综合治疗,注重辨证用药,主张针药并用,强调配合按摩、灸治,提倡食疗,注重辨证用药,反对滥用贵重药物。
5. 对药物的深入研究。
《千金翼方》载药800余味,对中药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因此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6. 倡导养生保健,强身长寿。
孙思邈提倡要少思、少欲、少愁、少恐;饮食有节、五味贵和;提倡运动;未病先防,防重于治;注意个人卫生。
以上是关于孙思邈《千金方》的主要成就,希望对解决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导读: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是中国古代着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
被西方称为医学论之父,被中国人尊为药王,下面一起来看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是隋唐时期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
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毕生钻研医学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一次大病时多亏遇到了一位采药人,经抢救才得以活命。
饱尝疾病之苦和求医之难的孙思邈从小就立志学医,为穷苦人治病解痛。
他读了几年经史典籍后,开始拜师学医,长进很快,青年时期就远近闻名。
隋文帝杨坚曾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李世民给他授以爵位、唐高宗李治拜他为谏议大夫,孙思邈却固辞不受。
孙思邈治病,在针药治疗的同时,很注意精神治疗。
《新唐书》记载,孙思邈给当时的大文学家卢照邻治疗恶疾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指出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鼓励他与疾病作斗争。
卢照临终于被其所感动,消除了忧郁,很快恢复了健康。
孙思邈行医过程中,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一次,他遇到生命垂危的尿闭病人,急中生智,大胆地试用葱叶插入病人尿道,导尿成功。
这在古代医学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
还有一次,他为人治腿疼病,用古书所记穴位针灸,全没有疗效,孙思邈不因循守旧,以病人疼痛反应部位为穴位,从而治好了这个人的腿疼病,以后人们便把这种穴位称为阿是穴。
公元652年,孙思邈认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药理论、临床经验,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写成了30卷的《备急千金要方》。
这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类专着,全书广泛收集前代名家方书及民间验方,尤其重视儿童和妇女疾病的诊治,提出设立儿科和妇科,并把它列在卷首。
他还首次记载了脚气病的正确治疗和预防方法。
欧洲人第一次论述脚气病是1642年,比他晚了1000年。
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
这部专着以脏腑、寒热、虚实分类,列证治232门,记载了5300多个药方。
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
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
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天资聪颖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
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
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2]修行终南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
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
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应诏入京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博学大医。
他智慧过人,医术精湛,因此被誉为“医圣”,流传千年不衰。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关于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吧。
据说,孙思邈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
他从小聪明伶俐,热爱医学,常常帮助家乡的人们诊治疾病。
他的医术很快就出类拔萃,治愈了不少绝症患者,因此名声大振。
有一次,一个患者因中风而瘫痪在床,家人想方设法也无法使他康复。
孙思邈得知后立刻前去探望。
他细心观察了病人的情况,终于发现了治疗的方法。
他给患者做了一些简单的按摩和推拿,然后嘱咐他每天按时进行锻炼。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瘫痪的患者居然可以站起来走动了。
这一幕感动了所有的人,孙思邈的名气更是传遍了整个乡村。
后来,孙思邈被一位知名的医生收为徒弟,跟着师傅学习了数年医术之后,又四处向名医请教学习,终于掌握了很深的医学知识。
他在治疗病人时,总是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为患者着想,因此他的医术更加精湛高超。
据传说,孙思邈还曾给一位妇人治病,当时她患了重病,派人去请医,请了好几位名医来看,都无济于事。
这位妇人心急如焚,无奈之下只能找到了孙思邈。
孙思邈细心观察后,耐心地诊治了她,最终给她开了一副良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妇人终于康复了。
她非常感激孙思邈,立刻带了一大车的财宝来报答他。
孙思邈却笑着说:“我只是尽了医者的本分而已,不需要太多的报答。
”他坚持不收一分钱,只是叮嘱她好好保重身体。
孙思邈对医学的研究非常深入,他钻研药材,总结经验,最终编撰了一部医学经典《千金方》,成为了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包括了很多医疗方案,以及药物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这部书对中国的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传说中的故事说,有一次,孙思邈听说有个高僧得了重病,医道无能,后来记起了孙思邈的医术,便派了人前来请他。
孙思邈闻讯后不敢怠慢,立刻前往诊治。
经过细心的诊治和用药,这位高僧终于康复了。
高僧见病愈后非常高兴,感激地对孙思邈说:“天下大病若是你医治不好,何必便抬棺材,何必草草收场?”这就意味着他认为孙思邈医术高明,是世间治病的良医。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药物学家、医学家,他在医药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关于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朝时期,一个叫做孙思邈的小孩在家乡成长。
他年幼时就对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跟着父亲到山上采草药。
他善于观察,经常会发现一些平常人看不到的细节,父亲对此非常赞赏。
孙思邈长大后便离开家乡,到洛阳求学。
他的医术当时已经很高超,被誉为“当世药王”。
他拜访了当时最有名的医生和药师,向他们学习知识,并且自己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
一次,孙思邈得知洛阳城内爆发了一种疫病,人们纷纷感染,情况十分危急。
听到这个消息,孙思邈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专程去洛阳帮助人们。
他通过仔细观察和研究,发现这种疫病是由自来水中的一种细菌引起的,于是他提出了用开水煮沸的方法来消灭病原体,避免疫情进一步蔓延。
后来,孙思邈的名声逐渐传遍了天下。
他被唐玄宗任命为“左补阙医官”,负责皇宫内的医疗工作。
在皇宫里,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治疗疾病的方案,也发现了不少新的草药并对其进行了研究。
孙思邈还非常重视民间医术。
他认为民间医生在常年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所以他常常去村庄中与民间医生交流,并向他们学习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还编写了一本名为《千金方》的医学经典,对于后来的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孙思邈在医药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并不因此骄傲自满。
相反,他一直都坚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地修正和改进自己的理论和实践。
他经常说:“吾学不成天下之医,亦当以天下之人而自决也。
”在孙思邈的影响下,中国的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他的一生,不仅为世界贡献了宝贵的医学知识,也为后来医者树立了榜样。
他的故事让我们懂得,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相传,在唐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就是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孙思邈。
孙思邈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者,他对医药学的研究成果甚多,对世人的医疗造福甚众,因此被世人尊为“医圣”。
孙思邈出生在一个医药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医,他的父亲是一位以治疗疑难疾病而著称的名医。
孙思邈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各种疾病和药物都有一种天然的感觉,仿佛与医药学天生就有一种奇妙的联系。
孙思邈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医学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将父亲传授的医术发扬光大。
他勤奋好学,对医学研究如痴如醉,不断钻研医书,深入研究医理,探索医术。
在当时,中医医学已经相当发达,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一些疾病无法有效治疗。
孙思邈决心改进医学,研究出更多更有效的药物治疗疾病。
他终日忙碌于临床和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亲自检验处方。
在他的精心研究下,他发现了许多新的药物,例如秦皮、木通等,这些药物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对很多顽疾有显著的疗效,使得患者们获益匪浅。
孙思邈还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时最知名的名医。
药王孙思邈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对世人不修庙堂,甘当医者奴的精神。
他常常深入民间,为不幸身患重病的百姓治疗,以医术造福民间。
他常说:“医者,为天下百姓而医,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他从不因一些名贵的药物而提价,而是给患者们用十分低廉的价格。
由此,他深得人心,被尊为仁医圣手。
有一次,他去一村庄,村里爆发了一种怪病,患者们无一例外的发高热,奇痒难耐,形成疫症。
孙思邈仔细观察后,立即调制出了特效治疗的良方,并亲自为村里的患者们一一治疗。
不久,疫症得到了控制,并且有很多患者康复,世人由此对他更加尊重和感激。
除了在医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和仁心仁术,药王孙思邈还有许多奇迹般的传说。
有一次,有位宰相因病缠身,绝望之下,听说了孙思邈的名声,出百金寻访,期望他能为自己治病。
孙思邈知道宰相家境殷实,但他仍以最常见的胡麻油治疗,数月后,宰相果然痊愈。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被尊称为“药王”。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小聪明好学,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据传说,孙思邈小时候身体就不太好,常常生病,但他对医学的热爱使他产生了学习医术的欲望。
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研读各种医学书籍,广泛涉猎医学知识。
不久,他发现了一味药材可以治疗自己身患疾病的母亲,他不禁对医学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孙思邈年轻时,曾经赴京城学习医术,师从当时最有声望的医学家。
他勤奋刻苦,深入研究医学理论,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因此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医生。
孙思邈在医学上的造诣非常高,不仅能准确地判断病情,还能提出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案。
他的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显著,许多患者都因他的医术而得到了康复。
他的名声渐渐传开,被人们称为“药王”。
孙思邈治病不仅依靠药物,还善于运用针灸、按摩等方法来帮助病人康复。
他治疗病人的时候,总是非常细心地倾听他们的抱怨和痛苦,用心地了解他们的病情。
他经常用一些幽默的方式鼓励病人,为他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
孙思邈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医学技能,他还亲自采集草药,炼制药物。
他对药材的认识非常深入,能够准确地判断它们的品质和功效,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进行调配。
他还研究药物的炼制方法,不断改进制剂的工艺和用药方式。
据说,孙思邈还亲自炼制了一种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丹药,这引起了无数人的向往。
孙思邈却宣布不会将这种药物公之于众,因为他认为人生就应该有生老病死的过程,长生不老只是一种妄想。
他更希望用自己的医术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能够远离病痛,健康快乐地生活。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为世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具有非常高超的医术,还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患者为中心。
他提出“敦敦与人为善,而不忍丧其性命者,谓之善医”之说,表示医生治病除病之外,还应该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
后来,孙思邈逝世后,被人们敬仰为“药王”,他的医术和医德一直被后人所传承。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历史中的某一天,天气正好,药王孙思邈端坐在自己院里研究医理。
这时,一位痛苦不堪的患者急匆匆跑来找他看病,迫切需要他的帮忙。
仔细询问后,了解到他已经连续两天不能顺畅排尿。
俗话说,“活人不能被尿憋死”。
但是这位病人双手捂肚,双脚跺地,极为痛苦。
孙思邈一时也无特别好的办法,忽然扭头看到自家庭院外面的小孩正在拿着一根葱管吹气泡玩。
灵光乍现,他跑到自己菜园,取新鲜葱苗,去除尖端,由中折断,缓慢插入病人的尿道。
但是葱管柔软,不能突破尿道肌肉,他用嘴对着葱管往里猛地吹气。
不一会儿,尿液顺利流出,病人痛苦解除。
后来孙思邈将它记录在自己的《备急千金要方》为:“凡尿不在胞中,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纳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便愈。
”
大致意思为:如果尿没有办法排出,可以取葱叶削成尖头,插入阴茎三寸,在另一边吹气,就可以使津液畅了。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开棺救妇。
有一天孙思邈外出行医,看见一行出殡的队伍迎面走来。
他按住棺材说:“人还没有死,你们怎么忍心埋了呢?”众人就打开棺材请他看。
只见一个妇人面黄如纸,腹部高隆。
孙思邈试了病人的鼻息和脉象,取出三根银针,一根刺人中,一根刺中脘,一根刺中极。
三针扎下去,孕妇很快苏醒过来。
众人把孙思邈当成了神仙,一齐跪下磕头。
孙思邈让他们起来,又送给病人的丈夫一剂药、一幅图。
结果,病人不但没死,回去还生下了一个大胖娃娃。
巧识脚气病。
相传,唐时长安城内有几个富翁身患一种奇怪的疾病,只见脚胫日趋浮肿,浑身肌肉酸痛麻木,身倦乏力,众医诊治均束手无策。
为了查明病因,他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对粮食精制特别讲究,派人将米面反复加工精碾细磨后才作为主粮食品。
孙思邈立即建议大家将每日主食全改成粗粮糙米,并且将一些细谷糠、麦麸皮煎水服用,半月之后这种疑难病竟神奇的康复了,病人精神好转,浮肿全消退了。
消息一传出,长安城内外市民一片震惊,赞扬孙思邈真是天下神医!“抓药”。
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
他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
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
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
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屠苏药酒。
唐朝初年,中国南方时有瘟疫发生。
孙思邈在常州一带,日夜奔忙,抢救瘟疫病人。
经过半月的努力,瘟疫得到有效地控制。
然而过了不久,瘟疫又从小孩到大人流行起来。
为了长期地预防和治疗此病,孙思邈经过潜心研制,拟出了一个以大黄、肉桂等配伍的药酒配方,取名为"屠苏药酒"。
人们喝了这种药酒之后,瘟疫再也没有复发。
孙思邈为了普及防疫知识,就找来一大张黄绢,把屠苏酒的处方及炮制方法都清楚地书写在上边,张榜公布在屠苏庵的山门柱子上,让人们广泛传抄。
灵宝名医传说故事
灵宝名医传说故事
孙思邈又母孙真人,古代传奉的药王之一。
他是唐时名医,京兆华原人。
他所著的《千金方》为中国医学名著。
相传,孙思邈7岁时就能日诵千言,独孤信说:“这真是一位圣童,只怕他器大难以为用。
”长大后,他好谈老庄。
北周宣帝时,因王室多事,隐居到太白山学道,炼气养神,求度世之术。
隋文帝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他称病不起,他告诉他亲近的一个人说:“50年
后会出一个圣人,到那时我才会出山助他利世济人。
”到了唐太宗即位,召他进京。
太宗不禁惊费他的容色与他的年龄相比是太年轻了。
太宗要授他爵位,他不肯接受。
住了几年告老请退,皇帝特赐给他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居住。
永徽三年,孙思邈年纪已有100岁多了。
有一日沐浴之后,着衣戴冠端然而坐,对他的子孙说:“我就将去游乌有之乡了。
”说罢,顷刻气绝。
死后一个多月颜色不变等到举尸入棺时,竟轻如空衣般。
传说此后明皇巡幸蜀地,梦见孙思邈要武都雄黄。
皇帝就派中使送十斤到峨嵋山顶上。
中使走到山腰处,只见有一人身披褐衣,须眉皓白,有二青衣童随在两旁,指着大磐石说:“可以把药放在这儿,石上有份奏表,请录下来以谢皇帝。
”中使观石,只见上面书写着一百多大字,赶忙抄录起来,随写随灭,写罢,石上的字迹也全都消失了。
其落款乃是孙思邈。
不一会白气漫起,那人及两童子全都不见了。
猗氏县庄武庙旁有孙真人庙,相传是庄武王讨伐叛贼受伤,唐德宗曾命孙思邈给他医治过,因而就在庙的左边建了孙真人祠来供奉他。
药王孙思邈的历史典故
药王孙思邈的历史典故药王孙思邈,隋唐时人。
有《千金方》传世。
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神奇故事不胜枚举。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药王孙思邈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药王孙思邈的历史典故有一天,孙思邈到远处去出诊,当他经过一个村口时,正巧见几个人抬着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后边还跟着几个送葬的人,情景甚是凄凉。
孙思邈见棺材抬过来,便站立在路旁观看,当棺材从他身前过去时,他看到棺缝里还在向外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红的。
孙思邈清楚地看到这种血色后,不由地思考起来,他想:人死了,血为什么还这样的鲜红呢?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判断,这个人可能还没有死。
救人之心驱使着他,不能再作犹豫,他便立刻赶上前去大声问道:“棺材里装的`是什么人,死了多长时间啦?”棺材后边一位送葬的青年农民,忽然看见有人来问,便说:“这是我的妻子,半夜里生孩子,头一胎遇到难产,到天明就死了。
孩子也没生下来,还问这干啥!”孙思邈说:“我从棺材缝里流出的血色来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让棺材停一下,叫我看看情况,或许还能够把人抢救过来呢!”人已经死了,怎么还能够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仍然抬着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
后来在孙思邈的再三说服下,青年农民才让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边。
打开棺盖一看,那位青年妇女的脸色像黄裱一般,没有一点血色,样子显得十分可怕。
孙思邈伸出手来,摸摸她的脉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妇女的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着。
孙思邈很快选好了穴位,给她扎了几针,又从药包里取出一点药,给她灌进了口里。
这时,大家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等待着……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锅烟的工夫,青年妇女就生下了一个胖娃娃。
在婴儿的哭声中,产妇也慢慢睁开了眼睛,苏醒过来了。
大家看到孙思邈根据对血色的判断,救活了两条性命,都感到十分惊奇,说他是神医下凡,非常佩服他。
产妇的丈夫看见妻子活了,又安全地生了孩子,于是由悲变喜,紧紧拉着孙思邈的手,半天才说道:“我一家三口人,怎么报答你的恩情呀!”孙思邈说:“不必谢我了,赶快把人送回去好好调养。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的故事1. 赐封为药王孙思邈采用悬丝诊脉,用针灸治好了长孙皇后的难产病后,唐太宗非常高兴,便请他到金銮殿相见,赏赐他金银财宝不要,又给他封官也不做。
唐太宗说:你金银不贪,赐官不做,莫非想要为王吗? 孙思邈说:臣愿听圣明封赠。
唐太宗说:我就封你为药中之王吧。
并赐予他冲天翅的王冠和赭黄色的王袍,孙思邈谢主龙恩。
最后唐太宗亲自送他出了京城。
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听到消息后大为不悦,心想自己为唐朝打天下,屡立战功,也没有封王,孙思邈进京才几天,竟得到如此殊荣。
他要追赶孙思邈,夺回王袍王冠。
孙思邈预知有人要来夺王袍,就把冲天翅扳成顺天翅,把黄袍翻穿成红袍。
敬德领兵追到灞桥时,见孙思邈却是身穿红袍,头戴顺天翅,在柳荫之下恭候。
敬德感到不好意思,便改口说:我专程赶来,想讨些灵丹妙药。
孙思邈送给他灵丹十八丸,保他东征胜利。
后来敬德后悔自己不该妒忌,便击掌发誓,愿在孙思邈成圣后站班助威,听凭调用。
此事流传民间,至今成为美谈。
2. 锯末治腹痛孙思邈刚开始行医时,就在故乡孙家原村。
有一次,邻里的一对中年夫妇抱着小孩,急急忙忙地找他看病。
小孩呕吐不止,手捂腹部喊痛,父母慌得不知所措。
孙思邈仔细诊断后,认为是受寒而得。
这时看到旁边有一堆锯末,他忽然有所醒悟:檀香木理气止痛,其锯末也有同样效果。
于是他抓了一把锯末,让父亲加点生姜作为引子,当即熬药服下。
夫妇半信半疑地回到家,照他说的方法煎药,孩子喝了后,果然呕停痛止,病很快就好了。
夫妇俩高兴的逢人就说,是孙思邈医术高明,救了小孩的命。
从此他在乡里声名大振,得到周围村庄乡亲们的信任,一有病便纷纷前来就医。
以上所用方法中,檀香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性味辛温;功能理气止痛,温中和胃;主治恶心呕吐,脘腹胀痛。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鲜品,性味辛温;功能散寒解表,温中止呕;主治畏寒呕吐,风寒表证等。
两药配伍,温中止痛,理气降逆,故获良效。
3. 用葱叶导尿孙思邈是唐代名医,其技术精湛,医德高尚。
太平广记故事-药王孙思邈
太平广记故事-药王孙思邈在中国道教史上,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道士,唯有孙思邈,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
孙思邈是雍州华原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年轻时好学不倦,博览经史百家诸子之说。
雍州华原: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
他早年体弱多病,因此才发奋钻研医学。
唐朝廷曾多次授以官爵,他都借故不去做官。
他平时,不是上山采药,为穷人治病,就是伏案写《千金要方》。
同村有位老人,一连数日周身疼痛,整日坐卧不宁,简直不想活下去了。
请郎中治,没用。
让巫师装神弄鬼,说是给妖邪迷了。
使得病情更加厉害。
恰巧孙思邈在外行医归来,就立即被请了去。
他给病人扎了一针,没有反应。
另选止痛穴位再扎,病人依然痛得死去活来。
孙思邈拭了拭手中的银针,凝神思索了一阵,俯下身子仔细探索病人身上的致痛点,连找了几个地方,病人连连摇头。
当他再往另一部位按压时,病人忍不住大叫一声:“啊,是—这儿!”于是一针扎下去,病人脸色舒展了。
孙思邈抽出银针,病人动了动腿,一骨碌从床上起身下来,就像没疼痛过似的。
病人对孙思邈千恩万谢,说:“先生真神,刚才扎的是什么穴位啊?”他笑了笑说:“你刚才不是叫“阿是”吗?就称阿是穴好了。
”后世的医学家也沿用此叫法。
有一回孙思邈上山采药,发现一户人家正要将已亡孕妇下葬,便上前询问。
家里人说孕妇难产,断气好半天了。
孙思邈望了望孕妇裙边未干的血水,凝神切了切脉,肯定地说:“没死!”孕妇的家人都喜出望外,跪下求孙思邈救人。
孙思邈随即给她扎了一针,又取出药丸,用温水化开,撬开牙关灌了下去。
不一会,妇人渐渐苏醒,开始痛苦呻吟。
孙思邈又吩咐家人为孕妇临产作各种准备,一切就绪,只听“哇”的一声,一个胖小子出世了。
一针救活了两条性命,那家人欣喜若狂,对面前的这位神医不知如何感谢是好。
孙思邈起死回生的美名,不胫而走。
孙思邈很善良,不仅给人看病,有时还救治动物。
有一次,他看到牧童用石块砸一条小蛇,地上血迹斑斑,就求牧童把蛇放了。
道教传说故事-药王孙思邈
道教传说故事-药王孙思邈道教药王--孙思邈,你们都听说过吗?从小体弱多病。
他先后两次患热病,一次患冷痢。
每当他面黄肌瘦,饱尝病痛之苦的时候,母亲总是日夜守护在他的身边,给他熬药喂药。
父亲也背着他翻沟过岭去找医生。
次数多了,支付不起医药费用,就只好变卖家产。
孙思邈看到,由于自己的病,给父母造成这么大的困难,心里难过。
他从自己幼年的痛苦经历认识到疾病对人的危害,体会到医生能够解除病人的痛苦。
从此决定从医救人。
当时,正是隋朝的繁盛时期、隋文帝重新统一了全国,在农业上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把服役的年龄由十八岁推迟到二十一岁。
还规定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绢,代替徭役。
这样,农民就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从事生产。
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有了提高。
手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商业也呈现出一派发达繁荣的景象。
这一安定的局面,是孙思邈学好医术的外部客观条件。
孙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
他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
他走遍家乡和附近的名山大川外,还经常到五台山采药。
他采药回来,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
苦、辛、酸、甜、咸,究竟是那种滋味?寒热敛泻,究竟对人体发生何等作用?他都要亲自品尝。
少年时的孙思邈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他排除封建等级观念,敢于冲破当时盛行的儒士书生通过读书而进身于仕途的世俗,敢于批评鄙视行医救人的极不合理的社会偏见。
他不随波逐流,不屑混迹官场、沽名钓誉,而从解除人民痛苦的角度出发,以“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为念,胸怀济世之志,准备把毕生精力贡献于医学事业,他的思想境界和眼光就远远地高于当时的世俗之辈。
孙思邈二十岁时(601),医道学成。
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
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
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千金方有何贡献
导语:孙思邈的简介里有道士之称,但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医药学家。
孙思邈少年时期还是体弱多病的,但是后来接触到了许多医书后,渐渐的也掌握了其中
孙思邈的简介里有道士之称,但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医药学家。
孙思邈少年时期还是体弱多病的,但是后来接触到了许多医书后,渐渐的也掌握了其中的深邃,成为全国闻名的医生。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有哪些?还有孙思邈的著作《千金方》有何特殊贡献吗?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在古代民间孙思邈的传奇故事有很多,比如“龙宫方”就是讲孙思邈用衣服与牧童交换救下了一条小蛇,然后医治好蛇的创口后就将它放生了。
结果一天一个白衣少年见到孙思邈后就下跪拜谢,并将孙思邈带到了龙宫,少年时龙王的儿子,龙王设宴宽带了孙思邈,并将龙宫药方交给了孙思邈,孙思邈写成了《海上方》。
还有一个故事是孙思邈是第一个发现夜盲症的人,因为古代的时候人们很穷,缺乏营养。
许多山里的百姓在百姓视力是正常的,但是到了晚上就看不清楚,孙思邈就让这些来找他医治的人吃动物的肝脏,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夜盲症患者的病症减轻了不少。
同时也有家里富贵的人找他看病,夫人很多都有脚气病,孙思邈认为脚气病是和饮食有关,所以经常让那些人吃米糠麸子,不过这些富人的高血压都治好了,后来他发现杏仁、茱萸可以治好脚气病,这些富人的脚气病也逐个被治好。
孙思邈千金方有何贡献
孙思邈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千金方据说是因为他认为人的生命很宝贵,比千金还贵,而一个药方就能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就叫它千金方,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