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精选文档43页
四 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3
1 如: C2 H4 + 2 O2
CH2 CH2 O(g)
rG
0
m
=- 80.3kJ/mol
过去: C2H4+ Cl2 +H2O
ClCH2-CH2OH + HCl
ClCH2-CH2OH+
1
2 Ca(OH)2
1
CH2CH2O
+
2
CaCl2+
H2O
1 Ag
现在: C2H4+ 2 O2
CH2CH2 O(g)
酸催化 S+HA 碱催化 S+B
SH+ +A-
产物+HA
S- + HB+
产物+B
7
2. 络合催化 特点: 高效、多功能、适用于缓和条件下操作、一步合成
主要特征: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或基团)构成配位键形成不稳定络合物
不稳定,易发生重排反应
8
3. 酶催化 特 点: ① 活性高,约为一般酸碱催化剂的108 ~1012 倍; ② 选择性极高,一种酶只能使一种反应物转化为特定的产物; ③ 特殊的温度效应 ④ 反应条件温和,一般为常温常压; ⑤ 催化活性可自行调节。
4
如:
200-250℃ Cu
CH
3CHO
+
H
2
350-360℃ Al2O3
C
2
H4
+
H 2O
C 2
H 5
OH
400-450℃
ZnO ×C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3
CH
2
=
CH
- CH
=
CH 2
+
H 2O
催化反应动力学
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小报告催化反应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1)均相催化: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同一相种,均为气相或均为液相;(2)复相催化: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不同相中,如Fe 对合成氨的催化作用;(3)生物催化:即酶催化,如制酒过程中的发酵作用。
酶是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组成,而分子很大,因此它既不属于均相也不属于复相,而是兼备二者的某些特性。
本文将对这三种催化反应的反应动力学进行具体文献分析。
1.均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在均相催化反应中,催化剂和反应物同处于液相或者气相。
其机理为首先反应物和催化剂生成不稳定的中间化合物,然后中间化合物又分解生成产物,使催化剂再生。
陈荣悌[1]等人以H g C I 2为催化剂时乙炔氢氯化制氯乙烯均相反应的动力学。
反应方程如下:设速率方程为:因为在一次实验中, 催化剂浓度是不变的, 而且当〔H +〕、〔Cl -〕均远大于〔C H ≡C H 〕时, 则速率方程可写成:第一步:确定反应对乙炔的级数当反应为一级或假一级反应时,可推导出如下公式:本反应以)ln(P P -∞对t 线性回归, 其相关系数在0.99 以上。
表明反应对乙炔为一级。
第二步:消除扩散影响的实验为了消除扩散的影响,作者作了改变搅拌速度对速率常数影响的实验。
当转速在1 3 85 转/ 分以上时,k´´值趋于稳定, 即扩散影响基本消除。
全部实验中皆控制搅拌速度在1 3 8 5 转/分以上进行。
第三步:确定反应对催化剂H g CI2的级数改变H g CI 2的浓度, 分别求出k´´值, 以l g k´´对lg〔H g C I2〕线性回归, 相关系数R =0 . 9 9 6 , 斜率为1 . 0 4 6 , 即m为1, 说明反应对催化剂H g C I2为一级。
第四步:确定反应对C l-的级数在盐酸浓度为5.37 M 的基础上分别加入H C I O 4,使〔H C I〕+ 〔H C IO4〕= 6.2 7M 和7.16M , 并与单纯的〔H C I〕= 6.2 7M 和7.1 6M 的实验相比较发现当〔C l -〕足够大时( 因为生成H g C I2需足够的C l-) , 反应对C I-零级。
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二、Briggs-Haldane 对上述第3点假设进行了修正, 提出了“拟稳态”假设。
由于反应体系中底物浓度要比酶的浓度高得多,中间 复合物分解时所得到的酶又立即与底物相结合,从而使反应 体系中复合物浓度维持不变,即中间复合物的浓度不再随时 间而变化,这就是“拟稳态”假设。这是从反应机理推导动 力学方程又一重要假设。
3. 当Cs与Km的数量关系处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范围时,则符 合M- M方程所表示的关系式。
参数求解:
(1) Lineweaver—Burk法(简称L—B法)。将M—M方程取其倒数得到下 式:
(2)Hanes—Woolf法(简称H—W法)。两边均乘以Cs,得 到
(3)Eadie—Hofstee法(简称E—H法)。将M—M方程重排 为
2020/4/3
2020/4/3
2020/4/3
第二节 简单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一、Michaelis-Menten 方程
方程推导三点假设:
①与底物浓度CS相比,酶的浓度CI是很小的,因而可忽略由于 生成中间复合物[ES]而消耗的底物。
②在反应过程中,酶浓度保持恒定。CE0=CE+CES ③产物的浓度很低,因而产物的抑制作用可以忽略。生成产物 一步的速率要慢于底物与酶生成复合物的可逆反应的速率,因此, 生成产物一步的速率决定整个酶的催化反应速率,而生成复合物 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如果抑制剂与酶的基因成共价结合,则此时不能用物理方法去掉抑制 剂。此类抑制可使酶永久性地失活。例如重金属离子Hg2+”、Pb2+”等对 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的抑制都是不可逆抑制。
一、竞争性抑制动力学
若在反应体系中存在有与底物结构相类似的物质,该物质 也能在酶的活性部位上结合,从而阻碍了酶与底物的结合,使 酶催化底物的反应速率下降。这种抑制称为竞争性抑制,该物 质称为竞争性抑制剂。其主要特点是,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 活性部位,当抑制剂与酶的活性部位结合之后,底物就不能再 与酶结合,反之亦然。在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为延胡索酸 时,丙二酸是其竞争性抑制剂。
第2章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 k+3KCS
CES
= k 'CES
⇒ CE0 = k 'CES + CES + k 'CESCS
CES
=
CE0 k '+1+ KCS
⇒
rs
=
k
k+4CES '+1 + KCS
2.2 某酶催化反应机理中有许多复合物存在,表示为
E
+
S
#!!!k+!1!"![ k−1
ES
]1
#!!!k+!2!"![ k−2
CS rS
=
CS rmax
+ Km rmax
,以 CS/rS 对 CS 作图,可得一直线,该直线的斜率为1/ rmax ,与纵
轴交于 Km / rmax ,与横轴交于 −Km ;(3)Eadie-Hofstee(简称 E-H 法)。M-M 方
程经变换后得线性方程 rS
=
rmax
− Km
rS CS
,以
叫双倒数法)。M-M 方程经变换后得线性方程 1 rS
=
1 rmax
+ Km rmax
1 CS
,以 1/rS 对 1/CS
作图,可得一直线,该直线的斜率为 Km / rmax ,与纵轴交于1/ rmax ,与横轴交于
−1/ Km ;(2)Hanes-Woolf(简称 H-W 法)。M-M 方程经变换后得线性方程
将数据代入
(CS 0
−
CS
)
+
Km
ln
CS 0 CS
= rmax
⋅t
第2章 均相酶催化反应05 [兼容模式]
(Arrhenius)式:
k k 0 exp(
Ea ) RT
主要为蛋白质,它对各种生化反应进行催化。 一种酶一般只能催化特定的反应,按催化反 应的类型将酶分为六大类:
1.氧化还原酶类 2.转移酶类 3.水解酶类 4.裂解酶类 5.异构酶类 6.合成酶类 例如: 例如: 例如: 例如: 例如: 例如: 乳酸脱氢酶 EC 1.1.1.27 谷丙转氨酶 EC 2.6.1.2 纤维素酶 EC 3.2.1.4 丙酮酸脱羧酶 EC 4.1.1.1 乳酸消旋酶 EC 5.1.2.1 谷胱甘肽合成酶 EC 6.3.2.3
3.基元反应和反应机理
基元反应:化学反应中各个简单的单一反应步
骤。 反应机理:绝大多数化学反应并不是按化学计 量式一步完成的,而是由多个具有一定程序的 基元反应( 种或几种反应组分经过 步直接 基元反应(一种或几种反应组分经过一步直接 转化为其它反应组分的反应,或称简单反应) 所构成。反应进行的这种实际历程称反应机理。 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的速度与各反应物浓 度的一定方次的乘积成正比,各浓度的方次与 基元反应方程式中该组分的系数。
2012/12/3
1.反应动力学
反应动力学(reaction kinetics):研究化学 反应速率以及各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学 科。传统上属于物理化学的范围,但为了满足工 程实践的需要,反应工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在这 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化学家着重研究的是反应机 并力图根据 化学家着重研究的是反应机理,并力图根据 基元反应速率的理论计算来预测整个反应的动力 学规律。(生物)化学反应工程工作者则主要通过 实验测定,来确定反应物系中各组分浓度和温度 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以满足反应过程开发和 反应器设计的需要,因而又叫反应工程动力学。
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例题:P24 例2.1,例2.2。 思考题:试推导上面两个
k cat
。
动力学特征和参数求取 M-M方程所表示的动力学关系为反应速率与 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即 r ~ CS关系。其图如右 所示。
r max
该曲线表示了三个不同动力学特点的区域: rS 1 rmax CS << K S 时,即底物浓度比值小得多时,该曲 2 •当 线近似为一直线。这表示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 近似成正比关系,此时的酶反应可以看为一级 0 Km 反应。此时,大部分酶为游离酶,与底物结合 CS 的酶很少,要提高反应速率,只有增加底物的 浓度,才能增加中间复合物的浓度,反应速率 图:CS一定时,rS与CS的关系曲线 主要取决于底物浓度。 •当CS >> K S 时,该曲线近似为一水平线,表示当底物浓度继续增加时反应速率并 C << K 不增加,此时的酶反应可看为零级反应。此时绝大多数酶呈复合物状态,反应 体系内的游离酶很少,即使是提高底物浓度也不能提高酶反应速率。
dC[ ES ]dt
dC P = kC [ ES ] dt dC S − = k +1C E C S − k −1C [ ES ] dt dC [ ES ] = k +1C E C S − k −1C [ ES ] − kC [ ES ] ≈ 0 dt Q C E 0 = C E + C [ ES ] ∴ C [ ES ] = − ∴ C [ ES ] = ( k −1 + k ) C [ ES ] + C E 0 k + 1C S
(d) 有了动力学方程形式和参数,就可以根据动力学方程计算反应一定时间后底 物的浓度、产物的浓度等,就可以把握反应进程,预测在某一反应器中进行某 一反应的结果。
生化反应器原理02
1.1.4 酶促反应的反应级数 (1) 当CS远小于Km时 ,为一级反应
dC S VmaxC S Vmax V CS dt K m CS Km
(2) 当CS远大于Km时,为零级反应。
dC S VmaxC S V Vmax dt K m CS
2 2C S C S K m CS 1 K K SI SI
0
CS 2 1 K SI K SI
2
CS K m 1 0
解得
CS ,opt Km KSI
1.1 酶促反应的Michaelis-Menten方程 1.1.1 酶促反应的Michaelis-Menten方程
Michaelis、Menten(1913)提出了单一底 物的酶反应模型,基本内容是:酶E的底物S首 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ES,在酶—底物复合物 ES的基础上反应生成产物P和酶E。反应式如下: E+S
-0.1
-0.05
0
0.05 1/C S (L/mmol)
0.1
0.15
0.2
采用Hanes-Woolf法,对实验数据回归,有
C S / V0 22.725 2.007C S
则
1 Vmax 0.498 (mmol/L min) 2.007
K m 22.725 0.498 11.323 (mmol/L)
dCES k 1C E C S k 1C ES k 2 C ES 0 dt (1-7)
则
C ES k 1 k 2 C ES CE Km k 1 CS CS
(1-8) 其中
第二章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能 量
水
平 E+S
ES
E2
G
P+ E
反应过程
2.1.2 酶的催化特性
(1)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 酶的分子活力:在最适宜的条件下,每 1mol酶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催化底物的最 大量(mol)。
➢ 酶催化中心活力:在单位时间内,每一 个酶的催化中心所能催化底物的量(mol)。 又称为酶的转换数。
得:
rp k 2 CE 0 Cs rp, max Cs (2 8)
ks Cs
Ks Cs
M- M方 程
动力学参数: Ks k 1 Cs CE (2 9) k 1 C [ES ]
rp, max k 2 CE 0
式中: rp, max — P的最大生成速率, mol /( L s)
忽略,也不必考虑这个P E [ES ] 逆反应存在。 可见,此方程仅适用于反应初始状态
2.2.1 Michaelis-Menten 方程
该法认为酶催化反应机理中,生成产物一步的速率要慢于 底物与酶生成复合物的可逆反应的速率,因此,生成产物一步 的速率决定整个酶催化反应的速率,而生成复合物的可逆反应 达到平衡状态,因此又称为“平衡”假设。
对单一底物参与的简单酶催化反应
E S k1 ES k2 E P k1
根据化学动力学,反应速率可表示为
rs 1 dns rp 1 dnp (2-1)
v dt
v dt
式中:rs—底物S的消耗速率,mol/(L•S) rp—产物P的生成速率,mol/(L•S) v—反应体系的体积,L ns—底物S的物质的量,mol np—产物P的物质的量,mol t—时间,s
根据上述假设和式 (2-2),有:
和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酶是生物体内一类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影响反应的化学平衡。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即研究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本文将重点介绍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实验方法和相关影响因素。
一、酶催化反应速率酶催化反应速率是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
在酶催化下,反应速率明显增加,可以达到每秒数百倍甚至上千倍。
反应速率由酶的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温度和pH值等因素决定。
酶催化反应速率通常遵循麦克斯韦-玛尔计算公式,即速率v等于最大反应速率vmax与反应物浓度[S]的比例关系:v = vmax[S] / (Km + [S])。
其中Km称为米氏常数,表示反应物浓度为一半时的速率。
当[S]远大于Km时,速率v ≈ vmax,此时反应速率近似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当[S]远小于Km时,速率v ≈vmax[S]/Km,此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线性关系。
二、酶催化反应的实验方法进行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需要了解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主要包括测定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变化和测定酶的两个重要参数:最大反应速率vmax和米氏常数Km。
1. 测定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变化测定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底物消失或产物增加的速度来确定。
常用的方法包括光度法、荧光法、比色法等。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测量反应物和产物的光学性质的变化,建立光学性质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来间接确定反应速率。
2. 测定最大反应速率vmax测定最大反应速率vmax是了解酶催化能力的重要指标。
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实验测量不同底物浓度下的反应速率,并将速率与底物浓度作图。
根据麦克斯韦-玛尔计算公式,绘制速率-底物浓度曲线,可以确定最大反应速率vmax。
3. 测定米氏常数Km米氏常数Km是衡量底物与酶结合力的指标。
测定Km的常用方法是选择一种底物,通过实验测量不同底物浓度下的反应速率,并将速率与底物浓度作图。
绘制速率-底物浓度曲线,可以确定Km。
化学反应动力学中的均相催化
化学反应动力学中的均相催化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和反应条件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的学科。
化学反应的速率决定了许多化学过程的效果和实际应用,例如生产化学物品和控制环境污染等。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反应速率,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反应的效率。
均相催化是一种常见的方法,用于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本文将探讨均相催化在化学反应动力学中的应用。
均相催化的基本概念均相催化是指在反应物和催化剂都在相同的物理状态下进行反应的过程。
这意味着,如果反应是在气相中发生的,均相催化剂也必须是气体。
同样地,如果反应物是在液相或固相中,均相催化剂也必须是相同的相态。
这种催化剂通常是低分子量的化合物,如氧化剂、还原剂、酸或碱、过渡金属离子等。
均相催化的本质是通过与反应组分形成复合物或中间体,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均相催化的条件使用均相催化的条件取决于反应物和催化剂的物理状态。
在气相反应中,均相催化剂必须是气体或与气体相溶的液体。
在液相反应中,均相催化剂必须是液体或溶解于反应性溶剂中的低分子量化合物。
在固相反应中,均相催化剂通常是溶解于反应物所在的溶液中的离子催化剂。
均相催化的机理均相催化的机理通过形成反应物与催化剂形成复合物或中间体来实现。
催化剂提供活性位点吸附反应物,使得反应物间距变小,使反应物之间形成新的化学键。
单个催化周期包括特定的反应物和催化剂的摩尔比和步骤数,这些步骤共同形成一系列中间体和过渡态。
均相催化的应用对于许多不带催化剂的反应,在均相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明显提高。
以下是一些均相催化反应的例子:氢化反应氢化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可以将不饱和化合物转变为饱和化合物。
例如,苯可以通过催化剂的存在而被还原为环己烷,丙烯可以被转化为丙烷。
催化剂通常是铂、钯或镍等过渡金属离子。
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是将化合物的一部分氧化为更高氧化态的化学反应。
例如,氧化亚氮可以被转化为氮气,亚硝酸可以被转化为硝酸。
第一章均相酶催化反应动力学-PPT精选文档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3/23
第2章 >>第2节 简单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一、什么是简单的酶催化反应
一种底物参与的不可逆反应
如:酶的催化Leabharlann 解反应; 异构化反应二、活性中间复合物学说
r r
p
d [ P ] d t
p
d [ P ] d t
对任何反应:
e E f F g G h H
1 d [ E ] 1 d [ F ] 1 d [ G ] 1 d [ H ] r ed t fd t gd t h d t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生化工程电子教案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第2章
均相酶催化应动力学
酶反应的基本特征 单底物酶反应动力学 有抑制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复杂酶反应动力学
影响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
酶失活反应动力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3/23
第2章
均相酶催化应动力学>>回顾
1、化学动力学的有关内容?
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反应速度和速率区别、反应 速率表示式、反应速率如何求?(微分式和图解法)、 速率方程、反应机理。
2、有关酶的内容?
酶的特性、酶催化反应的特性、米氏动力学方程等
返回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2019/3/23
第2章 均相酶催化应动力学>>回顾
◆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机理以及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二章 均相反应动力学基础-文档资料
2.1 概述
3 k 0和 E
Arrhenius方程的对数型式为:
E C 1 lnk lnk0 R g T
因此,以lnk对T-1作图,应该得到一条直线,其斜率为-EC/Rg
2.1 概述
4 温度影响
反应活化能愈高,反应速率对温度愈敏感。温度从300℃升高 到310℃,活化能为100kJ/mol时,反应速率提高3.6倍,而活化能 为150kJ/mol时,反应速率提高7.0倍。 反应活化能一定,反应速率在较低温度下对温度更敏感。在
(2)双曲线型 略
3 单一反应和复合反应
单一反应:指只用一个化学计量关系表示的反应。 按单一反应进行的过程只需要一个反应速率方程。 不可逆: k
A B CD
1
d C A r kCC A 1 A B d t
2.1 概述
可逆反应
A B C D
d C 1 A r k C C kC C A 1 AB 1 C D d t
2.1 概述
复合反应:指必须用两个以上化学计量关系才能表示的反应。
P+R A+B S
(平行反应)
A + BP
A +B P+B P 和A S
R + S (连串反应)
P S R
(平行-连串反应)
2.1 概述
2.1.2 反应速率常数
在一般情况下,反应速率常数 kc与绝对温度T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Arrhenius 经验方程表示,即:
2 反应速率方程
反应速率方程的一般式为:
rik C c f( i)
式中,kc为反应速率常数。它是反应本质和温度的函数,是反应的 能量因素,其大小决定了反应进行的难易程度。 f(Ci)为浓度函数。它是反应的推动力因素。 (1) 幂数型
第一章均向酶反应动力学
动力学方程
rP
k2CE0 CS K S CS
rP ,max CS K S CS
Ks:解离常数,表示酶与底物相互作用 的特性 rp,max:表示全部酶都呈复合状态时的反 应速率
二、“拟稳态”假设★
活性中间复合物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酶的总量保持不变
k 2 C E0 C S rp ,max CS rp k 1 k 2 K m CS CS k 1
第一节 酶反应的基本特征
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性
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但是不改变化学反 应平衡。 酶本身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速反应的进行。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性
高效性:大部分酶分子活力103;最高达106 专一性 易变性失活:强酸、强碱、高温等 反应条件温和:一般在pH5~8水溶液中进行, 反应温度范围为20~40C。
作业
1.一分批进行的均相酶反应,底物的初始浓度 为3*10-5mol/l, Km值为1*10-3mol/l,经过2min后
,底物转化了5%。假定该反应符合M-M方程,试问 当该反应经过10min、30min、60min时,底物转化了 多少? 2.某酶的Km值为4.7*10-5mol/l,如果rmax值为2.2*105mol/(l.min), 在底物浓度为2*10-4mol/l和抑制剂的浓 度均为5*10-4mol/l,KI值均为3*10-4mol/l,则上述抑 制情况下的竞争、非竞争、反竞争抑制反应速率和抑 制程度为多大?
非竞争性抑制
CI i K I CI
CI i Km K I (1 ) CI CS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概况课件
与酶的活性中心以外的位点结合,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
反竞争性抑制剂
既不与底物也不与酶直接结合,而是通过改变酶的构象来影响其 催化活性。
酶促反应的激活剂
01
02
有机小分子
金属离子
03 蛋白质
抑制剂与激活剂的应用
药物研发 生物工程 化学工业
05
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应 用
CHAPTER
酶催化反应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影响因素
速率常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温度、pH值、离子强度、底 物浓度、酶浓度等。
酶的活性单位与测定方法
活性单位定义
1
常用活性单位
2
测定方法
3
酶促反应的速率常数与底物浓度关系
米氏方程
Km值的意义
04
酶促反应的抑制剂与激 活剂
CHAPTER
酶促反应的抑制剂
竞争性抑制剂
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降低酶的催化效率。
02
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方程
CHAPTER
米氏方程
米氏方程是描述酶催化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方程,其形式为v=Vmax[S]/ (Km+[S]),其中v代表反应速率,Vmax代表最大反应速率,[S]代表底物浓度, Km代表米氏常数。
米氏方程是酶动力学中的基本方程之一,通过它可以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特性,如 最大反应速率、底物浓度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初始速率法
初始速率法可以避免产物抑制和底物 抑制等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 被广泛应用于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酶促反应的速率曲线
03
酶促反应的速率常数与 酶活性
CHAPTER
酶促反应的速率常数
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底物的抑制动力学
应用稳态法处理,可得到底物抑制的酶 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
或
例: 在含有相同酶浓度的五个反应物系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底
物,并测定其初始速率,然后再在同样五个反应物系中分别加入浓 度为2.2×10-1mmol/L的抑制剂,并测其初始的反应速率,其数据见 下表。
三、动力学特征与参数求解
rs~Cs的三个不同动力学特点的区域:
1. 当Cs《Km,即底物浓度比Km值小得很多时,该曲线近 似为一直线。这表示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似成正比的关 系,此时酶催化反应可近似看作为一级反应:
式中Cs0——底物的初始浓度,Mol/L
2. 当Cs》Km时,该曲线近似为一水平线,表示当底物浓度继续增加时, 反应速率变化不大。此时酶催化反应可视为零级反应,反应速率将不随 底物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当Km值很小时,绝大多数酶呈复合 物状态,反应体系内游离的酶很少,因而即使提高底物的浓度,也不能 提高其反应速率。
解 以L—B作图法来判断抑制类型并求其参数。
据此上述实验数据分别取其例数,以l/rSI对1/Cs做图,得到如 图所示两条直线,它们在纵轴有一共点交点,这表明该抑制为竞争性 抑制。
更多精品资源请访问
docin/sanshengshiyuan doc88/sanshenglu
非竞争性抑制的普遍机理式可表示为
对非竞争性抑制,由于抑制剂的作用使最大反应速率降低 了(1十CI/KI)倍,并且CI增加、KI减小都使其抑制程度增加。
三、反竞争性抑制动力学
反竞争性抑制的特点是抑制剂不能直接与游离酶相结合, 而只能与复合物[Es]相结合生成[SEI]复合物。
抑制百分数i: 表示抑制剂对酶催化反应的抑制程度.
3. 当Cs与Km的数量关系处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范围时,则符 合M- M方程所表示的关系式。
参数求解:
(1) Lineweaver—Burk法(简称L—B法)。将M—M方程取其倒数得到下 式:
(2)Hanes—Woolf法(简称H—W法)。两边均乘以Cs,得 到
(3)Eadie—Hofstee法(简称E—H法)。将M—M方程重排 为
如果抑制剂与酶的基因成共价结合,则此时不能用物理方法去掉抑制 剂。此类抑制可使酶永久性地失活。例如重金属离子Hg2+”、Pb2+” 等对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的抑制都是不可逆抑制。
一、竞争性抑制动力学
若在反应体系中存在有与底物结构相类似的物质,该物质 也能在酶的活性部位上结合,从而阻碍了酶与底物的结合,使 酶催化底物的反应速率下降。这种抑制称为竞争性抑制,该物 质称为竞争性抑制剂。其主要特点是,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 活性部位,当抑制剂与酶的活性部位结合之后,底物就不能再 与酶结合,反之亦然。在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为延胡索酸 时,丙二酸是其竞争性抑制剂。
酶活力表示方法
1 酶的分子活力:在最适宜条件下,每 1mol 酶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催化底物的最大量 (mol)
2 酶的催化中心活力:在单位时间内,每一个 酶的催化中心所催化底物的量(mol)
3 酶活力:在特定条件下,每1min能催化1mol 底物转化为产物时所需要的酶量,称为一个 酶单位,或称为国际单位,用U表示。酶活 力还可用比活力表示。比活力系指每1mg酶 所具有的酶单位数,用U/mg表示。
第四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酶催化反应的基本特征
酶是生物提高其生化反应效率而产生的 生物催化剂,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在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均在酶的催化 作用下完成,几乎所有生物的生理现象 都与酶的作用紧密联系成酶。
一、Michaelis-Menten 方程
方程推导三点假设:
①与底物浓度CS相比,酶的浓度CI是很小的,因而可忽略由于 生成中间复合物[ES]而消耗的底物。
②在反应过程中,酶浓度保持恒定。CE0=CE+CES ③产物的浓度很低,因而产物的抑制作用可以忽略。生成产物 一步的速率要慢于底物与酶生成复合物的可逆反应的速率,因此, 生成产物一步的速率决定整个酶的催化反应速率,而生成复合物 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二、Briggs-Haldane 方程
G.E.Briggs和B.J.Haldane对上述第3点假设进行了修正, 提出了“拟稳态”假设。
由于反应体系中底物浓度要比酶的浓度高得多,中间 复合物分解时所得到的酶又立即与底物相结合,从而使反应 体系中复合物浓度维持不变,即中间复合物的浓度不再随时 间而变化,这就是“拟稳态”假设。这是从反应机理推导动 力学方程又一重要假设。
平衡假设
1 与底物浓度[S]相比,酶的浓度 [E]很小,因
而可忽略由于生成中间复合物ES而消耗的底物。
2 不考虑这个逆反应的存在。若要忽略该反应的 存在,则必须是产物P为零,换言之,该方程 适用于反应的初始状态。
3 认为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最慢,为该反应速率 的控制步骤,而这一反应速率最快,并很快达 到平衡状态。
式中:I为抑制剂;(EI)为非活性复方物。 上述反应中底物的反应速率方程应为
根据稳态假设,可列出下述方程:
竞争性抑制动力学的主要特点
米氏常数值的改变。当CI增加,或KI减小,都将使KmI值增大, 使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下降,活性复合物减少,因而使底物反应速 率下降 。
二、非竞争性抑制动力学
若抑制剂可以在酶的活性部位以外与酶相结合,并且这种结合 与底物的结合没有竞争关系,这种抑制称为非竞争性抑制。此时 抑制剂既可与游离的酶相结合,也可以与复合物[Es]相结合,生成 了 底 物 — 酶 — 抑 制 剂 的 复 合 物 SEI。 绝 大 多 数 的 情 况 是 复 合 物 [SED]为一无催化活性的端点复合物,不能分解为产物,即使增大 底物的浓度也不能解除抑制剂的影响。还有一种是三元复合物SEI 也能分解为产物,但对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仍然产生了抑制作用。 核苷对霉菌酸性磷酸酯酶的抑制属于非竞争性抑制。
(4)积分法
第三节 有抑制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在酶催化反应中,由于某些外源化合物的存在而使反应速率下 降,这种物质称为抑制剂。
抑制作用分为可逆抑制与不可逆抑制两大类。
如果某种抑制可用诸如透析等物理方法把抑制剂去掉而恢复酶的活性, 则此类抑制称为可逆抑制,此时酶与抑制剂的结合存在着解离平衡的 关系。
绝对专一性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进行一
种反应 相对专一性:一种酶能够催化一类具有相同化学键
或基团的物质进行某种类型的反应
反应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某化合物在热力学上 可能进行的许多反应中的一种反应
底物专一性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
立体专一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所有立体异构体中 的一种
第二节 简单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