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海洋内波的分类及其生成条件
海洋内波的分类及其生成条件
海洋内波是一种波动形态,发生在海洋的水层间,是海洋中的一种特殊的波浪现象。
海洋内波的分类及其生成条件是海洋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海洋内波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两种介质之间的内波和同一介质内的内波。
两种介质之间的内波一般发生在深水和浅水之间的压力变化所引起,在这种情况下,内波可以通过调查资料或利用声纳等设备来观测和记录。
同一介质内的内波则常常发生在深海和浅海之间、不同海洋层之间、以及地形特殊的海域内,这种类型的内波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和探测器等设备来监测和观测。
海洋内波的生成条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潮汐周期。
潮汐周期对海洋内波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潮汐周期在2-4小时之间的海域,内波的发生几率较高。
2.海洋深度。
海洋深度是内波生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深水区,内波通常在离海底20-100米之间生成。
而在浅水区,内波的高度和长度都很小。
3.海洋流速。
海洋流速也是影响内波的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洋流湍流和海洋涡旋作用之下,内波很容易被激发和产生。
4.海洋的温度和盐度。
海洋的温度和盐度也对内波的生成有影响。
当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差异性较大时,内波的生成容易受到影响。
总之,海洋内波的分类及其生成条件是海洋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对海洋内波的研究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知和了解,
也能促进海洋工程和海洋探测等领域的发展。
海水中的波动现象与声速测量
海水中的波动现象与声速测量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域,它包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也承载着人类的贸易和交通。
而在海水中存在许多波动现象,这些波动对于海洋的气候、生态以及声速测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海水中的波动现象以及利用声速测量方法研究海洋的相关应用。
波动现象是海水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
海洋表面存在着海浪,它们由风对海面的作用力引起。
海浪波动的大小与风力、风向和海洋底形等因素有关。
在海浪的背后,还存在着内波、潮汐和海流等波动现象。
内波是指在两层密度不同的海水交界处发生的波动。
当潮汐水流遇到海底隆起或海底狭窄的地方时,就会产生潮汐波动。
而海水中的海流则是由地球自转、风力和重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大规模水流运动。
这些波动现象不仅丰富了海洋的景观,还对海洋生物和沿海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
除了对海洋生态和气候有影响外,波动现象还对声速测量有一定的影响。
声速是声波在海洋中传播的速度,而海水的声速与温度、盐度和水深等因素有关。
波动现象会导致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变化,从而对声速造成影响。
例如,海浪的产生可以使得海水表面温度和盐度变化,从而引起声速的变化。
内波则会导致水柱的密度分层和扩散,进而影响声波的传播。
而潮汐和海流对声速的影响则更加复杂,需要更精细的测量和建模方法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因此,研究海洋波动现象对声速测量的影响,对于提高声速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海洋波动现象对声速的影响,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测量方法和工具。
其中,声纳是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声纳可以向海洋中发射声波,并通过接收回波来获得声速的信息。
通过在不同位置、不同时间进行声速测量,科学家们可以得到相关数据,来分析海洋波动现象对声速的影响。
此外,也有一些通过测量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等参数来推导声速的方法。
这些方法需要在海洋中布置传感器网络,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建模,来获取声速的准确值。
海洋波动现象与声速测量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领域。
《海洋科学导论》---第六章--波动现象
《海洋科学导论》---第六章--波动现象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海洋中的波动是海⽔的重要运动形式之⼀。
从海⾯到海洋内部处处都可能出现波动。
波动的基本特点是,在外⼒的作⽤下,⽔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作周期性或准周期性的运动。
由于流体的连续性,必然带动其邻近质点,导致其运动状态在空间的传播,因此运动随时间与空间的周期性变化为波动的主要特征。
实际海洋中的波动是⼀种⼗分复杂的现象,严格说,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周期性变化。
但是,作为最低近似可以把实际的海洋波动看作是简单波动(正弦波)或简单波动的叠加,从研究简单波动⼊⼿来研究海洋中的波动是⼀种可⾏的⽅法。
⽽且简单波动的许多特性可以直接应⽤于解释海洋波动的性质[13]-。
§6.1 概述6.1.1 波浪要素⼀个简单波动的剖⾯可⽤⼀条正弦曲线加以描述。
如图6-1所⽰,曲线的最⾼点称为波峰,曲线的最低点称为波⾕,相邻两波峰(或波⾕)之间的⽔平距离称为波长(λ)相邻两波峰(或者波⾕)通过某固定点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周期(T )。
显然,波形传播的速度/c T λ=。
从波峰到波⾕之间的铅直距离潮位波⾼(H ),波⾼的⼀半2a=H/称为振幅,是指⽔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向上(或向下)的最⼤铅直距离。
波⾼与波长之⽐称为波陡,以(/)H δλ=表⽰。
在直⾓坐标系中取海⾯为x y -平⾯,设波动沿x ⽅向传播,波峰在y ⽅向将形成⼀条线,该线称为波峰线,与波峰线垂直指向波浪传播⽅向的线称为波向线。
图6-1 波浪要素6.1.2 海洋中的波浪海洋中的波浪有很多种类,引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例如海⾯上的风应⼒,海底及海岸附近的⽕⼭、地震,⼤⽓压⼒的变化,⽇、⽉引潮⼒等。
被激发的各种波动的周期可从零点⼏秒到数⼩时以上,波⾼从⼏毫⽶到⼏⼗⽶,波长可以从⼏毫⽶到⼏千千⽶。
海洋中波动的周期和相对能量的关系如图6-2所⽰。
由风引起的周期从1~30s 的波浪所占能量最⼤;周期从30s ⾄5min ,为长周期重⼒波,多以长涌或先⾏涌的形式存在;⼀般是由风暴系统引起的。
第6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温岭市石塘镇沿海海 浪高达十几米,巨浪 扑打大桥
东海18号浮标记录到的“桑美”台风浪过程(2006年8月8日~10)及其造成福建沙埕港重大损失
新能源的海浪- 海浪动能转换成电能
1964年,日本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浪发电装置—航标灯(电能只 有60瓦),开创了人类利用海浪电能的新纪元。 1985年,挪威在托夫特斯塔林建造了500千瓦的海浪电站。 1992年,英国建成了一座发电能力为75千瓦的海浪发电站。 联合国在1992年把海浪发电列在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的首位 2008年,葡萄牙投入运转的“海蛇”海浪发电厂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
(6―3)
自由表面(z=0)上,水质点的速度分量为:
u ack sin(kx t ) w ack cos(kx t )
小振幅重力波的运动速度分量为:
u ack exp(kz0 ) sin(kx0 t ) w ack exp(kz0 ) cos(kx0 t )
T
相速为:
k
对于深水波(h/λ ≥0.5)而言,水质点
在x轴和y轴方向的速度分别为: 分析式(6—3): 水质点在水平方向和 铅直方向的速度分量 都是周期变化的。并 随深度-z的增加而呈 指数减小。
u ack exp(kz) sin(kx t ) w ack exp(kz) cos(kx t )
k k' ' k k' ' x t ] sin[ x t] 2 2 2 2
振幅: A 2a cos[ k k ' x ' t ]
2 波速: c ' k k' k
2
结论:
六章节海洋中波动现象
如今,海洋学家终于解开了挪威海岸的“死水”之迷。原来是 “密度跃层”和“内波”在作怪。
挪威海岸的峡湾大都与河流甚至冰川连接,有大量的淡水汇 入海水。这就在海面上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小的淡水层。淡水层的 下面则是密度较大的咸水层,两层之间便有了一个密度跃变,这 就是“密度跃层”。前文提到的异状,究其根源,就出在两层海 水之间的界面上。
常状态的时间。当实际风时大于最小风时时,风浪为定常状态, 反之为过渡状态。 最小风区:当实际风时一定,对应于某一风区内的波浪达到定 常状态,此风区的长度为最小风区。当实际风区小于最小风区 时,风浪为定常状态,反之为过渡状态。
5.4 浅海和近岸海浪
(1)波速、波长逐渐变小(图6-15) (2)波峰线有水深h1跨过等深线进入水深h2的过程
与实际海浪的形状更接近
2.2斯托克斯理论:
(1)波剖面对于横轴上下不是对称的,水质点的振 动中心高于平均水面
(2)波速与波长、波高有关,波陡越大,波速越大 (3)水质点的运动轨迹接近为圆,但是一个周期内
不封闭,有位移。 (4)动能大于势能;铅直方向上动能大于水平方向
上动能 (5)当振幅/波长超过一定限度时,波面将破碎
角散:由于各个分波的传播方向也不尽一致,在传播过程中向不同 方向分散开来的一种现象。
——产生了涌浪不同于风浪的特点
预报风暴:波动有涌浪(先行涌)向波浪转变
传播距离惊人:北太平洋加利福尼亚夏季缓慢而有力的拍岸浪,是 由南极大陆附近的大洋风暴产生的风浪传播而来的涌浪所致
(2)风浪——取决于对能量的摄取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关系
5.2 特点:
风浪:波峰尖削,分布不规律,波峰线短,周期小, 风大师出现破碎,形成浪花
涌浪:波面较平坦、光滑,波峰线长,周期、波长 都较大,传播较规则。
海洋科学导论习题
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4、回顾海洋科学发展历史,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第二章:地球科学与海底科学1、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2、什么是海岸带?说明其组成部分是如何界定的。
3、大陆边缘分为几种主要类型?说明各自的构成及其主要特点。
4、什么是大陆中脊体系,它有哪些主要特点?5、按照矿产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海洋矿产资源有哪些主要类型?如何认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第三章海水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1、简述海水组成与纯水的异同点。
2、何谓海水的位温?有何使用价值?3、简述海水的主要热学与力学性质,它们与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如何?4、简述海水密度的表示方法(历史的和现有的)。
何谓海水状态方程?5、海水结冰与淡水结冰的过程有何不同?为什么?6、海冰的主要物理性质是什么?海冰对海况有何影响?7、固定冰和流冰的特点各是什么?8、为什么说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球辐射为长波辐射?9、为什么称海洋水循环而不称海洋热循环?10、海洋热平衡方程中各项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对海洋的热状况产生作用的?11、为什么赤道海域的温度不会持续上升而两极海域温度不会持续下降?12、简述海洋中水循环过程13、简述世界大洋中温度、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14、大洋温度和盐度的水平分布与铅直分布有什么异同点?15、何谓大洋主温跃层和极锋?何谓季节性温跃层?16、为什么大洋热带海域盐度的最大与最小值总是出现在表层以下?17、简述中国近海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
18、简要说明中国近海冬季上混合层的形成过程。
19、海水混合有几种形式?最主要的混合形式是__________,为什么?20、浅海内部混合的主要过程是什么?第四章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性1、海水的组成为什么有恒定性?2、海水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哪些?3、海水的pH值一般是多少?4、海水中的营养盐有哪些?对海洋生物活动的意义。
《海洋科学导论》---第六章--波动现象
第六章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海洋中的波动是海水的重要运动形式之一。
从海面到海洋内部处处都可能出现波动。
波动的基本特点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水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作周期性或准周期性的运动。
由于流体的连续性,必然带动其邻近质点,导致其运动状态在空间的传播,因此运动随时间与空间的周期性变化为波动的主要特征。
实际海洋中的波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严格说,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周期性变化。
但是,作为最低近似可以把实际的海洋波动看作是简单波动(正弦波)或简单波动的叠加,从研究简单波动入手来研究海洋中的波动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而且简单波动的许多特性可以直接应用于解释海洋波动的性质[13]-。
§6.1 概述6.1.1 波浪要素一个简单波动的剖面可用一条正弦曲线加以描述。
如图6-1所示,曲线的最高点称为波峰,曲线的最低点称为波谷,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波长(λ)相邻两波峰(或者波谷)通过某固定点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周期(T )。
显然,波形传播的速度/c T λ=。
从波峰到波谷之间的铅直距离潮位波高(H ),波高的一半2a=H/称为振幅,是指水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向上(或向下)的最大铅直距离。
波高与波长之比称为波陡,以(/)H δλ=表示。
在直角坐标系中取海面为x y -平面,设波动沿x 方向传播,波峰在y 方向将形成一条线,该线称为波峰线,与波峰线垂直指向波浪传播方向的线称为波向线。
图6-1 波浪要素6.1.2 海洋中的波浪海洋中的波浪有很多种类,引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例如海面上的风应力,海底及海岸附近的火山、地震,大气压力的变化,日、月引潮力等。
被激发的各种波动的周期可从零点几秒到数小时以上,波高从几毫米到几十米,波长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千千米。
海洋中波动的周期和相对能量的关系如图6-2所示。
由风引起的周期从1~30s 的波浪所占能量最大;周期从30s 至5min ,为长周期重力波,多以长涌或先行涌的形式存在;一般是由风暴系统引起的。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3.3.1 概述
9
§3.3.1 概述
10
§3.3.1 概述
二、常用的统计波高 平均波高
H
1 n
n i 1
Hi
均方差
Hs
n
Hi
H
2
n 1
i 1
最大波高 Hmax max H1, H2 Hn
部分大波波高: 观测的一系列波高从大到小排列,并就最 高的某部分取计算平均值。例如,1000个波高,最高的 前100个的平均值为H1 10 ;H1 3 又称为有效波高。
§3.3.3 风浪和涌浪
一、风浪、涌浪和混合浪 1. 风浪:当地风产生,且一直处在风的作用之下的海面波动状态。 2. 涌浪: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或当地风力减小、平息,或风
2
2a cos[k k ' x ' t] • sin[ k k ' x ' t]
2
2
2
2
• 合成后波动以振幅
k k' '
A 2a cos[
x
t]
回 波
2
2
群
• 波速
c
k
'
k'
k
• 振幅变化的速度(波群传播的速度)
群速
cg
k
'
k'
dd—k —波能传播的速度
• 群速公式:
各种波高的换算,可查表
11
§3.3.而多样:
2、分类:
① 回复力 ②起因
① 波形传播与否
② 波长与水深的相对比(h/λ)
③ 参数(波高、波长、 ③ 波在水中的位置
周期、波形等)
④ 动力机制
……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分解
北赤道 赤道逆流
南赤道流
北赤道流
赤道逆流
南赤道流
东澳流
秘鲁海流
南太平洋流
南极绕极流
巴西流 本格拉流 南大西洋流
赤道流系 西边界流 西风漂流
组成
特征
南、北赤道 a) 南北不对称
流
b) 赤道流主要水文特征:高温、高盐、高水色及
赤道逆流
透明度大赤道逆流:高温、低盐(大量降水)
赤道潜流 c) 存在赤道潜流(克伦威尔流)
所有的生物“沙漠”都在扩大。其增 大的面积达到660万平方公里,即比原 有面积增加了15%。
Polovina J.J., GRL, 2008.
4. Undersurface circulation (大洋表层以下的环流)
(1) Move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subsurface water (次表层水) 介于表层水(Surface water)与大洋主温跃层(Main Thermocline)之间;副热带海域表层水下沉而成;高 温高盐;大部分水体流向低纬一侧,沿主温跃层散布, 少部分流向高纬一侧
两大洋北半球的西边界流都非常强大,而南半球则较弱
b.印度洋
南部环流特征与南太、南大西洋环流型相似,北部为季风 型环流,冬夏半年环流方向相反
c.南半球高纬海区,与西风带相对应为强大的自西向东的绕 极流,而在靠近南极大陆尚存在一支自东向西的绕极风生流
亲潮 黑潮
阿拉斯加流
北大平洋流 加利福尼亚流
湾流
加那利流
(4) Movement of deep water(深层水)
介于中层水与底层水之间,约在2000-4000m,由 北大西洋格陵兰南部的上层海洋形成。贫氧是深 层水主要特征。
海洋学导论
图4-5表明了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其中较轻的组分挥发了;水溶性组分 溶于海水;最重要部分——不溶性残渣乳化为小球,最终沉入海底或冲到海岸, 被缓慢分解或者掩埋掉。溢油的危害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和溢油的地区。
图4-5 海上溢油的分解过程(Spears,1974)
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十分复杂,主要是它与金属能形成稳定络合物。
图4-1 海水的化学组成 (Thurman,1997)
海水的成分分类(P110) ①主要成分 海水中浓度>1mg/kg的成分 (提示:教材中1×10-6 mg/kg有误) Na+ K+ Ca2+ Mg2+ Sr2+ Cl- SO4- Br- HCO3-(CO32-) F- H3BO3占盐份总量的99.9%
天然放射系--4n+2系
天然放射系--4n+3系
天然放射系----(4n)系
人工放射系-- 4n+1系
4.1.4 海洋化学污染物 (P120)
联合国专家组(1982)把海洋污染定义为:直接或间接由人类向大洋和河口 排放的各种废物或废热,引起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或者危及海洋生命 (如鱼类)的现象。
Stumm(1975)把海水中的微量金属元素按照粒子大小分为七种形式见图4-3。
二、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
海水的氧化还原电位,是控制金属污染物溶存形式的主要因素之一。用于定
量分析重金属在海水中氧化还原转化。
当海水是一个氧化还原的平衡体系,相对电对氧化-还原平衡的半电池反
应为: 电极电位可以表示为
aox+ne—→ared
上述这些成分在海水中的含量较大,各成分的浓度比例近似恒定,生物活动 和总盐度的变化对其影响都不大,所包含的13种元素称为保守元素。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海浪
6.2.1波浪运动的形式 Progressive wave
进行波 Progressive wave
进行波:波形会向外传播 (e.g., 风浪).
驻波:波形不向外传播,但是 会在某一节点上上下运动. 波节 :不产生运动的 点,无垂直位移. 波腹 :具有最大垂直 位移的点
驻波 Standing wave
6.2.2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
6.2.2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
每个水质点都在 做同样的圆周运 动,那么每个水 质点的运动情况 有何不同?
沿波向,相邻水质点的运动半径和角速度都相同,只是后一个水质点 比前一个启动要慢一段时间。这样,在同一时刻,水质点位于不同的 位相上,这些水质点的连线就构成一定的波形,经过某一时刻后,每 个水质点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移动相等的一段弧。把这些不同位相的水 质点再连接起来,仍保持一定波形。
6.3.3.1 涌浪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① 波高H逐渐降低
能量是与H2成正比的
涌浪传递传递过程能 量是衰减的
弥散 角散
Deep-water wave transformations
6.3.3.1 涌浪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② 波长、周期逐渐变大,波速变快-P185
由于弥散, 波速快、波长大的跑在前面, 因此, 传播距离越远, 波长大、周期长的涌 浪越占优势地位。波高变得更小, 在海上 难以看到它。
波浪成因:
风 火山、地震 大气压力的变化 日、月引潮力
毛细波
成因 风
风暴 地震、风暴 日、月引潮力
波浪类型 碎浪 涌
荡漾、海啸 潮汐
周期
1~30 s 30s ~ 5 min
min ~hr 12 ~24 h
三、波浪的分类 3
海洋科学导论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海水运动形成的内浪
Internal waves forming as seawater moves through the Strait of Gibraltar into the
Mediterranean Sea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6.3 .6 孤立波
浅海中存在的波形在传播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非周期性波动 的波,称为孤立波。
其波面全部位于静水面以上(或以下)。如近海潮波侵入 河口后具有类似孤立波的性质。
海洋科学导论 6.3 .6 孤立波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 6.3 有限振幅波动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海洋科学导论
§ 6.4 海洋内波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海洋科学导论
§ 6.4 海洋内波
海洋内波存在的前提
是发生在密度稳定层化的海水内部的 一种波动
最大振幅出现在海洋内部
波动频率介于惯性频率和浮性频率之间 1752年
其恢复力在频率较高时主要是重力与浮力的合力(称为约 化重力或弱化重力),当频率低至接近惯性频率时主要是 地转科 氏惯性力,所有内波也称为内重力波或内惯性—重 力波。
海洋科学导论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主 要 内 容 : 2学时
1 . 概述 2 . 小振幅重力波 3 . 有限振幅波动 4 . 海洋内波 5 . 开尔文波与罗斯贝波 6 . 风浪和涌浪
海浪怎么产生?
无风不起浪----风浪:一直处在风作用下的海浪 无风三尺浪----涌浪:风停止、减弱、转向时的海浪
海浪是由风引起的表面重力波
内波的发现——“死水现象”
海洋中波动现象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风暴潮
风暴潮形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风暴潮是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 等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
现象。
风暴潮类型
风暴潮分为台风型、温带气旋型和 热带气旋型等类型,不同类型风暴 潮的强度和影响范围不同。
风暴潮灾害
风暴潮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可 以引起海面淹没、海岸侵蚀、洪水 等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 损失。
内波
内波形成
海洋中波动现象
contents
目录
• 海洋波动的基本概念 • 常见的海洋波动现象 • 海洋波动现象的观测与模拟 • 海洋波动现象的应用 • 海洋波动现象的挑战与未来研究展望
01 海洋波动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海洋波动是海洋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 表现为水面的起伏和内部的水位、流 速变化。
分类
根据波动幅度和周期,可分为潮汐、 海浪、内波等类型。
潮汐分为半日潮、全日潮 和混合潮三种类型,不同 地区的潮汐类型和周期不 同。
潮汐能利用
潮汐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可以通过潮汐能发电站将 涨落潮流的动能转化为电 能。
海浪
海浪形成
海浪能利用
海浪是由风力作用引起的海水周期性 波动,分为风浪、涌浪和近岸浪等类 型。
海浪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 波浪能发电装置将波浪的动能转化为 电能。
导航与定位
利用海洋波动现象,如声波、电磁波等,进行水下探测和导航定位, 提高航行精度和安全性。
海洋能源开发
波浪能发电
利用海洋波浪的动能进行发电,为沿海地区提供可再生能源。
(完整版)第6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引言
海洋波动是海水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从海面到海洋内部,无处不在, 表面波、天文潮波、海啸、海洋内波等
波动的主要特点:在外力的作用下,水质点离 开其平衡位置,作周期性和准周期 性运动。
波动的主要特征:运动随时间与空间的周期 性变化。
研究方法:近似地把实际的海洋波动看作是 简单波动(正弦波)或简单波动的 叠加。
理论上的解决方法:根据流体力学的连续方程、运 动方程和边界条件,在假定流体无粘滞性,运动是 无旋的,波面上的压力为常数的条件下求解。
波浪要素
一个简单波动的剖面可以用一条正弦曲线加以描述。
波峰 波谷 波长λ 周期T
波陡δ=H/ λ 波峰线 波向线
波速C=λ/T
波高H
u ack exp(kz)sin(kxt) w ack exp(kz)cos(kxt)
(6―3)
分析式(6—3): 水质点在水平方向和 铅直方向的速度分量 都是周期变化的。并 随深度-z的增加而呈 指数减小。
➢自由表面(z=0)上,水质点的速度分量为:
u ack sin(kx t) w ack cos(kx t) ➢小振幅重力波的运动速度分量为:
运动 运动形态(机械能)的传播
二、波动尺度
毛细波
风 浪 涌 浪 长周期波 潮波
海洋中的波动按周期长短分类:
周期: 1-30s 30s-5min 5min-数h 12-24h
名称:
长周期重力波 长周期波
潮波
产生原因:风
风暴系统 地震、风暴 日月引潮力
恢复力:
科氏力、重力
存在形式:
长涌、先行涌
三、波浪类型
6.2.2 波动公式和波动能量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一、波浪的分类:1、按相对水深(水深与波长之比,即h/λ):深水波(短波)、浅水波(长波)2、按波形的传播与否:前进波、驻波3、按波动发生的位置:表面波、内波(边缘波)4、按成因:风浪、涌浪、地震波二、小振幅重力波小振幅重力波,亦称正弦波,是一种简单波动。
波动振幅相对波长为无限小,重力是其唯一外力的简单海面波动。
(一)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波形向前传播完全是由水质点的运动产生的,但二者不是一回事,只是波形向前传播,水质点并不随着波形前进。
1、若水深大于波长的一半时(h/λ≥0.5)----深水波、短波对于短波,水质点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圆,半径为,轨迹半径随深度的增加迅速减小,在表面,其半径为a;水质点在波峰处具有正的最大水平速度,在波谷处具有负的最大水平速度,在水面上水平速度为0;水面以上水平速度为正,水面以下水平速度为负。
波峰波谷处铅直速度为0,水面上铅直速度最大;而且波峰前部为正(向上),波峰后部为负(向下)。
2、水深h相对于波长λ很小时(h<λ/20)的波动称为浅水波或长波长波中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为椭圆;水质点的运动半径(振幅)a 随深度而减小。
无论长波还是短波,尽管它们的水质点运动轨迹不同,但是随深度(-z)的增大,它们的波长λ是不变的,即在自由水面的波长多大,随深度增大直至波动消失处的波长仍然不变。
(二)波动公式与波动能量1、波速与波长的关系:小振幅重力波的一般关系式对于深水波而言,h/λ≥1/2可见波速与水深无关,只与波长有关对于浅水波而言可见波速与波长无关,只与水深有关2、波动能量在一个波长内,总能量为,其中,动能与势能相等(三)弦波的叠加1、驻波:两列振幅、波长、周期相等,但传播方向相反的正弦波。
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时,波面具有最大的铅直升降,其值为2a,即合成前振幅的2倍,这些点称为波腹。
在处,波面始终无升降,这些点称为波节。
在波节与波腹之间的波面升降幅度均在0~2a之间。
船舶流体力学第6章水波理论
水波的传播速度
总结词
水波的演化过程是指水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形、振幅、频率等参数的变化过程。
详细描述
水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风、水流、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波形、振幅、频率等参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水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进而影响水波的能量传播和散射。
水波的演化过程
边界条件是指水波运动在边界上的限制条件,如岸边、船舶或其他障碍物对水波的影响。
初始条件是指水波开始时的状态和条件,如初始水位、速度等。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对于确定水波的运动状态和演化过程至关重要。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水波理论的数值解法
数值解法是求解水波理论的常用方法,通过离散化偏微分方程,将其转化为代数方程组,然后使用数值计算方法求解。
线性水波模型假设水波中的波动是微小的,波前的水分子运动是线性的,适用于描述浅水中小振幅的水波运动。
非线性水波模型
非线性水波模型考虑了水波中大振幅、非线性的波动现象,适用于描述深水或海洋中的大波浪。
非线性水波模型基于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如KdV方程、Boussinesq方程等,通过求解这些方程可以模拟水波的破碎、调制等现象。
水波的能量传播是指水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的传递和散射过程。
总结词
水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与周围介质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能量的传递和散射。这种能量的传递和散射会影响水波的波形、振幅和频率等参数的变化,进而影响水波的传播路径和范围。在水波理论中,研究水波的能量传播对于理解水波与船舶、海洋结构物等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船舶流体力学第6章水波理论
目录
水波理论概述 水波的数学模型 水波的传播与演化 水波与船舶的相互作用 水波理论的工程应用 水波理论的未来发展
海洋科学导论
海水运动的成因与影响姓名:某某某班级: 000系000班学号:123456789摘要: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被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
也许我们还知道海洋面积约362,000,000平方公里,近地球表面积的7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都越来越关注海洋了海水的运动的成因,海水的运动形式和海水运动的作用以及影响,尤其是在资源和能源紧缺的时代,探索海洋显得极为重要,开发海洋新能源更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海水的运动形式作用海洋新能源一、海水的运动形式大家都知道一个词“潮起潮落”,由此可见海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其实海水的运动不仅发生在它的表层,而是直到近底层的深处。
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
1 波浪波浪是海洋、湖泊、水库等宽敞水面上常见的水体运动,其特点在于每个水质点作周期性运动,所有的水质点相继振动,便引起水面呈周期性起伏。
因为水是一种流体,它在外力(风、地震等)作用下,水质点可以离开原来的位置,但在内力(重力、水压力、表面张力等)作用下,又有使它恢复原来位置的趋势。
由此可见,波浪的传播,并不是水质点的向前移动,而仅是波形的传递。
风浪和涌浪是海面上最引人注目的波动。
风浪的特征往往是波峰尖削,在海面上的分布很不规律,波峰线短,周期小,当风大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破碎现象,形成浪花。
而涌浪的波面比较平坦,光滑,波峰线长,周期波长都比较大,在海上的传播比较规则。
观测表明,在海洋中,风浪和涌浪会单独存在,但往往会同时存在,它们的传播方向也往往不同。
海洋中的波浪有很多种类,引起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有小振幅重力波,有限振幅波动。
除了海面的波动外,在海洋的内部也发生着波动现象,称为海洋内波。
它也是海水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能将大、中尺度的运动过程的能量传递给小尺度过程。
它是引起海水内部混合,形成温、盐细微结构的重要原因。
2 、潮汐与潮流潮汐(tide)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叫潮汐。
潮汐是海水在引潮力作用下形成的。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第六章:海洋中的波动现象一、波浪的分类:1、按相对水深(水深与波长之比,即h/入):深水波(短波)、浅水波(长波)2、按波形的传播与否:前进波、驻波3、按波动发生的位置:表面波、内波(边缘波)4、按成因:风浪、涌浪、地震波二、小振幅重力波小振幅重力波,亦称正弦波,是一种简单波动。
波动振幅相对波长为无限小,重力是其唯一外力的简单海面波动。
(一)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波形向前传播完全是由水质点的运动产生的,但二者不是一回事,只是波形向前传播,水质点并不随着波形前进。
1、若水深大于波长的一半时(h/X > 0.5)----深水波、短波对于短波,水质点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圆,半径为-,轨迹半径随深度的增加迅速减小,在表面,其半径为a;水质点在波峰处具有正的最大水平速度,在波谷处具有负的最大水平速度,在水面上水平速度为0;水面以上水平速度为正,水面以下水平速度为负。
波峰波谷处铅直速度为0,水面上铅直速度最大;而且波峰前部为正(向上),波峰后部为负(向下)。
2、水深h相对于波长X很小时(h< X /20)的波动称为浅水波或长波长波中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为椭圆;水质点的运动半径(振幅)a随深度而减小。
无论长波还是短波,尽管它们的水质点运动轨迹不同,但是随深度(-z )的增大,它们的波长X是不变的,即在自由水面的波长多大,随深度增大直至波动消失处的波长仍然不变。
(二)波动公式与波动能量1、波速与波长的关系:£= J 密tan h(kh)小振幅重力波的一般关系式对于深水波而言,h/入>1/2可见波速与水深无关,只与波长有关对于浅水波而言可见波速与波长无关,只与水深有关2、波动能量在一个波长内,总能量为, E = Ep + E厂弄H珥其中,动能与势能相等(三)弦波的叠加1、驻波:两列振幅、波长、周期相等,但传播方向相反的正弦波。
」2n + 1.x = 士------ --- A n= 0,1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时,波面具有最大的铅直升降,其值为2a,即合成前振幅的2倍,这些点称为波腹。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判断深水波、浅水波 深水波 h≥0.5 λ
c g 2
浅水波 h≤0.05 λ c gh
• 大洋视为深水波 4m视为浅水波
2. 波动的能量(wave energy)
动能(kinetic energy) 势能(potential energy):相对静止海面
假设:二维前进波动沿正x方向传播,取相距一个波长的两 个铅直平面AA和BB,两平面间的流体上界为自由表面,下 界为海底。假设水深无限深,沿y方向的宽度为1
(1) 深水波 P 1 ec 2
1)深水波中,能量的一半以波速传播
2)能量的传播速度
c*
1c 2
(2) 浅水波
1)浅水波中,能量的全部以波速传播 2)
P ec
c* c gh
(3) 波动所具有的能量相当可观
例:波高为3m,周期为7s的一个波动,跨过10km宽的 海面。求它的功率(波动功率指单位时间内跨过单位 截面的能量)
x0、z0为水质点运动的 平衡位置 z为水质点所处的深度
深水波的几点规律: (1) 水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圆,半径为aekz (2) 轨迹的半径随深度的增大而指数减小
r aekz 当z 0时,r a
当z 时,r ae2 1 a
535
所以又称为表面波
look at surface “rotary” motion (Deep Water Wave)
c g tanh(2h )
2
说明:1)无论是深水波或浅水波,T、λ、c均不随深度 变化
2)只要深度为z的某一层有波浪,那么它们的T、 λ、c与海表面的情况一样
3)浅水波的波速c与水深h有关
Wave Speed
深水波
c c
2 g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g =
1 c 2 =c =
σ − σ '
k − k '
≈
dσ dk
① 深水波: 深水波: ② 浅水波: 浅水波:
c c
g
正是能量向前 传播的速率: p = cg E
−
g
25
26
(二)驻波
⒈ 形成——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正弦波叠加。 形成——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正弦波叠加 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正弦波叠加。
34
崩碎波
卷碎波
激碎波
35
§6.4 海洋内波
一、分类 1、界面内波:在密度不同的两层海水 界面内波: 界面处发生的波动。 界面处发生的波动。 2、密度连续变化海洋中的内波: 密度连续变化海洋中的内波:
36
海洋内波在 海表的表现
37
二、复杂而特殊的性质 波速:同波长,内波波速仅为表面波速的1/20 ⒈ 波速:同波长,内波波速仅为表面波速的1/20 振幅与能量:同样能量激发,振幅为表面波的30倍 ⒉ 振幅与能量:同样能量激发,振幅为表面波的30倍。 传播方向: 界面内波; ⒊ 传播方向: ① 界面内波; ②连续变化内波 ⒋ 内波能量的输送方向 三、环境效应 ⒈ 对海水混合影响大 ⒉ 派生的辐聚、辐散 派生的辐聚、 ⒊ 军事活动影响 ⒋ 对水产业的影响
⒉ Stokes波流 Stokes波流
u' = k a c exp(2kz0 )
2 2
-
⒊ 波流体积运输
V
=k a c ∫
2 2 0 −∞
ex p ( 2 k z )d z =
1 2 ka c 2
33
⒋ 环境效应 对海流、波浪成长有影响。 ① 对海流、波浪成长有影响。 对泥沙运移、入海污染物扩散有影响。 ② 对泥沙运移、入海污染物扩散有影响。 对近岸的裂流和沿岸流的影响。 ③ 对近岸的裂流和沿岸流的影响。 四、波动的能量和波面破碎 能量:动能大于势能, (一)能量:动能大于势能,Ek>Ep 破碎: ≥1/7时 (二)破碎:理论上可证明δ≥1/7时,波面将破碎 实际观测当δ>1/10,波峰就会破碎 。 >1/10,
38
§6.5 开文波和罗斯贝波
一、开尔文波:科氏力的作用,通过狭长水道时。 开尔文波:科氏力的作用,通过狭长水道时。 ⒈ 波面: 波面:
⒉ 水质点速度
波速 ⒊ 振幅:两岸振幅不等,右岸大,左岸小(北半球) 振幅:两岸振幅不等,右岸大,左岸小(北半球)
39
二、罗斯贝波:略 罗斯贝波:
40
§6.6 风浪和涌浪
三、水质点运动轨迹接近为圆,但在一个周期内 水质点运动轨迹接近为圆, 不是封闭的。 不是封闭的。
⒈ 水平方向、铅直方向位移,近似表达为: 水平方向、铅直方向位移,近似表达为:
ξ = − a exp( kz0 ) sin( kx0 − σ t ) + k 2 a 2 c exp(2 kz0 ) t η = a exp( kz0 ) cos( kx0 − σ t )
1
2
第六章
§ § § § § § 6.1 6.2 6.3 6.4 6.5 6.6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概述 小振幅重力波 有限振幅波动 海洋内波 开尔文波和罗斯贝波 风浪和涌浪
3
§6.1 概述
一、波浪要素
波峰——波浪最高点 波峰——波浪最高点 波谷——波浪最低点 波谷——波浪最低点 波长——相邻两波峰 或谷) 相邻两波峰( 波长——相邻两波峰(或谷)之间水 平距离λ 平距离λ。 波高——从波峰到波谷之间的铅直距 波高——从波峰到波谷之间的铅直距 离称为波高( 离称为波高(H)。 振幅——波高之半 /2。 振幅——波高之半a=H/2。 周期——相邻两波峰 或者波谷) 相邻两波峰( 周期——相邻两波峰(或者波谷)通过某固 定点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周期( 定点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周期(T)。
1 < λ 20 c = gh
h
仅与水深有关 波长则与水深、周期都有关: 波长则与水深、周期都有关:
λ = ghT
20
4)过渡区浅水波(有限水深波,深水表面波) 过渡区浅水波(有限水深波,深水表面波)
1 h 1 < < , 需要考虑浅水订正项t anh( ) kh 20 λ 2 1 gλ gT 2 c =[ tanh(kh)] = tanh(kh), 2π 2π gT 2 λ= tanh(kh) 2π
u = ack exp(kz ) sin(kx − σ t ) w = −ack exp(kz ) cos(kx − σ t )
在水面: 在水面: z =0
u = ack sin(kx − σ t ) w = −ack cos(kx − σ t )
12
② 水质点运动轨迹。设其平衡位置为(x0 , z0) 水质点运动轨迹。设其平衡位置为(
8
9
§6.2 小振幅重力波
一、波动方程: 波动方程: 假定振幅无穷小,重力是其唯一外力。 假定振幅无穷小,重力是其唯一外力。 依运动方程、连续方程、边界条件、 依运动方程、连续方程、边界条件、流体无粘 性等条件下求解。 性等条件下求解。 1. 波剖面方程: 波剖面方程:
ζ = a sin(kx − σt )
ζ 1 = a sin( kx − σ t ) 和 ζ 2 = a sin( kx + σ t ) ζ = ζ 1 + ζ 2 则: ζ = 2 a cos σ t • sin kx
⒉ 波腹:波面具有最大的升降 波腹: 当 2n + 1 x=± λ , ( n = 0,1, 2, ⋅ ⋅ ⋅)
4
⒊ 波节:水面无升降 波节: 当 n x = ± λ , (n = 0,1, 2, ⋅⋅⋅) 2
三、涌浪的传播 ⒈ 弥散和角散效应 1)弥散作用:不同波长、周期、振幅的分 弥散作用:不同波长、周期、 波在传播过程中,波长大的速度快, 波在传播过程中,波长大的速度快,短 的速度慢,使原来叠加一起的波分散开。 的速度慢,使原来叠加一起的波分散开。 2)角散作用:各分波传播方向不同,在传播中 角散作用:各分波传播方向不同, 向各方向分散开来。 向各方向分散开来。
5
6
73人在一个浪头上持续冲浪5秒钟 73人在一个浪头上持续冲浪5 (2006年9月17日南非开普敦) 2006年 17日南非开普敦)
7
海洋中的波浪
1、复杂而多样: 复杂而多样:
①起因 ②波高 ③波长 ④周期 ⑤波形
2、分类: 分类:
① 依波形传播与否分 ② 依波长与水深的相对比(h/λ)分 依波长与水深的相对比( ③ 依波在水中的位置分 ④ 依起因分 ⑤ 依线性、非线性分 依线性、
4
波速——波形传播的速度 =λ/ 波速——波形传播的速度c =λ/T。 波陡——波高与波长之比称为波陡, 波陡——波高与波长之比称为波陡,以 波高与波长之比称为波陡 δ=H/λ表示。 表示。 波向线——与波峰线垂直指向波浪传播方 波向线——与波峰线垂直指向波浪传播方 向的线称为波向线。 向的线称为波向线。 波峰线——垂直于波向线,波峰的连线。 ——垂直于波向线 波峰线——垂直于波向线,波峰的连线。 波脊线) (波脊线)
1 h 1 ≤ < 20 λ 2
16
17
18
3、水深的影响
1)波速、 波速、 波长、 波长、 周期 的关系式
gλ c =[ tanh(kh)] , 2π 2 gT λ= tanh(kh), 2π gT c= tanh(kh) 2π
1 2
19
2)深水波——波速仅与波长有关,而与水深无关 深水波——波速仅与波长有关 波速仅与波长有关, h 1 ≥ λ 2 1 gλ 2 gT 2 gT c=( ) ,λ = ,c = 仅与波长有关 2π 2π 2π 3)浅水波——波速仅与水深有关,而与波长无关 浅水波——波速仅与水深有关 波速仅与水深有关,
在z0 = -λ处,半径为
a a exp(−2π ) = 535
13
③水质点运动与波形传播的关系
kxkx-σt
14
15
微幅波质点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在不同相位时的状况
2)浅水波: 浅水波: 20
λ 时,可视为浅水波或称长波。 可视为浅水波或称长波。 h<
水质点轨迹为椭圆。 水质点轨迹为椭圆。 3)过渡区浅水波: 过渡区浅水波:
u = ack exp(kz0 ) sin(kx0 − σ t ) w = −ack exp(kz0 ) cos(kx0 − σ t )
( x − x0 ) + ( z − z0 ) = a exp(2kz0 )
2 2 2
轨迹为圆, 轨迹为圆,半径为 a exp( kz 0 ) 在自由表面,z0= 0, 半径为a; 在自由表面, 半径为a
一、风浪、涌浪和混合浪 风浪、 风浪:当地风产生, ⒈ 风浪:当地风产生,且一直处在风的作 用之下的海面波动状态。 用之下的海面波动状态。 ⒉ 涌浪: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或 当地风力减小、平息,或风向改变 后海面上遗留下的波动。 混合浪: ⒊ 混合浪:风浪和涌浪同时存在的海面波动 状态。 状态。
41
ρ ( u + w )d z =
16
ρ gH λ
与势能相等。 与势能相等。
22
3. 一个波长内的总能量: 一个波长内的总能量: 1 E = E p + Ek = ρgH 2λ 与波高的平方成正比。 与波高的平方成正比。 8 4. 能量的分布:总能量主要集在水面附近。 能量的分布:总能量主要集在水面附近。 故称表面波。 故称表面波。 5. 能量的传输:平均意义下的向前传递的速率为 能量的传输:
1 2kh p = Ec[1 + ] 2 2sh(2kh)
水深的影响: 水深的影响:
1 p = E c 深水波 2 浅水波 p = 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