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影评范文
百花深处分析

《百花深处》分析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肇其端,《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继其后,都提出并探讨一些重大的人文主题。
这位执着于文化思考的大导演总是尖锐的目光审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对于短片《百花深处》(2002)陈凯歌也是赋予其丰厚的主文思想,使其真实地表现出时光逝去这一主题。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住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他搬家。
可是当搬家公司的人到了胡同后,却发现那儿只有一个小土坡和一棵大树。
但是为了要得报酬,于是就上演了一幕滑稽的搬家过程,工人们装模作样的按照冯先生的指示搬起了家,但是因为当做玩笑一个工友“摔坏”了一个前清的灯座,搬家就在冯先生的无线哀痛中结束了。
返回过程中,他们找到了冯先生以前挂在房檐上的风铃,转悲为喜的冯先生像个孩子似地边摇着手中的铃铛边跑回了“家”。
时光流逝——永恒的主题影片讲述了一位老北京人冯先生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化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
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搬家一事展现给观众。
影片中,当搬家公司的小伙问到他怎么称呼时,他不断地点着头,略略笑道:“我姓冯,大家都叫我冯先生”。
“先生”一词本源于西方(古时中国的“先生”作“老师”一意,与今意不同),是在国民时期随着西服、西餐一起流传到中国。
倘若按照中国式的方式,大可叫一声“老冯”或“冯师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志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搬家公司的几个小伙是典型的势利小人。
由于生活压迫和金钱利诱,他们便也干从配合冯先生在小土丘上上演了一出搬家的戏,“卖力”地表现出使劲的表情。
“十分钟年华老去”陈凯歌大概是这样解题的:用搬家的十分钟来见证世事变迁。
人物分析1、冯先生——似疯非疯宽大的西装衫配上一条红色运动裤,瘦削的体形,红色T恤,黄色帽子,灰色外套。
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

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老北京”冯先生与搬家公司之间的故事。
故事从混乱、嘈杂的搬家场景开始。
一位住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请搬家公司为他搬家,搬家公司的人到了胡同,发现那儿只是一片废墟地,他们意识到冯先生原来是个“疯子”。
为了讨要车费,工人折回冯先生所谓的“家”,继而上演了一幕滑稽的搬家过程……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中唯一一部出自华人之手的影片,《百花深处》无疑是令人震撼的。
短短十分钟内,它不仅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精炼的故事,更引起了我们对社会进步与文明变迁的深刻反思。
可以说,短短十分钟内,《百花深处》将生命的意义燃放殆尽。
叙事风格:以小见大,虚实交错影片与搬家有关,第一个镜头便是欢天喜地的搬家场景。
“搬家”是一个由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的活动,它体现着事物由旧到新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在这里,导演其实已经开始透露影片的内涵。
随着镜头辗转,第二个场景是众人为冯先生搬“家”。
当汽车穿过一条条喧嚣的柏油马路,最终停靠在一片废墟地时,众人明白了,冯先生所谓的家,不过是一堆断壁残垣。
然而,影片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虽然冯先生被众人定义成“疯子”,但一场滑稽的搬家活动最终还是上演了……如此一个虚拟甚至带有荒诞性质的场景,恰恰将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后内心的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影片结尾,搬家工人无意间从废墟里挖出一个象征历史遗留物的铃铛时,冯先生欣喜若狂。
伴随着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屏幕最终呈现出一幅旧时铃铛与建筑物完美契合的水墨胡同画,到这里,观众幡然悔悟。
原来冯先生并不是真的疯,而是因为他失去了物质依托的精神家园而又找不到新的落脚点,因此内心荒芜。
同时,特技手法的运用与冯先生的“疯子精神”前后呼应,正如水墨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一样,社会变迁也需要传承、交互与融合,这是影片对文明进步做出的最终解答。
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明暗结合宽大的西装衫配一条红色运动裤、黄色帽子,语言夸张,神情怪异,这便是冯先生――一个生活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却又沉迷于故土、对现代文明强烈抵触的“疯子”。
逝去的北京 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 影视分析

二、人物语言与形象
影片开头地道的京腔,虽未介绍,但却使观众主观上将故事的 发生地直接定位到了北京。以及人物对话之中最常用的“您”, “好嘞”、“瓶子脆了”等等。也都向观众展现了富有特色的北京 话,北京的语言文化。使得影片富有地方特色、真实、生动。然而 在片中,开车司机的一句话,“现在就是老北京人才不认识路”, 很耐人寻味。老北京人为何不认识北京路,是发展更新太快?还是 老北京人与北京的发展脱节?真是富有深意,耐人寻味。 而在剧中“冯先生”的形象,兰花指,女性化的声音,扶帽子 的动作,极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皇宫中的太监一职。同时,“冯先 生”这一人物的设计,也象征着被阉割的传统文化。
总结
或许,说简单一些,在影片里,导演运用许多象征性的比喻,来表明自己 的态度。司机通过后视镜来看冯先生,实际上有一种回顾过去的暗喻,树 在一个矮小的土坡上艰难的存活,四周包围着的高大楼群,现代文明的即 将推进吞噬这仅存的旧有文明。坡的意义也是不可代替的,并非单纯的只 是拍摄的限制,冯先生所谓的家,旧的物件(旧有的文明)都存在这小小 的坡上,下坡的艰难,搬家工的小心翼翼,都是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旧文 明和现代文明之间有着许许多多冲突的地方,从一种文明过度到另外一种 文明,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轻而易举。既然有冲突,就必然会摩擦,花瓶 在下坡的途中被摔碎,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由此就更加印证了坡的象征 意义,半途中的花瓶摔碎,就是新旧文明相互碰撞的代价。难能可贵的是, 陈并没有过分强调旧的就是好的,新的就是不好的认知,而是通过沟和铃 铛来揭露我们和过去不可磨灭的联系,新的代替旧有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旧有的东西依然有值得可取的地方,就像铛子和铃铛本身最后相合,终 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逝去的老北京
——浅析《百花深处》
目录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影评范文

短暂的十分钟,凝重的历史感——评《百花深处》主题如果你相信有时候瞬间即是永恒,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十分钟的时间足以令我们年华老去。
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历史;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意识。
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表现无疑是让我们欣喜的。
《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位老北京“冯”(疯)先生“疯而不疯”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虚拟搬家这一荒诞滑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
“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
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简单的故事,流露出陈凯歌对老北京过去生活的无限追思,更能体现主题。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地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影片一开始,在阵阵鞭炮声中,仰拍的新高楼大厦充斥着整个画面,压抑和强势感随之而来,冯先生跟着搬家公司的车行驰在北京四通八达马路上,四周现代化的建筑让冯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哪啊?”“现在只有老北京在北京才迷路呢!”不经意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深深地感伤。
当车子行驶到拆迁后的残垣废墟上,冯先生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到这我就认识了”,端坐整理衣帽的动作,显得那么的正式,像是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前的准备。
除了冯先生的语言动作,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论是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疾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冯先生站在废墟中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一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约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生活在冯先生周围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悲剧人物冯先生却以一个有些女性化的荧屏形象扮演了一位在这般潮流前勇于抵挡、坚守家园的老者。
观看百花深处电影影评

观看百花深处电影影评陈凯歌的《百花深处》短且深,百花深处的古乐、京片子、叫人苦笑的幽默,无一不反映出变迁背后的深深痛惜和无奈。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百花深处的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百花深处观后感篇一这里没有百花,没有大房子,有的是黄土地,有的是大槐树。
一棵孤零的大槐树,一个倔强的小傻子。
作为陈凯歌的几分钟的小电影,要求的是大导演的小精华,故事必须浓缩有深度。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霸王别姬的小小身影。
冯远征略带娘气的唱戏口音使我想起了张国荣。
我是这样理解这个故事的。
冯远征在里面演的是一个自己房子被拆迁之后心理创伤的小傻子,北京把旧老庭院拆迁后,只留下黄土地和大槐树的空荡荡,只留下一个悲凉的小傻子苦苦央求搬家公司搬家具的滑稽闹剧。
搬家员工边喊边笑,搬起了空气家具也是配合了演出了搬家的戏。
不认识的大马路,拆迁后的大槐树,破碎的空气花瓶,土地拾起的风铃。
风光繁华背后留下的故乡人对幻想故景的悲凉忧伤,人是物非的伤痛惆怅,那种击溃人心防线的,旧日光景重现的酸楚,留下的是大槐树的寂寥哭泣。
有些东西是用钱买不回来的,人心还是暖的,当小傻子举着一百块钱给搬家队伍,他们回绝说不用了,我打碎了你的花瓶。
不存在的花瓶打碎了,原的是谎,圆的是梦。
百花深处观后感篇二晚了XX年才看到陈凯歌的这部十分钟的短片《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不过似乎也并不太晚,至少还是看到了。
这是一个荒诞的令人哀伤的故事。
冯远征饰演的“疯子”冯先生请搬家公司的人去帮忙搬一个并不存在的家,那个家在已经被拆迁掉的百花胡同深处,是一个有影背的两进的院子,家里有紫檀的衣橱,有金鱼缸,在堂屋的条案上放着花瓶,屋檐上还挂着铃铛,在刮风下雨的时候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
于冯先生而言,这个家一直都存在着,但在搬家公司的人以及突然闯入的路人眼中,冯先生是名符其实的“疯先生”。
而我们这些旁观者却在冯先生的虚无缥缈的坚守中,在耿乐饰演的搬家公司员工“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的调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力自拔的深沉的悲哀。
浅析《百花深处》电影的寓意

浅析《百花深处》电影的寓意姓名:学号:专业:班级:XX学院XXXX大学2020年X月XX日正文《百花深处》是由英国斥资邀请15位优秀导演拍摄的《十分钟,年华老去》15部系列电影的其中之一,是一部历史短片,由陈凯歌导演。
陈凯歌,著名的第五代导演,有《霸王别姬》《赵氏孤儿》《黄土地》等代表作,在电影方面有较高评价。
在这部影片中,他用一个“疯子”的搬家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时间荏苒、岁月变迁的时空感,虚实结合,喜剧的剧情悲剧的内核,让观众对文化的延续进行思考。
这部作品应算作一部喜剧,无论是冯先生那顺溜的北京话带来的相声喜感,还是搬家工人们为拿到钱而进行的“无实物搬家”表演——搬一个一个只存在于他想象之中的“家”。
,都能让人暗暗发笑。
从人物造型上来说,冯先生一顶黄色的印着logo的旅游帽,旧得发白的内里外搭一件大敞开的灰褐色外套,鲜红的运动裤,裤带稀稀拉拉垂着,最下是一双黑色布鞋。
这奇怪邋遢的造型增添滑稽感的同时又侧面表现了冯先生的社会身份——一个过时老派的精神病患。
由此,他对城市里道路、交通和建筑的惊奇,把头探出卡车车窗的举动以及坚持要搬家的行为都变得合理了。
而剧情从搬家工人对冯先生的轻蔑哂笑到内疚无奈到最后的理解同情这一走向也逐步揭开了作品主题——精神的传统面向与身体的现代面向,导演陈凯歌用这种极具个人化的思维方式来表现时间的主题,以此表达自己一贯的创作想法和理念。
这个主题其实并不新奇,是中国电影的母题之一,但重在呈现方式的创新。
那些见惯城市喧嚣繁华的最普通的搬家工人起初为了钱而哄骗冯先生,最后却愿意为将哄骗进行彻底而放弃报酬,他们听着想象中的铃铛声,眼中也盛满对老北京的眷恋,可见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矛盾的时刻。
但这个时刻仅在该时该地有意义,着眼庞大的城市和如蚁的行人,这样短暂一刻的内心触动显得渺小无意义,搬家工人仍然需要在城市里不断游荡,阻碍城市发展的老旧建筑还是会被不断拆除,这种悲哀的延伸给看似轻松的喜剧添上重负,让人大笑的同时又烦闷得难受。
影评 陈凯歌 百花深处无尽的伤

百花深处无尽的伤——最好电影之我见纵观中外多部名片大片,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陈凯歌的那部《百花深处》。
在这十五位导演各自以“时光”为主题而拍摄的十分钟短片的合集《十分钟年华老去》中,作为制作方邀请的唯一一位中国导演,陈凯歌以仅仅的十分十九秒,在情节上的出彩设置,配合巧妙地镜头叙事,让这部展现着现代文明快速发展所带来可怕文化断层的短片在引人捧腹之后留下了久久的深思,如一壶陈年佳酿,在畅饮之后留有无限回味。
喧闹的搬家场景拉开本片的序幕,金属制的家什被搬家工人抬进新的现代化公寓,身后传来主人家的:“慢点,慢点……”呼喝,镜头上摇仰拍高耸的公寓,强烈的压抑感,与其说是现代化的文明,不如说是一只吞噬一切的怪兽。
而那慢点慢点的台词,此刻听来更显得有些滑稽。
冯先生的出现,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莫名的就从镜头里跳出一个这样“讲究礼数”的人,“他们都叫我冯先生”一句话,听着耳熟,老北京人儿,很多时候讲的都是一个礼数,与之对应的,是耿乐饰演的司机,咬着笔帽。
——“您能帮我搬家吗?”——“给钱我们就去”连回答都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或许这就是导演眼中标准的现代人模样,凡事求的是有偿而为。
开车前往百花深处,一个冯先生记忆中的家,路上,模拟冯先生主观视线拍摄,但一左一右全都是他不熟悉的现代化建筑,于是他探出车窗,向天空看去,依然还是那片蔚蓝的天,但是四周的景物完全改变,原本应是物是人非,但在冯先生这,却变成了人是物非。
随后车内搬家工人的对话,更是在侧面表达这层意思:“现在,只有老北京才不认识北京呢!”尴尬的状况,还有那么些无奈的意味。
百花深处,一片破败的断壁残垣,最显眼的就是坡上那株茂密的大树。
车在坡下挺住,冯先生爬上坡去,运动镜头,坡上仍旧是一片荒芜,紧接着,冯先生开始絮絮叨叨的说自家的摆设,搬家工人知道被涮,气氛而无奈的离去。
车内,耿乐接到一个电话,通话中同伴解释了冯先生疯子的身份,车内的后视镜里,司机看到了冯先生孤独的站在树下,为了要车钱,一行人随之回到坡下,煞有介事的开始帮冯先生搬运并不存在的家具。
历史短片《百花深处》影评

历史短片《百花深处》影评《百花深处》这是一部特有感情的好片子,是一部以寓言展现的片。
以下是PINCAI小编收集的《百花深处》影评,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历史短片《百花深处》影评这是一部片长不过10分18秒的电影,由著名的陈凯歌导演所拍摄,片子的名字就叫做《百花深处》。
该影片交代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冯(疯)先生让搬家公司去一条名叫百花深处的胡同搬家,可是到了百花深处却发现那里已经移为平地,搬家公司在接到上头的电话时才明白,原来这位冯先生竟是一位疯先生。
而这部只有10分18秒的片子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大概是因为其中演员的表现,影片中的冯先生将一位失去家园的疯先生演绎的十分到位,从影片一开头他那副木纳的表情就让观众一下子了解了这位冯先生就是一个十足的老北京,当他坐在搬家公司的车子,看着一路上高楼大厦那副迷茫更加把一个老北京演绎的活灵活现。
在来到百花深处时,他又把一个半疯半正常的疯先生演的让人赞不绝口,比如:他在搬家公司替他“搬东西”的时候那种小心翼翼、那种认真的神情,让搬家公司都为之动容。
另外一位演员的表现也很不错,他就是这部影片的搬家公司的头头,他把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演的淋漓尽致,比如:在冯先生问他可以替自己搬家的时候,他说:“搬,只要有钱就搬”说这句话的表情真的就像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搬上了荧幕。
还有在他将车开到‘百花深处’时生气加郁闷而后又因为必须和冯先生讨钱时那两种不同的表情更是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市民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会有这么死要钱的人?当然除了影片的人物,他的音响效果也很不错。
比如:在冯先生见到自己心爱的铃铛时将铃铛摇的铃铛作响时的那种声音。
让人有一种很空灵的感觉,连唯利是图的搬家工在听到冯先生‘摇’的铃铛时,也放松了心情,洗涤了心灵,他们不再是唯利是图的搬家工,只是普普通通的市民,甚至还让他们看到了“百花深处”。
还有就是影片的最后,那背景音乐把冯先生的悲伤和‘喜悦’渲染的很好。
还有。
该影片大量的运用了特写镜头和蒙太奇。
无处依托的百花——论电影短片《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的视听手法及文化内涵

组 人 物却 总 是在 观众 的不知 不 觉 中 相互 交换着位 置。究竟是哪 个有病 , 谁 人 疯癫 ,各人 自有 各 人 的 看 法 。 1 、有病与没病 关于 冯 先生 的 “ 子 ” 身份 , 疯
的 反 思 ,对 老 北 京 生 活 的 无 限 追 忆 , 尤 其 是 对 传 统 文 明 在 现 代 文 明 的 打 压 下 逐 渐 消亡 的 无 限伤 感和 无 可奈 何 。
【 关键词 】 《 百花深处 》 视 听手法
文化 内涵
d i1 .9 9jin 1 0 — 9 62 1 .80 4 o :03 6 /.s .0 2 6 1 .0 20 .2 s
新 的思考 。
一
只 有 忿忿 与 咒骂 ,因为这 白 白搭 上 精神病 与正常人 孰疯孰病 了他 们 的油 钱 ,又 耽误 了他们 赚 钱 首 先 要 说 的是 影 片 中 的一 组 互 的 时间 ;接 到 “ 结帐 ” 的指 令 时 , 为 映 照 的 关键 人 物 : “ 疯子 ” 冯 先 他们 也丝 毫没 有顾 虑 到 冯先 生精神 生 和 正常 的 搬 家工 人。前 者 是影 片 不正 常的特殊情况 ,打 出只要给钱 , 的核 心人 物 ,没 有他 ,一 切 故 事都 让 怎 么搬 就 怎 么搬 的旗 号 , “ 力 ” 努
壅 鍪誊 —■■■■■■ 塑
而 冯 先生 似 乎 对钱 没 有什 么 强
西 就是 人 像 和 声音 来 表达 导 演 的情 感 和态 度 ,而 我们 对 电影 的解读 也是 从这 些视 听形 象入手 的。 陈凯歌 的 《 花 深 处 》中有 很 多组 百 涵 义相 对 、值 得人 反 复玩 味 的视 听 形 象。 冯 先生和 搬 家工 到底 谁 才是 真 正 意义 上 的 不正 常? 高楼 林 立 的 现 代都 市 与馨 雅 幽 静 的 四合 院 究竟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观后感

《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观后感影片伊始,即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基本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北京,通过一个仰拍的镜头,不仅展示新建筑之雄伟,更是使“新北京”的这一背景刻入观众心中。
随后,通过一组镜头,以冯先生的主观视角比较全面的展示出“新北京” 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面貌。
但随后,冯先生在一派新景中难识旧途,搬家师傅的一句“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可谓是道破天机,一句看似矛盾的调侃,多少带了些许悲凉,更是道出了整部片子想要表现的“迷失”。
转瞬间斗转星移,当冯先生终于识得旧途,周遭的景致已尽是断壁残垣,而其口中的“百花深处”胡同,也已是大槐树下的一片荒丘。
至此,片中的第一组对比完整的出现:新北京与四九城,曾经沧海难为水,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这常人眼中的荒丘,却正是冯先生眼中的旧宅,这第二组对比以近乎荒诞的方式铺展开来,借此对比,在冯先生的“疯子”身份证实之后,情感开始肆无忌惮的宣泄出来。
对鱼缸、花瓶的小心翼翼尚属微小的细节,而摔碎的花瓶就如梦碎的故里,令冯先生伏地恸哭。
在废墟中偶然拾得、拼凑完整的铜铃,依然清脆悦耳,震荡出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旋律,一片葱葱茏茏、带着水墨感的四合院出现在搬家师傅等“常人”眼中,却又转瞬间烟消云散。
片中人说冯先生是“疯子”,其实他只是一个痴人,迷醉于故里的繁华旧梦,迷失于崭新的北京。
影片是“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之一,通过两组对比,精巧的将北京城几十年间的沧海桑田压缩在这十分钟里,以后来者的视角解读变化,恰恰也借此隐隐暗示那些已经逝去的、数不清的故都旧梦。
其实片中的冯先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穆斯林的葬礼》开篇时重回“博雅”宅的梁冰玉。
每一处院落、每一条胡同,都藏着纷繁冗长的故事,“博雅”宅如是,“百花深处”也必然如是。
而本片不讲故事,只用简单的情节和对白,意味悠长地发出“十分钟年华老去”的感慨,虽然存在一些细节上交待不清楚的问题,但无论是从立意、视角,还是整体的结构和把握上都堪称恰到好处、韵味十足。
《百花深处》影片分析

《百花深处》影片分析《十分钟年华老去》是英国一家公司斥资上亿元打造的一部短片集,这家公司邀请了全球著名的15位导演每人拍摄一个10分钟的短片,短片的主题就是流逝的时间。
《百花深处》是这部短片集的压轴作品,导演陈凯歌作为制作方邀请的唯一一个中国导演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他对年华老去的思考与理解。
《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个老北京的故事,主角冯先生找搬家公司帮忙搬家,搬家公司的人到了空无一物的黄土坡上才知道这个冯先生是个疯子,为了拿到出车费他们就在什么都没有的空地上上演了一出搬家的荒诞剧,最后却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整个短片一共只有不到十分钟,却有着丰富的镜头语言和象征符号,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逐渐消逝的主题。
《百花深处》一共可以分为四个场景。
场景一也就是故事的开头,是以一个搬床垫的镜头开始,搬家工人的一个“起”字给了一种向上的力量,影片想要展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力量对比也由此展开。
接下来镜头里出现了一系列的符号语言,导演以一个仰拍的角度将一栋高楼纳入镜头中,虽然有喜庆的灯笼鞭炮,充满画面的高楼还是给人强烈的压抑感,现代化的生活标志充斥着画面,小孩大叫着“爸爸,我的电脑呢”冲进高楼中,然后我们看见了搬家公司的车,车上贴着“鼎力搬家”几个字,可以联想到成语“鼎力相助”,搬家公司的名字原来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生活中的一种残存。
这时,冯远征饰演的冯先生出场了,与耿乐饰演的搬家工人开始了一段对话,在这里导演让冯先生处于被俯视的角度,暗示了冯先生与搬家公司的力量强弱。
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自己搬家,对方回答“给钱的活都干”,体现了现代消费主义物质至上的观念。
整个场景一向人们展示的就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这之中出现过两次“慢点慢点”,却正暗示着现代化生活已经快的慢不下来,而与之相对的传统文化却在现代化、消费主义、工业文明的夹击中苟延残喘。
场景二展现的是现代化的北京。
水泥公路、立交桥、高楼大厦、北京的CBD 商业中心都一一出现在画面中,这里的背景声音很嘈杂,有汽车引擎声、救护车声、广播声等等,体现着现代、后现代主义建设成果,但在繁华的CBD中又有着仿古建筑的出现,西式建筑前的石狮子展现的正是中国文化符号与现代主义的混搭,是当下混乱的大众文化。
被遗忘的百花深处-陈凯歌导演作品《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

弃房屋的门框,表示着片中人物和观众 都一起走向了虚拟的世界。当搬家公司 掉头往回走, 半路接到电话了解是 “疯子” 后,冯先生蹲在地上的背影出现在了货 车的后视镜中。这样的表现在于:通过 后视镜中观察冯先生;也在于冯先生的 影响在后视镜这样狭小的范围里显得格 外渺小与失落,镜子的不清晰也给人物 一个自然虚化的功能;这种“框”在镜 子里的表达方式,同样寓意着一种困境。 虚实相生的镜头语言还蕴含着另一 层含义:因为冯先生是“疯子”,他眼 中的世界被定义为“假象”的世界;而 正常人眼中的“真实”世界,让人们笃 定自己看到的。在这虚实变化让人不定 的世界中,让人深思:世界真如自己所 见吗?冯先生的所见是假的,但有可能 我们才是那个不明真相的“疯子”。 5 画龙点睛的细节表达 片中的细节表达也值得让人玩味。 短片中的 “京片子” 贯穿始终, 纯正的 “京 味儿”,容易将观众带入“北京”这个 千年古都当中。并且赋予了传统艺术“相 声”的喜感,在这个喜感中却隐藏着深 深的哀痛。搬家公司工人一句:“如今 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短短一句 话道出时代变迁的迅速,老传统想留却 留不住的无奈。 搬家意味着新生,铃铛、紫檀衣橱、 鱼缸和古董灯等一系列代表着遗产与传 统的文化。当幻化的胡同房子与虚拟交 相辉映时,搬家工人穿透历史风尘的眼 眸让人神往。 音乐的渲染也相得益彰,当看到槐 树时配乐的诡异阴森;当工人配合冯先 生假装搬家,配乐又鼓点式地前进,诙 谐幽默滑稽。
▲
被遗忘的百花深处
钢筋大楼、消失的胡同小巷,揭示了社 会进步与文化传承的矛盾。如何处理好 社会进步、文化传承、文明发展和传统 文化之间的关系?影片中留下了回响的 铃铛、青葱的大槐树,这些是传统文化 的寄托。 影片篇幅虽短,却表达了中国人安 土重迁的思想,疯子冯先生不认识北京 的平安街,这寓意着中国人在现代文明 中的迷失。即使迷失中,也能找到家的 方向,百花深处的胡同,自己的家。 2 细腻鲜明的人物个性 人物具有典型性,细腻和鲜明。冯 先生的“疯”,工人的“头儿”,这些 都极富感染力,也将这部戏荒诞滑稽的 讽刺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冯先生头戴黄 帽子,穿着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红色运 动服,这与当代社会的时尚感格格不入。 影片诙谐幽默,冯先生的“巅疯”的性 格状态更具意义。对百花深处的旧房子 怀有深深地执念,让这个角色更加细腻。 搬家工人的唯利是图, 却 “小心翼翼” “佯 装”搬家合演一出戏都让角色立体化。 3 虚实交错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虚实交错,大量对比首发 的运用,让过往与当下交相辉映。GPS 的定位系统和冯先生象征中国传统戏曲 的兰花指;搬家公司的唯利是图与冯先 生无条件对文化的追溯与缅怀;落魄的 胡同与高楼大厦的协调;冯先生对“平 安大街”的陌生与小男孩兴致勃勃的“我 的电脑”,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就 在这虚实之间深化表达着主题。 4 匠心独运的镜头语言 影片中采用了实境和虚境两种视角, 在镜头的运用上也颇费心思。 当货车开进胡同时,镜头借用了废
《百花深处》影评

《百花深处》影评陈凯歌导演的电影《百花深处》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这一系列作品中唯一一部出自华人之手的电影短片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讲述了一位“老北京”冯先生与搬家公司之间的故事。
喧闹、凌乱的搬家场景拉开了电影的序幕,搬家工人们都在紧张忙碌的干活,而站在人群中戴着黄帽子的“冯先生”就显得格外显眼。
“您能帮我搬家吗?”,“给钱的活我们都干”连回答都显得漫不经心,或许这就是陈凯歌导演眼中标准现代人的模样吧,凡事都讲究个“有偿”车开往百花深处,一个冯先生记忆中的家,一路上面对周围陌生的建筑,冯先生似乎迷了路,随后车内搬家工人的对话,更加映衬了冯先生人是物非的心理——“如今只有这‘老北京’才在这北京迷路呢”而搬家工人的这句话又让我们或多或少的有了一个思考的空间。
当搬运工到达目的地之后才发现。
冯先生所说的“百花”深处早已成为一片废墟。
紧接着,冯先生开始絮叨着自己家里的各种摆设,搬家工人们知道自己被耍了之后气愤又无奈的离开了。
在车上工人们接到了一个电话,得知冯先生是疯子,但为了要车钱,工人们还是再次回到了百花深处,开始麻利的搬起并不存在的家具。
再回去的路上,铃和铃铛的相合,让工人们最后在废墟中依稀看见了他的家——百花深处。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人心的善良,因为损坏了并不存在的花瓶,工人们甚至拒绝了冯先生的车钱。
影片短小精悍,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依然将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映在我们的眼前。
在科技、建设、时代的变迁中,像冯先生这样的人绝不只有一个。
从一种文明过渡到另一种文明,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轻而易举。
但改革开放,时代要进步,就一定要建立新事物摒弃那些陈旧的东西,迎接新事物。
而新旧事物的碰撞,总会引发冲突,或排斥或融合。
作为一个老北京人,面对自己住了大半辈子的家被拆迁,瓦砾遍地,谁能不崩溃?他是一个可怜的人,在建设规划中,政府说拆迁你就得拆,就算是“紫檀木的衣橱”“清朝的灯座”还是照样拆。
冯先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自己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物品的摆放位置,他都默背的出。
《百花深处》影评

留住最后的美好——评《百花深处》《百花深处》是由陈凯歌执导的一部短片。
影片通过叙述主角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到早已被拆除的百花深处胡同这一故事,呈现出了时代变迁下所展现的新旧对比。
.导演陈凯歌善于从细节中体现出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主旨,同时也利用了多出的对比以及虚幻和现实结合的手法,来展示老北京胡同文化的逐渐衰落,让人在这现代与过去的变化之中,叹息曾经的一些美好文化与历史建筑的离去。
影片以一座高大的楼房建筑开始,这座建筑交待了故事发生于快速发展的时代之中,并且影片中利用主人公冯先生的主观视角,展现了瑞金北京无处不在的高楼大厦以及桥梁,透露出了此时北京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之快,而且在镜头转向高楼之时,由于故事时间为白天,因而全景之下的高楼建筑显得明亮、宏伟,这也体现出了城市化进程的顺利,相反,当镜头转向百花深处胡同只是,时间则已是黄昏,画面显得黯淡而又凄凉,就正如那逐渐消逝的胡同文化一般,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人所忽视,所遗忘。
这开头的高楼与之后的废墟形成对比,不仅体现了对如今胡同文化没落的惋惜,更是对于如今这个追求一味城市化、科技化发展的时代的最好讽刺。
影片的主人公冯先生也是对于影片主题的最好反映。
他以一个疯子的形象所出现,也是一个典型的守旧代表,他的一言一行,例如翘兰花指,对于北京如今样貌的好奇表现,亦或是不同于他人的奇怪着装,都将他与片中其他人物所分割开。
作为一个守旧者,他深信曾经的百花深处胡同如今也依旧存在,并且对于胡同内的每一件物品他都记忆犹新,这也表现了他对于曾经北京胡同的深切怀念与留恋。
他一直激动着说着过去胡同里的建筑,渴望唤起他人的认同,他对于胡同,是充满喜爱与尊敬的。
但他深信胡同还存在的表现,却令他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疯子”,可见他人的冷漠态度,这样的冷漠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冯先生个人的可悲,更是这个时代的可悲,人们都不懂得守住那些过去旧时光的美好,相反却将留恋过去的冯先生视作异类,他们只是贪图眼前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因而也在外物改变的同时,迷失了自我。
《百花深处》影评

《百花深处》影评第一篇:《百花深处》影评意味悠长的镜头,巧妙绝伦的音符----评《百花深处》的镜头与声音《百花深处》是陈凯歌以“十分钟,年华老去”为这主题拍摄的一部短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疯子“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到早已成为一片废墟的“百花深处”搬家的闹剧。
而在整部影片中导演通过对镜头,声音等视听手法的独特处理,深刻的诠释了在新旧交替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生存困境这一主题。
(总述)(论点1)被称为“电影哲人”的陈凯歌一向善于运用寓言化地电影语言为影片带来深沉的批判力量。
同样,在这部影片中陈凯歌也运用了大量的隐喻镜头,坚实了新旧文化冲突这一命题。
影片一开始,镜头从下到上扫过一栋矗立的高楼最后停留在一个仰拍镜头中,这个镜头不仅介绍了人物所处的大环境,同时高大的楼房与下面渺小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寓意着普通人在城市当中的渺小与无助。
(举例,论据1)随着故事的发展,当汽车驶入满目疮痍随处都印着“拆”字的“百花深处”时,导演在远处通过窗户给了一个汽车驶过的镜头。
窗户又好似画框,当汽车缓慢的从“画框”中驶过后留下了静止一片荒凉的土地时,导演仿佛在告诉我们,这些曾经代表着老北京文化的胡同注定会成为一张照片被永远的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
(举例,论据2)之后在搬家公司工人得知冯先生是疯子开车离开时,在一个汽车反光镜中“窥人”的镜头中我门看见冯先生孤零零的站在小土坡的大树旁边,暗黄的色调阴沉的气氛,都无不在暗示着冯先生这个唯一的文化坚守者的无助处境。
(举例,论据3)而影片的最后,在一个远景中,落日伴着余晖的剪影,冯先生手中摇曳着风铃,伴随着一曲悠扬哀怨的古老笛声,冯先生一边高喊着“搬新家了,搬新家了.....”一边奔向画面的深处。
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是仿佛唱响了一曲时代的挽歌,预示着“北京胡同”作为传统文化符号标志的消失,老北京文化也即将走向黄昏的命运。
(举例,论据4)这些众多的寓意性镜头,通过导演巧妙的运用都无一不展示出了令人震撼的力量。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观后感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观后感看完了《十分钟年华老去》里头的《百花深处》,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啊,就像老北京的糖葫芦,酸甜交织,让人回味无穷。
这片子,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时间回忆录,让人在光影交错间,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与温柔。
一开始,那画面儿就像是旧相册里翻出来的老照片,灰蒙蒙的,带着点泛黄的色调。
胡同、四合院,还有那斑驳的墙皮,一股子浓厚的京味儿扑面而来。
我心想,这导演真是个讲究人,把老北京的味儿拿捏得死死的。
随着故事的展开,一个搬家公司的小哥儿和他的团队,被一位看似古怪的老大爷叫去搬家。
老大爷说的那地儿,听起来玄乎得很,什么“百花深处”的,压根儿就没这地儿嘛。
可人家老大爷坚持说有,还非让他们给搬。
这情节,就像是咱们平时遇到的那些个固执的老头儿,认死理儿,让人哭笑不得。
但你别说,这群搬家的小哥儿们还真就跟着老大爷满胡同地转悠,还真就“搬”起了不存在的家具。
这过程,看得我是又好气又好笑,心想这老大爷是不是精神错乱了啊?可再一看那老大爷的眼神儿,坚定而温柔,仿佛真的在跟那些记忆中的家具对话,我这心里头啊,就莫名地被触动了。
最让我感慨的是,当老大爷指着一片空地,说那里就是他的“百花深处”时,我仿佛看到了他心中的那片花海。
那是一片只存在于他记忆中的美好,是他年少时的梦,是他对过去的无限眷恋。
那一刻,我明白了,原来“百花深处”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深深怀念。
影片的最后,老大爷独自一人坐在那片空地上,身边是他想象中的家具和花草。
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年代。
这一幕,看得我是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儿没绷住。
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它能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那份共鸣和感动。
总的来说,《百花深处》这部片子,就像是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它用最简单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最动人的故事。
它让我相信,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些深藏在心底的美好记忆,永远都不会老去。
百花深处,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年华老去

百花深处,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年华老去说到百花深处,你会想到什么?是北京那条历史悠久的老胡同?还是信乐团《北京一夜》里有缝着绣花鞋的老面容安详的老人在的街道?而我要说的,则是14年前陈凯歌导演拍的短片《百花深处》。
14年前,曾经有一部电影轰动了全球。
影片的名字叫做《十分钟年华老去》。
是由15位世界大师导演各拍的10分钟影片组成。
分为了大提琴篇和小号篇两个部分。
这部150分钟的影片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的最高艺术水准。
那年陈凯歌还没有拍摄《无极》,有着《黄土地》和《霸王别姬》和作为代表的他当选了中国导演的代表。
《百花深处》作为陈导的作品带着满满的诚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影视作品的水平,给了世界一个惊喜,也给了国人一场感动。
短片只有10分钟,却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位冯先生请人为自己搬家,而所要搬的那个“家”实际上确实不存在的。
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的坚持之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那片被拆迁的废墟之上上演了。
冯远征所饰演的冯先生是请人搬家的客人,举手投足之间娘娘腔而又不正常。
而耿乐所饰演的搬家公司员工则接受了冯先生的搬家请求。
根据冯先生描述说他们家住在百花深处胡同。
可到了目的地以后,耿乐一帮搬家工人却发现上当了!什么百花深处,不过是一片废墟而已。
可冯先生还给他们介绍的兴致勃勃。
耿乐一伙气呼呼的就要离开时接到了同事打来的电话,什么冯先生,就是一个疯子而已。
但为了收回账目,耿乐他们一伙人决定配冯先生出演一幕戏。
假装搬运的过程中,趣事横生。
先是分不清冯先生的家具位置。
无实物的表演又吓走了无辜的路人。
冯先生又拿着一个零件说是自己以前的铃铛。
甚至不还小心给碎了一个花瓶。
一群人郁闷的走在了回程路上,冯先生说路上有条沟,耿乐一伙认为冯先生是疯子的情况下没有听从冯先生的建议,而选择径直碾过。
谁知道真的有一沟!冯先生也在等待车子从坑里出来的过程中捡到了自己的铃铛。
伴随着铃铛声,人们放佛回到了过去那段日子······短片虽短,但该有的意义一个不少。
十分钟年华老去观后感

十分钟年华老去观后感《十分钟年华老去》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奇幻而悠远的时空。
影片通过剧情的串联和人物的塑造,向我们展示了时间的流逝、青春的苍白、爱情的变迁以及人生的起伏。
影片的开场场景,是一个年轻女孩镜头中的十分钟。
“咔嚓”一声,时间被定格在十分钟之后,她老去了。
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让观众瞬间被吸引,也让我深陷思考。
十分钟的年华虽然短暂,却包含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时光。
我们常常用十分钟去等待,去追逐,去错过。
当我们回过头来,才发现这短暂的十分钟,已经悄然流逝。
影片中主角的演绎更是催人泪下。
年华老去的女主角玛丽亚,在影片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她是一位初恋的少女,一位母亲的温暖,一位职场的奋斗者,一位怀揣梦想却受挫的普通人。
她的经历和成长让我深受触动。
就像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时间没有停下,只是我们逐渐长大,变得敏感了”。
当我们站在岁月的拐点,看着镜子里的岁月沉淀在我们的脸上时,才真正意识到时光匆匆,青春易逝。
爱情是影片的另一大主题。
玛丽亚和她的初恋情人汤姆一见钟情,然而时间的流逝让他们逐渐走散。
玛丽亚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是感人至深的。
她始终相信爱情可以超越时间的束缚,可以永恒存在。
然而,岁月无情地磨损了他们的感情,最终让爱情随时间消逝。
这种爱情的流转,让观众在影片中深入思考爱情的真谛。
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当初的激情和纯真?除了爱情,影片还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和坎坷。
玛丽亚职场上的不顺遂,她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屡屡受挫,生活各种压力困扰着她。
然而,她依然坚持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这种坚持和勇敢,给予了我很大的鼓舞。
当我们面临困境时,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勇敢面对,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不止。
影片最后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
玛丽亚老去,与她的爱人再次相遇。
纵使岁月已经将他们的容颜深深刻在脸上,但他们的爱情仍然在心中燃烧。
这终究是一场不能抵达的相遇,也是一场忍受不住时间洗礼后依旧坚守的情感。
百花深处鉴赏

《10分钟,年华老去》准备的。
电影由15部10分钟的短片组合而成,各部分由全球15位顶级导演分别执导,亚洲占了3席,陈凯歌导演是其中之一。
的人物面前,在冯远征这个特定的人物面前,荒诞性在逐渐消失,历史的真相在逐渐显现。
他们如此轻易地接受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感染。
在影片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人眼前真的出现了大宅院鼎盛时的景象,百花深处的真相完全显现出来。
冯远征扮演的顾客是个典型的精神病患者,是现代化城市的“天外来客”,他要求由耿乐饰演的搬家工头到“百花深处”搬家。
但搬家工人发现,“百花深处”无非是一个土坡和一株老树罢了。
然而,在这个特定的地方,在冯远征这个特定的人物。
故事开场序号位置时间起始情节起落1片头--1’03一潭水、一曲爵士乐、字幕由近到远引出“陈凯歌”、片名“百花深处”中英文2开场11’04—2’07搬家工人搬家,主角“冯远征”出现3开场22’08—4’26到“百花深处”,发现只是一个土坡和一株老树电影的结构关系序号位置时间起止情节起落1开头1’02——2’07从搬家公司帮新居搬家到冯先生请搬家公司帮忙搬家2发展(1)2’07——3’05从冯先生上车到搬家司机和冯先生谈话3发展(2)3’05——5’23从到拆迁的胡同区到冯先生要求搬完家再给钱4高潮5’23——8’34从搬家工人答应帮忙搬家到冯先生为“打碎的花瓶”哭泣5结束8’34——10’14从搬家公司不收冯先生的钱到冯先生找回铃铛喊着“搬新家咯”离开片名角色角色阐述观众心理补偿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冯先生以前住在北京的老胡同百花深处,老胡同被拆之后变成疯子,活在记忆里表面的笑与背后的哀角色身份关系矛盾关系情节关系角色A男主角老北京正常与不正常笑与被笑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从最初搬家工人取笑冯先生,装模作样搬着只存在于冯先生眼中的家具,到最后对冯先生的同情与理解。
角色B主配角搬家工人角色与表演原型与符号分析物品的象征意传统文化的地位与现状传统文化的寻觅与思考影视语言分析镜头语言镜头构图与角度:身份地位自尊心构建的高大形象现实的渺小与孤独镜头的变化:仰拍到俯拍现代化拔地而起传统文化的黄昏蒙太奇对比:时间、空间电影的背景与主题&电影故事与开场10金融一班10250501150杨楚媛电影的结构关系09广告学一班09251202118邝绮婷角色与表演09广告学一班09251202136石银泳原型与符号09广告学一班09251202137宋运伟影视语言分析09广告学一班09251202141王凯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暂的十分钟,凝重的历史感——评《百花深处》主题如果你相信有时候瞬间即是永恒,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十分钟的时间足以令我们年华老去。
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历史;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意识。
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表现无疑是让我们欣喜的。
《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位老北京“冯”(疯)先生“疯而不疯”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虚拟搬家这一荒诞滑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
“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
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简单的故事,流露出陈凯歌对老北京过去生活的无限追思,更能体现主题。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地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影片一开始,在阵阵鞭炮声中,仰拍的新高楼大厦充斥着整个画面,压抑和强势感随之而来,冯先生跟着搬家公司的车行驰在北京四通八达马路上,四周现代化的建筑让冯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是哪啊?”“现在只有老北京在北京才迷路呢!”不经意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深深地感伤。
当车子行驶到拆迁后的残垣废墟上,冯先生表现出异常的兴奋:
“到这我就认识了”,端坐整理衣帽的动作,显得那么的正式,像是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前的准备。
除了冯先生的语言动作,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论是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疾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冯先生站在废墟中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一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约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生活在冯先生周围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
悲剧人物冯先生却以一个有些女性化的荧屏形象扮演了一位在这般潮流前勇于抵挡、坚守家园的老者。
他的女性化,与他固执的内心形成鲜明地对比,他的花指,掩饰不了他内心中真挚的故乡情。
而这一切在年轻的小伙子心中是丑陋、低俗的。
在冯先生、年轻小伙这一矛盾背后,掩藏的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矛盾,而这一深刻矛盾便是时间流逝与经济发展留下的痕迹与烙印。
短片的背景音乐也是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起到突出作用。
所选用的大都是民族乐器,如鼓、笛子。
例如影片《辛德勒名单》中,导演斯皮尔伯格运用童声合唱作为背景音乐,企图以童声的的美好反衬纳粹的残忍行为并获得巨大成功。
同时小提琴独奏的主旋律也对氛围烘托起到很好作用。
与西洋乐相比,中国传统民乐传达给我们更多民族的气息,加上黄土丘的映衬,显然有几分中国的韵味,无形中也照应了主题。
在搬家的过程中,当“前清花瓶”落地摔碎的一瞬间,镜头缓缓前移到冯先生的脸部特写,滑稽的鼓点声此时转化为悠长的长音,冯先生脸上的特写镜头展示给我们的是他发自内心的痛苦,这时候,我们也跟随者镜头和音乐,影片基调从滑稽转向了悲伤。
也许传统文化正如这个花瓶,碎的彻底而无法修复,背后高耸的现代文明的建筑正在慢慢地把最后的残垣废墟吞噬。
在影片最后,陈凯歌采用三维动画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立体构图,进而又幻化成一幅虽然有些粗糙但却不失宁静和谐的中国水墨画,而那土坡中曾经掩埋着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夕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温暖,不论是音乐方面,还是象征着“历史遗物”的“铛儿”,还是残垣废墟中那棵挺立的老槐树,影片都表现出陈凯歌一贯的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在历史和现实对照中所表现的隔离与传接。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的多数作品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萦绕不去的历史凝重感。
对他而言,历史“似乎是一道必须正视、令人眩晕的深谷,又仿佛是幽灵出没的、猩红而绚丽的天幕”,因而相对于现实的话语,有关历史的记忆总是显得过于丰满和厚重,并且充满着细腻的层次和无限繁复的目光。
从《黄土地》到《大阅兵》;从《霸王别姬》到《荆轲刺秦王》;从《无极》到《梅兰芳》,再到《赵氏孤儿》,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以突破性的电影语言和美学追求,剖析着历史和传统对人的精神的制约和影响;他关注人的本体和人的生存状态,从而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刻反思。
陈凯歌在中国寓言式的
历史景观与西方错位的文化诉求中可谓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不无心酸的心路历程。
从某种程度上讲,冯先生这一角色是他本人在文化、商业、市场多重挤压下地一个自比,一方面渴望能够将中国这一东方的历史景观嵌入到世界或西方的社会画圈中去,一方面又总是感伤留恋于旧时代的集体回忆与意识尘雾。
当然,他本人也深刻了解,那一片颓败破旧的舞台正坍塌沉没于世界电影发展的现实之中。
陈凯歌曾经说过,“人爱自己的历史就好像鸟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折断我的翅膀”,陈导对于时间的理解不仅仅是年代、事件、地点等可观实体,同时也包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存在,更多的是一种记忆,一种怀念,就像那铃儿叮当的响声,那百花深处的馥馥,以及那夕阳下古老槐树的婆娑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