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 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庄子赞誉这些 童的文化教育,而往往忽略了对他们的野化培养— ——如进行
形残貌丑之人,是因为这些人是“ 德充符”之人。庄子并非故 武术格斗、攀树爬山、涉 水 游 泳 、越 障 追 逐 、长 途 行 军 、忍 饥 挨
意贬低外美、形相美,而 是 认 为 人 的 既 成 形 相 不 可 改 变 ,只 能 饿、死里逃生等野化训练。重文轻野的教育不是健全的人性教
论
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也 没 有 针 对 不 同 儿 童 采 取 相 应 的 教 育 方 在《 天道》篇里 讲 述 了“ 轮 扁 斫 轮 ”的 故 事 :斫 木 制 车 轮 的 匠
建
法,这是错把人才当蠢才。第三,应实行大众人才教育。有使 人轮扁说“: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
设
儿童获得人生自由 的 教 育 目 的 ,和 与 之 相 适 应 的 教 学 内 容 和 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有以
固 然 ”的 教 育 观 还 体 现 在 如 下 几 方 面 :
天 自 在 ,具 有 完 整 的 真 性 ,没 有 偏 离 真 性 的 地 方 ,放 任 天 然 ,自
( 一) “ 德充符”思想
由 自 在 。这 启 示 我 们 教 育 应 该 培 养 人 的 完 整 的 人 性 ,而 不 是 对
《 庄子》有《 德充符》专章“, 德充符”是指以道德充实人 人性的束缚、扭曲、摧残。我们的教育应该依据人的追求自由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3、墨家,代表人物:墨翟。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略论庄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略论庄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山东省高唐县第二实验中学焦来强
庄子,名周,宋国人,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厚重丰盈。《庄子》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称国学经典。但总有人认为庄子的思想是玄虚的、消极的、颓废的、反教育的。古代读书无用论的滥觞。然而仔细地研究,我认为,这是对这位心灵自由主义哲学家的误读。虽然庄子没有从事过专门的教育工作,一生主要是著书立说。但究其思想,称其为教育家却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如追求自由的学习观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生活的能力,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人才观强调教育要顺应本性、宽容不苛;效法自然的美育观启发我们用美的眼光、美的情感审视我们生活的世界,从而发现美、创造美,获得自由的至高境界。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素质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
《庄子·骈拇》一篇。堪称个性至上者的宣言。骈拇即并趾,大趾与二趾合并成一个趾。世人多以畸形视之,庄周替他们辩护,畸形对畸形者自身而言,同样是其本性实现,乃自然,非过失,理应受到尊重。推而言之,任何个性与概念化的共性而言,都可以看做畸形,都有存在的权利。从中可以看出庄周崇尚自然,任其本性的思想。教育要规范,所以强调共性,纳学生于遵纪守规之轨道。学生要发展,所以追求个性,教育者要有宽容的心态,包容个性。庄子以天为真,以人为伪。何谓天?他说:“牛马四足谓之天。”何谓人?他说:“络马首穿牛鼻谓之人。”他认为天真便是善,人伪便是恶。所以野马生活在草原上,自由自在,渴了饮清泉,饿了吃茂草,高兴了交颈摩擦,生气了转身就踢,正是天真,是善。一旦被捕捉,交给伯乐整治训练,强迫异化。违背马本性的做法结果是马失去了活力,或成了厩马。谁之罪过,伯乐难辞其咎。当然,庄子的言行,难免有过激之处,不过我们必须看到其合理的成分——要尊重个性。
庄子二则教学反思简短
庄子二则教学反思简短
庄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和寓言,其中包括两个特别有启发性的故事。通过对这两个故事的反思,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对教育和生活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庄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庄子问他的学生:“你知道鱼喜欢什么吗?”学生回答:“鱼喜欢在水中游泳。”庄子笑了笑,然后问:“你是怎么知道鱼喜欢在水中游泳的?”学生疑惑地回答:“因为鱼生活在水中,游泳是它们的本能。”庄子继续问:“那么,你是怎么知道我喜欢教书呢?”学生陷入了沉思,最后低声说道:“因为您一直在教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可能只是表面的观察和直觉,并不一定准确。对于鱼来说,它们在水中游泳是很自然的,我们无法从它们的行为中直接得出它们喜欢游泳的结论。同样地,我们不能仅凭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他们的兴趣和喜好。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真正理解一个人,我们需要更多的观察和思考,不能仅仅依靠表面的现象。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庄子和他的学生讨论梦境的问题。学生问庄子:“人们在梦中看到的事物是真实的吗?”庄子回答说:“在梦中的事物并不真实,就像我们醒来后的事物一样。”学生不理解,继续追问:“如果梦境不是真实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现在的
生活是真实的呢?”庄子微笑着说:“我们无法确定现实和梦境的界限,但我们可以从现实中找到真实的快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真实的快乐来自于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和体验,而不是来自于外在的事物。庄子认为,梦境和现实都是虚幻的,所以我们不能依赖外在的环境来寻找快乐。相反,我们应该通过内心的觉察和体验来寻找真实的快乐。庄子的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想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我们需要关注内心的世界,培养自己的内在力量。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演变史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演变史
自然主义教育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影响重大的教育理论之一。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夸美纽斯,再到现代教育家杜威,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而在中国,也产生了如道家老子和庄子所主张的“道法自然”教育思想,其实质都是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本性,返璞归真。今天就给大家搜集了所有论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著名教育家,方便各位学员在教师招聘考试复习中对该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脉络和清晰的考点架构。
西方历史上首次论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
到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并且将其作为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夸美纽斯的“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顺序,模仿自然,适应自然应从儿童时期开始。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教育要适应人的天性,适合人的年龄,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德国教育家康德也提出了自己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在他看来,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
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并得到自我完善。
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被成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其主要著作有《爱弥儿》,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为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他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互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庄子的思想知识点归纳总结
庄子的思想知识点归纳总结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孔子教育家派别的争论者,在哲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庄子的思想独辟蹊径,以其独具特色的审美观、人性观和政治观备受瞩目。下面对庄子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注重自然观察:庄子的哲学基点在于自然观察和自然主义的追求。他提出了充分观察自然、追求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应该借鉴自然界的智慧,学习自然界的最高道德准则。他以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反对人类的中心地位,主张以天地宇宙的自然运行为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
追求真理的境界:庄子认为,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就像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他强调,真理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庄子通过探索不同的生活境界,找到了真理的本质和真理的实现方式。他主张人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寻找真理。
反思理性主义:庄子对理性主义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人的理性并不完全可靠,有时会误导我们的思考和生活。他主张在思考和决策中,应该多听从内心的声音,而不仅仅依靠理性的推导。他主张人们要学会放松、舒适,不要为理性推导和逻辑思考所束缚,而应该顺其自然地生活。
道德观念的提出:庄子对道德观念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强调,
在道德实践中,要以天地和宇宙的自然规律为准则,而非人类的主观意识和道德规范。他认为,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并顺应自然的意志和发展。他认为,只有在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人类才能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说剑》留给我们的思考
《说剑》留给我们的思考
庄子教育思想探究之一
《说剑》留给我们的思考
《说剑》出自《庄子》杂篇第三十,解读《庄子》者甚多,而解读《说剑》近乎没有,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庄子》一书以汪洋恣肆著称,文中尽是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天下》)读起来的确是难见其真义,不同读者都只得以自己的学识和经历去解读,对自己不能理解的篇文就认为不是出自庄子手笔,宋代苏东坡说”至于《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于道。”胡适也说,庄子伪篇最多,《说剑》、《让王》、《渔父》、《盗跖》决不是庄周的文体。(参见胡适《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导言》)于是后来许多学者就将《让王》、《盗跖》、《说剑》、《渔父》等篇列为庄子伪作了,更没有谁愿意解读它。
《庄子》一书中有伪作,应该说是读者各自的感觉,其它的暂且不论,我们就一同来读读这其中的《说剑》。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下,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从庄子“说剑”的背景看,受命于“国衰”之时,是太子俚担心国将不国,而非他国委派;从动机看,受命于太子悝,谋一国之福祉,而非谋一己之利,太子“赐周千金”庄子都不接受;从内容看,是“说王之意止剑”而谋国政,非与他国交结,这一切都是当时游说诸侯各国的说客们所不及的,庄子在《说剑》中所承担的任务只不过是为端正他人的行为而做些劝说性的工作,其本质是一种教育行为。
庄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庄子的教育思想
在庄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根本,是认识的最高境界。在他那里,“道”是一个自然本真的世界,理想的世界,也是他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即对宇宙万物“以道观之”。“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本和依据。
一、庄子的“本真”思想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由此不难看出,庄子所指的自然就是一种不受干扰强制、自然而然的性状。他是在本性而非自然界的意义上言说自然的。这种本性也不是一种动物本能,而是被预设的一种人之为人的本性。庄子强调自然天性,崇尚自然真情,反对人为。
庄子认为,自然也就是自然本真,即保持事物的真实状态。“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笑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贵真也。”“本真”就是一切顺乎天性,对于外物来说,由于人的无为而保持了它的自然本性,所以为归真;对于人而言,由于自己的自然无为,既没有损害外物的自然本性,也没有离开自己的自然本性,同样也为归真。
二、庄子的“自由”思想
陈鼓应指出:“庄子将‘无’变成相对概念而加以超升,而拉开一个无穷的时空系统,在这一点上,和老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在对道的剖析与追问中,指向不可穷尽的无限,或者指向宇宙万物形成之初始,指向泯灭小大、死生、是非、言与不言的齐一,指向混沌虚无的根本。
庄子,主张实现个体真正的自由,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庄子认为自然境界是人生之最高境界,而道法自然又是达此境界的根本保证。在庄子看来,自然境界、婴儿境界也即物我同一,天人二体。在这种境界和状态中,时空的界限、主客的界限、天人的界限消失了,物的生命即是人的生人的生命即是物的生命,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但是庄子提出了物无待、逍遥等许多表征自由的概念,更加注重将人生的理想境界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的形成,是一种文化传统、思想渊源和社会制度的反映。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的哲学流派和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也有所不同,出现了一些求同存异的意识。本文将从孔子、荀子、墨子、老子与庄子等几位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中,浅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教育观上的求同存异意识。
一、孔子与儒家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尊崇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创立了儒家教育思想,提出了“教化之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理念。儒家教育强调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出了“身先士则国家无难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等经典教育思想。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主张辅导,即自上而下的师徒传承,强调师生间的感情、力量和互动。孔子对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诸多论述,其中“教育一日,终身受益”的道理,至今仍然是学术界广泛认同的教育观念。
二、荀子教育思想
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重视人的本性、意志和靠自觉的教育思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不好,需要通过教育加以改变,因此倡导了在教育中注重“教诲相长,领悟协调,内省罚诫,简明易懂”的教育方法。
荀子主张注重个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是君子能自觉地驱除陋习和邪念”为理念,要求教育要求人在自觉的情况下实现主动改变,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特色之一。
三、墨子教育思想
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誉为“墨家第一”,他提出了“兼爱教育”和“养生教育”两个教育理念。
在“兼爱教育”中,墨子主张以普及教育为核心,全体民众皆能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墨子认为,教育不应只面向精英阶层,而应该让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以避免社会恶劣趋势的产生。
庄子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
庄子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
摘要:庄子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想上,都坚持人性“归于自然”,培养自然人;在教育内容上,都反对社会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和束缚,否定智慧、知识和书本的积极作用;在教育方法上,都注重依照自然法则,拒绝人为的强制教育手段。二者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哲学基础、教育理想、内容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关键词:庄子;卢梭;自然教育思想;比较
庄子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虽然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但在哲学基础、教育理想、内容方法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一、哲学基础之比较
1.庄子自然教育的哲学基础
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使有关“人”、“人性”的哲学命题进入了思想家的视野。人何以存在,以何种状态存在,人的本质、价值应如何彰显等问题,成为百家争鸣的焦点。春秋时期,“人”就已经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价值。但对于人性问题,老子和孔子谈得很少,老子不言性,孔子也仅谈“性相近,习相远”;到了庄子,“人性”问题才被进一步挖掘。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以及庄子的“自然人性论”。
庄子的人性论源于“道”的原则。庄子的“道”继承了老子“道”中返璞归真的“自然精神”,奠定了庄子“自然人性论”的基础。孟子虽然承认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但“人”这一概念,一开始就被固定在了社会意识、理念、道德、教育等后天外在因素之中,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庄子的“自然人性论”恰恰相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通过自然之道来理解人性。庄子的人性论基于一种与自然相和谐、没有任何“人为”色彩的、至真至朴的“性”。“人性”就是“道”的体现,自然生成,无所谓善恶,不能人为改变。庄子在《庄子·天地》篇中这样解释“性”:“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庄子认为,人性源于“一”,即“道”,有其内在的条理和规律,不需要通过善恶人为引导,人性本质上与自然一脉相承,应抛弃一切违反人性的东西,保持其自然本性。冯友兰先生曾说:“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1]庄子还认为,人应该按自然本性生活,“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庄子·马蹄》)庄子自然天放的人性观把主要目标放在个体解放、养生修身上,追求“真人”的理想人格。所谓“真人”,即与“道”合一、返璞归真之人。庄子强调把一切为仁、义、善、美、名、利等所奴役的“假我”、“非我”统统舍弃掉,从而达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庄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庄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庄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总结: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观点与他的哲学思想联系紧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庄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而非单纯地灌输知识。他主张人应当自觉地去追寻真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来认识世界。他认为,只有当人们真正从内心理解了世界的本质,才能超越传统观念的束缚,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二、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平静
庄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心灵的自由与平静,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们拥有一个自由宁静的心灵。他主张人应当超越生活的困扰和纷繁,追求内心的安宁与静谧。他强调个人的内心体验,认为人们应当从内心感受自然与宇宙的奥秘,与之融合,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三、注重身心合一的教育方式
庄子的教育思想中,注重身心合一的教育方式。他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只有在身心和谐统一的状态下,人才能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他主张通过运动、游戏和音乐等方式,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平衡,同时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质。
四、尊重个体差异与多样性
庄子的教育思想中,尊重个体差异与多样性是一个重要原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天赋,应当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他主张摒弃一切标准化的教育评价和规范,而是重视培养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在自由中发展自己的优势。
五、倡导道德教育与人际关系
庄子的教育思想中,倡导道德教育与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内容。他认为教育应当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主张人应当追求无私与仁爱,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对庄子思想的认识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要:庄子的思想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只有虚无和消极避世。庄子的思想中有很大一部分对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作为一个文学家,庄子对后世的审美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一个哲学家,庄子的理念中有很多的为人、处事的学问,对于我们做人做事和心态调节都有启示;作为一个思想家,庄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的自然本位的思想对当今时代的环保意识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正文:庄子的思想历来都有很多争议,大部分人认为庄子思想是避世的、消极的,不愿直面现实的。另一种立场是庄子是很强悍的思想,因为他表达的是一种态度而非方法,庄子思想是以避世的心态来入世。庄子把人的思维调整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来审视宇宙万物和世界上的各种纷争,庄子的这种境界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因而在现代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1.对后世审美标准的影响
庄子的文学思想影响了后世审美观,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庄子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认为“道”,即自然规律无处不在,提倡尊重道,追求“应之自然”的艺术本色美,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所以庄子的文学思想提倡自然美,本色美,他主张“无为”,反对人为的雕琢造作。他提出音乐应该如“天籁”、“天乐”,绘画应该如“解衣般礡”,文学应该“言不尽意”。人如果在精神上达到和“道”合一的境界,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么可以说进入了逍遥之境界,而这也是文学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
远眺古代,魏晋时期的两位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和钟嵘,就深受其影响,并把它贯穿在整个文学理论批评之中。钟嵘在《诗品》中品评一百二十多位诗人,其衡量优劣的标准亦在于是否符合自然之美。最初的源头就是庄子的思想。他坚决反对堆砌典故,“文章殆同书抄”的倾向,认为“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借由直寻”,明确提出“自然英旨”的审美原则。
庄子的教育思想
•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 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 性一也。” • 庄子认为自然先于社会,先天重于后天,自然的 人性是社会人格发展的基础,“无以人灭天”, 不能用后天的社会性人格去破坏甚至消灭人的自 然本性。
•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三体》)
3、一切为了生命
• 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 魏阙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则利 轻。”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未能自胜也。 ”瞻子曰:“不能自胜则从,神无恶乎?不能自 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 矣。”
• 总之,庄子的教育观是尊重本性、崇尚自然的, 是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也是拥抱生活、热爱 生命的。针对我国传统教育中对生命价值的忽视, 对个体人格的改造,对个性的压制,以及脱离实 际生活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庄子思想具有极 好的疗救功能。 •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德殉名。”
三、为生活的教育
•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深受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学 习不是为了学会生存的本领而是为了入仕做官。孔子本人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歧视也导致教学内容远离生产实际。这 一切都导致了教育的异化,教育成了人逃避现实、摆脱现 实的一种手段,而不是适应现实、服务现实的途径。 • 与此相反,庄子热爱真实的生活,曳尾于涂中而自得其乐 ,不愿意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丧失自由快乐的生活的乐趣 。因此,他认为学会一门真实有用的谋生技能才是最重要 的,他特别推崇那些拥有娴熟的技艺、在某一工种上的造 诣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职业人士。
透过现代教育,再次走近庄子
庄子对现代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二中学单亚玲
当我们追溯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的时候,当我们回顾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们的时候,不难看到一种折射,即庄子对后世哲学、文学、美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样,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如果忽视了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史的影响的研究,就很难全面深刻地了解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思想。
跨入现代教育的今天,当各种现代教育理念纷至沓来冲击着我们教育的陈规陋习时,我们不得不再次走近庄子,面对庄子,赞叹庄子。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颇值得我们深思。
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终身教育的理念
庄子在《养生主》中明确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的确,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在这一点上庄子是身体力行有感而发。孩提时期,他一方面苦读私塾,大胆质疑;一方面寄情山水,酷爱自由。青年时期远游楚地,拜访老子故居;深入楚地,亲眼看到了楚人的不遵教化,感受到了楚人的率尔任性。中年时期,浪迹有终,漆园为吏,继续悟道;之后又隐居故里寓言传道。晚年织屦维持生计之际,也不忘读书、鼓琴、钓鱼,追求精神的自由,最后著书七篇,当时的人称之为“奇书”,后世奉之为道家经典。第一篇《逍遥游》,融进庄子毕生的思索与追求。第二篇《齐物论》,主张万物平等,再现了庄子25岁---30岁之间精神生活的流动。第三篇《养生主》,强调精神生活的必然性。第四篇《人间世》开始追求形体之外具有更高价值的东西,记录了35---40岁的精神流动。第五篇《德充符》告诉世人,人的精神是首要的,而形体是次要的。第六篇《大宗师》
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先秦时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对于后来的教育传统和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种主要思想流派,每一种思想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教育观念和目标。本文将从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个方面对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进行综述。
儒家教育思想是先秦时期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性教育。儒家强调以仁为核心的教育,即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使其具备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儒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使其成为德才兼备、能够负责任的社会人士。儒家注重经典的学习和传授,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倡导“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即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贡献社会。
墨家教育思想起源于墨子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普及教育、平等教育和利他主义。墨家主张普及教育,不分贵贱、富贫地给予人们相同的教育机会,追求人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墨家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们的实用能力,强调实践教育和技能培养,倡导“明明德于天下”和“惠民、利民”的教育理念,旨在
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道家教育思想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代表,其核心思想是自然主义、物我一体和自由发展。道家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主张追求道的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思想注重培养人的心性修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倡导个体主义和自由发展,提倡“无为而治”和“无欲则刚”。道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们的自由
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追求自我完善和心灵自由。
法家教育思想以商鞅的思想为代表,其核心思想是积极有效的教育管理和强化道德纪律。法家教育强调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倡导强制教育和纪律管理。法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们的服从精神和纪律观念,倡导“以法治教、以法治学”的观念,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启示: • 1、单是从事某种职业并不能受人尊敬,使人受尊 重的是人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 • 2、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你 就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2、保持本真
• 由于儒家过分重视人的社会性,而过度压制人的 自然性,导致人性的残缺、扭曲、虚伪、不完整 ,对自然的人性造成极大的戕害。
• 不同于儒家化性起伪的教育理念,庄子等道家人 物非常重视人的真性情。 • 道家崇尚自然,故对人天生的东西、本真的东西 有一种本能的敬畏。
• 在《庄子》一书中,到处可以看到对“真”的推 崇。如“法天贵真”“保真全性”“真人”等。 (影响:陶行知的“学做真人”)
•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 “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 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 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 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 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
• 他以寓言特有的力量来寄托一种思想,使自己的 理论以寓言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且,庄子也是大 量运用寓言的第一人,据统计,《庄子》一书有 二百多则寓言故事。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 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 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的确,只有尊重学生的 个性,才谈得上教育。否则,我们教育的结果, 只能是培养出一群学习的机器;甚至有的当面一 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更有桀骜不驯者,根 本不接受你这一套,甚至走向极端。总之,那样 的结果,只能是众马齐喑,我们的马儿都失去了 其活跃的本性,怎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我们的教育也会南辕北辙,永远达不到它的目的 。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要抹煞他 们的青春活力。
3、一切为了生命
• 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 魏阙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则利 轻。”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未能自胜也。 ”瞻子曰:“不能自胜则从,神无恶乎?不能自 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 矣。”
• 总之,庄子的教育观是尊重本性、崇尚自然的, 是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也是拥抱生活、热爱 生命的。针对我国传统教育中对生命价值的忽视, 对个体人格的改造,对个性的压制,以及脱离实 际生活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庄子思想具有极 好的疗救功能。 •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德殉名。”
1、庄子的人才观:普通人才最重要
• 庄子的人材观可见于《庄子・山木》
• 庄子谈的是处世之道,实际上所体现的却是大众 人才观。 • 启示: • 1、在一个社会中,能够成大功得大名者总是极少 数人,而组成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才都是各行各业 的普通劳动者。 • 2、中等人家才有幸福感。
2、人人皆可成才——《庄子》中的能工巧匠
•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 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3、天放思想
• 天放是说发展人完整的天性,浑一无偏,任天自 在,具有完整的真性,没有偏离真性的地方,放 任天然,自由自在。这启示我们教育应该培养人 的完整的人性,而不是对人性的束缚、扭曲、摧 残。我们的教育应该依据人的追求自由的真性 ――天放性、天性——来施教。那么,人的天性 是什么呢?人的天性由两部分组成;文明性和野性 。文明性是人类生存发展中,历史的文化教育影 响积淀在人的性格中比较稳定的因素,如“善良 朴实、自律利他”等。野性是人类同大自然搏斗 中、人类自身竞争中形成的斗争性。
•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 “《庄子》 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 也。”郭沫若在论及庄子之文时也说:“秦汉以 来的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它的影响下发 展。”
庄子教育思想的本质
• 一、尊重个人本性的教育 • 二、拓展个性的教育 • 三、为生活的教育
庄子的教育思想
•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 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 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著名思 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 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 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二、拓展个性的教育 1、注重人格的完整性
• 在人格精神发展方面,儒家过分重视人的社会性 ,片面强调群体的和谐,用道德教条去压抑和删 改人的自然本性,忽视人的自然本性与真实自我 的成长,导致人丧失自我、迷失本性,变成达成 外在目的的一个工具。 • 庄子对此十分反对,“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 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毁掉原 木做成器物,是对原木的破坏;削减人性成为仁 义,是对完整人性的破坏。
一、尊重个人本性的教育
• 《应帝王》篇讲倏、忽与混沌的故事
• 从中可以看出庄子任其本性的思想。如果违背其 本性,哪怕是好心的,也会害死人。就像倏与忽 为混沌凿窍,凿完窍,混沌也失去了生命。
• 庄子所讲的道是崇尚自然的,因此他的教育思想 就有着很浓的尊重自然本性的色彩。这在《马蹄 》篇中表现的尤其突出。
• 在《至乐》中,庄子还谈到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 ,说从前有个海鸟落在鲁国之郊,鲁侯把它迎进 庙里,献酒给它饮,奏乐给它听,摆上牛羊肉给 它吃。不出三天,海鸟死去。这告诉人们,不能 违反事物的本性,否则好心也会办坏事。
• 当然,尊重个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挖掘长处,扬长避 短。天生我材必有用。《逍遥游》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会 子对庄子说,魏王送他大瓠之种,长成后,结成了一个大 葫芦,但是这个葫芦用来盛水,则立不牢稳,难以胜任; 分剖为瓢,则平浅不容多物。因此把它击碎了。而庄子则 认为惠子拙于用大,他说,为什么不把它束于腰间,作为 腰舟浮游于江湖呢?惠施认为无用的大树,庄子把它树之 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 其下。在庄子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用处。人更是这 样,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个性和长处,倘若我们按照其个 性,把这些长处挖掘出来,那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会有 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 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很多人被视为废材,其实是 没有找到发挥自己作用的位置。
•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德殉名。
• “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 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 性一也。” • 庄子认为自然先于社会,先天重于后天,自然的 人性是社会人格发展的基础,“无以人灭天”, 不能用后天的社会性人格去破坏甚至消灭人的自 然本性。
•wk.baidu.com“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三体》)
三、为生活的教育
•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深受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学 习不是为了学会生存的本领而是为了入仕做官。孔子本人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歧视也导致教学内容远离生产实际。这 一切都导致了教育的异化,教育成了人逃避现实、摆脱现 实的一种手段,而不是适应现实、服务现实的途径。 • 与此相反,庄子热爱真实的生活,曳尾于涂中而自得其乐 ,不愿意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丧失自由快乐的生活的乐趣 。因此,他认为学会一门真实有用的谋生技能才是最重要 的,他特别推崇那些拥有娴熟的技艺、在某一工种上的造 诣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职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