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诊断学1发热
西医诊断学
西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症状学
细目一、发热
一、发热原因
1、感染性发热--细菌、病毒
2、非感染性发热
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②变态反应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④皮肤散热减少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二、发热的临床表现
1、发热分度
①低热37.5~38;②中等度38. 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
2.发热分期
⑴体温上升期
①骤升型--几小时内达到39℃~40℃或以上,常伴寒战。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疟疾、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
②缓升型--数日内缓慢上升达高峰,多无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
⑵高热持续期--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心率增快,可有出汗,可持续数小时。
⑶体温下降期--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①骤降--体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伴大汗,时见脱水、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②渐降--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
3、热型
⑴稽留热--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1。见于半脸汉(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⑵弛张热--39以上,24小时温差>2。见于百合风化(败血症/结核/风湿热/化脓)
⑶间歇热--骤升骤降,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⑷回归热--骤升至39以上,后骤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⑸波状热--渐升39度,渐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
⑹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4、发热伴随症状的临床意义
⑴发热伴寒战、黄疸--肺炎球菌肺炎、败血症、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溶血
⑵发热伴眼结膜充血--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西医诊断学幻灯片】发热2
临床表现
低热 37.5-38℃ 发热的分度 中度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 上升:骤升,缓升 发热的临床过程 持续 下降:骤降,缓降
热型及临床意义 热型及临床意义
弛张热
稽留热
间歇热
回归热
波状热 不规则热
问诊要点
伴随症状 围绕主诉,现病史展开 关注个人史,传染病接触史,职业, 服药等情况 获取的病史尽可能全面:多系统问 诊
症状诊断
发热(fever)
Leabharlann Baidu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 中枢:调定点 中枢 神经,体液 产热散热
发热机制
基本机制 调定点 调节中枢 产热 散热 致热源 外源性 内源性 非致热源
病因与分类
感 染 非 感 染 原因不明(超过2-3周)
非感染性
吸收热: 吸收热:内外科 抗原抗体反应 内分泌代谢病 皮肤病 体温调节中枢失常:理化, 体温调节中枢失常:理化,机械因素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检查要点
根据病史 检查情况
举例
患者,女性, 岁 以发冷, 患者,女性,30岁,以发冷,发热为主 要不适,如何问诊? 要不适,如何问诊? 某一患者突然昏迷,头颅CT示大面积 脑出血,此时体温高达40℃,你如何 做出合理解释?
复习题
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发热的常见热型有几种?
�
西医诊断学重点
诊断学复习重点
绪论
1、症状: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
主诉: 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2、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
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
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
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
6)病历与诊断方法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
2、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3、牵涉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此现象称为牵涉痛 .
4、胸痛的病因及问诊要点:
5、胸痛常见病因的鉴别:
(肺梗死为突然剧烈胸痛伴呼吸困难和紫绀)
6、急腹症:外科范围的急性腹痛,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需要早期处理和紧急处理的腹部疾病. 其特点为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病情重,如延误诊断或诊治不当,将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危害.
7、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
①腹部疾病,如腹膜炎;腹腔脏器炎症;空腔脏器扭转或扩张;脏器扭转或破裂;腹腔或脏器包膜牵张;化学刺激;肿瘤压迫和浸润;
②腹腔疾病的牵涉痛,如肺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
③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时毒素刺激腹腔浆膜引起的腹痛;铅中毒引起的肠绞痛;
④其他原因,如过敏性紫癜时的肠管浆膜下出血.
西医诊断学大题及名解
1、以发热为诉的问诊要点:
(1)应注意询问与感染有关的病史,诱因,和发病情况,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并注意发病的季节和地区;
(2)发热时间的长短与起病缓急和发热程度;(3)体温变化规律并分析热型;
4)伴随症状,如:寒战,意识障碍,咳嗽,咳痰,腹泻,尿路感染,皮疹,结膜充血,肝脾肿大等;
2、颅神经分布及其核位置
1)嗅神经,传导嗅觉感受器在鼻粘膜;核位于大脑颞叶;
2)视神经,传导视觉,感受器在视网膜;核位于大脑枕叶;
3)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共同支配眼球运动;其核分别位于中脑和脑桥;
4)三叉神经,传到感觉为主,头面部;其核位于脑桥
5)面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及舌前2/3的味觉;其核位于脑桥;
6)位听神经,感受器在内耳;其核在中枢颞叶;7)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分布在舌后1/3和咽部,软腭和咽肌。迷走神经广泛分布于内脏;其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质支配.
8)副神经,分布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其核受大脑双侧脑神经支配
9)舌下神经,分布于舌肌;其核只受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支配.
3、腹部触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触诊时,患者一般采取仰卧位,头垫低枕,双手自然平放于躯干两侧,双腿屈曲并稍分开,使腹肌松弛,嘱患者张口缓慢做腹式呼吸,使膈下脏器上下移动以便检查。肝脏,脾脏触诊时还可以采取侧卧位;肾脏触诊时还可以采取坐位或立位;触诊腹部肿瘤时,可采取肘膝位。
医生应位于患者右侧,面对患者,前臂与腹部表面呈一水平;触诊时指甲剪断,手要温暖,动作轻柔,由浅入深,先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痛区,一般自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对腹部各区仔细进行触诊,边触诊边观察患者的表情,以进行比较;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可采取边触诊边与患者交谈的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以减少腹肌紧张。
西医诊断学-发热
第一章常见症状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体征(sign)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这些改变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的,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如粘膜出血、罗音、杂音、肝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瘦、多尿、少尿等,需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的。凡此种种,广义上均可视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体征。
症状学(symp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是医师向思者进行疾病调查的第一步,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又可有某些相同的症状,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作出错误的诊断。
本章仅对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部分症状加以阐述。
第一节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一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体温也可赂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西医诊断学
西医诊断学基础
说明:
低频率考点: &-该要点仅出现一年
中等频率考点: &&-该要点出现两年
高频率考点: &&&-该要点出现三年
极高频率考点: &&&&-该要点四年均涉及
基础题: *—通过浏览教材、记忆即可得出答案;
中等题: **—需记忆加一定的理解;
难题: ***—需对多个知识点综合运用方可得出答案;
第一单元常见症状
细目一:发热
1.发热的病因。频率:&
A1型题
2002年试题
27.下列哪些可引起变态反应性发热:(A)试题难度:*
A.血型不合的输血
B.重度脱水
C.大面积烧伤
D.心肌梗死
E.中暑
42.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A)试题难度:*
A.感染
B.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C.抗原-抗体反应
D.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E.皮肤散热不良
2.发热的临床特点。频率:&&
A1型题
2001年试题
27.体温在39℃以上,一日内波动范围超过2℃者,多见于:(A)试题难度:*
A.风湿热
B.伤寒
C.疟疾
D.大叶性肺炎
E.中暑
2003年试题
27.体温在39℃以上,一日内波动范围超过2℃者,多见于:(A)试题难度:*
A.风湿热
D.伤寒
C.疟疾
D.大叶性肺炎
E.中暑
细目二:咳嗽
2.咳嗽的临床特点与伴随症状。频率: &&&
A1型题
2000年试题
27.阵发性咳嗽,多见于:(D)试题难度:*
A.慢性支气管炎
B.支气管扩张
C.肺结核
D.支气管肺癌
E.肺脓肿
A2型题
2001年试题
97.患者,男,40岁。咳嗽、多痰已10年余,痰经放置出现分层现象。查体有杵状指(趾)。应首先考虑的是:(E)试题难度:**
A.先天性心脏病
B.左心功能不全
C.肺结核
西医诊断学考试重点
诊断学复习重点(皓月)
第一篇问诊
第一节发热
1、体征:医师或其它人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2、发热:任何原因导致的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左右.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心率增加10~15次/分.
3发热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4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②非感染性发热③原因不明发热
5发热的伴随症状:寒战,结膜充血,单纯疱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出血,关节疼痛,皮疹,昏迷
第二节水肿
1水肿的定义: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全身性与局部性
2产生水肿的主要因素:①钠与水的潴留②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④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⑤淋巴回流受阻
▲心源性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第三节咳嗽与咳痰1,痰的性质分为:黏液性,浆液性,脓性,血性。
第四节咯血1咯血定义:指喉及喉部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咳出
2呕血:是指上消化道呕出血经口腔呕出,出血部位多见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
3咯血量的划分:每日咯血量在100ML内者属小量咯血;咯血量在100~500ML者属于中等量咯血;咯血量超过500ML者或一次咳血100-500ml为大量
▲咯血与呕血区别
4咯血颜色与疾病
第五节胸痛
1牵涉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此现象称为牵涉痛 .如胆囊疾病—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以牵涉至左上肢至左上肢内侧甚至牙痛;肾绞痛—会阴部;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西医诊断学1发热
第一章常见症状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体征(sign)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这些改变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的,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如粘膜出血、罗音、杂音、肝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瘦、多尿、少尿等,需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的。凡此种种,广义上均可视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体征。
症状学(symp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是医师向思者进行疾病调查的第一步,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又可有某些相同的症状,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作出错误的诊断。
本章仅对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部分症状加以阐述。
第一节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 一37 C左右,正常
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体温也可赂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 1 C,。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西医诊断学
皮肤牵涉的传入神经 同一后根进入脊髓
胆囊、心绞痛
四、问诊特点
对疼痛病人应详细询问: 疼痛的部位、 性质与程度、放射与否 是持续性或发作性,发作时间,间歇长短 发生的诱因、时间、急剧或缓慢 影响疼痛加重与减轻的因素 伴随症状
头痛
一、概述 二、病因 三、临床表现
一、概述
分类:
• 根据缓急-急性< 2周
2.头痛的特点 ⑴部位: 一侧眶后、额颞部搏动性头痛-偏头痛 三叉神经分布区、浅表-三叉神经痛 双侧颈部或全头痛-紧张性头痛 弥散且深在-颅内炎、脑瘤 额部或整头部-高血压 部位不定、弥漫性-神经性头痛
2.头痛的特点
⑵性质 搏动性胀痛-高血压、血管性 剧烈活动中爆裂样-蛛网膜下腔出血 钝痛-颅脑损伤 重压感紧箍感-紧张性头痛 电击样刺痛-三叉神经痛、丛集性头痛 ⑶程度:轻中重 ⑷时间与节律 清晨加剧-高血压、颅内占位、鼻窦炎 阅读后发生-眼原性 经期 波动性易变性-神经性头痛 外伤史-脑外伤 慢性进行性-脑瘤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体温在39℃以上,波 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常见于败血 症、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体温骤升后,持续 数小时,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期持续1到数天。 常见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重点
西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症状学
细目一发热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感染性发热(最常见):各种病原微生物
2。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二、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39~40℃,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2.驰张热:>39℃,24小时内波动范围>2℃,常见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几天后规律
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胸痛的诱因与缓解因素
1)心绞痛常因劳累、体力活动或精神紧张而诱发,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而对心肌梗死的胸痛无效.
2)心脏神经症的胸痛在体力活动后反而减轻。
3)反流性食管炎的胸骨后烧灼痛,在服用抗酸剂后减轻或消失。
细目四腹痛
1.内脏性腹痛:①部位不确切;②疼痛感觉模糊;③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西医诊断学,内科学概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辅导-09-西医诊断学
西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西医诊断学》总结笔记汇总 utf8.txt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
《西医诊断学》总结笔记汇总 utf8.txt [下载这本Txt小说]
《西醫診斷學》大綱梳理
第一單元症狀學
細目一:發熱
一、病因:(一)感染性發熱、(二)非感染性發熱(1、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2、抗原—抗體反應、3、內分泌與代謝障礙、4、皮膚散熱減少、5、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6、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二、臨床表現
(一)發熱的臨床分度:(1)低熱:37.5-38℃;(2)中等度熱:38.1-39℃;(3)高熱:39.1-41℃,(4)超高熱:41℃以上
(二)熱型(掌握)
1、稽留熱:體溫持續於39-40℃以上,24小時波動範圍不超過1℃.見於肺炎鏈球菌性肺炎,傷寒,斑疹傷寒等的發熱極期。
2、弛張熱:體溫在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體溫差達2℃以上。常見於敗血症,風濕熱,重症肺結核,化膿性炎症等。
3、間歇熱:高熱期與無熱期交替出現。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
4、回歸熱:體溫驟然升至39℃以上,持續數日後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見於回歸熱,霍奇金病,週期熱等。
5、波狀熱:體溫逐漸升高達39℃或以上,數日後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如此反復多次,見於布魯菌病。
6、不規則熱:發熱無一定規律,見於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等。
(三)伴隨症狀:1、伴寒戰:常見於肺炎鏈球菌肺炎、敗血症、急性膽囊炎、急性腎盂腎炎、瘧疾等。2、伴意識障礙:常提示中樞神經系統的疾患。3、伴咳嗽、咳痰:多考慮肺、支氣管症狀。4、伴腹瀉:考慮腸道感染,如腸炎、痢疾等。5、伴尿頻、尿急、尿痛:常考慮尿路感染。6、伴皮疹、7、伴口唇單純皰疹:常見於肺炎鏈球菌性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等。8、伴眼結膜充血:多見於麻疹、流行性出血熱、斑疹傷寒、鉤端螺旋體病等。
西医诊断学例题
单项选择
1发热时体温增加1C,脉搏增加()
2驰张热常见于哪种疾病()
3心尖搏动范围()
4正常人肝下界叩诊音()
5腹部叩诊出现移动性浊音时,腹水量()
6正常肺部叩诊音可听到()
7干锣音的特点()
8语颤增强的因素()
9意识障碍()
10第一心音的描述特点()
11血清胶体稳定性试验,麝香草酚阳性反应常见于()
1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点()
13腹水为漏出液见于()
14杵状指多见于()
15腹壁出现玫瑰疹见于()
16肝浊音区缩小见于()
17腹检可见液波震颤说明()
18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19血浆BUN高于正常时,有效肾单位已受损至少达()
20紫癜是指皮下出血的直径为()
21出现颈静脉努张可见于()
22吸气性呼吸困难见于()
23发生胸膜摩擦音可见于()
24水冲脉可见于()
25二间瓣拍击音的产生原因()
26Traube鼓音区明显扩大见于()
27腹检呈揉面感见于()
28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见于()
29化脓性疾病最常见的热型()
30MCV MCH MCHC均正常的贫血可能是()
31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下降程度不同不完全平衡是由于()32血小板凝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33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到()称为早期肾功能不全
34突然出现剧烈胸痛伴呼吸困难,紫绀,应考虑()
35右侧大量胸腔积液,患者的体位()
36气管向右侧移位可见于()
37咳嗽伴声音嘶哑3个月,右锁骨上窝触及1个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无压痛,诊断为()
38正常肺下界()
39肺界斜裂位置()
40桶状胸见于()
41正常的呼吸频率()
42语音震颤增强见于()
西医诊断学发热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产热>散热
发热
www.themegallery.com
2、非致热源性发热
•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 出血、炎症
•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 甲亢等
•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 力衰竭等
www.themegallery.com
• 许多疾病常是由于早期出现发热而 被察觉的,因而它是疾病的重要信 号,甚至是潜在恶性病灶(肿瘤) 的信号
www.themegallery.com
Biblioteka Baidu
二、病因 (一) 感染性发热 (二) 非感染性发热
www.themegallery.com
(一)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 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 虫等引起的感染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 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 物中毒。
www.themegallery.com
皮疹: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 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www.themegallery.com
Yo u r
Business
Company
出血、安眠药中毒等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
西医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2)、驰张热
• • •
体温常在39℃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
脓性炎症等
www.themegallery.com
驰张热
C
4 0
3 9
3 8
3 7
3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www.themegallery.com
(3)体温下降期:皮肤出汗多,潮湿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 常, 如疟疾、肺炎球菌肺炎。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 如风湿热。
www.themegallery.com
3.热型及临床意义
•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 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 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 断
• 许多疾病常是由于早期出现发热而 被察觉的,因而它是疾病的重要信 号,甚至是潜在恶性病灶(肿瘤) 的信号
www.themegallery.com
二、病因
(一) 感染性发热
(二) 非感染性发热
www.themegallery.co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常见症状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体征(sign)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这些改变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的,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如粘膜出血、罗音、杂音、肝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瘦、多尿、少尿等,需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的。凡此种种,广义上均可视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体征。
症状学(symp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是医师向思者进行疾病调查的第一步,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又可有某些相同的症状,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作出错误的诊断。
本章仅对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部分症状加以阐述。
第一节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一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体温也可赂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家(L1)、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收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
外伤、出血、炎症等;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病因与分类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区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为多见。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拴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肿瘤坏死、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以及慢性心力衰竭而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加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加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
而引起发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性范畴。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①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亲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
②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此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③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发生。
④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
低热37.5—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39.l—41℃
超高热 41℃以上
(二)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发热的临床经过一班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痈、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皮肤苍白是因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冲动经交感神经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浅层血流减少所致,甚或伴有皮肤温度下降。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中抠发出的冲动再经运动神经传至运动终板,引起骨筋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及竖毛肌收缩,使产热增加。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伴有惊照。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
2.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此期中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故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使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