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1.1、探索勾股定理教案9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 》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 》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探索勾股定理》这一节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的开篇,主要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材通过引入古希腊人证明勾股定理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几何图形和数学逻辑来证明这个重要的数学定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几何图形的认知和推理能力有所提高。

但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涉及到较复杂的逻辑推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运用几何图形和数学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及证明方法的掌握。

2.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如何将问题转化为几何图形进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2.运用几何图形和数学逻辑,进行直观演示和推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

3.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黑板、几何图形等。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准备好相关的解答和反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古希腊人证明勾股定理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2.呈现(10分钟)呈现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运用几何图形和数学逻辑进行直观演示和推理。

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运用几何图形和数学逻辑尝试证明勾股定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提供反馈。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总结和点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探索勾股定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探索勾股定理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
(2)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 探索新知
(三) 应用新知
(四) 巩固提高
(五) 拓展练习
(六) 归纳小结
(七)自我检测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台风中于离地面10m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m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
得出结果
学生阐述
自己计算的方法。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
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
语言描述法则,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练习:(1)基础巩固练习:
(口答)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
激发学生挑战的意识。
同时检验本节课的课堂效率。
(2)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而且已经迅速地被运用到我国教育的各个方面。为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了培训,使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微机操作基础,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国内外的教育网站,收集一些学习资料,获取信息,进行交流。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索勾股定理》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几何初步》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通过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引入勾股定理,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

教材以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作为探究勾股定理的载体,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感悟数学的证明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并了解其性质。

但对于证明勾股定理,他们可能还没有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逐步理解并证明勾股定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家探索勾股定理的艰辛。

2.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2.难点:理解并证明勾股定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数形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探索并证明勾股定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直角三角形模型、拼图等教具。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什么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2.呈现(10分钟)展示勾股定理的背景知识,介绍赵爽的弦图,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来源。

同时,提出探究问题:如何证明勾股定理?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尝试用拼图或者模型来证明勾股定理。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发现证明勾股定理的关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各自的证明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同时,让学生回答一些与勾股定理相关的问题,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

八年级数学上册 1.1 探索勾股定理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 1.1 探索勾股定理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课题:1.1 探索勾股定理(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2.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教学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引导语: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相传2500多年前,一次,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作客.在宴席上,其他的宾客都在尽情欢乐,高谈阔论,只有毕达哥拉斯却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地而发起呆来.原来,朋友家的地是用一块块直角三角形形状的砖铺成的,黑白相间,非常美观大方.主人看到毕达哥拉斯的样子非常奇怪,就想过去问他.谁知毕达哥拉斯突然恍然大悟的样子,站起来,大笑着跑回家去了.同学们,我们也来观察下面图中的地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是否也和大哲学家有同样的发现呢?它蕴涵着怎样迷人的奥妙呢?这节课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探索勾股定理.师:(板书课题)探索勾股定理(1)设计意图: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会感到一些困难,从而老师指出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这种以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不仅自然,而且也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更好“服务于生活”.二、设问质疑,合作探究探究一师:你能发现下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有什么性质吗?等腰直角三角形都有上述性质吗?观察下图,并回答问题:(1)观察图1.(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正方形A中含有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是______个单位面积;正方形B中含有______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是______个单位面积;正方形C中含有______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是______个单位面积.(2)在图2、图3中,正方形A、B、C中各含有多少个小方格?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上述结果的?与同伴交流.(3)请将上述结果填入下表,你能发现正方形A,B,C的面积关系吗?A的面积(单位面积) B的面积(单位面积)C的面积(单位面积)图1图2图3生:我们从上面的图中更进一步验证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师:原来著名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在朋友家地板砖的启发下,也发现了这个结论.并且还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上述性质,其他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个性质呢?师:的确如此,想知道结果吗?我们不妨寻着大哲学家的足迹,也做更深入的探究.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让学生亲历发现、探究结论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探究二师:等腰三角形有上述性质,其他的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如下图,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请分别计算出下图中正方形A、B、C,A′、B′、C′的面积,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预设:生1:从图中不难观察出A、B两个正方形分别含有4个小方格和9个小方格;A′、B′两个正方形分别含有9个小方格和25个小方格.生2:正方形C的面积可看作虚线标出的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即5×5-4×12×2×3=13.所以正方形A的面积+正方形B的面积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即4+9=13.生3:用同样的方法计算C′的面积可得8×8-4×12×3×5=64-30=34.所以正方形A′的面积+正方形B′的面积=正方形C′的面积.师:三个正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能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表示吗?在同学的交流回答的基础上,师板书: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设计意图:. 使学生感受方法的技巧获得掌握知识的快感,这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数学小史:(投影出示)师:当时大哲学家也发现并进一步深入探究的也正是这个结论,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有时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也应该向大哲学家学习,认真体验生活,努力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奥秘.这一结论,在国外就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而在中国则叫做“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到底是谁最先发现的呢?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现的.证据就是《周髀算经》,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勾三,股四,弦五”正是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重要体现.不仅如此,我们汉代的赵爽曾用2002年在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徽标的图案如右图证明了此结论,也正因为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发现而采用了此图案作徽标.下节课我们将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这一结论后,就已认识到,他的这个发现太重要了.所以,按照当时的传统,他高兴地杀了整整一百头牛来庆贺.设计意图:此处主要是让学生对数学的一些历史有所了解,并让他们知道,我国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争取长大后也能为国争光.?225100三、思维训练,应用新知例1(投影出示)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台风中于离地面9m 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12m 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解:设树倒下部分的面积为x m∵树倒下后与地面正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222912x=+225811442=+=x∴15=x (m )∴大树在折断前的高度为:24915=+(m)例2 (投影出示)小明的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解:我们通常所说的29英寸和74厘米的电视机,是指其荧屏的对角线的长度,而不是其荧屏的长和宽,同时,荧屏的边框遮盖了一部分,所以实际测量存在一些误差.设计意图:例题学习其目的是巩固新知,通过老师的扳演,强调格式步骤.通过引例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勾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解题,尤其是解题过程如何书写.基础题型练习:1.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口答)2.如图,有两颗树,一颗高10米,另一颗高4米,两树相距8米.一只鸟从 一颗树的树梢飞到另一颗树的树梢,问小鸟至少飞行( )A .8米B .10米C .12米D .14米3.如图,在△ABC 中,cm AC AB 10==,AC BD ⊥于点D 且cm CD 2=,则BC 的长是 ( )A .cm 6B .cm 5C .210cmD .8cm4.如图所示的图形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7cm ,则正方形A ,B ,C ,D 的面积的和是cm 2.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也让学生知道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解题中来. 在这里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得到强化.使学生创造性的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创造的成功感.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四、交流心得,学习反思 1.你这节课的主要收获是什么?2.在探索和验证定理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的重要方法和知识点,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总结 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整理经验,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通过排忧 解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正向迁移 .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达标检测,反馈矫正1.已知三组数据:①2,3,4;②3,4,5;③5,12,13.分别以每组数据中的三个数为三角形的三边长,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填序号)2.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cm AB 4=,则BC 边上的高AD 等于.3. 如图,某某路与某某路平行,并且与八一街垂直,曙光路与环城路垂直.如果小明站在某某路与八一街的交叉口,准备去书店,按图中的街道行走,最近的路程约为第2题图 第3题图DA7cmCB第4题图A .600mB .500mC .400mD .300m4.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的长的平方为( ) A .25B .7 C .5 D .25或75.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 =6cm ,BC =8cm ,现将直角边AC 沿直线AD 折叠,使它恰好落在斜边AB 上,且与AE 重合,求CD 的长.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任务是探索勾股定理,所以检测设计三个较为简单的题目,可以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独立自主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夯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及时巡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 六、布置作业,落实目标 必做题:P 7 第1、2、3 题.选做题:印度数学家什迦逻(1141年-1225年)曾提出过“荷花问题”:“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请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回答这个问题.注:花离原位二尺远指两花之间的距离.设计意图:A组题目为必做题,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解答问题的能力. B组问题为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发展,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了优秀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上不能完成,可作为课后作业 ,分层次布置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第5题图第2题图第3题图。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探索勾股定理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探索勾股定理教案

教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授课教师:辽宁省营口市实验中学刘丽辉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探究的方法。

经历观察、归纳、猜想、概括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通过追溯勾股定理的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教学重点:重点:勾股定理的发现及其简单应用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运用“探究式”“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实现合作学习。

4、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发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追溯历史,激发情感――应用拓展,能力提升――回顾反思,提炼升华――布置作业,课堂延伸(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探究活动1故事引入:相传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

在宴席上,其他的宾客都在尽情欢乐,只有毕达哥拉斯却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地发起呆来。

原来,朋友家的地是用一块块直角三角形形状的砖铺成的,黑白相间,非常美观大方。

主人看到毕达哥拉斯的样子非常奇怪,就想过去问他,谁知,毕达哥拉斯突然恍然大悟的样子,站起来,大笑着跑回家去了。

原来,他发现了地砖上的三个正方形存在某种数学关系。

(黑白相间的地砖)教师与学生行为:教师给出一个历史小故事,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学生对故事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由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的偶然发现入手,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勾股定理,学生接受起来更自然,贴切。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活动1问题1:你能发现下图中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问题2:下图中的各组图形面积之间都有上述的结果吗?问题3:你能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由此猜想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关系?教师与学生行为:对于问题(2)、(3)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索勾股定理》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勾股定理。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感受数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能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但对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实际问题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勾股定理。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勾股定理。

3.学生活动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些卡片,上面写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用于学生进行小组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如篮球架、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把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然后提出问题:“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每组有一张卡片,上面写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度。

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和讨论,发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验证勾股定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 探索勾股定理 课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 探索勾股定理  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国悠久文化的情感,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结论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
点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依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注明
每个环
节预设
的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自制教具(赵爽弦图),观察它们的联系,
提出问题,数学家大会为什么用它做会徽呢?它有什么
特殊的含义吗?
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

相传在2500
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
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出示
课件)
(1)同学们,请你也来观察下图中的地面,看看能
发现些什么?
地面
(2)你能找出图中正方形A、B、C面积之间的关
学生思考
并积极回

这样的引入
可唤起学生
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激
发学生对勾
股定理的兴
趣,从而较
自然的引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数学1.1-探索勾股定理(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数学1.1-探索勾股定理(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数学1.1-探索勾股定理(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教,让学生发现并理解勾股定理。
2.证明勾股定理:介绍并引导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如几何拼贴法、代数推导法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勾股定理是指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它是解决直角三角形边长问题的有力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有一个3-4-5的直角三角形,我们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来验证这个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重点解释了勾股定理的概念,并通过案例让学生看到了定理的实际应用。在讲解难点时,我使用了多种证明方法,但感觉学生们在理解上还是有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还不够强,我需要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表现得不错,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解决问题时还是有些迷茫。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定理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探索勾股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直角三角形的情况?”比如,你们在踢足球时,如果球门是一个直角三角形,你们是否想过如何计算球门的大小?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勾股定理的奥秘。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运用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探索勾股定理。
-结合多媒体教学,使用动画、图表等直观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勾股定理及其证明过程。
-设计梯度性练习题,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2.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探索:让学生通过剪纸、测量等实际活动,观察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引导他们发现勾股定理。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归纳等方法,发现勾股定理。
3.运用数学证明方法,如代数法、几何法等,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练习题:
-完成课本第15页的练习题1、2、3,涉及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勾股定理的公式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提高拓展题:
-选择课本第16页的拓展题1、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勾股定理。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合作。
3.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质疑的精神,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愿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计算。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4.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进行图形的拼接、分割与计算,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勾股定理,培养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计算,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3.教师给出勾股定理的数学表达式:a² + b² = c²,并解释其含义。
4.教师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如欧几里得的证明方法、我国古代数学家的证明方法等。
讲授新知环节旨在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理解其数学表达和证明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c.三边长分别为9cm、12cm、15cm。
2.提高题: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为13cm,一条直角边长为5cm,求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x和y(x < y),且满足x² + y² = 41,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
3.拓展题:
(1)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将两直角边的长度分别增加1,斜边的长度会增加多少?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北师大版八上1.1《探索勾股定理》word教案

北师大版八上1.1《探索勾股定理》word教案

第一章勾股定理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一、学情分析: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初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类比、转化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另外在学本节课时,通过前置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及三角关系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从直观上把握直角三角形的一些特征,为此授课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个性的发挥提供机会。

二、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开始的第一节课,是学好勾股定理这一章的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注意让学生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解决过程中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另外勾股定理是刻画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的定理,也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结论,所以授课中要尽可能地体现它的文化价值,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历史介绍及交流,让学生体会它的文化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1、充分体现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索交流。

2、直观得出勾股定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掌握勾股定理。

三、总体设计思路:为完成上述目标,本节课在设计思路上采用“问题情景——问题解决——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应用拓展——回顾思考”的六段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本节课通过阅读章前图所配文字及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引入新课,让学生认识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利用方格纸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经过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想,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认识的同时,提出勾股定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017年秋季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1.1、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7

2017年秋季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1.1、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7

1.1.2 探索勾股定理(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验证,并能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上节课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经历勾股定理的验证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勾股定理的验证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并通过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2.教学重点用面积法验证勾股定理,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教学难点验证勾股定理.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应用.2.课前准备:教具:教材,课件,电脑.学具:教材,铅笔,直尺,练习本.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复习设疑,激趣引入;(二)小组活动,拼图验证;(三)追溯历史,激发情感;(四)例题讲解,初步应用;(五)拓展练习,能力提升;(六)回顾反思,提炼升华;(七)布置作业,课堂延伸.第一环节:复习设疑,激趣引入内容:教师提出问题:(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请一名学生回答)(2)上节课我们仅仅是通过测量和数格子,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是否成立呢?这需要进一步验证,如何验证勾股定理呢?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几百种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这节课我们也将去验证勾股定理.意图:(1)复习勾股定理内容;(2)回顾上节课探索过程,强调仍需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介绍世界上有数百种验证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效果: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明确了:仅仅探索得到勾股定理还不够,还需进行验证.当学生听到有数百种验证方法时,马上就有了去寻求属于自己的方法的渴望.第二环节:小组活动,拼图验证.内容: 活动1: 教师导入,小组拼图.教师:今天我们将研究利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请你利用自己准备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一个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请每位同学用2分钟时间独立拼图,然后再4人小组讨论.)活动2:层层设问,完成验证一.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得到两个图形:图2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 (1)如图1你能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吗?能用两种方法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4人小组交流);(2)你能由此得到勾股定理吗?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a+b)2=4×21ab+c 2.并得到222c b a =+) 从而利用图1验证了勾股定理.活动3 : 自主探究,完成验证二.教师小结:我们利用拼图的方法,将形的问题与数的问题结合起来,联系整式运算的图1有关知识,从理论上验证了勾股定理,你还能利用图2验证勾股定理吗?(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最后请一个小组同学上台讲解验证方法二)意图:设计活动1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的构成,既为勾股定理的验证作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在活动2中,学生在教师的层层设问引导下完成对勾股定理的验证,完成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设计活动3,让学生利用另一个拼图独立验证勾股定理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体会成功的快乐.效果:学生通过先拼图从形上感知,再分析面积验证,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第三环节:追溯历史激发情感活动内容:由学生利用所搜集的与勾股定理相关的资料进行介绍.国内调查组报告:用图2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据载最早是三国时期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给出的,我国历史上将图2弦上的正方形称为弦图 .2002年的数学家大会(ICM-2002)在北京召开,这届大会会标的中央图案正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弦图,这既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又像一只转动的风车,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国际调查组报告:勾股定理与第一次数学危机.约公元前500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帕索斯(Hippasus)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按照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若正方形边长是1,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它不能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这一事实不但与毕氏学派的哲学信念大相径庭,而且建立在任何两个线段都可以公度基础上的几何学面临被推翻的威胁,第一次数学危机由此爆发.据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希帕索斯的发现十分惶恐、恼怒,为了保守秘密,最后将希帕索斯投入大海.不能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的数,15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称之为“无理的数”,无理数的英文“irrational”原义就是“不可比”.第一次数学危机一直持续到19世纪实数的基础建立以后才圆满解决.我们将在下一章学习有关实数的知识 .趣闻调查组报告:勾股定理的总统证法.在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他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这位中年人不再散步,立即回家,潜心探讨小男孩给他留下的难题.他经过反复的思考与演算,终于弄清楚了其中的道理,并给出了简洁的证明方法.1876年4月1日,他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这一证法. 1881年,这位中年人—伽菲尔德就任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就把这一证法称为“总统”证法.说明:这个环节完全由学生来组织开展,教师可在两天前布置任务,让部分同学收集勾股定理的资料,并在上课前拷贝到教师用的课件中便于展示,内容可灵活安排.意图:(1)介绍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学生加强了对数学史的了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3)通过让部分学生搜集材料,展示材料,既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效果:学生热情高涨,对勾股定理的历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感到自豪.也有同学提出:当代中国数学成就不够强,还应发奋努力.有同学能意识这一点,这让我喜出望外.第四环节: 例题讲解 初步应用 内容:例题: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子头顶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子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意图:(1)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2)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效果:学生对这样的实际问题很感兴趣,基本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顺利解决.a b第五环节:拓展练习能力提升内容:一组生活中勾股定理的应用练习,共3道题(1)教材 P10练习题.(2)一个25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的AO距离为24m,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4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4m吗?(3)受台风麦莎影响,一棵高18m的大树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树根底部6米处,这棵树折断后有多高?说明:这一环节设计了3道题,设计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由浅入深,第一题为书上练习题,学生容易解决,第二道题虽然计算难度不大,但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三道题是应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有一定难度.意图:在例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效果:小部分学生在完成第二题时,由于欠缺生活常识时,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约有一半同学对第3道题束手无策,主要是缺乏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的这种思路,经同学点拨,教师引导,绝大部分同学最后都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3个小题的训练,总体感觉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应用更加熟练,并对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体会更深.第六环节:回顾反思提炼升华内容: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师生共同畅谈收获.目的:(1)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2)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并进行总结;(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效果:由于这节课自始至终都注意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生谈的收获很多,包括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中蕴含的数形结合思想,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历史的感悟及对勾股定理应用的认识等等.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课堂延伸内容:教师布置作业1.习题1.2 1,2,32.上网或查阅有关书籍,搜集至少1种勾股定理的其它证法,至少1个勾股定理的应用问题,一周后进行展评.意图:(1)巩固本节课的内容.(2)充分发挥勾股定理的育人价值.六、教学设计反思(1)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无论是引入、拼图,还是历史回顾,我都注意去调动学生,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因此,课堂效率较高.勾股定理作为“千古第一定理”,其魅力在于其历史价值和应用价值,因此我注意充分挖掘了其内涵.特别是让学生事先进行调查,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既加深了对勾股定理文化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拼图活动,先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得到方法1,最后由学生独立探究得到方法2.这样学生较容易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3)分层教学根据本班学生及教学情况可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下述内容进行补充或拓展.基础训练1.若△ABC中,∠C=90°,(1)若a=5,b=12,则c= ;(2)若a=6,c=10,则b= ;(3)若a∶b=3∶4,c=10,则a= ,b= .2.某农舍的大门是一个木制的矩形栅栏,它的高为2m,宽为1.5m,现需要在相对的顶点间用一块木棒加固,木板的长为 .3.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cm,12cm,则斜边上的高为 .4.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3cm,底边长为10cm,则面积为().A.30 cm2 B.130 cm2 C.120 cm2 D.60 cm2提高训练5.轮船从海中岛A出发,先向北航行9km,又往西航行9km,由于遇到冰山,只好又向南航行4km,再向西航行6km,再折向北航行2km,最后又向西航行9km,到达目的地B,求AB两地间的距离.6.一棵9m高的树被风折断,树顶落在离树根3m之处,若要查看断痕,要从树底开始爬多高?知识拓展7.折叠长方形ABCD 的一边AD ,使点D 落在BC 边的F 点处,若AB=8cm ,BC=10cm ,求EC 的长.意图:进行分层训练,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也便于老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上述题目进行练习,也可留作家庭作业.效果:通过分层练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果:1.(1)13;(2)8;(3)6,8. 2.2.5m .3.1360cm . 4.D .5.25km .6.4.7.3 cm . (4)评价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验证勾股定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应关注学生在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应用能力水平.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C F B。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 探索勾股定理优质获奖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 探索勾股定理优质获奖教案

第一章勾股定理§1.1探索勾股定理【学情分析】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

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

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符号表示。

学生在经历用数格子与割、补等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层训练,使学生学会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史上对勾股定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做数学的情感。

使学生从经历定理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和探究之趣。

【教学重点】用面积法探索勾股定理,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计算以斜边为边长的大正方形C面积及割补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教法:选择引导探索法,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进行教学。

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乐于创新—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学习。

【课前准备】为了更好地体现本节课课堂评价的主题,课前将全班学生划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推举一位组长和副组长,在黑板上展示出以组长名字划分的6个小组的竞技台,由班长和数学课代表一起完成本节课的记分任务。

另外,老师加以说明,本节课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评价,我们将评选出1~2个优胜小组获得老师准备的奖品,评选出5~6位表现突出的同学获得老师赠与的礼物。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引发思考相传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

在宴席上,其他的宾客都在尽情欢乐,只有毕达哥拉斯却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地发起呆来。

原来,朋友家的地是用一块块直角三角形形状的砖铺成的,黑白相间,非常美观大方。

北师大数学八上1.1探索勾股定理 教案

北师大数学八上1.1探索勾股定理 教案

1.1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教材:北师大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二、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

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分析: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选择引导探索法,发现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学法分析: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通过数格子、拼图等方法探索、验证勾股定理,使学生在经历观察、归纳、猜想的过程中,体会获取知识的途径。

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由特例猜想勾股定理,再由特例验证勾股定理.2.会利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过程及结论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3.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四、教学重点:探索勾股定理五、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教学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教学方法交流—探索—猜想.---验证——发现等教学法通过数格子、拼图等方法探索验证勾股定理,使学生在经历观察、归纳、猜想的过程中,体会获取知识的途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探索勾股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介绍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重点:
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
难点:
1、在方格上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2、用面积法(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探究1:如图,从电线杆离地面8米处向地面拉一条钢索,如果这条钢索在地面的固定点距离电线杆底部6m。

钢索的长度应该是多少?
问题:电线杆、地面与铁索之间构成了一个怎么样的几何图形呢?
回答:直角三角形
思考: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长如何确定第三边?
在网格纸中,以直角三角形各边为边长画正方形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数一数,得出三个正方体的面积
正方形A中含有 9 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是 9 个单位面积正方形B的面积是 18 个单位面积。

问题:如何得到正方体C的面积呢?
方法一:分割法
分“割”成若干个直角边为整数的三角形
方法二:填补法
把C“补”成边长为6的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三个正方体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总结:S A+S B=S C
即:两条直角边上的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斜边上的正方形的面积
追问:换一个直角三角形还依旧满足这种关系吗?满足
将直角三角形设为a,b,c,你能得到什么?
+S b=S c —> a2+b2=c2
S
想一想:两直角边a、b与斜边c 之间的关系?
总结: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做一做:如图,从电线杆离地面8米处向地面拉一条钢索,如果这条钢索在地面的固定点距离电线杆底部6m,钢索的长度应该是多少?
根据前面所得出的结论,同学们能不能试着解一下刚上课提出的这个问题?
解:由勾股定理得:
所以,钢索的长度为10m
练习1:已知△ABC的三边AB长a, BC长b, AC长c,若∠B=90度,则有关系式( A)
二、合作探究
探究2:验证勾股定理
请同学们画四个与右图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把它剪下来。

提示:用这四个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看看是否得到一个含有以斜边c为长的正方形,你能利用它说明勾股定理吗?并与同伴交流。

方法一: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c2;
也可以表示为4×ab/2+(b- a)2
∵ c2= 4•1
2
ab +(b-a)2
=2ab+b2-2ab+a2
=a2+b2
∴a2+b2=c2
方法二: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a+b)2;
也可以表示为c2 +4×ab/2
∵ (a+b)2 =c2 + 4×ab/2
a2+2ab+b2 =c2 +2ab
∴a2+b2=c2
总结: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度转化关系:
三、自主思考
探究3:我方侦查员小王在距离东西向公路400m 处侦查,发现一辆地方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他赶紧拿出红外测距仪,测得汽车与他相距400m ,10s 后,汽车与他相距500m ,你能帮小王计算敌方汽车的速度吗?
分析: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根据题中所给出的信息,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2、由题可知,∠ABC=90°,AB=400米,AC=500米,BC 即为敌方汽车10秒所行使的距离,故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BC 的长即为解答此题的关键;
3、求出BC 的长后,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解答此题了.
解: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根据题意可知,∠ABC=90°
AB=400米,AC=500米,
BC 即为汽车10秒行驶的距离
∵ 在△ABC 中,∠ABC=90°,AB=400米,AC=500米
300m 400500AB AC BC 2222=-=-=
∴ 敌方汽车速度为300÷10=30米/秒
答:敌方汽车速度为30米/秒.
练习2:如图,一根电线杆在离地面5米处断裂,电线杆顶部落在离电线杆底部12米处,电线杆折断之前有多高?
解:∵BC⊥AC ,
∴在Rt △ABC中,
AC=12,BC=5,
根据勾股定理,
222
22212516913
AB AC BC AB AB =+=+=∴=即
∴电线杆折断之前的高度
=BC+AB=5米+13米=18米
议一议: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a 2+b 2=c 2?
钝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四、达标测评
1、如图,一个高3 米,宽4 米的大门,需在相对角的顶点间加
一个加固木条,则木条的长为( C )
. A.3米 B.4米 C.5米 D.6米
2.求图中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的长度。

108
6
AB BC
AC
2
22
2
=-
=
+ =
8
15
17
AB
AC
BC
2
22
2
=-
=
-=
3.在 Rt△ABC 中,∠C=900 .
(1)若a=5,b=12,则c =__13_.
(2)若c=4,b= 2 ,则a =__3
2__.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8,周长为32,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解:设这个三角形为ABC,高为AD,设BD为X,则AB为(16-X),由勾股定理得:
X2+82=(16-X)2
即X2+64=256-32X+X2
∴ X=6
∴ S∆ABC=BC•AD/2=2 •6 •8/2=48
五、应用提高
一个长方形零件图,根据所给尺寸(mm),球两孔中心A、B
之间的距离
解:过A作铅垂线,
过B作水平线,两线交于点C,则∠ACB=90°
AC=90-40=50(mm)
BC=160-40=120(mm)
由勾股定理,得
222
AB AC BC
=+
222
5012016900()
mm
=+=
∵AB﹥0,∴AB=130(mm)
答:两孔中心A、B之间的距离为130mm。

六、体验收获
1.什么是勾股定理
2.验证勾股定理
3.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七、布置作业
教材7页习题第2、3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