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史(写综述之类可供参考)

合集下载

高速公路的起源、过去、现状和未来

高速公路的起源、过去、现状和未来

高速公路的起源、过去、现状和未来
一、起源
高速公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名为“柏林道路”。

这条高速公路的建成标志着高速公路的诞生。

此后,高速公路逐渐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和发展,成为现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过去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速公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美国,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迅速扩展,连接了全国各地的城市和地区。

在欧洲,国家间的高速公路网络逐渐形成,促进了国际间的交通和贸易。

在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之一。

三、现状
目前,全球高速公路的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已经相当完善,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高速公路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高速公路的建设和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需要提高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安全性和环保性能等。

四、未来
未来,高速公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绿色化。

智能化方面,高速公路将配备更加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和调度系统,提高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绿色化方面,高速公路将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设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未来的高速公路也将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程1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程1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程高速公路,部分地区称为快速公路。

一般是指双向2条车道以上、双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两旁封闭和立体交叉桥梁与匝道,时速限制比普通公路较高的行驶道路。

高速公路的特点是高速、交通量大和有较高的运输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一、高速公路发展历程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起步建设阶段(1988年~1997年)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1990年,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开创了我国大陆建设长距离高速公路的先河。

1993年京津塘高速公路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的高速公路工程。

1992年,交通部制定了“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并付诸实施;1997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771公里,10年间平均增长477公里。

第二个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高速公路进入大发展期。

2003年8月建成通车的榆靖高速公路,填补了我国沙漠高速公路建设的空白。

2005年12月崇遵高速公路的开通标志着“西南动脉”的打通。

在2007年9月,国内首条穿越秦岭高速公路——西汉高速公路全线胜利通车。

2002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一举突破2.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

截止2014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25万公里。

从起步到高速公路通车1万公里,我们用了12年时间,从1万公里到突破2万公里,只用了4年时间,从2万公里到突破3万公里只用了两年时间。

中国的高速公路以超常的速度发展着。

图1对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增长做了详细的统计:图1 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单位:万公里)二、“五纵七横”和“7918”(一)五纵七横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部署,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建设规划于1991年提出。

中国公路发展简史

中国公路发展简史

中国公路发展简史随着中国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建设在中国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中国公路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单一道路网络到如今的现代化高速公路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是中国公路建设的起步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主要集中力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也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

当时的公路主要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乡村公路,这些公路的建设主要依赖人力和农业机械,形成了最初的公路网络。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国公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开始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加大对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

这期间,中国建设了一些重要的公路,如京沪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等。

这些公路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公路建设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进公路建设,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公路建设。

在这期间,中国建设了一系列重要的高速公路,如京哈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等。

这些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地区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公路建设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

在这个阶段,中国继续建设高速公路,不断扩大公路网络的覆盖范围。

同时,中国还注重提高公路的质量和安全性,加强了公路的维护和管理。

这些举措进一步促进了公路交通的便利化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公路发展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现代化阶段的演变过程。

中国公路的发展不仅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人民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未来,中国公路建设还将继续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高速公路60年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公路60年发展历程.

中国公路60年:从一条高速公路到高速公路网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没有一条高速公路。

从零起步到高速公路通车1万公里,我国用了12年时间;从1万公里到6万公里,只有短短9年。

这样的“中国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惊。

现在,迅猛发展的高速公路已成为古老的东方大国快速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的标志性丰碑。

60年前,我国没有一条高速公路;60年后,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世界第二。

我国的高速公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现在翻开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图,横贯东西南北的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如条条巨龙,舞动出令世界惊叹的成绩。

在共和国60周岁生日之际,我们再次翻开历史画卷,回顾这段公路交通的辉煌史。

前期酝酿:困难重重,逐个攻破最开始不知道高速公路长啥样“什么叫高速公路?我们最开始任何概念都没有。

”中国高速公路的奠基人、工程院院士沙庆林回忆起最初酝酿高速公路的情形。

这位现已79岁高龄的老人见证了我国60年高速公路发展的辉煌史。

原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公路通车里程仅为8.07万公里,公路等级均不到二级。

从50年代到70年代,国家逐渐增加公路的建设,但是公路路面质量差,高速公路就更不用说,根本不存在。

80年代末,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公路客货运输量急剧增加,公路交通长期滞后所产生的后果充分暴露出来,社会各界对修建高速公路问题非常关注。

“可是我们这些搞工程的从没见过高速公路啊,所以在1975年的时候交通部第一次组织考察团到日本去看看到底什么叫高速公路。

”沙庆林笑言。

认识统一过程艰难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国家提出了一个课题叫“高速公路修建技术”。

可是,刚提出后,社会各界认识并不统一。

国内有一股强大的反对声音充斥着报纸、杂志,给修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直至1989年7月,在沈阳召开的高等级公路建设现场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同志指出:“高速公路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必须发展”。

“这样的结论是明确的,这已经不是理论问题”。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史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史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之一。

以下是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史的简要概述:
1988年,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北京至首都机场高速公路建成并通车,它是中国第一条符合高速公路标准的高速公路。

此后,中国政府开始长期致力于高速公路的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1992年,中国国家发展计委批准了中国的“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加强国家高速公路建设。

此后不断增加的投资和不断完善的技术,加速了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速度。

2004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1万公里的历史里程碑。

2008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全国高速公路网连通工程”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工程于2010年完成。

2013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到了十万公里的大关,占据全球其它国家的前列,高速公路的路网密度达到了世界上最高水平。

这使得高速公路在中国的客运和物流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起着重要作用。

今天,中国高速公路网络已经基本覆盖了全国,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完善,中国高速公路建设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史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史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史艰难的起步——高速公路最初的年代高速公路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虽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同发达的工业国家相比,晚了半个世纪。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车辆的增长,我国主要干线公路上交通拥挤堵塞日益严重,车辆行驶速度只有经济时速的一半,交通事故急剧增加。

为此,交通部开始汇集和研究世界各国解决这一问题的资料,并对我国部分主要干线公路的交通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纸上的70年代交通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酝酿在交通流量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修建高速公路。

1970年,交通部编制公路科技发展规划时,公路局几位领导和专家提出,根据交通流量,应在北京-天津-塘沽之间修建高速公路,并安排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组成调查组进行现场调研。

1975年,由王展意、李劲、沙庆林等六人组成的公路代表团应邀赴日本访问,重点考察了高速公路。

1977年7月,在全国公路基本建设会上,交通部提出了新建高速、快速公路,以利于开展集装箱运输的初步规划;同年,交通部又提出要修建京津塘高速公路,时任交通部部长叶飞设想三年内建成通车,并要通过修建这条高速公路积累经验,促进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

1978年5月,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和全国交通战线学大庆会议上,交通部将建设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问题提交代表们讨论。

6月,交通部党组在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的《关于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汇报提纲》中,提出了高速公路的建设目标:“五五”后三年开始修京津塘高速公路,“六五”建成;并着手修建南京-杭州-宁波的高速公路;将沈阳-大连的公路改造成高速公路。

虽因种种原因,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最终只是停留在纸上,未能如期实施,但修建高速公路的准备工作开始列入交通工作的议事日程。

口水中的“汽车专用”与此同时,公路交通日益陷入被动局面。

如到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至天津塘沽港口的103国道,虽经几次改扩建提升为二级公路,但由于交通量快速增长,经常出现严重交通堵塞现象,年交通事故超过1000起。

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设想阶段1958年公路计划体制下放后,经济干线公路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到20世纪70年代,部分干线公路交通堵塞、通行不畅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1970年交通部编制的公路科技发展规划中就提出了要在北京天津塘沽之间修建高速公路,由于当时人民小农经济思想的落后和技术资料的不足,高速公路一直处于设想阶段。

1975年,交通部为借鉴国外经验,尽快改变我国公路的落后面貌,组成公路考察团赴日本进行考察。

但由于全国又突然开展了反击右倾翻案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未能列入日程,但技术准备工作却从此开始。

不久由公路局和公路设计院组织翻译整理的高速公路技术资料,便以《国外公路》专刊的形式出版。

这为中国以后的公路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1978年春,时任交通部长的叶飞率团赴北欧访问,他目睹了欧洲高速公路在集装箱运输和港口物资集散方面的重要作用,回国后要求公路局立即进行京津塘高速公路建设的准备工作,并设想在二三年内建成。

公路局组织设计、科研单位,在京、津、冀三省市的配合下,开始了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勘测设计工作。

但由于领导机关认识不统一,资金不落实,我国第一棵高速公路幼芽又半途夭折。

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交通部和国内的一些进步人士建议修建高速公路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有关部门的认识仍不统一。

针对此情况,交通部门立即采取了有效措施。

制定了大力进行宣传、加紧进行技术准备、积极开辟资金渠道三项政策措施,并于1984年12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批准,自1985年起实施。

从而为日后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初期建设阶段1984年6月用一级公路的名义沈大高速公路(沈阳一大连)正式开工,但辽宁省一直没有放弃修建高速公路的目标,从技术上做好了随时改为高速公路的准备。

沪嘉高速公路长18.5公里,符合20公里以内省、部级可以审批的规定,经研究由上海市立项,交通部给予资金补助和技术指导,于1984年底动工兴建。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高速公路被誉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桥梁,是发展现代交通业的必经之路。

而中国在这条路上,则迈出了非同寻常的一个个令人赞叹的脚印。

我国的高速公路网的主要规划布局主要可划分为:①首都放射线7条:北京—上海、北京—台北、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萨、北京—乌鲁木齐、北京—哈尔滨;②南北纵向线9条:鹤岗—大连、沈阳—海口、长春—深圳、济南—广州、大庆—广州、二连浩特—广州、包头—茂名、兰州—海口、重庆—昆明;③东西横向线18条:绥芬河—满洲里、珲春—乌兰浩特、丹东—锡林浩特、荣成—乌海、青岛—银川、青岛—兰州、连云港—霍尔果斯、南京—洛阳、上海—西安、上海—成都、上海—重庆、杭州—瑞丽、上海—昆明、福州—银川、泉州—南宁、厦门—成都、汕头—昆明、广州—昆明。

④此外,规划方案还有:辽中环线、成渝环线、海南环线、珠三角环线、杭州湾环线共5条地区性环线、2段并行线和30余段联络线。

国家高速公路网(简称“7918网”)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形态,构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公路交通大通道,总规模8.5万公里,其中主线6.8万公里,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路线1.7万公里。

当环岛高速行驰于脚下的时候,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鼓舞人心的每一个时刻吧。

1.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

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按高速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设计、施工的高等级公路工程,全长18.5公里。

全路设计行车时速120公里,双向4车道,中央分隔带宽3米,全封闭,全立交,沿线建有大型互通式立交桥3座,设有完整的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监控系统。

沪嘉高速公路的建成,结束了我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对其他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起到推动、示范作用。

2.1989年7月,第一次全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沈阳召开,这次会议是专题研究高等级公路建设的第一次会议,提出了今后建设高等级公路的10条政策措施。

高速公路发展历程

高速公路发展历程

高速公路发展历程
高速公路发展历程:
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在广东省和北京市之间建成了全长约2,400公里的京沪高速公路,成为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高速公路建设逐渐加快。

在1990年代,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高速公路建设。

开展了多次规划编制和专项研究,确定了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

2000年前后,中国进入了高速公路大发展的阶段。

大量的高速公路项目相继启动,各地区积极响应并加大投资力度。

截至目前,中国已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150,000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国家。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中国主要采用了融资模式、公路运营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模式等措施。

通过债券、商业贷款和政府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快了高速公路建设的速度。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高速公路大大缩小了城市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同时,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国家,中国高速公路建设仍在继续进
行中。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提高高速公路的智能化水平,并加强高速公路的维护和管理,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程

18条东西横向线:
绥芬河-满洲里、珲春-乌兰浩特、丹东-锡林浩特、荣成-乌海、青岛-银川、青岛 -兰州、连云港-霍尔果斯、南京-洛阳、上海-西安、上海-成都、上海-重庆、杭 州-瑞丽、上海-昆明、福州-银川、泉州-南宁、厦门-成都、汕头-昆明、广州-昆 明。
7918网目前已建成 2.5万公里,正在建设的有1.6万公里,还有4万 多公里需要在未来时间建设。 2005年末,建成3.5万公里,占总里程的40%以上; 2007年末,建成4.2万公里,完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中 的高速公路; 2010年末,实现"东网、中联、西通"的目标,建成5-5.5万公里, 完成西部开发八条省际通道中的高速公路。 国家高速公路网未来建设所需资金约为2.1万亿,其中东部地区 4000亿元、中部地区5600亿元、西部地区1.14万亿元。
香格里拉公路

4,000年前——中国有了车和行车的路; 商代——驿道传送; 西周——都市为中心的道路体系; 秦代——修驰道 直道 道路交通网;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唐代——为城市(西安)为中心的驿道网。 1912~1949年 全国通车的道路仅8万公里,全国1/3 的县不通公路。
我国公路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从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的1978年
从1978年至1985年 “七五”时期

“八五”到目前为止
沈大高速公路(神州第一路)
京津塘高速公路(1993)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起步建设阶段(1988~1997)
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1990年,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 1993年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我国拥有了第一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 的、跨省市的高速公路。 1992年,交通部制定了“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并付诸实施; 1997年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771公里,10年间年均增长477 公里。

中国公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公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公路的发展历程中国公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古代,中国就有了最早的道路和通行设施,秦始皇时期就开始建设宽广平整的道路,连接了帝国各地。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道路系统逐渐完善。

在明清时期,为了方便商品的流通和文化的传播,许多官方道路陆续修建。

道路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交通的便利性,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中国公路的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初。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落后,中国当时的公路系统相对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1950年代,政府开始大力投资公路建设,修建了一系列重要的公路,如京九公路、京沪公路等。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政府实行了大规模的公路发展计划,全国范围内修建了大量的公路。

其中最著名的是1970年代修建的京广、京哈等大型高速公路。

这些公路的建设不仅加快了人流和物流的流动,也提高了国家的交通运输能力,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推进,中国公路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88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公路大发展战略,明确了优先发展高速公路的方针。

从此以后,高速公路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例如,京福、京台、京港澳等高速公路的陆续修建,大大缩短了各地之间的交通时间。

21世纪以来,中国公路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预计达到14万公里以上。

高速公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除了高速公路,城市交通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中国各大城市纷纷修建地铁,解决了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此外,中国的公交系统也在不断改善和扩大,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

总的来说,中国公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

从古代的道路系统到现代的高速公路网络,中国公路的发展跨越了时空的巨大距离。

通过不断的建设和改革,中国公路不仅为人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路发展历程

公路发展历程

公路发展历程1411114061 历史二班臧鑫(1)改革开放前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旧中国的公路交通极为落后,1949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8.07万公里,公路密度仅O.8公里/百平方公里。

建国初期,公路交通经历一段时期的恢复后开始获得长足发展,1952年公路里程达到12.67万公里。

5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开发边疆的需要,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通往边疆和山区的公路,相继修建了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并在东南沿海、东北和西南地区修建国防公路,公路里程迅速增长,1959年达到50多万公里。

60年代,我国在继续大力兴建公路的同时,加强了公路技术改造,有路面道路里程及其高级、次高级路面比重显著提高。

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对青藏公路进行技术改造,80年代全面完成,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沥青路面公路。

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公路桥梁建设也得到发展,建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拱桥、双曲拱桥、钢筋混凝土拱桥以及各式混凝土和预应力梁式桥。

在1949—1978年的30年间,尽管国民经济发展道路曲折,但全国公路里程仍基本保持持续增长,到1978年底达到89万公里,平均每年增加约3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3公里/百平方公里。

(2)改革开放后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公路运输需求强劲增长,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其主要表现在:公路建设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建设的重要性逐步为全社会所认识;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开始了有计划的全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国家干线公路网和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先后制定并实施,使公路建设有了明确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公路建设在继续扩大总体规模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质量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公路建设筹资渠道走向多元化,逐步扭转了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的状况,尤其1984年底国务院决定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允许高等级公路收费还贷,1985年起国家陆续颁布有关法规,使公路建设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高速公路被誉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桥梁,是进展现代交通业的必经之路。

而中国在这条路上,则迈出了非同平常的一个个令人赞扬的脚印。

我国的高速公路网的要紧规划布局要紧可划分为:①首都放射线7条:北京—上海、北京—台北、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萨、北京—乌鲁木齐、北京—哈尔滨;②南北纵向线9条:鹤岗—大连、沈阳—海口、长春—深圳、济南—广州、大庆—广州、二连浩特—广州、包头—茂名、兰州—海口、重庆—昆明;③东西横向线18条:绥芬河—满洲里、珲春—乌兰浩特、丹东—锡林浩特、荣成—乌海、青岛—银川、青岛—兰州、连云港—霍尔果斯、南京—洛阳、上海—西安、上海—成都、上海—重庆、杭州—瑞丽、上海—昆明、福州—银川、泉州—南宁、厦门—成都、汕头—昆明、广州—昆明。

④此外,规划方案还有:辽中环线、成渝环线、海南环线、珠三角环线、杭州湾环线共5条地区性环线、2段并行线和30余段联络线。

国家高速公路网(简称“7918网”)采纳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形状,构成由中心都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公路交通大通道,总规模8.5万公里,其中主线6.8万公里,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路线1.7万公里。

当环岛高速行驰于脚下的时候,我们再来回忆一下那鼓舞人心的每一个时刻吧。

1.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

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按高速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设计、施工的高等级公路工程,全长18.5公里。

全路设计行车时速120公里,双向4车道,中央分隔带宽3米,全封闭,全立交,沿线建有大型互通式立交桥3座,设有完整的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监控系统。

沪嘉高速公路的建成,终止了我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对其他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起到推动、示范作用。

2.1989年7月,第一次全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沈阳召开,这次会议是专题研究高等级公路建设的第一次会议,提出了今后建设高等级公路的10条政策措施。

解放后公路的历史发展简述

解放后公路的历史发展简述

解放后公路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形成时期(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公路交通主要依靠解放前的公路网络和军用道路。

重点建设了京广、京沪等干线公路,初步形成了以公路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改革开放前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78年之前):尽管中国的公路交通在解放后经
历了一段时期的恢复和发展,但改革开放前的公路建设仍然面临着资金、技术和历史遗留的困难。

这个时期的公路建设主要是对原有的公路进行改造和维修,同时开始建设一些新的公路,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时期(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公路基础设施建
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通往边疆和山区的公路,并修建了大量的国防公路。

同时,中国的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1988年,上海至嘉定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中国内地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总的来说,解放后中国公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如今,中国公路交通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公路网,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路发展史

公路发展史

公路发展史
•第一阶段(1912年-1949年):1912年修筑第一条汽车公路,全长50km。

抗日战争时期完成的滇缅公路,长155km,是我国最早建造的采用沥青表面处理路面的公路,也是我国公路机械化施工的开始。

到1949年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8万km。

•第二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尽管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道路曲折,但公路建设仍基本保持持续增长。

到1978年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9万km,平均每年增加约3万km,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10倍。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规划了连接“五纵七横”的国道主干线系统。

1988年沪嘉高速公路通车,我国大陆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

随后,沈大、京津塘、济青等高速公路相继贯通。

到1999年年末,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

中国公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公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公路的发展历程中国公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的交通主要依靠陆地交通,因此公路的建设至关重要。

早在商代时期,中国已经开始修筑道路。

商代的王陵、豪宅和城市之间就建有一些用于交通往来的道路。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公路建设也不断发展。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建设。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修建了一系列连接各地的官道。

这些官道被称为“秦道”,它们为国家的经济和军事交通提供了便利。

秦朝的公路建设为中国古代公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公路系统在各个朝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在汉朝时期,公路建设达到了巅峰。

当时,大量的官道和商道被修建,连接着国内各个地区,促进了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

汉朝的公路网络在中国古代公路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公路建设在不同朝代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在唐朝时期,公路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关注。

唐朝的交通发达,逐渐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经国大道”系统。

这些大道连接着全国各地,是当时中国交通最便捷的通道之一。

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中国公路的建设取得了更加重大的进展。

中国国家公路网的快速发展,为国内外经济交流提供了优质的交通基础设施。

中国出现了大量的高速公路,大大提高了交通效率。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高速公路的国家之一。

总之,中国公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秦汉、唐宋等朝代的进展和发展。

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公路发展的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

中国公路桥梁发展史

中国公路桥梁发展史

南浦大桥
南浦大桥竣工通车 于1991年12月1日, 总长8346米,主桥 长846米,跨径423 米,通航净高46米
它是目前世界上第 四大双塔双索面斜 拉桥,呈“H”形的 主桥塔高150米 南 浦大桥是我国自行 设计、自行建造的 双塔双索面、迭合 梁斜拉桥
日本穿过大 厦的高速路
悉尼大桥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早期悉尼的代表建筑。 这座大桥从1857年设计到1932年竣工
者座于赵 李用 州 春石 桥 是头多位 一建年于 位造前河 著的的北 名单隋省 的孔代赵 工拱,县 匠桥是的 ,世赵 它界州 的上桥 设第, 计一建
1400
赵州桥
使还 上 面 赵 古加 的 坡 州 老大 四 度 桥 的了 个 非 的 赵洪 小 常 设 州水 拱 平 计 桥的 洞 缓 有 至流 , , 许 今量 不 十 多 十。 但 分 独 分这 节 便 到 坚些 省 于 之 固精 了 车 处 。心 石 马 : 的材、 设,行多 计减人米 和轻上长 高了下的 超桥;赵 的的桥州 技重拱桥 术量两, ,,肩桥 50
1912—1949年 全国通车的道路仅8万公里
全 国 三 分 之 一 的 县 不 通 公 路
中国近代道路
我国公路发展大致经 历了四个阶段。
1 从建国初期至改革 开放的1978年
2 从1978年至1985年。 3 第三阶段为“七五” 时期。国家明确交通 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 的瓶颈产业,国务院批 准设立公路建设专项 基金和车辆购置附加 费,专门用于公路建设。
Hale Waihona Puke 道路伴同人类活动而产生,又促 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展,是历史文 明的象征、科学进步的标志。
卢沟桥
北京城外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是一 座中外闻名的桥梁。卢沟桥全长260多米,桥两侧200多根 护栏石柱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那些很难数清的 石狮,是卢沟桥上最有趣的景致。

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

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

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高速公路,部分地区称为快速公路。

一般是指双向2条车道以上、双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两旁封闭和立体交叉桥梁与匝道,时速限制比普通公路较高的行驶道路。

高速公路的特点是高速、交通量大和有较高的运输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全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是德国科隆市市长康瑞德海迪那于1932年发明的。

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中国公路客运交通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以每年7%~8%的速度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拥有量和驾车者也都有爆发性增长;而物流运输、集装箱运输在过去的10年里增长了30%。

从1993年到2001年的八年时间里,我们的汽车产销量从100万辆增长到了200万辆;而后的两年时间里,达到了300万辆;却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汽车产销量就猛增到了430万辆!由此可以看出,汽车产业和交通运输在中国的迅猛增长。

公路客运量增长走势图:中国经济虽然取得飞速发展,但是这样发展却是不平衡的。

在中国的东部,中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而西部省份仍然非常贫困与落后:中国的东西部间、城乡间的差距正在加大。

我国现有的公路网和公路条件很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比如盘山公路崎岖不平、乡镇公路交通拥堵,部分河岸地区桥梁极度匮乏。

因此急需建立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来改善现有的交通状况,以全面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计划到2020年全部建成的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由12条路线组成(包括5条横向和7条纵向高速公路),把95个城镇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连接起来,总里程将达到3.5万公里。

我国在过去15年中,高速公路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正如图中所示,在1991时几乎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而到了2003年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了3万公里。

2003年我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4650公里,2004年我们又完成了4476公里的高速公路建设。

中国高速公路的成就:以下是我国在1993年建成的京津高速公路、1998年建成通车的山西高速公路、2001年建成的重庆高速公路以及2004年修建的北京五环路上的立交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史艰难的起步——高速公路最初的年代高速公路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虽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同发达的工业国家相比,晚了半个世纪。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车辆的增长,我国主要干线公路上交通拥挤堵塞日益严重,车辆行驶速度只有经济时速的一半,交通事故急剧增加。

为此,交通部开始汇集和研究世界各国解决这一问题的资料,并对我国部分主要干线公路的交通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纸上的70年代交通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酝酿在交通流量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修建高速公路。

1970年,交通部编制公路科技发展规划时,公路局几位领导和专家提出,根据交通流量,应在北京-天津-塘沽之间修建高速公路,并安排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组成调查组进行现场调研。

1975年,由王展意、李劲、沙庆林等六人组成的公路代表团应邀赴日本访问,重点考察了高速公路。

1977年7月,在全国公路基本建设会上,交通部提出了新建高速、快速公路,以利于开展集装箱运输的初步规划;同年,交通部又提出要修建京津塘高速公路,时任交通部部长叶飞设想三年内建成通车,并要通过修建这条高速公路积累经验,促进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

1978年5月,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和全国交通战线学大庆会议上,交通部将建设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问题提交代表们讨论。

6月,交通部党组在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的《关于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汇报提纲》中,提出了高速公路的建设目标:“五五”后三年开始修京津塘高速公路,“六五”建成;并着手修建南京-杭州-宁波的高速公路;将沈阳-大连的公路改造成高速公路。

虽因种种原因,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最终只是停留在纸上,未能如期实施,但修建高速公路的准备工作开始列入交通工作的议事日程。

口水中的“汽车专用”与此同时,公路交通日益陷入被动局面。

如到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至天津塘沽港口的103国道,虽经几次改扩建提升为二级公路,但由于交通量快速增长,经常出现严重交通堵塞现象,年交通事故超过1000起。

166公里长的公路,汽车正常行驶需要6个多小时,严重影响了华北地区对外进出口贸易的开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其他一些地区的重要公路通道上,交通拥挤现象也日益加剧。

国道307线石家庄至太原段、国道107线北京至石家庄段、国道104线北京至天津段等都曾经发生过交通瘫痪长达7天以上的严重堵车事故。

当时,《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先后发表了《高速公路与现代化》、《世界的高速公路》等文章,普及了高速公路的知识,也反映了社会对高速公路的呼唤。

于是,在广泛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交通部确定了第一批高速公路项目。

其中有北京-天津-塘沽、广州-深圳、上海-嘉定-南京、沈阳-大连、西安-临潼等。

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正式开工。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从动议到实施,整整经过了15个年头。

现代文明的产物,在遭遇小农经济思想后,注定会发生激烈的碰撞。

于是,围绕高速公路的口水战愈演愈烈。

80年代中期,有人发表文章,提出高速公路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不应该建设高速公路,并为高速公路罗列了五大罪状:投资大、占地多、能耗高、污染严重、事故惨重。

有一家杂志甚至指责,修建高速公路是“高消费”、“自由化”。

[COLOR=red]如此激烈的反对意见,不能说对有关决策没有影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高速公路一词在文件、报刊里几乎绝迹,而代之以“高等级公路”或“汽车专用公路”。

[/COLOR]中国需不需要建设高速公路?这个问题要由时代本身来回答。

沈大公路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高速公路”不是要不要的问题从沈阳到大连,是辽东半岛的一个城市群,是一个繁荣的工业走廊,公路交通的滞后,制约了这个黄金地带的经济发展。

国家计委1984年和1986年批复,同意沈大公路全线改扩建为一级公路,并为过渡到高速公路准备条件。

1986年10月,沈阳至鞍山段93公里建成通车。

时任国务院李X为通车典礼剪彩,并乘车视察了路段。

在路口有人把守的情况下,车速达到110公里。

在鞍钢宾馆,李鹏听取了交通部和辽宁省委的汇报,最后确定,沈大公路按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1988年10月31日,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中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这条从上海市区到嘉定、全长不足20公里的高速公路,在通车两年内就吸引了几十家中外企业落户嘉定。

通车五年内高速公路沿线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4.8%,而同期全区域的该项指标为18.3%。

*****7月,在沈阳召开高等级公路建设现场会,时任国务委员邹家华讲话说:“我们国家不是要不要发展高速公路的问题,而是怎么加快发展、怎么把它建设好的问题。

”一场中国要不要修建高速公路的争论,就此画上了句号。

认识的统一,为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建设高速公路的初步实践,成果丰硕。

1987年8月,国人首先在京石路北京段看到了高速公路的模样。

虽然只有14公里,但它的全封闭全立交设施,使阻塞的北京西南出口一下子变得开阔和畅通了。

1988年10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XX同志为沪嘉高速公路竣工剪彩。

1990年9月,全长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

沈大高速公路出现的意义,远远不止在有形的经济方面。

比如,我们习惯了在一个很大的“!”下,被警示限速30公里或15公里,我们习惯了“一看二慢三通过”。

但是在高速公路上,一切都不同了。

它限速50公里以上,习惯和观念必须颠倒过来。

在这里,人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沈大高速公路的成功建设,开创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兴建高速公路的新纪元,中国的公路建设跨入高速公路时代。

京津塘高速公路是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从70年代初作可行性研究到1987年开工,到1993年建成,用了20年的时间。

为了让京津塘高速公路建设付诸实施,李鹏曾于1984年10月和1986年5月,两次召集有关部门开会,作出了批准建设这条高速公路的决策。

1993年全线通车的京津塘高速公路是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国际公开招标建成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理所当然,按照世行对贷款项目的要求,采用“菲迪克”条款进行管理。

京津塘的成功,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一条公路的建设。

由于“菲迪克”模式的成功推行,使我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步到位,与国际惯例接轨。

中国第一次摆脱了计划经济思路,把国外科学的管理模式引进来推动基建改革,建立起工程项目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不仅技术装备水平大大提高,还组建起了监理队伍和施工队伍,培养了一批适应高速公路的建设人才和管理人才。

保持高速公路建设持续发展的好势头,投融资体制改革功不可没。

1980年,世界银行一个代表团访华时,对中国申报项目中没有公路项目感到不解。

当交通部门将贷款修路的报告送到有关部门时,得到的答复是:修公路,不就是石子、砂子加劳动力吗?修公路还用得着美元?当然,这已经成为历史了。

中国公路60年:从一条高速公路到高速公路网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没有一条高速公路。

从零起步到高速公路通车1万公里,我国用了12年时间;从1万公里到6万公里,只有短短9年。

这样的“中国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惊。

现在,迅猛发展的高速公路已成为古老的东方大国快速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的标志性丰碑。

60年前,我国没有一条高速公路;60年后,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世界第二。

我国的高速公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现在翻开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图,横贯东西南北的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如条条巨龙,舞动出令世界惊叹的成绩。

在共和国60周岁生日之际,我们再次翻开历史画卷,回顾这段公路交通的辉煌史。

前期酝酿:困难重重,逐个攻破最开始不知道高速公路长啥样“什么叫高速公路?我们最开始任何概念都没有。

”中国高速公路的奠基人、工程院院士沙庆林回忆起最初酝酿高速公路的情形。

这位现已79岁高龄的老人见证了我国60年高速公路发展的辉煌史。

原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公路通车里程仅为8.07万公里,公路等级均不到二级。

从50年代到70年代,国家逐渐增加公路的建设,但是公路路面质量差,高速公路就更不用说,根本不存在。

80年代末,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公路客货运输量急剧增加,公路交通长期滞后所产生的后果充分暴露出来,社会各界对修建高速公路问题非常关注。

“可是我们这些搞工程的从没见过高速公路啊,所以在1975年的时候交通部第一次组织考察团到日X去看看到底什么叫高速公路。

”沙庆林笑言。

认识统一过程艰难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国家提出了一个课题叫“高速公路修建技术”。

可是,刚提出后,社会各界认识并不统一。

国内有一股强大的反对声音充斥着报纸、杂志,给修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直至*****7月,在沈阳召开的高等级公路建设现场会上,邹家华同志指出:“高速公路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必须发展”。

“这样的结论是明确的,这已经不是理论问题”。

认识的统一,为我国高速公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要冲破传统旧观念才有高速公路的诞生!”沙庆林坚定地说。

为兴建高速公路开好头80年代初,沙庆林院士主持国家“高速公路路面修建技术的研究”项目,自此他开始了适合我国高等级公路的路面结构研究。

“我们先花了两年的时间在国内不同地区铺筑了四条试验路,这对后来高速公路的兴建开了一个好头。

”他回忆说。

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正式开始于1984年4月“京津塘”高速公路项目的批准,而沙庆林正是进行这条路的初步研究的带头人。

在他的推动下,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心实验室,对从路基到路面各层的原材料、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全部进行实验,以取得设计路面所需要的重要参数。

随后,沙庆林提出了“京津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方案”,这是国内首次根据大量试验结果进行路面设计的范例,为随后的国内其他高速公路的路面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为高速公路的铺筑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三个“第一”:拉开高速公路发展序幕“那个时候有三个第一,第一条通车的沪嘉高速公路,第一条省内最长的沈大高速公路,还有第一条经过国家正式批的京津塘高速公路。

”沙庆林自豪地说,“从此,咱们公路建设就进入了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历史新阶段。

”用脚走出的“第一高速”:沪嘉高速“这条高速公路是大家用脚‘走’出来的。

”沪嘉高速的设计师之一,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树华这样描述沪嘉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

王树华回忆,1984年夏,他接到了“走路”的任务:从上海市区走到嘉定,和勘察人员一起找出一条最适合建沪嘉高速的路。

于是,头上带着草帽、脖子上系着毛巾、脚蹬一双硬底皮鞋,王树华在这个大夏天里走上了他的高速公路设计之路。

“大约走了一两个月,来来回回总共走了数百公里。

”由于当时中国大陆还没有从事过高速公路修建工作的专家,上海市政局设计室的道路设计人员不仅没有经验可学,连高速公路的建筑标准都需要临时制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