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习题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史书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采集经济的出现
B.畜牧经济的出现
C.渔猎经济的出现
D.种植经济的出现
解析:根据材料中“神农……制耒耜,教民农作”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耜耕
D.耦犁
解析:根据材料中“斫山”“众木尽蹶”“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可知,这
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材料中没有涉及B、C、D三项的内容。故选A项。
答案:A
3.下面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原始农业
B.个体农耕
C.千耦其耘
D.自然经济
解析:原始农业属于生产部门,与方框中所要填写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一致,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即个体农耕是铁犁牛耕推广后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不得不集体劳作,千耦其耘就是集体耕种方式,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4.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这反映了( )
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妇织,登垄课儿锄”可知,这体现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
小农经济。
答案:B
5.《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有一段文字:“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这称颂的是( )
A.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
B.蜀汉治理四川有成效
C.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D.都江堰的兴修之功
解析:从所给材料看,材料描述的应当是一个水利工程而不是灌溉工具,而且这个水利工程对
整个四川平原的农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这些条件,故选D项。答案:D
6.“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
解析:耧车属于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故A项错误;“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的翻车,故B项正确;筒车是依靠水力,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风车依靠风力,不是人力,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8福建莆田九中月考)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没有科学可信性
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源于农民的无知
解析:据材料“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和“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
农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谚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并不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B项错误;农谚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故D项错误。
答案:C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日田园杂兴》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夏日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秋日田园杂兴》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覈饱儿郎。
——(宋)范成大注“钟”:古代以六斛四斗为一钟。“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糠覈”指稻麦舂过后的碎屑,指粗劣的食物。
(1)“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一句反映了农业生产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覈饱儿郎”一句反映了农民怎样的生活?
(4)根据你的看法,作者写作《秋日田园杂兴》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很高,采用稻麦轮作。
(2)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3)虽然农民日夜劳作,异常辛苦,但在封建剥削之下,仍不得温饱,生活十分艰难。
(4)反映农业技术水平低,农民生活困苦,希望进行改革等。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种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材料主要说明( )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农作物品种丰富
C.“播种百谷,相土地宜”就是个体农耕
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解析:相传神农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种百谷”,故A项正确。“百谷”是一个概数,B项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起源早,个体农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逐渐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A
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解析:题目中的“豭”“豕”皆为“猪”的意思,故排除与此无关的B、C两项;以农业为主的现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社会时期,定居的人们以种植业为主,故排除D项。
答案:A
3.某一时期,农民开垦荒地,改善灌溉条件,役使牲畜,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农业收获。生活上已经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并获得土地的所有权。该情况最早可能出现于( )
A.西周
B.战国
C.西汉
D.魏晋
解析:西周时期农业生产中使用有机肥料,也开始走向定居,但是没有使用牲畜,也没有确立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得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 )
A.农民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
B.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
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
解析:材料中“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具使用的便利,农民就可以
节省劳力而得到较多的收获,所以A项的说法明显错误,可以排除;灌钢技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