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6658e9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b4.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6020737 建议课时数: 56 学分:3.5 适用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先修课程:幼儿卫生与保育开课单位: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组一、课程性质《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群的专业平台课,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性质为必修。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备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学前教育实际的实践能力。
该课程的前置课程为《幼儿卫生与保育》,为本课程学习提供基础。
《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等为后续课程,这些课程的基本原理都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探讨的是如何据此推进儿童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年龄 特征、心理过程的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三大方面。
二、课程目标通过《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基 本规律,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相关现象,在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时,能联系本课程中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后续的见习、实习以及工作岗位上,能有意识运用本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观察儿童、理解儿童,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具体体现在:(一)专业知识●掌握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掌握观察、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掌握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学前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二)专业能力●能运用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分析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能运用观察、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能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学前儿童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能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分析教育的适宜性●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学前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二)专业素质●具有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af6a03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1f.png)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108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学前教育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的功能和社会效益、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环境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幼儿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工作等问题,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学前心理学》和《学前卫生学》,后续课程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和《学前儿童游戏》等。
依据学前教师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及工作任务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设该门课程。
学前教师的工作任务包括一日生活管理、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等,这些任务都属于学前教育范畴,要完成这些任务,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是必须的。
依据学生未来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理论和从事学前教育管理的能力及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领会和掌握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在对基本概念认识的基础上,学会正确地联系运用,提高学习和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理论及从事学前教育管理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学前儿童教育,对学前儿童实行科学的养育与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增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和热爱。
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教育情境的能力;●设计实施各种活动的能力;●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的能力;●对学前儿童一日生活常规的组织与安排能力;●观察和分析学前儿童行为的能力;●听课评课的能力;●与家长沟通合作的能力;●与同事沟通合作的能力;三、课程内容和要求四、实施建议(一)教材选用与编写教材选用与编写应体现五年一贯制专科学生的特点,既要体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要考虑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可接受性。
考虑选用梁志燊主编的教材《学前教育学》。
另外,以下四本书可作为参考教材:1.《教育教育学》李生兰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 2004年版2.《学前教育学》黄人颂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3.《学前教育学》郑健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4.《学前教育学》牟映雪主编2012年版(二)教学建议1.将教师的讲授、辅导和学生的自学、讨论、幼儿园见习与实习相结合,使学生有机会把书本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d1774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1e.png)
04
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 影响分析
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塑造作用
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使孩子更加自信、开 朗。
冷漠、紧张或充满冲突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孩子形成消极、悲观的性格特点,如自 卑、抑郁等。
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特点,提高孩子的社会适 应能力。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1 2 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的 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理论等,以及这些理论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解 释和指导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
心理健康的标准、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干预措施, 以及如何在教育中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0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感知觉与运动能力发展
01
02
03
感知觉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逐渐敏锐, 对颜色、形状、声音等刺 激更加敏感。
大运动能力
儿童在学前阶段大运动能 力迅速发展,如跑、跳、 攀爬等。
精细动作发展
此阶段儿童精细动作能力 也在提高,如握笔、搭积 木、穿珠等。
语言与认知发展
词汇积累
学前儿童词汇量迅速增长, 能够理解和使用更多词汇。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 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规律。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 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学前儿童的热爱和关 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
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cbedf2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a.png)
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1、能够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2、能够识别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为幼儿教育和幼儿保健等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三)职业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对幼儿的关爱和理解,提高对幼儿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为幼儿教育团队提供积极的贡献。
本课程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幼儿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一)课程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幼儿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等。
同时,本课程还将介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以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教师将通过讲授幼儿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的表现等。
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幼儿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职业能力发展程度和职业素质发展程度等方面。
1.能够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以便做出正确的应对。
2.根据幼儿不同的性格特征,采取适当的对待方式。
3.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对其进行有效的意志培养。
4.具备良好的纪律观念,遵守行业法律法规。
5.具备教育教学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节约意识。
6.能够解决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讲述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讲述](https://img.taocdn.com/s3/m/e7be590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0.png)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
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学前心理学》课程建设,应根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课程标准设计紧密结合工作岗位课程的设计以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素质的需求调研为前提。
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基点,充分发挥《幼儿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上的特殊功能。
(二)在能力培养上,体现岗位技能要求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
注重培养学生在幼教工作岗位上的创新和教育改革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教学组织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有序且内容能满足未来岗位工作需要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e59041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9.png)
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 课程标准一 、前言〔一〕课程性质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 课程是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为学前教育 专业理论课,为专业必修课。
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通过 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根本理论, 匡助其 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 幼儿园教育必需的根本技能, 初步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 应用能力。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的根本要求为准绳, 融入从事幼 儿教育事业的相关要求, 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高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 的需要, 以儿童心理开展的特点为主要的教学容, 教学过程表达理论 联系实际与 “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摹拟教学等 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分析,强化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 时机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 形成实际工作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实践课时制定人制定时间专业名称学分方案课时制定部门批准人 学前教育2师教育系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参预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气氛。
二、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 1.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的根本知识,能理解其根本概念、根 本原理;2.熟悉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开展的根本特征与规律;能力目标: 1.能运用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根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解 决实际问题; 2.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结合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的根本理论发展进一 步的学习,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根抵; 3.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能以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根本理论知识 为理论指导,科学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
素质目标: 1.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尊重、理解、认同、公平对待每一个儿童,认 真观察每一个儿童,发现儿童开展规律,引导儿童成长; 2.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四心〞〔爱心、耐心、 细心、 关心〕 ,树立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开展学前教育的职业理想。
三、 课程容安排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课时1.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容,解4心理现象的实质。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e8656b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7.png)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2课程总学时:36周学时数:2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形成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其做好学前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必要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课程教学要求:(一)知识目标:着重掌握学前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过程的特点及相关理论知识,全面认识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研究学前儿童和教育工作中的心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其运用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情感;具有科学的儿童发展观以及浓厚的观察和研究幼儿的兴趣;有较完善的心理素养和个性品质。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单元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教学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内容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4.实验法5.问卷法6.测验法(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生物因素2.社会因素(四)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流派1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3.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4.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5.华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6.斯金纳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7.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8.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9.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10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初步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4.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教学重点:1.学前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2.观察法3.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4.皮亚杰、维果斯基的儿童观教学难点: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2.皮亚杰的儿童观第二单元胎儿期的发育教学内容:(一)遗传和环境1.遗传基础2.进化论观点3.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二)胎儿发育1胎儿发育过程4.产前问题5.畸胎诊断教学要求:1.了解胎儿发育的过程与潜在危险2.理解遗传对胎儿发展的意义3.能够用进化论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发展4.掌握分娩的过程教学重点:1.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用进化论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发展教学难点:遗传基因第三单元学前儿童的感知觉教学内容:(一)认识感知觉1.感知觉的概念2.感知觉的分类3.感知觉的规律(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4.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H)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1.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2.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及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学要求:1.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特征与意义2.领会感知觉规律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3.掌握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方法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的感知觉的特征2.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方法教学难点:感知觉规律第四单元学前儿童的注意教学内容:(一)认识注意1.注意及其外部表现2.注意的种类(二)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1.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2.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三)学前儿童注意的培养1.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2.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防止3.审慎处理幼儿多动现象教学要求:1了解学前儿童注意的表现及其特点4.理解并掌握注意的概念、分类5.初步学会分析学前儿童活动中的注意及促进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策略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2.学前儿童注意的培养3.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策略教学难点:1.注意发展的“客体永久性”2.“注意分散”第五单元学前儿童的记忆教学内容:(一)认识记忆1.记忆的概念2.记忆的分类3.保持与遗忘(二)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1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4.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1.记忆敏捷性的培养2.记忆持久性的培养3.记忆准确性的培养4.记忆准备性的培养教学要求:1.掌握保持与遗忘规律2.了解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3.掌握学前儿童记忆培养措施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的记忆的特点2.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措施教学难点:遗忘规律第六单元学前儿童的想象教学内容:(一)认识想象1.想象的概念2.想象的分类3.想象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二)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1.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逐步发展2.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学前儿童的想象与现实(三)学前儿童想象的培养1.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2.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3.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4.在活动中训练幼儿的想象力5.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想象教学要求:1.理解并掌握想象的概念及分类2.了解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3.运用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有关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活动及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2.通过日常生活和活动训练学前儿童的想象力教学难点:1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3.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第七单元学前儿童的思维教学内容:(一)认识思维1.思维的概念与特点2.思维的过程3.思维的基本形式4.思维水平的评定与智力测验(二)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三)学前儿童思维的培养1.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原则2.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措施教学要求:1.了解思维的含义以及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和发展规律3.学会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前儿童思维教学重点: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2.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前儿童思维教学难点: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前儿童思维第八单元学前儿童的言语教学内容:(一)认识言语1.语言和言语的概念2.言语的分类3.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4.语言获得理论(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5.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6.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7.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三)学前儿童口语的培养1.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的原则2.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的措施教学要求:1了解言语和语言的基本概念3.掌握语言获得理论4.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5.掌握并能运用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策略教学重点:1.语言获得理论2.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3.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策略教学难点:1.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2.学前儿童口语培养策略第九单元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教学内容:(一)认识情绪与情感1.情绪与情感的概述2.情绪与情感的分类3.情绪的功能(二)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发展1.三岁前儿童情感的发生和发展2.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和发展(三)学前儿童情绪与情感的培养1.学前儿童积极情绪情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2.学前儿童消极情绪的防止途径和方法教学要求:1.理解并掌握情绪情感的概念、分类和功能2.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和趋势3.探究如何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情绪情感教学重点:1.情绪情感的概念2.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3.学前儿童健康的情绪情感的培养教学难点:情绪与情感的区别第十单元学前儿童的意志教学内容:(一)认识意志1.意志的概念2.意志行动过程3.意志的品质(二)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1.学前儿童意志的特点2.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三)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1.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原则2.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措施教学要求:1.掌握意志的概念、特征2.了解意志的过程及品质3.掌握学前儿童意志的特点和发展4.掌握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原则和措施教学重点:1.意志的概念、特征2.学前儿童意志的特点3.学前儿童意志培养的措施教学难点:1.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2.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第H■"一单元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教学内容:(一)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与师幼交往1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3.学前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4.学前儿童的师幼交往及其发展(二)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1.儿童社会交往的缘起2.同伴关系的概念及特点3.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三)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培养1.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培养的原则2.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培养的措施教学要求:1.掌握社会交往的基本概念2.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交往3.探索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措施教学重点:1.亲子交往、依恋的概念2.亲子交往、师幼交往、同伴交往的发展3.学前儿童社会交往培养的措施教学难点:学前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第十二单元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学内容:(一)认识个性1.个性的概念2.个性的心理结构3.个性的特征4.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二)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的概念2.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萌生3.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三)学前儿童的气质1.认识气质2.学前儿童的气质3.学前儿童的气质和教育(四)学前儿童的性格1.认识性格2.学前儿童的性格教学要求:1.掌握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学前儿童个性结构中自我意识、能力、气质、性格发展的基本特点3.初步运用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各种个性特征体现的行为特教学重点:1个性、自我意识、气质、性格的概念2.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能力、气质、性格发展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1.气质的概念2.学前儿童的气质和教育3.运用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各种个性特征体现的行为特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a9397d1580216fc700afdfb.png)
娄底潇湘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心理学》2.课程代码:052325073.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程4.适用专业: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5.学时:3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2学时,实践学时12学时。
6.建议开课学期:2020级,三年制大专第3学期二、课程标注基本结构(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学前教育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
本课程主要探讨幼儿心理发展中主要教育问题。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分别讨论,强调幼儿园的活动设计、游戏更多地是为促使其心智健康发育服务,本着更好地突出教材的时代性、职业性、专业性,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学生能力培养的思想,教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
根据本门课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有针对性的列举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来发现问题、归纳总结问题,找出某些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采用小组教学模式,针对问题学生共同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引导。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教育方法、策略的运用。
教师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幼儿游戏教学的新路子,为学生提供发展广阔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幼儿教师为目的,使学生获得幼儿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知识。
教学使学生具有主动迁移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基本技能。
2.课程性质和定位:《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学习理论,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幼儿学习效率的因素,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
依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设该门课程。
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包括一日生活管理、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等,这些任务都属于幼儿教育范畴,要完成这些任务,掌握幼儿教育心理的原理是必须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00f0d6ab90d6c85ec3ac67f.png)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性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为专业必修课。
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育必需的基本技能,初步获得幼儿园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为准绳,融入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相关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高职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分析,强化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形成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系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能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2.熟悉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能力目标:1.能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解决实际问题;2.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结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基础;3.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能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为理论指导,科学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
素质目标:1.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尊重、理解、认同、公平对待每一个儿童,认真观察每一个儿童,发现儿童发展规律,引导儿童成长;2.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四心”(爱心、耐心、细心、关心),树立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的职业理想。
三、课程内容安排四、教学条件(一)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案例法、情景法、探究法等教学模式,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1.案例教学法充分考虑同学的特点,实行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幼儿园教学的真实情况,切实的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完整资料).doc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完整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a5ff3d87c1c708a1284a44ec.png)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职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学习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形成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知道幼教实践,分析解决幼儿教育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等、方法,探索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
二、课程位置本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安排在第三学期,主要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问题。
课程涉及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其表现的条件、原因和培养策略,涉及到学前教育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例如《学前儿童卫生和保健》、《学前教育学》等讨论的对象。
但本课程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讨论,其视点独特,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支撑。
三、课程目标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3、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4、掌握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5、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差异6、学习运用所学的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内容设计第一单元绪论第二单元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三单元学前儿童的注意第四单元学前儿童的感知觉第五单元学前儿童的记忆第六单元学前儿童的想象第七单元学前儿童的思维第八单元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第九单元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第十单元学前儿童的意志第十一单元学前儿童的个性第十二单元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五、课程实施安排1、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提醒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加强幼儿园的实践,争取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理论教学尽量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传统教学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讲课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最终通过案例分析、设疑置难、自学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f54df4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7.png)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学前心理学是指研究0-6岁儿童发展、教育和保育的心理学科。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是对学前心理学课程的要求和规范,它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的制定,首先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0-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认知、语言、情感、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期,因此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要以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依据,科学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
其次,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其认知、情感、社会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包括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感管理能力等。
此外,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还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学前教育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和实施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
最后,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还要注重家园合作和社会支持。
学前教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育人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和家庭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总之,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它对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f0ddf1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b.png)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任务。
2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课时1.了解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2.掌握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4课时安排实训/练思考:1、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是什么?3.分析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的理解和分析。
3学前儿童情感发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课时1.了解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2.掌握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4课时安排实训/练思考:1、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分析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情感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的理解和分析。
4学前儿童社会发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课时1.了解学前儿童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2.掌握学前儿童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4课时安排实训/练思考:1、XXX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什么?3.分析学前儿童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的理解和分析。
5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课时1.了解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2.掌握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4课时安排实训/练思考:1、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3.分析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教学、实践活动分析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为原则,注重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和主动参与,营造轻松愉快的研究氛围。
2024年度《学前心理学》教案(doc)
![2024年度《学前心理学》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98ad51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5f.png)
2024/3/23
1
目 录
2024/3/23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 认知过程与知识建构 • 情感、意志和个性特征培养 • 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游戏活动在心理发展中作用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2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
01
标
2024/3/23
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会影响孩子的教育机会和资源获取,从 而影响其社会性发展。
社会互动与媒体影响
孩子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规范,同时媒体也会对 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1
道德品质形成过程剖析
2024/3/23
道德认知发展
孩子通过观察和思考逐渐理解道德规范和原则,形成自己的道德 认知。
2024/3/23
建构游戏
利用积木、拼图等材料 进行搭建和构造,培养
空间思维和创造力。
益智游戏
音乐游戏
通过解谜、策略等方式 锻炼逻辑思维和问题解
决能力。
24
跟随音乐节奏进行舞蹈 、唱歌等活动,提升音
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游戏活动在心理发展中作用
01
02
03
04
促进认知发展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感知 、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活
对未来学习的展望和计划
学生能够展望未来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如深入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等方面的规划。
29
拓展延伸:未来研究方向
2024/3/2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探讨如何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提高学前教育 的质量和效果。
2024版中职教资面试教案《学前心理学》分享
![2024版中职教资面试教案《学前心理学》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4674174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8.png)
教育活动。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提高家
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22
05
实践案例分析
2024/1/26
23
案例一:针对分离焦虑问题的实践案例
案例描述
小明是一名刚入园不久的 幼儿,每当父母离开时, 他都会表现出极度的焦虑 和不安,哭闹不止。
2024/1/26
案例分析
小明的情况属于典型的分 离焦虑,可能源于对新环 境的不适应和对父母的过 度依赖。
应对策略
早期干预、行为疗法、语 言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
2024/1/26
原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脑 部发育异常等。
14
多动症问题
01
02
03
表现
幼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 活动过度、冲动等行为。
2024/1/26
原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 物因素等。
应对策略
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家 庭教育等。
15
其他常见问题
课程性质 《学前心理学》是中职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帮 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课程内容 本课程涵盖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 言语、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的发展,以及儿童心 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儿童心理评估等内容。
课程意义 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 前儿童的心理世界,为未来的教育实践和儿童心理健康维 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024/1/26
11
03
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2024/1/26
12
分离焦虑问题
01 表现
幼儿在与亲人分离时表现出过度焦虑、不安、哭 闹等行为。
《学前心理学》授课计划
![《学前心理学》授课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f899272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0.png)
《学前心理学》授课计划一、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员将掌握以下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趋势2. 掌握学前儿童常见心理现象和问题的识别与应对方法3. 学会如何开展有效的学前儿童心理辅导实践二、授课内容1.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感知觉的发展与教育语言的发展与教育思维的发展与教育2. 学前儿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情绪的表达与调节依恋关系与社交技能的培养道德意识与行为的发展3. 学前儿童学习环境与资源教室布置与环境创设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学习资源的提供(如玩具、图书、游戏材料)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对儿童心理的影响4.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与辅导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识别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5. 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与干预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问题类型针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方法和技巧6.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真实的学前儿童心理案例,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分组讨论,分享实践经验,互动交流。
三、授课方式1. PPT演示:展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趋势、方法和案例。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实践经验,互动交流。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员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情境,加深对心理辅导实践的理解。
3. 互动问答:学员可随时提出疑问,老师将进行解答。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员之间互相提问和解答,促进互动和思考。
4. 实践操作:通过模拟情境,让学员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组织学员进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记录和分析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从而更好地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5. 课后作业:学员需完成一份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课后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员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践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学习。
四、课程时间安排本次课程时长为3-4小时(包括授课、讨论和互动环节),建议学员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做好课前准备。
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次授课,确保学员充分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2f83f94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7.png)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7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第一部分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的一门学科。
学习本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比较全面地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征,能够初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学前教育中的问题。
为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参加工作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学前心理学》也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是一门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
既强调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更注重“方法”和“运用”,既学前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课程作用本门学科与学前卫生与保育、学前教育与实践等两门学科一起,以三足鼎立之势,对本专业其他学科起着奠基作用,凸显学前儿童教育主体的特色。
学前教育其他相关学科均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行延伸和拓展。
据麦可思2010年职业市场调研,学前心理学被排在本专业应予加强的课程之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及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掌握促进幼儿心理发展和提高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方法,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并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
三、前导、后续课程《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习《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等课程的基础。
《学前心理学》课程的前导、后续课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表:表1 《学前心理学》课程前后支撑关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及基本规律;3.了解学前儿童主要能力及健康情绪与良好个性的培养方法;4.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初步培养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6.从学前心理与实践理论前沿及国际视野的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初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前沿及大局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
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学前心理学》课程建设,应根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课程标准设计紧密结合工作岗位课程的设计以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素质的需求调研为前提。
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基点,充分发挥《幼儿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上的特殊功能。
(二)在能力培养上,体现岗位技能要求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
注重培养学生在幼教工作岗位上的创新和教育改革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教学组织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有序且内容能满足未来岗位工作需要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向学生一味的讲授理论,而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以后的工作实践,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幼儿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效地教育创新和改革,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将有助于要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四、课程培养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系统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利用本课程理论分析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能力。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学观,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职业热情和爱心。
(二)知识目标1.掌握系统的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2.掌握中外着名的心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和相关的教学活动。
3.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能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三)能力目标1.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
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心理空间。
3.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自主学习新知识;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四)素质目标1.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职业热情和爱心。
3.有转化、传递知识的教学水平和育人的教养能力,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外部和心理环境。
4.通过学习本门课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一)教学条件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以《幼儿心理学》(陈帼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基础,参考和选择相关的案例及教材的优势,并且结合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相关习题进行讲解。
(二)设施要求多媒体教学设施本课程的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大教学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形式多样的课件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八、实施建议(内容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考核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学生学习资源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为保证课程目标的有效实施,特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环节提出如下建议:(一)教学建议1.课程的重点、难点(1)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幼儿的注意发展对其活动的影响。
(3)感知觉的概念、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及感知觉的发展对幼儿活动的影响。
(4)重要概念: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个性、需要、气质、社会性。
(5)儿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6)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7)如何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
(8)幼儿个性、社会性、性别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本门课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有针对性的列举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来发现问题、归纳总结问题,找出某些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采用小组教学模式,针对问题学生共同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引导。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教育方法、策略的运用。
教师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幼儿游戏教学的新路子,为学生提供发展广阔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评价建议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出勤、学习主动性、学习热情、作业、提问等,课程学习中评价,突出过程与情境或任务结果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任务、任务结果考核等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平时采分,即形成性评价。
2.理论知识考核:以期末考试方式。
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理论考核分数以卷面分数的50%计入总分。
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创新精神,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提升。
同时结合形成性评价,构筑起完整的新型教学评价方式。
(三)教材编写建议《幼儿心理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编写过程中应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因此在编写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介绍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便于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突出重点,内容生动,以有利于学生掌握课业;3.着眼于新世纪,尽量考虑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新形势的需要,注意教材本身的时代性,适当增加教材的声像部分。
4.尽可能的将幼儿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和家长心理,在幼儿教育的行为环境中统一起来,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校内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良好职业修养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2.校外有一批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又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行业专家参与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的制定;3.有较为丰富的课堂与学习指导教学资源,具体包括教学课件与软件、习题与案例、试题库、图书与文献资料等。
九、附录(一)常用术语解释1. 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状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两个特点。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是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的状态都有关系。
3.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4.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它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5.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恢复三个环节,其中恢复又分为再认和再现两种形式。
6.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据加工创造的程度,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还可分为具体表象和符号表象两种。
7.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8.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基本特点就是间接性和概括性9.言语: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
儿童言语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10.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11.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能力又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
(二)专业英语单词preschool psychology?? 学前心理学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potentiality?? 潜能prediction?? 预见primary memory?? 原初记忆primary mental deficiency?? 先天性心智不足primary ability?? 基本能力presentation?? 表象prepotent?? 优先遗传的predisposition?? 性情(三)典型案例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
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
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
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