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导学案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二节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导学案
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原子是由居原子中心带电荷的和核外带电荷的构成的,原子核是由
和构成的。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
3.在含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离核近的电子能量
,离核远的电子能量,因此,核外电子的运动是按在分层运动。
二、学习探究
1、看一看根据以下图表数据,你获得什么信息?
2、想一想
观察课本图3-11氧原子结构示意图,说说每部分个表示什么意思?
圆圈表示
+8表示
弧线表示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3、画一画
阅读课本54页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相关内容试着画出核电荷数分别是1至18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4谈一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九年级化学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案 北京课改版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
Z
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的能力。
5.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
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教师举起两张外表一样的生日贺卡]
[师]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生日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
[教师打开贺卡]
[生]一个会响,一个不会。
[师]如果你想要知道这张音乐贺卡为什么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你首先想要做的是
什么?
[生]仔细观察,并拆开看看。
[师]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它的结构。与上述例子相似,我们前面学过了碱金属及卤族元素等知识,知道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那么,决定它们性质的关键是什么呢?
[生]物质的结构
[师]很正确。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学案
商水练集二中王雪洁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
3.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知识点一原子的内部结构】
二、自学指导(一)
1 自学内容:【阅读】课本第53页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图3-8,3-9
2自学方法:先独立阅读思考,再相互描述。
3自学时间:2分钟
4自学要求:(1)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
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
(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
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三【学生自学】(一)
1 学生按要求看书,教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学得紧张高效。
2 检查自学效果
四自学检测练习(一)
(分别找好、中、差三层次的学生演板,其余分小组完成)
(带1个单位)
1.原子(不带电)
———
(带1个单位)
2. 原子中:核电荷数= 数= 数
五点评讲解(一)
1 展示演板内容,再找学生更正。
2 各小组互相检查,做对的学生给做错的学生讲解。
3(教师讲解)原子并不是实心的球体,它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六要点归纳(一)
(教师归纳)
1.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
3.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第三节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鲁教版
2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二、原子中的电子
1、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后反思由于化学微观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本节课尝试用生动幽默的描述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效果较好
+8 2 6
教 学 过 程:
[回忆导入]同学们在物理上已经知道了原子的结构,请你说出原子的结构
[设置目的]学生已有相关的原子结构知识,但对原子内部微粒所带的电性还不是很了解,着重讲解这部分。
[问题]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学生]因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化学史]原子结构发现史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是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师引导](1)如果原子是像道尔顿所说的实心球,大部分α粒子可能穿过吗? (2)α粒子带正电,偏转说明了什么问题? (3)如果原子核质量很小,α粒子能被弹回来吗?
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处于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2课题,本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还是全教材的重点知识之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优势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节课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
2. 学情分析:
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好在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将继续带领学生探究原子质量有多大、体积有多大,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等。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与原子的质量有关系,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3.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情境教学、PPT、多媒体展示、讲解相结合。
【教学手段】
实物、多媒(包含相关知识的图片、视频、动画)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正电),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不带电)
核外电子(负电),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二、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
2、计算公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与反思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圣哲学校蔡雨欣
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及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以及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发展史切入,提高学生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重点】
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知识点一原子的结构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53页,完成下列填空: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2.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核内质子数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
【合作探究】
仔细分析第53页表3-1中的相关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不含中子。
【跟进训练】
1.下列各种粒子,带负电荷的是( A )
A.电子B.中子
初中化学《原子构成》学案
化学导学案: 2.3 原子的构成
第一课时(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新课导学] 一、原子的结构
[探究活动一]
情景再现:卢瑟福在用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子弹”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1 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原因
2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原因
3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原因
【归纳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绕核作高速运动的构成
[探究活动二]
要求:请观察后面表格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总结出的规律写在表格下面的横线上
【归纳2】: 1
2
3
【小试牛刀】
1. 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
2.原子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的.
3.我国在2007年发射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其任务是寻找一种新能源—氢-3,氢-3原子核是由
一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的,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1
B、2 C
、3 D、6
4.组成一切原子必不可少的粒子是( )
A 质子
B 质子电子
C 质子中子电子
D 质子中子
5.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是著名科学家的言论都是正确的
B、核电荷数与中子数相同
C、由于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都带电,所以原子显电性
D、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探究活动三]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公式表达式:Ar(某原子)=
12
/1
(某碳原子)
(某原子)
m
m
2计算:
Ar(O)=
Ar(Fe)=
3找规律: 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多
电
2 8 18 32 ……2n2
子
数
【巩固练习】
1.下列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提出的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电子分层排布模型②“葡萄干布丁”模型③量子力学模型
④道尔顿原子学说⑤核式模型
A.①③②⑤④
B.④②③①⑤
C.④②⑤①③
D.④⑤②①③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级就是电子层
B.每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C.同一能层中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D.不同能层中的s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3、下列能级表示正确(实际存在的)且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按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的是( )。
A.1s、2p、3d
B.1s、2s、3s
C.2s、2p、2d
D.3p、3d、3f
4.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1)钙原子核外有个能层填充电子。
(2)钙原子M层有个能级填充电子。
(3)钙原子能层上的电子能量最高。
【能力提升】
1.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n表示能层序数)()。
A.各能层含有的能级数与能层序数相同
B.各能层的能级都是从s能级开始至f能级结束
C.1s、2s、3s的能量不同
D.s、p、d、f 4个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是2、6、10、14
2.氯原子核外能量最高的电子填充在()。
A.4s能级
B.3p能级
C.3d能级
D.3s能级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
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难点
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
子,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可以
再分吗?
一、知道原子的结构
【投影展示】展示科学家对原子结构
模型的创建和修正的历程。
学生回答:可以再分,
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
子。
从学生物理中已经学过的
知识入手,学生不会觉得
困难太大。
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
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
展史
探索新知:认识原子的结构【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
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
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
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
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
息?
【总结】原子的构成及粒子的带电情
况。同时介绍核电荷数的概念。
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原子核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设计:3.2原子的结构(无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导学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三、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原子的构成
①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_____电的___________和核外带_____电的________构成的。
②原子核由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粒子构成。质子带______电,中子________电。
2.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
①核内质子数=核外_______数=_______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 _______数+ ______数
四、课堂活动
(一)复习旧知识:
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二)学习新知识:
1.教师展示
①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②教师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
2.小组活动及成果展示
①用其他方法能否将原子继续分下去?若能,它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②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③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④不同类的原了内部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从下表中的数据,能发现有什么规律?
⑤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所占空间有多大?
初三化学(人教版)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1教学设计
分钟
环节一:引入课题
【复习】回忆微粒构成物质,原子构成分子,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展示】标准金箔厚度、目前“最薄的金箔”厚度等数据。
【提问】如此小的原子是否可以再分?
13
分钟
环节二: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和修正
【活动1】根据对“原子是否可以再分”的猜想,收集证据。
【指导】证据的选择:是科学事实、非猜想、与猜想有关联性。
5
分钟
环节三:应用原子结构的认知模型,思考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
【提问】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应用卢瑟福的实验方法,如何打开原子核呢?
【讲解】质子和中子的发现。
【小结】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
分钟
环节四:总结提升
【提问】质子和中子还能否再分?
【总结】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不断深入、永无止境的。
【活动2】画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并用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现象。
【过渡】展示“黑箱实验”照片,引出“α粒子散射实验”。
【活动3】讨论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能否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活动4】画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并用模型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小结】原子结构的研究方法(构建原子结构的认知模型)。
3.初步学会分析证据,根据证据进行推理,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4.体会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永无止境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
【知识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情感目标】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
[设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虽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结论]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1.原子的结构
表1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
粒子种类电性质量
质子1个单位正电荷 1.672 6×10-27 kg
中子不带电 1.674 9×10-27 kg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设计
隆回九龙学校罗安
一、【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第1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将视野放到了微观的世界,它沿着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思路进行编写,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的局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可以这样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将贯穿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因此要用模型、图片、表格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设计理念】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以理论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教学。力求做到两个体现和三个突出。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以理论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突出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原子的电性关系、数量关系;
②了解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初步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
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
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
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
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
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
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
跟地球相比。
【展示图片】
【设疑】原子究竟能否再分?
(猜想)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是什么?
【展示】原子发展的历程
早在公元前5—4世纪,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爵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各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差异.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案设计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4.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插图和表格的观察,培养数据分析水平。
2.学会使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使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方法减少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是持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家在科研中不懈追求的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间的关系;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学习难点】
1.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过相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关于分子和原子,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与它们相关的哪些知识?
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相关分子和原子的问题,可见大家有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搞清楚这些 问题,在本课题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
二、预习导学
阅读P 53~P 57教材的内容及相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的结构和电性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也是可分的。
2、通过学习,知道原子是由哪几种微粒构成的以及他们的带电情况。
3、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4、会画核电荷数为1—18的18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
原子的构成。
三、学法指导:
(一)课前预习:
自学课本P53—P55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他们不是一个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
由和构成的。
2、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的带正电,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带的与核内的质子数相等。
3、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的相等,因此原子显电性。
4、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小,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的。因此,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
5、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次之为,以此类推为、、、、层,离核最远的叫。
6、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层,最多的有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个)。
7、人们认为最外层具有结构或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结构。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原子一般较易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原子一般较易电子,趋向达到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
(二)、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呈电中性
B.原子时实心球体
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A.分子B.原子C.质子D.电子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
A.质子B.中子C.电子D.原子核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下列规律:(1)电子将尽可能排布在离核近的、能量低的电子层上;(2)每层最多容纳电子2n2(n为层数);(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近年科学家发现的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其核外电子排布应是( )
C.2、8、18、32、50、8 D.2、8、32、32、18、8
5.下列粒子中带正电荷的是。(填序号)
①电子②质子③中子④原子核⑤原子⑥分子
(三)、课后作业:
1.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B.②⑦C.③④D.②⑥⑦
2.原子结构中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最密切的是()。
A.电子层数B.质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D.中子数
3.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则该元素原子质子数为()。
A.6 B.8 C.16 D.2
4.原子核外第三电子层与第一电子层的电子数相等的原子,其质子数为()
A.20 B.14 C.12 D.10
5.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A.中子数
B.核外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6.牙膏中的含氟化合物对牙齿有保护作用。一种氟原子的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和1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A.7 B.9 C.10 D.19
7、以氧原子为例回答问题;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四、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