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内古诗文复习《愚公移山》《题破山寺后禅院》小测(上海专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古诗文复习(10)---《愚公移山》《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答时间:20分钟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解释词语。

①方.七百里②聚室而谋.曰③遂率子孙荷.担者
④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⑤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⑥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⑦年且.九十⑧且焉
..置土石
(二)句子翻译。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且焉置土石?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甚矣,汝之不惠。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三)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

1.本文是一篇带有______(文学体裁)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

2.本文记叙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
的精神,也说明了的道理。

3.本文结尾写操蛇之神“惧”和天帝“感”的目的是,从文中我们懂得的道理是____ __________
4.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点明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B、第二段写出了愚公移山的实际行动。

C、第三段揭示了愚公移山的最初目的。

D、第四段写借助神力实现了愚公的抱负。

5.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愚公决定移走太行王屋二山,其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本文是以二山的高大与愚公的老、弱作对比,显示愚公的坚毅和执著。

C、本文写操蛇之神的恐惧与天帝的被感动,这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

D、本文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与坚毅乐观的精神。

6.本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下面哪种说法比较准确()
A.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问题的局限性。

C.反映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一体"的思想。

D.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团结一致,感动天帝的精神
7.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8.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词语解释。

空人心:万籁:磬: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诗。

作者以清晨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表达了诗人
3.下列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人出游地点和入寺所见。

B、颔联细致描绘一幅竹花繁盛的画面。

C、颈联以鸟之乐表现诗人的怡然自乐。

D、尾联用钟磬声再现寺庙的灵动生机。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使人感到古寺之静穆。

B.颔联描绘了禅房的美妙幽寂。

C.颈联以鸟儿之乐反衬诗人之苦。

D.尾联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幽静
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抒发了作者忘却世俗的隐逸胸怀。

B.表现作者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C.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的道理。

D.表达作者对山中秋色的独特情感。

《愚公移山》《题破山寺后禅院》(答卷)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解释词语。

①方.七百里方圆②聚室而谋.曰商量③遂率子孙荷.担者挑负荷
④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遗孤,孤儿⑤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阻止,劝止
⑥命夸娥氏二子负.二⑦年且.九十将近⑧且焉
..置土石况且,哪里
(二)句子翻译。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2、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他们这些人)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永无穷尽的,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三)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

1.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_(文学体裁)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2.本文记叙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后被感动的天帝山神把山背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坚毅乐观的精神,也说明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3.本文结尾写操蛇之神“惧”和天帝“感”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而且是神惧人,神为人用的思想,从文中我们懂得的道理是_有志者事竟成_。

4.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第一段点明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B、第二段写出了愚公移山的实际行动。

C、第三段揭示了愚公移山的最初目的。

(最初目的在第二段)
D、第四段写借助神力实现了愚公的抱负。

5.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本文写愚公决定移走太行王屋二山,其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本文是以二山的高大与愚公的老、弱作对比,显示愚公的坚毅和执著。

(以二山之大与愚公之老衬托愚公移山的坚毅和执著)
C、本文写操蛇之神的恐惧与天帝的被感动,这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

D、本文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与坚毅乐观的精神。

6.本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下面哪种说法比较准确(A采用神话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A.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问题的局限性。

C.反映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一体"的思想。

D.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团结一致,感动天帝的精神
7.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 B )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8.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词语解释。

空人心:令人俗念全消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音磬:古代的打击乐器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

作者以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肃穆、幽深和宁静,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点明诗人出游地点和入寺所见。

(“清晨入古寺”点出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
B.颔联细致描绘一幅竹花繁盛的画面。

(移步换景手法描写)
C.颈联以鸟之乐表现诗人的怡然自乐。

D.尾联用钟磬声再现寺庙的灵动生机。

(眏衬山寺万籁俱寂是宁静气氛)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景使人感到古寺之静穆。

B.颔联描绘了禅房的美妙幽寂。

C.颈联以鸟儿之乐反衬诗人之苦。

(颈联以鸟之乐表现诗人的怡然自乐。


D.尾联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幽静
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考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A.抒发了作者忘却世俗的隐逸胸怀。

B.表现作者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C.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的道理。

D.表达作者对山中秋色的独特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