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的研究状况及其范式
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12c8746be23482fb5da4c15.png)
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来自芝加哥学派对移民的研究,是国际上正在兴起的一种跨学科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同样一组生命事件,若排序不同,对一个人人生的影响也会截然不同。
生命历程理论范例:例如这样一组生命事件:1)上学;2)丧父;3)就业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原理大致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
即个体在哪一年出生( 出生组效应) ,属于哪一同龄群体,以及在什么地方出生( 地理效应) ,基本上将人与某种历史力量联系起来;
二是,“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
人总是生活在由亲戚和朋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之中,个人正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被整合入特定的群体的,每代人注定要受到在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巨大影响;
三是,“生活的时间性”原理。
生活的时间性指的是在生命历程中变迁所发生的社会性时间( social timing) ,他还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生命历程的协调发展。
这一原理认为,某一生活事件发生的时间甚至比事件本身更具意义,强调了人与环境的匹配;
四是,“个人能动性”原理。
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
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
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
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
![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65169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9.png)
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析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通过解析生命历程理论的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阐述时间因素在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性,并探讨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对于理解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生命历程理论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和事件,以及这些阶段和事件对个体生命轨迹的影响。
时间作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维度,既是生命历程发展的载体,也是分析生命历程变化的视角。
本文将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角度,深入探讨时间的流逝、时间节奏、时间感知等时间观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塑造个体的生活轨迹和社会地位。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类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生命历程理论的核心概念生命历程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它关注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和转变,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轨迹。
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生命历程、生命事件、生活轨迹和社会时间。
生命历程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一系列生命事件和阶段。
这些事件和阶段按照特定的顺序发生,并对个体的生活轨迹产生深远影响。
生命历程理论强调,个体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这些挑战和机遇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态度和人生选择。
生命事件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所遇到的重要事件,如出生、入学、就业、结婚、生子、退休等。
这些事件对个体的生活轨迹产生显著影响,可能导致个体生活轨迹的变化或转折。
生命历程理论认为,生命事件是构成个体生命历程的基本单元,通过分析这些事件,可以揭示个体生活轨迹的变化和发展。
再次,生活轨迹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路径和模式。
这些路径和模式是由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所经历的事件和选择所塑造的。
生活轨迹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但也可能随着个体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生命历程理论强调,生活轨迹是个体生活经历的反映,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生命历程理论
![人的生命历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c02a4a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3.png)
人的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萌芽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如今在国外已经发展相对成熟。
埃尔德《大萧条的孩子们》中有对生命历程理论的完整叙述。
在书中,埃尔德提出了生命历程的概念,并概括了生命历程的四个范式性主题:其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嵌入了历史的时间和他们在生命岁月中所经历的事件之中,同时也被这些时间和事件所塑造着;其二,一系列的生活转变或生命事件对于某个个体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它们什么时候发生于这个人的生活中。
其三,生命存在于相互依赖之中,社会—历史影响经由这一共享关系网络表现出来。
其四,个体能够通过自身的选择和行动,利用所拥有的机会,克服历史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从而建构他们自身的生命历程。
426-432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对特定社会、文化、经济与政治背景下个人与群体的生命与生活经历的研究,生命历程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人类学、生物社会科学、人口统计学、流行病学、统计学、老年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组织科学、政策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在欧美一些国家还建立起了生命历程研究中心。
概述:生命历程提供了一个从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全生命周期研究行为的角度,
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
1.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背景
2.不同年龄下重大事件发生的影响
3.相互依赖的生命关系对人生的影响
4.个人的选择和行动对人生的影响感悟:
通过对该理论的学习可以去加深对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了解,可以在个人决策的时候提供一些参考,即所处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怎么样,先年龄段主要任务是什么?选择造成的结果对人生有什么影响。
个人生命史访谈问题
![个人生命史访谈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c1b43c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c.png)
个人生命史访谈问题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百年历程中,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化道路一样,既充满生机,又命运多舛。
一方面,中国社会学的萌生本身就是这个文明古国走向现代化的表征之一,在1949年前和1979年后,这一学科都因急速的社会变迁获得了勃兴的动力;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一学科天生的激进与保守的双重性质,社会学在1949年前不被看好,1949年后同样不受待见。
在1949年革命胜利后的近30年间,原本总体上与中国革命勠力同心的社会学,便因“这一学科的固有性格与那一时代的社会性质之间的内在冲突”,而被取消达30年之久。
改革开放后,有鉴于中国社会快速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社会学得以恢复和重建,并在此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从本文的主题来说,在这翻天覆地的40多年里,伴随这场现代转型成长起来并且参与其间的社会学家们,无论是他们的生命历程,还是问题意识或学术实践,都深受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影响,并最终深嵌到这一伟大进程之中。
从近代以来越来越制度化的学术发展历程来看,学者与学科一直处在一种互为傍依的关系之中:一方面,学者因学科而生,比如,若没有社会学或历史学,尽管不会影响人们对社会或历史的兴趣,但也不会有以此谋生的社会学家或历史学家;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以社会或历史研究为志业的学者,社会学或历史学才得以不断发展,并实现相应的知识生产及应用实践。
书写某一学科的发展历史时,人们常常都会关注学科的起源、概念的演进、理论的建构乃至其所产生的学术及社会影响,但往往会忽视学者的个人生涯尤其是由时代锻造的个人生命史在学科发展中的隐性含义。
从相近学科的角度来看,在以往有关社会学或人类学学科历史的讨论中,不同学者或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或依建构理论体系的需要,再或因手中资料的限制,常常以不同的途径作为自己的叙述基础。
英格尔斯曾将这类研究归纳为三大类:(1)历史的途径,即我们力求通过对经典的社会学著作的研究,去发现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社会学的传统关注点和兴趣是什么。
本章主要思考问题及参考答案
![本章主要思考问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ceb80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8.png)
第一章绪论思考练习一、名词概念1、行为2、环境3、微观系统4、中观系统5、宏观系统6、本能行为7、习得行为8、生命历程理论9、生命历程10、生物年龄11、心理年龄12、社会年龄 13、年龄规范 14、年龄越轨 15、同龄群体16、同龄群体效应17、时代效应18、年龄效应19、轨迹 20、转变21、延续 22、生活事件23、转折点24、行为的生物层面或生理层面25、本我26、自我 27、超我二、填空题1.就人类而言,环境可以区分为()和(),它们是指围绕着生物圈的空间和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人类行为的具有()()()()等特点。
3.由于视角不同,人类行为可以有以下不同的划分方法,(1)根据行为的起源可分为()和()。
(2)根据特定的标准可分为()与()4.无论是社会工作的早期代表人物、倡导贫民住宅运动的()和社会个案工作的奠基人(),都很注重社会因素对个人的影响。
5.社会个案工作的奠基人()在1917年出版了《社会诊断》一书,指出个人所遭遇的问题,是由于个体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制度,或由于环境不良所导致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调。
6.社会工作领域的系统理论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是(),二是()。
7.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和()三个层次8.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构成的序列。
9.弗洛伊德将人格视为一个动力系统,有()、()和()三个心理结构组成。
10.生命历程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多元的“年龄”观。
它突破了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年龄概念,从心理和社会的角度对年龄进行多元化的分析。
它的时间概念包含了()、()、()三个基本维度。
三、问答题1.如何理解行为?2.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B=f(P·E),该公式表示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简述关于“人在环境中”(PIE)理念的基本要义4.简述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要义5.评述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要义以及其对生命历程理论的影响。
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
![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3b2bf81455270722192ef737.png)
第四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库恩的“范式”概念:科学家集团的基本研究假设、理论视角、概念术语、解题模式、研究方法的综合一、瑞泽对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划分(70年代)(一).社会事实范式:实证主义方法论。
特点:定量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组织社会学、宏观研究(二)社会行为范式:实证科学方法论。
特点:把人作为动物,运用刺激反应、理性选择模式(扩展到经济学)。
由微观到宏观研究。
(三)社会定义范式: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特点:关注人的主观意识、行为意义、文化、宗教、价值观念。
从理解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观念、语言、动机来阐释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范式:外因——行为、社会现象社会定义范式:观念——行为、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范式:社会生物学、经济学的出发点个人本能、需求、利益——行为、社会现象瑞泽的范式只是反映了西方70年代的研究倾向,并且忽视了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批判性社会研究。
二、佩里90年代对社会研究的五种范式的划分:实证范式、社会定义、社会机制、社会生态、社会创造范式。
前三种与瑞泽的范式类似。
社会生态范式强调在研究中注重社会与环境、社会各组成部分(城乡、区域、男女、种族、群体之间)的协调,结合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方法。
社会创造范式类似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假设,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认为研究者应当对未来发展提供创造性建议,在研究中结合哲学思辩和人文学科的方法。
三、范式的特点与互补性①影响研究范式的因素:(1)、科学发现。
(2)、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3)、社会结构变迁、如美国40-50年代研究范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舆论调查、抽样调查盛行。
委托人是大企业、政治家、政府部门。
80、90年代世界性的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兴起,以及与语言学转向相联系的意义研究、交往研究、网络研究都反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②多元性并存:社会人文科学中存在着多种范式并存的状态,这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目的的多重性有很大关系。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社会进行技术性控制,而且还包括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反思。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知识点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5befcf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8.png)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知识点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知识点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就是一种用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一)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概念1.模式“模式”是对现象所做的概括和总结,是以一种结构性、广泛性和一般性的方式描述事物发展运行的过程,是将现象所具有的共同元素进行提炼和概括后的一种抽象,它能够为行动提供指引。
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不断出现的问题,描述了该问题解决方案的核心要素。
2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就是一种用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为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组织起助人思想和行动、为社会工作价值、知识和技巧的运用提供了一个框架,指示着助人活动的方向,是一个结构化的适用于所有社会工作领域和服务对象的一般性的实务方法。
(二)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包括人们生活所处的各个社会环境系统的理论。
重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这些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施都是最基本的,是认识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重要理论。
(狼孩、学校恐惧症、星期一上班综合征,“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2 .系统理论系统论是关于研究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是由各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复杂整体,其功能取决于它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人类社会系统的特点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每个子系统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
一个社会系统就是一个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社会组织,系统的每个部分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乡土中国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
![乡土中国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116804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16.png)
乡土中国个人研究过程综述范文乡土中国个人研究过程综述引言乡土中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话题,它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人,我开始了我的乡土中国研究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阅读相关书籍、采访当地居民和亲身体验等方式,逐渐深入了解了乡村中国的现状和历史背景。
一、乡村社会与文化1.1 乡村社会结构在我对乡村社会的研究中,我发现乡村社会结构是由家庭、氏族、村落和地区组成的。
这些组织形式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
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而氏族则是家族关系更为复杂的群体。
同时,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土司”制度等特殊制度。
1.2 乡村文化传承在我对乡村文化的研究中,我发现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依然存在并得到传承。
例如,在某些地区还存在着传统的节日庆典和民间艺术表演。
此外,在一些地区还有传统手工艺人和乡土文学家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传承下来。
二、乡村经济与发展2.1 乡村经济现状在我对乡村经济的研究中,我发现许多农村地区正在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许多农民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始转向服务业、旅游业和其他非农产业。
同时,一些地区也在积极推进农村电商、特色农产品等新型产业。
2.2 乡村发展策略在我对乡村发展策略的研究中,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平;其次,积极推进新型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最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城乡融合发展。
三、个人体验与感悟3.1 采访当地居民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我采访了许多当地居民,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和思想。
通过这些采访,我深刻认识到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之间的巨大差异。
在城市中,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和个人利益;而在乡村中,人们更加注重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
3.2 亲身体验除了采访当地居民外,我还亲自体验了一些乡村生活。
例如,在某些地区我体验了田园生活、学习手工艺等。
论述生命历程的基本观点和四个考察要点
![论述生命历程的基本观点和四个考察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0756b5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6.png)
论述生命历程的基本观点和四个考察要点:
兴起于20世纪初的研究方法,基本思想: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成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该理论创造了一系列的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经该理论有效落在实处。
基本分析范式: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有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生命事件的轨迹亦即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关系,是基本主题。
在考察宏观社会结构和个体生命历程之间关系有四个要点:
(1)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生命会有不同的社会景观。
(2)生命的相关性。
生命与生命之间是相关的,生命历程与生命历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生命的时间安排。
一个社会一般会有- -个“标准时间表”,指明主要生命事件和社会角色发生的适当时间。
(4)人的能动性,以上的外部因素可以被人的能动性所打破。
起伏不定的情感:生命历程视域下的粉丝持续性认同研究
![起伏不定的情感:生命历程视域下的粉丝持续性认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7493ac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f.png)
一、问题的提出从“圈地自萌”到“文化出圈” ,粉丝文化已然溢出了亚文化范畴。
它与文化产业、娱乐经济、政治行动、民族认同等多领域的深度结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的表征,粉丝文化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在粉丝文化研究的诸多议题中,身份认同是绕不开的元命题。
无论是政治参与、消费狂欢,还是数字劳动、情感共鸣,粉丝的思维与行动绕不开他们的身份认同。
同时,粉丝认同也是理解后现代主体身份认同的关键切入点。
有关粉丝身份认同的研究著述颇丰,主要关注认同的建构及机制,只不过更多是关于“作为粉丝”(being a fan)的研究,缺少“成为粉丝”(becoming a fan)的研究。
方法上则更多采纳横截面数据,缺乏一种动态化、过程化的视角。
对大多数粉丝来说,成为粉丝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里程碑 ,甚至粉丝式的生活方式会伴随他们人生的各个阶段。
可见,粉丝的偶像崇拜行为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它是一种历程性行为。
因此,持续性成为理解粉丝和粉丝文化的关键。
生命历程提供了一套工具考察轨迹的变化过程,这正好弥补了上述遗憾,有助于我们理解起伏不定的情感:生命历程视域下的粉丝持续性认同研究晏 青 宋宝儿内容摘要:粉丝行为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被抛却的青春期执迷,粉丝身份以及生活方式可能伴随人的一生。
因此有必要从长时段的、生命历程的视角理解粉丝行为和身份认同,通过自传性叙事访谈及生命故事线方法,深入粉丝的持续性认同心理过程。
粉丝认同的发展轨迹呈现出水平、渐变和波折三种发展轨迹,在这个过程中,粉丝除了获得娱乐性满足之外,还获取传记共鸣,且更倾向于在粉丝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粉丝的崇拜心理经历了“从娱乐到意义”的变迁,持续性的偶像崇拜有助于他们在娱乐中获得“共鸣”的体验以应对生命危机,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中获得自我连续性,建立稳定的自我认同。
通过突破静态的、猎奇的审视视角,力图为理解粉丝文化提供生命历程、持续性的过程视域。
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
![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21634c2b160b4e767fcf85.png)
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包蕾萍提要:生命历程研究最近在国内成为新的热点。
本文简单回顾了1960年以来生命历程理论的发展脉络,首先澄清了生命历程与生命周期以及生活史研究的关系,其次着重介绍了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提出轨迹、年龄、转变等时间概念不仅直接体现了生命历程理论的创新之处,还是其研究范式的重要基础,而国内有关研究还需要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拓展。
关键词:生命历程 时间观 本土化 自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以后,以美国埃尔德(E lder)教授为代表的生命历程(life course)研究在国外得到了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
1999年,李强等人第一次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对有关理论和方法的介绍以后,国内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领域都相继涌现出了不少关于生命历程的研究和著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一种崭新的视角。
但我们也注意到,其中部分研究存在这样一种倾向,似乎所有与社会事件有关的分析都可冠之以“生命历程研究”。
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生命历程理论的一种误读,因为,事实上,生命历程理论的创新及其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应该在于其时间观,以社会事件来简单地概括难以真正体现其精髓所在。
为进一步促进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研究,本文将着重从时间观的角度来分析生命历程理论的实质与内容。
一、历史继承与扬弃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生命历程并不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等于生命周期(life cycle)或生活史(life history),这两种研究是生命历程理论出现之前就存在的研究思潮,对生命历程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后者与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021论文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一)对生命周期概念的反思总体来说,生命周期是将生命视为一种随个体或组织的发展,社会关系或角色的不断转换循环的过程和阶段。
不同的研究领域对生命周期有不同的界定,如人类学领域,田野研究提出的生命周期是指从出生到死亡的不同阶段;家庭研究领域,生命周期是指一系列根据家庭结构与规模变化划分的为人父母的不同阶段;心理学领域,则强调按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来划分不同阶段。
社会学概论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理论解读
![社会学概论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理论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e0a088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5.png)
社会学概论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理论解读社会学概论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理论解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在社会学的视角下,通过理论解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可以增进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并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指导。
一、背景介绍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和变化。
社会变迁通常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关系的演变以及社会制度的调整。
而社会发展则着重于社会的进步和改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功能主义理论解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在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发生的。
当社会面临新的需求和挑战时,社会将通过变迁和发展来满足这些需求,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功能主义理论指出,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的调整过程,旨在解决社会的功能紊乱和矛盾。
例如,在工业化时期,社会面临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挑战,这种变迁和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方式的升级和社会阶层的重构,从而解决社会中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问题。
三、冲突理论解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冲突理论强调社会的不平等和社会力量之间的斗争。
在理解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时,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是社会内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的结果。
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是各种社会群体为了争夺资源和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例如,当一个社会群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其他社会群体造成影响和冲突。
而这种冲突和影响将推动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四、符号互动主义理论解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社会中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符号互动主义的视角下,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是由个体之间的交往和符号表达所构建而成的。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是由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理解的过程。
历史视野下的生命历程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国家庭史研究的启示——兼谈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可能路径
![历史视野下的生命历程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国家庭史研究的启示——兼谈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可能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105b644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e.png)
海尔文尝试引入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主张将家 成功再现了劳工的工作经历、家庭成员及其他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亲属关系网络。为了完善调查资料,自 1975 年 西阵地区的丝绸织工及其亲属共计约 200 人进
起海尔文团队又对 300 余名原阿莫斯克亚格公 行了访谈。2002 年西阵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京
司劳工进行了生活史访谈。1982 年,新家庭史 都的丝绸织工:传统工业变迁中的家庭与劳动》
(synchronization)问题,提出生命历程分析 业发展史来开展特定的家庭史研究。
框架的核心问题是历史、个体和家庭三个维度
与早期家庭史研究相比,20 世纪 70 年代
的时间的相互作用问题。[6]
以后出现的在历史视角下关注庶民日常生活动
有学者在探讨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时, 态的家庭史研究被称为新家庭史研究。新家 指出,“取道西方、返回中国”是一条重要路径。[7] 庭史研究兴起的背景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第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构与观念变迁等经典命题,[2] 以及探讨土地改 论在日本家庭研究中的适用性和重要性,从而
革、经济体制变革、城市化等社会变迁因素对 在立足于原有家庭知识的基础上推动了该理论
家庭结构的影响。[3] 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学界 在日本的本土化。与日本相比,历史视野下的
开始强调家庭是一个流动概念,[4] 主张从历史 生命历程理论至今尚未引起中国家庭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家庭时间与工业时间: 出版,该论著揭示了美国阿莫斯克亚格与日本
一个新英格兰工业社区中家庭与劳动的关系》 西阵研究虽然在社会文化和生产系统方面存在 (以下简称为《家庭时间与工业时间》)[14] 问世。 差异,但是在家庭和劳动的融合、劳工对自身
该著作以阿莫斯克亚格的劳工为对象,运用生 技能的认知、家庭生活模式等方面具有相似之 命历程理论分析框架详细地阐明了工业化背景 处。[17]
2013年人口社会学第7章
![2013年人口社会学第7章](https://img.taocdn.com/s3/m/e0158f23915f804d2b16c1e6.png)
年轻型人口 成年型人口 年老型人口 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有什么社会意义?
老年人口系数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 了国际比较的便利,一般以65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 老年系数=65岁以上人口数/总人口数x100% 少年儿童系数是指14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 中的比例。 老少比也叫老化指数,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 童人数之比例。老少比=65岁及以上人口数/0—14岁人 口数X100%
20.1 24.2 37.8 29.8 35.6 42.1 27.9 30.9 39.3
2、年龄分组
年代学年龄(chronological age)从出生之日起按年月顺 序排列计算的年龄。 生物学年龄(biological age)是指一个人现有年龄在其生命 历程中所处的位置或在其潜在寿命中所达到的阶段。 心理学年龄(psychological age)也被称为发展年龄 (development age),是指以适度行为能力为尺度所定义 的年龄,相对于个人心理发展的程度,多用于研究儿童和青 年的身心发展。 社会学年龄或社会年龄(sociological age)是指担当某种 社会角色的年龄。(劳动年龄,受教育年龄,义务兵年龄, 育龄妇女,政治和法律年龄)
70后,80后与90后
1
70后:工作狂基本上都是70后的。 80后:而我们,拒绝加班! 90后 :拒绝上班! 2、70后:他们喜欢穿七匹狼或者猛龙牌子的衣服。 80后: 我们喜欢G-Star之类的。 90后 :乞丐服,越花越好,越破越好..一个洞时尚,两个洞潮 流,三个洞个性... 3、70后:他们唱k的时候只会乱吼──例如2002年的第一场雪, 然后就拼命拉着你喝酒,不让你唱。 80后:Mic霸一般是我们。 90后 :我们不止会唱,还会跳! 4、70后:他们的话题除了工作就是股票。 80后:我们的话题更多,有英超、魔兽…… 90后 :QQ等级,QQ秀... 5、70后:他们如果有笔记本,会喜欢到公众场合用。 80后:我们才不会背那么重的东西在身上。 90后 :只要苹果笔记本,而且不止一台...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流派与研究路线——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的研究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634ea40ca6c30c2259019e5b.png)
大卫.休谟 : “休谟问题”
科学问题:事实问题, “to be” –哪些人相信天堂和地 狱存在? –为什么一种组织类型 比另一个组织类型更 有效率? 伦理学问题:价值问题 。“ought to be” –是否应该相信天堂和 地狱存在? –效率比公平更重要吗 ? 事实陈述(factual statement)和价值判断 (value judgment)
实
证性研究 对
策性研究
要求:
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30-1970年代)
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 /冲突论/功能主义/结 构主义 社会行动理论/符号互 动论/现象学/常人方 法学
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1980年代-)
新功能主义 系统功能主义
韦伯 (人文主义传统)
结构化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
马克思
(批判主义传统)
批判理论/结构主义马 克思主义
量化分析的线性研究模式
第三节 诠释主义社会科学研究
是为能对人们如何创造与维持他们的社会世界 有所了解并且给予诠释,研究者透过直接详尽 的观察在自然状况下的人们,以便对于具有杜 会意义的行动,进行有系统的分析。 采实务取向(practical orientation) ,是关 于一般人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务,或 是他们如何做好日常事务的经过。诠释社会科 学关心的是人们如何互动、如何与他人相处。 诠释社会学与社会学中的象征互动论,或芝加 哥学派相结合,常被称为研究的质化方法。 研究者常使用参与观察与田野研究。
二、学类型与研究取向
自然科学:自然事实 社会科学:社会事实 人文科学:心灵事实
三、社会研究方法的类型与取向
实证主义(positivism) 人文主义
–诠释社会科学(interpretive social science, ISS) –批判社会科学(critical social science, CSS)
社会学视角下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1f2eb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8.png)
社会学视角下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分析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过程,涉及到个体内部的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外部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学是一个研究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学科,自然也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洞见和分析。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人的成长与发展,并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社会学角度看人的成长与发展首先,从社会学角度看,个体不仅是自身特征的累加和融合,更是一种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成型和表现。
每个人都是由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个文化背景和一个历史背景构成的整体。
在这些背景的影响下,人的生长和发展都受到了重大影响。
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家庭是个人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的、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
个体在家庭中接受语言、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塑造了其行为、态度和性格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家庭也承担着孩子成长起步的职责,在这个阶段,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行为习惯等都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随后的社会化过程中,学校却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化渠道,学校具有教育、社会化、培训、传承社会价值观等多种功能。
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培训,人们获得了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知识技能,有助于提高继续教育的能力和就业方向的选择性。
同时,学校培养了年轻一代的人格和修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个人成长。
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环境也是影响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现象和相应的环境物理特征等。
它是由人们在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些社会现象和活动。
因此,社会环境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社会环境可以通过许多实体和非实体的方式发挥影响。
实体的诸如、社区、街道、公园、市政广场这些场地,非实体的诸如课程设置,表彰制度,社会信任关系等等,都可以在无数个方面增长和发展个体的生命经验和认知体验。
二、辅助成长的要素除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之外,个体自身的人格素质、社交能力、学习能力等特质也是有助于个体发展和成熟的重要因素。
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提升策略
![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提升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cd7c4c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e.png)
教育研究 >>48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提升策略陆 菊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在介绍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意蕴、高职教师职业认同的基本内涵及现实表征的基础上,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提升策略。
关键词:生命历程理论; 广西高职教师; 职业认同;影响效应;提升策略一、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概念生命历程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是指个体的成长伴随时间的推移、改变而出现的,受到社会变迁影响的生命事件序列。
生命历程理论主要体现为从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去研究个体与社会的结合点,并尝试把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将进行有效关联,其基本范式主要分为“生活的时间性”原理、“个人能动性”原理、“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和“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四个方面(详见图1),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转变”、“持续”、“转折点”和“轨迹”四个部分(详见图2),从不同层面勾勒出一幅“三维一体”的动态生命历程图。
图1 生命历程理论的四大基本范式图2 生命历程理论的四大基本特征生命历程理论提出,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某些时期对个体而言非常重要,即“人生关键期”,它不仅是指生理年龄,还包括社会期望,两者是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
而人生轨迹主要是由一连串与年龄相关联的社会变迁与时间变化所组成。
当个体扮演某种角色,拥有了某些新的权利与义务,掌握了某些社会资源时,都有可能使其人生轨迹出现改变,所以,年龄与时间、社会关系等都是研究高职教师职业认同必须面对的关键要素。
年龄能够让个体尽量保持在正常的人生轨道上成长发展,个体应紧紧把握人生发展的“关键期”,顺势而为,以确保不偏离正常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处于教育事业之中的高职教师来说,他们面临着家庭、生活、工作、学习等多种压力的困扰,怎样合理转变自身角色,处理好角色内冲突,规划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就要正确看待、应对人生历程中的出现的关键要素,这对强化高职教师职业认同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人类学中的人类社会进化
![人类学中的人类社会进化](https://img.taocdn.com/s3/m/1b86ac1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1.png)
人类学中的人类社会进化人类社会进化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起源、演化和发展过程。
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进化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起源、文化多样性以及社会变迁的规律。
本文将从人类社会进化的概念、方法和重要理论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一、人类社会进化的概念人类社会进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演化过程。
原始社会是指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其特点是原始共产主义、封建制度和奴隶制度等。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进化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等重要阶段,人类社会逐渐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二、人类社会进化的研究方法人类社会进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人类遗传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
考古学通过对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进化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特征。
人类遗传学通过对人类基因的研究,探讨了人类进化的基因遗传机制。
民族学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进化的文化多样性。
社会学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研究,探讨了人类社会进化的社会机制。
三、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理论1. 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人类社会进化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达尔文认为,物种的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过程实现的。
在人类社会进化中,适者生存的原则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适应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和发展。
2.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社会进化的基础,而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文化等)则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通过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人类社会得以进化和发展。
3. 文化进化论文化进化论是人类社会进化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是由文化的演化和传承推动的。
文化进化论强调了文化的创新和传播对社会进化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文化的演化和传承机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
社会化与个体化
![社会化与个体化](https://img.taocdn.com/s3/m/a8672c9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8.png)
2021/10/10
4
关键概念
社会化 集体化社会 个体化 个体化社会 社会互构论
2021/10/10
5
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第一节 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第三节 人的个体化
2021/10/10
Hale Waihona Puke 6第一节 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
“人的社会化”是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对于早期现代社会的一个经典研 究内容,也是有关现代人研究的较为成熟的理论。
2、“角色扮演”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社会 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 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 (me)
(三)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社会化理论通过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个体从生物人到社会人、从社会人到现代 人的转变,以及现代人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了深入的解释。
2021/10/10
13
一、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 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 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 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 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的研究状况及其范式作者:李强邓建伟晓筝生命历程研究(lifecourseresearch)作为一项跨学科的研究计划,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生命过程中的一些事件和角色(地位),及其先后顺序和转换过程。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所谓的生命事件一般包括接受教育、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结婚或离婚、生养子女、参加工作或辞职、居住地的迁徙、退休等事件;通常考察的角色或地位大致包括阶级或家庭成员资格,教育、婚姻和受雇的状况,有时还包括政党成员资格、宗教归属、自愿者团体及活动的参与等。
在上述研究中,个人的生命历程被主要看成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生命历程研究不仅要求在一个共同的概念和经验性研究的框架内对个体生命事件和生命轨迹的社会形式做出解释,并且注重考察影响这些事件和轨迹的社会进程。
在许多从事生命历程研究的学者看来,他们的诸种努力不仅有利于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还能超越社会生活研究中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长期隔离状态,并具有对各理论学派、学科加以综合的潜力。
生命历程大体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级角色和生命事件序列。
它关注的是具体内容、时间的选择,以及构成个人发展路径的阶段或事件的先后顺序。
一般而言,尽管生命历程与家庭、经济、政治中的社会过程相联系,但它基本是个体层次的概念,与生命周期所包含的世代概念没有内在联系。
生命历程研究的历史回顾(一)1940年以前的生命历程研究生命历程研究作为一种分析范式,从时间上看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本世纪初到1940年以前的时期,其主要推动者是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
这一时期,美国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纷纷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展。
然而社会问题也有很多,如移民问题、青少年越轨问题、犯罪问题、家庭婚姻问题等。
它们引起了芝加哥学派极大的研究兴趣,许多学者深入实践进行社会调查,著书立说,寻求解答社会问题的答案。
尤其是托玛斯等(Thomas&Znaniecki)通过对移民问题的深入研究,写出了《在欧洲和美洲的波兰农民》(1918~1920)这一不朽著作。
在这一著作中,他们率先运用了生活史、生活记录和情景定义的方法研究社会变化和移民的生活轨迹。
特别是托玛斯明确指出,研究移民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运用纵贯研究的方法来研究移民的生活历史,这种研究必须关注不同类型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在不同环境中生活时间的长短。
并且跟踪这个群体的未来生活,获得关于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经历的连续记录。
”托玛斯提出的这一观点,实际上就是生命历程研究的萌芽。
然而托玛斯倡导的上述研究并没有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甚至还遭到了当时新实证主义的排斥。
直到1960年以后,人们才在托玛斯有关移民研究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掀起了生命历程研究的第二次高潮。
(二)生命历程研究从60年代开始的复兴60年代以后生命历程研究的巨大发展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变化和生命历程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在60年代以前,有关社会变化和生活模式的研究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似乎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关联。
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突如其来的生活事件,如经济危机、朝鲜战争,甚至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社会事实的出现,迫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建立起生命模式和社会历史变化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概念。
在这一方面率先作出理论概括的是雷德尔(NormanRyder),他在1965年的论文《社会变迁研究中的同龄群体概念》中明确指出要使用“同龄群体”(cohort)这一概念来研究生命历程(Ryder,1965)。
从此以后,“同龄群体效应”(cohorteffects)实际上成了生命历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二,基于对历史年龄和社会年龄的深刻理解,人们认识到生命历程镶嵌于社会设置之中,并且还受到历史力量和同龄群体效应的影响。
在这一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主要有里雷伊(MatildaRiley)和他的助手们。
他在1972年提出年龄分层理论,这一理论将同龄群体和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将个人归入一定的同龄群体,然后再估价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对不同同龄群体的影响,并提出了反映社会变化的年龄级生命模式(age-gradedlifepatterns)的观点(Riley,1972)。
里雷伊还进一步撰文论述年龄和时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旦个人置身于一定的历史情景之中,历史事件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就必须加以考虑。
假如社会变化影响了两组邻近的同龄群体的生命轨迹,那么这两组相近年龄的人在行为上的差异就既可以归因于历史的变化,也可以归结为个人的原因。
总之,社会因素是研究生命历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纽加尔顿(BerniceNeugarten)在1976年的文章中提出了标准时间表(Normativetimetable)的概念。
他的标准时间表实际上是社会年龄和生理年龄的叠加。
社会年龄指的是社会时间表,它是依据社会对不同年龄的社会期待而制订的,年龄期望详细说明了主要生活事件发生的恰当时间。
例如,在任何现代社会中,入学、就业、结婚、生育、退休都被认为应在某一个合适的年龄发生。
在生命历程的每一个生命阶段,如果偏离了标准的社会时间表,就可能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并受到社会的“惩罚和制裁”(Neugarten,1976)。
这种观点在后来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对标准社会时间表的偏离在一些特定情形之下,同样也可能有正面的影响(Chen等,1999)。
第三,在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二者共同支持、推动了生命历程的社会学研究。
例如自60年代风行的纵贯研究,作为一种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就已经隐含了生命历程的研究视角。
正如默顿(Merton,1968)所总结的那样,生命历程研究的发展是理论和调查事实共同作用的结果。
至此,生命历程研究实际上形成了两种较为稳定的分析传统:一种是从同龄群体及历史的视角来分析生命历程,另一种是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待生命历程。
同龄群体及历史的视角(thecohort-historicalperspective)将年龄视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角色和个体历史经验的分层基础。
年龄等级(agehierarchies)规定了在某一年龄所拥有的生活机会、权力、特权和酬赏。
在生命历程研究历史上,对这一传统作出主要贡献的人物是林顿(Linton,1942)、曼海姆(Mannheim,1952)和雷德尔(Ryder,1965)。
里雷伊等(1972)在《年龄和社会》一书中对同龄群体及历史的视角进行了总结性的阐述,从而基本上形成了这一分析视角的主要框架。
社会文化视角(socioculturalperspective)与同龄群体及历史的视角不同。
它认为在生命历程研究中,是社会文化的内涵规定了年龄地位(agestatus),是社会文化规定了生命历程的标准化模式,人们在社会中必须按照社会时间表(socialtimetable)的指示参与社会生活。
对这一传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艾森斯塔德(Eisenstadt,1956)、约翰斯通(Johnstone)、罗索(Rosow,1978)、克尼斯顿(Keniston)、科尔曼(Coleman,1972,1984,1986)和布朗芬布拉尼尔(Bronfenbrenner)。
特别是前面提到的纽加尔顿是这一分析视角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生命历程研究中,两种传统共同促进,在后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分析范式。
(三)生命历程研究与密执安收入动态追踪研究的“联姻”进入80年代之际,生命历程研究邂逅了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这就是研究者们开始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对“密执安收入动态追踪研究”(theMichiganPanelStudyoflncomeDynamics,以下简称PSID)的数据进行深入开发,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研究的发展。
1977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SocialScienceResearchCouncil)组建了一个名为“生命历程视角下的人类发展研究”的跨学科专门委员会(主要由社会学者、心理学者和经济学者组成)。
通过运用生命历程的视角,该委员会致力于跨学科的综合,并希望对关于成人发展的纵贯性研究中的某些发现作出更充分的阐释。
这两个学术共同体在合作研究中都遵循着同样的模式,即通过在生命历程研究中运用新方法、提出新问题,来运用和扩展原有的发展性数据(尤其是纵贯性数据)。
合作的互动过程推动了理论的共同发展。
沿着对贫困问题的研究思路,PSID建立了一个关于经济变迁和家庭适应之间互动关系的生命历程模型,其基本结论是:经济困难有助于激励家庭成员到社会中主动寻求增加收入的机会;在家庭内部,经济困难迫使家庭通过增加或减少家庭成员等手段来改变家庭结构,以此增加家庭适应社会的能力,家庭适应性的增强又反过来改善了家庭应付暂时困难的能力。
这一模型虽然只是用于探索贫困的自我维持理论,但它通过研究生命历程中家庭和经济环境之间的互惠效应,最终建立了这一领域的动态理论模型。
另一方面,那些运用PSID的数据进行生命历程研究的学者们,也在家庭、性别角色、收入以及生命历程中重大事件之影响等领域有了进一步的研究进展。
例如莫因等(MoenandSmith)考察了妇女的工作和家庭角色等问题;史密斯等(1983)研究了婚姻破裂事件中的生命历程效应;霍弗尔兹(Hofferth)考察了出生时的家庭类型对儿童经历的影响;伯克胡瑟尔(Burkhauser)等则对生命历程中影响经济境遇的事件进行了考察等等。
经由生命历程视角和PSID“联姻”而产生的效应,引发了很多研究者运用各种追踪研究(PanelStudy)数据来进行生命历程研究。
对中国学界来说,除了应对上述学术成果进行学习之外,这种跨学科、跨机构的合作模式也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地方。
(四)生命历程研究中的事件史分析如果说生命历程研究与PSID的结合是理论视角与经验数据的结合,那么接下来要介绍的事件史分析(eventhistoryanalysis)在生命历程研究中的应用,则可以被看成是理论视角与统计方法的结合。
事件史分析作为一套统计模型和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中都有所运用。
单在社会学里,就可用于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组织动态学、政治变迁、种族冲突及动员等领域的分析。
同样,当事件史分析自80年代中期开始被运用到生命历程研究之后,一些研究者认为,通过提供对社会生活中多重时间变量的恰当处理方法,事件史分析引致了生命历程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Mayer等,1990)。
事件史分析方法对生命历程研究的贡献在于,它可以帮助社会科学家在对历时性变化的考察中发现一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