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

(2)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支持燃烧、与某些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等。

(3)学生能够理解氧气的用途,并能解释其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使学生认识到氧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气的用途。

2、教学难点(1)氧气与某些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理解氧气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硫、木炭、铁丝、蜡烛、氧气(储气罐)、水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与氧气有关的图片,如潜水员在水下呼吸、火箭发射、医疗急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氧气的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二)新课讲授1、氧气的物理性质(1)展示一瓶氧气,引导学生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并让学生闻一闻氧气的气味。

(2)通过实验,比较氧气和空气的密度。

将一瓶氧气倒扣在天平的一端,另一端放一瓶等体积的空气,观察天平的倾斜情况。

(3)演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实验。

将一集气瓶装满氧气,倒扣在水槽中,观察集气瓶中水位的上升情况。

2、氧气的化学性质(1)氧气支持燃烧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将木炭在空气中点燃,然后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到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在燃烧匙中放入少量硫粉,在酒精灯上点燃后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和主要用途;2.技能目标: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2.教学难点:氧气的制取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瓶装有氧气的图像或瓶子,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气体吗?它有什么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引导他们进入学习氧气的永久。

2.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氧气的概念:“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由氧元素(O)组成。

它是地球大气中气体的主要组分,占约21%。

而在地球上最重要的有机物是有机物。

”3.氧气的制取(2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氧气的制取方法。

通过两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氧气的理解:实验1:过氧化钾制取氧气材料:过氧化钾、磁力搅拌器、烧杯、水槽、导管、橡胶塞、试管。

操作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钾;2)加热烧杯,将过氧化钾熔化,并用磁力搅拌器加热混合物;3)通过导管将产生的氧气收集到试管中;4)用火苗测试试管中氧气气体。

实验证明过氧化钾能够产生氧气,加深学生对氧气制取方法的理解。

实验2:氯酸钾制取氧气材料:氯酸钾、试管、酸铁石或酸性高锰酸钾。

操作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酸钾;2)加入少量的酸铁石或酸性高锰酸钾反应;3)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用火苗测试产生的气体。

实验证明氯酸钾能够产生氧气,加深学生对氧气制取方法的认识。

4.氧气的用途(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氧气的用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学应用:氧气是呼吸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用于医疗救护、氧疗等。

2)工业应用:氧气广泛用于燃烧、切割、焊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

3)生物化学应用:氧气是细胞呼吸过程中的氧化剂,参与新陈代谢等生物化学反应。

4)矿业应用:氧气可以在地下矿井中提供呼吸环境,保证矿工的生命安全。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广 西县级优课)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广 西县级优课)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纪实和理论相互联系的方法。

(2)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3)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2)保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的观点。

(4)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

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提高兴趣→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拓展思维。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演示:展示一瓶氧气设问:该瓶中收集的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气体,你知道它是什么气体吗?空气、氧气还是氮气?介绍:它就是我们进行呼吸作用必不可少的气体氧气。

投影: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引言:如果我们想要验证它确实是氧气,就必须先了解氧气的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实验、判断。

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设问:通过观察,并结合实际,你能得出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个别提问,集休讨论)师:大家回答得很好。

实验测得,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 g/L,比空气的密度(1.293 g/L)略大,与水一样,氧气也有三态的变化。

讲解: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

在室温下,1 L水中只能溶解约30 mL 氧气,但这对水中动物的生存有着很重要约意义。

过渡: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讲解,讨论,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练的语言进行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1.物理性质①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基本概念氧气,化学符号为O2,是一种具有高度活性的非金属元素。

在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21%左右,绝大部分生物都必须依靠它呼吸才能生存。

二、氧气的性质1. 氧气的物理性质•外观: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

•密度: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为1.429 g/L。

•熔点和沸点:氧气的熔点为-218.4℃,沸点为-182.96℃。

•溶解度:氧气很难溶解在水中,但可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2.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高度活性的气体,它与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如碳、硫、氮等)能够直接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

•氧气还能与金属元素反应,产生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例如,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2Na + O2 → 2Na2O。

三、氧气的用途1. 氧气在生命活动中的应用•呼吸:氧气是呼吸作用必需的气体之一,生物通过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来进行细胞呼吸,产生能量。

•医疗:氧气的医疗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缓解呼吸困难、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等。

•潜水:潜水员需要进行呼吸氧气的训练,以便在深海中进行作业。

2. 氧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燃烧:氧气是燃烧所必需的氧化剂,可用于氧气炉、氧气切割等。

•化学合成:许多化学反应需要氧气的参与才能进行,如焙烧白垩土等。

•氧气在生产中还可用于氧化碱金属、干燥烟丝、制造火箭燃料等。

四、教学提醒•学生在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时,可结合实验进行学习,通过实践感受氧气的特性。

•在掌握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氧化反应的相关知识。

•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十分重要,需注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实验3-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3-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步骤1、做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归纳】检验氧气的方法:(板书)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

步骤2:指导学生完成三个探究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在教材P35的表中,并思考:木炭、硫、铁丝、蜡烛在空气中和氧气中能否燃烧?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活动3【讲授】实验现象和注意事项(1)木炭(黑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①剧烈燃烧,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持续红热,无火焰,无烟。

(思考)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这种气体是什么?(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②放出热量;③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思考)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杆的目的是什么?(预热、引燃铁丝)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铺少量细沙或装少量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到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铁丝在空中加热的情况,持续红热,离火变冷,不会燃烧。

(3)蜡烛(乳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在空气中燃烧情况: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蜡烛在氧气中燃烧:①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集气瓶内壁出现水雾,还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思考)在该实验中,为了准确观察其生成物,瓶中的氧气应满足什么条件?(干燥)活动4【练习】巩固新知1、木炭、铁丝、蜡烛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反应前的物质是什么?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2、写出这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分析这三个反应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反应类型。

3、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化合反应的特征?4、学生上黑板写出不同与上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王朝锡一教学目的:1.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 过程与方法: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四.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五教学过程【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红磷的燃烧实验【问题引入】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可以放给学生看)而不是用肉眼去看?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回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

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认识氧气的性质【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吗?【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回答】靠腮呼吸。

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板书】1、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木炭、磷、硫、铁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2.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

在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这也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3.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

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

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学情分析1.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2.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3.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三)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的运用可以将文本内容与现实充分联系起来,使学生穿过课文走进生活,学以致用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2. 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硫、碳、磷、铁、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

);3. 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用途;4. 使学生掌握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演示氧气性质的课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通过对于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总结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3.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初中化学比较完整的认识和研究物质的第一课,为后面其它物质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教学目标依据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和九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氧气的用途,形成“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化学思想,掌握用实验来探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在实验中生成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原理的解释。

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对氧气有所了解,但认识较为感性且不够系统。

能力方面: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但解决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

情感方面:思维活跃,不服输,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对比法、实验探究法、总结归纳法。

2.学法分析: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共四个过程:视频导课→归纳性质→探究性质→总结提升(一)视频导课播放神州十一号发射视频,引出氧气的用途,再通过用途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直观,可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还可得出氧气的用途。

(二)归纳物理性质通过教师展示的一瓶氧气,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

(三)总结检验方法接下来演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实验后总结氧气的检验。

(四)探究化学性质通过三个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教师演示和学生分组相结合的实验。

学生刚开始接触探究实验,因此实验前强调操作要点,避免浪费时间或出现意外。

实验3-2:铁丝的燃烧该实验不易成果且注意事项多,我采用一边演示一边强调的方法让学生明确。

实验过程中,师生交流互动,在问题解决中生成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演示,让学生知道问题并解决问题,也体会了实验细节的重要性。

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3篇

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3篇

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处教案3篇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处教案3篇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处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使学生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

才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实验现象的才能,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绘,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绘。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等,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答复:〔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考虑得出结论:氧气是看不见的。

答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确认目的】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

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指明重点【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绘其物理性质。

②想一想,氧气有味吗?③氧气溶于水吗?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答复:①无色、气体,②无味,③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答复:靠腮呼吸。

氧气来自水中。

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才能【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3.不易溶于水。

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强化记忆【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课堂练习一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展如下实验。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氧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能够描述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能够解释氧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教学难点:氧气在人类和自然界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问学生一个问题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你知道氧气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到氧气的地方?”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Step 2:讲授氧气的性质(15分钟)1.氧气的特点: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

2.氧气的制备:通过分解含氧化合物,如过氧化钾、过氧化氢、硝酸钠等。

3.氧气的稳定性:氧气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物质,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Step 3:氧气的用途(20分钟)1.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用于医疗、气象、焊接等方面。

【延伸阅读】:氧气在医疗中的应用氧气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困难时的应急救治:氧气可以通过面罩、鼻管等装置给与患者供氧,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

(2)医学气体麻醉:氧气是很多麻醉剂的携带介质,通过混合氧气和麻醉剂来实现全身麻醉。

(3)促进伤口愈合:氧气具有促进细胞代谢和组织修复的作用,在一些伤口愈合较慢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氧气疗法。

2.氧气在工业中的应用:用作氧化剂、燃烧支持剂、氧焊等。

【延伸阅读】:氧气在环境中的作用氧气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氧气是生物呼吸过程中的必需气体,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为生命提供能量。

(2)促进物质的氧化反应:氧气是一种很好的氧化剂,在许多物质的氧化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维持大气的稳定:氧气参与了大气的组成,维持了大气的稳定,使地球居住的环境得以维持。

Step 4:展示实验(15分钟)通过展示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和用途的理解。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docx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docx

教学设计
提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是在氧气中可以燃烧,你对物质的燃烧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实验讨论:①实验时,铁丝为什么要绕城螺旋状并固定在一根火柴棒上?②为什么待火柴将要燃尽时才将铁丝放入集气瓶中?③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放铺一层细沙?
学生实验:分组,利用简易改进装置展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小结2:氧气的化学性质
环节四: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PPT展示:文字表达式
讨论:
1.分析上述反应1-5的反应物,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2.观察2-6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讲解: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及其联系。

三、氧气的用途
视频:朱雀二号甲烷液氧火箭
PPT出示:冶铁、医用氧气钢瓶、登山氧气罐
讲解:分析氧气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环节五:课堂小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新版)粤教版-(新版)粤教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新版)粤教版-(新版)粤教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课题】: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水溶性等);2)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4)理解化合反应的定义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2、化合反应的定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教学工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细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方法】:讲授法【知识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的化学性质3、化合反应【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氧气的有关知识◆教学情景导入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你了解氧气吗?你知道氧气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吗?你知道医院中放氧气瓶的原因吗?◆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景:1.为什么各种生物在消耗氧气,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却几乎保持恒定?2.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3.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学生交流: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进行相关的整理:将学生所描述的有关性质列于黑板上)教师引导:观察身边的空气,并阅读课本66页的部分内容。

师生整理: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不易溶于水3、比空气的密度大4、有三态变化,液氧、固态氧是淡蓝色问题情景: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是空气中的什么成分支持这些物质燃烧?请举例说明。

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实验演示: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教师设疑:1.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吗?2.铁丝在纯氧中又能否燃烧?实验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学生整理:将以上实验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整理,填入表格中。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化学科粤版九年级上册
5.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积极、严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空气的组成,了解了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对氧气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对于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还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关于氧气的科普小文章或制作手抄报,通过整理和分享知识,提高自己的表达和传播能力。
-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针对氧气相关话题进行调研和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尝试发现与氧气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板书设计
1.标题: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内容: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2.化学性质:支持燃烧、维持生命活动
二、氧气的用途
1.医疗急救
2.工业生产
3.生活应用
三、氧气制备方法
1.实验室制取
2.工业制取
四、重点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氧气的应用领域
板书设计说明:
-目的明确:板书围绕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设计,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行为习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将影响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化学实验室
-实验器材:集气瓶、燃烧匙、火柴、氧气发生器等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2.软件资源:
-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课方案蓝田县汤峪镇聚庆初中韩亮2015 年3月12 日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蓝田县汤峪镇聚庆初中韩亮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知道氧气的用途。

②察看和描绘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焚烧的现象,从中概括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开朗。

③经过对已知反响共性的概括总结,初步成立化合反响与氧化反响的观点。

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响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①经过实验来考证氧气的性质,并对实验进行剖析和总结。

②察看和剖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绘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领会实验中的察看、比较、剖析和概括的方法。

3、感情与价值观经过实验商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对实验现象的察看与描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经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焚烧现象的不一样,养成仔细的察看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课方案第一课时:教课目的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②察看和描绘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焚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开朗。

③经过对已知反响共性的概括总结,初步成立化合反响与氧化反应的观点。

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响进行分类。

教课要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课难点①培育学生主动察看、思想、着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好和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正确性。

②培育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渐认识物质的能力。

③依照实验结果,经过比较和剖析,概括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知道氧气的用途。

②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
学性质,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

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来验证氧气的性质,并对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

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
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
应的概念。

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①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岚皋县大道九年制学校邱爱强
一、设计理念
课程内容切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本课时以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以小组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形成中养成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习“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21%,是能够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中也已知道氧气是人类、动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气体。

除此之外,“氧气还是一种怎样的气体”正是学生心中的疑问,是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氧气的心理需求和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曾经动手做过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等一些化学实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并且有动手操作的强烈愿望,因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化学实验。

(二)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时学习内容分为“认识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两部分,其中“认识氧气的性质”又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氧气的化学性质”。

1、课程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氧气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接触具体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开端,是学生终生学习和适应现代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本课时的学习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承上,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第一章提出的“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的内涵;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涵义;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理解。

所谓启下,学生通过学习氧气,可为以后学习、探索其它物质提供一个在学习方法上有效模式;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进一步提高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为继续学习化学知识打好基础;通过认识氧气也为学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提供感性的认识材料。

2、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障碍
(1)怎样知道氧气是否能溶于水。

(2)描述氧气的密度时,所用单位与物理学所用的密度的单位为什么不同。

(3)氧气真的能够变成液体和固体吗。

(4)怎样使用化学语言说出实验现象。

(5)怎样分析实验现象。

3、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并说出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②初步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氧气主要的化学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策略
1、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并充分利用“你已经知道什么”这一栏目的内容,发掘学生现有的知识,以此为起点展开学习。

2、教师要收集有关液态氧、固态氧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也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收集,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3、学习氧气性质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说出现象——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形式开展学习。

4、学习过程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发挥它的重大作用,本课时中氧气的用途是很好的载体。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媒体播放:养鱼工人开动机器把养
鱼池中的水扬向空中,水又掉落回养鱼池,如
此循环往复。

问:同学们知道工人这样做的
目的吗?
思考、交流、发表见解。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入手,将化学与生活、
生产联系起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关于氧气,我们还知道些什么?交流讨论,发表见解。

发掘学生现有知识。

[提出问题]氧气还有哪些我们未知的性质和
用途呢?
思考
刺激学生的心理需求,
提高学习欲望。

物理性展示一瓶氧气观察、描述氧气的色、态。

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
感悟认识物质的一般顺
序。

演示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讲解注意事项。

模仿老师的操作方法进行
操作。

学习闻气体气味的方
法。


给学生讲解密度的相关知识。

记录认识化学学科所使用的密度的单位。

[提出问题]你可以设计实验证明水中溶解有
氧气吗?
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

思考、交流、叙述自己或小
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媒体播放液态氧、固态氧的录像。

观看用事实说明氧气也存在液态和固态。

指导学生小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小结、叙述氧气的物理
性质。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化学性质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
验。

分小组、合作完成木炭、铁
丝、蜡烛分别在空气和氧气
中反应的实验,记录实验现
象。

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
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
学态度。

教学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化学性质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验
现象。

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依据
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氧气的
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
能力,让他们初步学会
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科
学方法。

教师将学生发言记录于黑板上。

各小组选派代表叙述本小
组实验过程产生的现象,小
组成员归纳整理得出的结
论。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
解。

参与学生讨论
对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分析
整理,得出氧气的化学性
质。

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
重要性。

用途引导学生依据氧气的性质,结合自己已有的
知识经验,讨论氧气的用途。

交流、讨论、叙述氧气的用
途。

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
产相联系,让学生感受
到化学在人类生活、社
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小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附表:实验现象记录表
反应物反应条件
反应现象
生成物空气中氧气中
木炭
铁丝
蜡烛
五、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急救病人
2.参与燃烧,炼钢、气焊、气割等
六、板书设计
课题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
点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气体无味 1.429g/L-218 ℃-183 ℃不易溶于水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物质燃烧得越剧烈。

七、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