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股票和股票市场的论述
《资本论》论股票
《资本论》论股票
2011-08-14 22:46:56
1)《资本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股票=生息资本;(剩余价值)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收入。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多次提到股票。最著名的一段话是:"股票。如果没有欺诈,它们就是对一个股份公司拥有的实际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和索取每年由此生出的剩余价值(利润)的凭证。"
股票是股份企业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股份企业采取了发行股票的集资方式,其所有权证书就叫股票。股票有很多类别,普通股和优绩股是最常见的两种形式。
2)股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股票所代表的资本是虚拟资本。它是帐面上的资本,而不是实际的资本,它随着股市的行情而上下浮动。在马克思看来,股票与债权(汇票)、国家证券一样,都是虚拟资本。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
假定一张股票的名义即股票的原来代表的投资额是100元,又假定企业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息率是5%时,这张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提高到200元。因为这张股票按利息率是5%资本化,现在已经代表200元的虚拟资本。因为股票价值等于其未来价值的折现,取决于未来的收益和折现率,但实际上,一家企业未来的收益和折现率都是不确定的,因为未来收益取决于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这种经营业绩受其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而也是不确定的。
第二,股票可以流通。股东认购了股票之后,不能退股,但可以通过转让股票的方式收回资本。在流通的过程中,股民通过低吸、高抛,赚紧大笔钞票。
第三,股票价格有其特殊性。股票价格与一般商品的价格决定不一样,它不受价值规律支配,主要取决于预期股息收入的多少和当时银行存款利率的高低。《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页至第135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第一卷第一章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I]
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62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无用的残渣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竞争在所不免。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后来,
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三重维度及其启示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三重维度及其启示论文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进化、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无一不是由人们世世代代的绵延不绝的实践活动所推动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从事着生产劳动实践的现实的人却被完全异化,使其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类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的类本质相异化。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三重维度及其启示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1]这段论述,突出强调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时也是对当下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然涉及到如何认识和评价社会制度优劣的问题。
当然,认识和评价一个社会制度的优劣有多重标准或参照系,但是其中必有一个是根本性的。马恩分别从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维度、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维度和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维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全面的分析,得出:一个社会制度的优劣,从根本上讲就是看它是否尊重和有助于人类那种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否促进了社会成员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只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才是能够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最理想的制度。
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践维度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一个趋势就是:“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形式的思想。”[2]100也就是说以全社会利益代表的面貌出现的抽象普遍性的思想观念是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而使用的一种形式,抽象性在真正意义上构成了资本
虚拟经济 人类经济活动的新领域
虚拟经济人类经济活动的新领域
科技的开展,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更新,给经济学的研
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虚拟经济是其中之一。研究这个课题旨在说明人们的经济活动是开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对此必须排除传统固有观念:虚拟等于虚假、虚幻、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要树立虚拟是客观
存在的、真实的;只不过相对原有的状态而言,已经变态了,可以说虚拟经济是变态了的经济。这种变态了的经济是什么样的经济,它的表现、运作、影响以及与其它经济范畴的关系等,答复这些问题需要从马克思解释的虚拟资本理论谈起。一、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虚拟资本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对此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股票,而股
票为什么和怎样成为虚拟资本,那么往往做一般地分析。要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论,必须考察其思维逻辑。
1.虚拟资本想象论。在马克思以前,法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提出过“想象的资本”这一概念,他说:“国家有息证券不过是一种想
象的资本,它代表有来归还国债的一局部年收入。与此相等的一笔资本已经消耗掉了;它是国债的分母,但国家有息证券所代表的并不是这笔
资本,因为这笔资本早已不再存在。但新的财富必然会由产业劳动产生;而在这个财富中每年都有一局部预先指定给那些曾经贷出这个被消耗
的财富的人;这个局部是用课税的方法从生产这些财富的人那里取走,
然后付给国家债权人的。并且人们根据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①。这样的论述说明:在西斯蒙第看来,国债之所以是“想
关于股份制的发展历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_卫兴华
关于股份制的发展历史和
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
卫兴华,宫玉松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北京100872)
【内容摘要】股份制的发育程度取决于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发达到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的研究和评论,内容十分丰富,对我国建立和发展股份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但他们的有关论述,有被误解和曲解的地方,应当正本清源。
【关键词】股份制;股票交易;资本社会化;股权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0)01-0068-06
关于股份制的性质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看法:一派把股份制等同于私有制,一派则认为股份制天然具有公有制性质。两派观点形似对立,实则在思维逻辑上都把股份制作为经济制度范畴,赋予其非公即私的所有制属性。而且,两派往往都引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股份制的论述作为理论依据。因此,准确地而不是歪曲地、完整地而不是断章取义地理解经典作家对股份制的论述极为必要。但是,任何伟人的思想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只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即马恩所处时代股份制的发展状况,才能得出正确认识。
一、由不发达的股份制到
股份制占主导地位
早在15世纪,地中海沿岸已出现股份制的雏形。17世纪,适应资本原始积累需要,以殖民掠夺为目的的海外贸易公司应运而生,如英国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这些海外贸易公司虽带有特许和垄断性质,但已初步具备现代股份制公司的基本特征,因而成为“现代股份公司的前驱”。继海外贸易公司之后,以1694年英国成立英格兰银行为标志,股份制在金融业异军突起,并逐步排斥了非股份银行。到了19世纪特别是下半叶之后,股份制呈加速发展之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有一切发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后,党联系中国实际,制订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现状的经济发展方案。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党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然后改变路线方针,终于发现了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的企业制度理论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企业制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在当前企业制度改革的实践中, 有些人只是热衷于在西方企业理论中寻求依据,而没有对马克思的企业制度理论引起足够的重视. 孰不知马克思早就对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作过深刻而科学的分析.企业制度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题中之义.认识这一点,对指导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制度演进与生产力发展的一致性
马克思认为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企业制度的演进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
企业产生的起点是资本主义初期的简单协作. 在协作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个资本同时雇佣较多的工人, 因而劳动过程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并提供了较大量的产品的时候才开始的.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 为了生产同种商品, 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 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①协作使资本主义生产量的扩大引起了生产方式质的变化." 即使劳动方式不变, 同时使用较多的工人, 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 ②在简单协作阶段, 标志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工具还是以手工工具为主. 但协作的物质条件比过去优越," 较大量的生产资料积聚在单个资本家手中,是雇佣工人进行协作的物质条件, 而且协作的范围或生产的规模取决于这种积聚的程度." ③就在资本主义初期阶段, 生产力水平和分工协作决定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企业开始产生.
工场手工业使企业进一步发展." 工场手工业分工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 劳动工具的专门化, 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 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 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 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④以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和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使企业组织得到发展, 并使企业内部分工合理化内部组织层级化的特征日益显现.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法律的这一论述,提示出来的法的本质就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法不过就是被奉为法律的您们这个阶级的意志”,“而这种意志的内容就是由您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法律的这一论述,提示出来的法的本质就是什么?(20分) 参考答案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法律的这一论述提示了法的本质:
(1)法就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只有统阶级才能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把本阶级的意志作为国家的意志表现出来泊使全体社会致遵守。
(2)法就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的内容就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活条件决定的。
参考答案二:
1、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象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在任何情况下,被统治阶级的意志都不能作为独立的意志直接体现在法律里面。它只有经过统治阶级的筛选,吸收到统治阶级的意志之中,转化为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才能反映到法律中。
3、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不论是由统治阶级的代表集体制定的,还是由最高政治权威个人发布的,所反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而不纯粹是某个人的利益,更不是个别人的任性。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成员的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统治阶级的正式代表以整个阶级的共同的根本的利益为基础所集中起来的一般意志。
马克思炒股
[后语 ] 经向有关单位投诉 , 告知系无证施工 , 已勒令停工 。吾不 禁又大跌眼镜 ……◆
(作者单位 :中共铜陵市委办公室 )
期 。当时 , 波浪理论的创始者艾略特还未 准伦敦 “金 融时报指数” 浮幅回档的好时 搏杀 , 马克思赢得了 400 英镑的净利润 ,
在美国孕育 , 也谈不上有什么技术指标分 机 , 果断入市 ,多次吸纳美国几家有息证券 利润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
析体系 。因此 , 那时的英国股票市场似乎 和英国一些 股份公司的股票 , 买入后耐心
关的政策法规尚不健全 。马克思涉足股市 力决定将这 笔款子投入股海一试身手 。他 就非常理智地开始排发 , 逐一清仓 , 全面
的时期 ,恰好是英国颁布 《股份公司法》的 立 即给他 的亲密 战友和 助手恩格 斯写信 , 抛空 , 而决不迫涨杀跌或紧紧 “捂”住不
第二个年头 , 股份公司开始飞速发展的时 让他尽快办 好这笔款子的转赠手续 , 并瞅 放 , 坐在 “轿子”里不肯出来 , 这一次股市
知的马克思于 1864 年涉足股市的经历 。 克思手头刚好有一笔 “余钱”, 是一位故旧 形势为证券投资者创造了良好 、方便的投
那时正值英国大工业革命时期 , 虽然 临终时馈赠 给他的遗产 , 共 600 英镑 。于 资机会 , 股票开始反弹 , 并反弹到类似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论述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毛泽东、邓小平,他们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一问题有很多观点鲜明的论断,显示出各自富有时代特征的市场经济思想。同时也表明了社会主义从否认市场经济到逐渐承认市场经济,再到必须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一段历史进程。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科学性与开放性特征的,不是僵死的教条,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存在
出于严谨的科学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的著书立说来对未来的社会进行专门的描绘,只是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时,偶尔勾画一下未来社会的轮廓。马克思曾明确表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没有市场经济的思想,在《资本论》第一卷里说设想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鲁滨逊的劳动的一切规定又重演了,不过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社会范围内重演。鲁滨逊的一切产品只是他个人的产品,因而直接是他的使用物品。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这个时候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者各种劳动只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没有了商品货币关系,也没有市场存在的必要,自然也就没有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必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构想与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构想与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经济构想与实践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最⾼最后的形式。事实上,市场经济是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产⼒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它的充分发展,⼈类才能建⽴产品经济社会。俄国⼗⽉⾰命以来,⼈们⼀直在⽤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消灭了市场经济的未来社会模式,指导现实的还必须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实践。邓⼩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如何建设资本主义⾛到尽头前建⽴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填补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页空⽩。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
⼀、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科学地揭⽰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种⾃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社会主义的结论, 列宁客观地指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科学著作中, 最先说明了社会主义不是幻想家的臆造, ⽽是现代社会⽣产⼒发展的最终⽬标和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的创始⼈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亲⾝的实践和感性的经历,因此现在被认为是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的⼀些特征, 仅仅是来⾃马克思、恩格斯的⼀些理论推理和逻辑构想。这些理论推理和逻辑构想主要有这样⼏条: ( 1) 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的⽣产资料进⾏劳动, 即建⽴⽣产资料公有制; ( 2) 社会个⼈消费品实⾏按劳分配的原则; ( 3) 商品、货币关系消亡, ⽤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 ( 4) 按照预定计划调节社会⽣产, 即建⽴计划经济; ( 5) ⽣产能满⾜全社会成员的需要, 消灭了剥削, 全社会成员享受共同的福利并得到全⾯的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有关论述
马克思对虚拟资本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部分论述
由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第1章第2节《构成价值或综合价值》(1847年上半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09页,
生产资本越增加,它就越是迫不得已地为市场(这种市场的需求它并不了解)而生产,生产就越是超过消费,供给就越是力图强制需求,结果危机的发生也就越猛烈而且越频繁。另一方面,每一次危机又加速了资本的集中,扩大了无产阶级的队伍。
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1848年2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3页,
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部毁灭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1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278页
象往常—样,繁荣很快就产生了投机。投机常常是发生在生产过剩已经非常严重的时期。它是生产过剩的暂时出路,但是,这样它又加速了危机的来临和加强危机的力量。危机本身首先是爆发在投机领域中,而后来才波及到生产。因此,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爆发危机的原因不是生产过剩,而是无限制的、只不过是生产过剩之征兆的投机,似乎跟着而来的工业解体不是解体前急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过是投机领域内发生破产的简单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国际评述(三)》(1850年11月1日)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论述
一、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概念
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民族国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国家领土和民族成分的国家形式。这种国家形式以保护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本目的,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和矛盾特征。
2.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国家权力的扩张。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不仅是资本家阶级利益的代表和维护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国家权力的扩张和领土扩张的工具。
二、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历史演变
1.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取代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机器和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形成了资本主义民族国家。
2.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扩张,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不断地进行领土扩张和殖民地扩张,成为了对外侵略和掠夺的工具。这种国家形式不仅扩大了资产阶级的市场和资源,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
三、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特征和矛盾
1.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其表现为资产
阶级的国家,维护和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这种国家形式以国家权力
为工具,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家阶级的统治地位。
2. 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存在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资本主义体系的矛
盾和冲突,推动了国际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和变革。
四、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当代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论述对当代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公平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公平观
【正文】
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分配领域中的公平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当前学术界有关公平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还只是初步的,还有很多深层的理论问题需要澄清。本文试图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对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作一较为全面的阐述。
公平是一个为人们在众多领域中大量使用的概念,我们在这里所要阐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分配领域中的公平的看法。对于分配领域中的公平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虽未作过专门、系统的阐发,但在他们的论著中,涉及这一问题的论述却很多。
一、公平是对现实分配关系与他们自身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时说:“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规律,产品的绝大部分不是属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人。如果我们说:这是不公平的,不应该这样,那末这句话同经济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09页。)由此可见,公平只是一种价值判断。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由现存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分配关系本身并不存在公平与否的问题。当人们说某种分配关系公平时,其所说的公平说到底是指这种关系满足了他们的利益;反之,则是指这种关系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二、任何评价都要以某一尺度为依据,公平也是如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尽管公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社会集团那里往往具有不同的内容,但无论哪种公平都是以某种尺度为依据的。在谈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买卖时,马克思说:“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绝不是不公平的。”(《资本论》第1卷,第219页。)因为资本家是“按照商品交换的各个永恒规律行事的”(同上)。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换中,公平的尺度是等价交换原则,符合这一原则的交换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在谈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时,马克思说过这样一段话:“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这段话虽然讲的是“平等”问题而不是“公平”问题,但这里所讲的“平等”无疑也包括“公平”的含义。这表明,在马克思看来,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分配中的公平也是以某一尺度即以“劳动”为依据的。符合“按劳”这一尺度的分配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治理和发展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是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对社会治理和发展也有一些相关的论述。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
1. 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和技术,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
3. 剥削和阶级压迫: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阶级压迫。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是由于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存在,而这种剥削和压迫将引发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
4. 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其中阶级消失,人们享有平等的财富和资源分配。而社会主义则是通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
劳动者的民主参与。
5. 国家和社会管理: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的作用有一定的见解。他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统治阶级对其他阶级实施统治的工具。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阶级的消亡,国家也将逐渐消亡,达到真正的社会管理与治理。
6. 社会意识和阶级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意识和阶级意识形态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任何时代的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通过封闭性教育体系和意识形态来维持自身的阶级统治,这种阶级意识形态也会引发人民群众的反抗。
7. 科学技术和人类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他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解放的重要力量,能够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有一切发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后,党联系中国实际,制订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现状的经济发展方案。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党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然后改变路线方针,终于发现了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