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精髓
儒家精髓语录
儒家精髓语录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论语·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申鉴·杂言上》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6、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宋轼《晁错论》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11、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
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求生。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保生。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乐生。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或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归根结底:
三家本是一家。
都在讲一件事情:因果!
都主张一个观点:道德!。
2.1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
其具体意义如下:1.儒家文化的“仁”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家文化的“礼”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
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
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
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
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
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
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
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
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
儒家思想十大精髓总结
儒家思想十大精髓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修身、治国、安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形成了儒家思想的十大精髓。
第一、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以爱人为中心的道德行为。
儒家强调个人应当具备仁德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体恤他人。
第二、礼:礼是一种行为准则,涵盖了个人生活、社会关系、国家事务等方面。
儒家认为,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可以和谐共处,使社会秩序稳定。
第三、义:义强调奉献和忠诚。
儒家认为,个人应该尽己之力为国家、社会和家庭作出贡献,追求社会和谐与公正。
第四、学:学习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主张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提高个人素质,同时也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五、道:道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原则,它指的是人与天道的一种和谐状态。
儒家认为,通过追求道德行为,可以使个人和社会达到和谐的境界。
第六、政治:儒家强调良好的政治秩序和有效的治理。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刚正的政治手段,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第七、人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
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具备一种善良和正直的本性,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熏陶,就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第八、家庭:家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义务和责任进行规范。
第九、天命:儒家认为,天命是指上天赋予君王和统治者的责任和使命。
君王和统治者应该以天命为准则来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稳定。
第十、中庸:中庸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克己奉公、不偏不倚的原则。
个体应当保持平衡,在行为中避免偏激和极端。
总结起来,儒家思想的十大精髓可以概括为:仁、礼、义、学、道、政治、人性、家庭、天命、中庸。
这些精髓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对塑造中国社会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道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
其具体意义如下:1.儒家文化的“仁”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家文化的“礼”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做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
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
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
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
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
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
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
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
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
XXX三家的思想精髓
XXX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最新精选】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儒家的思想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
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孔子还提出“中庸之道”。
对于“中庸”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介绍了自己的观点,‘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
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
“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
张博士对发源于齐鲁大地的“中庸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
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道家的思想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
一个国家只有顺应自然和民意,才能国运昌隆。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庄子在《应帝王》中认为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无所累的至人。
18句话概括儒家精髓
1、关于品德: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2、关于合作: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
3、关于做事: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中庸》
4、关于逆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5、关于理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再齐其家,再修其身,再正其心,再诚其意,再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6、关于思想: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7、关于处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8、关于规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9、关于职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
10、关于社交: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
11、关于宣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
12、关于人心: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论语》
13、关于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
——《论语》
14、关于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15、关于好恶: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孔子《论语》
16、关于兴趣: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
17、关于习惯: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18、关于相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
儒家思想精髓九个字
儒家思想精髓九个字儒家思想精髓九个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不用多讲,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义”是孟子的思想核心;“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
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
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影响着中国上千万年的历史。
儒家文化的精髓已经深入人心,它的文化精髓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这样对于现今时代的城市文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就由小编我简单介绍一下儒家文化的精髓。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儒家人文思想精髓概述
儒家人文思想精髓概述傅荆原儒学广博而深邃。
评议儒学的论著与论文更是汗牛充栋。
鉴于儒学的主体在于其积极入世的人文思想,本文特将其中的精髓作一概述,以利广大读者对此有一个虽然概略却较为系统的了解。
这包括儒家的核心理念、处世原则、财富观念、和谐主张、治国思想五个部分。
限于笔者的水平,不确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读者多多赐教。
文中所有引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论语》和《孟子》。
一、儒家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义”。
所谓“仁”,就是对他人的爱心,即“仁者爱人”。
爱谁呢?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即“亲亲为大”;其次,要敬事自己的老人进而敬事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再次,要把这种爱心推广到四海之内,即“推恩足以保四海”;最后,还要广而爱惜天下万物,即“仁民而爱物”。
一言以蔽之,“仁”就是推己及人、由近至远、以至于天下万物的广博爱心。
儒家之“仁”如此博大的爱心,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博爱”主张相比,不仅内涵上更为广博,而且时间上约早两千年!所谓“义”,儒家最初的解释为“义者宜也”,是指正当的言行,也就是指符合“仁”的规范的社会实践,其中突出了一个“正”字。
需要注意的是,“仁”之“爱”侧重于对他人的爱;“义”之“正”侧重于对自己的正。
汉代董仲舒讲得很明确:“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义之法,在正己,不在正人。
”(《春秋繁露·仁义法》)可惜的是,后来不少人将“义”狭隘地理解为“义气”,以至于带有浓厚的“党同伐异”的色彩,就不符合“义”的原意了。
孔子明确指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就是说,君子应当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应当帮着别人干坏事。
这里显然有一个对事物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的判断在前。
《礼运》云:“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这是古代对“义”所归纳的十项具体要求,即:长辈对儿女应当慈爱,儿女对长辈应当孝顺,哥哥应当爱护弟弟,弟弟应当尊敬哥哥,作丈夫的应当尽到丈夫的责任,作妻子的应当尽到妻子的义务,年长者对年幼者应当宽厚,年幼者对年长者应当温顺,身为国君应当施行仁政,身为臣子应当竭尽忠诚。
儒家文化精髓与传承
儒家文化精髓与传承一、儒家文化精髓中心:以“仁”为中心●提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二、儒家八派三、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四、儒家文化传承1、至圣先师:仁:(1)、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2)、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3)、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4)、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2、孟氏之儒3、孔氏之儒4、汉: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谶纬之学5、魏晋: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6、唐:韩愈为排佛而倡导的儒家“道统”说7、宋明:兼取佛道思想的程朱理学:“存理去欲”:“去人欲,存天理”,陆王(宋代陆九渊和明代王守仁)的心学8、明清:王夫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
天下惟器:《周易.系辞上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道器说五、现代新儒学:借鉴儒家文化“天人共生”理念,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吸收儒家文化中有关道德修养理念,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3、弘扬儒家文化传统中的忧患意识,借以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儒道佛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孔子儒家思想之精髓
孔子儒家思想之精髓(一)自强不息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
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
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
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
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
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
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
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
《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
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
《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
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
《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儒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的精髓“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儒道佛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精髓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义——原指"义气",即行为基础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诚信。
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节——气节和节操。
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
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
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
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2、又称“贞节”。
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
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
“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
“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
勇——儒家的伦理范畴。
指果断、勇敢。
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
“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
让——指谦让、礼让。
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