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精髓
儒道佛三种思想精髓总结
儒道佛三种思想精髓总结
儒道佛是三种重要的中国思想流派,它们都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各有其独特的思想精髓。下面将对儒道佛三种思想的精髓进行总结,以1000字进行阐述。
儒家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仁爱为本、礼治为道”的理念上。儒家思想强调人性本善,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谐和个人成就。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意味着对他人的关怀、同情和尊重。仁爱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以爱和和谐相处,通过教育和修养来达到内心的完善。而礼治之道则是儒家认为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儒家通过提倡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重视道德规范的约束。儒家的政治思想也强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榜样行为和道德规范来影响和引导民众,以达到和谐有序的社会。
道家思想的核心精髓体现在“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的理念上。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不以强制和外力来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事物的本性。返璞归真强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认为个体应当舍弃执着和欲望,回归本真的内心。道家思想还强调“无用之用”,即认为让自己的行为自然而然,不做强迫的改变和干预,而是接纳和顺应事物的本然状态。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平衡有着积极的作用。
佛家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诸法无我、因果循环”的理念上。佛家思想认为众生之所以苦恼,是因为他们执著于自我、利己心太重。佛教通过修行来抛弃自我,认识到世界的无常和无我,
实现心灵的解脱和平静。佛家思想强调因果关系,认为种下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它主张人们应当通过正念、慈悲和智慧来积累善因,从而获得善果。佛教还积极倡导慈悲心与舍己为人的精神,通过放下自身的欲望和执着,来追求智慧和内心的平静。
论语的思想精髓
论语的思想精髓
《论语》的思想精髓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论语》集中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录,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作为儒家经典的代表,《论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主要探讨《论语》的思想精髓,分别从仁、礼、孝、忠、诚、谦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仁的思想精髓
《论语》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基本体现。仁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和前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强调爱人、敬人、同情人,主张在公共和私人关系中都应体现出对他人的考虑和关心。孔子认为仁至于义,这说明仁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向义的方向发展,是一种治理人心的方法。
二、礼的思想精髓
“礼不足,民无所措手足。”孔子的这句话表明了礼的重要性。礼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在《论语》中,孔子非常重视礼,认为“学而优则仕,礼仪之极也”。礼是行为的规范,是构成社会秩序和个人品行的基石。在孔子看来,只有做到了礼,才能够顺应天意,符合道德伦理,体现出人的高尚品质。所以,礼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道德。
三、孝的思想精髓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美德,强调
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孝的重要性,认为孝
乃万善之首,孝顺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孝是一种美德,一种传统,
一种人格修养。在道德品质上,孝比任何东西都要高尚,是心灵的一
种升华和显著特征。
四、忠的思想精髓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下;孰敢不正?”这是孔子关于忠的论述。忠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对事业、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忠诚,是为了正
儒道佛思想精髓
儒道佛思想精髓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儒道佛思想精髓
精品文档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
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
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
谐的社会。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
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
汤羹等),不吃没滋味。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求生。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保生。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乐生。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或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归根结底:
三家本是一家。
都在讲一件事情:因果!
都主张一个观点:道德!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第一篇: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孔子还提出“中庸之道”。对于“中庸”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介绍了自己的观点,‘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张博士对发源于齐鲁大地的“中庸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
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2 道家的思想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一个国
儒家思想十大精髓总结
儒家思想十大精髓总结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修身、治国、安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形成了儒家思想的十大精髓。
第一、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以爱人为中心的道德行为。儒家强调个人应当具备仁德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体恤他人。
第二、礼:礼是一种行为准则,涵盖了个人生活、社会关系、国家事务等方面。儒家认为,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可以和谐共处,使社会秩序稳定。
第三、义:义强调奉献和忠诚。儒家认为,个人应该尽己之力为国家、社会和家庭作出贡献,追求社会和谐与公正。
第四、学:学习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主张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提高个人素质,同时也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五、道:道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原则,它指的是人与天道的一种和谐状态。儒家认为,通过追求道德行为,可以使个人和社会达到和谐的境界。
第六、政治:儒家强调良好的政治秩序和有效的治理。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刚正的政治手段,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
福。
第七、人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具备一种善良和正直的本性,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熏陶,就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第八、家庭:家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义务和责任进行规范。
第九、天命:儒家认为,天命是指上天赋予君王和统治者的责任和使命。君王和统治者应该以天命为准则来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稳定。
第十、中庸:中庸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克己奉公、不偏不倚的原则。个体应当保持平衡,在行为中避免偏激和极端。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儒:社会之道;道:自然之道;佛:宇宙之道。
1、儒家的精髓:
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2、道家的精髓: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佛家的精髓:
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家的思想精髓是“以人为本”,道家的思想精髓是“无为而为”,佛家的思想精髓是“众生平等”。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中诞生了很多学派,影响最大的便是儒、释、道三家。那么,他们三家的思想精髓分别是什么呢?
•01
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历年来,人们遵循着“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思想理念。
•02
儒家偏入世,注重仁、义、礼、智、信。信奉“以人为本”,鼓励个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03
道家偏出世,注重清心寡欲、无为而为。鼓励人们亲近自然、淡泊名利、顺其自然。
•04
佛法包含世间法,以出世的思想去入世。讲究因果报应、众生平等,注重磨炼自己的心性。
•05
儒、道、佛三家各成体系,其学说是我国文化的命脉,倡导我们从善、尊重自然、改造社会。
儒家思想的精华指的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精华指的是什么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其中儒家的思想精华是什么呢?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的角度去看看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什么吧!
一、儒家思想之中庸文化
“中庸”就是强调“善”对于“中庸“的概念,“‘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作为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中庸”核心是礼乐文化。
二、儒家思想之中庸精神
对于中庸精神与书法的影响,“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文化没必要一味与国际接轨”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我国现有的一切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他特别强调与传统接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在很多外国思想家正在反思社会运行模式和走向,并感觉到了其中的潜在危机。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结果就是:
把目光投向中国,而他们关注的焦点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和重要性必将日益显现出来,目前这一点已经有所表现。”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所以,我们要强调与传统接轨,兼容其他文化的优秀精神,而没有必要一味盲目强调与国际接轨。”
18句话概括儒家精髓
1、关于品德: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2、关于合作: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3、关于做事: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4、关于逆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5、关于理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再齐其家,再修其身,再正其心,再诚其意,再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6、关于思想: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7、关于处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8、关于规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9、关于职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
10、关于社交: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11、关于宣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
12、关于人心: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13、关于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论语》
14、关于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5、关于好恶: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子《论语》
16、关于兴趣: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17、关于习惯: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18、关于相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核心价值
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核心价值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灵魂。它是在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核心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
1. 人性论
人性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人性本善。儒家将人性分为内在的道德本质和外在的形式行为两个方面,强调了“天赋人权”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发挥自己能力和个性的权利。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的道德本质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只有通过内心的清净和修养,才能最终体现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2. 社会关系论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着亲和、友爱和和谐的社会。这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有一定的区别,儒家认为人
不能单独存在,只有在和别人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儒家也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人际关系中的核
心和基础,在家庭中,人们可以得到最真挚的情感和关爱,也可
以学会付出和分享。
3. 教育论
在儒家思想中,教育被看作是塑造人性和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儒家强调了对教育者的要求,认为教育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
质和优秀的学术能力,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儒家
还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认为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点和潜力,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
共同发展。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1. 仁爱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它被认为是人类最高境界的
表现。儒家强调了仁爱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只
儒家思想精髓九个字
儒家思想精髓九个字
儒家思想精髓九个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不用多讲,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义”是孟子的思想核心;“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
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
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
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
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
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
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
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
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
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
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影响着中国上千万年的历史。儒家文化的精髓已经深入人心,它的文化精髓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这样对于现今时代的城市文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接下来就由小编我简单介绍一下儒家文化的精髓。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的精髓
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孔子儒家思想之精髓
孔子儒家思想之精髓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精髓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义——原指"义气",即行为基础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诚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节——气节和节操。1、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
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2、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
勇——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
让——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