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见义勇为人员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行为,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见义勇为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维护社会治安、抢险救灾、救死扶伤等。
第三条见义勇为是指非因法定职责或者法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合法行为。
第四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见义勇为工作,建立健全见义勇为人员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第五条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二)行为人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三)行为人的行为对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具有积极作用;(四)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第六条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程序:(一)由行为人所在单位、社区(村)或者有关部门向见义勇为评定机构提出申请;(二)评定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必要时进行调查核实;(三)评定机构根据审核结果,提出认定意见;(四)对认定的见义勇为行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三章见义勇为人员的权益保障第七条见义勇为人员享有以下权益:(一)获得表彰和奖励;(二)享受优待政策;(三)医疗、康复等方面的优先照顾;(四)其他合法权益。
第八条见义勇为人员在遭受侵害时,有权依法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九条见义勇为人员在因见义勇为行为受到伤害或者牺牲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抚恤、赔偿。
第四章奖励和保护措施第十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见义勇为行为给予以下奖励:(一)授予荣誉称号;(二)颁发奖金、奖品;(三)优先安排就业、培训等。
第十一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见义勇为人员实施以下保护措施:(一)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二)对侵害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三)对因见义勇为行为受到伤害或者牺牲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给予生活救助和精神慰藉。
河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
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2号)《河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已经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7年12月1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7年12月4日河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2017年12月1日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行为确认第三章权益保护第四章表彰奖励第五章社会保障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保障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的确认以及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适用本条例。
本省户籍人员在本省行政区域外被确认为见义勇为的,适用本条例,但是行为发生地予以奖励和保障的除外。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是指非因法定职责、法定义务或者约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制止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者救人、抢险、救灾的合法行为。
第四条奖励和保障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实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抚恤优待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各部门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
日常事务由公安机关办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和计划生育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等相关工作。
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应当及时宣传报道见义勇为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见义勇为人员奖励保障和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足额保障。
第七条省辖市、县(市、区)依法成立的见义勇为基金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做好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相关工作。
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办法
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弘扬正气,鼓励见义勇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广安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见义勇为,是指公民在履行特定义务以外,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他人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同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见义勇为行为。
第四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应当对见义勇为进行表彰和奖励。
对有突出表现的见义勇为个人或群体,由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五条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依法受保护。
见义勇为负伤人员享有被救助的权利。
第六条对见义勇为人员的保护,坚持及时、有效的原则;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本办法,具体工作由各级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
教育体育、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退役军人、保险等部门,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对见义勇为人员的保护和奖励工作。
宣传、文化广电旅游、精神文明建设部门及各新闻媒体应积极宣传见义勇为先进事迹。
第二章确认第八条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和公安等有关部门反映见义勇为事迹。
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接到有关反映后,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了解、核实情况。
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
第九条见义勇为行为经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确认,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见义勇为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应在报同级人民政府确认前向社会广泛征询意见:(一)报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表彰奖励的;(二)申报“烈士”称号的;(三)社会反响较大需要征询意见的其他情况。
公民对前款规定的见义勇为行为有异议的,应当自征询意见之日起15日内向征询机关提出。
见义勇为奖励实施方案
见义勇为奖励实施方案为了充分肯定和表彰见义勇为行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维护和危难救助工作,树立见义勇为的典范形象,特制定本奖励实施方案。
一、奖励对象。
凡是在公共场所、道路、水域等公共场所见义勇为,有力挽救他人财产损失或者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行为,经查实属实的,均可被视为见义勇为行为,成为奖励对象。
二、奖励标准。
1. 个人见义勇为行为,经查实属实的,一次性奖励不低于人民币5000元;2. 集体见义勇为行为,经查实属实的,一次性奖励不低于人民币10000元;3. 对于见义勇为行为的个人或集体,如有特别卓越表现,可酌情增加奖励金额。
三、奖励程序。
1. 发现见义勇为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2. 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调查核实;3. 对于经调查核实属实的见义勇为行为,相关部门应当及时给予奖励,并在媒体上做出通报表彰。
四、奖励资金来源。
奖励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确保奖励资金的及时发放。
五、奖励方式。
奖励可以采取现金奖励、奖状、奖牌等形式,同时可以在媒体上做出通报表彰,树立典范。
六、奖励效果。
通过见义勇为奖励实施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维护和危难救助工作,树立见义勇为的典范形象,提升社会正能量。
七、奖励监督。
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奖励实施方案的监督机制,确保奖励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奖励对象的公正评定。
八、奖励宣传。
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见义勇为奖励实施方案的宣传力度,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见义勇为行为,共同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总之,见义勇为奖励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充分肯定和表彰见义勇为行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维护和危难救助工作,树立见义勇为的典范形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
希望全社会都能积极参与,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实施办法【最新版】
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实施办法第一条为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并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
本市户籍居民在本市行政区域外实施见义勇为行为,参照本办法予以奖励和保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见义勇为,是指根据《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规定,不负有法定职责、法定义务的人员,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制止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者实施救人、抢险、救灾等行为。
保安员、辅警、治安联防员、交通协管员等负有约定义务的人员,与违法犯罪分子英勇搏斗或者实施抢险、救灾、救人行为,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
公民救助有赡养和抚养义务的直系亲属的行为、有监护职责的公民救助被监护人的行为,应当视为履行法定义务,不认定为见义勇为行为。
第四条本办法由本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日常工作由同级公安机关负责,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教育、卫生健康、住房城乡建设、审计、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相关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应当协助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
第五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成立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负责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
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由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教育、卫生健康、住房城乡建设、司法行政等部门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公安机关负责。
第六条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行为的人员及其近亲属,可以向行为发生地所在的区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申请确认见义勇为行为。
有关单位和个人也可以举荐见义勇为人员。
申请、举荐确认见义勇为的,应当自行为发生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
没有申请人、举荐人的,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可以依照职权予以确认。
第七条向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申请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一)行为人的身份等有关基本情况;(二)行为人受伤、残疾或者死亡的,提交法医鉴定、司法鉴定机构证明、评残证明或者死亡证明;(三)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材料或者公安机关的询(讯)问材料;(四)有关单位、人员的见证材料。
见义勇为行为的奖励方案
见义勇为行为的奖励方案第一部分:见义勇为的定义和重要性见义勇为,是一种充满勇气和正义感的行为,通常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个人为了拯救他人的生命或财产而不顾自身安危,采取积极行动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体的高尚品德,还对社会和社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见义勇为行为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挽救生命、减轻伤害,同时也鼓舞了其他人积极参与社会的安全和秩序维护。
第二部分:见义勇为行为的奖励方案概述在社会中,为了鼓励和表彰见义勇为行为,许多地区和国家都建立了相应的奖励制度。
这些奖励方案通常包括物质奖励、荣誉表彰和其他特殊待遇。
在本部分,我们将探讨见义勇为行为的奖励方案,以及它们的影响。
1. 物质奖励物质奖励通常是对见义勇为者的一种经济补偿,用来鼓励他们采取积极行动。
这些奖励可以包括奖金、奖品、教育基金或其他金融支持。
物质奖励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见义勇为者应对因他们的行为而可能产生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种实际的认可和感谢方式。
2. 荣誉表彰荣誉表彰是另一种常见的见义勇为奖励方式。
这包括授予奖章、勋章、感谢信、证书或其他荣誉称号,以公开表扬见义勇为者的行为。
荣誉表彰不仅为个人树立了表率,还为其他人提供了榜样,鼓励他们在需要时也采取积极行动。
3. 特殊待遇一些地区还提供特殊待遇,如医疗支持、法律帮助、心理咨询等,以确保见义勇为者能够得到全面的支持。
这种支持有助于减轻见义勇为者可能面临的身体和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恢复和继续生活。
第三部分:见义勇为行为奖励方案的影响见义勇为行为奖励方案对社会和个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影响因素:1. 社会的安全感和秩序奖励见义勇为行为有助于提高社会的安全感和秩序。
人们知道,如果他们置身于紧急情况中,可能会得到帮助,因为其他人愿意采取行动。
这种信心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和安全的社区。
2. 鼓励更多的见义勇为行为奖励制度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见义勇为行为。
人们通常受到奖励的诱惑,特别是在需要冒风险时。
《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征求意见4篇
《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征求意见4篇《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征求意见 1第八条见义勇为行为和人员的确认,由行为发生地县级见义勇为工作部门负责。
第九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事迹突出,可以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一)同正在实施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二)同正在实施侵害国家、集体财产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三)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犯罪嫌疑人、破获重大刑事犯罪案件的;(四)为保护国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抢险、救灾、救人的;(五)其他见义勇为的。
第十条行为人或者其近亲属可以向行为发生地的县级见义勇为工作部门申请确认见义勇为。
发现见义勇为行为的有关部门、单位,以及行为人所在单位、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受益人可以向行为发生地的县级见义勇为工作部门举荐见义勇为人员。
申请、举荐确认见义勇为的,应当提交书面材料。
对工作中发现的见义勇为行为,行为发生地的县级见义勇为工作部门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和确认工作。
第十一条申请、举荐确认见义勇为的,应当自行为发生之日起二年内提出。
第十二条县级见义勇为工作部门受理申请、举荐后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收集有关证明材料;对情况复杂、争议较大的,应当组织公安、民政等部门进行评审。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见义勇为工作部门的调查核实工作,如实提供信息材料,不得弄虚作假。
第十三条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县级以上公安、民政等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可以作为确认见义勇为的依据。
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受益人、目击证人出具的证明材料,经查证属实,也可以作为确认见义勇为的依据。
第十四条县级见义勇为工作部门应当在行为发生地将拟确认的见义勇为人员名单和主要事迹向社会公示,时间不少于七日。
因涉及国家秘密、保护见义勇为人员人身安全等特殊情况需要保密的,可以不予公示。
第十五条确认工作应当自受理申请、举荐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十个工作日;需要以公安、民政等部门的处理结论作为确认依据的,所需时间不计入确认期。
对见义勇为人员管理制度
对见义勇为人员管理制度一、序言见义勇为是指在危急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帮助他人解危救急的行为。
这些人通常是因为正直善良、有责任感和担当,才会在危险时刻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帮助他人。
见义勇为人员的行为无疑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他们是宝贵的财富。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见义勇为人员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见义勇为人员的定义和标准见义勇为是指在意外、灾难或其他危急情况中,见义勇为人员不计个人得失,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帮助他人解危救急的行为。
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 志愿行动:见义勇为人员的行为应当是自愿的,不受任何强制、胁迫或其他不道德的手段。
2. 担当责任: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愿意承担相应后果。
3. 不计较个人得失:见义勇为人员的行为应当是出于正义、善良的动机,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4. 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危急情况下,见义勇为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 身体健康: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以便在危险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行动。
三、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对于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他们的行为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社会应当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1. 奖励措施:(1)表彰奖励:对见义勇为人员的行为应当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可以通过颁发荣誉证书、颁发奖章、发放奖金等形式。
(2)物质奖励:可以考虑给予见义勇为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发放一定的奖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等。
(3)精神奖励:社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见义勇为人员进行精神慰藉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支持。
2. 保护措施:(1)法律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行为应当得到法律上的保护,不能因为自己的见义勇为行为而受到惩罚或者其他不公正的对待。
(2)医疗保障:对于在见义勇为行为中受伤的人员,社会应当提供免费的医疗保障,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
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
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是指对于因见义勇为行为遭受伤害、残疾或死亡的人员进行救助和补偿的制度安排。
根据《见义勇为人员救助条例》,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救助范围:凡是在危险情况下自愿实施抢险救灾、保护公私财产、抓捕犯罪嫌疑人、救助火灾、道路交通及其他事故的行为被确定为见义勇为行为的人员,可以享受救助和补偿。
2. 伤残补助:见义勇为人员一旦因救援行动而导致伤残,将根据伤残程度给予相应的一次性补助,在丧失劳动力时还可以享受伤残保险待遇。
3. 生活救助:见义勇为人员如果因救援行动导致生活困难,可以向当地社会救助机构申请生活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4. 现场救助:对于见义勇为人员在救助行动中遭受的紧急医疗救治需要,可以提供紧急医疗救助和抢救。
5. 奖励措施:对于见义勇为行为特别突出、给予社会以重大影响的个人或单位,可以给予表彰奖励,并提供荣誉证书。
6. 公示公告: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公示见义勇为人员救助政策、救助对象和救助进程,确保救助工作的透明度。
值得注意的是,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具体实施可能存在差异,一些地方可能还有补偿款项、医疗费用报销等其它具体救助措施。
这些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鼓励见义勇为行为,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并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见义勇为奖励金标准
见义勇为奖励金标准一、行为性质和情节见义勇为行为是指在法定职责之外,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行为。
根据行为的性质和情节,可以将见义勇为行为分为以下三类:1. 抢险救灾: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中,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行为。
2. 见义勇为:在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时,勇于制止、斗争或协助警方抓捕罪犯的行为。
3. 其他英勇行为:其他在非职责范围内的英勇行为,如在突发事件中舍己为人、救死扶伤等。
二、贡献程度见义勇为行为的贡献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特别重大贡献: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舍生忘死,做出重大贡献的行为。
2. 重大贡献: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做出突出贡献的行为。
3. 较大贡献: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协助警方抓捕罪犯等行为。
4. 一般贡献:其他英勇行为,如舍己为人、救死扶伤等。
三、奖励种类和标准根据见义勇为行为的贡献程度,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
奖励种类和标准如下:1. 物质奖励:给予现金奖励或其他物质奖励,标准根据贡献程度而定。
具体标准如下:特别重大贡献:奖励金额XXXX元以上;重大贡献:奖励金额XXXX元以上;较大贡献:奖励金额XXXX元以上;一般贡献:奖励金额XXXX元以上。
2. 荣誉奖励:颁发荣誉证书、奖章等,以表彰见义勇为行为。
荣誉证书和奖章的等级根据贡献程度而定。
3. 其他奖励:如提供培训、就业等方面的帮助,以及其他形式的帮助和支持。
四、奖励审批程序见义勇为奖励的审批程序如下:1. 申报与核实:被表彰人或其亲属可以向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申报见义勇为行为。
申报后,由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和认定。
2. 评审与等级确定:由见义勇为评审委员会对被认定的事迹进行评审,根据行为的性质、情节、贡献程度等综合因素确定奖励等级。
3. 公示与异议处理:评审结果应当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
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
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是指对于见义勇为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和保护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鼓励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见义勇为,积极参与救助行动,同时也是对其付出和牺牲的一种回报。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见义勇为人员有权获得下列救助:
1. 获得奖励金或物质奖励,作为对其见义勇为行为的鼓励和肯定。
2. 受到法律的照顾和保护,不承担因救助行为而引发的责任或风险。
3. 获得医疗费用和误工费的补偿,在救助过程中受伤或者导致经济损失所造成的费用可以由相关单位进行支付。
4. 享受一定的社会关爱和帮助,包括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就业帮扶等。
根据具体情况,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的实施主体可以是、相关部门、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等。
制度的具体实施和操作细则需要通过法律、和规定来确立和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见义勇为行为是一种主动行为,出于个人的判断和善意帮助他人的行为。
而见义勇为人员救助制度的设立,旨在为其提供应有的奖励和保护,以进一步推动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和弘扬。
河南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解读心得体会--word范文资料
河南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解读心得体会以下是查字典范文网整理的河南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解读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河南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解读心得体会:今年4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出台《河南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条例》),并向全社会公示。
《条例》中规定,非因法定事由,企业不得辞退或者解雇见义勇为人员。
见义勇为是在他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时的一种个人行为,在维护社会正义的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见义勇为者在勇为之后或许会面临一些不可预知的事情,而《条例》的出台为见义勇之后的不可预知“撑腰”,适时地保障他们勇为后的权益。
见义勇为本是人们在面对危险或者不法事情时发自内心对正义的维护而采取的侠义行为。
但是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这种侠义行为渐渐离我们远去,换来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保思想,这样发展下去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面对危险或者不法行为时,如果都是自保,更甚至是麻木的对待,那人与人之间没有互相帮助的侠义心,只有自私自保的自我思想,这样下去,社会也将失去爱心,变得麻木寒冷。
见义勇为要提倡。
提倡见义勇为不应仅仅只在口头上,要形成有利于见义勇为行为的大环境,更要从思想上树立互帮互助的意识。
人与人之间多些帮助,少些冷漠。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测试视频,内容是测试陌生人在街头抢孩子时周围人的反应。
视频显示,在美国街头发生抢孩子的事情,孩子周围的一些人会自发的奋力追赶,追上并控制住陌生人,然后询问一番,当得知是在测试路人反应时,追赶的人和测试人都高兴的一笑。
但是到了国内,情况完全不同。
同样的测试,而且还是在闹市区,人们的反应,只是好奇的看一眼,然后默然的走开。
这种冷漠的态度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对见义勇为的人需要保障。
见义勇为一般都是要面临危险的,对于见义勇为者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不可预料。
这就需要政府建立一定的保障制度。
对于真正因见义勇为而受到伤害的人,要用保障制度给予帮助,这不仅是帮助见义勇为者,更是体现这个社会在关注着见义勇为的人,同时对形成互帮互助的大环境有推动作用,切不可对见义勇为者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河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
河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草案)征求修改意见发表时间:2017-10-13 来源:大河网字体:[大][中][小] [关闭] 现将《河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草案)》(审议修改稿)送上,请提出修改意见,于2017年10月25日前将书面修改意见寄送至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法规三处,或者将修改意见以传真形式进行反馈。
联系人:XX联系电话:XX (兼传真) XX电子邮箱:XXXX省人大法制委员会XX年XX月XX日河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草案)(审议修改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行为确认第三章权益保护第四章表彰奖励第五章社会保障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保障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的确认以及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适用本条例。
本省人员在本省行政区域外见义勇为的,抚恤优待和社会保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是指非因法定职责、法定义务或者约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与正在发生的]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救人、抢险、救灾的合法行为。
第四条奖励和保障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实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抚恤优待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倡导科学合理实施见义勇为。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见义勇为工作的领导,负责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各部门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见义勇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日常事务由公安机关办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和计划生育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等相关工作。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及时宣传报道见义勇为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见义勇为]社会氛围。
见义勇为章程
见义勇为章程见义勇为是指在危险或紧急情况下,见到他人受到伤害、遭遇不公或面临危险时,以自己的努力保护他人或解救他人的行为。
见义勇为行为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之一,具有极高的道德和人文价值,能够激励和团结全社会人们的正气和助人精神。
以下是见义勇为章程相关参考内容:一、基本原则1. 公益性原则:见义勇为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人的安全和人身财产的利益,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2. 遵纪守法原则:见义勇为行为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违背法律和秩序,在保护他人安全的同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人道主义原则:见义勇为行为应该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人权,帮助他人解除困难和危险,以责任和奉献精神为出发点和前提。
二、行为范围1. 保护他人安全:见到他人受到攻击、威胁或紧急情况时,有义务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他人的人身安全,防止他人受到伤害。
2. 解救被困人员:见到他人遭受意外事故、自然灾害或其他不良情况时,有义务展开救援行动,解救被困人员,减少损失和伤害。
3. 报案和证人证言:见到他人受到违法犯罪行为时,有义务报案和配合警方调查,提供真实的证人证言,为执法机构维护社会治安提供协助。
三、权益与义务1. 权益保障:见义勇为者享有法律和社会的保护,不受追究和处罚,其合法权益不得侵犯,包括名誉、荣誉和财产权益。
2. 补偿与奖励:当见义勇为者在行动中受到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时,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并享受相关的奖励和荣誉。
3. 义务与责任:见义勇为者有义务在行动前对自身的安全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和准备,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手段进行行动,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四、奖励与表彰1. 奖励机制:社会各界应建立见义勇为的奖励机制,对见义勇为者给予经济奖励、荣誉称号等形式的肯定和鼓励。
2. 宣传报道:见义勇为行为应该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报道,用事实证明见义勇为者的伟大和可贵,鼓舞更多人积极参与见义勇为。
3. 教育引导: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将见义勇为作为社会公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培养见义勇为的精神和意识。
见义勇为奖励金标准
见义勇为奖励金标准见义勇为是指在面对危急情况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积极地参与救援、保护他人或公共财产安全的行为。
为了鼓励并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见义勇为的行动中,各级政府不断完善见义勇为奖励制度,确保见义勇为行为能够得到及时、公正、合理的奖励。
本文将介绍见义勇为奖励金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奖励金发放额度的确定见义勇为奖励金的发放额度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测算的。
一般情况下,奖励金会根据以下几个因素来决定:1.危急情况的严重程度:奖励金的额度会根据行为发生的具体危急情况的严重程度来判定。
比如,参与人员在火灾、地震等灾害中的救援行动会获得更大的奖励金。
2.参与人员的行为表现:奖励金的数额还与参与人员的行为表现有关。
如果参与人员的行为表现更加勇敢、积极,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保护了更多的财产安全,那么他们将会获得更高的奖励金。
3.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奖励金的发放额度还与参与人员的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有关。
如果参与人员在见义勇为行为中展现出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那么他们也将会获得更多的奖励金。
二、奖励标准的具体执行办法1.评定机构的设立:为了确保见义勇为奖励金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各级政府会设立相应的评定机构,该机构由专门的评审委员会组成。
评审委员会由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民政机关、有关社会组织以及专家学者组成,负责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评定和奖励金的发放。
2.评价标准的确定:评审委员会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结合社会公众的观点,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
在评定见义勇为行为时,评审委员会会综合考虑行为的危险性、积极程度、参与人员的贡献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3.奖励金的发放流程:一旦见义勇为行为得到评定,参与人员就有资格获得奖励金。
一般情况下,见义勇为行为的参与人员需要向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或民政机关提供相关的申请材料,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和证人证言。
经过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奖励金将会直接发放给参与人员。
三、奖励金的使用和保护见义勇为奖励金是对参与人员的奖励和鼓励,因此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正确的使用。
街道社区关于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方案
街道社区关于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方案为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鼓励公民见义勇为并保护其合法权益,根据《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意见的通知》及《省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街道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指导思想在上级部门正确领导下,以某某街道为依托,各社区、人民团体、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积极鼓励公民在法定职责之外,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参与抢险救灾等。
第二条工作原则1.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与社会参与相结合;2.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与社会保障相结合;3.公开、公平、公正与及时保障相结合。
第三条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由街办相关科室、派出所等负责。
任何单位和公民应当积极配合调查取证,提供有关线索或者证明材料。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1.同侵犯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2.同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或者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3.在抢险救灾中,保护国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生命财产的;4.其他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的行为。
见义勇为人员可以向街道、派出所申请确认其见义勇为行为。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也可以向街道、派出所举荐见义勇为人员。
第四条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一)经上级人民政府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人员,街道酌情给予奖励人民币1-3万元。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街道、派出所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人员,街道给予奖励人民币5000-10000元:1.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事迹突出的;2.主动协助公安、司法机关追捕犯罪嫌疑人或者脱逃犯,事迹突出的;3.在排除治安灾害事故中,事迹突出的;4.在与突发性自然灾害作斗争中,事迹突出的。
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对确认的见义勇为人员及时予以表彰、颁发证书,并根据见义勇为人员的事迹和贡献予以物质奖励。
表彰、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公开进行,新闻单位应当宣传见义勇为人员的先进事迹,受表彰、奖励人员要求保密或者有关部门认为应当为其保密的除外。
见义勇为规章制度分散
见义勇为规章制度分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激励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见义勇为的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中国境内所有公民见义勇为的行为。
第三条见义勇为是指公民在见到他人遭遇意外、遇险遭受困难等危险情况时,出于善良和正义的动机,自发和自觉地出手相救、施救的行为。
第四条国家将给予见义勇为者荣誉称号、奖励金、表彰并享受一定的保护和帮助。
第五条被认定为见义勇为的行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出于善意和正义的动机;(二)主动而有力地施救;(三)保护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
第二章荣誉称号第六条国家设立“见义勇为荣誉称号”,分为“一等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二等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三等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等级。
第七条荣获“一等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人员,将被国家授予荣誉奖章并颁发奖金。
第八条荣获“一等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人员,将被列入国家的荣誉册,并享受相应的优待政策。
第九条荣获“一等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人员,将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并被誉为见义勇为英雄。
第十条荣誉称号的评定程序由国家相关部门负责,确保公平、公正、透明。
第三章奖励金第十一条见义勇为者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奖励金作为激励和鼓励。
第十二条奖励金的发放标准由国家规定,并严格执行。
第十三条奖励金的申请程序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和证据。
第十四条奖励金的发放由国家相应部门负责,确保及时到账。
第四章表彰第十五条荣获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的人员将受到国家的表彰,并颁发证书。
第十六条表彰对象包括见义勇为者家属,对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
第十七条表彰仪式由地方政府举办,体现人民的感激和尊敬。
第五章保护和帮助第十八条见义勇为者享有一定的保护和帮助,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救助、心理辅导等。
第十九条见义勇为者的个人信息必须得到妥善保护,不得随意泄露。
第二十条见义勇为者家属也应享有相应的关怀和照顾,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第六章监督与制裁第二十一条对于虚假冒领奖励金、荣誉称号等行为,将给予处罚并撤销相应的荣誉称号。
河南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解读心得体会
河南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解读心得体会以下是xxx范文整理的河南奖励和爱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解读心得体味,欢迎阅读参考。
河南奖励和爱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解读心得体味:今年4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出台《河南省奖励和爱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条例》),并向全社会公示。
《条例》中规定,非因法定事由,企业别得辞退或者解雇见义勇为人员。
见义勇为是在他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时的一种个人行为,在维护社会正义的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见义勇为者在勇为之后兴许会面临一些别可预知的情况,而《条例》的出台为见义勇之后的别可预知“撑腰”,适时地保障他们勇为后的权益。
见义勇为本是人们在面对惊险或者别法情况时发自心里对正义的维护而采取的侠义行为。
但是随着如今社会的进展,这种侠义行为慢慢离我们远去,换来的是多一事别如少一事的自保思想,如此进展下去对整个社会的妨碍是深远的。
在面对惊险或者别法行为时,假如基本上自保,更甚至是麻木的对待,那人与人之间没有互相帮助的侠义心,惟独自私自保的自我思想,如此下去,社会也将失去爱心,变得麻木严寒。
见义勇为要提倡。
提倡见义勇为别应仅仅只在口头上,要形成有利于见义勇为行为的大环境,更要从思想上树立互帮互助的意识。
人与人之间多些帮助,少些冷漠。
前段时刻上有一具测试视频,内容是测试陌生人在街头抢孩子时身边人的反应。
视频显示,在美国街头发生抢孩子的情况,孩子身边的一些人会自发的奋力追赶,追上并操纵住陌生人,然后询咨询一番,当得知是在测试路人反应时,追赶的人和测试人都高兴的一笑。
但是到了国内,事情彻底别同。
同样的测试,而且依然在闹市区,人们的反应,不过好奇的看一眼,然后默然的走开。
这种冷漠的态度让人感到别寒而栗。
对见义勇为的人需要保障。
见义勇为普通基本上要面临惊险的,关于见义勇为者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别可预料。
这就需要政府建立一定的保障制度。
关于真正因见义勇为而受到损害的人,要用保障制度赋予帮助,这别仅是帮助见义勇为者,更是体现那个社会在关注着见义勇为的人,并且对形成互帮互助的大环境有推动作用,切别可对见义勇为者别管别咨询,任其自生自灭。
见义勇为人员的管理制度
一、总则第一条为表彰见义勇为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激发全社会见义勇为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在本地区范围内,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认定、奖励和保护的管理。
第三条见义勇为是指个人在非职务范围内,面对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勇敢制止或者协助他人制止的行为。
二、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第四条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实事求是原则;2. 依法依规原则;3.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五条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应当由公安机关、民政部门或者见义勇为基金会等部门按照下列程序进行:1. 受害人或者知情人提出申请;2. 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3. 认定委员会进行评审;4. 公布认定结果。
第六条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 行为人的主观意愿;2. 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3. 行为的后果;4. 行为人的身体状况。
三、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第七条对见义勇为人员,应当给予以下奖励:1. 荣誉称号;2. 荣誉证书;3. 奖金;4. 医疗救助;5. 其他物质奖励。
第八条对见义勇为人员的保护措施包括:1. 对因见义勇为行为受伤的人员,依法给予医疗救治和康复;2. 对因见义勇为行为致残的人员,依法给予生活补助;3. 对因见义勇为行为牺牲的人员,依法给予烈士称号;4. 对因见义勇为行为受到打击报复的人员,依法给予保护。
四、监督管理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见义勇为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见义勇为人员得到及时认定、奖励和保护。
第十条公安机关、民政部门或者见义勇为基金会等部门应当加强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社会公众的见义勇为意识。
第十一条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工作,应当接受社会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见义勇为条例
见义勇为条例见义勇为条例见义勇为条例共七章三十九条,2001年7月1日起实施,下面是详细内容。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行为,保护见义勇为人员,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是指非因法定职责或者约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违法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
第三条本省公民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的,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见义勇为行为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支持见义勇为行为,尊重和保护见义为人员。
第五条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实行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提供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
第六条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工作由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办理。
财政、农业、水利、地震、工商行政管理、税务、人事、文化、教育、卫生和其他有关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应当密切配合,认真履行本条例所规定的职责。
第二章确认第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一)同正在实施的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二)同正在实施的侵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的;(三)发现在逃或者被通缉的罪犯、犯罪嫌疑人,主动抓获,扭送公安、国家安全和司法机关或者协助侦破重大犯罪案件的;(四)在抢险救灾中,为保护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和他人生命财产做出重大贡献的;(五)在他人遇险时,救死扶伤的;(六)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见义勇为行为。
前款规定的第(四)项行为,由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确认;其他各项行为,由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确认。
第八条公民可以向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民政部门申请确认其见义勇为行为,有关单位和个人也可以向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民政部门举荐见义勇为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草案征求意见稿)
【消息】
xx即将出台新法规重新定义见义勇为
1998年,河南省发布实施的《河南省维护社会治安见义勇为人员保护办法》中,见义勇为的目的必须是维护社会治安,构成的要素必须包括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与重大的治安灾害作斗争。
2012年9月,刘文波在洛阳跳水救出两名溺水女孩,自己不幸牺牲。
然而因为上述的“定义”,官方一度认定刘文波的行为不属于见义勇为。
舆论哗然。
2012年7月,民政部等部门将见义勇为的定义进行了扩大:国家对公民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之外,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行为,依法予以保护。
此次《意见稿》里将“挺身而出”再次进行细化:“制止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者实施救人、抢险、救灾等事迹突出的行为。
”
【奖励】
有重大影响的见义勇为拟奖励十万元以上
河南商报记者注意到,这次《意见稿》提到,对见义勇为人员可以给予的奖励,包括嘉奖、颁发奖金、授予荣誉称号以及其他奖励。
其中,对事迹特别突出,在本省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见义勇为行为人,由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见义勇为英雄称号,并给予十万元以上奖励。
其他按照见义勇为行为的事迹和影响,分别给予五万元、三万元、五千元以上奖励。
此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表彰的英雄、模范、先进个人,享受同级劳动模范待遇。
对见义勇为牺牲人员,分别对烈士情形、因公牺牲情形和工伤情形的抚恤、补助进行了规定,对不属于上述情形的见义勇为牺牲人员也进行了详细规定。
【此次《意见稿》中还有哪些亮点】
见义勇为行为更加便于认定
发生地县级公安机关负责确认
《河南商报》曾报道,2015年2月,大学生孟瑞鹏在濮阳市一处人工湖勇救落水者,却不幸遇难。
当时,关于孟瑞鹏是不是见义勇为,在确认方面一度出现插曲,直至警方还原事实真相,认定其溺亡前有救人行为。
此次《意见稿》中提出,在我省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由行为发生地县级公安机关负责。
行为人、近亲属、单位可申报、举荐
申报和举荐方面,行为人或者其近亲属可以向行为发生地县级公安机关申报确认见义勇为行为。
单位和个人可以向行为发生地县级公安机关举荐确认见义勇为行为。
如果没有申报人、举荐人,行为发生地县级公安机关则可以依照职权直接办理。
受益人“应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在孟瑞鹏救人事件中,落水儿童母亲曾承认,自己因害怕担责一度未出面承认孟瑞鹏的救人行为。
近年来,各地也曾有过受益人在获得救助后离开,不愿出面承认他人见义勇为的报道。
这次的《意见稿》里提到,县级公安机关受理见义勇为的申请、举荐后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收集有关证明材料;对情况复杂、争议较大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评审。
受益人、目击证人和有关单位等,应当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核实工作,如实提供信息材料,不得弄虚作假。
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负伤治疗期间不得扣发工资奖金
对正在实施见义勇为行为的人员,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予以援助和保护。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绿色通道,及时救治,不得拒绝、推诿或拖延。
见义勇为负伤人员治疗期间,有固定收入的,用人单位不得扣发其工资、奖金等待遇;无固定收入的,由见义勇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按照每月不低于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标准,按日计算给予生活补助。
不得辞退或者解雇见义勇为人员
2013年1月,在外地一家汽车修理厂打工的周口鹿邑两兄弟,夜晚回家途中勇擒蟊贼,事后因担心兄弟俩被报复受牵连,汽车修理厂老板辞退了兄弟俩,曾引发广泛关注。
这次《意见稿》中提到,非因法定事由,用人单位不得辞退或者解雇见义勇为人员。
违反本条例规定,用人单位非因法定事由,辞退或者解雇见义勇为人员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
因见义勇为被打击报复咋办
《意见稿》中提出,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因见义勇为受到打击报复,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威胁或者侵害的,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因见义勇为相关事项需要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