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13篇)
![《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e30ce7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6.png)
《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13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各形各色”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感情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突破: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场景的描述,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等,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教学准备:1、有关老舍的资料。
2、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等。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畅谈春节,导入课文1、同学们,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呢?谁能说一说,在春节里,我们都要做些什么呢?2、童谣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童谣二: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合家欢,乐淘淘,大家齐迎新年到,新年到!诗歌: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一下京味十足的、独特的民风民俗的年文化。
我们已经学习了老舍先生的一些作品,谁能说一说?介绍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cb69f80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1.png)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春节的背景与意义1.1 春节的起源与历史•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节日。
•春节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核心价值依然保持不变。
1.2 春节的文化内涵•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回到家乡与亲人共度佳节。
•春节也是祭祀祖先和祈求来年丰收的重要时刻。
•春节还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北京的春节习俗2.1 春节前的准备工作•北京的春节准备工作通常从腊月开始,包括打扫房屋、购买年货、准备年夜饭等。
•北京人喜欢在春节前夕贴对联、挂灯笼等,以营造节日氛围。
2.2 北京的春节庆祝活动•北京的春节庆祝活动丰富多样,包括庙会、花市、灯会等。
•庙会是北京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活动之一,人们可以品尝各种特色美食、观看表演等。
•花市和灯会则展示了北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2.3 北京的春节特色美食•春节期间,北京人喜欢品尝各种传统美食,如饺子、年糕、糖葫芦等。
•饺子是北京春节餐桌上的必备食品,寓意团圆和吉祥。
•年糕则象征着新年的好运和团圆。
三、北京的春节氛围3.1 北京的春节装饰•北京的春节装饰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喜庆和吉祥。
•红色的灯笼、对联和窗花是北京春节装饰的重要元素。
3.2 北京的春节民俗表演•北京的春节期间会举行各种民俗表演,如舞狮、舞龙等。
•舞狮和舞龙是北京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表演之一,寓意着驱邪和祈福。
3.3 北京的春节民俗游戏•北京的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各种民俗游戏,如斗茶、猜灯谜等。
•这些游戏既增加了节日氛围,又有助于亲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四、北京的春节活动推荐4.1 参观庙会和花市•北京的庙会和花市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地方,可以体验到浓厚的春节氛围。
•庙会和花市还是品尝传统美食和购买特色商品的好地方。
4.2 欣赏灯会和焰火表演•北京的灯会和焰火表演是春节期间的重头戏,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
老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老北京的春节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9ef5e0780eb6294dc886cd4.png)
《老北京的春节》说课稿陈晓霞一、说教材《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过年》这个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一单元编排了一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故事,反映了我国人民热过年的节日习俗,表达自古至今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感。
《老北京的春节》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
全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
本篇文章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线索清晰,简洁、平实的语言中蕴涵浓浓的京味,散发着节日的喜庆之气。
我的这堂课是第二课时,因此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练习找段落的中心句。
3、理解“规矩”、“通宵”、“彻夜不绝”、“截然不同”、“灯火通明”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重点:能够通过阅读,找出各个时期人们的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生对于“春节”这个概念,每一个同学都不默生,从小到大,他们的脑袋里都有着关于春节的形形色色的画面,对于春节的习俗也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
因此,在理解课文,了解习俗这个方面来说,应该不难。
但本课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各种各样的习俗中去感受春节的热闹与喜庆,因此应该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让他们身临其境,才会有所体会。
三、说教法1、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感受春节的热闹与喜庆。
例如第四自然段的教学,先让学生找中心句,再从中心句中找出中心词“热闹”来,然后围绕“热闹”这个中心词再去找扩散到每个句子中的关键词,以此来体会“热闹”之所在。
2、充分利用课件,调到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身临其境体会春节的热闹与喜庆。
在本课,我用音乐《喜洋洋》来创设年味,一听到音乐,就会让学生有一种喜气洋洋过新年的感觉,让学生身临其境。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等奖6篇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等奖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ce2d24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b.png)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等奖6篇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等奖6篇说课稿也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交流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等奖,希望你喜欢。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等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把课文读流利,理清文章层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重难点:能把课文读流利,理清文章层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准备搜集关于春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2.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学要求:(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合作填表时间风俗习惯(3)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三、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2、展示朗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歌曲《恭喜》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分清详略,练习朗读,领悟写法1、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2、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那一段,力争读出感情,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好批注。
3、合作交流。
4、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三、课内拓展:“阅读链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两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四、课外拓展。
以“郧西人的春节”为主题,借鉴本文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方法写一篇文章:要求:1.写出郧西人春节的特点。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c6b203433687e21af45a99d.png)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几幅(二)小组研读出示研读提示: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二课时(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1.体会年前的忙碌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重点交流节前都有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2.体会过节的热闹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热闹)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些语句体会到的?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引导想像:还会有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①课文些部分写得详细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4.春节建议:春节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8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21c8f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d.png)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8篇】《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篇一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我的说课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二、说教学目标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三、说教学方法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说教学过程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情境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和北京春节的图片,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3)交流汇报。
老师板书:腊八__腊月十三__除夕__正月初一__正月十五__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3、入境学文、精度品味(1)让学生选择出文中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汇报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爆竹的声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a、找文中有关饮食的句子,说说体会(充足、美味、丰盛)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精选7篇)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9a477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1.png)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精选7篇)《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唯一一篇精读课文。
全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学生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生活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预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课文内,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观察画面,欣赏视频,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为有效达成三维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三、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我利用电子白板人性化、多元化的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新的融合。
利用电子白板提供的即时书写和绘制图形的功能,根据讲课需求自由板书;还可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感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实效。
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说一下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把从河北远程教育网、中央电教馆资源网等网站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利用电子白板播放了一首喜庆的歌曲并配以图片,渲染春节的气氛。
人们喜气洋洋购买年货、孩子们高高兴兴放鞭炮、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家家贴上红红的春联——春节来啦!让孩子们继续跟随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b4a71936f1aff00bed51ea5.png)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说教材】《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
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
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北京春节》说课稿
![《北京春节》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464135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f.png)
《北京春节》说课稿《北京春节》说课稿1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1 北京的春节 说课稿
![1 北京的春节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5a035936294dd88d0d26be9.png)
1、《北京的春节》说课稿【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
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
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d4d1e5967ec102de2bd8978.png)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
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
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9062c20b0717fd5370cdc7c.png)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
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
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说教法与学法】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老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老北京的春节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9f07f1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5.png)
老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引言春节,是中国人最传统、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老北京,春节的庆祝方式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
今年春节即将到来,作为老北京人,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和传承老北京的春节文化。
本文将围绕春节的起源、习俗、美食,以及春节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春节的起源春节源于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与“岁首”相关。
过去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以农历为基础的,农历的“岁首”是年初的第一个月,因此这个月又称为“正月”,故春节也叫“正月节”。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当时要进行祭祀活动,以祈求好收成、健康和平安。
三、春节的习俗1.贴对联、写春联春节是贴对联的重要时间,对联是一种象征吉祥的文化。
而写春联是可遇不可求的技能,要求能够领会并运用典故、文言等多种元素,有着极高的技术含量。
2.守岁在春节期间,有着守岁这一传统习俗。
人们通宵达旦地守护着家庭的平安和健康,其实在这一过程中,也就成为了亲友之间的交流和团聚的时刻。
3.放鞭炮对于老北京人来说,春节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莫过于是放鞭炮了。
传统上,人们认为鞭炮可以驱邪纳吉,故而要在炸鞭炮的过程中,竭尽全力地“发疯”。
4.舞狮舞龙狮子和龙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狮子是百兽之王,也是堂堂正正的勇士;龙是雨师,更有别的传说,如“龙的传人”等等。
舞狮舞龙,象征着喜庆、祥瑞之意,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的祝福。
5.压岁钱“压岁钱”也是春节的一个重头戏。
在老北京,家长们会给孩子们准备红包,红包里包含的是鼓励和祝福,也是父母和长辈们对孩子们表示爱意的方式之一。
四、春节美食1.饺子在春节这个家庭团聚的日子里,吃饺子是北京人的传统食品,而“饺子”也寓意着家庭的和睦与团圆。
特别在每年的除夕之夜,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2.糖画糖画是一种传统的流行糖果,它有着丰富多彩的图案,通常是通过糖糊捏制成各种形状。
糖画是春节期间赠送长辈和亲戚的佳品之一,也是用来祭祀神祇和犒劳工作人员的必备之物。
3.糖葫芦糖葫芦也是春节期间颇有人气的一种美食。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通用7篇)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58c5ee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e.png)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通用7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
而传承千百年的中国传统风俗文化节日“春节”在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朴素而生动的表达出了人们过新年时的温馨和美好,是帮助学生了解传统风俗拓展有关只是的很有用的素材。
学情分析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
因此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风俗、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看看表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春节),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老舍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那现在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老舍?二、初读感知(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完成以下三个题目:1、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作者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3、作者详写的是哪几个日子,略写的是哪几个日子?(二)交流1、检查生字词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热闹喜庆团圆祥和)3、作者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从这道练习题中,你发现作者在写这篇课文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4、作者详写的是哪几个日子,略写的是哪几个日子?从这道题的回答中,你发现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啊?三、研读赏析请你从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中任选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好好研读相关段落,看看这个日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并且还要划出其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并简单的做一下批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
课文对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
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春节习俗,充溢了民俗文化的风情。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将课文中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将课文读流利。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时的考虑交流过程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三、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平所限,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身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再来说说自己知道的习俗,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说教法:教师在这节课中主要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
感情;教师还将适当放手,给学生留下小组合作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学法:学生在课下要做好充分的预习,熟读课文,对课文及一些有关春节的知识做一了解。
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及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学习文章。
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出借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的特有的民族风貌。
六、教学思路
虽然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又很喜欢,教学中,首先运用生动的画面(图片和课件)再现春节的热闹,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
在读书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元宵节的高潮。
最后带领学生走进灯会,了解更多的春节活动。
从而达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七、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2、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八、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九、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图片和声音说说这是什么节日?把熟悉的习俗说出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生字词
巩固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区别多音字。
(三)课文分析
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有整体印象,通过找描写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句子和段落,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四)研读课文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句子,说出印象最深的哪一天并谈感受,来体会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忙碌、以及快乐,感受到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
(五)作业
让学生观察我们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并且来告诉学生过一个安全、和谐、有意义的春节才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