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文言文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2019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四教案

2019届中考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四教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四教案一、复习目标:1.复习课文《出师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迁移能力。

二、复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培养迁移能力。

三、复习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设计: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

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作奸犯科.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悉以咨.之裨补..阙漏行阵..和睦亲.贤臣远.小人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愿.陛下亲之信之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后值.倾覆夙.夜忧叹庶.竭驽钝攘除..奸凶以彰.其咎.咨诹善.道临表涕.零2.辨析词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诚.宜开张圣听帝感其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悉以.咨之先帝不以.臣卑鄙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临.表涕零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深追先帝遗.诏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深入不毛.兵甲已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恐托付不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不求闻.达于诸侯3.划分停顿。

今天下三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盖追先帝之殊遇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三、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第一篇:文言文复习课教案文言文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归纳、总结所学的文言文,并依靠考纲与课本找出文言词语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以提高文言的阅读能力,作好备考的准备。

二、教学设想:以学生间的互相解答、教师的辅助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复习旧的文言文段中的知识点,以旧带新,总结出文言文学习与记忆的规律,以指导初中会考的复习。

三、教学步骤:1、导入(师生明确复习课的目标、以及共同选点进行文言文的评析)投影文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问题设计:在文段中找出所学的文言知识点。

文段中没出现的其他文言知识点。

(学生讨论、师生分析)3、总结规律:初中文言学习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文言实词,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品味其中的变化;一是文言虚词,则需从它们的大致用法、用途着眼。

4、初中会考文言知识点的切入:A、熟读并背诵名篇中有关资料,了解常给人以深刻启迪的名句B、掌握有关文言字句的基本常识:文言实词:注意古今异义的区别、注意辨析一词多义多音的现象、通假字的现象、词性活用的现象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乎”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式;留、补、删、换、调5、练习引入吾欲之南海顷之,烟炎张天操蛇之神闻之宋何罪之有?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其真无马耶?以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扶苏以数谏故悉以咨之黑质而白章得而腊之吾恂恂而起人不知而不愠然足下卜之鬼乎?在乎山水之间6、文言虚词的规律的整理。

7、总结。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1、熟悉中考文言文考点。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关于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二、关于评价。

“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

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如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明确]①.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

“顾召”即回头招呼。

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

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此,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②.在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会”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顔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

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③.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

鲁教版高三文言文复习(必修四)课件

鲁教版高三文言文复习(必修四)课件

三、通假字(红色字,本字和意义) 1暴霜露 2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 四、词类活用(红色字,用法和意义) 1不能独完 2以地事秦 3义不赂秦 4李牧连却之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并力西向 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日削月割
五、古今异义(红色字,古义和今义) 1其实百倍 2 思厥先祖父 3 至于颠覆 4 可谓智力孤危 5刺客不行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文言实词 (红色字,意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3此言得之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始速祸焉 6或未易量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七、文言虚词(红色字,意义和用法)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率赂秦耶 3秦以攻取之外 4固不在战矣 5理固宜然 6 始速祸焉 7洎牧以谗诛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苟以天下之大 11苟以天下之大
八、文言句式(红色字标志) 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斯用兵之效也 3洎牧以谗(于)诛 4赵尝五战于秦 5齐人勿附于秦 6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其势弱于秦 9苟以天下之大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 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 来为人传诵之作有《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水龙 吟· 登建康赏心亭》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 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 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 沁园春· 带湖新居将成》 《 水 调歌头· 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一部分写农 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 村居》 《鹧鸪天· 戏题村舍》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浣溪 沙· 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 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 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 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 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2022年高中语文必修四:4.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设计

2022年高中语文必修四:4.11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句知识,进一步巩固文言词语使动用法和文言被动句、定语后置
句方面的知识。

在积累巩固文言词句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质疑总结,提高思维、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寻找知识的联系,学会总结归纳,探寻适合自己的记忆知识的
方法,点燃学习的激情,使文言文学习不再机械、枯燥。

二、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重点强调“拜、徒、亡、谢”等实词常用文言意义积累。

2、进一步巩固文言词语使动用法和文言被动句、定语后置句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四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四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四册文言文复习教案第一课时目标:陈情表祭十二郎文1、掌握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2、背会相关的句子(不背单句,背句群)3、划出并记住发人深省的句子教学过程;一、课文读三遍,划出发人深省的句子二、让学生读出发现的句子,并讲明原因1、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2、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人生若无感情维系,活着究有何趣?春天的玫瑰发芽,不是亏了太阳的照拂,怎能露出娇艳的色泽?人类生活,若缺乏了情感的点缀,便要常沦到干枯的境地了。

)三、解释阴影中的词,熟记下列句子。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以:由于,因为。

险衅:指命运不好。

夙:早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

凶:不幸。

见背:离开我。

背,背离、离开。

)2.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夺,改变。

)3.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不行:不能走路。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至于:到了。

成立:成人。

)4.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鲜:本指少,这里是“无”的意思。

祚:福分。

薄:浅薄。

息:子。

)5.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

吊:安慰。

)6.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夙:早时。

婴:绕。

蓐:通“褥”草席。

废:废止。

)7.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沐浴:蒙受。

)8.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以:因为。

主:主持,做。

辞;辞谢。

拜,授予官职,寻:不久。

除:授予官职。

)9.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以:凭----身份。

当:任,充当。

陨首:头落地。

具;详尽。

以:用。

闻,使动用法)10.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四(文言文)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四(文言文)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四文言文【学法引导】【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9、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10、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11、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13、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沾湿。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驩”通“欢”,欢聚)16、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1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禽”通“擒”,逮捕,拘押)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二、一词多义负:①秦贪,负其强。

(倚仗,凭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⑤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引: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援引,引用)②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高考复习语文教材必修四文言文学案

高考复习语文教材必修四文言文学案

(3)试用此法做高考题(无需上下文)。判断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①何以.报为
妻卧草中以.号
2012 年北京卷第 7 题 D 项
②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作《师说》以.贻之
2011 年江西卷第 11 题 A 项
③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③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清(传主宋清)不以怠遇其人 2 下列不是名词活用为意动的一项是
2010 年北京卷第 7 题 B 项
A.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侣 鱼虾而友麋鹿
D.吾从而师之
3 下列不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
B.其达士,洁国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译文:
②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
③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译文:
二、重点突破
1.“以”字作连词和介词的辨析、点拨。
(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用法,并试归纳其规律。
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
②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④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⑤初淅沥以. 萧飒
⑥是谓为连词。
点拨
“以”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兼类虚词,可作连词可作介词。如何辨别这两种用法呢?最简便的办法是:
除去表原因的,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是介词。在表原因时,“以”的用法最难辨析。
这时,表原因的“以”,后面是分句,它是连词;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是介词。
三、随堂训练
1.下列三组均为高考题,你能在不顾及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判断其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吗?

苏教版必修四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四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四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第一部分季氏将伐颛臾【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论语》各章各节独立成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仁”这一核心思想,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简介背景《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苏教版必修四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第二部分【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特殊词义(1)何以伐为 (2)是社稷之臣也(3)盖均无贫 (4)则修文德以来之2.词类活用(1) 既来之,则安之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2)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二、文言虚词1.而(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 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2.之(1)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2) 夫子欲之/ 既来之,则安之3.且(1) 且在邦域之中矣(2) 且尔言过矣4.为(1) 后世必为子孙忧(2) 何以伐为5.也(1) 是社稷之臣也(2)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 今由与求也6.以(1) 何以伐为(2) 则修文德以来之7.于(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 虎兕出于押(3) 龟玉毁于椟中苏教版必修四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第三部分三、文言句式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2、无乃尔是过与3、何以伐为4、是谁之过与5、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6、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7、既来之,则安之8、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9、季氏将有事于颛臾10、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11、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一语文必修四文言文专项复习

高一语文必修四文言文专项复习

高一语文必修四文言文专项复习【复习目标】1.朗读和背诵相关的文言文2.梳理并巩固必修四各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的课文《季氏将伐颛臾》二、背诵上述课文三、回顾上述课文所写的内容(中心)1.找出孔子与他的学生对话句子,并译成现代汉语2.第二段中孔子用什么方法来驳斥学生推卸责任?3.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四、梳理并巩固这篇的各个知识点(练习方式)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则将焉.用彼相.矣()()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相.夫子,远人不服()2.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而谋动干戈于.邦内4.选择题(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B.无乃/尔是过/与C.无/乃尔/是过/与D.无乃/尔/是/过与4.翻译下列句子,写明特殊句式的名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何以伐为?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为之辞。

第二课时一、复习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二、背诵上述课文三、回顾上述课文所写的内容(中心)1.理解本文孟子的说理方法2.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孟子王道思想?四、梳理并巩固这篇的各个知识点(练习方式)1.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选择题(1)与“移其粟于.河内”的“于”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无如寡人之.用心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申之以孝悌之.义D.斯天下之.民至焉(3)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4)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5)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尽心焉耳矣——总算尽了心啦B.请以战喻——请让我用打仗来作说明C.直不百步耳——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D.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头按时进入山林(6)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第三课时一、复习的课文《滕王阁序》《秋声赋》二、朗读上述课文,并完成下列名句默写1.十旬休假,_____ ;千里逢迎,_____ 。

《第四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四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四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教案(2011.04.26)威远县山王镇初中:唐安国知识与技能:1、复习单元所学文言字词。

2、巩固本单元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文言字词,指导进行归类复习,丰富所学课文文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所学文言文字词,积累所学文言知识,培养、激发学生热爱古汉语的兴趣。

教学方法:复习、练习法。

教学时间:用1课时。

教学准备:课堂练习题、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来复习第四册第五单元古文。

本单元涉及《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4篇文言文,本节课我们一起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4个方面进行复习。

二、教学过程:(一)学生复习:学生自由复习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熟悉其中所学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并进行归类(教师巡视、指导)。

(二)、师生复习:教师在学生自己复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教师适时给予学生肯定、表扬)。

1、通假字:(出示幻灯1)⑴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鸣声。

)⑵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⑶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⑷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⑸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⑹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吗。

)⑺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⑻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2、古今异义:(出示幻灯2)⑴造.饮则尽,期在必醉(古义:往,到;今义:创造,制造。

)⑵赞.曰:黔娄之妻有言(古义: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赞美,夸赞。

)⑶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古义:有时,有人;今义:或者。

)⑷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古义:以之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⑸是.马也(古义:这,这样:今义:是。

)⑹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装,安定。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教案(二案)

必修4第四单元(文言文)教案(二案)

必修四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说明:文言文在必修教材中,一共有三个单元,本单元是必修课本中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

通过学习,学生必须能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读懂、鉴赏文言文。

二、单元教学构想1、教材内容基本阅读:《孔孟两章》、《劝学》、《师说》、《过秦论》扩展阅读:《晏子治东阿》、《谏太宗十思疏》2、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比较阅读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实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虚词:于、之、也、乎、焉、而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4、教学设想:重点学习《劝学》,其他篇目安排自学。

5、教时安排:8课时三、单元教学流程1、自主阅读,仔细研究注释,推敲语句意思,并按照要求,了解基本的文化常识,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重点实词的基本用法、基本意义以及文言语法现象。

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文言虚词重点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讨论中质疑解疑。

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自己原来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要找出原因。

通过这样的学习,检验并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水平。

3、教师点拨:每篇课文不要求面面俱到,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

一课争取有一得,每篇课文突出一个重点,以点带面,逐步积累。

四、单元活动安排设计五、教学步骤方法指导:1、对于基本阅读的文章,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理解课文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进而领会文章思想的深刻性,揣摩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理解文章的逻辑思路,体会条理性、严密性、论证性。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5.滋可痛已.(已通矣)6.而与三十年前所唱.之三民主义(唱通倡)二.重点字词1.过是谁之过.与(名词,错误、过失)无乃尔是过.与(动词,责备)且尔言过.矣(形容词,错)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动词,经过)故尝与(之)过.宋将军(动词,拜访、访问)由也好勇过.我(动词,超过)2.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厌恶、痛恨)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病)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快、急速)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妒忌)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坚固)4.则将焉用彼相.矣(搀扶盲人走路的人)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5.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 cù密、细密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范增数.目项王( shuò屡次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shǔ计算 )6.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只不过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径直、直接)木受绳则直.(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简直)4.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器、武器)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军队)草木皆兵.(士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战争)5.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极登临之胜.(美景)6.顾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飞(但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探望)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看)大行不顾.细谨(顾及)顾.吾念之(不过)环顾.国内,贼氛方炽(看)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关心、照顾)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顾念、怀念)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7.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三.重点虚词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转折,却)不患寡而.患不均(转折,却)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转折,却)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并列,而是)弃甲曳兵而.走(修饰)或五十步而.后止(承接)于谋动干戈于.邦内(在)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虎兕出于.柙(从)龟玉毁于.椟中(在)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引出对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对于)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到)而徒感慨于.其遗事(对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向)以何以.伐为(凭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按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凭借)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凭借)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因为)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署之役为最(把)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来)不办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因而)之并以为国人之.读玆编者勖(定语后置的标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助音节,无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助音节,无意义)未之.有也。

【原创】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教案

【原创】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教案

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复习通假字和古今异义:通假字:1、可予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臣愿奉璧西入秦。

“奉”通“捧”,用手托。

3、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4、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察看。

5、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7、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8、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9、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10、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11、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12、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13、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

衿通“襟”。

决:通“诀”,诀别。

14、毕今日之驩驩:通“欢”。

15、员径八尺:“员”通“圆”古今异义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忧虑,担心。

今义指害病;灾祸)2、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

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

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4、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

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5、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

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

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7、左右欲刃(左右:古义指左右侍从。

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8、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

今义指鄙视,轻视)9、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姬妾今义:美女)10、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将来的)明年)11、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今义指以前)1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古义:门客今义:客人)1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为名词,约定、契约。

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18、汉亦留之以相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①长沮,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耦(ǒu),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个人在一起耕地。②以,与。③耰(yōu),播种以后,用土盖上。④斯人之徒,即人群。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乃尔是过与?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5)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吾恐季孙之忧,,。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5),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6)剑阁峥嵘而崔嵬,,。
(注:5、6为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无失其时()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而不王者()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2)连词,表并列。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特殊词义
(1)何以伐为()
(2)盖均无贫()
(3)则修文德以来之()
(4)河内凶()
(5)邻国之民不加少()
(6)数则安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2)名词作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A.是社稷之臣也这
B.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指孔子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主祭蒙山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后世必为子孙忧何以伐为
C.而在萧墙之内也是社稷之臣也
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
【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②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④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课题
必修四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修改、备注
第一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名句默写】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5)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7)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8)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动词,成为。后世必为子孙忧
(2)语气词,表反问。何以伐为
6.也
(1)语气词,表判断。是社稷之臣也
(2)句中语气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句末语气词。今由与求也
7.以
(1)介词,用。何以伐为
(2)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则修文德以来之
8.于
(1)介词,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介词,从。虎兕出于押
(3)介词,在。龟玉毁于椟中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非我也,岁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王)则日:“非我也,岁也。”()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夫子欲之(它)/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4.且
(1)连词,而且,并且。且在邦域之中矣
(2)连词,况且。且尔言过矣
5.为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4)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何”与“也”连用,表疑问)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省主语:
(3)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4)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既来之,则安之。()
(2)省宾语: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省代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
(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