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点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最全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思维导图

最全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思维导图

步 角度。
骤 第三步、分杂列,规范答。组织答案时,要每个角度的作用单列一条,这样答案要点更明晰。
小 说 形 象 思 维 导 图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1)刻画人物性
直接描写 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

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

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答 内容方面
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小 说 环 境 思 维 导 图
环 答 工作状态和心境的句子中分析特点④从对描写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境 题 第三步、抓修饰,作归纳。小说环境描写往往有诸多修饰性描述,要特别注意抓住修饰性强的形容词(有时是动词)去归纳环境特点。有的可直接选用
特 步 修饰词语,有的则要提炼后概括。
点骤

情 节
解 题 方
明考型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 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概 略 暗考型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2022高考备考:小说思维导图六大考点术语表格(全网最全)

2022高考备考:小说思维导图六大考点术语表格(全网最全)

2022高考备考:小说思维导图六大考点术语表格(全网最全)小说思维导图+六大考点术语表格附录一:小说阅读知识点思维导图附录二:结合真题明确出题方式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运用汇编之六大考点表格版(一)技巧概念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表现手法比喻、排比、夸张、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人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不同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各种描写(见人物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常用开头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

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小说结※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

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018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小说阅读导图

2018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小说阅读导图

2018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小说阅读导图三、小说阅读复知识导图1、考情分析12、整体阅读23、形象题34、情节题455、环境题66、探究题77、回归课本89小说二轮复策略学生问题:1.不能根据小说文体特征阅读鉴赏小说,与散文混淆。

2.没有很好地对小说命题特点作系统归纳,缺乏相关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解决策略:1、讲明小说和散文的文体特征,教会学生读懂小说2、归纳小说命题特点和相关题型,每种题型都归纳出简明的解题方法与答题范式,提供给学生,要求研究像背古诗文一样背过。

复要点:(一)明确小说文体特征,学会据此解读小说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掌控人物形象,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分析小说结构,留意从概括XXX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接洽,团体掌控,掌控文章的主旨。

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挖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小说的团体浏览,能对各色人物作出本人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掌控作品的内涵。

环境描写,包孕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人物举动的场所。

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

另外,还要掌控小说的主题、品味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本领。

(二)归纳小说阅读命题的类型和解题方法1.人物的鉴赏要点。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对描写手段进行分析。

既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也有侧面陪衬。

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

(2)接洽人物举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准确掌控人物明显的本性与社会意义(共性)。

(3)分析作品中运用的顿挫、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伎俩。

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思维导图

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思维导图

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思维导图一、小说阅读复习知识导图1、考情分析2、整体阅读3、形象题4、情节题5、环境题6、探究题二、散文阅读复习知识导图1、散文分类2、整体阅读3、结构线索4、人称作用5、引用作用6、叙述作用7、议论作用8、表现手法9、手法作用10、鉴赏语言11、散文物象 ①物象作用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常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物象特征概括出物象的特点,类似于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③物象意注意“物象”的象征意义,象征某些人物、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义思。

12、常见题型13、答题模板14、散文学案一两步骤解决结构思路分析类两大题型常考题型审题定向答题角度结构安排类常见设问1.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上分析××的心理变化。

2.文章主要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3.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1)内容、主题: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

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结构角度可考虑有设置悬念、作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

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请简要分析。

(3)表达技巧: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

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维度、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审题关键1.题干中有“情节”“写作思路”“过程”等字样。

2.题干中有“构思”“梳理”等字样。

局部段落类常见设问1.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2.作者回忆××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和××的对话在文中出现多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文中引用××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届高考语文小说题点知识点思维导图

2024届高考语文小说题点知识点思维导图

本7

命浪漫主义”注重革命理想和革命气概)两者辩证统一
革命浪漫主义 效果:(参见6,“传奇”改“浪漫”)



荒诞 与
真实
关系:[“荒诞”表面上(三要素)违背“真实”,实质上(思想意义)揭 露“真实”]“真实”是“荒诞”的基础,“荒诞”是“真实”的突破 效果:极具夸张,富有荒诞性,具有深刻的(人性或社会)批判意义, 深化主题
作用 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环境 物象衬托了环境,要看其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
作用 ,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物象
人物 作用
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如梅、玉、竹等。
情节 一些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
作用 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点题 作用
物象揭示深化了怎样的主题。
1.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
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主要
环 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境 分
2.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 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 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手 排比:增强气势 有感染力
法 反语:比直接更有力 感情强烈
豪放与柔婉、直白与含蓄、质朴与华丽、庄重与诙谐 符合人物身份;有时代特色、 地域特色(方言俚语);口语 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典雅庄重;文白夹杂;语言诗化。
文本元素
解读
关系:“故事(历史)”是“新编(虚构)”的基础,“新编(虚构)”是

1
故事与新编 (历史与虚构)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分析时注意三特色:①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
显的时代气息)
②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
③语体特色(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者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则典雅庄重)
标题意蕴理解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 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 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境写
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①暗示(象征)主题。
题作

社会环境描 写的作用
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
4.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
5.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人物形象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 用 莫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陪衬人物 1.衬托主要人物;2.渲染气氛定基调;3.同主要
注:次要人物“我” 线索人物
人物一起揭示主题;4.贯穿全文充当线索;5.推 动情节发展;6.是故事的见证人。
物 象 1.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2.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
的 3.从环境方面思考:一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它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
作 用
境的刻画作用。4.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 用。
理解重要语 句的含义
1.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 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2.牵线搭桥,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 展。他们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3.侧面衬托,突出主要人物:凸现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小说阅读考点思维导图(收藏)

小说阅读考点思维导图(收藏)

结构方面
结构方兴面趣:,结引照发应读前者文思;考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方伏笔;为后面 情念节、做伏铺笔垫、铺,推垫动)故事小情说节阅发(读展精考,使选点情)思节维构导面图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5 悬

写修 方辞 法手
法 环
环境 描

境写
手 题法
达 技 巧
1.比喻:2.夸张:3.拟人:4.对偶:5.排比:6.反复:7.借代8.设问:9. 反问:10.引用:11.双关: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
的 1.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 作 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因和价值。
形 形 用 2.牵线搭桥,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
象 题
象 的 作 用
次 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共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
理枝叶补充完善形象 即可概括出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从他人评论角度概括: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谈论
常常带有对他人的评价,有时作者也从不同的角度
进行评判因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
人的评价入手,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4.从作品背景角度概括: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一
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 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 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4.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 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5.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6.细描(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便于表达感情。 7.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 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点面结合、以 点带面等。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精选演示课件.ppt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精选演示课件.ppt

renamed Hoover Dam in honor of a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Hoover Dam,
one of the highest dams in the world,is
situated between the states of Arizona and
the top of the dam. This dam is so big that
there is an elevator inside. … …
This huge dam was called Boulder Dam
when it was finished in 1936. Later it was
C. between New York and San Francisco
D. both A and B 精选文摘
7
This huge dam is in the Black Canyon. It is
possible to drive a car from one side of the
river to the other on a road, which is on
精选文摘
10
Miss Luo Lin, Miss Asia of 1991,…
Born in Shanghai and taken to Hong Kong
when she was only six years old, Luo Lin
has never dreamed of being Miss Asia. Her
C. between New York and San Francisco
D. both A and B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答 题
内容方 面
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 满等。 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角 度
结构方面:结对照读应者前感文受;的承作上用启:下设;置线悬索念,贯,吸串引全读文者;设的置注悬意念力,埋,引下起方读伏者笔的;为阅后读面兴情趣节,引做发铺读垫者,推思动考故。事情节发展,使 情节构面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
暗考 4.句细。节抓连住贯线法索:围,就绕可人以物围活绕动线,深索入概阅括读出文情本节内发容展,的抓各住个对阶情段节内推容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
型 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答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题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角 结构方面:结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方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构面曲折生动等。(关键术语:照 度 应、悬念、伏笔、铺垫)
答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找出相关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根据所处位置,思考该情节的作用。
题 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解答“情节作用”题需要从上面所讲的内容方面(环境、人物、主题、读者)和结构方面思考,从文中找出对应内容
概 略 暗考型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题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
修辞手法 6.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7.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内容方面
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思维导图

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思维导图

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思维导图一、小说阅读复习知识导图1、考情分析2、整体阅读3、形象题4、情节题5、环境题6、探究题二、散文阅读复习知识导图1、散文分类2、整体阅读3、结构线索4、人称作用5、引用作用6、叙述作用7、议论作用8、表现手法9、手法作用10、鉴赏语言11、散文物象 ①物象作用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常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物象特征概括出物象的特点,类似于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③物象意注意“物象”的象征意义,象征某些人物、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义思。

12、常见题型13、答题模板14、散文学案一两步骤解决结构思路分析类两大题型常考题型审题定向答题角度结构安排类常见设问1.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上分析××的心理变化。

2.文章主要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3.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1)内容、主题: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

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结构角度可考虑有设置悬念、作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

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请简要分析。

(3)表达技巧: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

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维度、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审题关键1.题干中有“情节”“写作思路”“过程”等字样。

2.题干中有“构思”“梳理”等字样。

局部段落类常见设问1.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2.作者回忆××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和××的对话在文中出现多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文中引用××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高考小说阅读思维导图

高考小说阅读思维导图

步 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骤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
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小 叙述人称和叙 说 述视角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 于感情交流。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
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对然环而境止的的作结用尾::交留代下/突空出白人,给物读活者动留的有环无境穷,使回环味境的更余具地典型性等。
答 题 步 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找出相关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根据所处位置,思考该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解答“情节作用”题需要从上面所讲的内容方面(环境、人物、主题、读者) 和结构方面思考,从文中找出对应内容分析
1.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法 叙述方式 内容更充实②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情 节
4.补叙:①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 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③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5.平叙: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②拓展作品容量
法 情 节 安 排 技 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