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预测研究中使用GPS和震源机制资料的问题探讨
地震灾害的震源机制与预测研究
地震灾害的震源机制与预测研究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地震的研究与预测工作。
本文将介绍地震的震源机制以及当前的地震预测研究,展示人类对地震的认知和挑战。
一、震源机制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的结果,主要发生在地壳和地幔的界面处。
当前地震学家认为,地震的震源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地壳断裂和板块互相挤压。
1. 地壳断裂震源地壳断裂是指地壳中本来连续的岩石断开并发生滑动运动的过程。
当地壳断裂受到太阳引力、地球自转等外界因素的作用时,岩石之间的摩擦会逐渐增大,直到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断裂随之发生。
地壳断裂是最常见的地震震源机制,也是世界各地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板块互相挤压震源地球板块运动是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
当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时,会积累大量的应力能量。
当这些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板块就会发生断裂,并释放出能量,导致地震发生。
板块互相挤压震源通常发生在构造活跃的大陆边缘和海底。
二、地震预测研究地震预测一直是地震学家们努力的方向,通过预测地震可以为社会和个人提供更好的防范和准备。
然而,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科学家们仍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现有的预测方法。
1. 历史数据分析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是一种常见的预测方法。
通过对过去几十年或几百年的地震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发现地震的周期和规律,从而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
但是,由于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历史数据分析并不能提供绝对准确的预测结果。
2. 地震监测技术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地震监测站点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和地壳运动的变化来判断地震的发生和可能影响。
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震级,并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
3. 数字模拟和人工智能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模拟成为地震预测的新手段。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建立地震数学模型,并利用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模拟和预测。
地震发生机制震源机制
地震发生机制震源机制地震是地球表面上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地震的发生机制和震源机制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地震的相关知识。
一、地震的发生机制地震的发生机制是指地震的成因和发生原因。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理过程所引起的,主要是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壳的变形所引起的。
地震的发生机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自然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理过程所引起的,主要是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壳的变形所引起的。
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所引起的,这些过程包括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地幔柱的上升和下沉、板块的推移和碰撞等。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所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变形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震,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爆破、注水、注气等活动所引起的。
人工地震的发生机制与自然地震不同,它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壳变形所引起的。
二、地震的震源机制地震的震源机制是指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
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是由地震的震源机制所决定的。
地震的震源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正断层型、逆断层型和走滑型。
正断层型地震是指地震发生时,地球表面上的两个板块沿着断层面相对运动,其中一个板块向上运动,另一个板块向下运动,这种地震的震源机制是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
逆断层型地震是指地震发生时,地球表面上的两个板块沿着断层面相对运动,其中一个板块向下运动,另一个板块向上运动,这种地震的震源机制是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
走滑型地震是指地震发生时,地球表面上的两个板块沿着断层面相对运动,其中一个板块向左运动,另一个板块向右运动,这种地震的震源机制是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
三、地震的预测和防范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的预测是指通过对地震的发生机制和震源机制的研究,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等信息。
震源机制和地震预测模型研究
震源机制和地震预测模型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各种地震预测模型,以便尽早发现地震发生的征兆。
而震源机制虽然不是直接预测地震的方法,但是对于深入了解地震的发生过程和形成机制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震源机制和地震预测模型两个方面探讨地震的相关研究。
一、震源机制震源机制指的是地震发生时,地层断裂的情况。
它是研究地震的基础,对于确定地震的规模和破坏范围起着关键作用。
震源机制包括主震破裂面、断层面的走向和倾角、破裂的滑动方向和滑动量等信息。
研究震源机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振动幅度来推断震源机制,另一种是通过地表位移、应力分布和岩石变形等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的观测数据来确定震源机制。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有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数学模型的支持,才能对震源机制做出准确的推断和描述。
震源机制研究对于地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揭示地震预测模型的一些规律,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地震的认知。
同时,震源机制还可以为地震工程提供重要的依据,帮助人们设计更为安全的建筑和设施,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二、地震预测模型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等进行预测和预警。
地震预测模型是指预测地震的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
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地震预测模型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地震活动模型的短期预测,另一种是基于物理机制的长期预测。
短期预测主要是基于地震活动的历史数据和统计学分析来进行预测,它可以预测近期地震的发生和可能的震级。
而长期预测则是基于地震形成的物理机制和地质过程来进行预测,它可以预测未来几十年或几百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
长期预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是由于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长期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要比短期预测低。
除了基于地震活动和物理机制的预测模型,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尝试利用地球系统中的其他因素来预测地震。
例如,利用地磁、电磁信号、水文和地形等多种数据来进行预测。
震源位置的定位方法与原理
震源位置的定位方法与原理在地震发生后,震源的位置的准确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地震的震级、烈度和震源机制等参数。
震源位置的定位是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速度来实现的。
本文将介绍两种主要的定位方法和涉及到的原理。
一、普通定位法普通定位法也称三角定位法,需要至少三个观测点,通过计算地震波到达三个观测点的时间差和距离来确定震源的位置。
这种方法是最常见的定位方法,原理类似于三角形的解析几何。
两个观测点之间测量的距离越长,定位的误差就会越大。
而利用地震台网的多组观测记录,可以使用精确计时系统,从而提高准确性。
同时,由于地球的大气层、岩石和土壤的密度不同,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不确定,这种误差也会被考虑到定位结果中。
此外,由于这种方法利用距离和时间来计算震源位置,因此所得到的不能直接确定震源深度,而只能确定震源位置的水平坐标。
因此,震源深度还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确定。
不过,普通定位法是最为基础的定位方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震学发展。
二、反演定位法反演定位法也称倒置定位法,是一种通过观测数据反演地震源深度、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的方法。
这种方法获取的信息更加详细,可以补充普通定位法无法确定的震源深度。
在倒置定位法中,可以使用两种方式进行反演。
第一种是直接进行非线性反演,通过多组观测数据计算震源位置、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
这种方法对计算机的要求较高,因为需要高强度的计算能力。
第二种是利用前向建模的方式。
在这种方法中,首先对震源附近的形成导致地震事件的地质结构建模。
接着,对设定点进行计算,用得到的结果与已观测的记录做比较,缩小误差范围。
最后可以得到一个与观察结果相符的模型。
这种方法在计算上较为简单,对计算机的要求较低,并且可以重复进行多次,提高计算准确性。
通过倒置定位法反演,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地震信息,如震源机制、能量释放、应力场的变化等,对预测未来可能的地震发生有很大帮助。
但是,这种方法不仅计算复杂,而且需要提前建模,因此通常应用于有明显的震源复杂性或者深部地震等情况下。
GPS 在地震救援中的定位与导航
GPS 在地震救援中的定位与导航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地震发生后,如何高效准确地进行救援工作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为地震救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定位与导航工具。
I. GPS在地震救援中的基本原理GPS是一种基于卫星发射的导航系统,依靠与地球上GPS接收器的通信,实现对用户地理位置的精确定位。
它由多颗卫星组成,这些卫星通过发射信号,接收器在收到至少三个卫星的信号后,可以计算出接收器与卫星之间的距离,并据此确定接收器所在的位置坐标。
II. GPS在地震救援中的作用1. 定位灾区地震发生后,首先要确定受灾地区的位置,以便迅速调派救援队伍和资源。
GPS可以提供灾区的经纬度信息,为救援人员提供精确的位置数据,有助于确定救援的范围和方向。
2. 寻找被困者当地震发生后,可能有人被困在废墟下无法脱身。
GPS可以通过定位和导航功能,帮助救援人员找到被困者的准确位置,并指导他们快速到达被困者所在的地点。
3. 确认救援设备位置地震救援过程中,各种救援设备和器材的调度是必不可少的。
GPS可以实时追踪和定位救援设备的位置,确保它们能够及时到达需要的地方,并提高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
4. 确定避难点及撤离路线地震发生后,灾民需要尽快安置到安全的避难点,而救援人员需要快速找到合适的避难点。
GPS可以提供避难点的精确位置,并指导救援人员和灾民沿着最佳的撤离路线安全地转移。
5. 监测地震活动GPS还可以用于监测地震活动,通过收集地震相关数据,分析地壳位移等信息,帮助科学家预测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前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III. GPS在地震救援中的局限性与改进1. 信号受阻问题地震灾区地形复杂,可能有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情况,这会对GPS信号的接收造成干扰,导致信号质量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此外,密集的高层建筑或树木也可能遮挡信号。
2. 精度问题GPS定位的精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卫星的位置、大气层的干扰、接收器的性能等。
地震震源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地震震源机制及其应用研究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常常带来破坏性的影响,是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发生与其余区域活动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对地震震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和改变,进一步提升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为我们的生命和物质财富带来更好的保障。
一、地震震源机制的概念1.地震震源机制的含义地震震源机制是指地震的时域过程中,震源的物理变化及其产生破坏效应的机制。
地震波所承载的信息对于地震震源机制的研究非常关键。
例如,地震波主要由纵波和横波组成,通过对不同波速的分离,可以识别出不同类型的震源。
2.地震震源机制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析方法,可以将地震震源机制分为三种类型:(1)贝叶斯反演法:通过采用统计模型来分析地震波数据,求出最佳的震源机制。
该方法适用于在数据量较少的情况下寻找震源机制。
(2)矩张量反演法:通过对地震波的振幅与极性反演,可以确定地震矩张量。
之后进一步通过反演震源机制来进行震源机制的研究。
(3)地表形变反演法:通过测量地震前后表面的变形情况,可以确定地震震源机制。
总体来说,地震波反演方法是研究地震震源机制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地震震源机制的影响因素1.地震震源机制的地理位置地震震源机制的地理位置很重要。
同一地震活动区内地震震源机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2.地震震源机制的震级地震震级越大,震源机制破坏力越强。
通常而言,震级为6级以上的地震通常属于构造地震,震源机制也会比较复杂。
3.地震震源机制的地质结构地球是一个由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环境。
地震震源机制的地质结构与地形、岩性、断层带等地质学因素紧密相关。
4.地震震源机制的海拔高度地震震源机制的海拔高度也会对震源机制的研究产生影响。
例如,在低海拔高度下,地震震源机制和地表形变关系密切。
三、地震震源机制的应用1.地震预测地震预测是对地震灾害进行有效应对的前提条件之一。
震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进而更好地预测未来地震的发生。
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地震,是一种由于地球板块运动或地壳板块构造形变所引起的地球物理现象,地震破坏力极其巨大。
同时,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地震预测是指在震前通过形变、摆动、波动、物理、化学等非常规观测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预报地震发生的可能时间、地点和震级。
一、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地球科学家们现在正在不断研究地震预测技术,他们相信,如果能够提前发出地震的预警信号,那么将对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形变观测法地震形变观测是指地震之前的几个月或者几年中,地震波的传播导致了岩石中的应变和应力的改变,所以对地震之前的应变和应力进行观测,可以预测地震。
形变观测可以使用测量仪器来观测,比如GPS。
2.波动观测法地震波动观测法是指对地震波进行观测,其中地震波传播路径和速度的测量是最重要的,利用这一点可以预测地震。
3.物理化学观测法物理化学观测法是指对地球物质沉积物、岩石、矿物等物理化学现象的监测,利用地下水化学、地磁、地电、电导、泉水水化学、土壤水含量、氢气含量、硫物质含量等信息来预测地震。
4.灵敏设备的应用目前,科学家还在钻探上,将灵敏仪器下放到地下,记录微小的地震活动,寻找长期预警的方法。
二、地震预测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地震预测技术在应用中也突飞猛进,泥石流、山洪等地质灾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
1.对受震地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在地震预警方面,重要的作用是为受灾地区提供信息,以便沿海区域提前进行撤退、船只上岸,而对于内陆地区,可以提供建筑物加固等建议。
2.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地震预报对防灾减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将为实现地震预报提供有力支持,为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做出更大贡献。
3.研究地震景观除了地震预测,科学家还在努力研究地震景观,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
此外,地震景观的研究有助于确定地质活动的规律,以及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为打造天然地理公园提供参考。
基于GPS和强震资料反演汶川8.0级地震的同震滑动模型
第1期(总第178期)2021年3月四川地震 EARTHQUAKERESEARCHINSICHUANNo.1Mar.2021收稿日期:2020-11-30;修回日期:2020-12-09基金项目:四川省地震局科技专项(LY1908)和“川滇区域GNSS大地构造物理及壳幔动力研究”科技创新团队(201803)资助.作者简介:陈聪(1983-),女,四川威远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GNSS数据分析工作.E-mail:24947542@qq.com.基于GPS和强震资料反演汶川8.0级地震的同震滑动模型陈 聪,何福秀,张 澜(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 610041)摘 要:通过震中附近GPS同震位移资料,采用SDM反演法,应用均匀介质模型和分层地壳结构模型分别反演汶川8.0级地震的同震滑动,并加入强震资料进行反演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反演的同震滑动分布与发震断层的科考结果吻合,分层地壳结构模型的反演结果整体上要优于均匀地壳结构模型的反演结果;GPS与强震数据分别反演得到的同震位移方向、幅度和断层错动方式基本一致,GPS、强震单一数据反演和联合反演结果得到的矩震级、平均滑动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总体而言,强震模型的最大滑动量和最大应力降较GPS模型的结果更为显著,可能与强震数据中出现较大水平位移的站点与断层更为接近有关。
关键词:汶川地震;同震位移;GPS;强震;同震滑动模型中图分类号:P31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15(2021)01-0001-05DOI:10.13716/j.cnki.1001-8115.2021.01.0012008年5月12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发生MS8 0强烈地震并引发了巨大的地质灾害。
地质考察结果表明,本次地震造成的最大垂直破裂错距和右旋水平错距分别达6 2m和4 9m(徐锡伟等,2008)。
地震波反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引起的断层面上的最大位错7~12m(王卫民等,2008)。
震源机制及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震源机制及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第一章:引言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地震预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科学家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震源机制是地震预测的重要方向,对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震源机制的定义、类型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二章:震源机制震源机制是描述地震发生时地震破裂的性质和面向的力学模型,主要包括破裂面、破裂方式、破裂方向等。
常用的震源机制描述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矩张量及波形反演。
2.1 矩张量矩张量是描述地震破裂过程的数学工具,是由M矩阵、T矩阵、N矩阵组成的三阶张量,可以反映震源位置、大小、破裂方式、破裂方向等性质。
矩张量反演是一种活性地震学方法,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来推断地震破裂的震源参数。
2.2 波形反演波形反演是通过地震波的走时和振幅分析来推断地震波震源的机制参数的方法。
波形反演常用的方法有点震源模拟和全波形反演。
点震源模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多个参考地震事件的波形数据来反演地震破裂时的震源机制参数。
第三章:震源机制的类型震源机制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正断层型、逆断层型和走滑型。
这三种类型的震源机制具有不同的物理特征,对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3.1 正断层型正断层型是由于地壳的受力引起的地震破裂的一种方式。
在正断层型的破裂过程中,地面上的两侧断层相对移动,形成地震,其破裂方向与断层面的法线方向相同或相似。
3.2 逆断层型逆断层型也是由于地壳的受力引起的地震破裂的一种方式。
与正断层型不同的是,在逆断层型的破裂过程中,地面上的两侧断层相对远离,形成地震,其破裂方向与断层面的法线方向相反或相似。
3.3 走滑型走滑型是一种特殊的地震破裂类型,与正断层型和逆断层型不同。
在走滑型的破裂过程中,地面上的两侧断层沿着水平方向滑动,形成地震。
第四章:震源机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震源机制在地震预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可以帮助地震学家了解地震的破裂机制,推断地震的震源参数,为地震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地质学中的地震震源机制分析
地质学中的地震震源机制分析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发生十分突然而猝不及防。
在地震发生的瞬间,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山区,都会面临着极大的危险和威胁。
因此,准确了解地震的震源机制,对于预防和减缓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地震的震源机制指的是地震能量释放的模式和方向,通常表现为三个参数:地震波的振幅、极性和入射角。
这三个参数共同构成了地震波的矩张量,通过地震波记录来计算,进而探究震源机制。
地震的震源机制分析,更准确地说就是地震的来源研究,即通过观测地震波的传播、地壳破裂等方法,探求地震产生的力学机制,以及地震波传播的物理规律。
震源机制分析的核心在于理解固体物理学,从而解释地震波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震源机制分为三种类型:正断层型、反断层型和走滑型。
其中,正断层型的震源机制与两相邻岩层间地壳的断裂有关。
当岩层变形时,产生了挤压力和剪切力,当岩层以剪切力为导向破裂时,就会产生正断层型地震。
反断层型则是源于岩层伸展型的变形造成地壳断裂。
走滑型地震则是两个岩石板块相对水平滑动引起的地震。
在地震震源机制分析中,更进一步的工作则是地震波研究,即了解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地震波传播的规律受到介质的物理性质和地形的影响,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除了受到介质的影响外,也受到频率的影响。
除了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外,研究地震还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
地震多数是由岩石层之间的断裂和滑动引起的,这主要与岩石层的应力分布有关:当地壳处于不稳定状态,就会出现应力的聚积,当聚积的应力超过岩石的抵抗极限时,就可能产生地震。
因此,震源机制与地震的成因密切相关。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震震源机制分析也迎来高精度和大规模的发展,从而增强了对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控能力。
地震震源机制分析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地震灾害的成因和时空分布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进一步探究地球演化和构造特征的重要信息和数据。
总之,地震震源机制分析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产生的物理机制等一系列分析,不仅可以为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控提供支持,也为地球物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震源机制研究
震源机制研究一、引言震源机制指的是地震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研究震源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成因、预测和减灾。
本文将从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两方面来探讨震源机制研究。
二、理论分析震源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地球物理学和结构地质学两个方面。
地球物理学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特性和地震波传播规律,而结构地质学则从地球上的表面现象出发,分析岩层的组成和变形等现象,以此推断地震的产生机制。
在地球物理学中,研究震源机制的核心是地震的波形分析。
据此,可以得到每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包括震源深度、震源位置和震源大小等。
震源机制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以及地震波的振幅、频谱等特征。
但仅靠地球物理学还不能得到准确的震源机制信息,还需要其他因素的支撑。
结构地质学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研究,可以得出某些地区地下构造比较复杂,容易形成断层等等,从而推断出这些地区地震易发。
三、实际案例中国境内的地震灾害已经发生了多次,其中最为致命的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
针对这两次大地震,震源机制的研究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针对唐山大地震,各种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属于典型的正断层震源,即地震破裂发生在牵引力方向与断层走向相同的情况下。
这个分析结果的核心是速度波形分析,其中包括了P 波和S波的记录和处理。
相对于唐山大地震的单一断层震源来说,汶川大地震则更加复杂,它既包含了逆断层震源,也包含了正断层震源。
这是通过速度波形分析和构造地质学的综合研究得出的结论。
此外,汶川大地震的细节处理还包括剖面分析和反演计算。
四、结论在实际的震源机制研究中,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结构地质学和数学方法等多种学科是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地了解地震的机制,为地震预测和减灾工作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地震预测技术和方法
地震预测技术和方法地震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它的来袭往往是突然而猝不及防的。
整个地球的地震带分布广泛,而中国是一个经常发生地震的国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来预测地震,这对于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地震预测技术、方法的现状、困境和未来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地震预测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可以为社会带来的巨大的安全和经济效益。
目前的地震预测技术主要有:地震观测、地球物理、地磁学、测震学和数学模拟等。
其中,测震学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地震预测技术。
测震学技术主要是利用地震仪检测地震波,从而得出地震的震级、震源局部和震源机制等信息,再通过地震预报中心的分析,加上对以往地震资料的总结和对地震带的了解,给出地震的预测。
但是,测震学技术仍然存在许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测震仪设备的故障与损坏,有时预报出的地震数据误差较大,难以得到准确的预测结果;二是地震的预测不确定性,仍需进一步加强地震测验和试验,才能更加准确地预测地震。
二、地震预测方法的困境地震预测方法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震预报的科学性得不到完全的保证;二是地震预报存在错误率,甚至有时预报出的地震根本没有发生。
1.地震预报的科学性得不到完全的保证地震预报是一门综合性强、十分复杂的科学。
由于地震的产生与发展十分复杂,目前的地震预报技术也难以完全覆盖地震的一切方面。
同时由于地震的预报成本较高,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和经济贫困地区,地震预报技术难以普及,这会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2.地震预报存在错误率,甚至有时预报出的地震根本没有发生地震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这导致地震预报存在着较大的误差。
尽管地震预报机构在预报时都十分慎重,尽最大的努力来降低错误率,但是毕竟存在预报失误的情况。
地震预报失误的情况一旦发生,就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地震预测技术的未来前景未来,地震预测技术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提高测震学技术的准确性。
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其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危害极大。
地震的震源深度是评估地震危害度和相关灾害预测的重要基础。
本文旨在回顾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为全面了解地震发生机理与灾害防范提供指导。
1. 地震震源深度定位方法当前,地震震源深度定位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理论计算和实测法。
理论计算法是指基于地震波传播的物理规律,利用数值模拟等方法推算地震的震源深度。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包括反射地震学、接收函数或地震剖面分析等。
这些方法所需的数据来源于成像技术获取的地表物理数据,其优点是可控制的数据质量和定量化数据处理,但也存在数据与预测结果的误差。
实测法是指通过实测手段获取地震震源深度。
主要方法包括:高精度地震台网定位法、双台站震相差分定位法、地壳形变和GPS测量等。
这些方法直接依赖于实测数据,具有高精度、实时性强等优点。
当前,国内外地震震源深度研究日益深入。
根据相关文献统计,以意大利为例,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定位方法为Mt.ETNA火山周围的地震震源深度研究。
该研究通过搭建多台台站的联网形成地震台网,实现了对地震活动的高时空分辨率监测,确保了地震震源深度测量结果可靠性。
在我国,地震台网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其中,高精度地震台网定位法已被广泛应用。
定位结果具有精度高的特点,其中最小水平误差可达900米,垂直误差可达1500米。
然而,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实测定位因数据来源、观测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数据质量的不稳定性较大,需要加强数据质量的统一标准。
二是理论计算方法的复杂性与精度、实测方法的监测精度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3. 展望针对现有的问题,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是近年来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计算,可以提高精度,同时也可开展更广泛的实测定位。
例如,机器学习算法加速了定位过程,再结合地震波传播理论,标准化数据并用有效方法解析,此时计算效率和准确度会得到更大程度提高,将有望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地震预测及其应用前景
地震预测及其应用前景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烈的自然灾害,能够对人类造成严重的损失。
因此,地震预测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地震预测的相关技术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
一、地震预测技术1.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辅助地震预测技术。
它利用先进的卫星遥感、GPS观测和数字地形分析技术,对地球物理场进行观测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地震的预测。
2.地震电磁学技术地震电磁学技术是一种基于地球电磁场变化研究地震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对地震前后地球磁场和电场的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从而判断地震活动的发生及其暴发的可能性。
3.地震地质学技术地震地质学技术利用地震的地质学特征和震源机制分析方法,对地震的发生及其发展进行研究和预测。
该技术主要通过实地地质勘察和实验室分析,结合地震监测数据对地震进行科学预测。
二、地震预测的实际应用在地震预测的实际应用中,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减灾救援地震预测是人类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推进地震预测研究和技术应用,可以提前发现地震隐患和风险区域,为地震之前的安全疏散和灾后的救灾抢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资源开发地震预测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结合地震预测技术,对矿山、油田、地热和煤炭资源等开发之前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3.环境监测地震预测技术也可以用于环境监测领域。
例如,地震前发生地磁场、电场、地应力场等多种环境异常,可以用来预测地震,同时也可用于绿色环保、污染监测、水文观测等方面。
三、地震预测的发展前景地震预测技术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震预测技术将变得越来越精确可靠。
此外,随着人们对地震知识的深入认识和科技条件的日益成熟,地震灾害将会得到更好的防范和减灾。
总之,地震预测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抓住机遇,突破创新,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来面对未知的地震灾害。
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也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
地震的发生和演化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地震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地震的震源深度定位是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对于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内部地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几十年中,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地震震源深度定位是指确定地震发生的具体深度,通常使用几何汇聚法、螺旋法和破裂过程反演等方法进行定位。
几何汇聚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基于地震台网记录的到时数据,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到时关系来计算地震深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浅源地震,但对于深源地震会有较大误差。
螺旋法是利用P波和S波的相对到时关系,通过向不同方向旋转震源深度来找到最佳位置,相较于几何汇聚法,螺旋法在深源地震的定位上更加准确。
破裂过程反演技术则是根据地震波形资料,通过模拟地震破裂过程和波形的拟合来确定地震应力释放的位置和深度,可用于解决几何汇聚法和螺旋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随着地震仪器的不断升级和技术的发展,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的精度和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现代地震台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更加密集,使得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到时关系进行深度定位更加准确可行。
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方法和工具,如地震全波形反演、多站场强度比对比等,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为地震震源深度定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地震震源深度定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地震波传播和地球介质的复杂性使得准确地定位地震的深度依然困难。
地震仪器的分布和性能不均衡也会对深度定位结果产生不确定性。
地震观测数据的质量和数量也会对深度定位的精度产生影响。
地震仪器的天然漂移以及环境噪声等因素也是深度定位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展望未来,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将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震仪器的进一步升级和改进将提高深度定位的精度和分辨率,使得对地震深部结构的观测和研究更加准确可行。
GPS在地震救援中的作用
摘要在对地震灾害特点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应急响应与救援决策中的关键性问题。
认为震害的规模、程度、空间分布和灾情发展趋势,以及快速获取灾情信息已成为整个地震应急响应和救援决策的关键;而对灾情空间分布及其不同灾情程度位置的确定是救援决策的先导与重要环节。
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在地震应急搜救的信息快速获取、应急响应、救援决策、指挥、搜索与营救等救援行动的整个过程中,都将发挥其强大的功能。
建议研发中国北斗灾害应急救援导航与指挥决策系统,包括地震灾情快速获取、快速判定和决策定位导航技术系统、地震救援指挥调度技术系统和应急救援物流定位导航技术系统建设;研发北斗灾害应急救援导航装备,包括自主定位导航幸存者搜索和营救设备研发和国内外巨灾救援专用定位与导航系统研发。
关键词: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卫星定位导航地震是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作为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之一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是减灾的“关键” (徐德诗等,2004),近年来逐步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强震可能导致建筑物、道路等生命线工程设施的严重破坏和损毁,如何快速获取地震灾情的空间分布、快速进行目标救援和有效开展灾后恢复,是开展强震巨灾救援的关键。
而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为地震应急救援提供了重要的定位和导航技术,使灾后救援和恢复行动得以准确和高效地完成,从而减少了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地震灾害概况地震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对人类生命、财产等造成巨大破坏。
据统计,20 世纪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约170 万,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4%,直接经济损失4100 亿美元;其中城市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61%,经济损失约占85%。
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多起损失惨重的地震灾难,约47 万人因地震而死亡:2001 年印度古吉拉特7.6 级地震死亡约4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21 亿美元;2003 年阿尔及利亚6.8 级地震死亡2273 人,直接经济损失 5 亿美元;2003 年伊朗巴姆 6.3 级地震死亡31000 余人;2004 年印度洋8.7 级地震海啸死亡约30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 亿美元;2005 年巴基斯坦7.6 级地震死亡约8.7 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大于100 亿美元;2006 年印度尼西亚日惹地震死亡约6000 人;2007 年秘鲁地震死亡550 人。
震源机制分析与地震预测模型研究
震源机制分析与地震预测模型研究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现象,它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地震机制和预测模型,以便更好地预测地震,减少其影响和灾害。
本文将从震源机制分析和地震预测模型两个方面探讨地震的研究和预测。
Ⅰ. 震源机制分析1. 地震发生的机制地震是地球上岩石的应力和应变的释放。
当岩石受到外力作用,它们就会发生应变。
如果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岩石就会破裂,释放出地震波。
地震波会沿着地球表面或穿过地球内部向外传播。
2. 震源机制的研究方法震源机制的研究是地震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揭示地震的本质。
目前,震源机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振动方向测定震源断层面的位置和方向;另一种是通过震源发生前后地应力和地应变的变化,研究地震发生前的地下活动和地壳的应力分布情况,从而推断地震发生的震源机制。
3. 震源机制分析的意义震源机制的详细分析可以有助于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揭示地震活动的规律,为地震预测提供基础。
这对于预测地震、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Ⅱ. 地震预测模型研究1. 地震预测的意义地震预测是预防地震灾害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在地震发生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地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2. 地震预测模型的分类目前,地震预测模型主要分为三种:基于地震历史纪录的经验模型、基于物理参数的机理模型和基于数据挖掘的统计模型。
经验模型以地震历史为基础,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来预测地震;机理模型则是基于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通过对地震机制分析预测地震;而统计模型主要是通过统计数据分析,预测地震。
3. 地震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虽然各种预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预测到地震的发生,但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需要提高地震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进一步研究各种预测模型,并寻找新的预测技术。
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研究
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
为了降低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开始被广泛应用。
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主要依靠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来提供准确的预警和信息。
本文将对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
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需要大量的实时数据来进行准确的地震监测和预警。
地震监测系统通常包括地震台网、加速度计、地震仪等。
这些设备会不断地采集地震波数据,并将其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数据处理中心是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关键环节之一。
地震数据处理中心需要对实时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以提供精确的地震信息和预警。
首先,在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中,数据处理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据处理技术通常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压缩等。
数据质量控制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可以帮助过滤掉错误的数据,确保地震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预处理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去噪和校正等处理,以消除或减小由于设备误差、环境干扰等因素引起的数据噪声。
数据压缩是指将原始数据进行压缩,以减少数据传输和存储的空间和带宽需求。
其次,数据分析技术在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数据分析技术通常包括地震事件识别、震中定位、震源机制分析和地震波传播模拟等。
地震事件识别是指从地震数据中自动识别地震事件,识别出地震波信号,并将其与噪声和其他地震事件进行区分。
震中定位是确定地震发生的位置,使用传感器网络和三角测量等方法来计算地震的震中坐标。
震源机制分析是指通过分析地震波的振动特征来确定地震的发生机制,包括地震断层类型、滑动方向和滑动大小等。
地震波传播模拟是指模拟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过程,用于预测地震波在不同地区的强度和传播速度。
此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地震数据的自动处理和分析,包括地震事件的自动识别和地震波的自动定位。
震源定位技术揭秘
震源定位技术揭秘震源定位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时间和速度来确定地震发生的位置的方法。
它在地震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揭秘震源定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原理介绍震源定位技术主要依靠地震波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中传播的速度和路径进行推算。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以不同的速度在地球内部传播,通过测量地震波的到时差和传播路径,可以推算出震源的位置。
1. P波和S波地震波可分为P波和S波。
P波是一种相对较快的纵波,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而S波是一种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利用P波和S波的传播速度差异,可以计算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长度。
2. 到时差测量在地震波传播路径上的不同位置,地震波到达地表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通过广泛分布的地震台网,可以测量到每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到时,从而计算出震源到各个台站的到时差。
利用这些到时差信息,结合震源与台站的距离,可以推算出震源的位置。
3. 三角测量法震源定位技术主要基于三角测量法。
通过测量至少三个不同地方的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地震波到时差,可以构建多个以地震台站为顶点的三角形,并将这些三角形交会得到一个小范围的震源定位结果。
通过增加台站数量或者采用高精度的测量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震源定位的精度。
二、应用领域震源定位技术在地震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地震研究震源定位技术为地震学家研究地震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通过准确测量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到时,可以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和衰减规律,从而深入研究地震带来的地壳变形和能量释放。
2. 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和震源定位技术,提前预测地震发生并发送警报的系统。
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到时,结合震源定位技术,可以估计地震波传播到某个区域的时间,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预警信号,为人们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提供宝贵时间。
3. 地壳构造研究震源定位技术在地壳构造研究中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地震是自然界中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提前预警并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各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预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首先,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地震前的地壳变形监测上。
地壳的微小变形是地震活动的先兆,通过测绘技术可以对地壳的变形进行高精度的监测。
例如,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实现对地壳运动的连续监测,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来判断地震是否即将发生。
此外,地形测量技术也可以用于监测地震前的地表变形,通过对地表形态和地理信息的监测,可以揭示地下构造的变化,从而判断地震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其次,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预警中的应用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地震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对地震强度、震源深度、震源机制等参数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建立地震活动的统计模型,为地震预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目标监测系统可以实时地收集和传输地震信息,利用测绘技术的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地震活动进行多角度、跨尺度的分析和解读,进而提高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此外,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也有助于地震后的救援和灾害评估工作。
地震造成的破坏往往是巨大而复杂的,通过使用测绘技术可以对地震灾区进行快速、准确的勘察和评估。
例如,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地震灾区的植被、土地利用、建筑物等进行高精度的测绘,从而为救援和重建工作提供详尽的地理信息基础。
此外,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可以进行三维重建和变形分析,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地震造成的地形变化和地质破坏,为灾害评估和未来的地震风险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预警中的应用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震监测需要对地形进行精确测量,而地震活动往往发生在地形复杂或人迹罕至的地区,这给数据采集和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其次,地震预警需要高度的实时性,只有在数据采集、传输和分析的各个环节都能实现实时性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提供地震预警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犐 狀 狊 狋 犻 狋 狌 狋 犲 狅 犲 狅 犺 狊 犻 犮 狊, 犆 犺 犻 狀 犪犈 犪 狉 狋 犺 狌 犪 犽 犲犃 犱 犿 犻 狀 犻 狊 狋 狉 犪 狋 犻 狅 狀, 犅 犲 犻 犻 狀 0 0 0 8 1, 犆 犺 犻 狀 犪 犳犌 狆 狔 狇 犼 犵1 2犈 犪 狉 狋 犺 狌 犪 犽 犲犃 犱 犿 犻 狀 犻 狊 狋 狉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犲 犫 犲 犻犘 狉 狅 狏 犻 狀 犮 犲, 犛 犺 犻 犻 犪 狕 犺 狌 犪 狀 5 0 0 2 1, 犆 犺 犻 狀 犪 狇 犳犎 犼 犵0 3犇 犪 狋 狅 狀 犲 犻 狊 犿 犻 犮犛 狋 犪 狋 犻 狅 狀, 犈 犪 狉 狋 犺 狌 犪 犽 犲犃 犱 犿 犻 狀 犻 狊 狋 狉 犪 狋 犻 狅 狀狅 犺 犪 狀 狓 犻犘 狉 狅 狏 犻 狀 犮 犲, 犇 犪 狋 狅 狀 3 7 0 0 4犆 犺 犻 狀 犪 犵犛 狇 犳犛 犵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十一五 ” 重大研究计划基金 ( ) 资助 . 9 0 8 1 4 0 0 2 作者简介 王晓山 , 男, 工程师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震源机制和应力场反演工作 . 1 9 8 0 年出生 , : E m a i l w x s h e . a c . c n @e q
在地震预测研究中使用 犌 犘 犛和 震源机制资料的问题探讨
— — — 与王秀文等商榷
王晓山1,2, 刁桂苓2 , 王 焱3, 马 栋2, 冯向东2, 杨雅琼2
北京 1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0 0 0 8 1 石家庄 0 5 0 0 2 1 2 河北省地震局 , 大同 0 3 山西省地震局大同地震台 , 3 7 0 0 4
万方数据 刁桂苓 , 男, 研究员 , 主要从事地震学方面的研究 . : E m a i l d l h e . a c . c n 通讯作者 @e g q
1期 1
王晓山等 : 在地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测研究中使用 G — — 与王秀文等商榷 P S 和震源机制资料的问题探讨 —
2 9 8 5
, w h e nw eu s e t h e f i r s tm o t i o np o l a r i t t o i n v e r t f o r f o c a lm e c h a n i s m.M o r e o v e r w e a l s od i s c u s s e d y h o wt oe x a c t l i s l a h et e m o r a lc h a n e so ff o c a lm e c h a n i s m s .N o tc o n s i d e rs e r i o u s l h e yd p yt p g yt , ,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l e r r o r m o d e l e r r o ra n dt h el e v e lo fs t r a i n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er e i o n a l t e c t o n i cs t r e s s g f i e l dd e r i v e df r o m G P Sd a t aw o u l db ei n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w i t ht h o s ef r o mf o c a lm e c h a n i s m s . , a d v a n t a e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eb e t w e e ns e i s m i cd a t aa n d T h r o u ht h ec o m a r i s o no f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g g g p , G P Sd a t a w ed e e mt h a t t h e u s t c a nb e c o m l e m e n t a r . C o m b i n e d i n v e r s i o n, 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a n d y j p y p m u t u a l c o n s t r a i n to fG P Sd a t aa n ds e i s m i cd a t aw i l l i n c r e a s et h er e l i a b i l i t f i n v e r s i o nr e s u l t s . yo C r o s s d i s c i l i n a r i n t e r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e i s m o l o n dG P Sw i l lp o w e r f u l l u s ht h eg e o s c i e n c e s p y g g ya yp r e s e a r c hf o r w a r d . ,F 犓 犲 狑 狅 狉 犱 狊 F o c a lm e c h a n i s m, G P S,S t r e s sf i e l d i r s tm o t i o no fP w a v e f o r m,E a r t h u a k e q 狔 , r e c u r s o r E a r t h u a k ep r e d i c t i o n p q
/ 融合必将有力地推动地学研究的深入 . G P S 观测两学科的交叉 、
关键词 震源机制 , , 应力场 , 地震前兆 , 地震预测 G P S P 波初动 , : / D O I 1 0 . 3 9 6 9 . i s s n . 0 0 0 1 5 7 3 3 . 2 0 1 1 . 1 1 . 0 2 9 j 中图分类号 P 3 1 5 收稿日期 2 , 0 1 1 0 3 1 5 2 0 1 1 0 9 2 5收修定稿
—犆 狅 犿犿 犲 狀 狋 狅 狀犠 犪 狀 犻 狌 狑 犲 狀 ′ 狊狆 犪 犲 狉 犵犡 狆
1 2 2 3 2 , ,MA D WANG X i a o S h a n D I AO G u i L i n a n o n g ,WANG Y g, 2 2 F E NG X i a n D o n YANG Y a Q i o n g g, g ,
第5 4卷 第1 1期 2 0 1 1年1 1月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CH I N E S E J OUR NA L O F G E O P HY S I C S
V o l . 5 4,N o . 1 1 , N o v . 2 0 1 1
王晓山 , 刁桂苓 , 王 焱等 . 在地 震 预 测 研 究 中 使 用 G — —与 王 秀 文 等 商 榷.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P S和 震 源 机 制 资 料 的 问 题 探 讨— ( ) : : / 2 0 1 1, 5 4 1 1 2 9 8 4~2 9 9 0, D O I 1 0. 3 9 6 9 . i s s n . 0 0 0 1 5 7 3 3. 2 0 1 1. 1 1. 0 2 9 j ,D W a n i a o G L,W a n e ta l .D i s c u s s i o no nu s a eo fG P So b s e r v a t i o n a ld a t aa n df o c a lm e c h a n i s mi ne a r t h u a k e gXS g Y, g q —C ) , ( ) : : r e d i c t i o nr e s e a r c h o mm e n t o nW a n i u w e n ′ sp a e r . 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 犑. 犌 犲 狅 犺 狊 .( i nC h i n e s e 2 0 1 1, 5 4 1 1 2 9 8 4~2 9 9 0, D O I p gX p 狆 狔 / 1 0. 3 9 6 9 . i s s n . 0 0 0 1 5 7 3 3. 2 0 1 1. 1 1. 0 2 9 j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I nv i e wo f“ R e s e a r c ho nr e l a t i o n s h i e t w e e ns t r e s s f i e l dv a r i a t i o na n de a r t h u a k e s i n pb q ” , S h a n x i a r e a t h i sp a e r s h o w s t h a t 1. i t i sn o r m a l h a v i n i n c o n s i s t e n t s i n sb e c a u s e t h e r e i s s o m e p g g o s s i b i l i t fm i s r e a d i n t h e f i r s tm o t i o np o l a r i t fPw a v e f o r m; 2 . t h ep o l a r i t f s e i s m o m e t e rm a e p yo g yo yo yb , r e s e r v e d i tw o u l d l e a dt ow r o n o c a lm e c h a n i s m s i f t h ep o l a r i t f s e i s m o m e t e r i sn o tc o r r e c t e d gf yo
摘 要 针对 “ 山西地区应力场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 一文 , 本文指出 : ( ) 出现矛盾符号是 1 P 波初动存在误读的可能 , 正常的 ; ( ) 地震仪器极性也可能反向 , 不校核可能会 导 致 错 误 的 震 源 机 制 解 . 还讨论如何正确地表示震源机制随 2 时间的变化 . 分析认为 G 模型误差以及应变信息的层次 , 所得结果可能会与震 P S 观测结果若不认真考虑观测误差 、 源机制解反演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相矛盾 . 比较了地震与 G 认为二 P S 资料 存 在 的 差 别 和 二 者 所 提 供 信 息 的 优 劣 后 , 者恰好可以互补 . 利用 G 解 释、 相 互 约 束, 则 可 增 加 反 演 结 果 的 可 靠 性. 地震学和 P S和 地 震 两 种 资 料 联 合 反 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