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设计方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设计方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分析:1、作品的地位及作用:《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中一篇一篇游记。

学生能从文本中欣赏到祖国名山大川,探访祖国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从而开阔胸襟,娱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学生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写的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风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为此,《阿里山纪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掌握朗读、默读、浏览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基础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

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对话,借助语文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认知冲突,更好的解读文章,提高能力,从而建构新知识。

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本。

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3)、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4)、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初步形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寻、处理信息的能力。

3、能制作简单的PPT演示文稿。

过程与方法学习方式: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的合作学习1、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文章的写法等。

2、自主学习:网络环境下搜集关于阿里山的图片、视频资料3、合作学习:对所搜集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进行加工,按一定顺序制成ppt演示文稿,并附一段介绍文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网络环境合作学习的乐趣。

2、品位文章富有音乐性、情韵美的语言,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一)教学内容文章形象地描绘了阿里山的而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感受,赞美了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学生对文章应由较浓的兴趣;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灵活、分析能力也较强,同时又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协作学习习惯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学习本文难度应不大。

本节课教学内容有1、课文内容:独立理解课文,欣赏文章富有音乐性、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真切情感,学习融情于景、移情于景的写法。

2、信息学科:学习利用网络搜索相关信息,然后运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多媒体演示文稿。

(二)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品味本文富有音乐性情韵性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1、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演示文稿的制作三、学习资源阐述1、硬件资源:配有16台计算机以上的网络教室、投影等2、软件资源:多媒体课件;图片库(教师提供)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1、播放《阿里山纪行》一曲,营造氛围。

这首台湾少数民族歌谣《高山青》可以说是在大陆广为传唱。

对于企盼祖国统一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功正先生一起走进阿里山,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2、明确教学目标(二)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a、积累文章中的生字词。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读书笔记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体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学用具:多媒体授课过程:一.导语: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2.老师小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

其实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

因为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3、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

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听课文朗诵,一边听一边用笔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从而把行踪交待清楚。

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中,你最喜欢哪一处景色,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比如作者描写这处景色所用的优美语句……)A、§2①首句过渡到描述中心——阿里山。

《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疏通课文,理清作者行踪,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2 欣赏本文语言,体会真切的情感。

教学重点:移步换景的写法;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的美。

教学设想:1 读、说、写贯穿全程,品味语言、品味情感。

2 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方法性的引导。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2分钟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1.课前播放《高山青》歌曲与在音乐声中欣赏阿里山图片。

2.导入:“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一曲《高山青》唱响祖国大地,阿里山也悄然矗立于人们的心湖之畔,令人神往,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走进阿里山去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学生欣赏歌曲,图片。

13分钟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本(一)速读文本,要求:1.圈划字词,利用注释或同桌位交流解决生字词。

2.用浪线划出你认为的优美的语句。

(二)出示完型填充题:根据示例选用一个字来概括阿里山神韵:泰山雄;华山险;峨嵋秀;阿里山。

(三)作者对阿里山是怎么看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作者选取了阿里山的哪些代表性的景点来写的?根据示例完成下列图表:风 1 林海云雾(第二节)光 2美 3原始森林 (第五节)如 4画 5森林无边(第七节)6学会读书--默读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学生思考,自由畅谈,理由要充分。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推举代表完成板书。

28 三细化研读,品味文本――精读、品读1 根据上述你所找到的景点,再读文本,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景点的特征。

(可以从文本中寻找也可以自己概括)2从上述景点的描写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几句话,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几句好在何处?表述格式: 我最喜爱这样几句。

因为。

3 阿里山美丽的景色深深的吸引着作者与各位游客,在优美的描写中包含着作者的深情,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你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深情呢?4 美丽的阿里山陶醉着每一位游客,无怪乎作者在2、3两节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可见阿里山在台湾景点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神木又是阿里山的“灵魂,标志”,那么作者为何不一开篇就写神木呢?(提示:结合文题和文体考虑。

《阿里山纪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_0

《阿里山纪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_0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准备:准备音像《高山青》和《大海啊,故乡》,制作课件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

创设轻松愉快的气氛,引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向往。

近来,我特别喜欢一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随着《高山青》的旋律,让我们一起跟随吴功正,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二、赏美景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有关本次旅行线路的语句。

——“从台北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出现一泓水潭”“山间的曲径幽路”“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归纳:进山(阿里山)——游山——下山作者带领我们一边走一边看,随着立足点和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这种游记写法叫作“移步换景”。

2、一路上,阿里山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来,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生发言,归纳完成板书。

——森林火车古朴林海云雾浓稠深山水潭清澈原始林区宁静曲径青苔厚密古桧神木神奇3、阿里山果然美景纷呈。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对阿里山风光的初步印象,你最想说什么?——阿里山风光美如画三、析美文“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案头之文章。

”吴功正先生是当代美学家,遣词造句极为讲究,正是他富于魅力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如画的阿里山风光。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8《阿里山纪行》教案 (新版)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8《阿里山纪行》教案 (新版)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新版)苏教版
课题
阿里山纪行
第_____课时
总第________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学习移步換景的表现手法
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
3、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
4、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重难点
风 1 林海云雾 (第二节)
光 2
美 3原始森林 (第五节)
如 4
画 5森林无边 (第七节)Fra bibliotek6学会读书--默读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学生思考,自由畅谈,理由要充分。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推举代表完成板书。
三 细化研读,品味文本――精读、品读
1、 根据上述你所找到的景点,再读文本,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景点的特征。(可以从文本中寻找也可以自己概括)
明确: 因为本文是游记,作者按游踪的顺序而写的,这里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这是游记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5、 语文实践活动———我来做导游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在正准备带领大家动身游览风光如画的阿里山,请你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行程。 (给予示例)
小结:林语堂先生说:“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
上的文章”,今天我们领略了吴功正笔下的阿里山,望将来大家能亲身到台湾去读读阿里山这篇“地上的文章”。
1、重点: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
了解课文移步换景。
2、难点: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1. 课前播放《高山青》歌曲与在音乐声中欣赏阿里山图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

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发言。

3、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

学生朗读、感受。

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

2、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

学生思考、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几条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第四块: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

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

课堂学习:第一块:品位语言(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探究练习二)1、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然后小组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阿里山纪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预习展示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学生跟唱,营造气氛,
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简介阿里山
实用文档
3、简介作者
4、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一泓.()莽莽.()溢.出()镶.嵌()鱼鳖.()静谧.()
红桧.()孕.生()
5、熟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
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
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
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
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讨论课文的脉络层次划分,并归纳。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
记的主体部分。

实用文档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
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3、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
学找出来。

4、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
两句话?
5、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
和感受?
三、课堂整理
四、当堂练习
1、找出自己喜欢语段,有感情地朗读。

2、解释词语
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 _
骤然:__________________
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 __
静谧:__________________ __
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 _
堪称:__________________ __
实用文档
谛听:_________________ ___
山岚:___________ ___
3、在下列横线上填进恰当的叠词。

(1)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________的、
________的、________的。

(2)它真像一________绿地毯,________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3)树干都是湿________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
风光。

指名学生介绍阿里山的风光。

二、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
所见到的风光?课文第3段是________。

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
实用文档
谭水清澈;第5段, ________;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________________;第8段,描写看到的
神木;第9段,________。

问题探究
2、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
原因。

3、“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
灵魂”?
4、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
5、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试问什么叫移步换景?请结合课文具体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三、课堂整理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四、当堂练习
实用文档
1、仿句。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
说到了阿里山?
2、给下面一段文字的方格里点上恰当的标点。

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
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
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


3、佳句赏析。

(1)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

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这一句运用________手法,写出了山下与山间的巨大温差,从作者________的角度,突出凉气穿肌透骨的力度。

(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作者连用三个________,写________、________,突出树
木的“________”和“________”。

实用文档
(3)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作者以拟人化的________描写树木________。

如诗如画的
比喻,感受深切的________,使森林、古树成了富
有________的情境。

答案:(1)对比感觉(2)比喻树躯树身大高(3)比喻排列之整肃联想审美价值
4、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填空。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
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
却又没有了。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同行者都在
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作者连用三个________,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________
反衬________。

实用文档
(2)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作者采用________手法,运用流畅而节奏鲜明的文字,
强调林区的________。

(2)这一段文字以有声反衬________,营造一个“静谧的世(3)界”,收到了“________________”(填一诗句)的艺术境界。

答案:(1)比喻声(有声)静(无声)(2)反复宁静(3)无声此地无声胜有声40385 9DC1 鷁
实用文档
K:kJ]K23587 5C23 尣31008 7920 礠. 28414 6EFE 滾 40747 9F2B 鼫
实用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