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闽商文化的特质与价值
今日视点FOCUS
30
“闽”是福建省的简称;然而,作为地理空间概念,“闽”的范围要远大于行政区的“福建”。它包括目前行政区划的福建省、台湾省,浙江东南部、广东东北部与江西东南部。“闽”又是一个族群概念,闽人是中国大家庭中最具海洋个性族群。“闽”更是一个文化概念,闽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
在中国大陆版图上,“闽”犹如一张鼓了风的“帆型地带”。因境内河流与山势走向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上“奔流入海”的态势。而这种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为中国的海洋文明提供了一个产生的外在条件。
多山、濒海是福建显著的特点。山与海的互动,形成了中国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分界线。福建正属于整个中国农业文明的边缘,海洋文明的中心。
所谓闽商,涵盖了在闽经商的人群,来闽地经商的外籍人群,在中国其他区域经商的闽人,在台港澳以及海外经商的闽人。“闽商”作为一个商人群体,在唐代中后期萌发、宋代形成,且延续至今的“商帮”。唐代设立“市舶司”、宋代提倡“开洋裕国”,这是中华民族向海洋拓展的时代。“闽商”是典型的海商群体。
具有海洋文明的开放精神
苏文菁(福州大学教授、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美国康奈尔大学客座教授)
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春夏刮东南风,秋冬刮东北风。有规律的季风和洋流的作用,在以木质帆船为主的古代,给闽人的航海带来很大的便利。秋冬,他们远航东南亚,夏季返航;春夏,他们北上朝鲜、日本,秋季返航。大自然为闽人率先进入海洋,编织全球海洋贸易网络提供了先决条件。
关于闽人出洋的动机,我认为,从闽商所代表的海洋文化来看,闽商向海洋的发展就是文化上的自在、选择的自觉。仅仅从“福建土地贫瘠,人口稠密”等陆地文化的视野来理解闽人对海洋的热爱是不够的。闽人就像当年乘坐“五月花”号帆船离开英国、前往新大陆的美国先民一样,他们相信人生有更好的可能。在乘船离开大陆的时候,这种“可能”到底是什么,他们或许还不明朗;但是,他们愿意用生命来搏一把。海洋文明造就了闽商一种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一种务实求实、乐业敬业的精神;一种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
八闽文化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迫使福州、厦 门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 之二,这对福建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福建文化由此经历着与近代西方文化的交 融和激荡,呈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鲜明的开放 性,涌现了一大批对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巨大 影响的杰出人物,如林则徐、严复、沈葆桢、 林纾、辜鸿铭、萨镇冰等人,他们均站在时代 前列,引领中国文化先潮。
基本规则:按博的大小分设“状元”1个, “对堂”2个,“三红”4个,“四进”8 个,“二举”16个,“一秀”32个。全会 有大小63块饼,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 花、进士、举人、秀才。 一秀、二举、四进、三红,分别以出现一 颗红四、二颗红四、四个同样点、三颗红 四。对堂是指博到123456。状元是以出现 四颗红四点,其中如果出现四颗红四点加 两颗红一点就为最高级,称“状元插金 花”。
福 建 妈 祖 庙
“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宋代学者陈宓 “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元代诗人张翥
厦门博饼
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 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他们对历史的 一种传承。月饼,在博饼风俗中又叫“会饼”, 是博饼活动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道具:会饼、六个骰子、一个红色大碗、现 在常带有其他小礼品。
八闽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八闽文化
八闽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八闽文化的海洋性和开放性
福建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文化强省“集结号”:报告16字概括“福建精神”
文化强省“集结号”:报告16字概括“福建精神”
在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孙春兰同志用“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1 6字高度概括的福建精神,在会场内引起党代表们的热议,会场外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共鸣与思考。
“省委高度概括提炼…福建精神‟,赋予新的内涵,可以说是深深地体会到了文化竞争力的意义。
一个人需要有精气神,一个地区需要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此时“福建精神”的提出,更是凝聚共识、吹响福建欲以文化强省的“集结号”。
从32字到16字
福建精神的提炼,可以说,源于闽商精神,但要更高于闽商精神。福建精神最先主要是通过走出去的闽商向世人展示的,外界人形成了对福建人的印象,这就是福建精神的原始来源。
此次最大的一个突破,即把“海纳百川”首次提升到新的高度,被纳入福建精神。海洋性是福建文化的最突出特征,海洋人群富于流动性、冒险性,生命的价值往往在于博。同时,福建地处陆海交界地带,历史上融入了多种文化成分,包括中原儒家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作为中国本土文化,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精英文化与庶民文化在这里共生,确实可以说是海纳百川了。
福建精神“新解”
“爱国爱乡”列在福建精神之首,这也说明此次“福建精神”的提出,远远不局限于闽商群体。林则徐体现了福建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闽籍乡亲无论身在何处,总是梦萦家园、心系祖国,对故土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比如,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就是一面旗帜。但地处西岸的特殊地理位置,也使得“爱国爱乡”被赋予了更高的精神内涵。正如今年党代会提出的“厦门要深化对台先行先试,当好服务和平统一的排头兵”一样,在王日根看来,“福建人”高擎起爱国爱乡的大旗时,理应对祖国统一大业有极强烈的责任感,践行一个炎黄子孙的使命感、责任感。
中国各省市人的气质
提起西藏,就会想起 朝圣的宫殿。雪域高 原养育了圣洁无瑕的 雪莲,更养育出西藏 人民绝对虔诚的品格。
西藏人一生都对待朝拜尤为重视,一步一拜,虔诚而不倦, 他们一般都很纯真和宽容。西藏是佛之国度,在那里你会找 到什么叫“圣洁”。
排除那些不和谐的话 题不说,地域辽阔的 新疆,盛产各式各样 各种民族的帅哥美女。
素有塞上江南美称的 宁夏,地界虽小,人 才辈出,俊杰横生。
宁夏人既有着西北人的质朴和本分,又带着特有的明智和机 灵,很会筹谋,很有效率,总能彰显出一份大方得体的才俊。
神秘的青海让人感觉 那么遥远,其实青海 人是真正的地广人稀
青海人作风很硬朗,很扎实,干什么有什么样,非常本分而 且务实,而且青海人很少会有人有歪脑筋,绝对的民风淳朴。
不用多说,似乎“山东 人”这个响当当的名号 在多年的流传里本身已 经具备了太多的褒义词 情境的释义——耿直、 豪爽、厚道、讲究、拼 搏、磊落、要面儿、忠 厚直爽, 这一系列的意象令天南地北的山东人都倍感自豪,也成了全国人民都 放心的地域品牌。看似粗犷不羁其实非常有道,孔孟之乡文化传统源 远流长,水浒好汉一样侠义为先的山东人,出来混都讲究“义”字当 头,精通事故因而深明大义,敢作敢当因而仗义执言,真所谓“义” 高人胆大,山东人也特别愿意展现自己义不容辞的品格,在声势上绝 不低头。
幅员辽阔、形状连亘绵 延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处 祖国的北部边疆,辽阔 的大草原和无垠的戈壁 雄奇宽广,造就了成吉 思汗时代蒙古人的迅猛 和剽悍。 时至今日的内蒙依旧盛产身材魁梧的大汉,殊不知内蒙人的真诚与真 实是能让人钦佩到骨子里的,那份毫无保留的赤诚令人一见如故,很 自然就被人认作值得托付终身的挚友。情感最厚实、最能打动人心的 蒙古民歌令人无不为之动容,德德玛、腾格尔、吉祥三宝的歌声唱出 了内蒙人奔放豪迈却又敢于思考生命的平凡本真。内蒙人的厚道并没 有因为地矿带来的富裕而改变。
南岛语族的福建海洋族群印记
南岛语族之间的关联
羔,揭示福建 实为南岛语族的最早发源地,进而展 示出福建海洋文化独具魅力的区域特 色,还原福 建海洋族群 的历史真相。
南岛 语族 硇福 建海 洋族群 E D i E
陈 慎 唐 湘
( 1 _ 福州大学 闽商文化研究 院,福建 福州 3 5 0 0 0 1 ;2 . 福建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院 ,福建 福州 3 5 0 0 0 1 )
[ 摘要 ]本文力图在 海洋文化的视 野下,通过分析福 建早期先 民与今 天我们所知的典 型海洋族君 一 [ 关键词 ]南岛语族 ;福建 ;海洋族群
福建沿海地区, 地处太平洋西岸 , 其史前先民 , 从今天的考古学视野来看 , 与东南亚和太平洋地 区 的各个族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他们被认为是南 岛语族起源 和扩 散课题在太平洋考古学 上的重要 结合点。因此 , 福建史前先 民在国际学术界同样也
被 称 为— — “ 南 岛语族 ” ( A u s t r o n e s i a n ) 或“ 原 南 岛 语
术界所指的南岛语族是指说南岛语系的民族。语言 学 的研究表 明, 南岛语系是 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主要 分布在岛屿上的一个大语系 , 其分布地 区东到太平
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黄英湖
福建地处东南海边,面对着浩瀚的东海和台湾海峡。境内又溪河纵横,水网密布。多水的地理环境,使福建人深谙水性,善于与水打交道;长期的海边生活,也使福建人熟悉海洋,善于驾船搏击风浪。所以,在福建人的身上,具有一种显明的海洋性特征,即使是与同处海边的北方其他省份相比较,这种特征仍是比较突出的。
一、福建的地理特点和区位优势
1、福建的地理特点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海边,与浙赣粤交界的北西南三面大多被高山阻隔,往来十分不便。《史记》“东越列传”说:“东越狭多阻”。《汉书》“严助传”也说:闽越之地“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内外也”。而福建的东部则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福建与邻省的往来,更为便捷的是海上交通。日本学者市瓒村次郎博士在“论唐以前的福建及台湾”中说:“《山海经》云:‘瓯在海中,闽在海中’。又‘一曰闽中在海中’,我认为是最可寻味的语言。盖,太古时代,至少在秦汉以前,恐怕从陆上到这个地方的交通几乎没有,大概是以海上的交通为主。果然如此的话,把这想象是在离开大陆的海中地方不是没有道理的。”[1] 这样三面背山,一面向海的地理环境,迫使福建人只能东向大海,向海洋发展。
福建的海岸线漫长曲折,总长度达535公里,曲线长度更达3324公里,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2] 日本学者成田节男认为:“福建沿岸屈曲线达直通线的五倍,是中国第一江湾丰富的海岸”。[3] 因此,在福建蜿蜒的海岸线上澳湾众多,从北到南分布的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州湾、泉州湾等澳湾,都十分适宜航海和发展海洋产业;福建沿海的岛屿更是星罗密布,在岸线外镶嵌的平潭、东山等繁星般的大小海岛,为福建人向海洋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
闽南文化特点的理解
闽南文化特点的理解
闽南地区位于我国福建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闽南文化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民间传说、传统艺术、美食文化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闽南地区成为了独特的文化家园,也让闽南文化具有了很高的研究价值。
闽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海洋文化氛围浓厚。这里的人们以海洋为生活,以海洋为依托,长期与海洋为伴。海洋文化在闽南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传承,例如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航海文化、以始隆古街为代表的海洋文化、以惠安古渡为代表的渡海文化等。这些文化都是闽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见证了闽南地区的历史变迁。
闽南地区的民间传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的人们喜欢故事,也善于编故事。他们用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的民间故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传世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精神内涵,成为闽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
闽南地区的传统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里的人们有着极高的艺术追求,他们把音乐、舞蹈、绘画、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都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如南音、潮音乐、高甲戏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这里的人们以海鲜为主要食材,烹饪出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美食。如闽南的炒螺丝、海鲜粥、海蛎煎、沙茶面等,都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成为闽南地区美食文化的代表。
闽南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典型特色,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研究闽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也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闽南文化的主要特点
闽南文化的主要特点
1、在潮学研究中,一些学者力求在更大范围内寻找一种能够包含潮汕文化的体系。有的提出了“福
佬文化”的概念,把潮汕文化看做是福佬文化的核心区,汕尾文化则是其亚区,琼雷文化也被视为其向外延伸的一部分。这个观点要确立的障碍不仅在于目前学术界对于“福佬”一词的理解尚有很大争议,还在于很难做出潮汕文化是琼雷文化以及其它闽南语系文化的核心的结论。但是,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一种包含潮汕文化在内的地方文化体系,我们姑且称它为“泛闽南文化”。
2、泛闽南文化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开放的、动态的、有着更加灵活和广阔空间的
文化体系。它所覆盖地区的主要特点是操闽南方言(包括它的分支),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范围包括福建省的厦门、泉州、漳州3市,广东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和雷州半岛,海南省的汉族地区,台湾地区等。此外,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也分布有讲闽南方言的分散县、镇、村,香港、澳门还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我国境内操闽南方言(包括它的分支)者总共约有5000多万人,占汉族人口的4.6%左右。
3、诚然,有共同语言不等于能够形成共同的文化体系,何况闽南方言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
小的差别。但是,实际上客家民系在不同地区其语言及文化特征也有很多的差别。闽南文化同潮汕文化、汕尾文化、琼雷文化、台湾文化虽有差异,但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以潮汕文化同闽南文化的关系为例。先从语言上说,据厦门大学周长楫教授研究,用500个常用字或单词做量化比较,潮汕方言与厦门方言在语音方面的共同点为55%左右,差异点为45%左右。这种差别并不比同在闽南区的厦门话与泉州话大多少。至于两者之间文化面貌的相同,古今学者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人们经常引用的南宋福建人余崇龟的四六文:“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潮漳之分”,可以说是一言以蔽之。虽然时隔800余年,至今依然如此。近期在诏安召开的闽南文化和潮汕文化比较研讨会上,许多学者用大量事实,论证了两者的亲缘关系,这里就不再赘述。
海洋文化视角下福建侨乡的形成与演变原因分析
元 朝统 一 中 国后 , 政府 仍非 常重 视对 外贸易 , 在杭、 泉二 州 设 立 市 舶 司 , 州 港 地 位 进 一 步提 泉 升 , 朝 曾先 后 9次 渡海 用 兵 , 大都 无 功 而返 , 元 虽 但 有大 批漳 州人 在 爪 哇 一 带定 居 . 明永 乐 至 宣德
福 建 对外交 往 的 日益密 切 , 人 、 商 水手 等迁 移 到 国 外定 居 , 为早 期 的华 侨. 海洋 文化 发展 的历 史 成 在 过程 中 , 建 侨乡规 模 也经历 了 由少 到多 , 布地 福 分 区 由闽南 向东 部 沿海 大 部 分 地 区 、 深 入 到 内陆 再 的过 程 . 代 以来 , 唐 泉州 港 逐 渐 兴起 , 尤其 是 南 宋 以后 , 国经济 文化 重 心南移 , 建 的泉州 、 我 福 漳州 、 厦 门等港 口航 海 业 和海 上 贸易 不 断 发 展 , 国与 中 南 洋 群 岛各 国 的政 治 、 济 、 化联 系 日益 密切 , 经 文
乡有 1 ( 、 )7, 些 侨 乡 大都 分 布 于 沿 海 0个 县 市 j这
地 区, 少数分 布于 内陆地 区 ( 2 见封 三 ) 图 , .
海 各 县 挑 选 大 量 水 手 、 匠 、 b来自百度文库员 等 随其 出 工 占 人
航 , 以这 时期 出海 航 行 的 人 员涉 及 沿 海 大 部分 所 地 区 . 明成化 十年 (4 4年 ) 市 舶 司 由泉 州迁 17 ,
外省人这么评价福建人
外省人这么评价福建人
福建省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地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正如其他地方一样,福建也受到了公众对外省人的固定印象和刻板印象的影响。尽管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是对于外省人如何评价福建人,我将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陈述。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福建人的性格特点。福建人通常被认为是勤劳、坚韧和有活力的。他们有着较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创业精神,勤劳努力是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核心。福建人常常用“吃苦耐劳”来形容自己,他们善于朴素生活,节俭持家,注重家庭价值观念,这使得他们在社会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此外,福建人也被认为是十分开放和好客的。福建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福建人善于交际,热情好客。他们对外地人往往持有包容的态度,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社交场合,福建人都善于与人沟通,并且热衷于结交新朋友。
此外,福建人还以他们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福建的烹饪技巧源远流长,拥有各种各样的特色菜肴,如闽菜、客家菜和台湾菜等。福建人对美食有着独特的热爱,他们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制作过程的细节,追求口味的鲜美和营养的均衡。福建人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
然而,正如任何地方一样,福建人也会面临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一些人可能认为福建人好奇心重,好面子,甚至有点务虚。这种看法可能源于福建人强韧的生活环境和对家庭的高度负责的态度。此外,由于历史原因,福建作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一些人认为福建人重利益、
功利主义色彩较重。但是,这些观点都是根据个人经验和偏见,没有得到
福建人的性格特点
福建人的性格特点
福建人渊源于南蛮河姆度族类之旁支。春秋战国曾属吴越管辖。略有吴越之混杂血统。
晋至南北朝时,中原战乱不断,大量人口南迁成为一种趋势。自唐朝以后福建从荒蛮之地走向繁华。因其所处沿海的缘故,各路商家云集,海上贸易得以发展。
福建人笃信佛教,尤以妈祖为最。福建人好于漂泊,好于闯荡。有大海的气概。福建人遍布世界五大洲。海外的华侨多为福建人。福建人聪明,聪明的过于奸猾。福建人吝啬,吝啬的令人同情。
福建是历代出状元最多的省份。从中可以看出,福建人的聪慧和天质非同一般。福建在五代时出了诗人黄滔,在现代有个诗人叫舒婷。另外还有宋代词人柳永,明代文学家李贽。郑成功也时福建人,听说林则徐也是。不过,宋朝福建出了个状元叫蔡京,后来当了太师,倒成了汉奸。
福建无美女,更不要说有俊男了。不过,陈嘉庚倒是个标准的福建伟男。
八闽大地,山清水秀,交通太差,没田可种(连福州和厦门都建在丘陵地带),只好经商或者诈骗。华侨、台胞巨多,自古就流行漂洋过海谋生,现在又改成偷渡。北美、欧洲都有福建人,福清一带家家都有海外关系,海外汇款源源不断,有的村里都有银行。
福建人特别懂得经商,勤奋、肯吃苦、爱冒险、适应能力强、喜欢闯江湖,不读书也一样做生意(福建读书人并不少)。"出海从商"是福建沿海人的最佳职业选择,从小耳闻目睹的情景就是祖辈父辈外出经商。泉州、晋江、石狮的服装鞋帽天下闻名,沙县人在全国开小吃部,安溪人除了卖铁观音还干手机诈骗的勾当(您收到的中奖信息多数是这里的农民干的,他们都盖小洋楼了),莆田人除了卖服装,还"祖传秘方专治性病",全国80%的私立医院是他们做幕后老板!
论福建精神的海洋文明特质一
作者简介:
苏文菁,女,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全国妇联第九届执委;福建省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座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化研究、区域文化研究、礼仪社会学研究。
■文/苏文菁
引言:
中共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首次提出了16个字的福建精神:“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这是对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福建文化的高度提炼,是极富当今时代精神的文化总结。
论福建精神的海洋文明特质(一)
5年第期
20122
中华文明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能够在一定的历史关节点上对自身的文明做出有意义的总结、凝练与精粹,在此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着既具有民族个性、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华文化。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在与欧洲文明遭遇的过程中,曾经对自身的文明价值有过失落、迷惘甚至怀疑,经过了一个多世纪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文化急剧的动荡。随着中国从一个工商业基础极为薄弱的国家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国家现代工商体系的确立,一个以整理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明、体现时代风貌、凝聚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文明新的文化形态建设已势在必行。在此,我们考察福建精神就能够感受到其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区域文化特性与全球化时代人类普世的价值观三者的融合,以及福建精神对于区域建设的精神动力意义。
●区域精神与民族文化
理解福建精神,我们必须充分了解福建区域在中华民族总体文化中的区域个性:福建是中国海洋文明最典型的区域,而这种个性的形成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更重要的是闽地闽人关于生存、发展文明的自觉选择。
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海洋文化学分析
至原始 社 会时期 ,经 过漫 长 的历 史 发 展 ,闽台地 区 在 方 言 、族群 、信仰 等方 面 具有 很 大 的相 似性 ,形
成了文化景 观特征相 近的闽 台文 化 区,而对作 为 “ 文本 ” 的 文 化 景 观 “ 阅读 ” 具 有 多 样 性 。本 ¨
南 宋 时 ,政 府 正式 将 台澎 纳 人 中 央政 权 管辖 之 下 ,大 陆户 籍 、货 币等 制 度 通行 于 台湾 地 区 。元 政 府 首开 大 陆在 台 湾设 置政 权 机 构 的先 河 ,并 通 过 征
1 2
云南 地理 环境 研究
第2 4卷
本 自固 ,而世运 日昌” 。此 后 几 年 间 ,台湾 地 区
州 、厦 门等地则 成为东 渡 主要 港 口。移 民对 台 湾 的
汪大渊 《 岛夷志略》 载 , “ 泉人结茅为屋居之 。煮 海为盐 ,酿秫 为酒 ,采 鱼 、虾 、螺 、蛤 以佐 食 ,燕 牛粪 以 爨 ,鱼 膏 为 油 。 山 羊 之 孳 生 ,数 万 为 群 。 工 商 兴 贩 , 以乐 其 利 ”8,两 宋 时 期 ,福 建 的 _ J
区成为人们迁移垦殖的首选之地 。闽人大规模人台 则是在 明清时期 ,据 《 台湾府志》载 ,12 16 64~ 62
年 ,移 居 台湾汉 人高达 6~1 0万 ,大 多来 自漳 、泉 二府 。郑成 功收 复 台湾 后 ,又 有 约 37万 军人 迁 居 . 台湾 ,而 随后陆 续迁 台士 兵 和 自由移 民 ,总数 高 达 1 余人 ¨ 2万 。清 初 ,郑 氏政 权 大 招 沿 海 居 民不 愿 内徙 者 数 十万人 ,“ 东渡 以实 台湾 ” 。光绪 年 问 ,清 廷则 设 招垦局 ,以人 台者免 费 乘 船 ,给 予 口粮 与耕 牛 、农 具 、种 子 等政策 ,鼓励 移 民开 发 台 湾东 部地
闽南方言的文化特性
文/ 陈梓生
【内容 提 要】 闽 南 方 言是 一 种 超地 区 、超 省界 、超 国 界 的
⑵有些词语的古义闽南方言至今仍然沿用, 而普通话或
汉 语 方 言 , 它 保 留 了 许 多 古 汉 语 的 特 征 , 被 许 多 语 言 学 家 称 其他 汉 语 方 言 已 转 义 , 例 如 : 走〔tsau53〕闽 南 方 言 仍 保 留 着 古
2007
省 界 、超 国 界 的 汉 语 方 言 , 它 主 要 通 行 于 闽 南 、粤 东 、台 湾 省 音韵尾 〔- n 〕 可产生新词“阮”〔gun55〕、“恁”〔lin55〕、 “音 ”
年
的 大 部 分 地 区 , 海 南 省 、广 东 的 雷 州 半 岛 以 及 浙 江 、江 西 、广 〔in33〕。这三个代词很特别, 既可表示复数, 也可表示单数。例
声母明微母和疑母, 如“武”、“义”等。
民主义者贩卖华工出洋, 仅从厦门运出的就有 30 万人。其中
⑹没 有 撮口 呼 韵 , 只有 开 口 、齐口 、合 口 三 呼 , 例 如“ 鱼 ”, 20 万人运往东南亚。荷印殖民政府于 1930 年对印尼人口作
在闽南方言中其韵母或读为〔u 〕, 或读为〔i 〕, 不读〔y 〕。
的 主 要组 成 部 分, 而 教 育 、交流 、传 播 的媒 介 和 载 体 也 主 要 是
浅谈闽南语歌谣中的海洋文化特征
《当今讨海人》
产。这样的生活方式,造就了闽南海洋人敢闯敢拼的文化心理。
早时讨海用竹筏、绞排十三枝,
二、 “过番歌”中的海洋文化
三个下力拼,划到达海边,
闽南海洋群体,除了渔民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从事海洋贸易的
一下网仔跑下去,大尾鲨鱼来钾饵,
海商。明清以来,闽南海商出没于东亚、东南亚的重要港口,成为不
鲨鱼一下滚。渔网拼命收,
一些探讨。本文幽默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寓?这里通过比喻拟人把他们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充满了揶揄
一、对比中显示出不谐调
味道,又揭露了现实。
首先,我们看看苏比作恶的动机。文中写到“苏比的冬居计划并
好气味啊好气味,香脆又清甜。
为市”的生活方式。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的基因,创造出内容丰富,
一斤三角四,勿免讲价钱。
形式多样的海洋文化,这在闽南语歌谣中也有深刻的反映。
物件是顶真,吃了笑眯眯。
闽南语歌谣是涵盖了厦门、漳州、泉州、台湾、东南亚闽南语系的
注释:1 蚝:牡蛎;2 剖:剖开;3 甲:和。
歌谣。各地歌谣各有特色,但也难以截然分开。闽南歌谣是人民大
的艰苦和不平为主题。此外,“过番”的情境和其他的海洋生活等现 取的物资如鱼类、贝类等商品,营养丰富但却并不完整,缺少人体非
象也融入到闽南语歌谣中。本文拟以涉海的闽南语歌谣为切入点, 常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如大米、谷类等),因此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营
福建海洋文化的特质及其弘扬——以曹德旺先生与德旺中学为例
曹德旺自幼深受海洋文化的熏陶,如今成了福建海洋文化特质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刚毅拼搏、勇闯世界、诚实守信、自强不息、持续创新、家国情怀、智慧通达等特质。他在家乡兴办学校,旨在培养“能够代表中国未来的希望,能够昂首挺胸地走向全世界,并受到全世界尊重的现代中国人”,提出了高点定位、超越应试、捍卫尊严、严格要求、团队协作、艰苦奋斗等办学主张,成功地弘扬了福建海洋文化特质。
摘要
关键词海洋文化;特质;弘扬;一带一路;精神财富
海洋文化是人类与海洋互动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之初,闽南语的歌曲《爱拼才会赢》,承载着浓厚海洋文化气息,点燃了无数闽南人的激情。“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唱出了他们的心声。人格化了的海洋,以其博大包容、生机勃勃、顽强不屈、默默奉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福建人。
福清高山镇面朝浩瀚的大海,是“玻璃大王”曹德旺的老家。这里自古就有背井离乡、闯荡世界的传统。曹先生生于斯长于斯,福建海洋文化的传统在他身上打下了深刻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讲,曹先生能把建在牛棚里的乡镇小厂,发展成能向全球8大汽车厂商供货的世界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正是福建海洋文化特质的生动体现。2009年,曹先生捧回了唯一一尊“安永全球企业家奖”的奖杯,这是对全球企业家的最高褒奖,简直就是全球企业界的“奥斯卡奖”。2015年底,福布斯公布了“新制造先锋”榜单,曹德旺是唯一获评的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代表。2016年福耀荣获全球玻璃行业最高奖项——金凤凰奖。不得不说,曹德旺可谓是福建海洋文化特质的集大成者。“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听听曹德旺先生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就可真切地感受福建海洋文化的特质及其魅力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黄英湖
福建地处东南海边,面对着浩瀚的东海和台湾海峡。境内又溪河纵横,水网密布。多水的地理环境,使福建人深谙水性,善于与水打交道;长期的海边生活,也使福建人熟悉海洋,善于驾船搏击风浪。所以,在福建人的身上,具有一种显明的海洋性特征,即使是与同处海边的北方其他省份相比较,这种特征仍是比较突出的。
一、福建的地理特点和区位优势
1、福建的地理特点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海边,与浙赣粤交界的北西南三面大多被高山阻隔,往来十分不便。《史记》“东越列传”说:“东越狭多阻”。《汉书》“严助传”也说:闽越之地“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内外也”。而福建的东部则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福建与邻省的往来,更为便捷的是海上交通。日本学者市瓒村次郎博士在“论唐以前的福建及台湾”中说:“《山海经》云:‘瓯在海中,闽在海中’。又‘一曰闽中在海中’,我认为是最可寻味的语言。盖,太古时代,至少在秦汉以前,恐怕从陆上到这个地方的交通几乎没有,大概是以海上的交通为主。果然如此的话,把这想象是在离开大陆的海中地方不是没有道理的。”[1] 这样三面背山,一面向海的地理环境,迫使福建人只能东向大海,向海洋发展。
福建的海岸线漫长曲折,总长度达535公里,曲线长度更达3324公里,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2] 日本学者成田节男认为:“福建沿岸屈曲线达直通线的五倍,是中国第一江湾丰富的海岸”。[3] 因此,在福建蜿蜒的海岸线上澳湾众多,从北到南分布的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州湾、泉州湾等澳湾,都十分适宜航海和发展海洋产业;福建沿海的岛屿更是星罗密布,在岸线外镶嵌的平潭、东山等繁星般的大小海岛,为福建人向海洋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
福建境内又江河众多,溪流密布。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60多条,流域面积达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汀江和晋江等12条,全省大小河流总长度达12850公里。这些江河溪流纵横交错,使全省各地水网稠密,每平方公里的河网密度约达0.11公里,[4] 形成一种多水的地理环境。在沿海的一些江河入海处,如现在的福州、莆田、晋江和漳州等平原,远古时期都是一片沼泽水国。即使到了西汉中期,大臣朱买臣仍对汉武帝说,东越王余善“居大泽中”。[5]这种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使船舶和水上航行成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必需。
2、福建的区位优势
福建在地理上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地间最短的直线距离仅130公里。地理上的这种近邻关系,使福建人向台湾岛的迁徙与发展,具有一种特殊的区位优势。所以,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一些福建先民驾船登上台湾岛。专家认为,许多台湾的史前文化遗址和遗物,与福建存在着不少的相似之处。如岛上“长滨文化”中
出土的石器,是采用“锐棱砸击法”打造出来的,与福建三明万寿岩出土的石器,在做法上十分相似。福建霞浦黄瓜山遗址发现的生产、生活用具,与台湾大坌坑遗址、凤鼻头遗址出土的工具十分相似。[6] 这些都说明,两地的史前文化具有一种相互传承的关系。据专家研究,台湾原住民高山族的9个支族中,北部的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朱欧人是从大陆移居过去的。[7]
福建在地理上又邻近东南亚,除转道台湾,通过菲律宾、婆罗洲、印尼这条西太洋岛链外,福建人还可以驾船沿海岸线南下,抵达东南亚各地。邻近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也为福建人向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区位优势。上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专家就提出,东至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至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岛,北到台湾,南到新西兰,主要包括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等l000多个岛屿上的2.7亿居民,都是属于“南岛语族”,其根源应该到中国的东南沿海去寻找。这个观点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同。而离台湾最近的福建,最有可能是其最早的发源地。
二、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
1、善于造船
福建面对浩瀚的大海,境内又溪河密布,这种多水的地理环境,使船舶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福建人民很早就掌握了造船技术,制造出船舶这种征服水,利用水的生产和生活工具,更好地在水乡生存和发展。在武夷山的崖洞里,有一些独木舟形状、被当地人称为“仙船”的悬棺。据考古工作者对其中的白云崖洞船棺研究和碳—14测定,确定它们的制作年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8]可见早在远古时期,居住在福建境内的“闽”人就已懂得制造和使用船舶了。
东周时期的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国被楚国灭亡,一部分“越”人就南下福建,并逐渐与原有的“闽”人融合,形成新的“闽越族”。“越”人也住在海边,贯于“以船为车,以楫为马”。[9]他们进入福建后,必然会把先进的造船和驾驶技术传进来,使福建在这方面的工艺和技术得到较大进步。所以,三国时的福州,“吴置典船校尉,主謫徒作船于此”。[10]同时,孙吴还在温麻(今霞浦县)设立船屯,专门负责造船工作。孙吴的造船厂不北设于江苏、浙江,或南设于广东,反而密集于福建的温麻、东冶,说明“闽中在吴时,有优秀的水手,一定也会有熟练的造船工匠。”[11]
到了宋代,福建的造船业更是有长足的进步,沿海各个州、军都有造船厂。泉州则成为我国的造船中心之一,民间有许多造船厂。《舆地纪胜》中的“泉州诗”里,“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这两个诗句,就是对当时泉州造船业兴盛的真实描述。《太平寰宇记》把海舶列为泉州和漳州的特产,南宋人徐梦莘编著的《三朝北盟会编》中则说:“海舟以福建为上”。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说:海上商船,大者5000料(石),要放洋的人,可以由泉州出发。据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这种海舶深阔各数十丈,大者可载数百人,小者也可载百余人,商人分占贮货,以巨商为“纲首”(大海商或船主)。
福建生产的船舶不仅船身巨大,而且数量众多,所以,福建的船舶在全国都非常著名,从朝廷到民间,许多人一到需要用船的时候,就会想到福建的船舶。绍兴二年(1162年),张浚建议从水上分两路北伐中原,一路渡海攻打青莱两地,一路从淮河口的清泗进击淮阳,并提出要雇福建船运送这两路军队。朝廷下旨,交福建路选募。北宋每次出使高丽国的座舰,也都是委托闽浙监司代雇,其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