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充分条件_必要条件2课时

合集下载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课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课时
⑴若a>b,则ac>bc;
(a>b ac>bc)
⑵若a>b,则a+c>b+c;
(a>b a+c>b+c)
⑶若x≥0,则x2≥0;
(x≥0 x2≥0)
⑷若x>1,则x>0.
(x>1 x>0) 8
探究(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含义
思考1:对于“x>1 x>0”,可以理
解为当x>1时能充分保证x>0,在逻辑 上,x>1叫做x>0的充分条件,同样, x≥0是x2≥0的充分条件,请再找出几个 充分条件的实例.
q:两直线的斜率相等.
28
例2 已知:⊙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 线l的距离为d.求证:d=r是直线l与⊙O 相切的充要条件.
O
l
PA
29
例3 求证|a|+|b|=|a+b|的充要条件 是ab≥0.
例4 设a为常数,求函数f(x)=cos2x
+asin2x的图象关于直线 x 对称的
充要条件.
3
3.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如何?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
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真假不确定.
4.某一天你和你妈妈在街上遇到老师,
你向老师介绍说:“这是我妈”,此时
你妈妈还会不会补充说:“他是我儿”?
在数学中,“甲是乙的妈”与“乙是甲
的儿”是一种什么逻辑关系?这是我们
需要了解的问题.
4
5
探究(一):推断符号的含义 思考1:x>a2+b2与x>2ab都不是命题, 若以其中一个为条件另一个为结论可构 成命题吗?若能,其真假如何?
例2 判断下列各组语句中,p是q的什 么条件?
(1)p:a>b,q:a+2>b;充分条件
(2)p:x2-x>0,q:x>1;必要条件
(3)p:x≠2,q:x2-2x≠0; 必要条件

高中数学 第一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2 新人教A版选修1-1

高中数学 第一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2 新人教A版选修1-1

1.2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2)[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2.掌握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掌握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一般地,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就说p 是q 成立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⑴“a b c >>”是“()()()0a b b c c a ---<”的 充分不必要 条件. ⑵若a 、b 都是实数,从①0ab >;②0a b +>;③0ab =;④0a b +=;⑤220a b +>;⑥220a b +=中选出使a 、b 都不为0的充分条件是 ①②⑤ .二、例题分析条件充要性的判定结果有四种,判定的方法很多,但针对各种具体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策略,灵活判断.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充要性的判断及其证明的例题.1.要注意转换命题判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1:已知p :2x y +≠-;q :x 、y 不都是1-,p 是q 的什么条件?分析:要考虑p 是q 的什么条件,就是判断“若p 则q ”及“若q 则p ”的真假性 从正面很难判断是,我们从它们的逆否命题来判断其真假性“若p 则q ”的逆否命题是“若x 、y 都是1-,则2x y +=-”真的“若q 则p ”的逆否命题是“若2x y +=-,则x 、y 都是1-”假的故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注:当一个命题很难判断其真假性时,我们可以从其逆否命题来着手.练习:已知p :2x >或23x <;q :2x >或1x <-,则p ⌝是q ⌝的什么条件? 方法一:2:23p x ⌝≤≤ :12q x ⌝-≤≤ 显然p ⌝是q ⌝的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方法二:要考虑p ⌝是q ⌝的什么条件,就是判断“若p ⌝则q ⌝”及“若q ⌝则p ⌝”的真假性“若p ⌝则q ⌝”等价于“若q 则p ”真的“若q ⌝则p ⌝”等价于“若p 则q ”假的故p ⌝是q ⌝的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要注意充要条件的传递性,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例2:若M 是N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N 是P 的充要条件,Q 是P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M 是Q 的什么条件?分析:命题的充分必要性具有传递性M N P Q ⇒⇔⇒ 显然M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充要性的求解是一种等价的转化例3:求关于x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21ax ax +>于一切实数x 都成立的充要条件 分析:求一个问题的充要条件,就是把这个问题进行等价转化由题可知等价于000004040a a a a a a ≠⎧⎪=>⇔=<<⇔≤<⎨⎪∆<⎩或或4.充要性的证明,关键是理清题意,特别要认清条件与结论分别是什么例4:证明:对于x 、y ∈R ,0xy =是220x y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分析:要证明必要不充分条件,就是要证明两个,一个是必要条件,另一个是不充分条件必要性:对于x 、y ∈R ,如果220x y +=则0x =,0y = 即0xy =故0xy =是220x y +=的必要条件不充分性:对于x 、y ∈R ,如果0xy =,如0x =,1y =,此时220x y +≠故0xy =是220x y +=的不充分条件综上所述:对于x 、y ∈R ,0xy =是220x y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例5:p :210x -≤≤;q :()110m x m m -≤≤+>.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由于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于是有12101m m -≤-⎧⎨≤+⎩9m ∴≥ 三、练习:1.若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命题丙是命题乙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命题丁是命题丙的充要条件,那么:命题丁是命题甲的什么条件.(必要不充分的条件)2.对于实数x 、y ,判断“x+y ≠8”是“x ≠2或y ≠6”的什么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3.已知0ab ≠,求证:1a b +=的充要条件是:33220a b ab a b ++--=.。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两个课时)高一数学教学课件练习(人教A版2019)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两个课时)高一数学教学课件练习(人教A版2019)
3.能够利用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定充要关系或进行充要条件 的证明.
4.通过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和应用,培养逻辑推理、数 学运算的素养.
素养目标
数学抽象 逻辑推理 数学运算
环节2: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 2.会求(判断)某些问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
故 C 为锐角,即 ABC 为锐角三角形.
(2)设 a,b,c 分别是 ABC 的三条边,且 a b c , ABC 为钝角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 a2 b2 c2 . 证明如下:必要性:在 ABC 中, C 为钝角,如图(2),显然: AB2 AD2 BD2 AC2 CD2 (CD CB)2 AC2 CD2 CD2 CB2 2CD CB AC2 CB2 2CD CB AC2 CB2 .即 a2 b2 c2 . 充分性:在 ABC 中, a2 b2 c2 , C 不是直角,假设 C 为锐角,如图(1), 则 AB2 AD2 DB2 AC2 CD2 (CB CD)2 AC2 CD2 CB2 CD2 2CD CB AC2 CB2 2CD CB AC2 CB2 .即 a2 b2 c2 ,这与 “ a2 b2 c2 ”矛盾,从而 C 必为钝角,即 ABC 为钝角三角形.
章节: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语言
标题:常用逻辑语言
课时:2课时
章节: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语言
标题: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教学目标 2.巩固
环节1:教学目标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 意义。
2.会求(判断)某些问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 要条件.
【详解】证明:(1)充分性:如果 a b c ,

1.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课时

1.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课时
⑵命题:若“红点在B内”,则“红点一定在A内”中,“红点在B内”是“红点在A内”的什么条件;“红点在A内”又是“红点在B内”的什么条件.
解法1(直接判断):⑴∵“A为绿色 B为绿色”是真的,∴由定义知,“A为绿色”是“B为绿色”的充分条件;“B为绿色”是“A为绿色”的必要条件.
⑵如图2⑴,∵“红点在B内 红点在A内”是真的,∴由定义知,“红点在B内”是“红点在A内”的充分条件;“红点在A内”是“红点在B内”的必要条件.
课时计划
第4周星期一第1、2节年月日
课题
1.5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并能在判断、论证中正确运用
2.在师生、学生间的数学交流中增强逻辑思维活动,为用等价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打下良好的逻辑基础.
教材分析
重点
正确理解三个概念,并在分析中正确判断
难点
“若p则q”为假,记作p q(或q p).
符号“ ”叫做推断符号.
例如,“若x>0,则x2>0”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x>0 x2>0;
又如,“若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是一个真命题,可写成:两三角形全等 两三角形面积相等.
说明:⑴“p q”表示“若p则q”为真;也表示“p蕴含q”.
⑵“p q”也可写为“q p”,有时也用“p→q”.
二、讲解新课:
⒈符号“ ”的含义
前面我们讨论了“若p则q”形式的命题,其中有的命题为真,有的命题为假.“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 q,或者q p;如果由p推不出q,命题为假,记作p q.
简单地说,“若p则q”为真,记作p q(或q p);

必要和充分条件怎么判断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必要和充分条件怎么判断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必要和充分条件怎么判断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充分条件: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是数学中的一种关系形式。

充分必要条件,又称充要条件,是数学中的一种关系形式,即如果能从命题p推出命题q,而且也能从命题q推出命题p,则称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且q也是p 的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和充分条件怎么判断充分条件: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

其中A 为B的子集,即属于A的一定属于B,而属于B的不一定属于A,具体的说若存在元素属于B的不属于A,则A为B的真子集;若属于B 的也属于A,则A与B相等。

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是数学中的一种关系形式。

如果没有A,则必然没有B;如果有A而未必有B,则A就是B的必要条件,记作B→A,读作“B含于A”。

数学上简单来说就是如果由结果B能推导出条件A,我们就说A是B的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1、充分条件:如果条件A是结论B的充分条件:A与其他条件是并连关系,即A、C、D….中任意一个存在都可以使得B成立(就像是个人英雄主义)。

2、必要条件:条件A是结论B的必要条件:A与其他条件是串联关系,即条件A必须存在,且条件C、D….也全部存在才可能导致B结论。

(团结的力量)。

3、充分必要条件,又称充要条件,是数学中的一种关系形式,即如果能从命题p推出命题q,而且也能从命题q推出命题p,则称p 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且q也是p的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哪个范围大一些充分条件大,充分条件:有A这个条件一定能推出B这个结果,但是有B这个结果不一定能推出A这个唯一条件。

必要条件:有B这个结果一定能推出A这个条件,但是A这个条件不能推出B这个结果。

充要条件”包含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范围比两者都要更大,而“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则包含了小部分条件不是完整的。

相互推理不同:“充分条件”不能推理出“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必要条件”不能推理出“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充要条件”可以推理出一定满足“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2课时)-【中职专用】高二数学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1·拓展

1.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2课时)-【中职专用】高二数学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1·拓展

1.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2课时)-【中职专用】高二数学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1·拓展模块一上册)教学目标:1. 能够明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进行数学证明。

3. 能够在不同的数学问题中识别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教学重点:1. 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进行数学证明。

教学难点:1. 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并将其应用到论证中。

2. 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进行深入思考,加深对其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节:1. 介绍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2. 给学生一个例子,让他们比较容易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以“一个数为偶数的充分条件是它能被2整除,为奇数的必要条件是它不能被2整除”,作为例子。

让学生尝试证明这个例子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正确性。

3. 教师讲解更多的例子,以加深学生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理解。

为了帮助理解出入,可以使用表格来细化两者的不同之处。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并将其应用到论证中去。

给予更具体的模型或问题。

第二节:1. 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例子,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2. 让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证明,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方法。

即不止一种证明方法。

3. 强调学习策略。

鼓励学生在课后复习。

教学方式:1. 教师讲解。

2. 学生个人思考和讨论。

3. 组内讨论。

4. 学生听取其他组的贡献。

教学手段:1. 白板。

2. 剪纸,便于学生理解。

3. 练习册等书。

课后作业:1. 布置练习题。

2. 让学生针对性思索一个事物的必要条件以及它的充分条件。

3. 提醒学生查阅相关参考书籍。

如何得出一个结论,通常使用何种方法?教学反思:如何用面向未来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这是本次授课的重点,我尽力指导学生如何思考证明一个概念,如何将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PPT教学课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11
例题讲解
例4 求证|a|+|b|=|a+b|的充要 条件是ab≥0.
关于充要条件命题的证明,一般分充 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进行,其中由 条件推出结论就是充分性,由结论推 出条件就是必要性.
2020/12/10
12
例题讲解
例5 设a为常数,求函数f(x)=cos2x
+asin2x的图象关于直线 x 对称的
( 1 ) 若 p q , 则 p 是 q 的 充 分 条 件 ;
( 2 ) 若 q p , 则 p 是 q 的 必 要 条 件 ;
(3)若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
(4)若p q,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5)若q p,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6)若p q且q p,则p是q的既不必要
又不充分条件。 2020/12/10
9
例题讲解
例1 下列各题中,那些p是q的充要条件.
(1)p:b=0,
q:f(x)=ax2+bx+c是偶函数;
充要条件 (2)p:x>0,y>0,q:xy>0;
充分不必要条件 (3)p:a>b,q:a+c>b+c;
充要条件
(4)p:两直线平行; 必要不充分条件
2020/12/10q:两直线的斜率相等.
高中数学选修 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第二课时
2020/12/10
1
复习巩固
1.一种逻辑关系的四种表达形式 : ①“若p则q”为真命题;
② p q
③p是q的充分条件; ④q是p的必要条件
复习巩固
2.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填空:
(1)x为自然数是x为整数的充分条件;

1.2.1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2课时) 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1.2.1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2课时) 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教学案例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是常用逻辑用语的第一个基本内容,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

对于一个命题,明确了“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性条件还是充分性条件,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清晰,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对象、进行数学推理和运算,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在思维的敏捷性、推理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精炼性等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1)知识目标:掌握命题的概念和基本形式;通过典型的数学命题,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的含义,能够熟练地将数学命题改成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的表述形式;能够对命题中条件的必要性或充分性作出准确的判断。

(2)核心素养目标:提高学生数学表达、数学运算和数学思维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的运算能力。

(1)掌握命题的概念和基本形式;(2)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的含义,能够熟练地将数学命题改成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的表述形式;(3)能够对命题中条件的必要性或充分性作出准确的判断。

多媒体课件一、知识引入初中学习过“命题”的知识,可以判断真假、用文字或符号表述的陈述句叫作命题。

命题的一般形式是“若p,则q”,其中p是命题的条件,q是命题的结论,如果“若p,则q”是真命题,就说由p推出q,记作p⇒q。

如:平面上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该命题为真命题,其中“平面上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是命题的前提,“如果两直线平行”是命题的条件,“那么同位角相等”是命题的结论。

思考讨论:定理1: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定理2:对顶角相等.定理3: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①将定理1、2改成“若p,则q”的形式.提示:定理1:如果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定理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②定理1:如果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请问“对角线互相垂直”是“四边形是菱形”的必有的条件吗?提示:是,如果对角线不垂直,那么肯定不是菱形.二、新知识1、必要条件一般的,当命题“若p,则q”是真命题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即:p⇒q,q是p的必要条件,因为如果q不成立,则p肯定不成立.如:①如果集合A⊆B,那么A∩B=A。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北师大版选修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北师大版选修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北师大版选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

2. 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

3.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及其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举例说明。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3.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评估学生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理解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

3. 评价内容:学生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方法及实际应用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含义。

2. 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3.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北师大版选修《数学》相关章节。

2. 辅助材料:PPT、案例分析资料、练习题。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计算机。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2. 第3-4课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第5-6课时: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的讲解与点评。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所讲解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知识点是否全面,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第二课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第二课时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所以设 A={a|a<0},B={a|a<-1},
复习回顾: ①从命题角度看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 一般地
(1)如果p q, 且q p, 那么称p是q的
充分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
充分不必要条件 (2)如果p q, 且q 那么称p是q的 / p, 必要不充分条件 (3)如果p 且q p, 那么称p是q的 / q,
一个
一个
) 至少有
任意的 所有的
否定词 语
至少有 一个也
两个
( 2)
没有 ( 0)
n+1个 ( n 1)
某个
某些
• 证明;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所对的角相等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断定理,这个三角 形是等腰三角形,且这两边是等腰三角形 的两腰,也就说这两边相等。这就证明了 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为 真命题。所以原命题真命题
(必要不充分条件)
3、“a+c>b+d”是“a>b且c>d”( A ) A.必要不充分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1]
2. x 4x 5 0 设命题甲为:0<x<5,命题乙为:
那么甲是乙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件 2 [解析] 解不等式 x 4 x 5 0 得-1<x<5, / 0<x<5, ∵0<x<5⇒-1<x<5但-1<x<5⇒ ∴甲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
/ p, / q, (4)如果p 且q 那么称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引申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共2课时)高一数学同步教材精品课件(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共2课时)高一数学同步教材精品课件(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例1.下列各组命题中,哪些p是q的什么条件?
(1)p:四边形是正方形,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p⇒q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不一定是正方形q⇏p; 所
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p:两个三角形相似,q:两个三角形三边成比例;
相似则三边乘比例,p⇒q;三边成比例一定相似,q⇒p, 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
要性.
05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结论:数学中的每一条 性质定理 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
04
充分与必要条件和集合的关系
概念讲解
思考: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
p:x > 1
小范围
q:x > 3
q⇒p 因此q是p的充分条件,p是q的必要条件
从集合的角度理解
p:x∈A,q:x∈B
(1)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
(2)若B⊆A,则p是q的必要条件
并且说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02
充要条件
概念讲解
探究:如果p⇒q,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如果q⇒p,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q⇒p,则p是q的必要条件,q是p的充分条件。
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 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
x=1是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的一个根⇔a+b+c=0(a≠0),即p⇔q; 所以p是q的充
要条件
概念讲解
练习:设集合A={1, ,-2} ,集合B={2,4},则“ = ”是“ ∩ = ”
的( A )条件.

【课件】充要条件(2课时)+课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件】充要条件(2课时)+课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ax2 bx c ax2 bx a b (ax2 a) (bx b) (x 1)(ax a b) x 1是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 0的一个根.
②必要性(q p) : x 1是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 0的一个根. x 1代入方程得a b c 0(a 0). 由①②得" x 1是根"的充要条件是"a b c 0(a 0)".
方法总结
条件p
x=1 x>2 ab=0
结论q
x3=1 x2>4 a=0
p能否推q
pq pq p / q
q能否推p
q p
q / p
q p
p与q的关系 p是q的___充__分__必__要__(充__要__)_条件 p是q的___充__分__不__必__要_____条件 p是q的___必__要__不__充__分_____条件
(1)p是q的充要条件
p q,q p
(2)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p / q, q p
两条弦相等⇒两条弦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或互补
(3)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p / q, q p
①三边对应成比例
②两边对应成比例 且夹角相等 ③两角相等
p / q,q p
必要不充分条件
充要条件
p q, q / p 充分不必要条件 p q, q p p / q, q p 必要不充分条件 p / q, q / p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p q,q / p
P Q 即x P x Q
x Q / x P.
QP
新知4.【充要条件的证明】
例4:证明 “: x 1是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 c 0的一个根”的充要条件
是“a b c 0(a 0)”. p

1.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第2课时充要条件课件(人教版)

1.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第2课时充要条件课件(人教版)

充要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
例3.下列命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
(1)p:两个三角形类似, q:两个三角形三边成比例;充要
(2)p: x>0,y>0, q:xy>0;
充分不必要
(3)p:a>b, q:a+c>b+c.
充要
归纳小结: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四种方法
(1)定义法:直接判断“若p,则q”以及“若q,则p”的真假.
所以B=[1,2].
(1)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AB,则1≤a<2;
(2)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即BA,则a>2;
(3)p是q的充要条件即A=B,则a=2.
五、归纳小结
1.知识:充要条件的定义;充要条件的判断和证明方法
2.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转化思想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
(2)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p是q的充要条件.
解:关于命题: = {| 2 − ( + 1) + ≤ 0ሽ = {|( −
)( − 1) ≤ 0ሽ,
a>1时:A=[1,a],a≤1时:A=[a,1],
关于命题q: = {| 2 − 3 + 2 ≤ 0ሽ = {|( − 2)( − 1) ≤ 0ሽ ;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第2课时 充要条件
一、复习提问
1.如何理解: (1) p是q的充分条件;
(2) p是q的必要条件.
由条件p⇒结论q,则条件p是结论q成立的充分条件;
由结论q⇒条件p,则条件p是结论q成立的必要条件.
2.指出下列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 p:两个角是对顶角, q:两个角相等;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教师)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教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教师)学科领域:数学逻辑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

2. 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区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 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例子。

4. 课堂练习:让学生判断给出的例子中,哪些是充分条件,哪些是必要条件。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运用方法。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及判断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参与程度、思考深度等。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结合生活实际,找一些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例子,并进行分析。

3. 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下来。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运用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例子,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判断给出的例子中,哪些是充分条件,哪些是必要条件。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4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第2课时【课件】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4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第2课时【课件】

【例2】 下列各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 p:a+b=0,q:a2+b2=0; (2) 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为矩形;
(3) p:x=1或x=2,q:x-1= x 1 ;
(4) p:m<-1,q:x2-x-m=0无实根.
思路点拨:先判断p是否能推出q,再判断q是否能推出p.
【解】 (1)因为a+b=0⇏a2+b2=0,a2+b2=0⇒a+b=0,所以p是q的必要不充分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能根据这些 概念对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2. 掌握充要条件的判定、证明和探求的基本思路和常用方法, 提高推理和论证的能力.
3. 体会等价转化和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学会理性思考,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习目标
【方法规律】 通过判断原命题和逆命题是否均为真命题或者是否有 p⇔q,判断是否为充要条件.
【变式训练1】 已知a,b是实数,则“a>0且b>0”是“a+b>0且ab>0” 的___充__要___条件.
【解】 因为a>0,b>0,所以a+b>0,ab>0.所以充分性成
立.因为ab>0,所以a与b同号.又因为a+b>0,所以a>0 且b>0.所以必要性成立.故“a>0且b>0”是“a+b>0且 ab>0”的充要条件.
【解】 (1) 由x=1⇒x3=x,但由x3=x⇒x=0或x=±1,所以“x=1”是 “x3=x”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 若p:△ABC有两个角相等,不能推出△ABC是正三角形;而 △ABC是正三角形能推出△ABC有两个角相等,所以p是q的必要不充 分条件.
【例3】 [教材改编题]已知a≠0,求证:“x=1为方程 ax2+bx+c=0的一根”的充要条件是“a+b+c=0”.

离散数学如何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离散数学如何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离散数学如何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如何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一、充分条件一般地,如果A 成立,那么B 成立,就称A 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

用符号表示,若A ?B ,则称A 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

注:1.A 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就是说,为使B 成立只要具备条件A 就足够了。

2.如果条件A 能保证结论B 成立,就是条件A 对于结论B 的成立是充分的。

3.条件A 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即若A 成立,则B 成立。

但是A 不成立时,B 未必不成立。

例如:若1=x 时,1=2x 成立,而1≠x ,1=2x 也可能成立(如1-=x )由此可看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因果关系的特征是:有其因必有其果,无其因未必无其果。

4.判断A 是否为B 的充分条件,就要看从A 能否推出B 。

换言之看命题“若A 成立,则B 成立”是否成立。

若命题是真命题,A 就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

二、必要条件一般地,如果B 成立,那么A 成立,即B ?A 或者如果A 不成立,那么B 就不成立,就称A 是B 成立的必要条件。

注:1.A 是B 成立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要使B 成立就必须A 成立。

即只有A 成立,B 才成立。

2.因为B ?A 和B A 是等价的,所以A 是B 成立的必要条件,可理解为如果A 不成立,那么B 就不成立。

即如果没有条件A 就没有结论B ,那么说A 对B 成立是必要的。

3.B A 是A ?B 的否命题,因此只要说明了原命题的否命题是成立的,就说明原命题的条件对结论是必要的。

4.条件A 是B 的必要条件,但是A 成立时未必B 成立。

例如“22=y x 是y x =”的必要条件,有22=y x 不一定得到y x =,因此原命题“若22=y x 则y x =”中,条件和结论的因果关系的特征是:有其因未必有其果,无其因必无其果。

5.判断A 是不是B 的必要条件,就要看命题“若A 不成立则B 不成立”,是否是真命题,若是真命题,则A 是B 的必要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源信息表
1.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上海市高东中学徐文一、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1.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是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第二课时学习的内容是充要条件及其证明.下面是对1.5节第一和第二课时内容的分析.
本节内容在新教材中安排在集合及命题的内容之后,表面看似简单,但它和前面所学内容的联系是及其密切的.对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构成集合的关系的学习理解过程,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到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建构学生自身知识形成的过程;而对于充要条件的证明的学习,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数学表达习惯.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充分、必要、充要条件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命题的条件性质;掌握等价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生活实例体验命题的性质;能判断简单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或充分必要性,初步掌握使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方法;通过数学实例体会集合之间的关系和命题之间的关系的联系,会用推出关系判断命题的条件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分析判断,掌握等价关系、体会辨正唯物主意观点;通过学习,学会用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命题条件的性质的判断
难点:充要条件的证明;从集合关系的角度充分理解命题关系
四、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生活实例及课本数学问题引例
在自然现象中”下雨”和”天上有云”两个事件具备如下关系:”下雨”推出”天上有云”,即只要具备”下雨”这一条件,必然有”天上有云”的结论成立.此时,我们把”下雨”叫作”天上有云”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也就是有了即可得出结论.同时,如果”天上无云”推出”不会下雨”,因此把”天上有云”叫作”下雨”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就是没有它就不可得出结论条件.(渗透自然语言的判断――充分条件:”有了即可,没有也可”;必要条件:”没有不可,有了未必可”)
课本:”某个能被4整除的整数”推出”某个整数是偶数”.从数学角度引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基于推出关系的数学语言)
(二)定义:
如果用α,β分别表示两个事件,若α推出β成立,则α就叫作β的充分条件,同时β就叫作α的必要条件.
例子1: 课本引例
例子2: α: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β:两个三角形全等
例子3: α:0<x<1 β:x2<2x (此例可从集合关系的角度尝试说明) 例子4: a,b∈R, α:a+b>0, β:ab>0
(三)例题及课堂练习:
例1:填空
<1> “x2-4=0”是”x-2=0”的________________;
<2>”x<1”是”x<3”的__________________;
<3>”方程ax2+bx+c=0(a≠0)”是”ac<0”的_________________;
<4>”0<a<1且1<b<3”是”1<a+b<4且0<ab<3”的__________________.
1:必要不充分条件 2:充分不必要条件 3:必要不充分条件 4:充分不必要条件
例1的变化:填空
<1> ”x-2=0”成立的充分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2>“x2-4=0”成立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3>”x<1”成立的充分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4>”x<3”成立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学生可能会比较模糊)
例2:课本P20例4
例3:填空
<1>若x∈R,则x>2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2>设a,b∈R,则a2=b2的一个充分非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3>”a+b<0”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4>”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一个充分非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1:x>1 2:a=b=1 3:a+b<1 4:两三角形全等
例4:”整数a,b满足a2+b2<5”是”整数a,b满足a+b≤2”的什么条件?说明理由.
充分非必要
(四)评价反馈(多方结合)
(五)思考:命题条件性质的关系怎么通过集合关系来联系.
(六) 小结:定义
(七) 作业布置习题1.5及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一)充分必要条件的定义
对于充要条件的理解,就是两者可以互相推出。

即α,成立。

例子:课本P21例5简单说明
一般的对于α,β分别表示的两个事件而言,有四种情形:α是β的充分不必要条件;α是β的必要不充分条件;α是β的充要条件;α是β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此种情况学生可能为了简化写成“非充要”这一错误写法,可让学生进行思考)。

从集合的概念来研究充要条件在理论上更加完善。

若成立,则p包含于q.即充分条
件构成的集合是必要条件构成集合的子集.例如:”x>5”是”x>3”的充分条件.显然”x>5”的x 构成的集合是”x>3”的x的集合的子集.
(二)例题及课堂练习:
例1(讨论)
设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1> 方程有一个正根、一个负根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2>方程有两个正根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3>方程有两个负根的充要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

(数形结合,图略)
1:ac<0 2:△≧0且-b/a>0且c/a>0 3: △≧0且-b/a<0且c/a>0
例2 若a,b,x,y∈R,则 x+y>a+b 是 x>a成立的( )
(x-a)(y-b)>0 y>b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3课本P21例5的证明
说明:1:在利用韦达定理研究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要注意应用充要条件,而不能仅用必要条件.
2:在证明充要条件时,一定要证明两个方面,不可偏废.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
例4选择
<1>设非空集合A,B,C若” a∈A”的充要条件为”a∈B且a∈C”,那么”a∈B”是” a∈A
的( )
A 充分非必要条件
B 必要非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2>若A:a+b≠10 B:a≠3或b≠7的( )
A 充分非必要条件
B 必要非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B A
练习题: ax2+bx+c=0(a≠0)
求证: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有一个实根为1的充要条件是a+b+c=0
(四)评价反馈(多方结合)
(五) 小结: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是数学中及其重要的概念,当”A则B”形式的命题为真时,就记做A推出B,称A是B的充分条件,同时B是A的必要条件.因此,判断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就归结为判断命题的真假.若从命题A成立推出命题B成立,但反过来也能从命题B成立推出命题A成立,则称A等价于B.由此我们得到:从集合的观点看,A若是B的子集,则A是B的充分条件,B则是A的必要条件.若集合相等则互为充要条件.
(七) 作业布置习题1.5及相关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