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4节
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 =St ,根据公式v =St ,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车、金属片、木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部或中部固定金属片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垂直固定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 1,将小车通过的路程S 1和所用的时间t 1填入表格中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和所用的时间t 2 ,将数据填入表格中对应的位置.4.利用公式v =St ,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即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1=S 1t 1,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2=S 2t 2实验结论 越大。
本实验需要注意的点:1.斜面的长度要足够长、坡度要小,但是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各段平均速度大小会过于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知识点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01新课知识解析2.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3.若多次测量,则每次都要使小车从同一位置自由滑下。
4.若小车到达终点之后没有及时停止计时,所测平均速度偏小;若小车开始运动之后没有及时开始计时,所测平均速度偏大。
【典型例题】小红同学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将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到达位置B和位置C,记录下小车在米尺上对应的位置及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小车经过AB段的路程s AB为B.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约为C.根据图示测量数据,可测出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D.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其在BC段的平均速度【答案】D【解析】A.小车经过AB段的路程s AB,A正确,不符合题意;B.小车在AC段的路程s AC,所用时间t AC=3s,平均速度v AC=s ACt AC=0.8m3s≈0.27m/s,B正确,不符合题意;C.从图中可知小车在BC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得出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C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小车在AB段和BC运动的路程相同,在AB段运动用时2s,在BC段运动用时3s,根据v=st可知,路程相同,时间越短,速度越大,所以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D错误,符合题意。
高中物理 第一章 静电场 第4节 电势能和电势(含解析)
第4节电势能和电势1.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电荷的初、末位置有关;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
2.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把它从该点移到零势能位置时静电力所做的功。
3.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4.电场线跟等势面垂直,并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5.无论粒子电性如何,当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电场后,电场力一定做正功。
一、静电力做功的特点在静电场中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的功与电荷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二、电势能1.概念电荷在静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用E p表示。
2.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W AB=E p A-E p B。
错误!3.电势能的大小 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把它从这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时静电力做的功。
4.零势能位置 电场中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位置,通常把离场源电荷无穷远处或大地处的电势能规定为零。
三、电势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
2.公式:φ=E p q。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势的单位是伏特,符号是V,1 V =1 J/C 。
4.特点(1)相对性:电场中各点电势的高低,与所选取的零电势的位置有关,一般情况下取无穷远或地球为零电势位置。
(2)标矢性:电势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
5.与电场线关系: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四、等势面1.定义电场中电势大小相同的各点构成的面叫做等势面。
2.等势面与电场线的关系(1)电场线跟等势面垂直。
(2)电场线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1.自主思考——判一判(1)只要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电场力一定做功。
(×)(2)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类似,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
(√)(3)电势有正、负,是矢量。
(×)(4)在匀强电场中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最快。
(√)(5)等势面上,不仅各点电势相同,电场强度也一定相同。
(×)(6)电势能是相对的,规定不同的零势能点,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不同。
第一章 第4节 阻尼振动 受迫振动
第4节阻尼振动__受迫振动1.系统的固有频率是指系统自由振动的频率,由系统本身的特征决定。
物体做阻尼振动时,振幅逐渐减小,但振动频率不变。
2.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一定等于周期性驱动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
3.当驱动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发生共振,振幅最大。
4.物体做受迫振动时,驱动力的频率与固有频率越接近,振幅越大,两频率差别越大,振幅越小。
1.阻尼振动系统在振动过程中受到阻力的作用,振动逐渐消逝(A减小),振动能量逐步转变为其他能量。
2.自由振动系统不受外力作用,也不受任何阻力,只在自身回复力作用下,振幅不变的振动。
3.固有频率自由振动的频率,由系统本身的特征决定。
[跟随名师·解疑难]1.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一切阻力都不考虑。
2.阻尼振动考虑阻力的影响,是更实际的一种运动。
3.阻尼振动与简谐运动的对比。
[学后自检]┄┄┄┄┄┄┄┄┄┄┄┄┄┄(小试身手)自由摆动的秋千,摆动的振幅越来越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机械能守恒B.能量正在消失C.总能量守恒,机械能减小D.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解析:选C自由摆动的秋千可以看做阻尼振动的模型,振动系统中的能量转化也不是系统内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振动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时刻进行能量交换。
系统由于受到阻力,消耗系统能量做功,而使振动的能量不断减小,但总能量守恒。
1.持续振动的获得实际的振动由于阻尼作用最终要停下来,要维持系统的持续振动,办法是使周期性的外力作用于振动系统,外力对系统做功,补偿系统的能量损耗。
2.驱动力作用于振动系统的周期性的外力。
3.受迫振动振动系统在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
4.受迫振动的频率做受迫振动的系统振动稳定后,其振动周期(频率)等于驱动力的周期(频率),与系统的固有周期(频率)无关。
[跟随名师·解疑难]自由振动与受迫振动的对比[学后自检]┄┄┄┄┄┄┄┄┄┄┄┄┄┄(小试身手)如图所示的装置,弹簧振子的固有频率是4 Hz。
3_第一章第四节:电势能电势
W=-∆EP=EP1-EP2 保守力做正功,对 应势能必减少。反 之,增加。.
势能求 解的一 般方法
EP=W
相对 性
零势能面的位置不同,则势能不同。一般规定无穷远或大地为零势能面。
Q
+
A
B
1)带电量q=+2C试探电荷在A处和B处的电势能分别为EpA和EpB,哪一个更大, 是正值还是负值? (结论:沿着保守力的方向电势能降低,此处可以将保守力想象成重力。) 2)若q=-2C,电势能E'pA 与E'pB,哪一个更大,是正值还是负值? 3)E'pA与EpA哪个更大? 4)若把 q=+2C的试探电荷,从A点到无穷远处,电场力做功为6J,则EpA=? 若q=+4C,仍旧从A点移动到无穷远处,EpA=? 若q=+6C,……EpA=? 若q= -2C,……EpA=?
A
电势降低的方向一 定是电场线的方向?
D
C
B
问:
沿不同路径AB、AC、AD电势差有何关系?
沿哪条线电势降低最快?(即在单位长度上哪条线电势 变化量大?) 结论: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最快。
5、如图所示,固定在Q点的正点电荷的电场中有M、N两点,已 知MQ<NQ,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把一正的点电荷从M点沿直线移到N点,则电场力对该电荷 做功,电势能减少 B.若把一正的点电荷从M点沿直线移到N点,则电场力对该电荷 做功,电势能增加 C.若把一负的点电荷从M点沿直线移到N点,则电场力对该电荷 做功,电势能减少 D.若把一负的点电荷从M点沿直线移到N点,再从N点沿不同路 径移回到M点,则该电荷克服电场力做的功等于电场力对该电荷所 做的功,电势能不变
总结
三种力和对应势能的关系都是相同的 重力势能 电势能 弹性势能
第一章 第4节 电势能 电势与电势差
Ep A Ep B
重力做功特点: 1、与路径无关。 2、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E p mgh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与电荷运动的初、末位置有关 。
非匀强电场也适用
把正电荷沿 不同路径从A 点移到B电场 力做功?
丙 甲
B
A
q
+
ө
F
乙
M
沿甲路径电场力做功: 沿乙路径电场力做功: 沿丙路径电场力做功:
第一章 静电场
第4节 电势能 电势与电势差
Electric potential enery\ Electric potential\ Electric potential difference
玉林中学 万军
本节要用到的 方法:
类比思想
电场和重力场 相似
重力做功特点 hA
hB
WAB mgh mghA mgh B
重力场
1.重力场强度 g=G/m 2.重力 G=mg
3.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W=mg△h 4.高度差 g△h=w/m
静电场
1.电场强度 E=F/q 2.电场力 F=qE
3.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W=qEd
4.电势差 UAB=WAB/q △h=h1— h2 5.电势差与电势的关系
5.高度差与高度的关系
q
A+
F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叫电势能 2、符合:Ep 3、单位:焦耳(J ) 4、是 标量 5、计算式: 有正负号
B
正号:比参考点 的势能 大 负号:比参考点 的势能 小
E p q 注:公式要带符合
6、电场力的功 与 电势能 关系: WAB E p A E p B
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课件:第一章 第4节 常见的碱(共53张PPT)
第2课时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归纳总结]
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OH+ SO2===Na2SO3+H2O,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都是非金属氧化物,说明 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纲要求: 1.概述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 2.说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用途与对人类的影响。 3.说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
第2课时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重要提示: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属于碱类物质,因为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 出OH-,故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即碱的通性),但由于二者所含的 金属离子不同,所以在化学性质上也有差异。鉴别二者必须通过其 差异性才能达到目的。 2.氢氧化钠易潮解,故能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但能与氢氧化钠反 应的气体(如CO2、SO2、HCl)不能用氢氧化钠来干燥。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4节 常见的碱 第1课时 碱的性质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课时 碱的性质
新知学习 课堂小结
第1课时 碱的性质
考纲要求:概述常见碱的主要性质。 重要提示:1.记住碱的化学通性,即碱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 石蕊试液变蓝,使酚酞试液变红;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 成盐和水;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 和新盐。 2.难溶性的碱不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和盐反应。
第2课时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3.化学性质 (1)能与酸碱指
示剂反应
(2)能与某些非 金属氧化物反应
第一章第四节 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课件 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大小 联系
永远不等于零
一定条件下可以等于零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课堂小结
当堂练习
1.概念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大.
( ×)
(2)当分子力做正功时,分子势能一定减小.
( √)
(3)当分子间距离为 r<r0 时,分子力为斥力,这时减小分子间的
分子平均动能
12 Ek 2 mv
水银的分子质量大,平
均速率小
D.水银分子的平均速率比水分子的平均速率小
3.(多选)关于分子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 A.分子间表现为斥力时,分子间距离越小,分子势能越小 B.物体在热胀冷缩时,分子势能发生变化 C.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分子势能越来越小 D.分子间分子力为零时,分子势能最小
(规定:无穷远处分子势能为零)
1)当r<r0时,Ep随r增大而减小 2)当r=r0时,Ep最小 3)当r>r0时,Ep随r增大而增大
思考: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大?距离越小分子 来自能越小吗?分子力和分子势能
在分子间的作用力一节我们学习了分子力与分子距离的关系, 那么它和分子势能与分子距离的关系图有何区别和联系呢?
4.(多选)一辆运输瓶装氧气的货车,由于某种原因,司机紧急
刹车,最后停下来,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E)
A.汽车机械能减小,氧气内能增加 B.汽车机械能减小,氧气内能减小 C.汽车机械能减小,氧气内能不变 D.汽车机械能减小,汽车(轮胎)内能增加 E.汽车机械能减小,汽车(轮胎)内能减小
5.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主要依靠呼吸道飞沫传播,在 空气中含病毒飞沫微粒的运动取决于空气分子的不平衡碰 撞,所以含病毒飞沫微粒所做的无规则运动属于 ___________运动;空气分子间作用力F与分子间距离r的 关系如图所示,r=r0时,F=0。相距较远的两个分子距离 减小到r0的过程中,分子势能___________(填“先减小 后增大”、“先增大后减少”、“一直增大”或“一直减 少”)。
第一章 第4节 楞次定律
第4节 楞次定律学习目标 核心提炼1.掌握右手定则。
2个规律——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3个定则的区别——左手定则、右手定则、安培定则的区别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楞次定律。
3.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能熟练运用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一、右手定则1.当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可以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右手定则:将右手手掌伸平,使大拇指与其余并拢的四指垂直,并与手掌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手心穿入,大拇指指向导体运动方向,这时四指的指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
2.当切割磁感线时四指的指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即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注意等效电源内部感应电流方向由负极指向正极)。
二、楞次定律1.实验探究根据如图1甲、乙、丙、丁所示进行电路图连接与实验操作,并填好实验现象。
图1甲 乙 丙 丁 条形磁铁运动的情况N 极向下插入线圈 S 极向下插入线圈 N 极向上拔出线圈 S 极向上拔出线圈 原磁场方向(向上或向下) 向下 向上 向下 向上根据上表所填内容可得结论:甲、乙两种情况下,磁通量都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丙、丁两种情况下,磁通量都减少,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思考判断(1)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
(×)(2)感应电流的磁场可能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
(√)(3)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4)当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时,只能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2.楞次定律(1)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2)理解: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增反减同。
思维拓展(1)右手定则与楞次定律有什么关系?两定律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较方便?(2)什么情况下应用右手定则,什么情况下应用左手定则?答案(1)导体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流是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流的特例,所以右手定则是楞次定律的特例。
原理第一章 第4节 固态相变动力学
第四节 固态相变动力学
第二种类型C曲线 第三种类型C曲线
第四节 固态相变动力学
第四种类型:只有贝氏体转变的 C曲线。 在含 Mn、Cr、Ni、W、Mo量高的低碳钢中, 扩散型的珠光体转变受到极大 阻碍,因而只出现贝氏体转变的 C曲线 。 第五种类型:只有珠光体转变的 C曲线。常出现于中碳高铬钢中。 第六种类型:在 MS点以上整个温度区间内不出现 C曲线。这类钢通常为奥氏体 钢,高温下稳定的奥氏体组织能全部过冷至室温。
第四节 固态相变动力学
1、固态相变的速率
相变动力学通常是讨论相变的速率问题,即描述在恒温条件下相变量与时 间的关系。相变动力学决定于新相的形核率和长大速率。 在新相彼此接触之前,新相晶核的长大线速率往往是恒定的,因此新相晶 核半径R与时间t之间近似为直线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R = G(t )
若能确定新相晶核的数目,可计算在 t时间内新相的转变量。设I为新相晶 核的形核率,V0为试样的总体积,V为已转变的新相体积,(V0-V)则为未转 变的体积。显然,在dt时间内形成的新相晶核数目n为:
第四节 固态相变动力学
第一种类型:具有单一的“C”形曲线(两个C 曲线合并为一个C曲线)
第四节 固态相变动力学
第二种类型和第三种类型:曲线呈双“C”形。 若钢中加入能使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下降,使珠光体转变温度范围上升的 合金元素(如Cr、Mo、W,V等)时,则随合金元素含量增加,珠光体转变曲线 与贝氏体转变曲线逐渐分离。当合金元素含量足够高时,两曲线将完全分开, 在珠光体转变和贝氏体转变之间出现一个过冷奥氏体稳定区。 若加入的合金元素不仅能使珠光体转变与贝氏体转变分离,而且能使珠光 体转变速度显著减慢,但对贝氏体转变速度影响较小时,则得到第二种等温转 变图;反之,若加入的合金元素能使贝氏体转变速度显著减慢,而对珠光体转 变速度影响不大时,则得到第三种等温转变图。
第一章第四节
第1章 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
5. 线性度 线性度是测量仪表的输入、 输出特性之一, 表示仪表的输出量(示值)随
输入量(被测量)变化的规律。 若仪表的输出为y, 输入为x, 则两者关系用函
数y=f(x)表示。 如果y=f(x)为y-x平面上过原点的直线, 则称之为线性刻度特 性, 否则称为非线性刻度特性。 由于各类测量仪器的原理各异, 因此不同的 测量仪器可能呈现不同的刻度特性。 例如, 常用万用表的电阻挡具有上凸的 非线性刻度特性, 而数字电压表具有线性刻度特性, 分别如图1.4-3中(a)、 (b)所示。
第1章 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
图1.4-3
常用万用表的电阻挡和数字电压表的
刻度特性曲线
第1章 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
仪器的线性度可用线性误差来表示, 如SR46双线示波器垂直系统的幅度线 性误差小于等于5%。 6. 动态特性 测量仪表的动态特性表示仪表的输出响应随输入变化的能力。 例如示波器的 垂直偏转系统, 由于输入电容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输出波形对输入信号的滞后与 畸变, 示波器的瞬态响应就表示了这种仪器的动态特性。 最后指出, 上述测量仪器的几个特性是就一般而论的, 并非所有仪器都用 上述特性加以考核。 有些测量仪器除了上述指标特性外, 还有其他技术要求, 这些具体问题将在后面有关章节中一一加以说明。
压读数的方便, 也常把偏转因数当作灵敏度。 比如, SR37A型双踪示波器的最
高偏转灵敏度是2 mV/cm, 表示输入电压变化2 mV时, 示波器荧光屏上光点产 生1 cm的位移。
第1章 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
显然, 这里的偏转灵敏度实际上是偏转因数, 不过, 这样一般不会引起人 们的误解。 灵敏度的另一种表述方式称做分辨力或分辨率, 定义为测量仪表所 能区分的被测量的最小变化量, 在数字式仪表中经常使用。 例如, SX1842型 数字电压表的分辨力为1 μV, 表示该电压表显示器上最末位跳变1 个字时, 对
第一章_机械运动_第4节_测量平均速度
小车越走越快,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 于上半段速度,但不是二倍关系
问(题v2②<v:1为<2什v么2)各。组之间测量的值差别很大? 是误差所致吗?
不是误差原因。一是斜面倾角不同,快慢不一; 二是路程不一致,故得到的速度互不相同。
实验总结 问题讨论
问题③: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面?
(一)利用气垫导轨和红外线计时器改进实验
1.实验器材:
2.实验原理:
3.问题与思考
①该实验中哪些方面的改进减少了测量误差?
a.减小了阻力,运动更均匀了。 b.利用红外线计时器,时间测量更准确。 c.利用轨道上刻度,长度测量更准确。
②时间可由什么读出?路程对应哪个距离?
红外线光电计时器;两个光电门之间距离, 或两个挡光片之间距离。
小组讨论 展示结果
①将一端垫高,略微倾斜,使小车能主动运动起 来,但又不至于太快。 ②在小车释放处,车前端做标记作为起点;在斜 面下端卡上金属片作为终点,用刻度尺量出起点
到终点距离就是路程s。
③释放小车时,用停表开始计时,车撞击金属片
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 ④由 v s 算出速度。
t
师生总结 完善方案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一是受工具精度所限;二是测量者反应速度和 读数误差;三是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
问题④: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
a.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 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 准。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 b.测同一组数据时保证起止点相同。 c.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 d.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第4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PPT课件
前提: 曹操击败黄巾军,夺得耕牛、农具、 劳动力。
措施: 开垦土地,实行屯田,解决粮食问题。 影响: 1)屯田制成为三国招抚流民、发展农
业主要措施。2)将流民与土地结合, 稳定社会秩序。
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屯田制
屯田制
2、江南的开发
1)背景:
黄河流域自秦汉起,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 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地,租调制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
2)接受汉族政治制度、文化。迁都洛阳。接
受汉族文化,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
1)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相对 稳定。
2)汉化措施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 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间: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曹丕建魏,到隋朝统一)
历史阶段总特征: 民族大融合发展
一、从统一到分立
主要史实:
时间: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1、三国分立
1)“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 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 础。
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孙权、刘备大败 曹操 意义: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军事中心 长江流域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魏国,220年, 曹丕,定都
洛阳
蜀国,221年, 刘备,定都
成都
三国
吴国,222年, 孙权,定都
建业
意义:虽然征战不断,但内部巩固发展势力,重视 农业生产,局势稍微安定。恢复统一过渡阶段,合 理存在,为再次大一统奠定基础。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课件: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26.00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4
__________
平均速度 v/cm·s-1
__________ __________
15
(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思路导引】解答此题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精讲精析】(1)可以按照小车的左侧面对应的刻度读数,甲
t 15 s
=108 km/h。
原题 某物体以4m/s的速度运动一段时间,再 以5m/s的速度运动相同时间,则全程的平均 速度是多大?
变形题 某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4m/s, 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全程的 平均速度是多大?
设全程总路程为2s,则前半段路程为s,后半 段路程也为s.由于前半段速度为4m/s,则前半
【解析】本题考查速度的相关知识。 (1)通过观察题图可知,时间相同,路程在减小,所以小球的 速度减小。 (2)计算过程:t=0.5 s×3=1.5 s 小球在AD段运动的路程为60.00 cm,故平均速度:
v s 0.6 m 0.4 m / s t 1.5 s
答案:(1)减小 (2)0.4
v乙→丙=
s乙丙 t乙丙
64 cm 4s
=16
cm/s,v甲→丙=
s甲丙 t甲丙
90 cm 6s
=15 cm/s。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 快,故小车全程不是匀速运动。 答案:(1)
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s/cm
时间t/s
2
平均速度 v/cm·s-1
t
探究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大 气降温率-平均升高 1km ,温 度降低60C);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 动, 因而发生一系列天气现象,如 风、雪、云、雨等;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天气现象复杂;
④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污 染严重; ⑤占大气圈总质量的70%—75%。
•平流层(stratosphere) 的主要特征是:
33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生物与其环 境共同组成的特殊圈层。生命 活动渗透到大气圈、水圈和岩 石圈中,成为地球上最具活力 的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的表解
外部圈层 概念成的复杂系 统
气体 主要成分是 悬浮物 氮和氧
水圈
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 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探究
1.横波和纵波发生变化的两个界面是什么? 2.横波和纵波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最大值出 现在什么位置? 3.岩浆的发源地在什么位置? 4.岩石圈的范围是什么?
地球内部圈层的示意图
图1.27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表格
圈层 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三圈
大气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 水圈
概念
大气圈
什么是大气圈?
是因地球引力而聚大气 圈(atmosphere)集在 地表周围最外部的气体 圈层
大气的组成
• 恒定组分 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 (0.93%)等组成(99.96﹪)。 • 可变组分 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气,随季节、气象、和 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 不定组分 这部分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变化非常大,如尘埃、 硫化氢、煤烟、金属粉尘等。它们一是来源自 然界,二是来自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课件
A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V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 及实验现象的视察,知道升华的概念及 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2.能在物态变化中辨认升华和凝华现象。 3.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 可以获取低温环境的方法。
2情景导入
新课讲授
探究实验
碘的升华、凝华
实验器材:烧瓶、橡皮 塞、酒精灯、铁架台
1.实验前, 猜想把碘加热会 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给烧瓶里的 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 有无液态碘出现?
3.停止加热,在烧瓶壁看到 了什么现象?
4.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 论?
5.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
不加热行吗?
F.夏天衣服被晒干 (汽化吸热)
G.冰化成水 (融化吸热)
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液化放热)
I. 冬天玻璃窗内表面结一层冰花 (凝华放热)
新课讲授
2.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 加以解释。
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粒, 凝华过程要放热,而水蒸气能够向空气中放热的 条件是气温低于水蒸气温度,故只有在足够低的 气温下,水蒸气才会凝华成霜,因为下霜时气温 较低,人常感到冷。下雪天气温度本来就低,下 雪后,雪的融化时要向周围空气吸热,而使本来 较低的温度进一步降落,因而雪后寒。
固态
吸 热
升华
? 钨蒸气
气态
放
热 凝华
钨的 颗粒
固态
新课讲授
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a.严寒的冬天,一直 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潮潮湿湿衣服晾干 a
第一章 第4节 电势能 电势与电势差
结束
电势能__电势与电势差
1.电势能是指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是 能量的一种形式,由电荷和电场所共有。
2.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电场力做的功等 于电荷电势能的减少量。
3.电势反映了电场的能的性质,某点电势与 检验电荷无关,与场中位置有关。
4.电势是相对的,电势差是绝对的。 5.电场线的方向就是电势降落最快的方向。 6.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并且由电势高的等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2.特点 (1)等势面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的性质而 假想 的面,并不 实际存在。 (2)在同一等势面内任意两点间移动电荷时,静电力 不做功。 (3)在电场线 密集的地方,等差等势面密集,即电场强度大。 在电场线 稀疏 的地方,等差等势面稀疏,即电场强度小。 (4)电场线跟等势面垂直,并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 低的等势面。 (5)同一电场的任意两等势面不相交。
电性判 定法
同种电荷靠近时电势能增大,远离时电势能减 小;异种电荷靠近时电势能减小,远离时电势 能增大。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1.在电场中把电荷量为 4×10-9 C 的正电荷从 A 点移到 B 点, 克服电场力做功 6×10-8 J,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电荷在 B 点具有的电势能是 6×10-8 J B.B 点的电势是 15 V C.电荷的电势能增加了 6×10-8 J D.电荷的电势能减少了 6×10-8 J 解析:在没有明确零电势点的情况下,不能确定电场中各点电
示某电场中一条电场线,a、b 是线上的两点,
将一带负电荷的粒子从 a 点处由静止释放,
图 1-4-1
粒子从 a 运动到 b 过程中的 v-t 图线如图(b)所示。设 a、b 两点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章第四节批注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章第四节批注摘要:1.介绍《红星照耀中国》及其作者埃德加·斯诺2.分析第一章第四节的主要内容3.探讨第一章第四节的历史背景和意义4.总结第一章第四节的主要观点和贡献正文:《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代表作,该书是他在中国进行实地采访后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革命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 年6 月至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 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在第一章第四节中,斯诺主要描述了他在延安采访期间的所见所闻,包括对红军领导人的采访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的观察。
在这一部分中,斯诺深入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并试图探究红军的精神力量和信仰。
在第一章第四节中,斯诺采访了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通过他们的讲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和红军的建军原则。
朱德讲述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以及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周恩来则向斯诺解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和抗日主张。
通过这些生动的实例,斯诺向读者展示了红军领导人的坚定信念和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此外,斯诺还对延安当地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展现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他描述了红军战士们的日常生活、训练和战斗情况,以及当地居民如何在红军的领导下开展土地改革和建设事业。
这些描绘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军不仅是一支战斗队伍,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总之,第一章第四节是《红星照耀中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通过这一部分的描述,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历程的艰辛,红军领导人的坚定信念以及红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初中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新人教版) (13)
•谢谢大家!
第一章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水准零点”标志
教学目标:
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会
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坡
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陡崖等不同的山体部位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地的不同部
位和不同的地形。
地形图的解读
A、坡度的识别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顶
陡坡 缓 坡
等高线密集
等高线稀疏
B、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 的山体部位
山顶
山谷
山脊
陡坡
缓坡
山峰
①
等高线闭合,数值 中间高,四周低
山 脊
山 谷
②Hale Waihona Puke 等高线弯曲部分由 高处向低处凸出
等高线向高处 凸出
③
陡崖
④
多条等高线重 合的地方
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 的各点连接成线。
3.等高线示意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 形图·
等高线的绘制 山顶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动手体验:
做一山地模型,然后绘制其等高 线地形图: 1、做一个具有山地五种地形的山 地模型; 2、将其水平切分成若干块(注意 等高距); 3、绘图——分块描边注海拔高度 (注意各块间的镶套顺序)。
难点: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不同的地
形种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与相对高度: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
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
甲
1500米 1000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加法法则, 得
C (n, r ) C (n 1, r ) C (n 1, r 1)
等价形式:
C (m n, m) C (m n 1, m) C (m n 1, m 1)
的组合意义可解释为 : 等式左端表示从(0,0)到( m, n) 的最短路径数.等式右端表示从(0,0)分别到( m, n 1)
若该组合不含有a, 则添上a后就得到一个含 偶数个(r 1个)元的组合.
反之,设r为偶数(r 0), 则同样可以通过去掉a 或添上a得到唯一的一个奇数个元的组合.从而两者 是一一对应的.
15
等式8
1 2 2 2 n 2 n 1 (C n ) 2(C n ) n(C n ) nC 2 n 1
M r M r 1 M r (k 2) r , M M 1 M (k 2) M (k 1)
对k (k 2, 3, , M r 1)求和,即为摸到白球的概 率,这恰为等式左端.
从而等式成立.
19
等式10 当n m 时,
n m k 0
r r n r n r n r r i 0 i r - i i 0 i i n r n r n r 0 0 1 1 r r
亦即
C ( n, 0) C ( n 1,1) C ( n r 1, r 1) C (n r , r ) C (n r 1, n 1)
10
等式5 范得蒙(Vandermonde)
恒等式
r m n n m r i 0 i r - i n m n m n m 0 r 1 r 1 r 0 r min( m , n)
C (n, n k )C (k , r ) C (n, k )C (k , r )
种分法,这恰好是等式的左端.
7
在具体使用组合意义法证明组合等式时,常常 把问题中产生r组合的所有方法看作一个集合,然后 用某种规定的方式将此集合分解为若干个不相交的 子集,并计算各子集的元素个数,最后用加法法则 求和以核实组合等式成立. 等式4
9
不含a1 ,a2 , ,ar 而含ar+1的n 1元组合数有C (n, n)个;
不含a1 ,a2 , ,ar ,ar+1的n 1元组合数均为零(因剩余 只有n个元). 由加法法则得
C ( n, n) C (n 1, n) C ( n r 1, n) C (n r , n) C ( n r 1, n 1)
等式11 n n1 k n 2 k 1 k
n
n为正整数
n n! n n 1 证因 k k!(n k )! k k 1
n n n n n 1 n 1 所以 k k n k k 1 k 1 k k 1 k 1 k 1 n
组合意义 设A {a1 , a2 , , an }, 将A的全部r 组 合分为两类: (1) 第一类中r组合都含固定元a1 .这类组合可视为
从A {a1 }中n 1个元里任取r 1个元, 在添上a1而得.
2
所以这类组合的组合数为C (n 1, r 1).
(2) 第二类中r组合不含a1 .这实际上就是A {a1 } 的r组合.所以这类组合的组合数为C (n 1, r ).
C
mk n
C
m mk
2
n m
C
m n
即
n m n m 1 n n n m n 2 m m m 1 m n m m
到(m 1, n)的路径数相同. 这个数为
C (m n 1, n);
从(0,0)经过(m, n 1)到达(m, n)的路径数与(0,0)
到(m, n 1)的路径数相同, 这个数为
C (m n 1, n 1);
由加法法则知等式成立.
5
等式3 乘法公式(Newton恒等式)
1
等式1 对称关系式 C (n, r ) C (n, n r )
等式2 加法公式(杨辉恒等式)
C (n, r ) C (n 1, r ) C (n 1, r 1)
等价形式:
C (m n, m) C (m n 1, m) C (m n 1, m 1)
6
C (n, r )C (n r , k r )
种分法,这恰好是等式的右端. (2) 如果按另一种顺序来分组, 先给第三组分n- k 个人, 有C(n, n - k) 种分法;然后从余下的k个人中给 第一组分r个人,有C(k, r)种分法;最后将余下的k - r 个人全部分给第二组. 于是按这种顺序分组共有
3
和(m 1, n)的最短路径数之和.
y
(0, n)
( m 1 n 1)
(m, 0)
(0, 0)
x
因从(0,0)到(m, n)的路径不是经过(m 1, n), 就是经过
(m, n 1)到达(m, n)点.
4
而从(0,0)经过(m 1, n)到达(m, n)的路径数与(0,0)
rn
12
等式6 和式公式
n C ( n , i ) 2 i 0 n
组合意义
取n元集的所有子集, 每一个元素
n
都有“取”与“不取”两种可能, 由此构成所有状态,由 乘法法则, 其总数为2 . 它等于从n个元素中分别取 0个,1个, , n个元素的总组合数.
13
等式7 n n n n n ( 1) 0 0 1 2 n
C (n r 1, r ) C (n r , r ) C (n r 1, r 1) C (n r 2, r 2) C ( n,0)
C (n i , i )
i 0
8
r
或
C (n r 1, r ) C ( n r , n) C ( n r 1, n) C (n r 2, n) C (n, n)
另一方面, 可以先选出m k人(k 0,1, 2,,
n m), 然后再从中选出m名正式代表, 其余k人为
m k m 列席代表. 对每个k,有Cn Cm k 种选法. 于是所
有可能的选法有 C
k 0
n m
mk n
C
m mk
种.
综合两方面知等式成立.
21
常见的组合恒等式还有:
组合意义 从n名先生, n名太太中选出n人(至 少有一位太太)组成委员会, 在这n个人中必须由一 位太太担任主席, 考虑所有的选法.
一方面, 先选一名太太任主席, 再从其余的2n 1
1 n 1 n 1 人中选n 1人, 共有Cn C2 n1 nC2 n 1 种选法.
另一方面, 可先从n名太太中选出k人, 然后从 这k人中选一人任主席, 最后再从n名先生中选n k
C (n, k )C (k , r ) C (n, r )C (n r , k r )
分析:将n个人分为三组,使得第一组有r个人, 第二组有k- r个人, 第三组有n- k个人. 考虑两种分组 方案: (1)将n个人先给第一组分r个,有C(n,r)种分法; 然后从余下的n - r个人中给第二组分k - r个,有 C(n - r,k - r)种分法; 最后将余下的n - k个人全 部分给第三组. 于是,按这种顺序分组共有
n - 1 n k k 1 k - 1
n
n 1 n ( k 1) k 0 k
16
k 1 n k k k k 2 人( k 1, 2, , n), 有Cn Ck Cn kCn Cn k (Cn ) 种 k 2 选法.于是共有 k (Cn ) 种选法. k 1 n
综上两个方面, 等式得证.
17
等式9 设r , M 都是自然数,M r ,则有 r M r r M r M r 1 r + M M M 1 M M 1 M 2 M r M r 1 1 r 1 M M 1 r+1 r
C ( n i , n)
i 0
r
组合意义 考虑从n + r + 1个元素{a1 , a2 ,, an r 1 } 中取n 1个的组合.
含a1的n 1元组合数有C (n r , n)个;
不含a1而含a2的n 1元组合数有C (n r 1, n)个;
不含a1 ,a2而含a3的n 1元组合数有C (n r 2, n)个;
n 1 n 1 n n 2 k 0 k
n 1
22
n 等式12 k n (n 1) 2n 2 , n为正整数 k 1 k
n 2
n n 2 2 n n 1 证 k k k 1 k k 1 k k 1 n
组合意义 考虑n个相异的红球, m个相异的蓝球.从这 n + m个球中取r 个的组合.其结果必是下列情形之一 :
有i个红球,r i 个篮球(i 0,1,2, , n ).
对固定的i , 有
11
C (n,i )C (m,r i ) 种选法 . 对i求和即得等式.
特例,当m r时,有
组合意义 考虑从n个人中选出m名正式代表及若 干名列席代表的选法(列席代表人数不限, 可以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