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

合集下载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作者:李清漪来源:《人间》2016年第29期摘要:文化冲突一直是跨文化交际中研究的热门话题。

中美文化的冲突在世界交际中尤为明显。

譚恩美,一名华裔美国女性作家,通过她的经典作品《喜福会》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中美文化冲突。

本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文化冲突的分析:家庭观念观、婚姻价值观以及高低语境文化差异。

最后,小说揭示通过长时间的沟通与磨合,母亲们与女儿们之间用爱战胜了文化冲突。

关键词:冲突;融合;文化差异;交流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09-01一、引言文化在过去是某个区域的人类为了增强生存的可能性和生活的满意度而自发形成的一种主观概念和因素,久而久之它成为某个区域的人类为了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而形成的一种包括语言在内的主观意识形式。

(Smovar et al, 2012)小说讲述的主要是四位母亲和四位女儿间的文化冲突以及因为爱最后实现了文化的融合。

四位母亲均出生于中国之后移民到美国,在美国生下各自的女儿,受到美国文化影响很大的四位女儿必定和固守中国传统观念的母亲们有着很深的文化隔阂,但最后他们用爱逾越融合了这种文化差异。

作者结合着自身经历,真切的诠释出了母亲与女儿间的文化冲突和融合。

二、中美文化冲突(一)中美家庭观念间的冲突。

中国文化趋向集体主义,因此在旧社会的中国,一个家族的人都会居住在一起,子女需要顺从父母,有时候为了家庭和家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身利益。

然而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家庭关系概念比较松散,子女成人后就要脱离父母,称为单独的个体。

在《喜福会》中,中美家庭观念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家庭荣誉和个人成就的冲突以及中国子女顺从父母和美国子女独立的冲突。

在《喜福会》中,吴素云和龚琳达两位母亲经常用他们的女儿作为彼此竞争的对象。

他们认为孩子的成败象征着家庭的荣誉,然而孩子们并不这样想。

龚琳达的女儿微莉看到母亲用自己和别人进行攀比,很是愤怒,最后为了让母亲失望不再利用她进行攀比竟因此想要放弃练习象棋。

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差异

2020年12月第41卷第6期湘南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Dec.,2020Vol.41No.6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差异段文霞(湘南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郴州423000)摘要:谭恩美的《喜福会》通过描述四对母女生活■中的矛盾,形象地展示了母女之间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对于各自婚姻观、教育观、世界观以及在语言表达上产生影响,其深刻原因在于中美文化差异。

剖析中美文化差异,对理解不同民族文化,在保持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和吸收他国先进文化,促进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73.2020.06.012谭恩美(1952-)是美国文坛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她是一个中国移民在美国出生的女儿。

她的作品几乎都是自传性质的。

她擅长描写母女之间微妙的情感,其小说的主角通常是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女性。

这些中国女性不仅要面对种族认同的问题,更要面对文化认同的母女差距。

这些与谭恩美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

她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出版于1989年,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好评。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成为《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畅销书,并一直保持了8个月。

在《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以跨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母亲为中国文化感到骄傲,但女儿却不能理解母亲的行为。

尽管四个女儿有着典型的中国面孔: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但她们的思维和行为都是美国式的。

两个女儿都不懂中文。

她们甚至认为喜福会是一种可耻的中国习俗,就像三k 党的秘密聚会,或者电视上印度人准备战争时的手鼓Xi I p舛。

《喜福会》由16个短篇故事组成,由不同的叙述者讲述。

剧中的角色是四位来自中国的移民母亲和四位在美国出生的女儿:苏媛(Suyuan)和茱恩(June);许安梅(An-mei Hsu)和罗斯(Rose Hsu Jor­dan);林多(Lindo)和韦弗利•江(Waverly Jong);莹映(Ying-ying)和莉娜•圣克莱尔(Lena St.Clair)o每个人物都以第一人称讲述他们的故事(在小说开始前两个月去世的苏媛除外)。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与探 索
西部皮革
2 0 1 6年 异
张 甜 甜
( 辽 宁大学 ,辽 宁 沈 阳 1 1 0 0 0 0 )
摘 要 : 中国人 崇尚儒 学 ,中 国文化 以和为 贵 ,提 倡 团结 ,融洽 的价值 观念 ,将 圆满 团 圆看得 很 重要 。在 这种 文化价 值观 下 ,
2 婚 姻 观
会》 中 ,由于 R o s e的丈 夫 不 能 接受 她 不 为 自己 的 权 利去 争 取 ,所 谓 的由于感 动丈 夫对 她 的爱都让 T i d e 十分 不理 解 ,而在 两 人准 备 离 婚 时 ,丈 夫在 分割 房 产 时发 现 了 她 的 刚强 与 自尊 ,两 人重 归 与好 。 这表 明 了美 国男人喜 欢独 立有 思想 的女性 。同样 在 电影 《 大红 灯 笼 高高 挂》 中 ,大 户人 家老 爷 的三 房 姨 太太 都 在 争宠 ,就 连 不 到 2 0 岁 的 丫鬟 都幻 想着有 天 可 以当姨 太太 ,中国 女人 们 视男 人 为 天 ,她 们需 要一 个依 靠 ,一生 的追求 就是 想 生下 儿 子 。尽 管 这 部 影 片反 应 的 年代 比较久 远 ,但 是说 明 了中 国女 人 内心对 男 人 的依 附。 当今 中 国社会 ,女性 越来 越 独 立 ,甚 至 有 报 道 说 中 国 男 人 配 不 上 中 国女 人 。随 时中 国成为 世 界 第二 大 经 济 体 , 中国 女性 收入 逐 渐 多 元 化 , 而 且 白领丽人 们对 另一 半 的要求 也越 来 越 高 ,甚 至 还有 很 多 女性 选
美 国人接 受 的是 资产 阶级 的文化 ,平 等 、独 立 的 观念 深 深影 响 着 美 国人 民。美 国人强 调个 人 主义 ,孩子 与 父母 更 像 是一 种 契 约关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5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立颖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由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误解,《喜福会》中的母女两代人在家庭观、教育观、婚姻观以及语言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在种种艰辛之后,女儿们开始对母亲的做法表示赞同,同时母亲们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女儿们的影响,在母亲们开始接受美国文化的同时也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冲突;融合《喜福会》叙述了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与她们的华裔母亲的相处故事,不同背景下成长的女儿和母亲之间由初期的冲突与摩擦,到最终的相互理解和接受,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与融合。

一、冲突《喜福会》里,四位中国背景下的母亲,她们的骨子里依旧代表的是中国女性,她们冒险去美国求得一席生活空间,难免和在美国背景下成长的女儿们有着太多的代沟,因此,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也决定了她们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之艰辛。

1.教育方面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去换来子女的教育机会,在儿女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中,父母扮演着服务和监督的角色,甚至是命令和强制性地要求子女在某一领域获得某种成就;而西方注重子女的自由发展和个人空间,父母在子女成年之后就不再为其提供生活费,也不过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子女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发展。

小说中吴精美的母亲用自己做清洁工的工资给女儿聘请钢琴家庭教师,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女儿培养得更好,可是女儿精美并不是很领情:“我从来就不相信我可以成为我想成为的任何人,因为我从来就是我自己!”吴精美的母亲是万千中国女性的一个代表,在她的意识之中,父母是有权利来安排自己子女以后的生活和未来的,子女对此不得有任何的反驳;然而从小在美国长大的精美有着强烈的个人权利和意识,认为自己的发展与他人无关,否认母亲的安排和计划,并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2.婚姻方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家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是约定俗成的事情。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文化冲突不可避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就是一部探讨中美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的文本。

谭恩美通过故事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了生活在两个不同文化环境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揭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但小说最后亲情与多元文化意识让她们寻找到和谐共处的交流方式,使母女关系得到和解,最终也促进了中美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冲突融合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著名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坛上享誉盛名。

这部小说以四个美国华裔家庭为主线,通过对比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与美国家庭在价值观、教育观、人生观、婚姻观等的显著不同,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揭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阐释了中美文化差异是导致中美家庭思想意识及观念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谭恩美通过描写中美家族成员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从中揭示了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是一种探寻中美文化差异的新渠道,进而使《喜福会》这部小说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一谭恩美和《喜福会》谭恩美(amy tan)是一位颇具声誉的女作家,33岁时开始从事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之作,该书在1989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连续八个月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居高不下,还荣获了该年度国家书卷奖。

此外,由该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同样备受欢迎,在票房成绩上创下了巨大的成功。

《喜福会》是以谭恩美其外婆与母亲的经历为原型进行创作的,描述了移居美国的四个中国母亲与其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之间所发生的情感故事。

在中国解放前夕四个旧中国时期的女性因为无法忍受战争与生活的磨难而移居到美国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吴素云是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之一,她和其余三个姐妹在移民路途中举行过以“喜福会”命名的小聚会,希望借助聚会来抚慰她们因战争而产生的不安与恐惧,希望她们的好运能够像聚会的名字那样伴随着“喜”与“福”。

从《喜福会》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从《喜福会》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从《喜福会》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喜福会》是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该书描绘了四位华裔母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情感纠葛和冲突。

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一、背景介绍《喜福会》讲述了四个华裔家庭的故事,其中涉及了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家庭教育的不同方式。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是中国移民涌向美国的时期,他们在异国他乡努力适应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与此同时,他们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二、深入分析在《喜福会》中,四位母亲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教育注重的是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而在美国文化中,家庭教育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这种文化差异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母亲吴精美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母亲,她非常注重女儿的礼仪和规矩。

在女儿小的时候,她就开始教她如何成为一个淑女,强调女孩子的气质和修养。

她认为女孩子应该具备的是耐心、温柔、善良和自控力。

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

然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安梅却并不认同母亲的教育方式。

她认为母亲过于强调传统礼仪,这种约束让她感到不自由和不自在。

她开始反抗母亲的管教,并试图寻求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种冲突体现了中美家庭教育中的文化差异。

除了吴精美外,其他三位母亲也都有各自的教育方式。

例如,钟林东夫人是一个非常开明的母亲,她鼓励女儿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培养她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这种教育方式与美国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有些相似,强调个体发展和自我实现。

三、对比中美家庭教育在《喜福会》中,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观的差异:中国家庭教育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强调孝道、礼仪、规矩等,而美国家庭教育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

2.教育方式的差异:中国家庭教育通常采用权威式教育方式,强调父母的权威和子女对父母的服从,而美国家庭教育则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理解。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共6页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共6页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电影《喜福会》根据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AmyTan)的成名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改编而成,和其小说畅销一样,改编的电影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喜福会》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讲述了四位母亲在中国内地悲惨的过去以及痛苦的回忆,她们带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

她们虽然身处美国,但是她们骨子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就决定了她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等与她们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不一样。

他们的女儿从小接受美国文化教育,说地道的美式英语,吃着美国食物长大。

因此,本文从友谊观、价值观、面子观、信仰观四个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

一、友谊观差异中国人向来好交朋友,珍惜友情。

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人们一旦成为朋友,这种友谊将持续很久,乃至一生。

美国人口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同美国人交朋友容易,深交却最难;同美国人一见如故,热情有加,但有“人走茶凉”的感觉。

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

在中国,朋友之间肝胆相照,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

中国历史上,君子之交,贫贱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不乏其例。

这些在电影《喜福会》中得到了体现。

影片开头部分君美的母亲去世后,在她们传统的麻将游戏中,她的三个好友依旧把她的位置留着,并且试图把对已故友人的思念和感情转移到君美的身上,安美简单的一句“你的牌艺有你妈妈的好吗?”流露出已故朋友在心中的地位。

事实上,她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影片的后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君美母亲的三位朋友对待君美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以电影《喜福会》试析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

以电影《喜福会》试析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英礼貌用语的不同之处。在中文中,礼貌用语通常比 较间接,强调的是一种谦虚和尊重。例如,当别人称赞你时,你会说“哪里哪里, 还差得远呢”。而在英语中,礼貌用语往往更加直接和积极。当别人称赞你时,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包括“谢谢”或“非常感谢”。
这种差异在中英文化交流中造成了许多误解和冲突。在《喜福会》这部电影 中,这种跨文化冲突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故事讲述了四个中国移民在旧金山的生 活,他们在努力融入美国社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其中最明与集体主义的角度来看,中美文化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也有显著的区别。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的是群体利益和家庭 责任,而美国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强调的是个人权利和自由。这种 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中国,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家庭、家族的命运紧 密相连,而在美国,个人的发展更为自由,也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
权力距离维度反映了一个社会中弱势群体对权力分配的接受程度。在《喜福 会》中,这一维度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中国文化注重尊重长辈和权威,强调等级 和秩序,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例如,在电影中,中国母亲们往往表 现出对长辈和权威的尊重,而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对长辈的 依赖程度较低。
综上所述,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框架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具 有重要意义。《喜福会》作为一部展现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 了生动的例证。通过对比分析这部电影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在中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 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习俗和价值观,而且也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这篇文 章中,我们将对比中英礼貌用语,并以《喜福会》为例,探讨跨文化冲突。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摘要:作为世界文化奇葩的中美两国文化,在文化观,家庭教育以及交流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长篇小说《喜福会》生动形象的向西方人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并成为一部典型反映中美文化不同的佳作。

本文旨在通过运用分析对比小说中出现的例子探寻中美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找出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从而呼吁人们对待不同文化应持一种互相理解和尊重的态度。

关键词:母女;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623.23一,谭恩美与《喜福会》《喜福会》是谭恩美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在小说里,喜福会由四位母亲创立,她们玩中国麻将并烹饪各种美食。

作者通过小说发掘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的美国出生女儿们的复杂关系。

喜福会的母亲们来自中国传统家庭,她们在美国尝试保持中国的传统,而她们在美国出生的并成长的女儿们无法理解母亲们的思维方式,因此误解时常发生在母女之间。

为了让女儿们了解自己和中国文化,喜福会的母亲们付出巨大的努力移除差异,她们通过各种机会告诉她们的女儿们她们过去的经历并永无休止的延展自己的母爱。

对于美国出生的女儿们,在经历了一系列婚姻和事业上的困境后,她们逐渐理解了她们的母亲和中国文化。

二,《喜福会》中涉及的三个中美文化主要差异1. 文化规范的不同。

中国文化规范倾向集体主义,美国文化规范倾向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是指任何道德、政治或社会形态,强调每个人在集体中的相互依赖,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wikipedia,2010)。

在中国,作文社会的一员,人们更倾向相互之间的联系。

在某一特定社会群体,人们倾向于为了他人的利益或者荣誉,有时候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guan,2005:69)。

美国人崇尚”独立、民主、自由”,他们更喜欢独立做决定和解决问题,因此,他们的成功也源自于他们自身的能力。

2. 家庭教育方式不同。

中国教育方式-父母至上;美国教育方式-平等对话。

中国的家庭教育主张尊老爱幼,强调孩子必须顺从家长,听从家长的指导并且执行建议,孩子尤其必须毫无疑问地遵从家长的安排(li,2005:522)。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喜福会》是一部由英国裔美国导演AngLee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华裔移民家庭的故事。

影片以母女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家庭内部发生的矛盾,也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分析影片中母女关系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反映出来的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中美文化中母女关系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母亲是家庭的核心,重视传统。

因此,影片中母亲对女儿的期望是,孩子的行为必须符合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并绝不能取悖,否则家庭的威信就会受损。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以及尊重个人的选择。

因此,影片中母亲只是想让女儿自己尊重传统,而不是强加给她,而且美国母亲通常会尊重孩子的决定。

此外,影片还对母女关系中一种可能的模式进行了反思,即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母亲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并帮助孩子去实现这些想法,双方也不会拒绝或无视对方的想法。

这种模式充分考虑到了母女双方的想法,而且也能够很好地使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最后,通过对影片中母女关系的冲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两个文化之间在母亲与女儿关系上存在的差异,即中国文化一般更强调母亲的权威,而美国文化则强调尊重个人自由,同时也让母女双方都参与到决定和沟通中来。

在中美文化中,这种可能的模式有助于改善母女关系,并在双方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综上所述,《喜福会》通过母女关系的冲突,表明了中美文化之
间的差异,即中国文化更强调传统,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尊重个人自由,这也为改善母女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模式。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引言: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

中美两个大国作为代表,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与风貌。

本文将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中美文化差异的六个维度,以电影《喜福会》作为案例,探讨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点,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第一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霍夫斯泰德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组织中的关系紧密程度。

相对于美国的个人主义,中国的集体主义倾向更为显著。

在电影《喜福会》中,可以观察到中国人重视家族和亲属关系的情节。

例如,婚姻的安排、亲戚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对家族的忠诚。

而在美国的电影中,更多展现了个人自由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故事。

第二维度: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各种不同权力角色之间的分布情况。

相对而言,中国的权力距离较高,在电影中也可以看到父母对子女的严厉要求和权威地位。

而在美国的电影中,更强调个人权利和平等,较少出现对权威的崇拜。

第三维度: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社会对未来和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

中国社会相对于美国更加注重稳定和安全,对风险持谨慎态度。

在《喜福会》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于未来的担忧和对面子的追求。

相比之下,美国的电影更注重个人的冒险和对未知的探索。

第四维度:男性与女性的角色分配在中国文化中,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分配相对传统和保守。

电影《喜福会》中的男主角承担起家族责任,而女主角在一开始就已为婚姻许配。

而在美国电影中,更多呈现了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的形象。

第五维度:长期与短期导向这个维度涉及到社会中对待时间和未来的态度。

中国文化更加注重长期计划和稳定发展,而美国文化更强调眼下的即时成果和享乐。

在电影《喜福会》中,婚姻的安排和亲戚关系的重要性都展现了中国对于长期关系的重视。

第六维度:忍耐与即时满足霍夫斯泰德的忍耐与即时满足维度涉及到个体在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耐心和忍耐力。

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差异

二、中美文化差异概述
中美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家庭关系、教育观念、社交礼仪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亲情和血缘关系,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责任感;而美国 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此外,在教育观念上,中 国传统文化强调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这些文化差异对母女关系的表现和影响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喜福会》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我们应该以客观、公正 和尊重的态度来看待这部电影,并努力通过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来缩小文化差异, 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谢谢观看
其次,我们需要以客观、公正和尊重的态度来看待《喜福会》这部电影。这 部电影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它通过讲述四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的生活 经历,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们应该避免过 度解读和评价,而是应该以客观、公正和尊重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差异。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来缩小文化差异。文化交 流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理解和合作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 活动,包括电影节、艺术展览、学术交流等,以增进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不断探索和发现自身文化的优秀之 处,并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
三、《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及 其文化因素
1、价值观差异
在《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家庭和个人成就的看 法上。母亲们认为家庭和家族的荣誉高于一切,而女儿们则认为个人成就和自由 更重要。这种价值观差异导致母女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甚至影响到彼此的感情。
2、家庭关系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关系,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应该相 互支持和关爱。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自主,认为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 生活和追求。这种家庭关系差异使得母女之间难以真正理解和接纳彼此。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Luck Club,1989)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由于生活环境、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过程,艺术地展现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以及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中美文化冲突融合《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关(Amy Tan)的成名作,小说一经出版,便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创造了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在销售量上的奇迹。

喜福会,是四位移民母亲在美国麻将聚会的名称,源于小说中四位母亲之一的吴夙愿在中国桂林发起的麻将聚会。

小说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的故事,四个在旧中国受尽磨难,最终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出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成长的女儿们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冲突。

母女之间既有深沉执着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互相关心又互相伤害。

最终,母亲在女儿的反叛中看到中国文化在美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边缘性并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而女儿也在母亲的教导及亲身经历中看到了美国文化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接受了自己的中国文化血统。

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沟通和理解。

小说中四对母女的关系充分表现了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一、母女间的隔阂——影射出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母亲和女儿生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中,这里所蕴含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她们之间的矛盾和误会。

小说中的母亲们是在战乱时期移居美国的,中国的封建文化在她们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

传统、保守、顺从等特有的中国女性的性格及思维方式使她们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尽管已移居美国几十年,她们仍然恪守着中国传统的男权思想,以为只要女儿能接受她们的教育方式、顺从她们的意愿,就能过上与自己命运完全不同的幸福生活。

作为美国第二代移民,尽管女儿们是在持有传统中国文化的母亲们关心照料下成长起来的,在学校接受的却是西方教育,崇尚个人权利和自由,渐渐远离了印在她们皮肤上的中国文化,她们不愿认同上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更愿意融入主流的美国文化。

浅析《喜福会》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喜福会》中美文化差异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喜福会》中美文化差异高艺峰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摘 要:《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之作,小说一经面世就引起广泛的关注,连续九个月稳坐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全美图书奖以及洛杉矶时代周刊图书奖。

小说讲述了四对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式母亲与她们的美国式女儿之间的情感故事。

故事精彩并且内容深刻,反映了美国移民和其子女的文化差异,在其背后更是反映了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异。

笔者以其同名改编的畅销电影为其蓝本,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分析中美文化关于母爱、婚姻、自由等三个方面来阐述中美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母爱;文化;婚姻;习俗作者简介:高艺峰(1993-),女,吉林人,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104-02一、中西方对母爱的不同价值观在中国,望女成凤,望子成龙这样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

父辈和母辈把自己未完成的目标或者是期望全部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从小时候的兴趣班到长大后的工作选择,父母理所应当的干预子女的选择,这在中国似乎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这被理解为中国式的爱。

这种爱需要付出长辈全部的积蓄和精力,与此同时它也深深地影响子女,一代又一代。

在西方,个人奋斗继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美国的传统文化所倡导的。

美国的孩子在十八岁后要自己考虑如何生活下去以及如何继续攻读学费,也许父母会承担一部分,但是会逐渐的放任孩子自己去生活,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但同时孩子要承担起相应的经济压力。

这是不同文化的爱的表达。

在《喜福会》里,这种冲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对母女是君和她的母亲。

君的母亲认为君有着很高的音乐的天赋,她相信女儿可以成为一个很优秀的钢琴家进而可以超越母亲然后跻身于美国社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这是母亲对于子女的希望。

但是她的母亲把这种希望寄托在钢琴之上,她不辞辛苦地为钢琴老师做家务来换取老师每周教君钢琴课,母亲辛辛苦苦的付出,但是却遭到了女儿的不理解。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在电影《喜福会》中,导演兰尼·杰尔维斯成功地展现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这是一部通过喜剧的方式,考察了中美两国人民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生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在电影中,杰尔维斯以典型的喜剧手法描绘了一个美国家庭和一个中国家庭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激发观众的笑声来传达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信息。

首先,电影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差异。

在电影开场的派对中,美国家庭礼貌地询问中国家庭是否有鸡灵魂的胆囊,而中国家庭则以惊讶和恶心的表情回应。

这一幕生动地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对食物的不同看法。

在西方文化中,动物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被吃掉,而在中国文化中,一些人认为食物应该被尊重并遵循特定的规则。

这个小小的细节揭示了两种文化对待食物和动物的态度的差异。

此外,电影还展示了中美两国家庭对待亲密关系的不同方式。

在美国家庭中,人们通常会以开放和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表达情感。

在电影中,当中国家庭的女儿告诉男友她爱他的时候,她并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一系列神秘的行为和象征来表达。

这一差异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中对于表达爱意的理解和方式上的差异。

然而,在电影中也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的融合。

电影通过混合中美元素的角色和情节来体现这种融合。

例如,在中美婚礼的场景中,混合了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和西方的婚礼习俗。

这一场景展示了中国家庭在接纳这个美国新成员时如何融入和尊重对方的文化。

同样,电影中还有一些角色是中美混血儿,他们在故事中充当着文化融合的桥梁。

通过喜剧的手法,电影《喜福会》成功地呈现了中美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导演兰尼·杰尔维斯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中美两国家庭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和互动。

影片中展示的中美文化差异,比如在食物、爱意表达和亲密关系等方面的差异,使观众更加了解和思考不同文化的特点。

同时,电影也通过角色和情节的融合展示了中美文化的融合之处。

这种融合使得两个文化能够相互尊重、学习和借鉴,最终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从电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冲突

从电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冲突

从电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冲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电影《喜福会》是根据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改编而成,小说中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四个女儿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揭示了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美国精神之间的冲突。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母女之间的矛盾体现的冲突;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夫妻关系体现的冲突。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矛盾;谦虚与直爽;夫妻关系;冲突Key words : The Joy Luck Club ;conflict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modesty and frankness ;couple relationships ;conflict小说《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该书一经发表就在美国掀起了热潮.不仅是因为它向美国人展示了来自神秘东方的传统中国文化,更因为它用四对母女间的感情冲突淋漓尽致地演绎出了中美文化冲突,本文将从母女之间的矛盾体现的冲突;中国式的谦虚与美国式的直爽之间的冲突;中美夫妻关系体现的冲突三个方面分析《喜福会》存在的文化冲突。

一母女之间矛盾体现的冲突首先是Jingmei和她妈妈Suyuan之间的矛盾。

Jingmei的妈妈Suyuan早在中国内地时,因为迫于逃命,她不得不抛弃了自己双胞胎的女儿,自己去逃命了。

作为移民美国的一位中国母亲,即使是已经生活在美国的土地上,Suyuan依然像其他的中国父母一样,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她把自己对抛弃了的两个女儿的希望寄托于出生在美国的女儿Jingmei身上。

在电影的开始,Jingmei的一段叙述中讲到她妈妈来到美国的旅途中带着一只天鹅,她对天鹅说:”在美国,我会有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儿。

但跟我不同的是,在那里,她不会被人看不起。

本科论文--分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本科论文--分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Cultural Conflicts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 Joy Luck ClubbyXXXA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School of English Educationof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Bachelor of ArtsMay 18, 2012Class: 08-4Advisor: ________外国语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AcknowledgementsFirst of all, I wish to thank all those who have given me consistent help, encouragement, and advice.Then,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 my advisor, Wang Tong, a respectable, responsible and resourceful scholar,who has provided me with valuable guidance in every stage of the writing of thisthesis.Her effective advice, shrewd comments have kept the thesis in the right direction. Without her enlightening instruction, impressive kindness and patience, Icould not have completed my thesis. Her keen and vigorous academic observationenlightens me not only in this thesis but also in my future study.Last but not least,thanks all my friends, especially my lovely roommates, for their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when I felt frustrated with this thesis.分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摘要:《喜福会》是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小说主要描述了四对移民母女的关系和她们之间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导致的一系列冲突,呈现了四对母女从误会,隔膜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谈《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精选资料

谈《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精选资料

谈《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一、引言《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解放前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

对于小说里的每个人物,喜福会就是希望与幸福的象征。

小说里的母亲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出生在美国的女儿受到的是美国式的教育,代表着美国文化。

因此,小说所要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际上也就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

然而,母女间的相互尊重及理解,爱与真挚之情为心灵的沟通搭建了桥梁,也促成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二、《喜福会》里的文化冲突《喜福会》里母女间的矛盾处处可见,同时也体现出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语言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不同文化的载体,传达着不同的文化信息。

如果不能以正确的方式交流,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将会走向极端,因此,文化冲突中最尖锐的便是语言的冲突。

《喜福会》的开篇部分点明了移民母亲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存在的语言与文化障碍。

由于使用不用语言,双方错过了很多互相认识的机会。

母亲通常说的是中文或不标准的英文,相反,女儿总是用流利而标准的英语回应母亲,更大的问题是,她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母亲中英文混合的语言方。

冲突的高潮,对话中女儿对说中文的母亲很不耐烦,甚至埋怨母亲不能说好英语还长期住在美国,认为她们是老顽固。

在这种情况下,母女相当于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正如Jing-Mei所说:“My mother and I never really understood one another. We translated each other's meanings and I seemed to hear less than what was said, while my mother heard more.”(Amy Tan, 2002:13)实际上,两代人存在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她们无法用统一的语言进行沟通,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得交流障碍加深。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承梦姣【期刊名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Focusing on four pairs of Chinese mothers and daughters who immigrated to America, The Joy Luck Club described the stories in their families in recent hundreds of years and reflected the new generation of women who grew from their suffering grandmothers to personally and economically independent women. In this novel, the second generation daughters who were born in America almost rejected Chinese culture. They agreed with American values, so they conflicted with their Chinese mothers. They finally understood their mothers, and finished their culture identity. The culture of China and America began to merge.%《喜福会》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

小说中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大多排斥中国文化,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所以与自己的中国母亲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但在冲突中又走向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ltural Gap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a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By Feng Die (冯蝶)Supervised by Associate Prof. Guo Xihua (郭锡华)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China June 2007 ContentsAcknowledgements…………………………………………………………………………………iAbstractampKey Word………………………………………………………..………………………ii1. Introduction………………………………………………………………………………………12. Analyzing the Cultural Gap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Detail from a Studyof The Joy Luck Club……………………………………………………………………………….4 2.1. Different values…………………………………………………………………………….5 2.2 Different concepts of family………………………………………………………………..8 2.3 Different ways of speaking and behavior………………………………………………….123.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America...............18References (20)Acknowledgements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 my thesis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Guo Xihua. She not only guidesme to write this thesis in time but also provides me with useful reference materials. Without herpatient assistance and friendly encouragement it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for me to completethis thesis in such a short period of time without reducing its scholarly quality. My special thanks should go to my friend Lee who has generously shared his referencematerials with me and exchanged ideas on this subject. I especially thank my family and myroommates who have supported me during my research on this topic. i Abstract amp Key Words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different cultures. As a rule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Underdifferent cultural circumstances there are tangi ble differences in people’s both values and modesof thinking. Consequently cultural gaps and conflicts are apt to come into being. From this pointof view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approach and analyze some concrete manifestations of differences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by means of the novel The Joy Luck Club which isChineseAmerican female novelist Amy Tan’s maiden work. This articl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writer of the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defini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imilarlythe history of studying it in both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 first part. It also chiefly passes onAmerican cultural anthropologist Edward T. Hall’s theories with respect to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His most famous theory on high context and low context cultures is includedwhich has usually been adopted and cited by other experts to research into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In the meantime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novel The Joy Luck Club is equallyhelpful for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ason why this novel is chosen to be as the analyticalsubject. The second part is to make good use of Hall’s theory on high context and low contextcultures to analyze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s of distinguishable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America. Firstly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values. Chinese cultureadvocates collectivism on the contrary American culture supports individualism. SecondlyChinese concept of family differs from American one. Chinese culture emphasizes traditional andconservative concept on the premise of collectivism while American culture stressescomparativelymodern and open concept on the premise of individualism and self-development.Thirdly it is impossible to doubt that the ways of speaking and behavior are different for Chineseand American cultures. Chinese culture lays special emphasis on implicit and indirect ways. Bycontrast American culture gives prominence to explicit and direct ways. The writer looks forwardto the future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the end of paper.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world the coexistence of various cultures is an inexorable trend.Key words: The Joy Luck Club different cultures high context culture low context culture摘要: 通常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就是指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由于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很有可能产生文化隔阂甚至冲突。

而本文主要以此为切入点,借助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对中美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就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以及中美研究发展史做一番说明。

其中主要介绍多年来一直努力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针对文化差异所提出的相关理论,包括最著名的高低背景文化理论。

同时,对小说《喜福会》的内容做个介绍,从而让读者更好的明白选择《喜福会》作为研究分析对象的原因。

其次,利用霍尔的高低背景文化理论,借助《喜福会》,对中美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来进行分析,文章从中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别、中美文化的家庭观念的不同以及中美文化说话行为表达方式差异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本文作者最后对跨文化交际进行展望。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喜福会》;文化差异;高背景文化;低背景文化ii Cultural Gap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a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Cultural Gap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a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1. Introduction In its general sens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from different cultures. It takes place when a message is produced by a member of one culture forunderstanding and response by a member of another culture. As cultural variations are many andgreat the potential for misunderstanding and disagreement can likewise be serious and great 杜瑞清等2004: 22. To put it another way cultural gaps and conflicts are very likely to break out afterundergoing a period of time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Although as a formalized and defined area of stud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acomparatively short history it is gratifying to see that more and more emphasis and importancehave beenplaced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oth in and outside the academia all over theworld. In detail let us have a moredeep-going comprehens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detail. From the angle of reg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began as a serious disciplinefor study in the early 1980s with the nation’s reform initiatives and opening up endeavors. The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 be traced to post-World War Ⅱwhen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were expanding and rebuilding globally. Government and businesspersonnel overseas often found that they were ill-equipped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of workingamong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language training they received for example did little toprepare them for the complex challenges of working abroad. 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 the ernment passed the Foreign Service Act in 1946 and established the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The Institute hired Edward T. Hall and other prominent anthropologists and linguists includingRay Birdwhistell and George Trager to develop “predeparture” courses for overseas workers.Intercultural training materials were scarce so they developed their own. In so doing the Institutetheorists formed new ways of looking at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Thus thefield of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as born 杜瑞清等2004: 22-23. With the aspect to academia there are many outstanding experts from many fields who aredevoting themselves to doing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1 江南大学学士学位论文communication. Among them the achievements of scholars from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literature are probably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in spite of their different research angles. Cultural anthropologists possess powerful profession and they are working hard i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all times so that their research theories and consequences are moreauthoritative. For example Edward T. Hall Walliam B. Gudykunst Larry A. Samovar Young YunKim and Ting-Toomy are all splendid cultural anthropologists especially Edward Hall whosetheories in view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usually adopted by other specialists. EdwardHall has described three importa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with regard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istime space and context. “Time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bases on which all cultures rest and around which allactivities revolve.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nochromic time and polychromictime is essential to success.” Monochromic time is characterized as linear tangible and divisible.In monochromic time events arescheduled one item at a time and this schedule takes precedenceov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olychromic time on the contrar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many things and by a great involvement with people.” 杜瑞清等2004: 20 Here space refers to the invisible boundary around an individual that is considered “personal.”Th is sense of personal space can include an area or objects that have come to be considered thatindividual’s “territory.” This sense of personal space can be perceived not only visually but “bythe ears thermal space by the skin kinesthetic space by the muscles and olfactory space by thenose” as well 杜瑞清等2004: 21. Concerning Edward Hall’s theory on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it may beconsidered as his mos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in the researc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Edward Hall categorizes cultures as being either high or low context depending on the degree towhich meaning comes from the settings or from the words being exchanged. This can vary from ahigh context culture wher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s implicit to low context culture where muchof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must be made explicit in an interaction 杜瑞清等2004: 21. In a high context style the talk tends to be indirect. Much of the message is expressed bymeans other than wordsand people learn to watch for and interpret non-verbal cues and hinted-atnuances of meaning. A great deal is left unsaid: silence is valued and is associated with 2 Cultural Gap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a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self-restraint Fitzgerald Helen 2003: 81. In other words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throughgestures the use of space and even silence. Meaning is also conveyed “through status age sexeducation family backgrounds title and affiliations and through an individual’s informal friendsand associates.” Samovar 2000: 79 Chi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 are long continuous andunified and change very little over time. It possesses strong stability and solidarity so that Chinais viewed as the most typical country of high context culture. Low-context communication however is more direct and explicit: most of the message iscarried in the words and people are comparatively unaware of other contextual cues and less adeptat interpreting meanings other than those expressed verbally. They tend to take what is said at facevalue generally expecting people to say what they mean Fitzgerald Helen 2003: 81. In shortthe verbal message contains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and very little is embedded in the context orthe participants Samovar 2000: 79. America its history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has beenbuilt fora relatively short time but develops quite fast.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much attentionto rapid change and the idea of progress. Hence America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representativeof low context culture. Eventually if people would like to discuss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western cultures th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is an effective channel and a betterchoice. As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variety on humancommunication has been greater than ever before. More and more people call for attention toappropriat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when they have contact with others from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For this purpose the research into gaps and conflicts generatedduring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en the focus for most experts. In particular the studyof cultural gap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becomes more vital. Therefore for thesakeof aiding people to be awake to this point intuitionally a number of literary works ofexcellence have been presented to us.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Amy Tan and Maxine HongKinston have established a great reputation. Of course compared with the works of Maxine HongKinston the literary works of Amy Tan own more power to move the feelings and are morepopular withcommon readers such as her first effort The Joy Luck Club. The Joy Luck Club was Amy Tan’s first and perhaps the most well known literary work. Itbrought her great success and also made her name known around the world. The Joy Luck Club 3 江南大学学士学位论文was written in 1989 a time of great change in the world and it was to show western society theculture and tradition of China at the time when most of the books being published involvedwestern society and culture with almost none showing the eastern world or perspective. Amy Tanhad thus written The Joy Luck Club in an attempt to unveil the mysterie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opresent to the western society the traditions of China through the novel. The novel The Joy LuckClub delves into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four Chinese immigrant mothers and theirfirst generation American born daughters. The novel alternates from the shocking lives of themothers in pre-Revolutionary China to the complex and chaotic life of the daughters in thetwentieth century San Francisco. And additionally this novel gives prominence to conflicts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 husbands and wives owing to differences in cultures. ApparentlyAmy Tan draws support from describing real life vividly to reveal the possible consequencesnamely gaps conflicts and coexistence caused inthe perio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summary The Joy Luck Club clearly shows to the readers the cultural gaps and conflicts between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even within the family. With Edward Hall’s theory on high context and low context cultures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make good use of the mean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to look at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valuesconcepts of family and ways of speaking and behavior 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novel The JoyLuck Club.2.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Gap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America from a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As to cultural valu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high context and low context is collectivism andindividualism. It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make up one of the mostimportant and extensively discussed dimension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y reflectcontrasting perceptions about knowledge cognition and the nature of man. The two conflictingorientations also lead to different behaviors because of personal preferences. The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dichotomy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