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监测技术 PPT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奚旦立》课件
土壤污染案例分析
总结词
重金属污染威胁农产品安全
详细描述
某地区因采矿和冶炼等活动,导致土壤中重 金属超标,进而威胁到农产品的安全。该地 区种植的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超标,对居民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THANKS
感谢观看
响。
生物指示
利用对污染物敏感的生 物种类作为指示物种,
监测环境质量。
遥感监测方法
01
02
03
04
卫星遥感
利用卫星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 球表面的环境信息。
航空遥感
利用飞机搭载的传感器获取较 大范围的环境信息。
无人机遥感
利用无人机搭载的传感器获取 特定区域的环境信息。
地面遥感
利用地面设备获取局部范围的 环境信息。
智能化环境监测技术是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技术手段,实现环境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 化。 智能化环境监测技术能够实时监测环境质量,自动分析 数据,及时预警和处置环境问题,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 性和效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环境监测技术将更加成熟 和普及,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支持。
04
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与标准
Chapter
国际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与标准
国际环境监测法规概述
国际环境监测法规是为了保护全球环境而制定的,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法规。这 些法规主要涉及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污染物排放等方面,为各国制定自己的环境监测标准提供指导和参 考。
环境检测ppt课件
定义和概念
环境检测
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环境中的 污染物及其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以 评估环境质量状况和预测其变化趋势 。
污染物
环境质量
指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含量的综合反映 ,包括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 质量状况。
指对人类和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如 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 。
02
环境检测的重要性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通过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合理规划产 业布局和规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GDP核算
通过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纳入GDP核算体系, 引导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3
环保产业的发展
通过环境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环保产业 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详细描述
水质检测涉及对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进行监测。物理指标包括浑浊度、色度、温度等;化 学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生物指标包括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通过水质检 测,可以及时发现水体污染问题,追溯污染源,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水质。
土壤检测
总结词
土壤检测是环境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评估土壤质量, 了解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地资源保护和土地治理提供科学依 据。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技术更新换代快
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检测技术也在 不断更新,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 方法。
环境监测课件第三部分空气和废气监测技术
▪ 由于普通玻璃对紫外光有强烈吸收,所以氢(氘)灯 必须使用石英窗
3.1.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
2. 单色器 ▪ 作用: 将连续光谱按波长的长短顺序分散为单
色光并从中获得分析所需的单色光 ▪ 组成:
• 色散元件: 将连续光谱色散成为单色光,狭缝和 透镜系统的作用是控制光的方向,调节光的强度 和取出所需要的单色光
3.1.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
3.1.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
▪ 光电管 ▪ 构成:光电管内有一个凹面阴极和一个丝状阳极,阴极凹面
涂有一层对光敏感的碱金属或碱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铯等) ▪ 工作原理:当光照射时,阴极即发射电子。当在两极间加上
电压时,发射出来的电子即流向阳极形成电流,光愈强, 放出的电子愈多,电流愈强,经电子放大器将信号放大, 最后将信号输给指示器
▪ 特点: 能自动扫描、自动显示、自动打印分析结 果
3.1.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
3.1.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
▪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 原理:从光源发出的光分成两束,分别经过各自的单色器 后,分出波长ףּl和 ףּ2的两束单色光,借助切光器调制,使 ףּ1和 ףּ2以一定频率交替通过吸收池,经检测器的光电转 换和电子控制系统工作,可以在数字电位表上,显示出二 者的吸光度差值△Ao, △ A与被测物的浓度成正比
3.1.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
3.1.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
2. 单色器 ▪ 作用: 将连续光谱按波长的长短顺序分散为单
色光并从中获得分析所需的单色光 ▪ 组成:
• 色散元件: 将连续光谱色散成为单色光,狭缝和 透镜系统的作用是控制光的方向,调节光的强度 和取出所需要的单色光
3.1.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
3.1.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
▪ 光电管 ▪ 构成:光电管内有一个凹面阴极和一个丝状阳极,阴极凹面
涂有一层对光敏感的碱金属或碱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铯等) ▪ 工作原理:当光照射时,阴极即发射电子。当在两极间加上
电压时,发射出来的电子即流向阳极形成电流,光愈强, 放出的电子愈多,电流愈强,经电子放大器将信号放大, 最后将信号输给指示器
▪ 特点: 能自动扫描、自动显示、自动打印分析结 果
3.1.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
3.1.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
▪ 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 原理:从光源发出的光分成两束,分别经过各自的单色器 后,分出波长ףּl和 ףּ2的两束单色光,借助切光器调制,使 ףּ1和 ףּ2以一定频率交替通过吸收池,经检测器的光电转 换和电子控制系统工作,可以在数字电位表上,显示出二 者的吸光度差值△Ao, △ A与被测物的浓度成正比
3.1.3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培训ppt
环境监测在环保行业的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保行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监测,为 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环境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预警环境问题,为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 有力支撑。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提高环保行业的治理水平和效率,推动全球 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06
环境监测的未来发展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将更加智能化 ,实现自动化监测和数据分析。
综合化
环境监测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指标, 而是综合多种因素进行监测和分析, 以全面反映环境状况。
精细化
随着环境监测需求的不断提高,监测 指标将更加精细化,能够提供更具体 、更准确的监测数据。
水质监测
总结词
水质监测是保障水资源安全的重要手 段,通过对水体中的污染物和指标进 行监测,评估水质状况和水域环境质 量。
详细描述
水质监测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 监测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总 磷、重金属等。同时,需对水体的流 量、水位、流速等参数进行监测,以 全面了解水体状况。
土壤和沉积物监测
告。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解读
数据处理与统计
对采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处理、整理和统计,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实用技术教材(PPT 67张)
三、监测技术和方法
(1) 双管法消解(辽宁省站)
(2) 趁热摇匀
l
l
NH3—N 必须做工作曲线
钠氏试剂法:
400~500 nm 都能用,没有明显峰
波长:400 410 420 430 450 500 nm
r:0.94 0.95 0.96 0.96 0.997
450~500 nm数据准确
0.9993
二、标准中的问题
• 非甲烷总烃:120 mg/m3 C2~C8,油品C2~C44 VVOC 、 VOCS 、 VOC 、 POM • 石棉尘、沥青烟:无组织,不得有明 显的无组织排放,碳黑,肉眼不可见。 • 没有配套监测方法 • 采样方法? • 环保验收时问题很多
三、监测技术和方法
1、水中油类测定: GB/T16448-1996 •问题:DL:500ml 0.1mg/L 5L 0.01mg/L 避开油膜,水面下20-50cm处取样 • 问题分析: “水中油” 油的概念 HJ/T 91-2002 日、美:正己烷提取物,80℃正己烷挥发 水利,正己烷提取荧光(0.002-50mg/L) • 怎么办:污水萃取、质控
无组织 ①NMC 1.3 TVOC 0.045 IPA 0.3 ② NMC 0.86 TVOC 0.047 IPA 0.3 ③ NMC 1.1 TVOC 0.11 IPA 0.3
④wk.baidu.comNMC 1.4 TVOC 0.11
环境监测通用课件
现代化阶段
21世纪以来,环境监测技术实现现代化,智能化、高精度、高效率的监测设备广泛应用于环境监 测领域。
02
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
物理监测技术
01
02
03
声学监测
利用声波探头监测环境中 的噪声污染程度,评估其 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的影响。
振动监测
通过测量设备或结构的振 动情况,评估其对环境的 影响,如桥梁、建筑物的 振动等。
生态环境监测
总结词
对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 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测,评估生态环 境状况和预测生态风险。
详细描述
通过对生态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植 被覆盖率、土壤质量等进行监测,了 解生态环境状况,为生态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提供依据。
04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某工业园区土壤环境监测
监测方法
采用网格布点的方式,对土壤 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指标进 行监测。
结论
某工业园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 良好,但仍需加强污染源控制, 降低污染物排放。
THANKS
详细描述
通过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农药残留量、油类物质等指标进行监测,了解土壤 环境质量状况,为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地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声环境监测
总结词
对环境中的噪声源、噪声强度和噪声分布进行监测,评估声 环境质量和预测噪声污染趋势。
21世纪以来,环境监测技术实现现代化,智能化、高精度、高效率的监测设备广泛应用于环境监 测领域。
02
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
物理监测技术
01
02
03
声学监测
利用声波探头监测环境中 的噪声污染程度,评估其 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的影响。
振动监测
通过测量设备或结构的振 动情况,评估其对环境的 影响,如桥梁、建筑物的 振动等。
生态环境监测
总结词
对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 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测,评估生态环 境状况和预测生态风险。
详细描述
通过对生态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植 被覆盖率、土壤质量等进行监测,了 解生态环境状况,为生态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提供依据。
04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某工业园区土壤环境监测
监测方法
采用网格布点的方式,对土壤 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指标进 行监测。
结论
某工业园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 良好,但仍需加强污染源控制, 降低污染物排放。
THANKS
详细描述
通过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农药残留量、油类物质等指标进行监测,了解土壤 环境质量状况,为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地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声环境监测
总结词
对环境中的噪声源、噪声强度和噪声分布进行监测,评估声 环境质量和预测噪声污染趋势。
《环境监测新技术》课件
02 环境监测新技术 分类
遥感监测技术
遥感监测技术
利用卫星、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 ,对地球表面和大气环境进行远距离 非接触监测的技术。
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
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变化、森林覆盖 监测、城市扩张监测、环境污染监测 等领域。
遥感监测技术的优势
具有大范围、快速、动态的监测能力 ,能够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
智能化监测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环 境监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监测数据的实时 性和准确性。
遥感监测
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实现大范围、快 速的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
政策支持与推动
政策引导
01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环境监测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推动环境监测产业的快速发展。
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大量的样本,对某些污 染物的响应可能滞后。
化学监测技术
化学监测技术
通过分析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浓度,评估环境 质量状况的技术。
化学监测技术的应用
用于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土壤污染监 测等领域。
化学监测技术的优势
能够提供快速、准确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化学监测技术的局限性
对设备和专业人员要求较高,可能存在采样 误差和实验室误差。
生物监测技术在水体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生物监测技术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培训ppt
扩大产业规模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环保产业规模将不断扩 大,涉及领域将更加广泛 。
CHAPTER 02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环境监测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中特定指标进行检 测和测量的过程,以评估环境质量和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目的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关于环境 状况的实时数据,为环境保护决策提 供科学依据,同时促进环境质量的改 善和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培训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CONTENTS 目录
• 环保行业概述 • 环境监测基础知识 • 环境监测流程与规范 • 环境监测应用与实践 •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与创新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CHAPTER 01
环保行业概述
环保行业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保行
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范围
可分为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噪声监 测等。
按监测目的
可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标监测和应急监测。
按监测方式
可分为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
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
采样技术
包括大气采样、水质采样、土壤 采样等,用于收集环境中的样本
。
分析方法
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生物 分析等,用于对样本进行检测和
环境监测技术与现代仪器设备
影响。
大气环境监测
1
大气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 以评估大气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
2
监测的指标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等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以及臭氧、挥发 性有机物等其他有害物质。
3
大气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解决大气污染 问题,保护公众健康和维护生态平衡。
水环境监测
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环境保护和治理 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20世纪初,环境监测技术开始起 步,主要依赖于手工采样和实验 室分析。
传统阶段
20世纪中叶,环境监测技术进入 传统阶段,开始使用自动监测仪 器和遥感技术。
现代阶段
21世纪以来,环境监测技术进入 现代阶段,应用了物联网、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 了环境监测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和风险控制建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智能化和自动化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 术,提高环境监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水平,减少人为误差和干预。
高精度和高灵敏度
发展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监测仪器,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多功能和多参数监测
在同一台仪器上实现多种环境和多种 参数的监测,提高监测效率。
大气环境监测
1
大气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 以评估大气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
2
监测的指标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等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以及臭氧、挥发 性有机物等其他有害物质。
3
大气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解决大气污染 问题,保护公众健康和维护生态平衡。
水环境监测
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为环境保护和治理 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20世纪初,环境监测技术开始起 步,主要依赖于手工采样和实验 室分析。
传统阶段
20世纪中叶,环境监测技术进入 传统阶段,开始使用自动监测仪 器和遥感技术。
现代阶段
21世纪以来,环境监测技术进入 现代阶段,应用了物联网、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 了环境监测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和风险控制建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智能化和自动化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 术,提高环境监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水平,减少人为误差和干预。
高精度和高灵敏度
发展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监测仪器,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多功能和多参数监测
在同一台仪器上实现多种环境和多种 参数的监测,提高监测效率。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
第一章 绪 论
一、基本概念
1、环境 2、环境质量:是一种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适宜程度的标志。
3、监测(监视、测定、监控等) 4、环境监测 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环境保护 的基础。
环境科学包括的学科有: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 地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 环境法学等。
3、生物监测:对生物由于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发出的各种反 应和信息(如受害症状、生长发育、形态变化等)进行测试;
4、生态监测:对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 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测定。
二、环境监测的过程
确定目的-→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 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 评价等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
化学类别
1、卤代烃类
2、苯系物 3、氯代苯类 4、多氯联苯类 5、酚类
6、硝基苯类
7、苯胺类 8、多环芳烃
9、酞酸酯类 10、农药 11、丙烯腈 12、亚硝胺类 13、氰化物 14、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名
称
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1,1,2— 三氯乙烷、四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溴甲烷
早期的(50-70年代)环境监测即为环境分析,到70年代 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仪器分析、计算机控制等现代化 手段在环境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种自动连续监测系统 相继问世,环境监测从单一的环境分析发展到物理监测、生物 监测、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等,从间断性监测逐步过渡 到自动连续监测,监测范围也从原来的局部监测发展到一个城 市、一个区域、整个国家乃至全球范围。
环境检测现场ppt课件
起源
环境检测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检测逐渐受到重视。
未来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保需求的增加,环境检测将更加注重现场快速检测、便携式检测设备开发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02
CHAPTER
环境检测技术
空气采样
水质采样
土壤采样
噪声采样
01
02
03
04
生物分析
利用物理原理对环境中的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
物理分析
根据不同的环境指标和检测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根据不同的检测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设备,包括实验室设备和现场检测设备。
检测设备
检测方法
03
CHAPTER
环境监测现场操作流程
总结词
了解现场情况,为后续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详细描述
对监测现场进行实地勘察,了解现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污染源分布等情况,以便为后续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试剂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应选择符合项目要求的优质试剂。
选择合适的设备
采样是环境监测的基础环节,应采取措施提高采样的准确性,如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使用合格的采样设备,按照规定的采样程序进行操作。
分析是环境监测的核心环节,应采取措施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如使用精确的分析仪器,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质量控制。
环境空气与大气污染检测技术PPT课件_
表10.1气体状态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气体状态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污染物 含硫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 碳的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 卤素化合物 一次污染物 SO2、H2S NO、NH3 CO、CO2 C1~C10 HF、HCl 二次污染物
SO3、H2SO4、MSO4 NO2、HNO3、MNO3
无 醛酮过氧乙酰硝 酸酯、O3 无
②荧光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
用于荧光分析的仪器有目视荧光计、光电荧光 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 光电荧光计以高压汞灯为激发光源、滤光片为色 散元件,光电池为检测器,将荧光强度转换成光 电流,用微电流表测定。 测定微量荧光物质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如果对荧光物质进行定性研究或选择定量分析 的适宜波长,则需要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其结构 示于图10.2。
(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在大气污染中,气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 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 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按气溶胶的来源和物理性质,可分为:
粉尘(1~200μm)、烟(0.01~1μm)、飞灰、 黑烟、雾等。
(2) 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体状态污染物是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总体上可以分为几大类: 以SO2为主含硫化合物; 以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 碳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
(10.2) (10.3)
I 0 − I = ( I 0 − 10 −ξbc )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空心阴极灯发射出 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通过试样蒸气,被蒸 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由特征谱线 被吸收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
方法。包括以下四点:
(1) 基态原子的产生
在进行原子吸收分析时,首先应使待测元素由化合物 状态变成基态原子,使其原子化。原子化方法有:化学法、 火焰法、电热法等。
第七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 7.1 气相色谱仪
• 7.2 定性分析法
➢ 保留值定性
➢
加已知物增峰法
• 7.3 定量分析法
➢
峰面积的测量
➢
定量校正因子
➢
定量方法
第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 8.1 高效液相色谱仪
➢ 高压输液系统 ➢ 进样系统 ➢ 色谱柱 ➢ 检测系统 ➢ 附属系统
第二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⑷要尽量采用国内外新技术、新方法。
3.2 加强监测仪器设备管理、完善仪器设备配置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3.3 开展监测质量保证、加强技术培训
建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开展计量认证工作; 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科学监测水平;
完善监测网络、实现监测信息网络化管理。
Back
第二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2.1 基本原理 • 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 2.3 测定条件的选择 • 2.4 定量分析方法 • 2.5 灵敏度及检出极限 • 2.6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光谱区带的选择 (3)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的选择 (4)燃烧器高度的选择 (5)火焰高度的选择
(6)光电倍增管负高压的选择
2.4 定量分析方法
(1)标准曲线法
绘制A-C工作曲线(见下图)
A
Ax
Cx
C
a.标准曲线弯曲现象的解释;
b.控制试样校正;
c.应控制吸光度在0.05-0.8之间;
d.标液浓度必须在吸光度与原子浓度或直线关 系所得范围内;
通过测定峰值吸收系数来计算待测元素的方法称为峰值 吸收法。
实现测量中心吸收系数的条件是:a.入射光线的中心频 率与吸收谱线的中心频率严格相同;b.入射光线的半宽度远 小于吸收谱线的半宽度。因此,必须使用一个与待测元素相 同的元素制成的锐线光源。
实验证实:峰值吸收系数K0在一定条件下,与单位体积 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原子数成正比。
性、生物可分解性和积累性等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 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且能 使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作为日常例行的监测项目。对 某些有特殊目的或特殊情况的监测工作,则要根据具体 情况和需要选择要监测的项目。
② 需要监测的项目,必须有可靠的检测手段。
③ 监测结果所得数据,要有可比较的标准或能做出正确
③辐射光的强度要稳定,而且背景发射要小。
光源类型:
①空心阴极灯;②无极放电灯;③蒸气放电灯。
应用最广泛的是空心阴极灯
(2)原子化系统
作用:是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由化合物状态转变为基 态原子蒸气。入射光在这里被基态原子吸收,因此,它可 视为“吸收池”。
主要有两大类:火焰与非火焰原子化器。
①火焰原子化器:由雾化器、预混合室和燃烧器组成。
雾化器将试液雾化,然后经预混合室的作用,进一步 细化雾滴,并使之与燃料气均匀混合后进入火焰,利用火 焰的热能将试样气化并进而解离成基态原子。
②无火焰原子化器:是利用电热、阴极溅射,等离子体或 激光等方法使试样中待测元素形成基态原子。目前,广泛 应用的非火焰原子化器是石墨炉。此法的优点是取样量少, (固体只需几毫克,液体仅用几微升);其绝对灵敏度比 火焰法高几个数量级,可达10-12g(相对灵敏度提高2~3个 数量级);但其精密度仅达2~5%,比火焰法差。
(4) 火焰中的基态原子浓度与定量分析依据
对于原子吸收值的测量,在实际工作中,是以一定光强 的收过单程色符光合I0朗通伯过—原比子耳蒸定气律,,然即后:测出被吸收后的光强I,吸
I I0eKNL
式中:K为吸收系数,N为自由原子总数(近似于基态原子数
N0),L为吸收层厚度。
吸光度
AlgI0 I
0.434 K3N 0L
据资料方法的科学性,三是关于环境问题结论的科学性。
Back
§2 环境监测的内容与类型
2.1监测内容:
以监测的介质(或环境要素)为对象,分为:空气 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固弃物,生物,生态, 噪声震动,放射性,电磁辐射监测等。
※选择监测项目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 对污染物的自然性、化学活性、毒性、扩散性、持久
的解释和判断。
2.2环境监测的类型 2.2.1监视性监测
常规或例行监测 ⑴环境质量监测(空气、水、噪声) ⑵污染源监督监测
2.2.2 特定目的性监测
又叫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 ⑴污染事故监测; ⑵纠纷仲裁监测; ⑶考核验证监测; ⑷咨询服务监测
2.2.3 研究性监测
属于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的一种监测。 包括:⑴标法研制监测; ⑵污染规律研究检测;
※当前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
当前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
• 为实施强化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做好技术监督和技 术支持工作。 •强化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 •切实加强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环境监测技术 体系。 •加速以报告制度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与传递系统建设。 •巩固检测队伍,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质量保证体系。 • 坚持科技领先,做好监测科研,全面提高监测工作 质量。
稳压电源
光源
燃气
试液 助燃气 废液
单色器 分光系统
检测器
放大器
检测系统 高压电源
原子化系统
数据处理
(1)光源
辐射带测元素的共振线,作为原子吸收分析的入射光 为了能够测出峰值吸收,获得较高的准确度及灵敏度,所 使用的光源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①光源要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而且强度要足够大;
②发射的谱线的半宽度要窄(是锐线光),应小于吸收线 的半宽度,以保证测定的灵敏度和峰值吸收的测量;
述
环境监测新技术开发
§1 环境监测技术意义和作用
1.1 环境监测技术意义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污染控制的眼睛,是环境管理的 “耳目”和“哨兵”,是研究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 是环境保护的基础。
※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要求遵循一定的原则
1.2 环境监测技术的作用
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 势,为环境管理、规划和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第三章 原子荧光光谱法
• 3.1 概述 • 3.2 原理 • 3.3 原子荧光光谱仪 • 3.4 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第四章 荧光及磷光光谱法
• 4.1 原理 • 4.2 荧光光谱仪 • 4.3 荧光分析方法 • 4.4 荧光光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4.5 磷光分析法
第五章 化学发光监测技术
石墨炉原子化器由电源、炉体、石墨管三部分组成。
⑶分光系统
原子吸收光谱法应用的波长范围,一般是紫外、可见 光区。常用的单色器为光栅。
单色器的作用:主要是将光源(如空心阴极灯)发射 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其它发射线分开。
由于采用空心阴极灯作光源,发射的谱线大多为共振 线,故比一般光源发射的光谱简单。
光谱通带,即仪器出射狭缝所能通过的谱线宽度 :
广泛使用光电倍增管作检测器。光电倍增管输出的光电 流,与入射光强度和光电倍增管的增益(即光电倍增管放大 倍数的对数)成正比。而增益取决于打拿极的性质、个数和 加在打拿极之间的电压。通过改变所加的电压,可以在较广 的范围内改变输出电流。产生的电流可经负载电阻尺而变成 电压讯号。
(5)放大及数据处理系统
• 5.1 原理 • 5.2 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 • 5.3 化学发光监测仪器
第六章 色谱分析法理论基础
6.1 色谱法理论基础
➢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分类及流程 ➢ 色谱图及色谱基本参数 ➢ 色谱法基本理论
6.2 分离条件的选择
➢ 色谱柱 ➢ 担体 ➢ 固定液及配比 ➢ 柱温 ➢ 载气及流速 ➢ 进样
WDS
式中:W—光谱通带(Å);D—倒线色散率(Å/mm);S—狭 缝宽度(mm)。
在两相邻干扰线间距离小时,光谱通带要小,反之,光 谱通带可增大。
当单色器的色散率一定时,应选择合适的狭缝宽度来 达到谱线既不干扰,吸收又处于最大值的最佳工作条件。
(4)检测系统
作用:将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
(3)间接分析法
可用间接分析的方法测定某些非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物。
Cx
2 46
C
b.单加入法
取两份同体积的试液,于其中一份加入已知量的待测元
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与火焰中基态原子的浓度成正比。 所以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和一定的火焰宽度,吸光度与试样 中待测元素浓度的关系可表示为:
AK'C
该式就是原子吸光光谱法定量分析的依据。
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光学系统、检测系统及放大数据处 理系统五个主要组成部分。 其示意图如下: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
本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三章 原子荧光光谱法 第四章 荧光及磷光光谱法 第五章 化学发光监测技术 第六章 色谱分析法理论基础 第七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第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环境监测技术意义和作用
第 一
环境监测的内容与类型
章
概
环境监测技术现状与对策
(2) 共振线与吸收线
其核外电子排布处于最低能级、最稳定的原子称基态 原子。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因受外界能量激发而跃迁到 较高能级上,便使原子处于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很 不稳定,在短时间内(约10-3s),跃迁到较高能级的电子 又返回到低能级状态,同时释放一定的能量。
原子受外界能量激发,其最外层电子可能跃迁到不同 能级,因而可能有不同的激发态。
⑶背景调查监测; ⑷综评研究监测 Back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3 环境监测技术现状与对策
3.1 建立监测方法体系,确立监测技术能力
首先是通过分析方法的研究,筛选出能在全国推广 的较成熟和先进的方法;将选出的方法经多个实验室验 证,形成统一的方法。
分析方法的研究和筛选原则是:
⑴应有良好的准确性、精密性; ⑵应有良好的灵 敏度; ⑶方法所用仪器、试剂易得,便于推广;
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应遵循的原则: ①及时性:
解决及时性:一是建立一个高效能的监测网络,理顺环 境监测的组织关系;二是建立完善的数据报告制度,有一个 十分流畅的信息通道,做到纵横有序,传递自如;三是有一 个能满足管理要求的数据加工处理能力;四是有一个规范化 的监测成果表达形式。
②针对性:即着重抓好环境要素和污染源监视性监测。 ③准确性:一是数据准确,二是结论准确。 ④科学性:一是监测数据和资料的科学性,二是综合分析数
• 放大器:一般采用同步检波放大器和相敏放大器来放大讯号。
• 数据处理:讯号经放大器放大后,得到的只是透光度读数。 必须进行对数转换,然后由指示仪表表示。 而现在的仪器 几乎都是用自动记录测量数据,数据显示测量数据和计算机 处理数据,直读分析结果。
2.3 测定条件的选择
(1)分析线的选择
选用元素的共振线作为分析线,共振线往往也是元素 最灵敏的谱线,可使测定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但实际工作 中并非都选用共振线,例如分析高浓度试样时,为了保持 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选次灵敏线作为分析线是有利的。 显然,对于低含量组分的测定,应尽可能选择最灵敏的谱 线作分析线。
e.仪器操作条件(光源,喷雾,火焰,通带, 检测等)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应保持恒定。 Back
(2)标准加入法
包括复加入法和单加入法
a.复加入法
取若干(不少于4份)体积相同的试样溶液,从第二份开 始依次递增地加入不同等分量的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如分 别加入10μg、20μg、30μg)。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相同 体积后摇匀。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依次测得各溶液的吸光度 为AX、A1、 A2 、A3。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以加入标准溶液 的浓度(或体积,绝对含量)为横坐标,作出A-C曲线,外 延曲线与横坐标相交于一点,此点与原点的距离,即为所测 试样溶液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工作曲线如下):
电子由基态到第一激发态跃迁吸收谱线称共振吸收线。 共振线是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原子吸收分析就 是利用处于基态的待测原子蒸气,对从光源发射出的待测 元素的共振线的吸收而进行定量分析。
(3) 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
原子蒸气所吸收的全部能量称积分吸收。在实际测量中, 因吸收谱线的宽度非常窄,需分辨率很高的分光仪,所以积 分吸收不能准确地测得。
方法。包括以下四点:
(1) 基态原子的产生
在进行原子吸收分析时,首先应使待测元素由化合物 状态变成基态原子,使其原子化。原子化方法有:化学法、 火焰法、电热法等。
第七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 7.1 气相色谱仪
• 7.2 定性分析法
➢ 保留值定性
➢
加已知物增峰法
• 7.3 定量分析法
➢
峰面积的测量
➢
定量校正因子
➢
定量方法
第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 8.1 高效液相色谱仪
➢ 高压输液系统 ➢ 进样系统 ➢ 色谱柱 ➢ 检测系统 ➢ 附属系统
第二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⑷要尽量采用国内外新技术、新方法。
3.2 加强监测仪器设备管理、完善仪器设备配置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3.3 开展监测质量保证、加强技术培训
建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开展计量认证工作; 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科学监测水平;
完善监测网络、实现监测信息网络化管理。
Back
第二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2.1 基本原理 • 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 2.3 测定条件的选择 • 2.4 定量分析方法 • 2.5 灵敏度及检出极限 • 2.6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光谱区带的选择 (3)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的选择 (4)燃烧器高度的选择 (5)火焰高度的选择
(6)光电倍增管负高压的选择
2.4 定量分析方法
(1)标准曲线法
绘制A-C工作曲线(见下图)
A
Ax
Cx
C
a.标准曲线弯曲现象的解释;
b.控制试样校正;
c.应控制吸光度在0.05-0.8之间;
d.标液浓度必须在吸光度与原子浓度或直线关 系所得范围内;
通过测定峰值吸收系数来计算待测元素的方法称为峰值 吸收法。
实现测量中心吸收系数的条件是:a.入射光线的中心频 率与吸收谱线的中心频率严格相同;b.入射光线的半宽度远 小于吸收谱线的半宽度。因此,必须使用一个与待测元素相 同的元素制成的锐线光源。
实验证实:峰值吸收系数K0在一定条件下,与单位体积 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原子数成正比。
性、生物可分解性和积累性等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 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且能 使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作为日常例行的监测项目。对 某些有特殊目的或特殊情况的监测工作,则要根据具体 情况和需要选择要监测的项目。
② 需要监测的项目,必须有可靠的检测手段。
③ 监测结果所得数据,要有可比较的标准或能做出正确
③辐射光的强度要稳定,而且背景发射要小。
光源类型:
①空心阴极灯;②无极放电灯;③蒸气放电灯。
应用最广泛的是空心阴极灯
(2)原子化系统
作用:是将试样中的待测元素由化合物状态转变为基 态原子蒸气。入射光在这里被基态原子吸收,因此,它可 视为“吸收池”。
主要有两大类:火焰与非火焰原子化器。
①火焰原子化器:由雾化器、预混合室和燃烧器组成。
雾化器将试液雾化,然后经预混合室的作用,进一步 细化雾滴,并使之与燃料气均匀混合后进入火焰,利用火 焰的热能将试样气化并进而解离成基态原子。
②无火焰原子化器:是利用电热、阴极溅射,等离子体或 激光等方法使试样中待测元素形成基态原子。目前,广泛 应用的非火焰原子化器是石墨炉。此法的优点是取样量少, (固体只需几毫克,液体仅用几微升);其绝对灵敏度比 火焰法高几个数量级,可达10-12g(相对灵敏度提高2~3个 数量级);但其精密度仅达2~5%,比火焰法差。
(4) 火焰中的基态原子浓度与定量分析依据
对于原子吸收值的测量,在实际工作中,是以一定光强 的收过单程色符光合I0朗通伯过—原比子耳蒸定气律,,然即后:测出被吸收后的光强I,吸
I I0eKNL
式中:K为吸收系数,N为自由原子总数(近似于基态原子数
N0),L为吸收层厚度。
吸光度
AlgI0 I
0.434 K3N 0L
据资料方法的科学性,三是关于环境问题结论的科学性。
Back
§2 环境监测的内容与类型
2.1监测内容:
以监测的介质(或环境要素)为对象,分为:空气 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固弃物,生物,生态, 噪声震动,放射性,电磁辐射监测等。
※选择监测项目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 对污染物的自然性、化学活性、毒性、扩散性、持久
的解释和判断。
2.2环境监测的类型 2.2.1监视性监测
常规或例行监测 ⑴环境质量监测(空气、水、噪声) ⑵污染源监督监测
2.2.2 特定目的性监测
又叫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 ⑴污染事故监测; ⑵纠纷仲裁监测; ⑶考核验证监测; ⑷咨询服务监测
2.2.3 研究性监测
属于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的一种监测。 包括:⑴标法研制监测; ⑵污染规律研究检测;
※当前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
当前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
• 为实施强化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做好技术监督和技 术支持工作。 •强化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 •切实加强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环境监测技术 体系。 •加速以报告制度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与传递系统建设。 •巩固检测队伍,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质量保证体系。 • 坚持科技领先,做好监测科研,全面提高监测工作 质量。
稳压电源
光源
燃气
试液 助燃气 废液
单色器 分光系统
检测器
放大器
检测系统 高压电源
原子化系统
数据处理
(1)光源
辐射带测元素的共振线,作为原子吸收分析的入射光 为了能够测出峰值吸收,获得较高的准确度及灵敏度,所 使用的光源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①光源要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而且强度要足够大;
②发射的谱线的半宽度要窄(是锐线光),应小于吸收线 的半宽度,以保证测定的灵敏度和峰值吸收的测量;
述
环境监测新技术开发
§1 环境监测技术意义和作用
1.1 环境监测技术意义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污染控制的眼睛,是环境管理的 “耳目”和“哨兵”,是研究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 是环境保护的基础。
※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要求遵循一定的原则
1.2 环境监测技术的作用
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 势,为环境管理、规划和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第三章 原子荧光光谱法
• 3.1 概述 • 3.2 原理 • 3.3 原子荧光光谱仪 • 3.4 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第四章 荧光及磷光光谱法
• 4.1 原理 • 4.2 荧光光谱仪 • 4.3 荧光分析方法 • 4.4 荧光光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4.5 磷光分析法
第五章 化学发光监测技术
石墨炉原子化器由电源、炉体、石墨管三部分组成。
⑶分光系统
原子吸收光谱法应用的波长范围,一般是紫外、可见 光区。常用的单色器为光栅。
单色器的作用:主要是将光源(如空心阴极灯)发射 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其它发射线分开。
由于采用空心阴极灯作光源,发射的谱线大多为共振 线,故比一般光源发射的光谱简单。
光谱通带,即仪器出射狭缝所能通过的谱线宽度 :
广泛使用光电倍增管作检测器。光电倍增管输出的光电 流,与入射光强度和光电倍增管的增益(即光电倍增管放大 倍数的对数)成正比。而增益取决于打拿极的性质、个数和 加在打拿极之间的电压。通过改变所加的电压,可以在较广 的范围内改变输出电流。产生的电流可经负载电阻尺而变成 电压讯号。
(5)放大及数据处理系统
• 5.1 原理 • 5.2 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 • 5.3 化学发光监测仪器
第六章 色谱分析法理论基础
6.1 色谱法理论基础
➢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分类及流程 ➢ 色谱图及色谱基本参数 ➢ 色谱法基本理论
6.2 分离条件的选择
➢ 色谱柱 ➢ 担体 ➢ 固定液及配比 ➢ 柱温 ➢ 载气及流速 ➢ 进样
WDS
式中:W—光谱通带(Å);D—倒线色散率(Å/mm);S—狭 缝宽度(mm)。
在两相邻干扰线间距离小时,光谱通带要小,反之,光 谱通带可增大。
当单色器的色散率一定时,应选择合适的狭缝宽度来 达到谱线既不干扰,吸收又处于最大值的最佳工作条件。
(4)检测系统
作用:将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
(3)间接分析法
可用间接分析的方法测定某些非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物。
Cx
2 46
C
b.单加入法
取两份同体积的试液,于其中一份加入已知量的待测元
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浓度与火焰中基态原子的浓度成正比。 所以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和一定的火焰宽度,吸光度与试样 中待测元素浓度的关系可表示为:
AK'C
该式就是原子吸光光谱法定量分析的依据。
2.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光学系统、检测系统及放大数据处 理系统五个主要组成部分。 其示意图如下: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
本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三章 原子荧光光谱法 第四章 荧光及磷光光谱法 第五章 化学发光监测技术 第六章 色谱分析法理论基础 第七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第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环境监测技术意义和作用
第 一
环境监测的内容与类型
章
概
环境监测技术现状与对策
(2) 共振线与吸收线
其核外电子排布处于最低能级、最稳定的原子称基态 原子。基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因受外界能量激发而跃迁到 较高能级上,便使原子处于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很 不稳定,在短时间内(约10-3s),跃迁到较高能级的电子 又返回到低能级状态,同时释放一定的能量。
原子受外界能量激发,其最外层电子可能跃迁到不同 能级,因而可能有不同的激发态。
⑶背景调查监测; ⑷综评研究监测 Back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3 环境监测技术现状与对策
3.1 建立监测方法体系,确立监测技术能力
首先是通过分析方法的研究,筛选出能在全国推广 的较成熟和先进的方法;将选出的方法经多个实验室验 证,形成统一的方法。
分析方法的研究和筛选原则是:
⑴应有良好的准确性、精密性; ⑵应有良好的灵 敏度; ⑶方法所用仪器、试剂易得,便于推广;
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应遵循的原则: ①及时性:
解决及时性:一是建立一个高效能的监测网络,理顺环 境监测的组织关系;二是建立完善的数据报告制度,有一个 十分流畅的信息通道,做到纵横有序,传递自如;三是有一 个能满足管理要求的数据加工处理能力;四是有一个规范化 的监测成果表达形式。
②针对性:即着重抓好环境要素和污染源监视性监测。 ③准确性:一是数据准确,二是结论准确。 ④科学性:一是监测数据和资料的科学性,二是综合分析数
• 放大器:一般采用同步检波放大器和相敏放大器来放大讯号。
• 数据处理:讯号经放大器放大后,得到的只是透光度读数。 必须进行对数转换,然后由指示仪表表示。 而现在的仪器 几乎都是用自动记录测量数据,数据显示测量数据和计算机 处理数据,直读分析结果。
2.3 测定条件的选择
(1)分析线的选择
选用元素的共振线作为分析线,共振线往往也是元素 最灵敏的谱线,可使测定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但实际工作 中并非都选用共振线,例如分析高浓度试样时,为了保持 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选次灵敏线作为分析线是有利的。 显然,对于低含量组分的测定,应尽可能选择最灵敏的谱 线作分析线。
e.仪器操作条件(光源,喷雾,火焰,通带, 检测等)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应保持恒定。 Back
(2)标准加入法
包括复加入法和单加入法
a.复加入法
取若干(不少于4份)体积相同的试样溶液,从第二份开 始依次递增地加入不同等分量的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如分 别加入10μg、20μg、30μg)。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相同 体积后摇匀。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依次测得各溶液的吸光度 为AX、A1、 A2 、A3。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以加入标准溶液 的浓度(或体积,绝对含量)为横坐标,作出A-C曲线,外 延曲线与横坐标相交于一点,此点与原点的距离,即为所测 试样溶液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工作曲线如下):
电子由基态到第一激发态跃迁吸收谱线称共振吸收线。 共振线是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原子吸收分析就 是利用处于基态的待测原子蒸气,对从光源发射出的待测 元素的共振线的吸收而进行定量分析。
(3) 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
原子蒸气所吸收的全部能量称积分吸收。在实际测量中, 因吸收谱线的宽度非常窄,需分辨率很高的分光仪,所以积 分吸收不能准确地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