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素材
高中基本能力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素材 人民版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下面列举几例: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古人在感悟自然的也
揭示了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本文将通过解读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探讨古人对于自然界
的认知和理解。
一、光学知识
古诗词中经常涉及到光的描述和运用,如李白的《将进酒》中提到“君不见黄河之水
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通过这样的描写,古人表达了对光的运动规律的感悟。同样,在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宿雨软风生,小侯轻起烟。断岗é横接!”这是对日晕现象
的描述,在晨曦或黄昏时,由于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对阳光的散射而产生的一个环形光晕。
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光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在古诗词中,有着丰富的描写和表达关于力学知识的内容。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中描述了日出和河流。日出是由于地球的
自转而产生的现象,而河流则是由于水的重力作用而自然流向海洋。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古
人对力学知识的认识和感悟。
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热的运动、传播和转换相关。在古诗词中,有很
多关于热力学知识的描写和表达。如苏轼的《石钟山》中,“惊蛰江南晴,花草上阳条。”这句诗中反映了江南春天的天气情况,说明春天阳光温暖,万物生长。这与热力学中的热
能传递和生物生长规律相符。
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物理学科,而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关于声学知
识的描写。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里反
映了春风与花香的结合,而春风拂槛,使得花香更为浓郁。这些诗句表达了古人对声学现
象的理解和感受。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关于物理知识,我国古代的很多诗词中都有所涉及,今天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下关于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从另一个侧面也有助于我们学科的交叉学习,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诗词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一首颇具浪漫、传奇色彩的七言绝句,诗名为《题都城南庄》,是唐朝诗人崔护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本事诗》和《唐诗纪事》对此都有所记载。《本事诗》中记载云: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和。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少女的面颊被桃花映得粉红,格外动人。“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出了艳若桃花的“人面”,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也表现出双方脉脉含情的场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写,也使人感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美好事物已经失去了的怅惘,生出许多感慨。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桃花“夭夭其艳,灼灼其华”的原因,用物理光学知识来解释,是因为桃花反射了红光。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这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形成的。我们看到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同一样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对色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光与反射光的能力。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物体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么这物体就是红色的。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桃花的表面将红光反射出来,送到我们的眼帘,我们便感觉到桃花是红的,桃花本身是不会发出红光的。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自然现象和物理知识的描写,可以说是古代人对物理世界的
观察和思考的结晶。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的物理知识。
1. 天文知识: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和天象现象有着较深的观察和认识。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描绘了月亮的光辉和明亮。《蝶恋花·春景》中的“满天风雨下西楼,红烛昏罗帐”描述了雷雨过后的霁天和世界一片明亮。
2. 水文知识: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对水的运动和液体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
3. 声音传播:古人对声音的传播和共鸣有了一定的认识。《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了山间的回音和河水的声音,体现了声音的传播和回音的现象。
4. 光学知识:古人对光的传播和折射有一定的认识,比如郭沫若的《七律·长城》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远处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光的折射现象。
5. 热学知识:古人对温度和热的传播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描述了花落时的景象,体现了热的传导。
6. 磁学知识:古人对磁性物质的观察和利用有一定的认识。《秋词二首·其一》中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遥连飞雁群”描述了远方山脉的景象,体现了山脉间的
磁场现象。
7. 气象知识:古人对天气现象和气压变化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登高》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描述了夕阳下的江河景象,体现了气象的变化和大气压力
的影响。
古代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界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这
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解释
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解释
众所周知,中学各科中最尴尬的学科莫过于“物理”,在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物理不是简单的难,而是地狱级、不人道的残酷无情!好多同学自从上了高一,物理就没有一次及格的。我退休前是高中物理老师,40多年的一线教研,深知中学物理的难处!新课程与新高考落地,中学物理的教学会更难。
中学物理难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我们老师与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知之甚少,课堂上只想盘熟物理概念,再通过刷题使其熟练,但现在考题大多要联系实际以解决问题。当前师生的短板就是没有“实际”!为此笔者拟以科普的视角,避开课本中严格的论证,从现象出发,漫谈一些物理现象及其分析,希望能有所启发。
今天是第一期,初中物理开篇是声现象,今天就谈一个大家不太熟悉而又很重要的声现象——音爆。读过初中的人都知道,声音是由声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的,音爆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声现象,大多学过物理的人也比较生疏,大学、中学课本都少提及,但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介绍给大家以丰富学养。
当我们往水中扔一个石头时,水面就会出现一圈圈的波浪,这个水面的波浪就是一种波,而产生这个波的石头就是波源。空气被物体扰动也会形成波,这波的频率在一定范围内能被人耳听到,就是声音。声音在空气中以疏密相间的“波浪”形式传播。声源相对空气不动时,一切都是风平浪静。
当声源相对于空气高速运动时,会出现奇怪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声波想象成从中心点发出的许多同心圆,每个圆代表一波声波。当声源不动时,波圈会对称传递。当声源开始移动,速度
超过音速时,前面的声圈就会被压扁堆积,后一波会比前一波更快到达。
余雪妹:温州二高《生活中的物理》选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四、开发心得
1 . 总体规划
类别 知识拓展类
生活中的物理
温 初高中衔接教材
二 高
经典力学选讲
物 经典电学选讲
理 选 物理省学(1、2) 修 物理的数学演绎 课 光的奇妙世界 程 万有引力与航天
课程本着“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设计思想, 采撷生活中的物理实例,融合“生活、趣味、知识、能力”为一体, 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生活化: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围绕生活中的物理实例展开。 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教材素材,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 亲切感。 实用性:通过家用电器微波炉、电磁灶、电冰箱、电熨斗、电视机 等教材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会更多地体会物理对生活、对社会的影响 和作用。 趣味性:寻找利用物理知识并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和实验。通过学 习,让学生们体会到成功,并能真正感受到物理知识是简单的、有用 的、有趣的。
例2:手机什么时候辐射最大?
手机是利用电磁波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为了保证信号的 总强度,手机会加大辐射量。
(1)手机拨号而尚未接通时, 因为它要调整语音和信号。 (2)手机在关机瞬间,因为它要发信号告诉基站 “我要关机了”! (3)手机信号不好只有一格时或电量不足时,为保证信号总强度,会加 大辐射量。
气泡式喷墨打印机工作原理
பைடு நூலகம்
诗词与物理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01)——诗词与物理
己丑斋主人
常常有人问我,你是一位高中物理教师,为什么会迷上诗词楹联呢?我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了下面这副对联:
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好比一双翅膀,岂能偏废
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正如两个车轮,不可失衡
在我刚出版的对联专著《经华联梦》中有一篇文章《对联情》,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谈了我一边进行物理教学,一边潜心研究楹联艺术的乐趣:“……数十余年,历经坎坷,但嗜爱联句。后就读数理专业,旋于南平一中任教,凡十七年,沉湎公式定律之奥,探求推理演绎之美,享受物理教学之趣,倾心科学殿堂之奇。因臻文理相融,大脑左右平衡开发,平时钟情联艺,广搜联句,遍购联书,求教联师,自学自撰,自悟自赏,为人生快事一桩也。”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许多诗词不仅以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多彩的物理现象。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情感。在物理教学中引入诗词佳句,探究诗词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使文学知识和物理知识互相渗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授物理分子运动论的知识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讲授物理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时,可引用陈与义的《襄邑道中》诗:“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等等。
从今天起,在我的博客里,将不定期地写些短文,结合对古典诗词的赏析,谈谈诗句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与指正。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
中国成语博⼤精深,成语可以说是对某⼀现象或者事件的⾼度概括。当然,成语中免不了会涉及⼀些物理知识。⼩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
1刻⾈求剑
【释义】⽐喻⼈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变通。
【物理知识】此⼈选错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
2⼀泻千⾥
【释义】本指江河⽔势汹涌,奔腾直下,后⽐喻⽂笔流畅,⽓势奔放。
【物理知识】当相对⾼度越⾼时,⽔落到低处转化为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所以“江河⽔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的流速⼤。
3沉李浮⽠
【释义】指暑天把⽠、李等放在冷⽔中浸凉后⾷⽤。形容夏天消暑的⽣活。
【物理知识】为什么不说“沉⽠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般⽠类⽔果的内部都是空⼼的,其重量⽐同体积的⽔要轻,全部浸没在⽔中时,F浮>G⽠,即⽠类均要上浮。⽽桃李等果实内均有核仁,把它们放⼊⽔中时F浮
4随波逐流
【释义】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漂荡。⽐喻没有坚定的⽴场,没有主见,盲⽬地随着别⼈⾏动。
【物理知识】波是由振动产⽣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如果⽔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的位置上下振动。如果⽔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了振动外,还随着⽔⼀起⽔平流动。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作⽔平移动。随波逐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的情况。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瑰宝般的存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智慧。虽然古诗词不
是以科学知识为主题,但其中不乏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和理解。下面将介绍一些古诗词中的
物理知识。
1.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这首诗表达了他相思故乡之情,其中提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
在形容月光如何照亮地面。这反映了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线从明亮的源头传播出去,照
亮了物体。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求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以及他对登高远望的愿望。其中的“白日依
山尽”和“黄河入海流”反映了地球自转和河流入海的自然现象。古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观,描绘了地球的气象现象和地理特征。
4. 《钗头凤》- 杜秋娘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杜秋娘的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通过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春季的繁华和欢快气氛。
这首诗中的“宝马雕车香满路”揭示了车马行驶时扬起的尘土,以及尘土中所散发出来的
香气。这是涉及到颗粒物的运动和散发特性,体现了古人对物理世界的感知。
通过以上几首诗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绘,展示
了他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这些诗词既风景如画,又蕴含了物理知识,体现了古代
文人士子卓越的才华和博雅的学问。这些古诗词成了我们探寻古代科学知识的宝贵资料,
也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情况是能转化为能。(哈尔滨市)分析:拉弯的弓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答案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例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从物理角度来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
能。(河南省)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而本空应填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例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其中“坐地”是相对于静止,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在运动。
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地球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例2、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A 岸边和行船
B 行船和岸边
C 都是行船
D 都是岸边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故选B。
三、古诗词中的分子动理论知识
例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前一句从物理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分析:“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填扩散和升高。
高中物理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素材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
很多的谚语和古诗词中都包含了物理知识,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些,增强同学们的课外知识
1.缸穿裙大雨淋。(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连通器的原理)
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中考写作素材之生活中10个最常见的物理现象
中考写作素材之生活中10个最常见的物理
现象
本文是关于中考写作素材之生活中10个最常见的物理现象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物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学科之一,它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的每个角落,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喜欢思考的头脑。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现象一:“9”的魔力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都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是不是很诡异?
解密:
这是由于秒针在“9”所在的这个位置处受到的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什么是重力矩?
力矩:力和力臂的乘积.其中力臂是从转动轴到力的垂直距离.是一个描述力的转动效果的物理量
重力矩:就是重力产生的力矩,即重力和力臂的乘积(期末要想考得好,三好公开课少不了!点击阅读原文,免费领取期末圈题课程。) 现象二:一闪一闪亮晶晶晴朗夏夜,我们仰望星空时会发现星星都在不停地闪烁,这是为什么?
解密:
这是因为大气密度分布不稳定,使得星光经过大气层后的折射光线随大气密度而时时变化。
现象三:拍电视别闪光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解密:
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现象四:越远越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这是为啥?
解密:
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2013-02教育创新
汉字是宇宙智慧的化身,是世界上最圆满的智慧符号,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其实,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除了汉字,还有许多,比如语言。细细品味我们的语言,里面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还有许多的物理知识。如果我们能用物理知识来解释成语等语言,会大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化知识,活化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诗词。
一、关于力现象的语言
1.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而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叶落”必然“归根”。
2.人们常常用“轻而易举”比喻事情容易做,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质量较小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较小,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自然就容易举起来了。
3.孤掌难鸣:原意是一个巴掌难以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孤掌自然不能鸣了。
4.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当然人感到很不舒服。一针见血包含着同样的物理学原理。
5.劳而无功:花费了力气,却没有收到成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尽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并没有在该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力的成效当然等于零。
6.一泻千里: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速度也越大。
古诗物理现象
古代诗词赋中的物理学阐释*
曹玉红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一中分校 333400
吴青江西省景德镇市教研所 333400
应发宝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一中 333400
摘要:千年之前的诗人在写诗时涉及到许多物理知识,诗句中所概括的科学事实不断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所证实。如今,当我们仔细品位这优美的诗句时,怎能不为这诗句的语言美和科学性的完整结合而叹服呢?对古诗词赋中丰沛的物理知识,进行收集和整理,检索和评析,开发利用到教学中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代文学诗词辞赋物理知识
文学与自然科学并非毫不相干,古代文学中就含有不少物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比如,谈到如何学习物理?早在杜甫(712——770)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学习方法。有诗——《曲江二首》之一为证: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须浮名伴此身。”注①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须浮名伴此身。”“物理”,宇宙万物的道理。仔细推敲宇宙万物的道理,应当及时行乐,何必让那虚浮的声名绊住此身,而不得自由呢?杜甫这两句话,现在应用仍很正确。“细”就是要仔细观察,“推“就是要推理,所以这两个字,一个是实验,一个是理论,每一个字的份量都很重,杜甫是诗人,怎么对“物理”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呢?杜甫当时还是工部侍郎,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计委副主任,大家称他杜工部。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与文学艺术是密切相关的。虽然今天的“物理”科学意义已不同了,但学习物理、体会自然的意境犹同。
从表面上看,诗、词、赋与物理学就像天上云和地上水,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二者又是和谐相通的,因为他们都是共同植根于人类创造力的土壤。(具体如下表)
生活常识中的物理现象
周刊
生活常识中的物理现象
张浦靖
(武汉市第六中学,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高中物理知识不仅仅是作为理科高考科目的对象之一,而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诸如一些民间俗语、谚语以及成语都可以用物理原理进行解释,如“人心齐,泰山齐”,这句话主要强调集体的力量,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可以攻克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而从物理角度来说,证明了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合。总之,世界并不是平淡无奇的,乏味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观察,这眼里的世界就会变得非同凡响。这不妨碍我们尝试着运用物理的视觉观看生活、体验生活,让现实的生活当中增添理性的亮色。
关键词:物理原理;物理视觉;体验生活
一、惯性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力是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惯性力又是怎样的呢。据了解,惯性力的引入是为了弥补非惯性参考系中物体的运动不满足牛顿运动定律而引入的假想力。虽然只
是被称作假想力,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
生活现象来感受它,体验它的存在.
1.惯性力的定义
惯性力是指当物体有加速度时(无论是加速阶段,还是减速阶段),物体具有的惯性会使物体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
的倾向,而此时若以该物体为参考系,并在该参考系上建立
坐标系,看起来就仿佛有一股方向相反的力作用在该物体上并且令该物体在坐标系内发生位移,因此称为惯性力。实际上,这种惯性力并不适应牛顿定律,因而惯性力也被称为假想力。
2.惯性力的分类
在物理学上,惯性力的存在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惯性力可以分为平动惯性力和转动惯性力。前者的特点在于物
体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而后者的特点在于物体处于相对运
诗句谚语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例2 、 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登高》 中有这样两句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落木萧萧下 ”的过程中重力__势___能转化为动____能,
而“滚滚来”的长江水蕴涵着丰富的 _机_械___能.
例3、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 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
化的是 ( C )
例7、猪八戒照镜子 ——里外不是人
分析:根椐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因此猪八 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 仍然是猪的模样,当然“里外 不是人”了。
四、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例8、“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都 听说过.刚开始,“观众”通过 比相较同__时__间_内__的__路__程_______认为 在前面的兔子跑得快;由于免子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二、民俗谚语中的科学
例4、一个巴掌拍不响 分析: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例5、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分析:变异。
三、歇后语中的科学
例6、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 分析: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 小,压强越大。
科学中考新题型之一 ——科学与语文的整合
洪溪中学 汪发灯
科学与语文的整合
一、诗词中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
很多的谚语和古诗词中都包含了物理知识,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些,增强同学们的课外知识
1.缸穿裙大雨淋。(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连通器的原理)
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1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遇到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光在同一种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