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素材
高中基本能力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素材 人民版
![高中基本能力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素材 人民版](https://img.taocdn.com/s3/m/26f9b2631ed9ad51f01df2d0.png)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列举几例: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谚语、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诗歌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7beafaf6bd97f192379e969.png)
谚语诗歌中得物理知识1、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就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得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得;雪在融化时需要热。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得三“人"其中得一“人”就是由于光得直线传播形成得.3、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得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就是错误得,因为霜就是空气中得水蒸气形成得,并不就是来源于露,而露就是水蒸气形成得小水珠。
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得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就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得()A、热量B、密度C、比热容D、内能5、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就是指在盛水得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得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得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得就是( )A、就是空气中得水蒸气液化形成得B、就是水缸中得水蒸发形成得C、就是水缸中得水分子扩散形成得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得水渗到缸外形成得6、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得水污染日趋严重。
“七十年代,淘米做饭;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
”提高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就是每一个公民得责任。
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得就是()A、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可以节约用水。
B、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得无磷洗衣服粉C、将废旧干电池统一收集,集中填埋D、将城市得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就是唐诗中得名句,船上得客人听到寒山寺得钟声,这就是因为寒山寺得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8、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开水真得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究,得到爸爸得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
用温度计、数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得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得温度。
锅旁声音得强弱、测量结果如下表:水沸腾时,温度计得示数如下图17所示,请填写表格中得空格,分析以上信息,可知温度为时,响度最大,现在您对“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得理解?9、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得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文中()A、“皓月”就是人造光源B、“皓月”就是自然光源C、“静影沉壁”就是反射形成得虚像D、“静影沉壁”就是折射形成得虚像1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诗词俗语知识
![物理诗词俗语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634b7f89e31433239689351.png)
物理诗词知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物理知识:运动的绝对性)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物理知识:静止的相对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物理知识:物体的运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物理知识:物体的运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理知识;参照物的选取)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物理知识:参照物的选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物理知识:光的直线传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物理知识:物态变化)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物理知识:小孔成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物理知识:光的反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物理知识:光的色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物理知识:涨潮与落潮)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物理知识:声音的传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理知识:分子动理论)山头开花山脚香,桥下流水桥上凉。
(物理知识:扩散、蒸发吸热)城市尚余三分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物理知识:热岛效应)小小秤砣压千斤。
(物理知识:杠杆平衡原理)破镜不能重圆。
(物理知识:分子间作用力)摘不着的是镜中花,捞不着的是水中月。
(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人心齐,泰山移。
(物理知识:力的合成)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物理知识:压力的作用效果)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
(物理知识:物体的熔点)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物理知识:液体的沸腾)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墙内开花墙外香。
(物理知识:扩散现象)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物理知识:光沿直线传播)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物理知识:凸透镜成像)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物理知识:蒸发吸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28666d4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1.png)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为什么没有见到人,却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原来是声音通过空气传来的。
涉及物理知识气体传声。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前句诗水中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是液体传声。
后句诗中“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更深月色半入家,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刘方平虫声能透过固体窗纱,说明固体传声。
4.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边河》张敬中“冰开”指,涉及物理知识是熔化。
5.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洛桥晚望》孟郊水结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涉及物理知识凝固。
6.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望秦川》李欣“欤叹”指“叹息声”,是气体传声。
“霜露”分别是水蒸气凝华和液化形成的。
7.烟销日出不见人,诶乃一声山水绿。
——《鱼翁》柳宗元前句诗“烟销”指“烟雾散去”,它们到哪去了呢?原因是雾露的液态小水滴散了变成气态水蒸气就看不见了。
涉及的物理知识是蒸发。
后句诗摇橹声和渔翁歌声在青山绿水回荡。
是指声音的反射。
8.夕阳依旧时,寒磐满空林。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后句诗是寒磐声声传响,在空寂的山林回荡,涉及物理知识是固体传声和声音反射。
9.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晨诣超师读禅经》柳宗元前句诗“日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在升起,涉及物理知识是相对运动。
“露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余”字说明露雾一部分已经蒸发。
后句诗小露映着月光,青松仿佛用油脂沐浴。
涉及物理知识光的反射。
10.天涯霜雪霁寒宵。
——《阁夜》杜甫诗中“霜雪”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前句诗柴门外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固体、气体传声。
后句诗中“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催雍催衮》李商隐前句诗“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成语、谚语、古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成语、谚语、古诗词中的物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afa523a87c24028915fc385.png)
成语、谚语、古诗词是经过几千年历史锤炼的汉语精华,也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其中的物态变化知识,以加深对物态的理解。
一、汽化、液化1.树大招风/大树底下好乘凉(蒸发)物理原理:由于树叶不停地进行蒸腾作用,将树体内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导致大树下的气温较低,在树叶间就形成一个低气压区。
树下及周围的空气在树体外围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前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风便被“招”来了。
树冠越大,这种对流越明显,进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带走人体更多的热量,所以人在大树底下感觉更凉快。
2.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蒸发)物理原理:夏日气温较高,扇扇子,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因此扇扇子有制冷作用,所以扇子宜夏不宜冬。
3.加火不如加盖(沸腾)物理原理:在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沸腾之后再继续加热,但水的温保持不变,只会使大量的水白白汽化使之浪费。
相反,给锅加盖能使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则升高,从而使饭菜熟得更快,同时也能减少锅内水的汽化,减少热量损失,节约能源。
高压锅就是这个原理。
4.油中捞钱(沸腾)物理原理:江湖艺人经常表演,把手伸到沸腾的油锅里,出来的时候,手安然无恙,从中拿出一枚铜钱,这便是“油中捞钱”,也可称为一魔术表演。
其有个很简单的物质沸点道理:江湖艺人的油锅里是油和醋,而醋的沸点只有6 0℃左右低于油的沸点高,翻滚的油锅其实只有醋在沸腾,所以不会烫伤手。
5.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蒸发、沸腾)物理原理:在水升温过程中,附在器壁和水中空气形成一个个的小气泡,气泡的体积随蒸气进入而不断增大上升,但上部水的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内一部分蒸气又凝结成水使得气泡变小或破碎,许多气泡产生这种变化从而引起振动,发出响声,即“响声不开”。
当水温上升到沸点时,上下水温一致,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有更多的蒸汽进入气泡,直至到水面才破裂,所以没有响声,即“开水不响”。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a90396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6.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还包含着许多深邃的物理知识。
古人虽不如今人有大量的科学知识,但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了许多有深刻物理内涵的诗句和词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都有哪些吧。
一、光学知识1.《鹧鸪天》-范仲淹餴餠谁家炊煮熟,茧丝长断碧窗属。
这首词中的“茧丝长断碧窗属”,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穿过窗户时被织物所拦截,形成了交错的光影,这正好是光线的折射和衍射现象。
光线在穿过窗户时,会因为织物的遮挡而形成交错的光影,这正是光学折射的一个典型例子。
2.《渔歌子》-张志和红泥脚,白绒衣,轻舟已过万重山。
莫问旧时人,只有泪千行。
这首词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反射现象。
光线在水面上遇到时,会有一部分被反射回去,形成倒影。
这个反射现象正是光学知识中的反射定律。
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独钓寒江雪”,描绘了一位老人在江边寒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
这里涉及到了物体平衡和静力学的知识。
翁钓鱼的船儿不倒,正是因为力的平衡,静力学告诉我们,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力的合力和合力矩都为零。
翁钓鱼的船儿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平衡,才能保持平稳。
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表现了火焰的燃烧和气流的传播。
火焰燃烧是由于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化学反应,而气流的传播则是由于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气体的运动和传播。
这正是力学和热力学的知识。
1.《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对草木生长与凋零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
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很深入,诗词中的声音描述,也反映了对生命活力的感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草木生长和凋零也是因为生物体内部的振动与运动。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4577e8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0.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不乏描写自然景物和物理现象的作品。
虽然古人对于现代物理知识的认识并不准确,但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运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一、物理学中的力学1. 春江花月夜中的物理知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
明月光照在床前,使人疑惑地以为地上结了霜,这是因为光线在照射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等现象,进而产生了“光线伪像”。
2. “千山鸟飞绝”的物理知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名句。
句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感慨。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大自然中飞鸟的声音和人类的脚步声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最终消失于人类的感知范围之外。
当人们远离山林和小径时,就会感觉到世界的寂静。
1. 烧沉香时的物理知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秋夕》中的名句。
其中的“寸草心”指的是香草的心脏部分。
在燃烧过程中,香草的分子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热能和光能。
2. 霜降时的物理知识:嘒者千里发,晴空霜落地。
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初霜》中的名句。
其中的“嘒者千里发”形容霜降来临时,猛烈的寒气刺激大地,使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晴空霜落地”描绘了秋天的清晨,天空晴朗,地面上的霜以小冰晶的形式落到地面上。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当温度下降到霜点以下时,水分子会凝结成冰晶,并落到地面上形成霜。
1. 描写月亮的物理知识:青枫湖上轻盈月,高高挂在重楼上。
这是明代诗人柳永创作的《临江仙·柳梢青》中的名句。
句中的“轻盈月”表现了月亮的明亮和高挂在重楼之上,这是因为光线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散射和折射的影响,使得月亮看起来较亮且高挂。
2. 瞬间的物理知识:莺花犹怕触,瞬目闭还开。
蕴含物理的古诗词
![蕴含物理的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f9318bd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5.png)
蕴含物理的古诗词
以下是一些蕴含物理知识的古诗词: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这句诗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即使在空山中,声音也可以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这句诗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水声可以传到人的耳朵里,而“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更深月色半入家,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
这句诗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固体可以传播声音,虫声透过窗纱传到人的耳朵里。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古诗词中蕴含了物理知识。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中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总之,古诗词中蕴含了很多物理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cb5511dfad6195f312ba641.png)
、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情况是能转化为能。
(哈尔滨市)分析:拉弯的弓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答案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例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从物理角度来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能。
(河南省)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而本空应填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例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其中“坐地”是相对于静止,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在运动。
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地球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例2、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A 岸边和行船B 行船和岸边C 都是行船D 都是岸边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故选B。
三、古诗词中的分子动理论知识例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
对前一句从物理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分析:“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填扩散和升高。
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例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来辨别的。
(昆明市)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故填振动和音色。
高中物理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素材
![高中物理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098cbc99f46527d3250ce048.png)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很多的谚语和古诗词中都包含了物理知识,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些,增强同学们的课外知识1.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
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
(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
![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e13aa64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0.png)
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
1.光沿直线传播:在古诗词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被广泛描述。
例如,
“坐井观天”、“立竿见影”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都是讲述光沿直线传播的。
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2.反射现象:古诗词中也有对反射现象的描述,如“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
影入池塘”。
诗句中“楼台倒影”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3.折射现象:古诗词中还有对折射现象的描述,如“潭清疑水浅”。
这句诗
的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
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物理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中包含的物理知识举例
![物理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中包含的物理知识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91458f2ba5e9856a56126082.png)
中考中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中的物理知识举隅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其中不少成语、谚语和歇后语就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并加以应用,定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写出下面的句子里所包含的物理知识(1)成语:1、坐井观天,立竿见影。
2镜花水月3海市蜃楼4水涨船高5叶落归根6孤掌难鸣7如坐针毡)8掩耳盗铃9入木三分10怒发冲冠(2)谚语:12身正不怕影子歪13响鼓还须重锤敲14真金不怕火炼15大树底下好乘凉墙里开花墙外香16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17磨刀不误砍柴工18虫蛀木断,水滴石穿19秤砣虽小压千斤20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3)歇后语:21唢呐里吹出笛子调,响(想)的不一样22蛤蟆坐井底,只看见碗大的天23猴子捞月一场空24戴眼镜喝热茶,越喝越朦胧25石头碰石头,一碰就发火26大象的屁股,推不动7啄木鸟打洞,全凭嘴硬28打足了气的皮球,一蹦老高29穿钉子鞋拄拐杖,稳上加稳30按住电铃不抬手,老是响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2光的反射,平面镜成虚象3光的折射4相对静止,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浮力,物体漂浮的条件5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6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振动发声7受力面积小,压强大8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声音9扩散,分子热运动10合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1光的直线传12增大振幅,响度较大13金的熔点高14防止热辐射,液体蒸发吸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15扩散,分子热运动16惯性,浮力17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提高效率18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19杠杆原理20重力势能增加,克服重力做功,势能转化为动能21声音的音色22光的直线传播23光的反射,平面镜成虚象24水蒸气液化,光的漫反射25通路,电流的磁效应,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6质量大,惯性大27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8机械能相互转化29增大摩擦,力的平衡30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从民间谚语中总结物理知识
![从民间谚语中总结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1d5a0c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62.png)
从民间谚语中总结物理知识1、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2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
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
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3、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4、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
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
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5、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
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
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
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6、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7、一石击破水中天——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8、瞎子点灯白费蜡——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57d3a87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b.png)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1.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吴迈《桂林山水》)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夜泊枫江》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参照物。
相对论。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5.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物理原理:水循环。
6.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朝发白帝城》物理原理:运动速度大,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物理原理:重力的作用8.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物理原理:相对运动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物理原理:重力作用。
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物理原理:光现象;这是力学现象。
1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物理原理:(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强。
1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物理原理:地球重力。
1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物理原理:弹性势能。
14.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望庐山瀑布》物理原理: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1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物理原理:运动的空气(风)具有动能。
1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物理原理:声音传递信息。
17.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物理原理:扩散现象。
18.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物理原理:液化。
1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物理原理:平面镜成像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标题举例和物理知识相关的谚语、诗句等。
![标题举例和物理知识相关的谚语、诗句等。](https://img.taocdn.com/s3/m/b2bafc9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a.png)
物理谚语里的自然规律与生活智慧
以下是一些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谚语、诗句和成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谚语
解释:这句谚语是关于天气的。
早晨天空出现朝霞,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很多,预示着将要下雨;而傍晚天空出现晚霞,说明西方已经没有云层遮挡,预示着晴天。
这是由于光的散射现象所致。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谚语
解释:这句谚语也是关于天气的。
月晕是指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础润是指房屋基石湿润。
这句谚语是说,月晕出现意味着将要刮风,础润出现意味着将要下雨。
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生凝结现象,形成云层和雾气,从而影响天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诗句
解释: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只有不断地阅读才能积累知识,下笔时才会像有神助一样自如。
这是关于学习的积累定律,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谚语
解释:这句谚语是说,人总是追求更高的目标,而水则总是流向更低的地方。
这是因为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得所有物体都有向地心方向运动的趋势。
“磨刀不误砍柴工。
”——谚语
解释:这句谚语是说,在做某件事情之前,先花时间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规划是不会浪费时间的,反而会有更好的效果。
这是关于效率
和准备的重要性。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0839e9ccf84b9d529ea7a77.png)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e2c00796294dd88d1d26b94.png)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
导读:1、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
2、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3、破镜不能重圆。
4、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5、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6、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7、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8、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9、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10、人心齐,泰山移。
11、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12、真金不怕火炼。
13、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4、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
15、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16、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
17、小小称砣压千斤。
18、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19、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20、霜前冷,雪后寒。
21、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22、缸穿裙大雨淋。
23、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2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25、玉不琢,不发光。
26、千里眼,顺风耳。
27、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8、墙内开花墙外香。
29、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30、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
31、小称砣压千斤。
32、火场之旁,必有风生。
33、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
34、爬得高,跌得重。
35、早虹雨滴滴,晚虹晒脸皮。
感谢您的阅读,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
谚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谚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d144ff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74.png)
谚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1、缸穿裙、大雨淋(空气中水蒸气液化);2、霜后暖、雪后寒(霜凝华放热,雪熔化吸热);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音调与震动频率有关);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难于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压强大)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分子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8、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分子无规则运动)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10、爬得高,跌得重。
(重力势能随高度升高而增大)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光滑,发生镜面反射)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是镜中花。
(平面镜成虚像)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光的反射成像,光的折射成像)15、小小竹排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
(参照物的选择决定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河岸,竹排)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声)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18、小小秤砣压千斤,四两拨千斤(省力杠杆)19、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距较大时,分子间力很小)20、人心齐,泰山移(各力方向一致,合力就等于各力之和)21、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压力一定,受力面积小,压强大)22、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金的熔点高)23、但闻其声,不见其人(声音能绕过高强,而光沿直线传播)24、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利用温差来解释)25、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平面镜成像是物像对称)26、水火不容(燃烧条件,水的比热容大,水蒸气隔断空气)27、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8、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暂时性与永久性)29、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0、坐井观天,所见甚少(光沿直线传播)31、如坐针毡(受力面积小,压强大)32、瑞雪兆丰年(雪中有许多空隙,里面充满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和保湿作用)33、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凸透镜成像)34、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力相同,能承受的压强不同)35、纸包不住火(纸的燃点比火的温度低)36、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3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易冬(加快空气流动,加快蒸发,蒸发吸热)3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物体受重力作用,方向竖直向下)39、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对流)40、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小水滴,形成色散现象)41、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42、一只巴掌拍不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3、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水银的密度大,且具有流动性)44、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表面光滑,摩擦力小)45、大船漏水,有进无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46、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厨房中的物理知识1、电饭锅煮饭,电炒锅炒菜,电水壶开水(电能转化为内能)2、排风扇,抽油烟机,电风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3、微波炉的优点: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
很多的谚语和古诗词中都包含了物理知识,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些,增强同学们的课外知识
1.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
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
2.霜后暖,雪后寒。
(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
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
10.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
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
1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
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
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光在同一种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