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60、学生年龄特征:是指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的再学习、再提高,它对现代教师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1、智商:是指人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指标。智商的换算公式是:IQ(智商)=MA(心理年龄):CA(生理年龄)X100。
62、学生的一般特征:是指学生具有成人作为人的一般特征,即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54、社会实践: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教育活动。
55、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还包括家庭成员(成年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56、社区教育:是指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19、教育的本体功能: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20、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通过自身职责的履行或能力的发挥所产生的社会功效、作用。
21、教育的正功能: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22、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
23、发展关键期:是指人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
24、遗传:也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父母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25、遗传决定论:由英国学者高尔登创立,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是由遗传决定的,否认了环境的作用。
26、环境:泛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这是广义的环境,包括学校教育在内。
考研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考研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和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以教育为对象,通过探讨教育的本质、原则、方法和效果,旨在提高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教育学包括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这些名词和概念构成了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和管理等各个方面。
通过教育学的学习,人们可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对教育问题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中追求的目标或者期望达到的结果。
在教育学中,教育目标被认为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和指导原则。
教育目标可以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等多个方面,不同的教育活动可以有不同的教育目标。
三、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手段和策略。
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教育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方法可以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体验法等多种形式,不同的教育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
四、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通过教育评价,可以了解教育活动的效果,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改进的方向。
教育评价可以包括考试、测验、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它们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
五、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中心理过程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和学习中的心理现象和机制,通过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学习的规律和教学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六、教育机构教育机构是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单位。
教育机构包括学校、培训机构、教育部门等,它们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机构提供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七、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教育发展和管理的方针和措施。
教育政策对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育政策包括教育投入、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各个方面,它们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
333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333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教育学是研讨人类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学科。
在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
本文将对333个教育学的综合名词进行解释和汇总,并探讨其在教育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应用和影响。
一、教育学原理解释1. 传统教育学:传统教育学是指基于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师道、育人、非智育、涵养、以身作则等。
2. 现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是在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教学设计、学生素养培养、教育评估等。
3. 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等,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方法和工具。
4. 反传统教育学:反传统教育学是对传统教育学观念的否定和批判,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多元评价等。
5. 人本主义教育学:人本主义教育学是强调个体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情感,追求人的自由和幸福。
二、教育学方法解释1. 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通过设计和实施教育实验,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效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统计教育学:统计教育学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教育数据,研究教育活动的规模、结构、效果等问题,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支持。
3. 案例教育学:案例教育学是通过研究个别教育案例,分析教育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提供经验教训和指导意见。
4. 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是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学校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方法等,研究教育差异和共同点,促进教育改革和交流。
5.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体为单位,深入探究和分析特定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个体成长和教育过程中的内部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教育学概念解释1.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对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结果的表达和概括,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等。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的学科。
它以人的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教育问题。
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评价等方面,旨在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和改进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持。
一、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的学科。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结合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究教育的本质和教育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培养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和个体潜能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行为。
它包括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育、学校的管理、教育政策的制定等。
教育现象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教育的规律和问题,为改进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三、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的规律性现象。
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规律包括教育发展的规律、学生学习的规律、教学方法的规律等。
四、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在教育实践中用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各种手段和策略。
教育方法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
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和个体的发展。
教育方法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
五、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解释的理论体系。
教育理论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提供关于教育目标、教育价值观的思考,探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
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
六、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活动所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育目标包括个体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国家发展的目标。
不同层面的教育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体系的目标。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修改版]
第一篇: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上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现代教育是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之间互动的交互过程。
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是一门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教学: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形式的规则。
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对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历史法:是指从事物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4.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学。
第二章1.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狭义教育: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带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指狭义教育。
4.教育者:凡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统称教育者。
5.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第三章1.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发展包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发展。
3.环境: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影响的外部世界。
4.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们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教育学333专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注:凡是属于某一系统类型的因素,都要加上属于其中之一。
以增加答题素养。
1、苏格拉底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苏格拉底形成了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教学法”。
亦称“产婆术”。
苏认为,真理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的,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传授既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与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此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即在谈话中,通过不断地追问与辩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而从具体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并上升为一般概念。
不足之处是它是在没有成熟的教材、没有正规的课堂教学制度下的产物,运用范围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
但是,它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能使人更加深刻地发现真理、理解教育内容,使学生认识深化。
2、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但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能完成的任务范围叫做最近发展区。
赞科夫根据维果茨基这一理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
他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水平。
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水平为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或成人的引导与帮助下才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个存在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成人引导下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他认为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应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他们的现有发展水平。
3、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的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道尔顿制”。
按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就不同,甚至彼此不相干;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333教育综合名词解释
1.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礼仪等领域。
乐教也是西形式对事物的表征进行加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概工改造的过程,包括感知,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念广泛,包括音乐、诗歌、记忆、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的品质的活动,不论是有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素,其中抽象因素占据着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术的总称。
2)射御。
射指最主要的地位,即通过学统的还是零碎的,都是教射箭技术;御指驾驭马拉习形成的合乎心理法则的育。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战车的技术。
3)书数。
书心智活动方式,如默背、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指文字,数指计算。
六艺心算等。
它具有三个特点: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教育的特征:既重视思想第一动作对象的观点性;响。
每个人的发展普遍受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第二,动作执行的内潜性;到广义教育的影响。
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第三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践技能。
既重视文事也重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视武备。
既要符合礼仪规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4 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的高度概括,主要体现在:动作经验。
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1) 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方式。
2 校长负责制是校长受上动,更没有学校。
2)官师7.创造性思维指用超常规级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在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中,方法,重新组织已有知识党支部和教代会的监督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教经验,产生新方案和新成下,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师。
3)政教合一,教育机果的心理过程,是创造性和负责的制度。
在这一领构与行机构不分,教育与认知品质的核心。
333教育学名词解释
333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与教学过程的科学。
教育学致力于探究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不同的启蒙教育氛围中如何获得信息、思维、行为的发展,以及如何建立和改进课堂教学和学习环境,以优化教育效果。
本文以333教育学名词为主题,详细介绍其含义,以期使读者对教育学有更深刻的了解。
1.学习:学习是人类从外部获取信息并将其转化成内在认知和行为的过程。
学习不仅涉及上述事项,而且还包括知识的分类、记忆、理解和应用以及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教学是指师生之间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其他媒体传播知识和思想,以及发展学生思维和行为的过程。
教师通过指导和互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并给学生提供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3.发展: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过程中重要变化和过渡阶段。
此过程包括发展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以及接受社会和文化礼仪、责任感和其他正式行为的过程。
4.启蒙:启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旨在增强和扩展孩子的知识,思维和行为能力。
它通常以启发孩子探索、推断和发现为主,而非一味传授知识,以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
5.环境:环境指的是一个学习和教学的场所,或者指生物或物理环境。
环境是指学习者之间的信任和沟通氛围,也是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方式。
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同时还可以将学习过程转化为乐趣。
6.评估:评估是衡量学习进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旨在考核学生对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学习成果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水平的程度。
评估涉及知识检测、问卷调查、实验测验和作业等多种形式,以收集学习的进度和效果的客观数据,用以衡量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课堂教学。
7.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交互参与探究和体验现象及其规律,以发现学习内容真谛的过程。
实验教学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紧密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以体验和发现的方式学习,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活动性。
以上是333教育学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经常在教育学中出现,已经成为教育学的解释调查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的年龄特征:指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已去学习的方法。
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榜样示范法:是利用他人的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来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4、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5、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的主张,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6、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7、终身教育:指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8、个体的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人,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9、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又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孟子、威尔逊、弗洛伊德等是内发论的典型代表。
10、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它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华生和洛克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
1《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完整word版)《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推荐文档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综合333名词解释总汇名词解释《心理学概论》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们才能清楚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对象。
注意具有指向性与集中性两个基本特征。
2.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又叫无意注意,它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及任务要求,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表现形式,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
3.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任务,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保持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的目标任务,它的产生与维持需要意识的调解与控制。
4.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事前有预定的目标,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高水平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它在节省心智资源的基础上,使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与有价值、有意义的目标对象上,是人类从事复杂活动的必要条件。
从发生上讲,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生的。
5.知觉: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6.记忆:记忆是人们保存和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人们感知过得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从事过的活动等,都会在头脑里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得以恢复,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7.再认: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二是当前事物与以前经验过的事物的相似度。
8.遗忘:遗忘就是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时发生错误。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者提取错误。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并发现其规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为了使学习和记忆不受旧经验的影响,他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识记材料学习到恰能背诵的程度,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再重新学习,以重学时节省的诵读时间或次数作为记忆的指标。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得教育:泛指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所有活动。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得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对受教育者得身心影响,把她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得人得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就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得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得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得各种不同类型与层次得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就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得,其核心概念就是“人力资本”,它指得就是人所拥有得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她类似得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得能力,它就是资本得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得一部分。
11、校风:就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得统一体,就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得。
12、个体身心发展:就是指作为复杂整体得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得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得变化过程,特别就是指个体得身心特点向积极得方面变化得过程。
13内发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得身心发展得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得内在需要,身心发展得顺序也就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得。
14、外铄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外铄论得基本观点认为,人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得力量,诸如环境得刺激与要求、她人得影响与学校得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得发展就是个体得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得素质、机体成熟得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得强度、社会发展得水平、个体得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得结果。
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学科,它以提高个体和社会能力为目标,涉及教育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拥有丰富的理论框架和专业术语。
以下是教育学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
1. 教育:教育是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影响和培养来达到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它包括形式教育(正式的学校教育)和非形式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和技能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2. 教学:教学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活动,指教师通过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和策略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
3. 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负责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伦理和教育情怀,能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学生: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个体,他们通过学习和参与教育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和塑造个性。
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内在因素(如天赋、兴趣)和外在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资源)的影响。
5. 学习:学习是获取新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听课、阅读、实践等。
学习理论研究探讨了学习的过程、条件和效果,为教学提供了指导。
6.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行为和学习秩序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
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维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它包括规划教学活动、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参与和评估学习成果等方面。
7. 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过程。
它旨在提供有关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有效性的信息,为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提供依据。
8.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问题,探究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为教学实践提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 、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18、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19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20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1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22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3、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4、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能力的教育。
25、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
26、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27、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8、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29、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0、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32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3 、学科课程:是按照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计的课程。
它是使用最广泛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文化精华。
34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是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35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 (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6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37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38 、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39 、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显性课程:也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是计划性。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40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1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2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活动和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具体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43 、课程标准: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4、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5、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
它以精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的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46、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具体包括教材、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体力、智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活动。
5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2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3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用生动形象是语言描述所学事物,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
54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6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
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67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间分配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