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2)
教学设计:2.9.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2)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2)教学设计课题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2)单元 第二章 学科数学年级七年级上学习 目标 知识和技能: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过程和方法:能说出有理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利用乘法的分配律简化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乘法的运算律第二课时乘法的分配律,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小学乘法的分配律的扩充,同时也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学过乘法分配律,因此对理解有理数的乘法仍满足分配律相对比较容易。
但运用的时候比较出错,特别是几个数的和乘以一个负数时要强加练习。
重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难点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什么是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ab=ba ; 有理数的乘法结合律:(ab)c=a(bc)练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同学回忆之前的内容,渐渐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师:在小学里,我们还学过乘法的分配律,例如 6×(12+13)= 6×12+6×13; 8×(12+14)= 8×12+8×14.学习了有理数后,乘法的分配律还成立吗探索: 请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
分别填入下列的图形中,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① [2+(-3)]×(-4)= ,2×(-4)+(-3)×(-4)= ;交流、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归纳出。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7《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7《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法》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7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法则进行计算。
在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可能还不是很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从而发现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及其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法则进行计算。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有理数的乘法。
2.新课讲解:讲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通过案例进行分析。
3.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发现并总结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理数的乘法法则:1.同号相乘,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2.异号相乘,取相反符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3.任何数乘以0,结果都是0。
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合作学习三个方面进行。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7《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7《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法》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7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正负数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有理数的乘法是数学中基本的运算之一,它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乘法的运算律以及乘方的概念。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有理数乘法的基本方法,理解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之后,对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基本的认识。
但是,他们在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存在困惑和错误。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乘法的运算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理解乘法的运算律,了解乘方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乘法的运算律和乘方的概念。
2.难点:理解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乘法的运算规律。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
3.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法的运算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有理数的乘法。
2.知识讲解:讲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运算规律。
2.2.1有理数的乘法(2) 乘法运算律(教案,新教材)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
2.2.1有理数的乘法(2)---乘法运算律(教案,新教材)【教学目标】1.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探索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理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适当地运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3.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类比、观察、归纳、猜想等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教学难点】运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中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引入:小学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这些运算律是怎样描述的?用字母怎么表示的?问题1.小学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对有理数的乘法还成立吗?本节课学习1.2.1有理数的乘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活动一:探究乘法的交换律问题2.计算: ()()5665⨯--⨯ 两次运算的积相等? 下列运算()()()()320203-⨯--⨯- 和 ()()020200⨯--⨯两次运算的积相等? 学生活动: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求出结果,得出结论.教师活动:要求学生再举几组数,试一试,观察结果.师生活动:通过观察归纳结论,在有理数乘法中,两数相乘,交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即乘法交换律:ab ba =.教师提醒:当用字母表示乘法时,“⨯”可以写成 “·”或省略不写.活动二:探究乘法的结合律问题3.计算: ()()()()854854⨯-⨯-⨯-⨯-⎡⎤⎡⎤⎣⎦⎣⎦ 两次运算的积相等?学生活动: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求出结果,得出结论.教师活动:要求学生再举几组数,试一试,观察结果.归纳结论:在有理数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即加法交换律:. ()()ab c a bc =根据以上结论引导学生探究推广:根据有理数乘法的结合律可以得到,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任意交换乘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几个数相乘,乘不变.活动三:探究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问题4.计算: ()()5375357⨯+-⨯+⨯-⎡⎤⎣⎦两次运算的结果相等? ()()()()()4854845-+--⨯+-⨯-⎡⎤⎣⎦两次运算的积相等?学生活动: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求出结果,得出结论.教师活动:要求学生再举几组数,试一试,观察结果.归纳结论:在有理数乘法中,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即加法交换律: ()a b c ab ac +=+.活动四: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计算例1. 计算(1)-2×3×(-4); (2)-6×(-5)×(-7);学生活动:观察算式,可以按乘法法则依次进行或运算律进行.教师活动: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启发,教师示范写出过程.例2.用两种方法计算11112462⎛⎫+-⨯ ⎪⎝⎭.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进行计算;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可以先求括号内的运算,再做乘法;也可以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化运算;教师示范写出过程(见课本);让学生充分发言比较两种方法.活动五:探究几个不为0的数的乘法例3计算()230.57⨯⨯⨯-.学生活动:观察算式进行计算.教师活动: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启发,教师示范写出过程(见课本).问题5.将上式中乘数的符号改变如下,其结果怎样?()()()()()()()()230.5723(0.5)72(3)(0.50)7(2)(3)(0.5)7230.57(2)3(0.5)7(2)(3)0.507(2)(3)(0.5)7⨯⨯⨯-→⨯⨯-⨯-→⨯-⨯-⨯-→-⨯-⨯-⨯-⨯⨯⨯-→-⨯⨯-⨯-→-⨯-⨯⨯-→-⨯-⨯-⨯- 从运算的结果中,你发现几个不为0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的乘数之间有什么的关系? 学生活动:探究观察上述关系.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再列举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有一个乘数为0的乘法运算结果.师生归纳结论: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师生总结:遇到多个不为0的数相乘,可以先用上面的结论确定符号,再将乘数的绝对值相乘作为积的绝对值.三、强化巩固1.计算()()591413;56.65454⎛⎫⎛⎫⎛⎫-⨯⨯-⨯--⨯⨯-⨯ ⎪ ⎪ ⎪⎝⎭⎝⎭⎝⎭(课本) 抽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2.练习1、2.抽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订正. 3.拓展训练:定义运算3a b ab *=,如2432424*=⨯⨯=,试求(34)(5)**-的值.教师启发学生:按照定义:34334*=⨯⨯,再把334⨯⨯看成整体,运用运算定义求.()()()()(34)(5)334533345540**-=⨯⨯*-=⨯⨯⨯⨯-=-.四、总结拓展学生小组合作对知识总结:1.乘法交换律:ab 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 a bc =3.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a b c ab ac +=+.4.几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方法.学生小组合作对思想方法总结:在有理数乘法运算律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由特殊到一般、整体等数学思想的应用,体会到了有理数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运算中广泛应用.五、作业布置必做作业: 1. 课本习题2.2第4题2. 课本习题2.2第5题.选做作业:课本习题2.2第15题; 2.计算17.4837174.8 1.9 1.748820+⨯-⨯⨯(参考答案:把174.8 1.9⨯化成17.4819⨯,1.748820⨯化成17.4882⨯,然后再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解答. 17.4837174.8 1.9 1.748820+⨯-⨯⨯=17.483717.481917.4882⨯+⨯⨯-=()17.48371982⨯-+=17.48100⨯=1748.)。
2.6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2)教案
2.6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2)(教案)【教学目标】1、探究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2、能用乘法运算律简便运算;3、理解倒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学会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灵活、合理地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运用有理数乘法分配律计算时对“符号”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请同学们回顾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2、请同学们回顾小学里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猜想这些运算律对于含有负数的乘法运算中是否同样适用?(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到验证的必要性,主动投入验证活动.) 二、探索新知1、小组讨论:小学学习的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成立吗?为什么?【学生活动】小组活动列举多个例子(可参考P43“做一做”),从特殊到一般归纳结论.感受引入负数后小学数学中的乘法运算律仍然成立,通过类比的方法验证乘法运算律,体会其在有理数范围的有效性、合理性.2、小组代表回答结论,得出有理数乘法运算律(口述文字表示,板书字母表示) 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 b b a ⨯=⨯乘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a b c a b c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 b c a b a c ⨯+=⨯+⨯三、课堂反馈(以下例1—例4的练习可不做或选做) 例1、计算(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1)()()4 1.2585⎛⎫-⨯+⨯- ⎪⎝⎭(2)()()()1007.240.01-⨯-⨯-【学生先独立计算,之后交流方法,学生总结示范如何用乘法交换律简化计算】 练习:(1)()280.1253⎛⎫⨯-⨯- ⎪⎝⎭(2)()()()25854-⨯-⨯-例2、计算(正用分配律) (1)()157362612⎛⎫+-⨯- ⎪⎝⎭(2)34100(0.70.03)105-⨯--+【教师可以示范如何用乘法分配律简化计算,并强调不要漏乘,不要弄错符号】 练习:计算 (1)113)(60)234--+⨯-((2))856532(24--⨯-例3、计算(逆用分配律) (1)756071607360⨯+⨯-⨯(2)3243213)32(18⨯-⨯+-⨯【学生先独立计算,之后交流方法,教师示范过程,让学生适时地了解,对于运算律,不仅可以从左到右,还可以从右到左的运用,恰当地运用运算律就可以获得简捷的求解效果,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练习:计算 (1))725()12()725()7()725()5(-⨯---⨯-+-⨯- (2)1551151()2()277227⨯--⨯+-⨯例4、计算(变形后应用分配律) (1)981009999⎛⎫-⨯ ⎪⎝⎭(2))8(161539-⨯【教师和学生一起运用简便方法计算】 练习:计算 (1)2899-⨯(2)2499525⎛⎫-⨯ ⎪⎝⎭例5、计算 (1)188⨯(2)()144⎛⎫-⨯-⎪⎝⎭(3)7887⎛⎫⎛⎫-⨯- ⎪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观察以上三个等式,小组首先交流这三个等式中的两个因数及运算结果的特点,其次例举类似的例子,之后思考:(1)这两个因数可能相等吗?(2)若两个因数中有一个为0,则运算结果还有这个特点吗? 归纳:像8与81、-4与41-、78-与78-......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注意:(1)根据倒数的定义,0没有倒数;(2)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中“同号得正”可知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符号相同,即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0没有倒数.(3)互为倒数与互为相反数的区别: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为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4)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 ;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是 . 练习: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13-()122-()13325()13412-()50.2-()3614【学生活动】学生互相说,并交流归纳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1)一个不为0的整数的倒数,是用这个数作分母,1作分子的数; (2)求一个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3)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4)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其倒数.四、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1、回忆所学的乘法运算律有哪几条?2、说说你对倒数的理解..。
有理数的乘法 第二课时《有理数乘法相关运算律》(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二课时《有理数乘法相关运算律》教学设计
课题
数学七年级上册
版本
新人教版
执教者
课标要求
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并知道了有理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或正整数、正分数、负整数、负分数和零,“两负数相乘,积的符号为正”与“两负数相加,和为负”容易混淆.
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0
教
材
分
析
内容分析
在上节课学习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相乘的运算顺序及积的符号确定规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资源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重点
应用符号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符号的确定方法教学
方
法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与练习巩固相结合,两先两后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先学后教
学
习
新
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预习导学
二、学习研讨
(1)自学内容:教材第31页的内容.
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一个因数为0,积等于0
例3 计算:
(1) (-3)× ×(- )×(- )
(2)(-5)×6×(-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其应用(第2课时)课件
A.加法交换律
B.乘法交换律
C.乘法结合律
D.乘法分配律
4.下列计算中,错误的是( C ) A.-6×(-5)×(-3)×(-2)=180 B.(-36)×16-19-13=-6+4+12=10 C.(-15)×(-4)×+15×-12=6 D.-3×(+5)-3×(-1)-(-3)×2=-3×(5-1-2)=-6
33
解:1+12×1+14×1+16×…×1+210×1-13×1-15×1-17×…×1-211 =32×54×76×…×2210×23×45×67×…×2201=32×23×54×45×76×67×…×2210×2201 =1×1×1×…×1=1.
课堂小结
1.乘法交换律:
数的范围已扩充 到有理数.
D.b>0,c>0
10.计算:(-4)×-115×(-0.25)×23=__-__45___.
11.计算:(1-2)×(2-3)×(3-4)×…×(2019-2020)=_-__1___.
12.若 a+b+c>0,且 abc<0,则 a、b、c 中负数有__1__个.
30
13.用简便方法计算: (1)(-9)×31289+(-8)×-31289; 解:原式=31289×(-9+8)=-31289. (2)(-12.5)×-67×(-4); 解:原式=-(12.5×4)×67=-50×67=-4267.
27
= 71 (9) 2 (9)
27
=
639
(
2) 3
= -639 2
3
21
典例精练
4.下面是小强和小刚两位同学在求 711156×(-8)的值时,各自的解题过程,请 你阅读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6篇】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6篇】有理数的乘法教案篇1目标:1、学问与技能使同学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把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能娴熟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经受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进展观看、探究、合情推理等力量,会进行有理数和乘法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有理数乘法法则。
2、难点:有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确定有理数乘法积的符号。
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1、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正数的加减法可以扩充到有理数的加减法,那么乘法是可也可以扩充呢?乘法是加法的特别运算,例如5+5+5=5×3,那么请思索:(-5)+(-5)+(-5)与(-5)×3是否有相同的结果呢?本节我们就探究这个问题。
3、在一条由西向东的笔直的公路上,取一点O,以向东的路程为正,则向西的路程为负,假如小玫从点O动身,以5千米的向西行走,那么经过3小时,她走了多远?二、合作沟通,解读探究1、学校学过的乘法的意义是什么?乘法的安排律:a×(b+c)=a×b+a×c假如两个数的和为0,那么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2、由前面的问题3,依据学校学过的乘法意义,小玫向西一共走了(5×3)千米,即(-5)×3=-(5×3)3、同学活动:计算3×(-5)+3×5,留意运用简便运算通过计算表明3×(-5)与3×5互为相反数,从而有 3×(-5)=-(3×5),由此看出,3×(-5)得负数,并且把肯定值3与5相乘。
类似的,(-5)×(-3)+(-5)×3=(-5)×[(-3)+3]=0由此看出(-5)×(-3)得正数,并且把肯定值5与3相乘。
4、提出:从以上的运算中,你能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吗?鼓舞同学自己归纳,并用自己的语舞衫歌扇,并与同伴沟通。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2《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说课稿2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2《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2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运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规则。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运算。
但是对于乘除混合运算,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乘除混合运算联系起来,通过实际例题的计算,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规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运算法则,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乘除混合运算联系起来,理解并掌握运算规则。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解法、引导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法,为学生传授知识;通过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引导学生思考加减运算与乘除运算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解:讲解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规则。
3.例题:给出典型例题,让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题,检验他们对乘除混合运算的掌握程度。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以结构图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多个有理数相乘
负
乘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____数,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乘数为0,
0
那么积为___.
知识点1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1.在 × − × = − × × 中,运用了( D )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分配律
D.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计算 × −
,最简便的方法是(
= .
+ −
× .
(3)−
× .
解:原式= − −
= − × − ×
= − −
=
− .
×
12.【新定义问题】定义一种新的运算“*”,规定有理数 ∗ = .
如: ∗ = × × = .
(1)求 ∗ − 的值.
任务二: 请参照上述例1、例2,用运算律简便计算下列式子.
(1) × − .
解:原式= − × −
= × − − × −
= − +
= − .
(2)
×
− ×
解:原式= × −
解: ∗ −
= × × −
= −.Biblioteka (2)求 − ∗ ∗ 的值.
解: − ∗ ∗
= − ∗ × ×
= − ∗
= × − ×
= −.
13.【注重学习过程】同学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之后,老师出了两道
例题,下面是小方的计算过程,请认真阅读并完成相应任务:
10.绝对值小于6的所有负整数的积是_______.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人教版有理数的乘法教案优秀6篇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人教版】有理数的乘法教案优秀6篇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篇一掌握有理数乘法以及乘法运算律,熟练进行有理数乘除运算,发展观察,归纳等方面的能力,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历归纳,总结有理数乘法,除法法则及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会观察,选择适当的、较简便的方法进行有理数乘除运算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上进心,通过用乘除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一、重点: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除运算二、难点: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除运算预习导学通过看课本§1.4的内容,归纳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以及乘法运算律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除法,同学们归纳,总结一下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以及乘法运算律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根据预习内容,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异号两数相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与任何自然数相乘,得____2、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1)乘法交换律:ab=_________(2)乘法结合律:(ab)c=_______(3)乘法分配律:(a+b)c=________3、有理数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__________比较有理数的乘法,除法法则,发现_________可能转化为__________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篇二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使之计算简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想一想上一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掌握得较好。
2023年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精选6篇)
2023年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精选6篇)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篇1一、知识与技能(1)能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能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问题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验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3.关键: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请叙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计算:(1)│-5│(-2); (2)(-) (3)0(-99.9)。
五、新授1.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把它们按顺序依次相乘。
例如:计算:1(-1)(-7)=-(-7)=-2(-7)=14;又如:(+2)[(-78)]=(+2)(-26)=-52.我们知道计算有理数的乘法,关键是确定积的符号。
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1)234 (2)234(-4)(3)2(-3)(-4)(4)(-2)(-3)(-4)(-5)。
易得出:(1)、(3)式积为负,(2)、(4)式积为正,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有关。
教师问: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完成思考后,教师指出: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与正因数的个数无关,当负因数的个数为负数时,积为负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数。
2.多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先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篇2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使学生更多经历有关知识发生、规律发现过程。
教学分析:重点:对乘法运算法则的运用,对积的确定。
难点:如何在该知识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延续。
教学过程:一、知识导向:有理数的乘法是小学所学乘法运算的延续,也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基础上所学习的,所以应注意到各种法则间的必然联系,在本节中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多让学生经历知识、规律发现的过程。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3篇(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说课稿)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3篇(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说课稿)下面是我整理的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3篇(初中数学有理数乘法说课稿),以供借鉴。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1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的第1课时。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本节教材设置了甲、乙两个水库的水位变化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列算式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使他们自己发现、探索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术,由有理数的乘法的练习中引出倒数的概念,进一步探索出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及乘法运算律,使同学们真正地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 教材地位和作用:“有理数的乘法(1)”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前几课的延伸与拓展,是有理数除法运算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能力目标:经常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知识目标:会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 教学重难点:本节的重点即为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记忆乘法法则的基础上会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难点是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及有一个为零时积的情况。
三、教法与学法:1. 教法:采取师生互动方式,并将分析、观察、验证相结合。
通过学生主动性学习,教师的指导,练习的巩固层层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2. 学法:事先让学生预习,有不懂的再在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弄懂。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观察、归纳、猜想、验证,并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新学知识,能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
四、教学过程分析:1. 导入过程:利用课本的问题的案例来导入,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小学已学过的乘法知识,为后面学习负有理数的乘法做铺垫。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教案 探究版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教案新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掌握多个有理数连续相乘的运算方法.2.正确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内容.3.能较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过程与方法1.体验乘法运算律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2.能运用有理数的乘法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通过思考、观察、比较等体验数学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教学过程设计一、合作探究1.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1)(-6)×5与5×(-6);(2)59310⎛⎫⎛⎫-⨯-⎪ ⎪⎝⎭⎝⎭与95103⎛⎫⎛⎫-⨯-⎪ ⎪⎝⎭⎝⎭.师生活动:让学生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验证答案的正确性,讨论两个算式相等有什么发现,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规律.教师强调a×b也可以写出a·b或ab.当用字母表示乘数时,“×”号可以写成“·”或省略.小结:(1)5×(-6)=-30,(-6)×5=-30,即5×(-6)=(-6)×5.(2)5933102⎛⎫⎛⎫-⨯-=⎪ ⎪⎝⎭⎝⎭,9531032⎛⎫⎛⎫-⨯-=⎪ ⎪⎝⎭⎝⎭,即5995310103⎛⎫⎛⎫⎛⎫⎛⎫-⨯-=-⨯-⎪ ⎪ ⎪ ⎪⎝⎭⎝⎭⎝⎭⎝⎭.归纳: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ab =ba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计算两个算式和探究其规律,是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思考,为下面引出乘法交换律作铺垫.2.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1)[(-4)×(-6)] ×5与(-4)×[(-6)×5]; (2)()17423⎡⎤⎛⎫⨯-⨯- ⎪⎢⎥⎝⎭⎣⎦与()17423⎡⎤⎛⎫⨯-⨯- ⎪⎢⎥⎝⎭⎣⎦.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归纳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并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小结:(1)[(-4)×(-6)] ×5=24×5=120, (-4)×[(-6)×5]=(-4)×(-30)=120. 即[(-4)×(-6)] ×5=(-4)×[(-6)×5]. (2)()()177********⎡⎤⎛⎫⎛⎫⨯-⨯-=-⨯-=⎪ ⎪⎢⎥⎝⎭⎝⎭⎣⎦, ()1712814423233⎡⎤⎛⎫⨯-⨯-=⨯= ⎪⎢⎥⎝⎭⎣⎦. 即()()1717442323⎡⎤⎡⎤⎛⎫⎛⎫⨯-⨯-=⨯-⨯- ⎪ ⎪⎢⎥⎢⎥⎝⎭⎝⎭⎣⎦⎣⎦. 归纳: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乘法结合律:(ab )c =a (bc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感受有理数乘法结合律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3.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1)()()3232⎡⎤⎛⎫-⨯-+- ⎪⎢⎥⎝⎭⎣⎦与()()()32322⎛⎫-⨯-+-⨯- ⎪⎝⎭;(2)()4575⎡⎤⎛⎫⨯-+- ⎪⎢⎥⎝⎭⎣⎦与()45755⎛⎫⨯-+⨯-⎪⎝⎭.师生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组内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长将组内成员的意见、想法汇总,由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配律并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分配律.小结:(1)()()()39232922⎡⎤⎛⎫⎛⎫-⨯-+-=-⨯-= ⎪ ⎪⎢⎥⎝⎭⎝⎭⎣⎦,()()()32326392⎛⎫-⨯-+-⨯-=+= ⎪⎝⎭.即()()()()()332323222⎡⎤⎛⎫⎛⎫-⨯-+-=-⨯-+-⨯-⎪ ⎪⎢⎥⎝⎭⎝⎭⎣⎦. (2)()4395753955⎡⎤⎛⎫⎛⎫⨯-+-=⨯-=- ⎪ ⎪⎢⎥⎝⎭⎝⎭⎣⎦ ()()4575354395⎛⎫⨯-+⨯-=-+-=- ⎪⎝⎭.即()()445757555⎡⎤⎛⎫⎛⎫⨯-+-=⨯-+⨯- ⎪ ⎪⎢⎥⎝⎭⎝⎭⎣⎦.归纳: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分配律:a (b +c )=ab +ac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4.这里为什么只说“和”呢?3×(5-7)能不能利用分配律?师生活动:四人一小组,小组讨论、交流,小组长收集汇总.教师巡查,关注学生是否认真讨论.小结:这里的“和”不再是小学中说的“和”的概念,而是指“代数和”,3×(5-7)可以看成3乘以5与-7的和,当然可利用分配律.设计意图:通过举例说明,突破分配律理解和掌握的难点,并且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5.上面我们做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小结:小学学习的乘法运算律都适用于有理数乘法.我们研究数,总是由数的意义、数的认识(读、写、大小比较等)到数的运算和数的运算律这样一个顺序进行,小学学习的正数和0是这样,现在学习有理数也是这样,将来进一步学习范围更大的数还是这样. 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二、例题分析 例 计算:(1)()532468⎛⎫-+⨯- ⎪⎝⎭;(2)()457314⎛⎫-⨯-⨯ ⎪⎝⎭. 师生活动:采用大组竞赛的方法,让其中的两个大组采用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另两个大组采用运算律进行计算.教师强调:运算律在运算中有重要作用,它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基础.(1)解法1:()()()53209112424241168242424⎛⎫⎛⎫⎛⎫-+⨯-=-+⨯-=-⨯-= ⎪ ⎪ ⎪⎝⎭⎝⎭⎝⎭. 解法2:()()()()5353242424209116868⎛⎫⎛⎫⎛⎫-+⨯-=-⨯-+⨯-=+-= ⎪ ⎪ ⎪⎝⎭⎝⎭⎝⎭. (2)()()4554541077314143233⎛⎫⎛⎫⎛⎫⎛⎫-⨯-⨯=-⨯⨯-=-⨯-= ⎪ ⎪ ⎪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运用运算律可简化运算,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荣誉感.通过比较,学生会选取用运算律来简化运算,形成知识的正迁移.问题:比较上面(1)中两种解法,它们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区别?解法2用了什么运算律?哪种运算量小?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小组长收集、汇总,汇报结果. 小结:解法1先做加法运算,再做乘法运算.解法2先做乘法运算,再做加法运算.解法2用了分配律.解法2的运算量小,因为解法1先要计算两个分数的和.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运算律在运算中有重要作用的认识,培养探究精神. 三、练习巩固 1.计算(1)506⎛⎫⨯- ⎪⎝⎭; (2)133⎛⎫⨯- ⎪⎝⎭; (3)()30.3-⨯; (4)1667⎛⎫⎛⎫-⨯-⎪ ⎪⎝⎭⎝⎭.解:(1)5006⎛⎫⨯-= ⎪⎝⎭;(2)1133133⎛⎫⎛⎫⨯-=-⨯=- ⎪ ⎪⎝⎭⎝⎭; (3)()()30.330.30.9-⨯=-⨯=-; (4)1616167677⎛⎫⎛⎫⎛⎫-⨯-=+⨯= ⎪ ⎪ ⎪⎝⎭⎝⎭⎝⎭.2.计算:(1)()384⎛⎫-⨯- ⎪⎝⎭; (2)113023⎛⎫⨯- ⎪⎝⎭;(3)()20.25363⎛⎫-⨯- ⎪⎝⎭; (4)418516⎛⎫⨯-⨯ ⎪⎝⎭.解:(1)()3388644⎛⎫⎛⎫-⨯-=+⨯= ⎪ ⎪⎝⎭⎝⎭;(2)1111303030151052323⎛⎫⨯-=⨯-⨯=-=⎪⎝⎭;(3)()()()()212120.25363636369241534343⎛⎫⎛⎫-⨯-=-⨯-=⨯--⨯-=-+= ⎪ ⎪⎝⎭⎝⎭; (4)41411428885165161655⎛⎫⎛⎫⎛⎫⨯-⨯=-⨯⨯=-⨯⨯=- ⎪ ⎪ ⎪⎝⎭⎝⎭⎝⎭. 设计意图:考查了对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堂小结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符号表示:ab =ba .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符号表示:(ab )c =a (bc ).3.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符号表示:a (b +c )=ab +ac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通过知识反馈,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五、布置作业 1.计算:(1)11124346⎛⎫+-⨯ ⎪⎝⎭; (2)(-4)×(-5)×0.25; (3)100×(-3)×(-5)×0.01; (4)111369618⎛⎫--⨯⎪⎝⎭; (5)111128428⎛⎫--⨯⎪⎝⎭; (6)()1944⎛⎫⨯-⨯-⎡⎤ ⎪⎣⎦⎝⎭; (7)()32.25 2.325⨯-⨯; (8)()32.1 6.57⎛⎫-⨯⨯- ⎪⎝⎭. 设计意图:加深对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2.如果两个数的乘积为负数,你能说出这两个数的符号分别是什么吗?如果两个数的乘积为正数呢?你能推广到多个数相乘的情形吗?3.用“>”“<”“=”填空: (1)若a <0,则a 2a ; (2)若a <c <0<b ,则a ×b ×c 0.参考答案:1.解:(1)1111112424242486410346346⎛⎫+-⨯=⨯+⨯-⨯=+-= ⎪⎝⎭;(2)(-4)×(-5)×0.25=20×0.25=5;(3)100×(-3)×(-5)×0.01=100×3×5×0.01=100×0.01×3×5=15;(4)11111136363636462496189618⎛⎫--⨯=⨯-⨯-⨯=--=-⎪⎝⎭;(5)11111112812812812832641648428428⎛⎫--⨯=⨯-⨯⨯-⨯=--=⎪⎝⎭;(6)()()()111949494919444⎡⎤⎛⎫⎛⎫⎛⎫⨯-⨯-=⨯-⨯-=⨯-⨯-=⨯=⎡⎤ ⎪ ⎪ ⎪⎢⎥⎣⎦⎝⎭⎝⎭⎝⎭⎣⎦;(7)()()32.25 2.3 2.25 2.30.120.62125⨯-⨯=-⨯⨯=-; (8)()332.1 6.5 2.1 6.50.9 6.5 5.8577⎛⎫⎛⎫-⨯⨯-=+⨯⨯=⨯= ⎪ ⎪⎝⎭⎝⎭. 2.由于“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所以两数乘积为负数,说明这两数符号是一正一负;如果两数乘积为正数,说明这两数符号或者同时为正,或者同时为负.对于多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3.解析:(1)因为1<2,a <0,所以a >2a .(2)因为a <c <0<b ,所以a ,c 为负,b 为正,则a ×b ×c >0. (1)>;(2)>.六、目标检测设计 1.计算:(1)()()()587.2 2.512-×-×-×; (2)-|-0.25|×(-5)×4×125-⎛⎫ ⎪⎝⎭.2.计算:(1)111(8)1248-×-+⎛⎫ ⎪⎝⎭;(2)1131(48)123646--+-×-⎛⎫ ⎪⎝⎭.3.计算:2215130.34(13)0.343737-×-×+×--×.设计意图:考查了对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的理解与掌握. 目标检测答案:1.(1)53655(8)(7.2)( 2.5)860125212-×-×-×=-×××=-⎛⎫ ⎪⎝⎭; (2)1110.25(5)40.25(5)425255--×-××-=-×-××-=-⎛⎫⎛⎫⎪ ⎪⎝⎭⎝⎭.2.(1)111111(8)1(8)(8)1(8)5248248-×-+=-×--×+-×=⎛⎫⎛⎫⎪ ⎪⎝⎭⎝⎭;(2)1131(48)123646--+-×-⎛⎫ ⎪⎝⎭1131(48)(48)(48)(48)123646=-×--×-+×--×-⎛⎫⎪⎝⎭=443683+-+2223=-.3.2215130.34(13)0.343737-×-×+×--× 2125(13)0.343377=-×++×--⎛⎫⎛⎫⎪ ⎪⎝⎭⎝⎭=-13-0.34 =-13.34.。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华师大版)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有理数的乘法是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有理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法后学习的,它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一样,也是建立在小学算术的基础上。
因此,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在确定“积”的符号后,实质上是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数的乘法运算。
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奠定基础。
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增强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通过教学,渗透化归、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和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这是因为:(1)要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
(2)学好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对将要学习的有理数的除法以及其他的运算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课的难点是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
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因此,与小学算术数的乘法比较,学生对含有负数特别是两个负数相乘的意义的理解,思维角度变化较大,思维强度也增大。
二、教法分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刚接触负数,对负数的意义理解不深,因此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讲练结合法为辅展开教学。
三、学法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
【说课稿】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一、说教材:(一)地位、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
有理数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等能力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率3、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三)重点、难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运用乘法法则和乘法运算律进行运算二、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讲授法等。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材程序:第一步现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家解一下这几道题:6×13 13×6 (—5)×6 6×(-5)—4×(-1/2) -1/2×(—4)提问:观察一下这两组式子和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学生:每组的计算结果一样,我们可以得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中依然成立。
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式的位置,积不变。
ab=ba第二步现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家解一下这几道【2×(-3 )】×(-1/3) 2×【(-3 )×(-1/3)】提问:大家又能发现什么规律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最新版初中数学教案《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精品教案(2022年创作)
第2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使之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能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想一想 上一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那么,掌握得较好.那在学习过程中,大家有没有思考多个有理数相乘该如何来计算?做一做 你能运算吗? 〔1〕2×3×4×〔-5〕 〔2〕2×3×〔-4〕×〔-5〕 〔3〕2×〔-3〕×〔-4〕×〔-5〕 〔4〕〔-2〕×〔-3〕×〔-4〕×〔-5〕 〔5〕-1×302×〔-2021〕×0 由此我们可总结得到什么?【归纳结论】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为0.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教学说明】运用上面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做教学中的例题. 例 计算:〔教材第31页例3〕 〔1〕〔-3〕×65×(-59)×(-41);〔2〕〔-5〕×6×(-54)×41. 【分析】〔1〕先找出其中负因数的个数为3个,故积的符号为负,再将绝对值相乘.〔2〕同理,我们可以找出其中负因数的个数为2个,故积的符号为正,再将绝对值相乘.〔1〕〔-3〕×65×(-59)×(-41) =-3×65×59×41=-89〔2〕〔-5〕×6×(-54)×41=5×6×54×41=6.试一试 教材第32页练习.像上面的例题那样,规定有理数的乘法法那么后,就可以使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成立.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中的运用.探究 学生活动:按以下要求探索:1.任选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为负〕,分别填入□和○内,并比较两个结果:□×○=________和○×□________2.任选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为负〕,分别填入□、○和◇中,并比较计算结果:〔□·○〕·◇=________和□·〔○·◇〕=_________3.任选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为负〕,分别填入□、○和◇中,并比较计算结果:◇·〔□+○〕=_______和◇·□+◇·○=_______ 【归纳结论】有理数的乘法仍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式子表示为a ·b=b ·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积不变.用式子表示成〔a ·b 〕·c=a ·〔b ·c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用字母表示成:a 〔b+c 〕=ab+ac.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计算〔-2021〕×〔-2021〕×〔-2021〕×〔-2021〕×2021×〔-2021〕×0【分析】不管数字有多么复杂,只要其中有一个为0,那么积为0.例2 计算:〔1〕-43×(8-34-1514);〔2〕191918×〔-15〕.【分析】〔1〕利用乘法分配律. 〔2〕将191918换成20-191,再用分配律计算. 学生板演、练习. 试一试教材第33页练习. 2.计算题.【教学说明】以上两大题,均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第1大题可让学生举手答复,第2大题可让4位学生上台板演.【答案】1.〔1〕±9或±6〔2〕ab>0 ab<0 (4)101 (6)-15141 -15 141 -5975 (7)0 (8)< < 2.〔1〕-151〔3〕8 〔4〕-35995389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的成果是探究出多个有理数的算法,以及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并进行了应用.可见,运算律的运用十分灵活,各种运算律常常是混合应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好的掌握运算律进行计算的能力,要寻找最正确解题途径,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4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3.选做题.〔2〕x、y为有理数,如果规定一种新运算※,定义x※y=xy+1.根据运算符号的意义完成以下各题.①2※4;②1※4※0;③任意选取两个有理数〔至少一个为负数〕分别填入下例□与○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与○※□④※〔b+c〕与a※b+a※c的关系,并用式子把它们表达出来.【答案】①9 ②1 ③相等④a※〔b+c〕+1=a※b+a※c本节课主要学习多个有理数相乘结果的符号确实定,乘法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中的运用,教学时要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乐趣,形成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第4课时教学内容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及其运用.教学目标理解P与点P′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横纵坐标的关系,掌握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的运用.复习轴对称、旋转,尤其是中心对称,知识迁移到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及其运用.重难点、关键1.重点: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x,-y〕及其运用.2.难点与关键: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导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性质及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三题.1.点A和直线L,如图,请画出点A关于L对称的点A′.2.如图,△ABC是正三角形,以点A为中心,把△ADC顺时针旋转6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3.如图△ABO,绕点O旋转18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老师点评:老师通过巡查,根据学生解答情况进行点评.〔略〕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3,1〕、B〔-4,0〕、C〔0,3〕、•D〔2,2〕、E 〔3,-3〕、F〔-2,-2〕,作出A、B、C、D、E、F点关于原点O的中心对称点,并写出它们的坐标,并答复:这些坐标与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老师点评:画法:〔1〕连结AO并延长AO〔2〕在射线AO上截取OA′=OA〔3〕过A作AD′⊥x轴于D′点,过A′作A′D″⊥x轴于点D″.∵△AD′O与△A′D″O全等∴AD′=A′D″,OA=OA′∴A′〔3,-1〕同理可得B、C、D、E、F这些点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点的坐标.〔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四人一组〕:讨论的内容:关于原点作中心对称时,•①它们的横坐标与横坐标绝对值什么关系?纵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又有什么关系?②坐标与坐标之间符号又有什么特点?提问几个同学口述上面的问题.老师点评:〔1〕从上可知,横坐标与横坐标的绝对值相等,纵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相等.〔2〕坐标符号相反,即设P〔x,y〕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P′〔-x,-y〕.分析:要作出线段AB关于原点的对称线段,只要作出点A、点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A′、B′即可.解: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因此,线段AB的两个端点A〔0,-1〕,B〔3,0〕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分别为A′〔1,0〕,B〔-3,0〕.连结A′B′.那么就可得到与线段AB关于原点对称的线段A′B′.〔学生活动〕例2.△ABC,A〔1,2〕,B〔-1,3〕,C〔-2,4〕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作出△ABC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老师点评分析:先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A、B、C三点并连结组成△ABC,要作出△ABC 关于原点O的对称三角形,只需作出△ABC中的A、B、C三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依次连结,便可得到所求作的△A′B′C′.三、稳固练习教材练习.四、应用拓展例3.如图,直线AB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A、B两点,将直线A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直线A1B1.〔1〕在图中画出直线A1B1.〔2〕求出线段A1B1中点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3〕是否存在另一条与直线AB平行的直线y=kx+b〔我们发现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斜率k值相等〕它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假设存在,求此直线的函数解析式,假设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只需画出A、B两点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点A1、B1,连结A1B1.〔2〕先求出A1B1中点的坐标,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kx代入求k.〔3〕要答复是否存在,如果你判断存在,只需找出即可;如果不存在,才加予说明.这一条直线是存在的,因此A1B1与双曲线是相切的,只要我们通过A1B1的线段作A1、B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A2、B2,连结A2B2的直线就是我们所求的直线.解:〔1〕分别作出A、B两点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点A1〔1,0〕,B1〔2,0〕,连结A1B1,那么直线A1B1就是所求的.〔2〕∵A1B1的中点坐标是〔1,12〕设所求的反比例函数为y=k x那么12=1k,k=12∴所求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1 2 x〔3〕存在.∵设A1B1:y=k′x+b′过点A1〔0,1〕,B1〔2,0〕∴1`02bk b=⎧⎨=+⎩∴`11`2bk=⎧⎪⎨=-⎪⎩∴y=-12x+1把线段A1B1作出与它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就是我们所求的直线.根据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x,-y〕得:A1〔0,1〕,B1〔2,0〕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分别为A2〔0,-1〕,B2〔-2,0〕∵A2B2:y=kx+b∴102`bk b-=⎧⎨=-+⎩∴121kb⎧=-⎪⎨⎪=-⎩∴A2B2:y=-12x-1下面证明y=-12x-1与双曲线y=12x相切11212y x y x ⎧=--⎪⎪⎨⎪=⎪⎩-12x-1=12x ⇒x+2=-1x ⇒ x 2+2x+1=0,b 2-4ac=4-4×1×1=0∴直线y=-12x-1与y=12x相切∵A 1B 1与A 2B 2的斜率k 相等∴A 2B 2与A 1B 1平行 ∴A 2B 2:y=-12x-1为所求.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 ′〔-x ,-y 〕,及其利用这些特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1.教材 复习稳固3、4. 2.选用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以下函数中,图象一定关于原点对称的图象是〔〕 A .y=1xB .y=2x+1C .y=-2x+1D .以上三种都不可能 2.如图,矩形ABCD 周长为56cm ,O 是对称线交点,点O 到矩形两条邻边的距离之差等于8cm ,那么矩形边长中较长的一边等于〔〕A .8cmB .22cmC .24cmD .11cm 二、填空题1.如果点P 〔-3,1〕,那么点P 〔-3,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 ′的坐标是P ′_______. 2.写出函数y=-3x 与y=3x具有的一个共同性质________〔用对称的观点写〕. 三、综合提高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3,1〕,B 〔-2,3〕,C 〔0,2〕,画出△ABC•关于x 轴对称的△A ′B ′C ′,再画出△A ′B ′C ′关于y 轴对称的△A ″B ″C ″,那么△A ″B ″C ″与△ABC 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2.如图,直线AB 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且A 〔0,3〕,B 〔3,0〕,现将直线A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直线A 1B 1. 〔1〕在图中画出直线A 1B 1;〔2〕求出过线段A 1B 1中点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3〕是否存在另一条与直线A 1B 1平行的直线y=kx+b 〔我们发现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斜率k 相等〕它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假设存在,求此直线的解析式;假设不存在,请说明不存在的理由. 答案:一、1.A 2.B 二、1.〔3,-1〕 2.答案不唯一 参考答案: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图形. 三、1.画图略,△A ″B ″C ″与△ABC 的关系是关于原点对称. 2.〔1〕如右图所示,连结A 1B 1; 〔2〕A 1B 1中点P 〔1.5,-1.5〕,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k x ,那么y=-2.25x.〔3〕A 1B 1:设y =k 1x+b 1113033b k =-⎧⎨=-⎩1113k b =⎧⎨=-⎩ ∴y=x+3∵与A 1B 1直线平行且与y=2.25x相切的直线是A 1B 1•旋转而得到的. ∴所求的直线是y=x+3, 下面证明y=x+3与y=-2.25x相切, ⇒x 2+3x+2.25=0,b 2-4ac=9-4×1×2.25=0,∴y=x+3与y=-2.25x相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有理数的运算PPT课件(第2课时)
2.2.1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能够利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行简单计算. 3.能够利用有理数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导入新课
问题: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和零相乘,都得0 .
2×(3+4) = 2×3+2×4
探究新知
【思考】上面每小组运算分别体现了什么运算律?
探究新知
第二组: 1. 5×(–6) = –30
(–6 )×5= –30
5× (–6) = (–6) ×5
2. [3×(–4)]×(– 5)= (–12)×(–5) = 60 3×[(–4)×(–5)]= 3×20= 60 [3×(–4)]×(– 5) = 3×[(–4)×(–5)]
探究新知
3. 5×[3+(–7 )]= 5×(–4) = –20 5×3+5×(–7 )=15–35= –20 5×[3+(–7 )] = 5×3+5×(–7 )
探究新知
归纳总结
1.第一组式子中数的范围是 __正__数____; 2.第二组式子中数的范围是 _有__理__数___; 3.比较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算式,可以发现 __各__运__算__律__在__有__理__数__范__围__内__仍__然__适__用__.
2.小学时候大家学过乘法的哪些运算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探究新知
知识点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第一组:
1. 2×3= 6
3×2= 6
2×3 = 3×2
2. (3×4)×0.25= 3 3×(4×0.25)= 3
(3×4)×0.25 = 3×(4×0.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
有理数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等能力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率
3、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运用乘法法则和乘法运算律进行运算
二、说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讲授法等。
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的目的。
四、说教材程序:
第一步
现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家解一下这几道题:
6×13 13×6 (—5)×6 6×(-5)—4×(-1/2) -1/2×(—4)提问:观察一下这两组式子和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每组的计算结果一样,我们可以得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中依然成立。
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式的位置,积不变。
第二步
现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家解一下这几道
【2×(-3 )】×(-1/3) 2×【(-3 )×(-1/3)】
提问:大家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
技能训练
(-10) ×(-1/3)×0.1×6 20×1/4×(-8)×1/20
第三步
大家再试试这2道题
(-4+5+1)×6 -4×6+5×6+1×6
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数与几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几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乘法分配率 a()
总结:我们发现小学学过的乘法三大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适用。
配合例题,规范解法
例、用两种方法计算(1/4 + 1/6 - 1/2)×12
解1:原式=(3/12 + 2/12 - 6/12)×12
1/12×12
1
先通分加减之后再做乘法
解2:原式=1/4×12+1/6×12—1/2×12
=3+2-6
1
省去通分的麻烦
技能训练,先动手试一试,再讲解
70×14+89×14+41×14 29 24/25×5 20 1/5×5 解:原式=14 ×(70+89+41)解:原式=(30-1/25)×5解:原式=20×5+1 =14 ×200 =30× 5-1/25× 5 =101
=2800 =150-1/5
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149 4/5
30×(1/2-2/3+0.4) 5 24/13×12
19 23/24×24 (1/3 + 1/4 - 1/2) ×12
四、布置作业
P33练习
新课堂作业P20第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