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

合集下载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在第一章“太平世界”中,茨威格描绘了他小时候到青年时期在维也纳的生活。

那时的维也纳是一个艺术之都,文化蓬勃发展,人们友好相处,犹太人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道德观念在整个城市都很强大,即使外界发生了战争,也没有意识到危机。

这让我感受到了和平与繁荣的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第二章“上世纪的学校”中,茨威格描述了他在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学习和生活。

他和身边的同学朋友对文学、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跟随自己的内心去追求更卓越的人和事。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也让我感受到了在年轻的时候应该有追求梦想的勇气和热情。

第三章“情窦初开”对青少年时期社会对性看法的批判,对当下性解放的赞扬,让我对性解放的话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性解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在尊重个人权利和保护社会道德之间找到平衡。

第四章“大学生活”中,茨威格在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对赫茨尔的描述,到柏林体验更为新鲜的生活,和很多作家认识、交谈。

这让我感受到了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第五章“永葆青春的城市——巴黎”中,自由、开放的巴黎给茨威格带来了很多收获。

他在巴黎结识了很多作家和艺术家,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魅力。

这让我对巴黎这座城市充满了向往,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化和艺术对生活的重要性。

第六章“我的崎岖道路”中,茨威格写出的戏剧在成功搬上舞台之前,两位演员的去世,带来了深深的遗憾。

这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第七章“走出欧洲”中,茨威格亲身实践、体会的经历,也很重要。

这是他了解“以欧洲为轴心的世界”之外的世界的宝贵记忆。

这让我感受到了旅行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期待自己的旅行经历。

第八章“欧洲的光彩和阴暗”中,茨威格描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高速发展,快乐社会下面隐藏的暗流汹涌。

这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环境保护。

第九章“一九一四年战争爆发初期”中,茨威格描述了战争爆发之前的生活,人们无忧无虑地看待这个世界和生活。

《昨日的世界》经典语录

《昨日的世界》经典语录

《昨日的世界》经典语录
以下是一些《昨日的世界》中的经典语录:
1、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才会明白那个时代的痛苦和压力。

2、历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事情。

3、在那个时代,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命运所驱使。

4、历史总是充满了偶然和必然,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控历史的发展。

5、那个时代的人们虽然经历了无尽的苦难,但是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6、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但是人们往往会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

7、那个时代的人们虽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依然相信未来会更好。

8、历史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每个细节都可能改变历史的发展。

9、那个时代的人们虽然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10、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但是人们往往会忘记历史中的教训。

这些经典语录表达了《昨日的世界》中对历史、人性、命运和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压力,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

这些语录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理解人性、把握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昨日的世界》

《昨日的世界》

《昨日的世界》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本书,是“传记之王”茨威格的回忆录。

他在人生流亡的最后几年,耗尽所有生命力量写成这本绝命之书,去回忆二战前,他在欧洲所经历的最好的和最坏的时代。

这本书带给读者的震撼,不但不会随着时间减弱,反而在时间的沉淀中愈发刻骨铭心。

尤其是在经历了疫情,俄乌冲突后的今天,书里字里行间传来的那种遥远的相似性,回回都能激起鄙狗穿越时空的共鸣。

这本书就是——《昨日的世界》。

我们会分三部分进行介绍:作者简介、内容简介以及我们读这本书后的感悟。

首先来看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生于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逝世),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

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自杀。

接着回到这本书本身,如果你没读过这本书,你或许会网友觉得对这本书评论有些夸张,简直倾尽溢美之词!可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再多的溢美之词在这本书丰富的内涵面前,都显得单薄!年轻时翻开它,你或许会被茨威格的文笔和经历所打动。

而当你有一定阅历时,再次翻开它,你会清楚地感受到,这本书早已超越了文学的界限,它写的是历史、是人生、是命运,是昨日的世界,当下的世界,未来的世界!一句话来形容这本书,就是茨威格用一生的私人回忆,写成的一部关于欧洲昨日世界的回忆录。

他从自己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写起,一直写到他60岁时,欧洲昨日繁华与荣光的彻底落幕。

但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从来没有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以至于非要把生平向他人讲述不可。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读后感茨威格开篇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他描绘的那个旧世界,像是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一打开就闪瞎眼。

那时候的欧洲,表面上是一片繁荣昌盛,文化艺术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一朵比一朵娇艳。

维也纳,那可是个充满魔力的地方,音乐、戏剧、文学,各种艺术形式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感觉那时候的人啊,只要走在街上,都能被艺术的气息熏得陶醉。

但是呢,越往后读,就越能感觉到那种美好背后隐藏的危机,就像一朵娇艳的花下面藏着一堆小虫子。

茨威格写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阶层之间的差异大得像鸿沟。

贵族们过着奢华得让人咋舌的生活,而普通老百姓呢,有的还在为了一口饱饭苦苦挣扎。

而且,民族主义这个东西也开始变得有点疯狂,就像一个失控的小怪兽,到处乱撞,把原本和谐的社会氛围撞得七零八落。

再到后来,一战爆发了,这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把之前的一切美好都打得粉碎。

茨威格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那些年轻的士兵们,怀着一腔热血上了战场,结果发现战争根本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

战场上到处是死亡、恐惧和绝望,生命在战争面前就像蝼蚁一样脆弱。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感觉心里沉甸甸的,好像有一块大石头压着。

茨威格在书中还写了很多他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他在战争中的迷茫、对和平的渴望,都特别能引起共鸣。

他就像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丝光亮,那丝光亮就是和平、自由和人性的美好。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历史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我们常常看到历史书上那些干巴巴的事件和年代,但是在茨威格的笔下,历史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

他让我明白,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和我们现在息息相关的。

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无论是美好的还是残酷的,都在塑造着我们今天的世界。

而且,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代,没有战争的硝烟,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和茨威格笔下那个动荡不安的昨日世界相比,简直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名句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名句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名句1. “那时候我们以为可以永远这样下去,可谁能想到后来的天翻地覆呢?就像原本平静的湖面突然掀起巨浪。

”例子:我和他那时候天天一起上学,总觉得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哎呀,真没想到后来会变成那样,就跟茨威格说的似的。

2. “昨日的世界如同璀璨的星空,为何现在却变得黯淡无光了呢?”例子:想想小时候的家乡多美啊,就像那璀璨星空,可如今回去看,怎么就变得暗淡了呢,真让人难过。

3. “过去的美好难道就只能留在记忆里吗?这多让人无奈啊!”例子:以前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的时光多美好呀,难道就只能在脑子里回想了吗?真的好无奈啊。

4. “昨日的世界是那么温暖,如今却感觉如此冰冷,这差距也太大了吧!”例子:以前那个小院子里大家都很亲切,感觉特别温暖,现在再去,冷冷清清的,这差距,哎!5. “曾经的繁华就像烟花一样消失了,这是多么令人惋惜啊!”例子:老街上以前多繁华呀,人来人往的,现在却萧条了,就像烟花一瞬即逝,真可惜。

6. “过去的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可现实却已截然不同,这是怎么了呢?”例子:和同学们在教室里的欢声笑语好像还能听到呢,可再看看现在大家各奔东西,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7. “昨日的友谊是那么深厚,难道现在就这么容易被淡忘吗?”例子:以前和他的友谊那可是杠杠的,现在怎么感觉就淡了呢,真的搞不懂。

8. “过去的安稳就如同坚实的大地,现在却感觉摇摇欲坠,太可怕了!”例子:以前的生活多安稳呀,就像踩在实地上,现在有时候觉得啥都不踏实,这感觉太可怕了。

9. “昨日的世界充满希望,如今却让人感到迷茫,这变化也太戏剧性了吧!”例子:想想小时候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现在却常常感到迷茫,这人生也太戏剧了。

10. “曾经的温暖家园如今已变了模样,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事啊!”例子:老家以前是多么温暖的地方呀,现在回去都快不认识了,真让人心痛。

我的观点结论:茨威格的这些名句真的很能引发人的感慨和思考,让我们对过去和现在有更深刻的认识。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体作品。

这部作品充满了他对欧洲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失落之情,展示了他对那个逐渐消逝的黄金时代的回忆与眷恋。

茨威格通过讲述个人经历,勾勒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的繁荣与动荡,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深刻影响。

这不仅仅是他的个人生命史,更是通过个体视角展现了一个被战争和冲突撕裂的欧洲文明世界。

这本书写于1941年,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洲大陆被战争摧毁,文化和文明的脉络也因此断裂。

茨威格因战争的爆发而深感绝望,他用这本书作为对他心目中那个美好的欧洲的最后挽歌。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欧洲从自由、进步的乐观主义到充满焦虑与失望的转变过程,也深刻剖析了他从乐观主义者转变为悲观主义者的心路历程。

茨威格深入探讨了战争、民族情绪的高涨、专制统治对人类文明的摧毁性影响,并展示了在这种混乱与破坏中的个人命运。

茨威格生于1881年,那时的欧洲相对和平与繁荣,尤其是维也纳,被视为欧洲文化的中心。

茨威格在书中描述了自己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维也纳生活,那是他记忆中最幸福、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他称那个时代为昨日的世界,因为在他看来,那个世界已经成为历史,难以复原。

19世纪末的欧洲充满了自由主义精神,文化和艺术蓬勃发展,作家、画家、音乐家等在欧洲涌现,为整个大陆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茨威格特别强调了维也纳当时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全球各地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使其成为了思想和创造的中心。

在那个充满创造力和思想自由的时代,他结识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心理学家、文学家等,并与他们保持了深厚的友谊。

这个时代的自由与宽容精神贯穿了茨威格的青年时代。

那时的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他们认为欧洲的文明已经达到了顶峰,战争、冲突和动荡似乎已经成为过去。

然而,正是这种过度的自信和盲目的乐观主义,导致了后来巨大的历史悲剧的发生。

茨威格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对这种乐观精神的重大打击,也彻底摧毁了他对人类进步的信仰。

读《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读《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读《昨日的世界》读后感这本巨著由著名译者文泽尔用德文直译,编辑部还附录了 1419 条注释,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读懂茨威格的内心世界。

在这本书中,茨威格以公正客观的态度,讲述了一个关于欧洲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昨日的世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太平世界》主要讲述了作者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

茨威格的父亲是一位谨慎的商人,他的财富观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使作者养成了严谨和谦虚的态度。

同时,作者的母亲也来自一个贵族家庭,她的国际化意识和对艺术的追求,也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茨威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广阔的视野和高尚的品质。

第二部分《学校岁月》主要讲述了作者的学校生活和对教育的思考。

茨威格在奥地利接受了基础教育,但他对当时的教育制度并不满意,认为其缺乏变通和生命力。

他认为,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关心政治和社会问题,否则国家将走向灭亡。

在这个阶段,茨威格开始接触文学和艺术,培养了自己的写作和创作能力。

第三部分《欧洲的生活》主要讲述了作者的欧洲游历和对世界的认识。

茨威格在欧洲各地游历,结识了许多文化名人,如里尔克、罗丹、威廉·布莱克等。

这些经历不仅使他的眼界得到了开阔,也使他的写作技巧更加成熟。

在这个阶段,茨威格开始思考人类的命运和未来,对战争和暴力表示出了强烈的反感。

《昨日的世界》是一本充满情感和思考的回忆录,它不仅展现了茨威格的个人经历和成长过程,也反映了欧洲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感受到他们对和平、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同时,这本书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追求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在阅读《昨日的世界》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茨威格的文字和思想所打动。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富有感染力,仿佛能够将读者带入那个时代的氛围中。

他的思想深刻而独到,对战争、和平、文化、艺术等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令人深思。

同时,我也对茨威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生涯感到钦佩。

斯威格《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斯威格《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斯威格《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是由斯威格所著的一部作品,是一本以短篇小说为主题的小说集。

本书主要描写了一些平凡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与内心世界的矛盾,本书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生命、普通人的命运等主题,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内心世界。

本书中的短篇小说让我感到深深的揪心,比如《回忆录》中的老人,回忆着自己一生中的各种遭遇与不幸,最终只能孤独离去;《夜蒙的宿舍》中的女孩,在校园里面独自承受各种压力,无处诉说;《逃跑的按摩师》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逃跑符合了另外一些人的期望,更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种种现象。

这本书显示了斯威格非凡的文学才华,她将一些碎片化的细节刻画得非常生动,同时借此反映了当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

通过这些短篇小说,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借此看到了它们不同的一面。

总之,斯威格的《昨日的世界》着实让我读后感慨万千。

每个人的命运和故事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深层次的人性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帮助更多的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内心深处的秘密和迷茫,重新思考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以往,我对茨威格的印象仅停留在他是一位在年轻时就已声名远扬的“幸运儿”。

然而,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他选择结束生命的结局有了更深的理解。

1942 年 2 月 22 日,即在本书完成一年后,茨威格与妻子双双自杀。

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茨威格对自己死亡的预先安排和修整。

整体基调是哀而不伤的,这种“不伤”更多是源自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的克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悲伤却令人难以忽视。

除了开头略带美好回忆的部分,其余大部分内容都让人感到痛苦和压抑。

在回忆年少时的成长经历时,茨威格感慨万千。

他描绘了“万事太平的黄金时代”的美好,在奥地利文艺圈中崭露头角,就读于大学期间前往柏林拓展视野,后来又辗转至巴黎闯荡,甚至能追星成功。

他追星的经历令人印象深刻,提到去见罗丹时,他激动地写道:“我方便还是不方便去?我高兴得无法入睡。

但是,到了罗丹那里,我说不出话来。

我无法好好跟他说话…”此外,他还收集了贝多芬的小钱匣子,形容其是贝多芬“病倒在床上时还用那已经被死亡触摸过的颤抖的手从钱匣里拿钱给女仆…”;而对于歌德用过的鹅毛笔,他“多年来一直放在玻璃板下面,以免自己这配不上它的手去碰它”。

得知住处楼上住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还是歌德家庭医生的女儿,并且在老太太受洗时歌德本人在场时,茨威格激动得“有些头晕目眩”。

他感慨道:“到了 1910 年,这世界上还有接触过歌德那神圣目光的人!”“也许,今天我是最后那位可以说出这句话的人:我曾经认识一个人,她的头曾经被歌德的手抚摸过片刻。

”茨威格大半辈子都致力于收集名人手迹和藏品,他将其视为自己的第二人生。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流亡中的他手头并无藏品,这些美好的回忆于他而言,不仅是遥远的过去,更是身处不幸时的慰藉。

美好的年轻岁月稍纵即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一切。

茨威格是一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他记录了战前大众的激昂情绪,以及战争结束后经济衰败、通货膨胀严重的生活。

读《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读《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读《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阅读人物传记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

一个人的一生,即便长达上万天,其中的荣辱起落、悲欢离合,也不过百十页纸便能概括。

当我们随着纸端的笔触,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辉煌,一同在至暗时刻焦灼,当他历经劫波,我们忍不住在心中默念,再坚持几页,哪怕几个段落,就能拨云见日。

然而,昨日的大门已经无法再次叩响,我们所触碰的那些激情、隐痛以及对自由美好的呼唤,早已在历史的尘埃中寂灭。

茨威格拥有驾驭文字的非凡能力,他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阿尔卑斯山余脉之端的缓缓山岗上,沐浴着那里和煦的微风,远眺美丽的维也纳;我们仿佛能绕过百慕大,在巴拿马运河完工之前,作为两个大洋仍处于分离状态的最后见证人;当然,我们还能够看到绢花的游行队伍整肃地穿过栽满栗子树的林荫大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交战双方仍对文学礼遇有加,这一切在如今看来已经是无法想象的。

或许繁荣来得太过迅速,人们自以为已经看到了新的曙光,然而,燃烧世界的战火已经迫在眉睫,火光依稀可见。

穿越一战的瓦砾,在今天、昨天和前天之间,所有的桥梁都已不复存在。

战争看似已经远去,但它仍在未来等待。

当二战的铁蹄践踏而来,人性已不知该何处依存。

人们不知道自己为何受难,犹太祖先被驱逐,至少他们知道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和律法。

但时至今日,纳粹却将犹太人自己认为早已不存在的共同命运强加在他们身上。

为什么这种毫无道理的迫害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其原因何在?又有何意义?这种不可名状、没有由来的悲剧命运,无时无刻不在将人们置于折磨的深渊。

我们以为,战争已经成为历史。

然而,战争却是彼时人们头顶那无边无际的阴云,令人惶惶不可终日。

茨威格在书中写道:“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过。

”然而,成书不久之后,当人们想要瞻仰他时,便只能来到他的灵柩旁。

木心曾说:“晴秋上午,随便走走,不必快乐。

”在这大好的阳光里,我也走过许多地方,感受到辽阔的秋意,渐凉的风,以及日光里残留的些许炽烈。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书中,茨威格首先向我们展示了西方精英教育的严谨和全面。

在学校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各种知识,还要接受“通识教育”,掌握多门语言,如法语、英语、意大利语等“活”的语言,以及古典希腊语和拉丁语等古老的语言。

这种教育方式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仍然具有难以承受之重。

他的父亲是犹太工厂主,但在儿子的教育上却非常下功夫,这也体现了犹太民族重视子女教育的特点。

这种重视教育的传统在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精英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是一致的。

茨威格是奥地利人,虽然是犹太人,但家族在奥地利生活已久,对奥地利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犹太复国主义兴起之前,欧洲各地的犹太人对当地国家的认同更甚于对犹太民族的认同。

然而,茨威格却主张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欧洲,消除民族主义,实现欧洲的永久和平。

他经历了奥匈帝国的解体、一战的对立、二战前的混乱以及纳粹暴力的兴起,因此他更加渴望和平自由。

他致力于在文艺界实现思想上的共识,希望建立一个大欧洲。

这在二战前各民族主义高涨的时期显然是不能被接受的,当时各国的文艺人士都致力于服务国家,自觉站队。

只有罗曼·罗兰等少数挚友与茨威格达成了共识。

数十年后,二战后的欧洲国家开始了一体化进程,欧盟的建设至今仍步履维艰。

茨威格对奥地利的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在他的各种记述中都清晰可见。

然而,随着纳粹的兴起,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茨威格也难以回到故乡。

就连母亲去世这样的大事,他也无能为力。

保存在故居里的艺术品收藏也只能听之任之。

他不得不流亡伦敦、巴西等地。

他曾经拜访过高尔基,询问他为何不返回祖国苏联。

没想到几年后,他自己也不得不效仿高尔基站在异乡,有家难归,最终在巴西自尽。

茨威格成名很早,这得益于他在文学上的天赋和努力。

在 19 世纪末的奥地利校园中,学生们对艺术家充满了崇拜,诗人、画家、音乐家、剧作家等与文艺相关的人物都是大家敬仰的对象。

这种文艺氛围对茨威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这种氛围中早早地开始了文学创作,从中学时期就笔耕不辍。

读《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读《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读《昨日的世界》读后感茨威格的文字冷静而真挚,他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所目睹的社会变迁。

在他的笔下,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曾经宁静而美丽的奥地利小城萨尔茨堡,感受到那里的人文艺术气息;也能看到充满了理性和智慧的维也纳,体会到欧洲文化的兴盛。

然而,战争的阴影却逐渐笼罩了这片土地,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摧毁殆尽。

茨威格并非一个软弱的人,他毕生都在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的关怀和对和平的渴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然而,战争的残酷现实却让他的理想破灭。

他亲眼目睹了两次毁灭欧洲的战争,经历了帝国的消亡、文明的破坏、种族的迫害和希望的破灭。

当他走到人生暮年,他的作品被封禁,祖国消散在风中,理想在战火中化为灰烬,他最终选择以那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读完这本书,我心中充满了感慨。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痛苦和绝望。

茨威格以他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和毁灭性。

战争不仅摧毁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更摧毁了人们的信念和希望。

在战争的废墟上,很难重建起一个美好的世界。

然而,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

我们应该从茨威格的书中汲取力量,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和事业不断前进。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努力维护世界的稳定和繁荣,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书中学习到一些关于人性的东西。

在战争中,人性的丑恶和美好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有些人在战争中变得自私、残忍,而有些人则展现出了无私、勇敢和善良的一面。

我们应该从这些人性的表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昨日的世界》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段历史,更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读《昨日的世界》读书有感

读《昨日的世界》读书有感

读《昨日的世界》读书有感当我读完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

这本书就像那昨日的世界,已经脱胶、散架,尽管它的内容丰富,油墨飘香,却也无法逃脱分崩离析的命运。

灵与肉的分离,使得一切都变得不再完整。

而人类的历史和命运,正是在这灵与肉的一次次融合与分离中,痛苦地前行。

茨威格的昨日,对于我们来说本应是遥远的过去,是除了文字和照片外,再无任何感性认识的往昔。

然而,茨威格通过他的笔触和经历,赋予了那些干巴巴的文字以生机,为黑白照片增添了色彩,使他的昨日成为了众多读者共同的回忆。

世界广袤无垠,历史波澜壮阔。

面对如此广博与浩瀚,即使是最强大的个体,也显得微不足道。

当我们面对不可阻挡的历史车轮和无可改变的命运时,那种无力、无助和无奈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

茨威格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他拥有极其敏锐的心灵和直觉,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弥漫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情感和思绪。

同时,他还具备广博的知识、缜密的思维和客观的立场,对社会历史的变迁有着清醒而理性的认识。

在这种直观与理性的冲突中,我们看到了那些盲目、盲从、乐观的人们,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巨大危机毫无知觉,对刚刚过去的巨大灾难毫无悔改之意。

茨威格内心的情感与理智在文字中难以尽情表达,大多数凡俗的读者或许也难以理解这种情感与理智。

即使能够理解,在面对自己的现实时,又有谁能真正拥有同样的情感和理智呢?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共同历史和命运,也都有各自的幸与不幸。

茨威格那一代人,正处于二十世纪初,旧世界轰然崩塌,新世界悄然崛起的时代。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的信仰、生活模式、生产方式、国家民族、战争和平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稳定而腐朽的过去已经消逝,一个激烈而崭新的现代已经诞生。

在这个生死与新生的过程中,经历了历史灵与肉彻底分离又崭新结合的那代人,也是在历史齿轮中饱受痛苦磨砺的一代。

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他们既欣赏着旧世界的最后辉煌,也必须承受着新世界黎明到来前的最后黑暗。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在书中,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悲情。

茨威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和破坏。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精神崩溃的时期,极端主义和非理性狂热最终主导了一切。

看到他所交往过的大佬,如罗曼罗兰、弗洛伊德、里尔克、高尔基等,我不禁感叹他的人脉之广,也对他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尽管茨威格所处的是富人阶级,但他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真正底层的人民。

这让我想到,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社会阶层的差异和不平等。

然而,他的正直与善良仍然令人钦佩,他反对战争、限制个人自由,反对思想领域的钳制,追求人的天性的解放。

他代表了贵族阶层的良心,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新的认识。

回忆自己的生活,也不禁让人感叹时光的飞逝。

2019 年中毕业工作到 2020 年初疫情爆发,那半年的时光充实而幸福。

而如今,国际航班不再畅通无阻,口罩成为生活的必需品,饭店、影院、KTV 等场所也需要频繁消毒。

曾经的自由自在似乎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

疫情的爆发,让人们更加珍惜过去的美好时光。

书中还提到了茨威格的第二次婚姻,他婚内出轨并与小年轻秘书在一起。

这一情节让我对他的形象有了一丝复杂的感觉。

文人的春秋笔法或许能够轻描淡写地处理这样的事情,但它毕竟是一段不为人称道的经历。

然而,我们应该相信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

即使在经历了二战的重创之后,欧洲也能迅速恢复元气。

如今的社会相比于茨威格的青年时代,无疑更加文明和进步。

尽管如此,小小的曲折仍然可能毁掉一个人最黄金的时代。

这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

如今的世界已经和平了近 70 年,人们普遍反对战争,信息的高速流通让战争的残酷得以公之于众,核弹的威慑也让当权者和民众有所忌惮。

然而,思想领域却陷入了僵局,尤其是在简中世界。

美国的普世价值不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主旋律的漏洞也不容许人们进行深入的讨论。

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阶层、地域甚至性别之间的割裂日益严重,极端倾向似乎有了二战前的影子。

读《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读《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读《昨日的世界》读后感对茨威格来说,一战前的欧洲安宁、祥和,节奏缓慢、慵懒。

每件事都可以预见,每个人的发展轨迹都清晰可见。

在教育、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缺乏活力、年轻的拼搏力和奋进精神,思想保守、老成,甚至透露出腐朽的气息。

然而,尽管如此,那个时代依然值得追忆,不仅是因为艺术上的追求,更是因为日子的宁静。

就像三体中的入侵一样,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以往的一切,那些美好的时光仿佛只存在于回忆之中,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真正体会当时的心境。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这两个词用在茨威格身上再合适不过。

在序言中,他写道:“震荡戏剧性把我抛入一片沙漠,在此情景中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不知道要奔向何方。

”当历史的洪流裹挟着每个人向前奔腾时,最初的浪涛往往平静无声,人们甚至无法察觉自己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否也与之相似呢?我们没有经历过时代的苦难,如战争、饥荒、瘟疫等,这些巨大的灾难似乎只存在于电影、电视剧、小说、游戏中。

即使是去年的新冠疫情,由于防控得当和复工复产,我们并没有产生太多深刻的情感触动。

也许这也是历史的拐点,但我们并未察觉。

我们对巨大的灾难认识模糊、片面且浅薄,因为和平、医疗和食物对我们来说是如此自然,以至于我们常常为琐事争吵不休,为小灾小痛怨天尤人,为钱财利益斤斤计较。

而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们对国家和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坚信未来会更加美好,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真理。

然而,谁又能预知灾难何时会降临呢?我们又凭什么如此自信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单纯幸运吗?或许可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但至少我们不会为了一口食物、一丝机会而怒发冲冠、兵戎相见。

因此,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吧!未来未必可期,生活也不一定如我们所愿。

我们不断地通过设定目标来欺骗自己,以为实现这些目标后就会幸福,但这不过是自欺欺人,是我们为自己营造的幻想,如同鱼吐出来的泡沫,美丽而虚幻。

茨威格将自己视为世界公民,渴望看到欧洲的统一与和平。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茨威格的作品中,有两个最为独特的地方。

其一,他与众多 20 世纪的世界级大师有着深厚的情谊,并且作为一位杰出的人物刻画作家,他能够精准地点出大师们作品的特点,同时饱含深情地讲述与他们每个人交往的细节,使大师们跨越百年,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其二,他在才华横溢的青壮年时期,亲身经历了欧洲的一战和二战,用那双受过高等教育、充满学识和人文情怀的眼睛,观察和反思了这两次战争。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最真实而深刻的历史价值。

在后半段描写二战前后生活被颠覆的部分,他同样以亲切的笔触讲述了与施特劳斯的合作,让我们看到了“纳粹支持者”这一恶名之下大师的另一面。

有时,我不禁会想,他是否为了美化自己的过去而给回忆蒙上了玫瑰色的面纱?但我立刻意识到,茨威格拥有一颗伟大的心灵,善于感恩身边的一切美好。

他曾说,作家的真正使命是维护和保卫人类的一切人性。

与那些喜欢以否定或不友善的态度看待人事的人相比,我对他崇高的人格深感钦佩。

在我眼中,茨威格虽然不如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伟大,但他就像一位降临人间传播大爱的天使。

然而,作为犹太人,他在经历了幸福的童年后,却经历了几十年的辗转起伏,最终选择以自杀来寻求最后的自由,留下了身后的辉煌。

“人生的道路是由内因决定的;我们的道路往往偏离我们的愿望,而且是极混乱的、没有道理的,但它终会把我们引向我们自己看不见的目标。

”“没有人会相信,战争中会有上帝所期望的正义。

更糟糕的是,他们不再相信通过战争取得的和平具有正义性和持久性。

因为他们对上一次战争所带来的一切失望仍记忆犹新:战争带来的不是富裕,而是贫穷;不是满足,而是怨恨。

战争导致了饥荒、货币贬值、公民自由的丧失、外国统治的奴役、令人头疼的不安全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只有经历了光明与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与衰败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过。

”二战仅在一战 13 年后爆发。

现代世界也在二战后共同和平繁荣了78 年之后,逐渐偏离了轨道。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人生最后的一部作品,它见证了欧洲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和平之后,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走进战争的荒谬。

贯穿了作者对欧洲文化被法西斯主义的崛起逐步破坏的绝望。

这本书也更可以说是一份自述,对于过去社会的美好回忆和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成为了这位杰出的作家一生的绝唱。

这是一本文学之书,很难想象一本平实的回忆录也能写得如此高潮迭起。

由纯真求学时光,至偏居南美的绝望时刻;由风流少年在思想上的砥砺激荡,到最终伤别欧陆、徒叹奈何的感伤;笔之所及,无不令人荡气回肠。

难得的是,放眼于一部自传之外,这本书更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亦或是茨威格生平经历的一种延伸——他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并在战争中焦急地离去。

怀着绝望的心情去回忆,茨威格用他敏锐的触角摸索到了一个欧洲人哀伤的心迹。

然而,一个人的历史就算悲怆,比起整个世界的绝望,又会流露出几倍的忧伤呢?作为“向上之心甚强,相与之心甚厚”的茨威格,在燠热的大西洋彼岸,对世界、对人类、对生命的最后一声叹息,是一厢情愿的眷恋还是身不由己的告别?我相信他是笑着、念着、痛着写完这本书的。

但我又仍然相信,他最终是微笑着满怀期许地离开这个世界的,而如此不顾一切地选择绝望离去,一定是为了追求那些更美的梦。

有人说过:“厚重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重复。

”看看《昨日的世界》,然后再反观我们这个依然被隐隐的战争阴影笼罩着的世界,不禁会感叹人类历史永远是文明和野蛮的斗争。

可是“毋须悲观,但须警惕”。

希望精神的火种再不要被阴霾遮蔽,希望我们离持久的世界和平能更近一步。

茨威格用他的心和爱写下这样一部回忆录,与其说是为了他自己,不如说是为了留给生生不息的后人。

无论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苦痛与灾难,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人类始终在繁衍生命、谱写历史。

战争也许带来了疮痍满地的灾难,太阳落下,但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昨日的世界已经逝去,但历史和人们将把它永远珍藏。

读《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读《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读《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书评这本书记录了茨威格从少年时代到二战期间的生活,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心力交瘁。

在书中,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

他所描绘的那个美好的旧时代,让我不禁为之向往。

茨威格的语言非常浪漫主义,这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对自由、理性、和平的真挚向往,对欧洲的热爱以及对从心底里对故乡的关心和在意,使得他的语言充满了感染力。

虽然这种美学风格并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口味,但他的真挚情感却让人无法抗拒。

甚至他的“浮夸”语言,在我看来也成了真诚、真挚的语言。

这种真挚的表达,让我更加喜爱这本书。

可能是因为这种真挚,使得他在被迫目睹了许多历史事件之后,仍然能够始终保持清醒。

他反对战争,和罗曼·罗兰等其他作家一起不遗余力地发声,虽然最终没有起到太大作用,但这无疑是他对得起自己良心的选择。

回顾历史,茨威格以个人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历史的发展过程。

通过他的描述,我们看到了社会在一战前后的变化和发展,也感受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

这种从个人角度回顾历史的方式,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

他的文字感染力极强,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表现出他当时的心路历程和社会氛围。

这让我感受到了普通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经历,也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中用标志事件界定的时间范围,而是变得更加具体、生动。

读完这本书,我对茨威格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的文字功底和思想深度让我深深折服。

我想,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它能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也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和世界。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茨威格从少年年代的和平与自由写起,他笔下的维也纳令人向往,那是一座崇尚、崇拜文化与艺术的城市,在那里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比演奏过贝多芬的乐曲的舞台更重要。

在和平年代,他走出欧洲去环游世界,去拜访少年时代钦佩的大家,收集汇编名人的手稿——尽管它们中的许多都会在后来的战争中遗失。

再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茨威格奇怪地看到欧陆上的人们一夜之间开始相互仇视,所有的人陷入对战争的错误期待,展现出如原始人一般对暴力的狂喜。

疯狂过后,少数人做出的决定所导致的后果要所有人来承担。

货币开始大幅贬值,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界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国外的大量投机者,他们闻讯而来,都要在奥地利这巨死尸上再狠狠地踩上一脚。

痛苦地熬上许久后,所有的人都醉死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的梦乡里,没有人会相信还有一场战争会再次发生,一如所有人都曾以为一战不会发生。

所以当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啤酒馆政变,或是一直到后来割让苏台德区,绥靖政策的抬头不仅与英法等国的经济和政治背景有关,也与当时盛行的和平主义不无联系。

这本书最后的场景定格在英国对德国宣战的那一刻,他最后一次回望着和平的世界,在异乡的天空之下,眼看着欧陆再一次分崩离析,自己几十年的事业终究一场空。

茨威格的犹太人和反战人士的双重身份,注定让他在二战的高压之下受尽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

《昨日的世界》出版后不久,在远离欧陆的巴西,茨威格无法接受他的精神家园的毁灭,与妻子一起服用镇静剂自杀。

作为作家的茨威格,他以不同于常人的角度与方式经历了前后两次战争:和独裁者墨索里尼谈条件,与高尔基就俄国的革命彻夜长谈,在中立国瑞士偶遇将会写出《尤利西斯》的乔伊斯,或是亲眼见证奥地利国王坐上火车远走他乡。

在希特勒还只是个无名之辈时,他曾住在希特勒对面的山头上。

当纳粹开始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他仍坚持与施特劳斯一起合作完成戏剧,故意去挑起当时最有权势的希特勒的愤怒。

茨威格戏剧性地谈到,纳粹党在自己的规矩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间抉择,而这个决定就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样不情愿、不真诚。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

《昨日的世界》阅读感想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与妻子在巴西的寓所中服毒自尽。

在遗书中,他写道:“我的母语世界已经沉沦,我的精神家园——欧洲亦已自取灭亡……”这是他对那个时代的绝望,也是对人性的失望。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无法理解茨威格的选择。

按照传统的解读,他的自杀是因为他的犹太人身份在纳粹德国受到了排挤,而他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对欧洲的战火纷飞和纳粹的横行感到绝望。

然而,重读这本书后,我对他多了一分理解。

茨威格出生于19世纪末,那时的欧洲正处于一个繁荣的时代。

科技的日新月异、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经济的高度发展,让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股票市场繁荣、世博会和奥运会巡回召开,欧洲的一线城市房价飙升,但所有人都相信,这个昌明的“恒纪元”会永远持续,战争似乎只是遥远的“冒险体育运动”。

茨威格出身犹太富商家庭,享受着物质的富足,也追求着精神文化的满足。

他听歌剧、读文学、流连于名家的沙龙,用自己的才华赢得了众人的赏识。

当时的欧洲主流社会几乎无人关心政治,人们更关注剧院的女演员和男演员。

然而,在这繁荣的表象之下,茨威格看到了社会阶层上下涌动的暗流。

在欧洲的上层,帝王们和政客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不断激化着彼此之间的矛盾;而在欧洲的下层,工业革命的红利将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接续时的阵痛,造成了越发严重的财产差距,大量社会底层陷入了焦躁、愤懑而又无处伸张的窘迫当中。

当一切条件被铺就,历史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生。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遇刺,茨威格正在维也纳附近的巴登度假。

他回忆说,当时几乎没人把这当作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人们象征性地脱帽致哀后,生活似乎依然在继续。

茨威格按照原定计划前往比利时的海滨浴场度假、会友,还与朋友打赌,说他们和德国绝对不会跟比利时这样的国家宣战。

然而,短短几周之内,欧洲的形势急转直下,各国的宣传机器开动起来,报纸开始嘶声竭力地呐喊,成千上万受鼓动的青年满怀爱国激情,登上了开往前线的火车,他们并不知道那是一场空前的绞肉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昨日世界作者:John Barker来源:《汽车与运动》2018年第02期对于路人甲来说,一切的改变都实在微小,参数单上区别也都不大,那么迈凯伦从12C到650S到底做了多少创新呢?而新的720S又需进步多少呢?“他们到底能差多少呢?”望着这对橙色迈凯伦兄弟,一位汽车爱好者频频点头中却萌生一丝不解,他这样问道。

坦白讲,为此我必须做些功课才行。

2011年,我试驾了初代MP4-12C,而当我第二次加入EVO杂志社时,我发现迈凯伦已经从一个变成了一窝,分为Sports Series(运动系列)、Super Series(超级系列)和Ultimate Series(终极系列),但在不够熟悉的眼睛中,他们都一样。

在此次试驾中,有三个人都问这台650S是不是售价£866000的P1……如果深入技术细节,你就会发现运动和超级系列的基本配置是一样的:一个碳纤维车舱、前后双叉臂悬架和一台318L双涡轮V8配一个七挡双离合变速器。

他们的外形有所区别,运动系列车身采用的是片状模塑料(SMC),而超级系列则用的是碳纤维,底盘也是一样:运动版使用的是普通防倾杆,而超级版则有迈凯伦主动式底盘控制系统(Proactive Chassis Control),迈凯伦的交叉连接的主动避震系统,在过弯时模拟防倾杆的作用,而在直线上则消除这种连接,提高坐乘舒适性。

峰值功率也有所区分,从540C的397kW到675LT的497kW。

价格从£126000到£285000,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超级跑车,所以认不清他们很正常。

好在全新的超级系列车款720S从外观上有了全新的特点,以便区分。

720S是650S的后继车型,后者是12C(不够橙的那款)的后继车型,因此前者也直接继承了现代迈凯伦的开山之作——多任务超级跑车MP4-12C。

探寻超级系列的发展史(以及可能存在的发展轨迹)真是个不小的课题,因此我们带来了650S和12C,还都是敞篷版,跑上我们最热爱的一些道路。

当迈凯伦发布MP4-12C时,他们宣称根本不会同已有品牌展开竞争,而是直接给他们上一课。

一定程度上说他做到了,同时迈凯伦建立品牌地位以及扩张至多个超跑细分领域的速度是惊人的。

当然一路上会伴随着学习和发展,毕竟市面上鲜有复杂的产品能从推出到退市始终保持不变,无论是吸尘器还是超级跑车。

MP4-12C也不例外:很快便换代为名字更简洁的12C,甚至在生产最初的几个月,都有不断的改进。

2011年的EVO年度车中我们收录了MP4-12C,在葡萄牙的Portimao的赛道进行测试。

和车一起来的有一个不寻常的附件——个迈凯伦开发团队。

他们在测试过程中继续调校。

每天我们借来车拍摄、试驾,但每天的车辆动态感觉都不对。

转向没有感觉还非常紧,操控和坐乘舒适性组合得很奇怪;坐乘感觉对一台超级跑车来说舒适得有点过头,但操控却因此有所牺牲,车和路面之间好像隔绝了一样,还有微弱的对角线俯仰。

直到,最后一天,当工程师确定的参数终于刷到了动态控制单元以后,车立竿见影地得到了大幅提升。

事实上,如果他能从第一天就这么好的话,他恐怕可以直接把当年911 GT3 RS 4.0手中的冠军夺走。

悬架依然能抚平那糟透了的路面,飞过那些曾经伤到法拉利FF和保时捷底盘的区段,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同时驾驶员也能感受到车和路之间的连接,此时你就可以尽情释放那447kW的动力,自信地操作,在那细A柱赋予的宽阔风挡视野里享受非凡的乐趣。

彼时彼地,MP4-12C让我们尝到了一丝“超跑新物种”的味道——既能舒适地进行长途旅行,也能在赛道刷出最快圈速。

只是那次Portimao赛道上的起伏让他好像始终没找到合适的感觉。

还有,每次你使用那套碳陶制动时,制动力来得都太突然,让你快撞到方向盘上。

还有各种其他问题,包括那套基于安卓的IRIS信息娱乐系统,整个测试中都一直空白。

六年中,迈凯伦从未停止研发的脚步。

不过除非你对迈凯伦特别在行,停车场里先熟悉五分钟绝对能给你消除大量的抓狂,因为很多选择控制都不是很人性化。

从这个角度上说,留给720S在HMI(人机交互)上的提升空间还是相当大的……触屏加实体按钮?这就是导航系统。

想调时间?那是个拨杆中隐藏的仪表子菜单的功能,而不是触屏里设置下面长长的清单中的任何一个功能。

外后视镜调节呢?我行驶中花了整一个小时找到它,它在方向盘后面藏着,亮着红灯,标了个P字,显然是驻车挡的意思,呵呵。

我很不习惯操控和动力系统的模式选择旋钮。

一来他们看上去很廉价,二来你不是想切换就能切换。

你必须要先按“Active”按钮。

但我现在已经知道了。

在北上的三小时中我一直开650S,我感觉我已经很熟悉他的动态特性。

首先令人吃惊的就是坐乘感受之上乘,它对路面颠簸的过滤十分有效,足以应对长距离的行驶。

当然行驶感受还是继承了相当多MP4-12C的DNA。

在北约克高沼地Blakey山脊上最后那段去停车场的路是尤为精彩的,特别是从Huttonle Hole开始的路段,各种不平的路面、突然起伏,还有平坦到看不到弯心的弯。

650S不仅从容应对,他简直是在将这一段段障碍抚平而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是的,有时你会感受到那种MP4-12C的怪异反应或动作,这时你只要把操控模式切换到运动,就能将这些蹩脚通通消灭,而后你就能够自信地让他的凶猛的涡轮V8深呼吸了。

这款V8同法拉利488的V8都属于轻声的发动机,平面曲轴让做功冲程同步,带来一种类似四缸机的甜美声线。

而且它功率和扭矩输出实在令人陶醉,在不带任何迟滞的情况下坚定地告诉你它就是一台涡轮增压发动机。

它开火前确实有一刻短暂的停留,但流畅的双离合变速器反应迅速。

迈凯伦宣称这台双涡轮增压发动机能够产生478kW(650PS),我完全不怀疑:第一次油门到底给我的加速度令人震撼。

动力来得排山倒海,后胎将其所有和盘托出,耳畔捕获到的那来自后胎的一点尖叫甚至让我想象着轮胎侧壁扭曲如那些直线加速赛车一般疯狂的场景。

停好车20分钟不到,1 2C来了,这是个绝佳的玩儿“找不同”的机会。

这台120是2013年最后产出的一批,也是迈凯伦50周年的车,所以配置比较高。

往车轮上看,稍有特别设计的铝合金轮圈之后是和650S同款的陶瓷刹车,轮胎也用到了650S同尺寸的倍耐力P Zero,前235、后305。

前唇也有了新的设计,下压力进一步增加。

整体设计要比650S保守一些,但限量版的一些点缀让他相比最初登场的MP4-12C多了几分超级跑车的气质。

对我来说,MP4有点像那种为汽车保险公司做广告时设计的七拼八凑的假超跑造型,但迈凯伦的设计总监FrankStephenson之后真正把好的设计搞了出来,把平庸的头灯设计换成了小拱形,形似公司的标志。

从车内区分12C和1650S就更难了。

区分基本只在这儿一个标那儿一个缝线等等,其实650S的最大优势是他兼容数字广播(DAB)。

不过,他们驾驶感受应该还是有区别的,不应该吗?应该。

但其实12C更像650S而不是MP4。

这当然很正常,迈凯伦一直在改进该车,而且还为已经卖出的车提供升级服务。

一切能有的升级服务都在这台末代12C上得到了应用,其中就包括发动机最大马力从原版MP4的441kW提升至459kW。

有点出人意料的是,12C在6000到8000rpm区间和650S一样疯狂。

很明显两车之间存在诸多相同的特点,但开个几公里就能辨识出二者的不同。

在体验几天后,650S中的那些进步的深度和细致程度逐渐浮现,它们体现了迈凯伦在如何打造一款更有开发潜质、更有乐趣的车上的理解。

这是进化。

往前看,你将看到720S如何进一步将超级系列推向新的高度。

650S上初段意外的柔韧在12C上却是意外的柔软,尽管因此12C可以更好地隔绝路面的坑洼,他也会在遇到更大的路障时产生更多的余震,避震在这时不大管用。

12C上还有一种类似650S上的奇怪表现,不过更强,那就是意外的纵向和对角线方向的车身活动,哪怕切换到运动的底盘模式也于事无补。

感觉车好像是空气悬挂一样。

因此,当你发掘车辆凶猛澎湃的动力潜能时你会感觉到有点不舒服。

还有一个让12C不够亢奋的因素是他的转向,手劲太轻,回馈不那么积极。

坦白讲,650S的方向盘的回馈很多其实都是干扰,并不是有用的反馈,所以缺了这些倒也并没损失什么。

但缺少直接的响应是个巨大的问题。

转一下12C的方向盘,你会感觉到那么一刻毫无声息,就好像悬挂需要先从车身上看到些摇摆才能给些反应一样。

没有了实体防倾杆并没为他俩带来任何攻弯能力的减低。

侧向抓地和纵向抓地都异乎寻常,特别是后者——考虑到那台双涡轮V8的动力那么强而且车没有限滑差速器。

车在弯中那种紧咬的状态和侧向g力的数值都让我犹豫该不该关掉ESP。

当在弯中,强悍的抓地突然丢失,涡轮增压发动机对抗的力消失了,车就会一下子以双倍的横摆角速度打转起来,然后就是更多滑移更多动力,最终失控。

650S过弯如此波澜不惊,让人难以察觉他何时会打滑,就算重压之下的后胎承受着678Nm的发动机最大扭矩负荷。

我把操控和动力总成都拨到了赛道模式,点亮了可能打滑的警示标志,之后不久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准备给一脚油把车滑起来,浑身紧绷的我把油门踩了下去,却并没真的滑起来。

发动机狂叫了一瞬后声音立马斩断,V8的动力被牵引力控制系统临时调低了。

原来系统并没全关!我对此倒是没啥意见……今天我才想清楚两个模式旋钮中间的“Active”(激活)按钮的逻辑。

它不是法拉利上的manettino按钮,更像宝马的M按钮,你可以预设一些车辆设定,比如赛道模式的操控配运动模式的动力系统,然后按一下Active你就直接完成了。

除了比12C在动态上更稳健外,650S在其他地方也有不少长处。

尽管两车的双涡轮V8都几乎没什么惯量,随时轰转速飙红线,650的中段提速更强,加速更快。

而且它的震动更小、轰油更顺、怠速更稳。

缓步进城,二车都是车未到声先行,大家都是听着声音回过头来的,说明他们的声音气质还是够超跑的,够深沉,够有力。

650S在配上它选配的运动排气后,声音中更是增加了一层独特的回响,一种传统但是赛车化的V8音色,就好像为菜肴点缀了新口感的上好调味料。

12C的涡轮气阀声更强,但也可能是因为它的排气声浪更小,所以更容易让人听到。

感受不大相同。

12C从MP4的时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很长的一段路,和最初的使命宣言有一些偏差,多了些锐气、少了些娇气,一切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从未丢失迈凯伦对超跑的理解。

650S则沿着这个思路继续进行着当时显得微小但之后看起来巨大的进化。

可能外观上没有那么不同,但650S在车辆动态上更加运动的调整和调校让他成了更完美、更完整的超级跑车。

两车上仍有可提升的方面,这些也正是留给新的720S的课题。

正如之前提到的,HMI是一个,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话题,新车似乎已经涉及到了,那就是换挡按钮被放置在了中控上:在120C和650S里,如果你要切换挡位,你必须要像霸王龙一样舞动你的小爪艰难地到中央通道那里去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