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

合集下载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经济学悖论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经济学悖论

现代经济学认为, 经济增长会导致就业的增加 , 失业率的降低, 因此 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美国经济学家奥肯( u , Ok n 16 ) 9 2 的研究也证明了: 失业率每低于自然失业率 1 个百分点 , 经济增长 率将高于潜在产出率 3个百分点 , 这就是著名的“ 奥肯定律 。但实证研 究表明, 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却与“ 奥肯定律 ” 相悖。一 方面,中国经济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年均两位数左右的增长率, 另一方面,中国的失业率却逐年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从 19 9 3年 的 2 %逐渐提高了 2 o . 6 0 2年的4 %,实际的失业率可能比这个数字还要 0 高。 对于这种高增长和高失业同时并存的现象, 我们称之为“ 经济增长的 就业弹性悖论 。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1 就 业 弹 性 的定 义
从 以上所引用的统计数据 中, 我们还可以发现, 劳动要素的增加 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 1 8 9 9年后发生了变化 ,改变劳动对经济 增长 的贡献率。为了便于分析 , 我们采用虚拟变量法, 以劳动投 建立 入 的对 数为解释变量, G 以 DP的对 数为被解释变量 的模型 , 并在其 中引入虚拟变量 D i 『 17 <i 9 9 0 9 8 <18 经济增长而就业弹性下降 对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 我们通过几个模型进行描述和 分 的现象是 1 9 _ 9 8年 以后 才突出的表现出来。进入 2 9 7—_ 9 0世纪 9 0 析。根据柯布—道格拉斯 函数 , 我们得到 : = a p Y Ak L 年代, 中国的经济发展 已经达到 了“ 克拉克理论 所描述的阶段一 农 1 7 - 0 3年 中 国 GD 就 业人 数 情 况 表 9 82 0 P、 业 中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过剩)第二产业 , 对劳动 的需求也相对过剩 , 大批的劳动力需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如果 我们能迅速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及时地 吸纳 那些需要转移的劳动力 ,那 么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就可以实现同 步, 也就不会出现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悖论。 但现实的情况是, 由于各种 原因,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 发生 了某种程度的扭 曲: 亟需发展的 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发展 , 而第二产业的规模却过于膨胀。 数据表明, 从 19 9 o年 至 2 0 0 3年 , 三产 业 在 G 第 DP中所 占的 比重 仅从 3 .%上 升 1 3 到3 _ , 2 % 仅仅上升 了一个百分点 , 3 处于踏步不前、 发展 迟滞的状态 ; 而第二产业 占 GD P的比重却 由 4 .%急剧上升到 5 .%,上升了 1 6 2 9 1. 1 3个百分点。这种第三产业规模过小、 第二产业规模过大的产业结 构, 不可避免地大大降低 了就业的弹性 系数。产业结构调整的缓慢的 原 因是多方面 的。从历史上看 ,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 低工资高 在“ 就业” 思想的指导下造成 了大量的隐性失业。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 革的逐步深化 , 隐性失业问题最终要转变为显性失业。 9年以后的 18 9 劳动力投入的增长( 就业的增长 ) 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 , 短期内的劳动 投入的边际产 出为负数。 因此 , 可以把 1 8 9年作为一个就业结构的突 9 变期。这可能是由于 1 9 __9 8年间, 7_1 9 9 国有企业改革明显加快所导 致 的结果。另外, 也可能是 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经济学认为, 技术进 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 而促进经济增长 , 从 但是技术进步也会对劳 动产生替代作用 , 从而排斥就业 的增加。 从长期来看 , 技术进步会刺激 经济增长 , 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但在 短 期 , 术进 步 对 劳动 的排 斥作 用 是显 而 易见 的。因此 , 技 技术 进步 也是 造成我国经济高增长与低就业 同时并存的重要原因。

浅析中国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浅析中国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快 的 ( 03 ) 但 其 吸 纳 就 业 比 重 却 处 于 末 位 1. % ,
济南
20 0 ) 5 0 2
变 ,企 业 的 资 本 深 化 也 在 不 断 加 速 .这 就 使 企 业 生 产
经 营 中 资 本 对 劳 动 力 的 吸 纳 率 降 低 ,也 就 是 说 ,虽 然 每 年 资 本 投 资 率 都 很 高 .但 投 资 并 未 有 效 拉 动 业 对
劳 动力 需 求 的增 长
济 增 长 对 劳 动 力 的 需 求 进 一 步 减 少 。 技 术 进 步 的 结
降 低 利 率 , 目的 是 刺 激 居 民 消 费 和 企 业 投 资 。但 是 ,
在 资 金 的 供 给 方 面 ,由 于 对 失 业 、医 疗 等 种 种 不 稳 定 性 因素 的 预 期 ,居 民 的储 蓄倾 向较 高 ,虽 然 连续 J 次 L
的情 况 下 .GDP增 长 不 会 带 来 就 业 的 增 长 、
( )不 同产 业 的 就业 弹性 问题 四
不 但 我 国 的 就 业 弹 性 每 年 都 不 一 样 ,而 且 我 国不 同产 业 的就 业 弹性 也 有 很 大 差 别 ,不 同 产 业 的劳 动 生
的上升趋 势 ,闪为其T资 形成机 制具有 刚性 。这样 , 对 于容 易获 得 贷款 的 大 型 罔有 企 业 来 说配 合 ,把 资 金 重 点 投 向基 础 设 施 领 域 ,如 :农 林 牧 渔 、交 通 通 信 、环 境 保 护 等 产 业 ,而 这 些 投 资 领
域 恰 恰 是 吸纳 就 业 能 力 较 弱 的 行 业 。前 几 年 连 续 多 次
用 明显 加 大 , 目前 .我 国经 济 增 长 中技 术 进 步 的 贡 献 率 约 达 3 . .技 术 进 步 加 深 了对 劳 动 的替 代 .使 经 5% 7

我国就业弹性系数迅速下降的原因

我国就业弹性系数迅速下降的原因

为 1 .%, 8 19 比 o年代都高 , 就业增长率仅 为 13 比 8 年 但 .%, o
就 业弹性 系数 是经济增 长与就 业增长 的 比率 , G P每 即 D
增长一 个百 分点所 对应的就业数 量增长的百分 比。就业弹性
代低 1 个百分 点。 1 7 20 年 , 国 G P年增 长率 分 别 . 7 9 ~ O0 我 9 D
[ 收稿 日期 】 0 — 6 1 2 2 0 —0 O [ 作者简介 】 革 (94 )男 , 阎 1 一 , 满族 , 3 福建福州人 , 西大学商学 院教 授。 广
阎 革
南宁 500 ) 30 4
( 广西大学商学 院 , 西 广
[ 摘要 ] 我 国从 上世 纪 9 年代起 就业弹性 系数 大幅度下 降 , 处在 非常低 的水平上 , 造成 当前就 业形 势严峻 的主要 原 o 并 是
因之一 。文章 从科技进 步的作 用 , 产业 结构的现 状和经 济发展 政策 三个方 面对其原 因进 行分析 , 并提 出提 高就 业弹性 系数 的对 策建议 。
在 03以上 , G P增 长 1个百分 点可 以带 动就业 数量 增长 . 即 D
经济增 长方式 以来 , 经济增 长 因素 中科 技进 步 作用 的贡献率 不断提 高 ,七五 ” “ 时期科技 进步 和劳 动生产 率提 高对 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 为 2 .4 , 八五 ” 2 1% 到“ 时期 提 高到 3 .2 2。我 8 9 %_ J 国目前仍处在 经 济增 长方 式 从粗 放 型 向集 3o .2 O 16 .0
我 国就业 弹 性系数 的大 幅度 下 降 , 其原 因是 多 方面 的。
影响就业 弹性系数变化 的因素 主要 有 : 1 技术进 步的作用 .

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逐步减弱,增加就业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而言,扩大就业更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能力下降,明显的标志是就业弹性下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3%,就业增长率为3.0%,就业弹性系数为0.322,在九十年代前期GDP年均增长率为12%,就业增长率为1.2%,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0.1,二十世纪末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3%,就业增长率为0.9%,就业弹性系数为0.1,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的联系被大大削弱。

原因何在?本文将利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及数量分析工具对就业的相关促进因素作一些探讨。

通过考察就业形势及相关因素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关于就业的相关理论(一)柯布—道格拉斯产出模型: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理论,产出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投入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

产出函数Y=AKαLβ表明产出的增长必须有总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投入资本的增加或劳动力的增加。

根据单一要素增加,边际产品递减的规律,产出函数中任意要素的单独增长都不可能使产出持续增长。

因此就业的增加不仅与资本投入相关,而且还与劳动者的质量,即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关。

(二)达尔·尼夫的知识经济理论:达尔·尼夫认为:“国内的增长不是由于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加强而引起的,而是通过引入创造新市场的全新技术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服务而实现的。

创造这些技术和服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论是在个人、组织还是国家水平上,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关键”。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结构在调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以物品为基础的增长明显地转向高技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增长。

高技能服务对GNP的贡献率正在增长。

(三)罗默内生模型:罗默1990年提出的内生模型是Q=HαLβ∑Xi1-α-β,Xi为耐用资本设备,i为设备编号,H是致力于最终产品的人力资本、L是劳动力。

就业弹性系数

就业弹性系数

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弹性系数的定义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

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一定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

从就业弹性系数可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比率关系,但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影响就业弹性系数的因素显而易见,就业弹性系数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动态作用。

因此,一般说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越大,就业弹性系数就越高;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越不明显,就业弹性系数就越低。

但同时,就业弹性系数的水平也受到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影响:经济结构对就业弹性系数的影响。

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般会带来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一是产业转型。

当经济结构逐渐脱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资金密集型产业,相同资金带来的劳动就业的增长就会比过去减少。

如果资金相对密集型产业和行业的经济增长高于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或行业,就业弹性就会变小。

二是投资转向。

同样的资本投入,大企业要比中小企业雇用的劳动力少,国有企业要比民营企业雇用的劳动力少。

三是产业发展不足。

如果把19大行业按三次产业分类,可以发现,第一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最低,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

而第三产业各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强,且传统服务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要强于现代服务行业。

四是新旧产业调整。

当一些旧的产业逐渐退出时,必然会造成一些失业。

五是国企改革。

国有集体经济进行改制重组时,会出现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

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弹性系数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从业人员总数。

从公式可以看出,从业人员总数增长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动态作用,并且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自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中 国的 就 业 并 没 有 随
经 济 高速 增 长而ຫໍສະໝຸດ 应 地快 速增 长 。现有 文 献对此 有 两 种 不 同的观 点 。较 早 的一些 文献 一般 认 为 中国经
济 增 长 的就业 弹性 在 下降 或偏 低 。而 近几 年 的文献
大 多数 认 为 , 由于中 国许 多企业 存 在冗 员 , 经济增 长 对 就业 的拉 动 作 用 除 了表 现 为 吸 收 新 就 业 人 口之 外, 还 表现 为 消化 企 业 的 冗 员 , 因此 , 如果 考 虑 冗 员 因素 , 中 国经济 增 长 的就 业 弹 性 并 没 有 下 降 。除 了
关键 词 : 经济增长 ; 就业弹性 ; 制造业 ; 上 市 公 司
中图分类号 : C 8 1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4 5 6 5 ( 2 0 1 3 ) 0 1 — 0 0 6 1— 0 7
Em pl o y me n t El a s t i c i t y o f Ec o no mi c Gr o wt h i n Ch i na
Ke y wo r ds: Ec o no mi c Gr o wt h;El a s t i c i t y o f Empl o y me nt ;Ma n u f a c t ur in g I n d us t y ;Li r s t e d Co mpa n i e s
Li We n x i n g
Abs t r ac t : Ba s e d o n t he d y na mi c e mpl o y me nt e q u a t i o n s o f f ir ms, t h i s pa p e r e s t i ma t e s t h e o u t pu t e l a s t i c i t y o f

中国就业现状及特点以及成因

中国就业现状及特点以及成因

但在市场进程中,就业问题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

中国有近1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人物艰巨。

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政策,不断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

但由于中国事业问题是一种非典型性事业。

其中,结构性失业是主要矛盾,所以,系统分析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将有利于科学地探索解决中国就业问题新方法。

一、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总的来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育才,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左右,同时,农村有2000万左右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样,每年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在2700万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算,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约能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

如果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的话,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900万左右。

那么,至少就会有1600-1700万劳动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

这样,就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劳动力供过于求矛盾始终存在。

2、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技工荒”现象和“民工荒”现象。

所谓的“技工荒”现象,就是关键性技术工人短缺现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现有就业人员中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为32.3%。

技术工人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为3.9%,其中,技师占3.2%,高级技师占0.7%,与当前企业需求的高级技术工人比例的14.1%相比,其中,技师占9.6%,高级技师占4.5%,具有较大的缺口。

所谓的“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普通劳动力的工资太低,劳动条件、社会福利保障太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工资在700元以下的企业,招工比较困难,工资在700-1000元的企业,招工情况一般,而工资水平在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没有问题。

3、城镇失业人数呈增加趋势,真实失业率持续上升据统计,中国城镇失业人数由1990年的383.2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800万人,失业率由1990年的2.5%增加到2003年的4.3%。

从就业弹性看我国的就业问题

从就业弹性看我国的就业问题


表 2 20 -20 0 1 04年间的就业弹性
年份
20 0 1矩 20 0 2正 2 0 矩 03 20 矩 04
总弹性
0 7 .1 4 0 1 .1 8 0 03 .1 0 19 .0
一产弹性
046 6 037 .3 — . 5 032 1 55 0. 5
根据 ( 0 4年田民经济和 社会笈展统计公报》和 ( 0 4年度劳动和社舍保障 20 20 事业发展统计 公报 的数据推算。
从表 l 2 图 1 、表 和 可知,不论 总的来看 还是分 三次 产业来看 ,我 国就业弹性不 断下降。 中国经济增长 的就 业总弹性从 18 年 的 06 下降到 20 年 的 0 1。尤其 91 .2 00 .0 是 1 9 年 以来, 90 这种 下降趋 势更加 明显 。9 年代平 均弹 O
=产弹性
0 4 0 8 —. 6 0 31 019 . 4 042 . 7 Fra bibliotek三产弹性
0. 4 23 040 .9 0. 7 51 0 64 . 6
度的 比值 ,且经济增长 每变化 1 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 U 个
数 量 变 化 的百 分值 。
数据 来源 2 0 -2 0 0 1 0 3年根据 ‘ 中田统计摘要- 20 }的散据推算 ,2 0 年 - 04 04
- .8 03 1
二产弹性
06 0 l 03 6 .4
0 15 . 5
三产弹性
0 56 .6 0 48 .3
070 .3
此外 ,三 次产业 吸纳就 业 的能力不 同 。在 i 9 9 — 7
2 0 年 间,第一产业 的平均就业弹性为 0 0 , 00 . 6 第二产 业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仍需调整,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较弱,这些都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标签: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

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一、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到2007年底,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占GDP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占GDP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占GDP比重为39.1%。

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而服务业相当落后。

在发达国家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一般不超过3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是最大的,一般为65%以上。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还不太合理,第二产业占的比重偏大,而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偏小,产业结构仍有优化的空间。

第一产业由于生产技术管理方面没有通过工业化而得到充分的改造,因而在产业结构上和就业结构上存在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率很低、农业占用劳动力很大等问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5年只有40.3%,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存在也导致了就业结构的调整受到限制。

在就业结构中,有44.8%的劳动力集中在农业领域,所占比重过高,而服务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只有31.4%,表明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很不合理。

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及其对策1

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及其对策1

赖德胜李长安我国就业领域地四大矛盾(一)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地矛盾根据美国地经验,“奥肯法则”描述了经济增长与失业变动地关系,即相对潜在每下降%(后来经济增长率修改为%或%),失业率就会上升一个百分点.这一法则揭示了经济波动与就业市场之间地重要联系,即必须保持持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稳定在某一水平.然而,中国地经验似乎与“奥肯法则”出现了较为明显地冲突.随着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较高地水平,中国地失业现象却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改观.换句话说,经济地快速增长并没有带动相应地就业扩大.这种情况地出现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决策层都引发了较大地争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种观点认为,世纪年代以来我国经挤增长地就业弹性系数显著下降地说法.实际上是由于统计指标测算未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就业体制、就业方式以及历年来地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变化情况,使得就业弹性数值被缩小了.从而也就使得经济增长地实际就业吸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纳能力被人为低估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地关系.一方面,就业是经济增长地派生需求,社会就业机会地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地变化;另一方面,劳动力又是重要地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地重要推动力量.把握好就业与经济增长地数量关系,比较准确地测算经济增长地就业吸纳能力,对于搞好就业规划.制定好就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运用两种不同估算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地就业吸纳能力进行估算地结果都是基本一致地,表明当前经济增长地就业吸纳能力不是万人,而应是每年万人左右.尽管劳动力市场依然呈现供大于求地特征.但劳动力供求地总量矛盾要比通常估计地严重程度有所缓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地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除了~年这五年间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与“奥肯法则”相吻合外,从~年,先是失业率对增长率地变动没反应.后又和增长率地变动同方向变动.故从总体来讲,用“奥肯法则”来分析中国地经济运行情况,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如果利用修正后地失业率指标.即考虑没有登记地城镇失业人员、大量下岗职工中尚未重新就业人员和农村农业劳动力隐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失业人员,从增长率和城镇实际失业率地对比情况来看.两者地变化趋势与“奥肯法则”相符:从到年.当增长率持续下跌地时候.城镇实际失业率持续上升:而在年以后,当增长率持续上升时,城镇实际失业率又持续下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表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地就业弹性在世纪年代处于较高地水平,特别是世纪年代下半期,就业弹性达到了一个高峰,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带动就业增长个百分点.但在“八五”期间,经济增长地就业弹性突然出现了剧烈地下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地弹性几乎下降了倍.这种变化跟世纪年代出现地生育高峰、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直接关系.从世纪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地经济增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地就业弹性就开始出现了持续地下降.“九五”期间就业弹性为,而到了“十一五”期间则下降到. ,降幅达到一半以上.这就说明,从就业总量地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带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就业地能力确实出现丁比较明显地下降.(二)国民经济“重型化”与就业扩大地矛盾中国本来是个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稀缺地国家,但国民经济地重化工业倾向与资本密集型经济地提早到来.恰恰与这种比较优势发生了冲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各种所有制经济地劳动吸纳能力来看也是如此,劳动力市场中表我国不同时期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推算.表国有工业、外资及港澳台工业和其他工业资本劳动比率(万元/人)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地宏观效益研究》,研究报告,年.资本取代劳动地“资本深化”现象十分明显.从表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地资本劳动比率均出现了不断上升地趋势.其中国有经济地资本劳动比率从年地万元人迅速上升到年地万元人,年间上升了倍多:其他经济地资本劳动比率从万元/人上升到. 万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上升了近倍,而外资及港澳台经济地资本劳动比率也从. 万元人上升到. 万元人.上升了差不多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压力增大地矛盾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地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地必然结果.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人城市,是社会“推力”与“拉力”这两种力量同时作用地结果.所谓“推力”是指人口与土地地矛盾日益突出和农村劳动生产率地不断提高,成为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地“推力”.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截至年月日,中国耕地总面积为. 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由年地亩和年地. 亩.逐年减少到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地%.所谓“拉力”是指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人差距地不断扩大.成为吸引农民工流动地巨大“拉力”.据统计,年我国城乡居民收人比超过了. :,收人差距地绝对额高度超过了元.日益扩大地收人差距对农村劳动人口产生了巨大地吸引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目前,我国地城市化进程每年都在以平均%地速度推进.与此同时,每年涌人城镇地农村转移人口大约有万以上.而在城镇内部.每年还有近千万地新增劳动力.另外还有上千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城市化带来地人口转移无疑给本来就紧张地城镇就业带来了更大地压力(见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表年中国城市化率(四)就业难与“技工荒”现象并存在地矛盾从我国地就业状况来看,目前依然没有摆脱低层次劳动密集型地就业格局.大量低素质劳动力地存在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地严重滞后,使我国地就业呈现出典型地结构性失业特征:一方面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地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我国某些地区却面临着严重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技工荒”.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长期地经济高速增长,使得社会经济对技能型人才地需求始终比较旺盛.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个城市地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进行地统计分析表明,即使是在劳动力市场明显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地年第季度,各技术等级地求人倍率职位空缺数与求职者数之比均大于,劳动力需求仍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地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 .然而,我国地技能型人才短缺地现象却长期存在.据统计.当前中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具有相当水平地技能劳动者仅占所有城镇从业人员地%,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地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劳动者地%:而发达国家地这两个比例分别是%以上和%.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不少老企业地核心技术掌握在岁以上地工人手中,技能人才严重“青黄不接”.中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地现状已经无法适应飞速发展地经济社会要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年颁布地《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年)》,到“十一五”期末,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亿人,高级工水平以上地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地比例达到%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地比例达到%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力争到年,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地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即使这个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我国技工短缺地问题也不能得到根本解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增长模式缺陷是产生就业矛盾地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就业领域出现地上述四种主要矛盾.究其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增长模式缺陷引发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之间地失衡.增长模式决定了经济投资地结构,因而增长模式地特点也直接影响到投资结构地选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国是典型地投资推动型经济增长地发展模式.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地贡献率高达%以上.但是,引人关注地是,投资结构地偏差使得高投资增长率在带动经济快速增眭地同时,并没有带动相应地就业增长.这主要表现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结构地分布出现偏差.第三产业向来被认为是吸收劳动力能力最强地领域,但是我国第三产业地发展速度相对迟缓,第三产业投资地滞后成为阻碍就业扩大地主要因素.从表可以看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三产业当中地分配与第三产业地结构优化和调整出现了背离.比如第二产业地固定资产投资所占地比重从年地. %逐年上升至年地%;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三产业地比重却不升反降,从年地. %下降到年地%.八年间下降了个百分点,这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地思路和提法显然不相符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于投资相对不足,我国地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地提高和巩固.从年到年,第三产业对地贡献率出现了比较明显地下降,此后就一直在%左右徘徊.这表明第三产业地发展程度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地水平,也低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左右地水平.结果.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吸纳地劳动力人数不足全部劳动力地一半.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都在%以上.特别需要指出地是,第三产业中地教育、医疗等方面地投资严重不足,不仅减少了这些领域吸纳就业地能力.而且直接影响劳动者素质地提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投资结构地偏差还表现在所有制方面,即投资在国有经济部门和非国有经济部门地不平衡现象虽有所变化,但就业地滞后效应依然存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国有经济一直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主体,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重要地地位.一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地数量逐年减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就业人数也逐年降低.但另一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地比例依然居高不下,而且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地下降速度要小于其就业人口下降地速度.~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地比例从钾%下降到年地. %,仅仅下降了个百分点;而国有经济地就业人员却从占城镇就业人员地%下降到. %,下降幅度达到个百分点.可是,在就业吸纳能力方面,国有经济却大大低于非国有经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地强化增强了国内经济对国外市场地依赖,进而使国内就业直接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地影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非均衡地、城乡分割地增长模式加大了流动人口就业地困难.造成了社会就业地不公平. 我国地经济发展呈现出典型地非均衡性质.总体而言,城镇经济地发展速度要大大高于农村经济地发展速度.城乡差距地拉大必然加速城乡劳动力地流动.但是,与劳动力流动地迫切需要不相适应地是.我国地人口管理制度特别是户籍制度地改革严重滞后,而户籍制度背后隐藏地社会福利歧视与工资歧视一起构成了就业歧视地主要内容.就业不公平不但会损害劳动者地权益,还会加剧劳资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可以兑.就业不公平已成为我国实现就业公平和劳动和谐目标必须尽快消除地重大障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就业工作仍停留在“重数量”阶段,劳动者地教育和培训不但投入不足,结构也失衡.如果说农民工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而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地话,那么大学生就业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三产业地分布(%)难与“技工荒”现象地并存则反映了我国教育体制地缺陷.目前国内地教育分成两条线,一条是教育部门地学科教育,而另一条是劳动部门地职业技能教育.在很多情况下,这两条教育路线“各行其道”,互不交叉,不但浪费了大鲢地教育资源,而且使许多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值得注意地是,地区发展与产业结构布局地不平衡一方面加剧了中心城市地就业难问题,同时也导致了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地区地“技工荒”现象.从我国劳动力素质地区分布来看,呈现出巨大地落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转变增长模式,实施扩大就业地发展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全体劳动者就业权益也是科学发展观地核心内容之一.要做好我国地就业工作,努力克服上述四大矛盾,首先必须坚持就业优先地发展战略.要将“保增长”与“保就业”有机协调起来,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与就业稳步扩大地双重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地核心和前提,其主要内容和措施包括: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尽快实现由投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消费柱动型经济.扩大国内消费不但有益于产业结构地优化,还有利于减轻国内就业对国外经济波动地冲击.可以考虑实行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工资增长相兼容地经济发展模式.使围民经济进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就业增长推动工资增长——工资增长带动消费增长——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增长地良性循环中.坚持发挥劳动力丰富地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型第三产业,通过结构调整来扩大就业.改善投资结构,注重轻重工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地结构调整和优化.要避免国民经济地进一步重型化对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形成更大地挤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决心压缩“高污染、高消耗”地重化工业生产规模将投资更多地用在此类企业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方面.同时注重发展与重化工业有关地现代金融信息服务、后勤保障等第三产业,提高重化工业产业链地就业吸纳能力.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加快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背后地制度性根源就在于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地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地改革要把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地福利保障剥离,还原户籍制度人口登记地基本功能.同时发挥公共财政地“普惠性”特点,使全体劳动者在公平公正地劳动力市场中竞争,实现劳动力配置地最优效率.在注重城乡统筹就业.地区统筹就业是根据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地特点,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地一种就业战略.其目地在于解决劳动力配置地区失衡地现状.其作用在于能有效减少劳动力地跨区流动,同时又能引导大学生就业集中于少数发达大城市地困境,从而缓解少数中心城市特别是东部发达城市地就业压力,提高劳动力配置地效率.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注重扩大就业规模和提高就业质量“两手抓”.随着经济社会地不断发展,在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地同时,必须在提高就业质量方面下大力气.扩大就业、增加劳动就业岗位,不仅仅只是为劳动者找到一份工作,还必须使劳动者职业岗位相对稳定、劳动环境舒适安全、就业保障完善.尽快消除一部分劳动者就业不稳定、工资低下、工作生活环境脏乱差且不安全、缺乏社会保障或者保障不完全地境况.因此,提高就业质量就要求努力提高劳动者就业地稳定性、重视就业环境地改善.做好就业保障工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加大对劳动者地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地关键.辩证看待当前大学扩招引发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外地经验证明,印度和美国虽然在世纪六七十年代都遭遇过大学生就业难和过度教育等问题.但最后都成功地将这种暂时地人才压力转化成了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地动力,这是在网络经济时期印度成为软件强国、美国成为互联网经济领头羊地重要原因.因此,注重人才储备、强化创业和创新意识,加大财政金融致策地扶持力度,有利于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地建设,也能有效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对外经祷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自《经济学动态》年第期)。

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摘要: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出口产业的打击,使就业受到很大影响。

在消费不足、储蓄过度的情况下,投资只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短期的拉动效应。

一旦扩大内需的投资结束了,产能过剩、需求不振的局面就可能再次出现,经济就有可能再次掉下来。

当前形势需要我们把政策重点尽快调整到以内需为主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轨道上来,主要依靠城市化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带动。

这应当是一个长期任务,而不应是权宜之计。

关键词:国际经济危机扩大内需就业增长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出口产业的打击。

由于我国出口产业劳动密集度高,这种打击对就业的影响很大。

当前,虽然扩大内需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果已经显现,增长速度正在回升,但一方面,由于这种回升主要还是投资拉动的结果,增长的可持续性仍然是不确定的;另一方面,目前的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仍然乏力。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具有长期效果的扩大内需政策和积极的扩大就业政策。

在当前,就业目标应当优先于增长目标。

并非有增长就有就业。

宁要较低增长率情况下实实在在的就业增长,不要高增长低就业。

1 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中国在过去一个时期,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最主要带动因素有两个,即城市化和出口的超高速增长。

城市化进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显著加快,其中在1995-20XX年期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在整个改革时期保持了年均24%的高增长(按现价美元计算),其中在20XX~20XX年期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上升到%,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

这两个带动因素创造了大量的GDP和新增就业机会。

但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

我国的出口额由过去每年增长20%以上,今年1~7月份转变为猛降22%(与去年同期相比)。

全球经济危机还未见底,真正恢复很可能需要5到10年时间。

特别是美国要从超消费调整到正常消费和储蓄,意味着今后若干年美国消费市场是停滞或收缩的。

解读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解读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解读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2006-12-7[摘要]奥肯定律反映的是一种趋势性的普遍规律,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对就业弹性不仅要看到表面数字的变化,还应分析引起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一、什么是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促进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前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也一直引人关注。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这种关系最常用的指标。

所谓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地就业增长的百分点。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在3%的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

无论发达国家的经验,还是我国五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都基本上支持经济增长与失业率这种负相关的变动关系。

奥肯定律反映的是一种趋势性的普遍规律,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对就业弹性不仅要看到表面数字的变化,还应分析引起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二、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互动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1、近20年来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动表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7%、79%、120%和83%。

与此同时,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加,但增长速度却呈下降趋势,从而就业弹性系数也不断下降(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 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年份GDP增长率从业人员增长率弹性系数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数据推算注:1990年数据由于根据普查数据调整与此前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故只计算“七五”前四年。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效应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效应

人 员 9 0万 人 , 岗失业 人 员再 就业 7 下
5 0 人 , 中帮 助 “0 0 人 员再就 1万 其 45 ”
业 1 0万 人 , 3 分别 达到全 年 目标 任务
的 18 0 %、12 0 %和 l0 3 %;
“六五 ”时期 ,我 国 G P增 长 D
率 平均 提高 一个百分 点 , 能够 推动就
投 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 却无法
与 非 国有部 门相 比。 我 国经济转 轨 在 时期 , 经济 比重及 投资份额越大 , 国有 全 社会 的就 业增 加就 越 困难 。 而非 国 有 经 济 特 别 是 私营 和 个体 经 济 正 处
于成 长时期 , 一般不存在 冗员包袱 , 它
主要 场所 ,近年 的增 长速 度也 较快 ,
城镇 日 紧张的就业 问题 。 益
2 、第 二产 业特 别 是制 造业 由于 结构 性供 大于 求 , 使 传统 产业 部 门 致 的 失业 下 岗人数 大增 。 加之 行业 科技 水 平的提 高 , 得改 造 后的 企业 和新 使
例为 2 1, 6: 9 这和 发达 国家 的平均 比 例 水平 7: 2相 比较 差距太 远 。
业增加 0 3% 左 右 ,“ 五” 时期 , .5 九
被称 为 “ 奥肯定 律”的经验定 律 。 据 对 美国经验 研究显 示 , 当经济增 长率
高于 2 2 %时 , .5 经济增 长率每 增 加一 个 百分 点 , 业率就 会下 降半个百 分 失
是近 几 年 的高 增 长均 伴 随 着 失业 率
C。 E
中 国”N 油 C U工 5 T E A E 和 N Y 6 R L石 H A 化 T 札 ! D LD R

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的实证研究

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的实证研究

20 0 8年是一个 多灾多难 的年份 ,美 国经济危机 已经波及到 了 全球 , 对于中国的 出口企业更是带来严峻的挑战。根据 中国海关统 计 的最新数据 ,0 8年 1 6月中国出 口金额 6 6 .3亿 美元 , 比 20 — 6 36 同 增长 2 .7 , 18 % 比上 年 同 期增 速 下 降 56 . 8个 百 分 点 。 一 直 以来 经 济 增长 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也一直 引人关注。经济增长 的就业弹性 系数 是衡量这种关系最常用的指标。所谓就业弹性系数 是指就业增长速 度 与 经济 增 长 速 度 的 比值 , 经 济 增 长 1个 百 分 点 , 应 地 就 业 增 即 相 长的百分点。美国经济学 家奥肯经过 实证研 究发现, 3 在 %的 GD P 增长基础上 , P增长速度每提高 2个百分点 , GD 失业率便下 降 1个 百分点 ; 反之 , DP每下降 1个百分点 , G 失业 率便上升 1个百分点。 本 文从 1 8 — 9 5及 2 0 — 0 6两个 阶段对 比结果来 揭示 中国 9 1 18 0 0 20 经济结构化调 整对就业率 的影响。
3 就 业 弹 性 是 否 还 有 上 升 的 空 间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提高就业容量的关键。当前就业 已经成 为关系我国改革和稳定 的 解 于增加就业机会 , 而扩大就业的原 动力在于经 济增 长。但是否能够 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 良性互动 , 取决 于对经济增 长方式的 还
财 税 金 融 毽
经 济增 长与就业弹性 的实证研 究
王巍 ( 中南大 学数学 科学与 计算 技术学院)
摘要 :改革开放 到 2 0 0 8年 走过 了整整 3 0年 ,O年 中国经济 的宏 观调 3
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影响我 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主要因素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分析及政策启示_协整分析By_gnksguybb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分析及政策启示_协整分析By_gnksguybb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分析及政策启示_协整分析
论文导读::国内还在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向过热。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分析及政策启示。
论文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弹性,协整分析
一、引言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计算,1978-2009年年均GDP增长率达到9.89%,而就业的增长率只有2.16%,近几年来更是持续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的局面。经济的快速增长却伴随着就业增长的瓶颈,这就引起了大家的思考,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就业增长吗?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1980
7.8
3.26
1983
10.9
2.52
0.23
0.25
2000
8.4
0.97
9.1
3.59
0.4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98
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增长越快,越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1962)通过研究美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得出奥肯定律:△u=-0.5(y-2.25),当经济实际增长率高于自然增长率一个百分点时,失业率将下降0.5个百分点。这个定律经常在经济学文献中被提及或引用。William Seyfried(2004)选取1990-2003年美国十个州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的数据,通过函数分析,得出经济增长对促进就业具有短期效应。邓志旺,蔡晓帆协整分析,郑棣华等(2002)分析了中国1985-1994年的就业弹性,认为就业弹性系数只是稍有震荡,整体上变化不大,从而认为经济增长可以拉动就业的进一步增长,所谓中国的“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的矛盾并不存在。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关系探析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关系探析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关系探析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1-000-02摘要按照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存在对称性。

但文章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表现出了非对称性,故文章就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在中国的非对称性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得出解决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对称性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增长非对称性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按照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在理论上存在对称性。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奥肯在分析美国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发现:在经济增长高于3%时,经济增长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失业率下降0.5个百分点。

但我国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增长迅速,而就业增长率却比较低。

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一些相关关系,主要就二者之间呈非对称性关系的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关性的理论分析就业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

在新古典学派看来,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两种,凯恩斯则认为,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失业,即非自愿性失业。

所谓非自愿性失业,是指由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足,以致不足以使生产吸收愿意工作的人去工作而造成的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的失业。

在他看来,社会有效需求不是导致当时失业的重要原因。

凯恩斯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仅靠市场本身是无法完成的,需要通过国家对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

即通过宏观调控,刺激投资,增加消费,以实现充分就业。

为了扩大消费和投资,凯恩斯提出了很多措施,如通过租税,有效地进行收入再分配;设置各种社会保险和救济,增加消费;提高投资引诱,增加投资与就业,使社会工资总额有所增加等等。

而且他进一步提出主要途径是增加投资量。

此外,凯恩斯还认为,社会分配不公,也是导致不能充分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变与就业增长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变与就业增长分析
为4 . 1 %, 自2 0 1 0 年来一 直维持 不变 , 而2 0 1 0 年、 2 0 1 1
具体从发展的年份进行分析 , 1 9 8 1 —1 9 8 5 年, C D P
年均增长 1 0 . 7 8 %, 每增长 l % 带来就业人数增加为 1 3 9 万
人, 1 9 8 6 -1 9 8 9 年, G D P 年均增长率为8 . 9 5 %, 每增长 1 % 带来就业人数增加为1 5 2 . 4 万人。我们看到, 虽然八十年 代的前五年经济增长快, 但是就业弹性并不是最大的,
根据以上公式 , 我们对 1 9 8 0 -2 0 0 7 年的就业弹性
数据进行分析 , 得出以下结论 :
第一, 2 0 世纪8 O 年代至今 , 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 总体呈下降趋势 , 尤其是2 0 世纪9 0 年代之后 , 就业弹 性系数大幅下降。
济增长中, 银行、 地产等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通 过拥有资本和资源实现规模迅速的增长与扩张, 对劳 动力的需求减少。 在全国范围来看, 2 0 1 2 年年末登记的城镇失业率
及营业收入都开始回 升, 但是企业在岗职工人数却没有
相应增长。杭州市工商联开展了相关调查, 调查对象包
括建筑业 、 商贸业 、 传统制造业等行业的6 0 余家企业,
这些企业2 0 1 2 年比2 0 1 1 年产值增长的占4 2 . 8 6 %, 但是 在岗职工人数下降的占2 0 %, 尤其是职工人数增长的
2 7
中共 桂林 市委党 校 学报 第 1 3 卷第 2 期 经济理论 2 0 1 3 年 6 月
业弹性大幅下降, 每l %的 增长带来就业人数增加额只有 5 l 万人, 就业弹 性比 上世纪九十年代下降几乎一半。

从就业弹性系数来看我国的就业增长

从就业弹性系数来看我国的就业增长

业 增长率 , 通过计算得到就业弹性 H。)
建立如下模 型 :
h m =c +c t 3 s l 2 +ct
2 、估 计 过程
运用 L s估计结果 为:
HS =0 4 8 M . l 8—0 0 4 . 2 8★ t . 0 4★t +0 0 0 ' 2
所估计的各个参数都显著通过 了 t 检验 , 拟和度 R =
0 9 , 以看 出估计结果 比较好 。 .8可
度的比值 。我们认为在就业弹性 系数一定 的情况下 , 经济 增长 率越 高, 就业增长率就越高 ; 或者说就业率越 高 , 对经 济增 长的贡献就越大。在经济增 长率一定 的情况下 , 就业 弹性 系数越高 , 就业增长率就越高 , 否则 , 就业弹性系数降 低, 较高的经济增长 率也不一定带来高 的就业增长率。
《 中国经济前景分析 一 0 2 20 年春季报告》。 )
和城镇 失业人 口两类群体 。另外我 国就业统计体系之外 , 也存在隐性 就业现象 , 如非劳动年龄人 口就业 、 动适龄 劳 人 口内各种灵活就业形 式 以及第 二职业等 。非正规就业 的增长 , 我们所说的非正规 部门与国际劳工统计 大会 的定 义不同 , 我们所谓的非正规就业并不 一定 是指在家庭企业 就业 , 而是指所有 不被《 劳动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和工商管 理局的登记包括在 内的就业 。非 正规就业具有 进入成本 低、 市场化程度高和就业形 式灵活等特点 , 特别适于在二 元经济转换过程 中创造就业。 目前在很多发展 中国家 , 非 正规就业 占到城镇就业 的 4 % 以上 。 0 即使在发达国家 , 近 年来政府也注意到“ l 临时性就业 ” 。我国在 19 9 6—2 0 年 01 期间 , 非正规就业 与单位就业 的从业人 员数量之 比从大约 1 4提高到接近 1 2的水平 , : : 可见 , 从一般 的统计数字看 中国就业 , 往往导致人们低估实 际就业增长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李文星2013-04-01 15:05:23 来源:《统计研究》2013年第1期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y)”表示企业当期产出需求冲击(σeit)。

没有包含“非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是由于它可能来自会计调整或投资收益等,这些因素年度之间波动较大,从而会影响我们正确估计就业人数和产出(或营业收入)之间的稳定和长期关系。

由于“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和“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都是年度流量,而就业和总资本都是年末存量,为了一致,我们取资本和就业量的年初值和年末值的平均值作为它们的流量近似值。

由于取样本平均值会减少样本量,因此,我们选取的508家公司的“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和“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实际上都具有连续9年(2000年-2008年)的完整数据。

就业人数由于缺乏2000年数据,因此2001年就业人数用年末存量值代替年度流量值,其他年份的就业量仍然取年初和年末的平均值,并且都取整数值。

除就业人数之外,其余三个变量都经过价格指数调整。

其中,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和工资都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2001年为基期)调整,而工资用CPI(以2001年为基期)调整,这些指数(2001-2009年)都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

而2010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采自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公报。

另外,我们按照Arellano和Bond(1991)的做法,回归时使用的是人均实际工资,由实际工资除以每年的平均就业人数所得。

变量的基本描述性统计量见表1。

四、基本结果和分析动态面板GMM估计可以分为一步GMM和两步GMM估计。

但在经验应用中通常使用一步GMM估计量(Bond,2002),因为两步估计的标准差存在向下偏倚,这种偏倚虽然经过调整后会减小,但会导致两步GMM估计量的近似渐进分布不可靠。

一步广义矩估计(Arellano and Bover,1995;Blundell and Bond,1998)还可以继续分为一步系统矩估计和一步差分广义矩估计。

一步系统GMM估计较一步差分矩估计利用了更多的工具变量,一般而言,前者比后者的估计结果更有效。

由于在不同滞后阶下本文所用一步差分矩估计结果不满足残差二阶不相关的条件,因此,对比系统矩和差分矩的结果没有意义,下面我们都只列出了一步系统矩的估计结果。

动态面板GMM估计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横截面相依性。

若引起横截面相依性的不可观测因素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相关,这会导致有偏估计;如果这些因素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不相关,则导致标准误的有偏估计,也同样引起错误的推断。

为了控制模型很可能存在横截面相依性,我们模型中的时期效应λt可以控制全国统一的货币和财政等经济政策、技术或需求冲击对每个企业就业所产生的影响。

根据我们较短的样本长度和Arellano和Bond(1991)的做法,我们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滞后阶数都为1。

为了比较滞后阶数的选择是否对结果有明显的影响,我们在表3中列出了二阶滞后的回归结果。

同样根据Arellano和Bond(1991)的建议,我们在表2第三列还报告了用“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差分值(dy)代替“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对数值(lny)的回归结果,因为企业可能是遵循“正常成本定价”原则,从而相对于企业潜在产出的需求冲击(本文中体现为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差分值)对企业产品定价没有影响,但强烈影响企业的就业需求(Layard和Nickell,1986)。

如计量模型部分所述,我们模型中的三个解释变量k、w和y可能都是内生的。

按照Arellano和Bond(1991)的做法,我们选择这些变量的滞后值作为它们自己的工具变量。

表2分别列出了动态面板GMM估计中使用的工具及其滞后阶数。

表2的第2列中度量企业需求冲击的变量为“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水平值(lny)。

检验残差自相关的AR(1)、AR(2)统计量对应的p值分别是0.000和0.172,说明我们回归模型残差无自相关的原假设不能拒绝;检验工具联合有效性的萨甘统计量对应的p值0.997,也不能拒绝工具联合有效的原假设,因此,我们选取的工具及其滞后阶数是合适的。

就业人数对数值的一阶滞后值约0.93,在1%的显著性水平显著异于0,这表明了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就业调整具有明显的惰性。

对于产品需求冲击或外部政策冲击,企业并不会立即通过就业调整来应对。

人均实际工资(w)的对数值及其一阶滞后值都显著异于零,根据动态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人均实际工资的长期就业弹性约为-1.16。

工资和就业之间的负相关性与经济理论是一致的:长期而言,职工工资上升会导致企业减少雇佣人数。

另外,在Arellano和Bond(1991)对英国制造业的回归结果中,该弹性系数仅-0.24,而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均实际工资的长期就业弹性系数超过了-1,说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对工资上升比较敏感。

这可能表明,在中国制造业,让企业具有调整职工工资的弹性对于扩大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规定了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如最低工资制高于均衡工资水平时,企业可能会选择减少雇佣量来应对。

企业总资产的对数值及其一阶滞后值也是显著地异于零。

总资产的长期就业弹性系数约为1.05,可能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投资扩张对就业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也说明中国制造业可能并不存在资本代替工人的现象。

但是,在控制了规模扩张的效应后,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增长与企业就业量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这可能反映出面对正向和负向的需求冲击时,企业不是立即对企业就业量进行增加或减少,短期内,企业可能是通过调整职工劳动强度或调整劳动时间来适应冲击。

但在长期,企业会进行投资扩张(或者收缩),从而企业的就业人数相应增加(或减少)。

从回归结果还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的规模或投资的就业弹性显著大于1;而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增长或者说企业产值增长对中国就业水平并无显著的影响,因此,从制造业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并没有下降或者说并不偏低。

这个结论与本文文献回顾中一些研究的结论相似,但立论基础不同。

首先,本文使用的是微观数据。

其次,我们考察的样本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过比较彻底的改制,企业用工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企业内部的隐性失业或冗员问题并不严重,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一个直接的结论。

而与本文结论相似的这些文献是先测算冗员或隐性失业,然后再来估计就业弹性。

另外,从制造业看,我们并不能接受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或偏低的观点。

上述回归结果对应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水平值(lny),而Arellano和Bond (1991)认为主营业务收入的差分值(dy)可能更好地反映了企业的需求冲击。

本文将模型中的lny用dy代替后也进行了回归,结果见表2中第3列。

该列中AR(1)和AR(2)统计量对应的p值说明原模型中的残差无自相关;萨甘统计量对应的p值也说明表明我们不能拒绝工具联合有效性的原假设。

对比表2中第2列和第3列,可以看出,企业总资产的对数值及其一阶滞后值仍然是显著地异于零,该变量的长期就业弹性系数为1.12,与第2列中的结果相差不大。

两列中其余各变量的符号及其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也都基本接近,这说明无论是以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对数值还是差分值对回归结果并没有显著影响,因此,表2第2列中关于企业总资产增长的就业弹性的估计结果是稳健的。

上面的结果都假定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滞后阶数为1,而表3则将滞后阶数设为2。

其中第2和第3列分别对应表2中的第2列和第3列。

从表3中两列的结果来看,就业人数对数值的一阶滞后值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显著异于零,但其二阶滞后值并不显著。

同样,总资产对数值及其一阶滞后值都至少在5%的显著性水平显著,而其二阶滞后值也不显著。

另外一个重要变量人均实际工资对数值及其一阶滞后值都分别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显著异于零,其二阶滞后值仅在10%的显著性水平异于零。

因此,表3中二阶滞后的结果表明,我们表2中各变量选择一阶滞后是合理的。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结论与我们选取的样本有关。

第一,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只是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的一部分,所得结论可能只反映了制造业的就业弹性状况。

第二,本文的样本时间是2001-2008年,这正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上升周期,因此,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也受到这种宏观大环境的影响,从而对本文的结论有影响。

第三,本文用企业就业数据进行回归,结论相对宏观数据更可靠、更直接。

但这种数据忽视了制造业对就业的前向或后向的间接拉动作用。

如企业的服务外包等并未计入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就业人数中,因此,微观数据也有缺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本文的结论。

五、主要结论和含义本文利用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估计了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

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扩张(即企业投资)具有非常显著的就业效应,因此,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来看,我们并不能接受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或偏低的结论。

本文估计时并没有考虑到制造业对就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从而实际的就业弹性系数应该比本文所估计的就业弹性系数更大。

如果考虑到这个因素,可以更有理由相信本文的结论。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的样本只是中国制造业中的部分上市公司,样本期(2001-2008)也正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上升周期,这两个因素都会使得我们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可以进一步拓展的两个方向:一是将制造业进一步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等更细的行业,从而得到更深入的结论;二是可以将中国上市公司中其他行业,如金融保险业、建筑业等等都包含到样本中,从而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参考文献:[1] Okun,Arthur M.Potential GNP:Its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osperity[C].New York:Norton,1970.132-45.[2]Lee,J.The Robustness of Okun's Law: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0(22):331-356.[3]Arellano,M.and Bond S.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Equation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277-297.[4]Rawski,Thomas G.What' 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1(12):298-302.[5]蔡昉,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9): 18-25,74.[6]宋小川.无就业增长与非均衡劳工市场动态学[J].经济研究,2004(7):91-96.[7]蔡昉.中国就业统计的一致性:事实和政策涵义[J].中国人口科学,2004(3):4-12,81.[8]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39-43.[9]简新华,余江.基于冗员的中国就业弹性估计[J].经济研究,2007(6):131-141.[10]王德文,王美艳,陈兰.中国工业的结构调整、效率与劳动配置[J].经济研究,2004(4):41-49.[11]Layard,R,and Nickell,S.J.Unemployment in Britain[J].Economica,1986(53):5121-5169.[12]Nickell,S.J.and Wadhwani,S.Employment determination in British Industry:Investigations Using Micro-Data [DB/OL]. London: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No.320,1989.[13]Bond,S.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A Guide to Micro Data Methods and Practice[DB/OL].London:Department of Economies,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CEMMAP Working Paper CWP09/02,2002.[14]Arellano,M.and Bover,O.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Components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8):29-51.[15]Blundell,R.and Bond,S.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115-143.作者简介:李文星,男,1968年生,湖南省临湘市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