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课件01

合集下载

渔父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渔父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淈其泥而扬其波 餔其糟而歠其醨
屈原: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宁赴湘流
这场对话的结果如何?
渔 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父 不愠不怒,超然豁达
屈 原
Hale Waihona Puke 毅然赴死课堂讨论•屈原毅然赴死的 结局让很多人很 遗憾,你如何看 待屈原的选择? 你更欣赏谁的选 择?
背景资料
身为楚国贵族的屈原,没有安于既得利益,毕生坚持改革的思想,追 求美政。他最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内修法度,举贤 授能,外联齐抗秦。后遭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谗害,被疏远免官; 至楚顷襄王时又被流放到偏僻的沅湘流域。被楚王疏远并流放后,他没有 选择明哲保身,而是继续关心国政,抨击昏聩的当权者。公元前278年春天, 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 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 化中存在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 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 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 择赴死。”
渔 父 《
楚 辞 》
渔父(fǔ) 三闾(lǘ)大夫 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
餔(bū)其糟歠(chuò)其醨(lí)? 物之汶汶 (mén) 鼓枻(yì)而去
可以濯( zhuó )吾足
屈原
渔父
对话
江 边 的 对 话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对话中两人各自持什么观点 ?
渔父:与世推移

《渔父》(正式课件)

《渔父》(正式课件)
思想内涵
深入挖掘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文化背景
了解《渔父》所处的文化背景,分析其对文章的影响和作用。
阅读与欣赏的注意事项
尊重原文
01
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应尊重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要随
意改动或曲解原文。
深入思考
02
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其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不要停
留在表面。
《渔父》课件大纲
REPORTING
• 《渔父》的作者及背景 • 《渔父》的主题内容 • 《渔父》的艺术特色 • 《渔父》的现代意义 • 《渔父》的阅读与欣赏
目录
PART 01
《渔父》的作者及背景REPORT来自NG作者介绍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被誉 为“楚辞”的创始人,他的作品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深厚的爱
国情怀。
屈原生平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之家,早年 受楚王信任,曾任左徒、三闾大 夫等要职。然而,由于遭人陷害 ,屈原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最终投江自尽。
屈原作品
屈原留下了《离骚》、《九歌》 、《天问》等许多不朽诗篇,对
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写作背景
楚国政治黑暗
屈原在楚国政治舞台上,亲眼目睹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腐败,这 成为他创作《渔父》的重要背景。
REPORTING
阅读方法
逐段阅读
按照段落顺序,逐段阅读全文,理解每段的意思 和作用。
重点阅读
重点关注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深入理解其 含义和表达手法。
对比阅读
将《渔父》与其他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欣赏角度
语言艺术
欣赏《渔父》的语言表达,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感受其 独特的文学魅力。

必修五《渔父》精品课件

必修五《渔父》精品课件

淡水河边吊屈原(节录)余光中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洁白 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叹息 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 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你 不过流为先秦一说客 但丁荷马和卫吉的史诗 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 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 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
了解屈原
屈原,名平 ,字原, 战国 时楚国人,我国第一位 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 《九歌》、《天问》等不朽作品。首创“ 骚体诗 ”, 亦称“ 楚辞体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 刘向 辑集的《楚辞》。
疏通字词——第2节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疏通字词——第3节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疏通字词——第4节
渔父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可以濯吾缨 遂去,不复与言
• 水 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 物而公正无私,因此水可作为道的象征。
• 舟 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必是小舟,才能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 钓 意味着耐心、等待,意味着隐者的介于兼济 与独善之间。
读准字音
渔父( fǔ )
枯槁(gǎo)
三闾(lǘ)大夫
淈( gǔ )其泥
餔( bū )其糟 歠( chuò )其 醨( lí )
弹冠(guān)
汶( mén)汶
宁(nìng)赴湘流 皓(hào)皓之白
莞(wǎn)尔而笑
鼓枻( yì )而去 濯( zhuó )吾缨
疏通字词——第1节
屈原既放 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举世皆浊我独清 是以见放

最新渔父课件(1)ppt

最新渔父课件(1)ppt

背景介绍
屈原是一位正直、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而且为实现自 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年轻时受怀王高 度信任,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后来 上官大夫进谗,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 以后,楚国内政外交发生了一系列问题,屈 原屡谏不听,反而多次被流放。顷襄王二十 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眼看祖国灭亡, 悲愤交加。《渔父》就是楚国即将被灭亡, 屈原被流放,他的政治理想完全破灭,处于 困恶之境中产生的。
概括第二段内容
渔父诚之
音节助词
② 新沐者、新浴者
刚刚 洗头 洗澡
③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 之汶汶者乎? 安:怎么 以:用、让。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第3段翻译:
屈原回答说:“我听 说刚洗过头的人要弹去帽 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 人要抖净身上的衣服,怎 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子, 去蒙受外物的玷污呢?我 宁可投入那湘江水中,葬 身于鱼腹之中。怎么能让 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 俗尘埃的玷污呢?”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 的杰出人物,他们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 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 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 巨大影响。
课堂讨论:
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 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 选择。屈原,司马迁,渔父面临困顿,选 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
弹冠 guān 汶汶 ménmén 皓皓 hàohào 莞尔 wǎn 鼓枻 yì 濯我足 zhuó
疏通全文内容,掌 握重点文言现象, 同时概括出各段的 内容。
第1段重点字词:
① 屈原既放
“已经”,或“以后”
② 行吟(于)泽畔。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③ 颜色憔悴 ④ 形容枯槁 ⑤ 何故至于斯 ⑥ 举世 ⑦ 是以见放

《渔父》屈原 ppt

《渔父》屈原 ppt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 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 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 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 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 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 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 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 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 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 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 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 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 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 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 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 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 渔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 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 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 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 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 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 滞於物,而能与世推 移。世人皆浊,何不 淈其泥而扬其波?众 人皆醉,何不哺其糟 而歠其醨?何故深思 高举,自令放为?」
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卫灵公》)坚 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 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 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 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 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 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 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 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 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 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 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 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渔父》ppt课件

《渔父》ppt课件

其一,文题是“ 渔父”; 其二,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 推移,随遇而安的隐士。他 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在 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 节操。他的形象令人仰慕。
课堂讨论
为什么要以“渔父”为题?
①线索作用,本文由三次对话构成,都 是渔父主动发问,他的问话贯穿了全文。
②对比、衬托作用,两者的形象特征与 处世态度明显对立。
课堂讨论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概括屈原和渔父的形 象特征以及他的处世态度。 屈原和渔父谁是主角?
为什么要以“渔父”为题?
文章通过何种手法把作者自己内心的矛 盾和挣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屈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昂扬、傲然之气,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同时还包含着一种 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不随波逐流,不苟合;显示了他的 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 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阅读理解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渔父道: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 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世上的人都混 浊,你何不也一起扬泥荡波?所有人都醉了, 你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 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 呢?
渔父
课文导入
生与死并不重要,重 要的是生与死的价值。
让我们来看看屈原 是如何选择的?
清代陈洪绶《屈子行吟图》
知识简介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战 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体” 创始人。屈原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 夫等职,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 改良内政,联齐抗秦。起初他颇受楚 怀王信任,但怀王听信谗言,怒疏屈 原,流放汉北。顷襄王即位后,屈原 继续受到迫害,被放逐到江南。公元 前278年,秦灭楚,屈原虽有心报国, 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同年 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

渔父_1-课件

渔父_1-课件

第4段重点字词
渔父莞尔而笑: 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 敲打(名作动) 翁听了微笑起来, 敲着他的船桨离开,一边 走一边唱:“沧浪的水啊 清又清,可以洗一洗啊我 的头巾。沧浪的水啊浊又 浊啊,可以洗一洗啊我的 双脚。”他离开了,不再 与屈原说话。
文本解读 之名句赏析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 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 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 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 铺垫。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 谁?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 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 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 衬托的作用。
简介屈原的影响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 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 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 “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 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 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 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诵读课文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 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返回首页
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 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 的人格?
2.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 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 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 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 这一形象?

《渔 父》课件

《渔 父》课件
两千三百多年前,你奋身一跃 成清流,上游一直到下游 江水浩浩因你而清浏 非沧浪之水濯你,是你 明矾如砥,镇净沧浪 听,鼓声捣耳,千楫如梳 像是争先要将你抢救 你却永远在我们前头 不懈的背影高冠巍巍 为我们引路,引渡
——他,就是屈原
渔 屈父

------
学习目标:
1.梳理并掌握古今异义的词及被动句式。
——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 山水田园之乐?
——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 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 抱负?
分享看法:
自由是渔父的追求,《史记》是司马 迁的希望,楚国是屈原的精神支柱。当故国 的大厦已倾,屈原的精神颓然而废,死亡是 他不屈的最好告白,是他维护生命尊严的最 佳方式。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二、屈原和渔父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屈原铸造了民族的脊梁, 渔父繁衍了华夏的文明。
屈原的《离骚》 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
2.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塑造人物形象的 方法。
3 .理解《渔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自主学习,对预习不理解之处 质疑。
三、掌握被动句式
1、回忆学过的被告动句及构成方式。
不拘于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由“于”引 导
褫职留工。
动词本身有被动的意思
2、找出本文中的被告动句并说说其及构成方式。
屈原既放
动词本身有被动的意思
圣人不凝滞于物 是以见放
由“于”引 语言来概括 。
分析屈原渔父的形象,归纳总结塑 造人物的方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 回答。
屈原:
执著,坚持理想,洁身自好; 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 碎,不为瓦全。
渔父:
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 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 然物外。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渔父》ppt课件1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渔父》ppt课件1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
渔父 唐.张志和
如画的河面
西塞山渔翁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归的渔翁
西塞山渔翁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16岁,写折 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 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 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 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 活,以至常年不回家。
渔歌两首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父 唐.张志和
“蒙面”的渔翁
西山渔翁
渔翁夜傍 西宿岩,晓汲 清燃湘 。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一声乃 。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 云相。逐
奇趣的写法
西山渔翁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
多余的两句?
西山渔翁
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渔翁
西塞山渔翁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 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世人那得识深意, 此翁取适非取鱼。
你更喜欢哪个渔翁?
心灵净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古代诗歌体裁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 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 战国时楚国, 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 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 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 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 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 就用“ 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 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 骚体诗。 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 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 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 民歌的基础上 四言为主的体制 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 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 散文的笔法 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 较自由,多用“ 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 抒情成 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 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 诗歌形式的 浪漫色彩 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 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 衬托的手法 主要通过屈 的手法, 文章采用了对比 衬托的手法,主要通过屈 渔父的问与答 表现了两种对立 的问与答, 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 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 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 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 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 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 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 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也不愿“ 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 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 出于公正 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 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 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 接受宫刑。 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接受宫刑
四、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 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 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 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渔父的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道家思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 隐者形象 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 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 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 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 屈原来讲 对比、衬托的作用 的作用。 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⑵《报任安书》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 报任安书》 渔父》 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 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 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 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 书信的形式 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 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 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 而文采不表于后” 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 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 内心充满了矛盾。 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三、问题探讨: 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 、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 的人格? 的人格?
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 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 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 生活中的强者, 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 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 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 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 的形象。 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 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 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为玉碎 的伟大人格。 的伟大人格。
五、文言知识整理: 文言知识整理:
通假字 渔父: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颜色憔悴(颜色 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 形容枯槁(形容 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 和性质加以描述) 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 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 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 止流动,不灵活; 凝聚) 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 何故深思高举( 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高举起) 高举起)
司马迁隐忍苟活,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 隐忍苟活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 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 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 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史记》 草创未就 会遭此祸, 草创未就, 《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 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 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 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 个以死明志, 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 影响。 影响。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屈原 投江自尽 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 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 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对屈原的纪念。 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 年 屈原还被列为世界 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 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渔父》采用寓言对 渔父》采用寓言对 的形式, 话体的形式 话体的形式,假托渔 父与屈原一次相遇。 父与屈原一次相遇。 通过两人的对话 对话,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 思想交锋, 开思想交锋,把屈原 内心的矛盾斗争 斗争外化 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 出来, 出来,真实地反映了 屈原的思想, 屈原的思想,表现了 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2)被动句 被动句
是以见 是以见放
六、深入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 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 已经形成了一种独 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 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 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 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 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 渔父》 庄子的《 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 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 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 杨慎《 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 杨慎 临江仙》 ,读到了“ 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江雪》 。 柳宗元《 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请你查阅相关资料, 渔父”意象进行 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 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
以: 介词,因为) 是以见放 (介词,因为) 安能以 介词, 安能以身之察察 (介词,拿、用) 介词,表目的,用来) 可以濯吾缨 (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 行吟 于 泽畔 不复与(之 言 ②不复与 之)言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介词宾语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 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伟大人格。 的伟大人格。 3、背诵全文
一、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 末期楚 屈原,战国末期楚 杰出的政治家 国人,杰出的政治家 爱国诗人。名平, 和爱国诗人。名平, 字原,丹阳(今湖北秭 字原,丹阳 今湖北秭 归)人。屈原的作品计 人 离骚》 有《离骚》、《天 九歌》 篇 、 问》、《九歌》(11篇)、 《九章》(9篇)、《招 九章》 篇 、 魂》,凡23篇。 篇
二、梳理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及渔 段 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 父的问话,展开一场思想交锋。 父的问话,展开一场思想交锋。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2、3段)是文章的主体。 、 段 是文章的主体。 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的思想的信徒。 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的思想的信徒。渔父所取的人生哲 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 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这是一场重大的人 生哲学论辩,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 生哲学论辩,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屈原以其坚 定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宁为玉碎、 的伟大人格。 定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4段)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 段 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 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 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 韵和意境。 渔父》 韵和意境。《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 作为对比和衬托 还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对比和衬托, 格,作为对比和衬托,还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