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_法律有情无情
法律无情的反方辩论案例(3篇)
第1篇正方立场:法律无情反方立场:法律并非无情,人情可依一、引言在现代社会,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其严肃性和权威性不容置疑。
然而,正方认为法律无情,强调法律的刚性和不可动摇性。
反方则认为法律并非无情,人情可以成为法律的补充和延伸。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辩论,阐述反方观点。
二、法律的人情温度1. 法律的普遍性与公平性:法律的确具有普遍性和公平性,但这也意味着法律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不会考虑到个体的特殊情况。
然而,法律并非无情,它的人情温度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上。
例如,我国《劳动法》对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体现了法律对人的关怀。
2. 法律的人性化调整: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也在不断进行人性化调整。
以我国《婚姻法》为例,近年来对离婚冷静期的规定,既考虑了夫妻双方的感情,又保障了妇女儿童的权益,体现了法律的人情温度。
3. 法律的宽容与人性化执法: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往往会根据具体情况,对违法行为进行宽容处理,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例如,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时,执法人员会根据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当事人的态度等因素,决定是否给予行政处罚。
三、人情与法律的平衡1. 人情与法律的相互制约:人情与法律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关系。
在处理问题时,既要考虑法律的规定,也要考虑人情因素。
例如,在处理家庭纠纷时,既要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要尊重当事人的感情。
2. 人情与法律的辩证统一: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法律问题都涉及人情因素。
法律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需要辩证地看待人情与法律的关系,既不能完全忽视人情,也不能让法律失去严肃性。
3. 法律与情理的结合:在我国,法律与情理的结合尤为明显。
法律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
例如,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宽大处理,体现了法律与情理的结合。
四、结论综上所述,法律并非无情,人情可以成为法律的补充和延伸。
在处理法律问题时,既要坚持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要充分考虑人情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辩论赛法律有情无情精编版
辩论赛法律有情无情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0法律有情的辩词/法律无情的辩词全文(原创)管理提醒: () ()辩手的自我介绍:(正方一辩)法律之网是有情的编织,故我方认为法律有情。
(正方二辩)中国现在正在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正需要法律有情。
(正方三辩)依法治国,法律有情,社会才能更和平。
(正方四辩)一位不知名的圣曾说过:“法律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反方一辩)法律无情,是手托天平的正义。
(反方二辩)法律无情,是高举利剑的威严。
(反方三辩)法律无情,是播洒人间的正义。
(反方四辩)法律无情,是蕴涵智慧的理性。
故我方认为法律无情,谢谢大家!开篇陈词(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方观点是法律有情。
辞海说到: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的制定是以统治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而公正的法律是为维护社会中大多数人而制定利益的。
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将国家之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法律的本质在于永恒、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
而情是指大众之情、天地之情。
情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法律是人定的,不可避免的掺杂着人的感情因素,而且法律的内容符合人民的符合社会民众的普遍心理,人们在法律的保护下免受非正义的侵犯。
因此,我们制定的法律是有情的。
法律的根本是公平公正。
他关心的是每一位公民,他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他的公正公平就是博爱。
这就从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每一位公民,这就是法律有情最铁的证据。
法国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曾说过::“当人们在大会上制定一项法律时,他们让人们所提问的,并不是赞成这个提议还是反对,而是这个提议是不是公议。
”这个公议就是他们自己的意志。
显而易见,大哲学家传达出的就是法律是合乎情理的、仁慈的。
法律无情反方的辩论案例(3篇)
第1篇正方立场:法律无情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反方立场:法律无情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一、引言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然而,关于法律是否应保持“无情”,历来存在争议。
正方认为法律无情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而反方则认为法律无情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
以下是反方的辩论案例。
二、论点一:法律无情可能导致社会冷漠与不信任1. 案例: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因法律判决而引发的社会事件,如某些重大冤案。
这些案件的发生,使得公众对法律产生了质疑和不满,认为法律过于冷酷无情,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
2. 分析:法律无情意味着法律在执行过程中不考虑人情、道德等因素,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判决。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法律与道德、人情脱节,使得社会成员在面临困境时,首先想到的是逃避法律制裁,而不是寻求法律帮助。
长此以往,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将受到破坏,社会冷漠现象将愈发严重。
3. 结论:法律无情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因为它可能导致社会冷漠与不信任。
三、论点二:法律无情可能加剧社会矛盾与冲突1. 案例:在一些涉及重大利益的案件中,如经济纠纷、房产纠纷等,法律判决往往偏向于强者,使得弱者感到不公平。
这种情况下,弱者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
2. 分析:法律无情意味着法律在执行过程中不考虑各方利益,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判决。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部分社会成员感到被忽视,从而引发不满情绪。
在利益冲突较为激烈的领域,法律无情更容易加剧社会矛盾与冲突。
3. 结论:法律无情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因为它可能加剧社会矛盾与冲突。
四、论点三:法律无情可能忽视个体差异,导致社会不公1. 案例: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法律条款过于笼统,无法适应个体差异,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在法律面前处于劣势地位。
2. 分析:法律无情意味着法律在执行过程中不考虑个体差异,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判决。
法律无情的辩论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其无情性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将以一起故意杀人案为例,探讨法律无情的本质,以及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作用。
二、案情简介2019年5月,被告人李某因与被害人王某发生纠纷,持刀将王某刺死。
案发后,李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决李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三、辩论双方正方:法律无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反方:法律过于严苛,缺乏人性化四、辩论过程(一)正方观点1. 法律无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任何违法行为都应依法予以严惩,否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公平正义难以实现。
2. 故意杀人罪属于严重犯罪,法律对此类犯罪采取严厉的刑罚,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李某作为凶手,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李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可视为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但法律仍对其判处死刑,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二)反方观点1. 法律过于严苛,缺乏人性化。
故意杀人案中,凶手往往受到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法律应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
2. 李某主动投案,表现了一定的悔罪态度,法律应考虑其悔罪情节,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罚。
3. 死刑作为一种极刑,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巨大的伤害。
在杀人案件中,法律过于严苛,可能导致错杀无辜。
(三)辩论交锋1. 正方认为,法律无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反方则认为,法律过于严苛,缺乏人性化。
双方就此展开激烈辩论。
2. 正方强调,故意杀人罪属于严重犯罪,法律对此类犯罪采取严厉的刑罚,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反方则认为,法律应考虑犯罪嫌疑人的悔罪情节,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罚。
3. 正方认为,李某主动投案,表现了一定的悔罪态度,但故意杀人罪的严重性决定了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反方则认为,法律过于严苛,可能导致错杀无辜。
五、辩论结论经过激烈的辩论,正方认为法律无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反方则认为法律过于严苛,缺乏人性化。
法律有情无情辩论--反方资料--总结整理--合肥中学生辩论赛
一:开篇陈词国家的统治工具什么是法律呢?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开宗名义定义先行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修改并颁布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就如果违背社会良知的恶法范总称当然我们这里的法律指的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良法而是指血腥暴力有辩论的意义了那么什么是无情呢?这里的无情并不是指冷酷残忍,公正的判断。
以及执法者不掺杂个人的思想感情。
从定义就可以看出,性的推理,法律无情是完全成立的。
法律是国家统治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又怎么会谈得上情呢?难道一把斧头也会爱上一个人吗?其次法律具有强制力保证实施,强制本身就具有无情的成分。
如果我们掺杂着个人的情感,顾忌某某人的私情,那么法律就根本无法执行,那么法律又有何用呢?其次:从立法的角度看,马克思认为:“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
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也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法律是一种被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创造的产物”法律是根据社会物质规律决定的,而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
法律不是散文诗,它不会也不能掺杂杂任何感情。
立法者是按理制法,而非依情定律。
我们学过法理学,但从未听过法情学。
合理的法早已存在于客观规律之中,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这就决定了法律无情。
再从执法的角度看。
良好的法律就更需要法律的无情了。
只有法律无情,才能保证法律的公平合理;只有法律无情,才能使执法这不以个人感情的亲疏作为枉法的理由;只有法律无情,执法者才能有合理的分析,公正的判断。
法律是讲证据的,因此,执法者必须排除一切对当事人主观情感的偏见。
用理性用公平去执政执法。
只有这样,才能用法律去惩处真凶,宏扬正义。
试问一下,假如执法者都对自己的亲朋好友网开一面,那法律的公正何在?社会的安定何在?我们坚信,铁面无私,秉公无情是法律永恒的公理。
正是法律的无情才使人间处处有真情;正是法律的无情,才使有情的社会正常的运行。
从真实的案例也能看出法律无情。
2010年,四平市某洗浴中心工作人员,王某为了救治重病的妈妈,盗走了客人现金,法律并没有因为他的孝心而免予处罚。
辩论法律无情问题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
然而,法律无情这一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引发了许多争议。
本文将以一起盗窃案为例,就法律无情这一议题展开辩论,探讨法律无情是否合理。
二、辩论双方观点正方:法律无情合理反方:法律无情不合理三、辩论过程(一)正方观点阐述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无情,意味着法律对所有人平等适用,不论贫富贵贱,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种无情的法律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遵守法律,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2. 强化法律权威法律无情,意味着法律不容忍任何违法行为。
这种无情的法律态度,有助于强化法律权威,使人们敬畏法律,自觉遵守法律。
3. 提高犯罪成本法律无情,意味着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这种无情的法律制度,有助于提高犯罪成本,让犯罪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减少犯罪行为。
(二)反方观点阐述1. 忽视人性关怀法律无情,可能导致对犯罪分子的处罚过于严厉,忽视其人性关怀。
这种无情的法律态度,可能使犯罪分子产生绝望心理,甚至导致恶性循环。
2. 不利于犯罪预防法律无情,可能导致犯罪分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不利于犯罪预防。
如果犯罪分子认为法律对他们过于苛刻,他们可能会采取更加隐蔽、恶劣的手段进行犯罪。
3. 社会矛盾加剧法律无情,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法律条款可能过于严苛,使人们在追求法律公正的同时,忽视了法律的灵活性。
(三)辩论交锋1. 正方观点:法律无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对于盗窃等犯罪行为,法律必须无情,以警示他人,维护社会秩序。
反方观点:法律无情可能导致犯罪分子产生绝望心理,不利于犯罪预防。
此外,法律还应关注犯罪分子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因素,以实现人性化执法。
2. 正方观点:法律无情有助于强化法律权威,使人们敬畏法律,自觉遵守法律。
反方观点:法律无情可能导致人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忽视法律的约束力。
此外,法律权威的树立,还需要法律本身的完善和执行力的提高。
法律无情 自由辩论
法律有情,正方立论1.从立法到执法,都有人的参与,人都是有感情的,法与情从源头就相连,每条法律都饱含深情。
2. 法律更多的是温情脉脉的一面:如我国母婴保健法、产品保障法、国家赔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从个人、经济、政治、社会角度对我国人民进行了保护和关爱。
3. 比如说:法律规定,不满十八周岁以及在审判是怀孕的妇女不得判死刑、生病可以监外执行、离婚分财产时照顾困难一方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告诉我们法律是有情的,它展示了人文关怀的光芒。
4. 法律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它的最终目的不是惩戒罪犯,而是达到指引、评价、预测和教育的终极目标。
5. 法律尊重民意,人民的感情影响法院的裁判。
6. 法律越来越人情化,中国倡导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有情符合社会发展。
7. 法律的应用考虑文化习惯、道德风俗,情的因素时时体现。
8. 英美法系判例法,陪审团、法官、律师共同熔铸,裁判结果体现有情。
法律有情,正方提问1. 对方辩友怎么解释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护法》这些有情的法律呢?答:任何法律在制定的时候都是基于客观事实,国家之所以立法保护未成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等,是因为这些人主体存在特殊性,因为群体的特殊性才需要单独立法,这正是法律公平理性的表现。
2. 法律规定,不满十八周岁以及在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得判死刑、生病可以监外执行、离婚分财产时照顾困难一方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告诉我们法律是有情的,它展示了人文关怀的光芒。
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答:这几条并非说明“法律有情”,而是“法律有理”。
有理有度不等于有情。
对孕妇而言,不判处死刑并不是出于犯罪情节的怜悯,而是因为她们肚子里的孩子无罪。
同时,对于75岁以上的老人,法律考虑的是再犯可能性低。
对于未成年人法律考虑到的是改造必要性大,防止未成年人在监狱污浊的环境下受到不良的影响。
法律是讲道理的,在法律的眼中,只有理有可恕,没有情有可原。
否则法理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法律的核心不是法情而是法理呢?3.许霆案、邓玉娇案,之所以改判不都是法院考虑了普罗大众的感情吗?答:我相信绝大多数案件都是以法律为判断依据的,但也不可否认,在一些案件审理中,民意、舆论也会有一定影响。
反方法律无情的辩论案例(3篇)
第1篇正方:法律无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反方:法律并非无情,人性光辉在司法实践中熠熠生辉正方立论: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正方团队在此辩论的议题是“法律无情”,我们认为法律无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我们团队的观点和论据:一、法律无情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1. 法律是社会的规范,具有普遍性和强制力。
法律无情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贵贱,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制裁。
2. 法律无情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规则,不得违法乱纪。
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 法律无情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
法律无情意味着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受害者给予公正的赔偿。
这有助于实现社会公正,让受害者得到应有的救济。
二、法律无情是法律本质的体现1. 法律的本质是规范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无情是法律本质的体现,是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的必然要求。
2. 法律无情是法律权威的体现。
法律无情意味着法律具有绝对的权威,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3. 法律无情是法律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越来越强调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反方立论: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们反方团队认为,法律并非无情,人性光辉在司法实践中熠熠生辉。
以下是我们团队的观点和论据:一、法律并非无情,人性光辉在司法实践中熠熠生辉1. 法律并非绝对无情。
法律在实施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特殊情况给予适当的宽容。
2. 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具有人性光辉。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会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心理、家庭、社会等因素,力求做到公平公正。
3. 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制度体现了法律的人性关怀。
这些制度旨在帮助犯罪分子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二、法律无情并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佳途径1. 法律无情可能导致冤假错案。
在追求法律无情的过程中,可能会忽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2. 法律无情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法律无情辩论赛案例(3篇)
第1篇正方辩题:法律无情反方辩题:法律有温度辩论赛时间: 2023年4月15日辩论赛地点: XX大学法学院辩论厅参赛队伍:正方:1. 队长:李明2. 一辩:张晓晨3. 二辩:王丽娜4. 三辩:刘强5. 四辩:陈思远反方:1. 队长:赵宇2. 一辩:李娜3. 二辩:张伟4. 三辩:孙悦5. 四辩:周舟评委:1. 法学院教授:陈教授2. 法学院副教授:李副教授3. 校辩论队教练:王教练4. 学生代表:李同学辩论赛流程:1. 开场陈词(正方、反方各5分钟)2. 攻辩阶段(正方、反方各15分钟)3. 防辩阶段(正方、反方各15分钟)4. 总结陈词(正方、反方各5分钟)5. 评委点评6. 公布结果正方立论:一辩张晓晨: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正方认为,法律无情。
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基石,其本质是客观、公正、严谨的。
以下是我们的论点: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不因个人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而有所偏袒,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性。
这种公平性是建立在无情的基础上的。
2. 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不论个人意愿如何,都必须遵守。
这种普遍约束力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而权威性正是法律无情的表现。
3. 法律具有强制性。
法律明确规定违反法律将受到相应的处罚,这种强制性使得法律具有威慑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这种威慑力也是法律无情的表现。
二辩王丽娜:首先,法律无情是法律得以执行的保障。
如果法律有情,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可能因为人情、关系等因素而影响法律的公正性。
其次,法律无情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
如果法律有情,那么法律就可能被践踏,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三辩刘强:法律无情并不意味着没有人性。
法律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会考虑到人的情感和需求。
但是,这种考虑并不是法律的本质属性。
法律的本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
如果法律有温度,那么就可能导致法律失去其应有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四辩陈思远:总之,法律无情是法律得以执行、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
法律无情反方的辩论案例(3篇)
第1篇正方立场:法律无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反方立场:法律并非无情,其背后蕴含着人性的光辉一、辩论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人们对法律的公正性和严明性有了更高的期待。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引发了“法律无情”的讨论。
本辩论旨在探讨法律是否无情,以及法律背后所蕴含的正义与人性的光辉。
二、正方论点1. 法律无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它要求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法律的严明性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任何违法行为都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 “无情”的法律才能确保公平,避免人情、关系等因素对司法公正的干扰。
2. 法律无情,有利于法律的权威- 法律的权威性在于其严明性和不可动摇性,如果法律有“情”,那么其权威性将受到质疑。
- 法律的“无情”有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让民众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
3. 法律无情,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法律的“无情”有利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
- 在某些情况下,法律的“无情”是对人性的救赎,例如对重大犯罪分子的严惩。
三、反方论点1. 法律并非无情,其背后蕴含着人性的光辉- 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体现着社会伦理和道德的要求。
- 法律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考虑犯罪嫌疑人的具体情况,体现人文关怀。
- “法律无情”的说法忽视了法律背后的正义与人性的光辉。
2. 法律有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法律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平衡法律的严明性和人情味,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 对于一些轻微违法行为,可以通过调解、教育等方式解决,体现法律的宽容性。
- “法律有情”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3. 法律有情,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改造- 法律的目的不仅是惩罚犯罪,更是教育改造犯罪分子,使其重新回归社会。
- 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改造,需要关注其心理和生理需求,给予适当的关怀和支持。
- “法律有情”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恢复,提高改造效果。
法律无情案例及辩论(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高空抛物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典型的高空抛物案件,旨在通过分析案件细节,探讨法律在处理此类事件时的无情与人性化。
2019年某月某日,某市一小区发生了一起高空抛物事件。
受害人李某在楼下行走时,被从楼上抛下的一个重约10公斤的铁球击中头部,导致重伤。
经调查,铁球系从该小区15楼一住户家中抛下。
经鉴定,李某的伤情构成重伤二级。
事发后,李某将抛物者张某及其家属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100万元。
二、案例分析1. 法律无情:责任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规定:“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张某作为抛物者,依法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法律无情:赔偿金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本案中,李某的伤情构成重伤二级,张某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 法律无情:法律程序本案中,李某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张某及其家属在法定期限内应诉。
法院依法受理案件,并按照法定程序审理。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充分陈述了各自的观点,法院依法作出了判决。
三、辩论1. 辩论观点一:法律无情,保障受害者权益支持者认为,法律在处理高空抛物案件时,应当坚持无情原则,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无情,意味着在侵权责任上,无论抛物者是否具有过错,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样可以有效地震慑潜在的抛物者,降低高空抛物事件的发生率。
2. 辩论观点二:法律应体现人性化,关注受害者心理创伤反对者认为,法律在处理高空抛物案件时,应当体现人性化,关注受害者的心理创伤。
法律无情辩论赛的案例(3篇)
第1篇正方立场:法律应该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理反方立场:法律不应该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理辩论赛题目: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法律是否应该从宽处理?参赛队伍:- 正方:主张从宽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团队- 反方:主张严格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团队辩论赛时间:2023年10月15日辩论赛地点:某大学辩论社活动室辩论赛规则:1. 每方各派三名辩手,正方分别为一辩、二辩、三辩;反方分别为一辩、二辩、三辩。
2. 每方一辩有15分钟的开场陈述时间,二辩有10分钟的质询时间,三辩有15分钟的总结陈词时间。
3. 反方一辩有15分钟的回应时间,二辩有10分钟的质询时间,三辩有15分钟的总结陈词时间。
4. 评委根据各辩手的表现进行评分,最终得分高的团队获胜。
辩论赛流程:一辩陈述(正方)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
今天,我们团队主张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法律应该从宽处理。
以下是我们立场的几个关键点:1. 未成年人认知能力有限: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尚未成熟。
在犯罪时,他们往往无法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2. 教育挽救为主: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应该秉持教育挽救为主的原则。
通过从宽处理,可以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避免一错再错。
3. 社会影响:从宽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如果一味严惩,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引发更多犯罪行为。
二辩质询(反方)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反方二辩。
针对正方的观点,我提出以下质询:1. 认知能力有限,但法律责任不能免除:未成年人虽然认知能力有限,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未成年人犯罪同样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2. 从宽处理可能助长犯罪:如果一味从宽处理,可能会给未成年人传递错误的信息,让他们误以为犯罪成本低,从而助长犯罪行为。
3. 社会影响不能成为从宽处理的理由:社会和谐稳定是法律的最终目标,但法律的实施不能以牺牲法律原则为代价。
法律无情的辩论案例四辩(3篇)
第1篇大家好!我是本次辩论赛的第四位辩手,代表正方队伍进行四辩发言。
在此,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为我们的观点进行最后的捍卫。
首先,请允许我回顾一下整个辩论的过程,总结我们正方队伍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回顾辩论过程自辩论赛开始以来,我们正方队伍始终坚守“法律无情”这一核心观点。
在第一轮交锋中,我们阐述了法律无情的原因,即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在第二轮交锋中,我们以具体案例为依据,论证了法律无情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在第三轮交锋中,我们针对反方提出的法律有情论点进行了反驳,强调了法律的刚性和不可动摇性。
二、总结正方观点1. 法律的公正性: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它要求对所有人在适用时保持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法律无情正是为了确保公正,使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生活。
2. 法律的稳定性:法律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它要求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以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无情意味着法律的稳定,确保了社会的长期稳定。
3. 法律的权威性:法律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它要求人们必须无条件遵守。
法律无情体现了法律的尊严,使人们敬畏法律,自觉遵守。
4. 法律的无情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法律无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使犯罪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深入剖析1. 法律的公正性是法律无情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如腐败、歧视等。
法律无情正是为了消除这些不公平,使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生活。
2. 法律的稳定性是法律无情的重要体现。
法律的稳定性保证了社会的长期稳定,使人们有信心遵守法律。
如果法律朝令夕改,人们将失去遵守法律的信心,社会秩序将受到严重影响。
3. 法律的权威性是法律无情的关键。
法律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使人们敬畏法律,自觉遵守。
如果法律有情,人们将不再敬畏法律,法律的威慑力将大大减弱。
4. 法律的无情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法律无情的环境下,犯罪行为将受到应有的惩罚,公民的合法权益将得到保障。
法律无情辩论赛案例(3篇)
第1篇正方观点:法律无情反方观点:人性关怀辩论赛时间:2023年4月15日辩论赛地点:XX大学法学院报告厅参赛队伍:- 正方:XX大学法学院辩论队- 反方:XX大学法学院辩论队评委团:- 评委1:XX大学法学院教授- 评委2:XX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评委3:XX大学法学院讲师- 评委4:XX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辩论赛流程:1. 开场陈述2. 正方立论3. 反方立论4. 正方质询5. 反方质询6. 交叉质询7. 总结陈词8. 评委点评9. 颁奖一、开场陈述(主持人介绍比赛背景、规则和参赛队伍)正方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正方辩论队将围绕“法律无情”这一主题展开辩论。
我们认为,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工具,其本质是无情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身份地位,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
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们的观点。
反方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正方提出的“法律无情”的观点过于绝对。
我们认为,法律并非无情,而是以人性关怀为基础。
法律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始终以保障人的基本权益为出发点。
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论证我们的观点。
二、正方立论正方二辩:第一,法律的无情体现在其公正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贵贱,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
这种公正性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防止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正方三辩:第二,法律的无情体现在其强制性。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种强制性保证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正方四辩:第三,法律的无情体现在其不可变更性。
法律一旦制定,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这种稳定性保证了法律的连续性和可预测性,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反方立论反方二辩:第一,法律并非无情,而是以人性关怀为基础。
法律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始终以保障人的基本权益为出发点。
例如,刑法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劳动法中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都体现了法律的人性关怀。
法律无情辩论赛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安乐死这一敏感话题逐渐引起公众的关注。
在我国,安乐死尚未合法化,但关于安乐死的讨论却愈发激烈。
为了探讨这一议题,某大学法律辩论社举办了一场关于“法律无情,还是人情有价——关于安乐死的法律争议”的辩论赛。
以下是辩论赛的案例。
二、案例概述案例背景:张某,65岁,患有晚期癌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张某在生前曾多次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安乐死结束自己的生命,减轻病痛。
然而,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安乐死是非法的。
张某的家属在是否为张某实施安乐死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最终决定将这一争议提交法律辩论赛。
辩论双方:正方:主张安乐死合法化,认为法律应尊重患者的生命尊严和选择权。
反方:反对安乐死合法化,认为法律应维护生命至高无上的原则,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三、辩论过程(一)正方立论1. 正方一辩:生命尊严和选择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法律应尊重患者的意愿。
2. 正方二辩:安乐死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符合人道主义精神。
3. 正方三辩:我国已有部分地区试点安乐死,实践证明其可行性,法律应适时调整。
4. 正方四辩: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观点忽视了患者的痛苦,忽视了生命尊严和选择权。
(二)反方立论1. 反方一辩:生命至高无上,法律应维护生命安全,反对安乐死合法化。
2. 反方二辩:安乐死存在伦理道德风险,可能导致滥用,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3. 反方三辩:我国现行法律对安乐死的规定是为了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应轻易改变。
4. 反方四辩:生命尊严和选择权不应凌驾于生命安全之上,法律应维护生命至高无上的原则。
(三)自由辩论正反双方就安乐死的合法性、伦理道德、生命尊严、患者权益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四)总结陈词正方总结陈词:法律应尊重患者的生命尊严和选择权,安乐死合法化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反方总结陈词:法律应维护生命至高无上的原则,反对安乐死合法化,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法律无情的辩论真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某城市,某小区居民张先生和李先生因邻里纠纷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张先生认为,法律无情,维护了公平正义;而李先生则认为,法律过于严苛,忽视了人情世故。
这场辩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们对法律与人情、公平与正义的思考。
二、案情简介张先生和李先生是同一小区的邻居,两家相邻。
近年来,两家因楼道、绿化带等问题产生纠纷。
张先生认为,李先生在楼道内堆放杂物,影响了自己和家人的出行;而李先生则认为,张先生在绿化带内种植花草,影响了小区的整体美观。
双方多次协商无果后,张先生将李先生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决李先生清理楼道内的杂物。
法院审理后认为,张先生的主张符合法律规定,判决李先生在判决生效后三日内清理楼道内的杂物。
三、辩论过程1. 张先生的观点张先生认为,法律无情,维护了公平正义。
他指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本案中,法院判决李先生清理楼道内的杂物,正是法律对公平正义的维护。
如果法律对违法行为不加以制裁,那么社会秩序将陷入混乱,公民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
2. 李先生的观点李先生认为,法律过于严苛,忽视了人情世故。
他强调,邻里之间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在本案中,张先生和李先生之间的纠纷源于生活习惯的差异,而非恶意。
他主张,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充分考虑邻里之间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地追求法律形式上的公平。
3. 双方辩论的焦点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与人情的关系:张先生认为,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石,不能因为人情而放弃法律;李先生则认为,法律应兼顾公平与正义,不能忽视人情世故。
(2)法律的作用:张先生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李先生则认为,法律过于严苛,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3)邻里纠纷的处理:张先生主张,邻里纠纷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李先生则认为,邻里纠纷应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
四、案例分析1. 法律与人情的关系法律与人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辩论赛-法律有情无情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人们行为的规范,是衡量人们行为的准绳,它具有强制性、严肃性、普遍性,更重要的是法律的理性。
我国执法的基本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从法律的制定到实施,都强调了法大于一切的理念。
不管是谁,权多高,位多重,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不管立法者、执法者是否是感性的,面对法律的严肃和威严,也不可能因为私欲、私情去触动法律。
从建国初期的四人帮到现在的陈良宇、文强,都没有逃脱法律的严惩。
因此,从法的惩罚功能、惩罚力度上来讲,可以说法是无情的。
法律作为一种“天下之规度”,作为一种对客观实体的理性反映,作为一种衡量人类行为的工具,它不可能带有感情色彩。
立法要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现实,这是有情的所在,而一旦制定下来,就必须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正体现了法律无情。
在辩论中将法律无情的概念偷换成执法无情,就好办了,因为现在法治喊的这么响,假如执法有情,不就是徇私枉法了吗?法律的无情并不代表他是残酷或者是违背人性,法律的无情代表着他的公正。
法律是公平的化身,是反映大众需要和公众利益的,法律对于那些破坏社会和谐,损坏人民利益的人不讲情面,也绝不留情。
法律与一般的制度不同,法律本身是无情的,它需要的更多是稳定性而不是灵活性,只有稳定的法律才能得到更多的认同,而有个人感情在里面的法律往往实现不了稳定性。
【攻辩问题】1、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作何解释?法律是规范,是准绳,当然无情。
如果在法律面前讲情面,通关系,那法律就不是法律了。
古时候人民就已经意识到法律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法律是理性和客观的产物,执法有情和法律有情是一个概念吗?请对方辩友不要混淆。
3、如果对方说,制定法律的主体是有情的,就问对方辩友,有情的人怎样立出无情的法的?法律在制定中有情就会以情乱法,法律在执行中有情就会徇私枉法。
4如果对方牵扯到法律与道德是一致的这个问题,就说:法律与道德真的一致吗???如果法律有情的话,我们要法律干什么,道德就可以约束我们的行为了。
辩论赛_法律有情无情
0法律有情的辩词/法律无情的辩词全文(原创)管理提醒:(?) ? (?)辩手的自我介绍:(正方一辩)法律之网是有情的编织,故我方认为法律有情。
(正方二辩)中国现在正在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正需要法律有情。
(正方三辩)依法治国,法律有情,社会才能更和平。
(正方四辩)一位不知名的圣曾说过:“法律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反方一辩)法律无情,是手托天平的正义。
(反方二辩)法律无情,是高举利剑的威严。
(反方三辩)法律无情,是播洒人间的正义。
(反方四辩)法律无情,是蕴涵智慧的理性。
故我方认为法律无情,谢谢大家!开篇陈词(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方观点是法律有情。
辞海说到: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的制定是以统治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而公正的法律是为维护社会中大多数人而制定利益的。
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将国家之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法律的本质在于永恒、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
而情是指大众之情、天地之情。
情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法律是人定的,不可避免的掺杂着人的感情因素,而且法律的内容符合人民的符合社会民众的普遍心理,人们在法律的保护下免受非正义的侵犯。
因此,我们制定的法律是有情的。
法律的根本是公平公正。
他关心的是每一位公民,他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他的公正公平就是博爱。
这就从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每一位公民,这就是法律有情最铁的证据。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曾说过::“当人们在大会上制定一项法律时,他们让人们所提问的,并不是赞成这个提议还是反对,而是这个提议是不是公议。
”这个公议就是他们自己的意志。
显而易见,大哲学家传达出的就是法律是合乎情理的、仁慈的。
他不是情感的发生者却饱含情感的因素是情感的载体。
也许有人会问:刑法里,坐牢、死刑是不是无情的一面?但这些并不是法律的唯一的内容,法律更多的是温情脉脉的一面:如我国母婴保健法、产品保障法、国家赔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从个人、经济、政治、社会角度对我国人民进行了保护和关爱。
法律有情无情辩论_反方资料_总结整理_合肥市中学生辩论赛
一:开篇词:的推理,公正的判断。
以与执法者不掺杂个人的思想感情。
从定义就可以看出,法律无情是完全成立的。
法律是国家统治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又怎么会谈得上情呢?难道一把斧头也会爱上一个人吗?其次法律具有强制力保证实施,强制本身就具有无情的成分。
如果我们掺杂着个人的情感,顾忌某某人的私情,那么法律就根本无法执行,那么法律又有何用呢?其次:从立法的角度看,马克思认为:“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
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也不是在创造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法律是一种被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创造的产物〞法律是根据社会物质规律决定的,而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
法律不是散文诗,它不会也不能掺杂杂任何感情。
立法者是按理制法,而非依情定律。
我们学过法理学,但从未听过法情学。
合理的法早已存在于客观规律之中,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这就决定了法律无情。
再从执法的角度看。
良好的法律就更需要法律的无情了。
只有法律无情,才能保证法律的公平合理;只有法律无情,才能使执法这不以个人感情的亲疏作为枉法的理由;只有法律无情,执法者才能有合理的分析,公正的判断。
法律是讲证据的,因此,执法者必须排除一切对当事人主观情感的偏见。
用理性用公平去执政执法。
只有这样,才能用法律去惩办真凶,宏扬正义。
试问一下,假设执法者都对自己的亲朋好友网开一面,那法律的公正何在?社会的安定何在?我们坚信,铁面无私,秉公无情是法律永恒的公理。
正是法律的无情才使人间处处有真情;正是法律的无情,才使有情的社会正常的运行。
从真实的案例也能看出法律无情。
2010年,市某洗浴中心工作人员,王某为了救治重病的妈妈,盗走了客人现金,法律并没有因为他的孝心而免予处分。
|.2003某摩配市场大门的人行道年久失修,市场组织人力对路面整修,却被城管处分5000元。
闹到法院,还是市场败诉。
这不也表达了法律无情吗法律有情,只会让法律成为任人拿捏的橡皮泥,只会让法律成为任人玩弄于手掌之上的玩偶;法律有情,于是有了徇私枉法、黑白颠倒、草菅人命!于是有了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有情的法律是缺钙的法律,是患了软骨病的法律,我们不能要!所以,法律无情,才能使法官在断案时不偏不倚;法律无情,才能更好的维护公平正义;法律无情,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丽!综上所述,我方认为:法律无情!一、二、应对策略:1、法律是由人制定的,掺杂着人的情感,所以法律有情?人制定的东西就一定要有情吗?机器也是人制定的,机器也有情吗?法律需要公正公平,怎么可以掺杂人的情感呢?2、法律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征求人民的意见,表达了对大多数人民的关心,这难道不能表达法律有情吗?法律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工具,它当然需要征求人民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法律有情的辩词/法律无情的辩词全文(原创)管理提醒:(?) ? (?)辩手的自我介绍:(正方一辩)法律之网是有情的编织,故我方认为法律有情。
(正方二辩)中国现在正在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正需要法律有情。
(正方三辩)依法治国,法律有情,社会才能更和平。
(正方四辩)一位不知名的圣曾说过:“法律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反方一辩)法律无情,是手托天平的正义。
(反方二辩)法律无情,是高举利剑的威严。
(反方三辩)法律无情,是播洒人间的正义。
(反方四辩)法律无情,是蕴涵智慧的理性。
故我方认为法律无情,谢谢大家!开篇陈词(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方观点是法律有情。
辞海说到: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的制定是以统治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而公正的法律是为维护社会中大多数人而制定利益的。
正如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将国家之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法律的本质在于永恒、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
而情是指大众之情、天地之情。
情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法律是人定的,不可避免的掺杂着人的感情因素,而且法律的内容符合人民的符合社会民众的普遍心理,人们在法律的保护下免受非正义的侵犯。
因此,我们制定的法律是有情的。
法律的根本是公平公正。
他关心的是每一位公民,他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他的公正公平就是博爱。
这就从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每一位公民,这就是法律有情最铁的证据。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曾说过::“当人们在大会上制定一项法律时,他们让人们所提问的,并不是赞成这个提议还是反对,而是这个提议是不是公议。
”这个公议就是他们自己的意志。
显而易见,大哲学家传达出的就是法律是合乎情理的、仁慈的。
他不是情感的发生者却饱含情感的因素是情感的载体。
也许有人会问:刑法里,坐牢、死刑是不是无情的一面?但这些并不是法律的唯一的内容,法律更多的是温情脉脉的一面:如我国母婴保健法、产品保障法、国家赔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从个人、经济、政治、社会角度对我国人民进行了保护和关爱。
又比如说:法律规定,不满十八周岁以及在审判是怀孕的妇女不得判死刑、生病可以监外执行、离婚分财产时照顾困难一方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告诉我们法律是有情的,它展示了人文关怀的光芒。
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法律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它的最终目的不是惩戒罪犯,而是达到指引、评价、预测和教育的终极目标。
它对罪犯的惩戒符合公平的原则、合乎情理、合乎天地之情。
它查明事实,对违法者合乎情感,合乎大众之情。
在法律有序的海洋中,我们欢快的划着法律的小船,划着由法和情制成的双浆,以法为基,以情为路,驶向更加美好的地方。
所以我方认为,法律有情。
(双方二辩的补充陈词(正方二辩)首先我来回答反方一辩的问题,我们所说的情当然不是私情,更不是滥情,法律是一条准绳,是一种社会准则,它所强调的情是一种公正的情,理智的情。
还有刚才反方一辩的说法未免有些偏颇,我们当然不会让所有犯罪分子都逍遥法外,我们需要用法律去感化他们,去教导他们,使他们浪子回头好,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补充陈词。
第一,从法律的制定上来说,法律是有情,公正的法律是为维护社会中到达多数人利益而制定的,其内容符合社会民众的普遍心理。
其中蕴涵的是公正广泛的情,法律又是人权的体现,不体现人权要求的法律就不是好的法律,西周对刑法的规定有三千条,而隋朝的严刑科律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刑重于民的恶法无一不以灭亡为下场。
而唐初制定的贞观律就对这些恶法做出很大的修改,将隋律中的死罪392条改为70多条,50多条应判绞刑的罪刑也减轻处罚。
正因为这部善法的存在,才有了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
而我国当代法律正是这样,从1988 年到2004年我国对宪法进行了四次修订。
而在2004年的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以及社会保障人身权。
而这在以前在宪法中都未曾提过,而这就说明我国的法律正在朝有情的方向发展。
而且根据宪法制定的消费者权利保护法,教育法,环境法,珍稀动物保护法,这些法律更是从各个方面来保护人民和人民的生活环境。
难道这也是法律无情的表现吗?而且,最令老百姓望而生畏的刑法在其第二条也明确规定了它的任务,其中一项便是,用刑法同一切犯罪行为做斗争,以保护国有财产,集体财产及公民私人财产,保护公民的民主权,人身权及其他权利。
难道这也是法律无情的表现吗?第二从法律对有过之人的处理上,法律就是有情,法律的目的不在于惩治,而在于教育引导给犯案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
所以我们看到,在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有犯罪终止的行为时,可以减轻处罚,在有自首立功的表现后,可以减轻处罚,我国更独创死缓制度,既在被判处死缓2年之内无故意犯罪即可改为无期徒刑。
这些法律的制定都在最大限度内帮助失足的人重新做人,怎能不称之为有情?法律有严肃的一面,但针对的是那些死有余辜,罪大恶极的人。
(时间到)(反方二辩)对方一辩小桥流水,对方二辩大浪淘沙。
但无论是微波还是怒浪都无法带走对方犯下的几点错误。
首先,我方一辩强调,我方的情并不是指冷酷残忍,而是指无情是理性的判断。
那么对方所谓的情是公正的情;理性的情。
请问出自何处呢?我方在辞海中所查的情的定义可不包括这个解释啊!对方是不是在无限的扩大情的概念啊?下面我将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法律的直接作用是确保社会的公正有序。
但社会众生,纷纭复杂;文化水平不等,贫富差距迥异;富者一掷千金,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
这就导致了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不同。
所以需要法律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制度,这就决定了法律在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公正理性无情。
法律作为一种天下之规度、一种对客观实体的理性反映、一种衡量人类行为的工具,其价值就在于公正和公平。
包拯铁面无私,断案公平;执法公正。
所以世人称其为青天,其名流芳百世;为世人所敬仰,更是执法者的楷模。
而那些导致国家灭亡的法,正是因为掺杂了人的感情,从而触怒了人民,那些的东西根本不能称其为法律。
再者,法律的初衷是保障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对少数违法这实施无情的法律制裁。
2003年4月,吴某因自己患有胃出血便在自家的油菜地了种植罂粟,被依法追究起刑事责任。
这不正体现了法律的初衷吗?虽然他并无作奸犯科之意,但他毕竟触犯了法律,依然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法律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吗?显然不是的,它的惩罚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安定安全的环境,从而保障正常的生活秩序。
最后,中国现在强调依法治国。
法律是治国的根本,是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标准。
这就决定了法律必须是理性的、公正的、也就是无情的。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几个案例吧:邱氏夫妇于14年前收养弃婴邱玉儿,但邱玉儿于去年12月份死于交通意外。
司机赔偿邱氏夫妇7万元死亡赔偿金。
邱玉儿的亲生父母孙氏夫妇欲索要这笔赔偿金。
法庭认为:邱氏夫妇的收养违法,死者邱玉儿的7万元死亡赔偿金予以反还孙氏夫妇。
这不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在单位里,李某因升职请客喝酒。
工友张某酒后架车,交通意外死亡。
张某的父母将李某等人告上法庭,以其未对自己的儿子劝酒;未尽照顾之责要其赔偿8千元。
法庭以其没有法律依据驳回原告请求。
这不正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无情吗?法律永远是无情理性的丰碑。
屹立于历史长河中,见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天若有情天亦老,法若有情法无存啊!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法律无情。
盘问阶段(正方三辩)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情理和道理,如果说法律无情的话,那么是不是说法律没有道理可讲呢?(反方二辩)我方并没有说法律没有道理,我方所说的无情是理性的判断,这不正合情理嘛,理嘛,理性的判断。
(正方三辩)请问法律在实施、执行、应用的时候的有情和无情是不是和法律的有情和无情等价呢?(反方一辩)这怎么会等价的呢?对方辩友,请不要混淆视听。
法律在实施、执行、应用的时候的有情是法外开恩。
既然是法外了,怎么还能说是法律有情呢?(正方三辩)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说对待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处理的一些条款,是不是充分体现了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呢?(反方四辩)这正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之处啊!法律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因为青少年的义务与我们成年人是不同的,那所以他享受的权利也是不同的。
这正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义务和权利是对等的,这正论证了我方的观点啊,法律无情!(正方三辩)刚才你提到法律给人民生活提供了安全的环境,这不说明法律对人民有情吗?(反方二辩)这不正体现了法律的无情啊!法律是要保障大多数人的生活安定,对少数违法者实施无情的法律制裁。
如果法律有情,那么他要偏向哪个人的情呢?是你的?我的?还是我们大家的?(反方三辩)《宪法》第二章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不分贫富;不分贵贱。
法律如果有情就必然有所偏爱,那试问又怎么能保证法律的平等呢?(正方二辩)我们当然应该依法办事了。
但是我们知道也公正就是一种博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说法律对每个人都公正,这对大家就是一种博爱。
(反方三辩)2004年,辽宁省共惩处违反贪污人员228人。
其中不乏曾有过巨大的贡献,政绩突出的人。
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这些违法犯罪者都网开一面呢?(正方一辩)因为他犯的罪违反了大多数的利益,所以法律必须要惩罚他啊。
所以不能网开一面啊。
(反方三辩)河南省司法机关领导曾做出过重要批示,决不能一味照顾群众情绪而扭曲判决。
否则群众一不满意就闹。
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降低了法律的权威。
请问对方,被群众情绪所扭曲的法律,它的威严何在呢?(正方二辩)请对方辩友注意:群众之情的情并不是我方所说的情,我方所强调的情是一种理性的情,而群众的情通常具有感性。
(反方三辩)按照对方法律有情的逻辑,执法者是不是要对可怜的人网开一面;对可恨的人罪加一等呢?那样的法律在你们的眼里还是一个公正的法律吗?(正方四辩)首先我们强调的是法律有情,而不是执法有情。
对于可怜的人,我们无须网开一面;而是本着公正公平正义这种基本的法律意识。
而公平、公正正如我方二辩刚才强调就是一种博爱。
双方三辩的攻辩阶段(反方三辩)对方在一辩中提出:你们的情讲的是天地之情。
可是老子说过一句话:叫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畜狗。
请问你们这种天地有情如何解释?(正方三辩)我们说过: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包括情理和道理。
如果说法律无情,那么是不是说法律没有道理可言呢?所以,从这一方来说,法律肯定是有情的。
(反方三辩)法律讲的当然是道理,法律的道理就是无情,公正。
(正方三辩)那么公正就是公平啊,难道不是吗?(反方三辩)对方简直就是把逻辑混乱到了极点。
感性和理性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正方三辩)那么我请问对方,根据《刑法》第67条规定:罪犯在犯案后自首的可以从轻处罚,这是不是情的体现呢?(反方三辩)这当然不是情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