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4def9269b89680202d8250d.png)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将整堂课的教学串连在一些故事情境中,首先我利用教材给出的两个小动物做星星的场景,引导学生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一是复习前一课学的比较数的大小这部分的知识,二也是为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通过两个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也能说出谁做的多,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多的程度,是多一些,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
本节课主要也是要让学生会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教学时我也注意多让学生说,争取做到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例题教完后我没有直接教学试一试,而是出示了另一个情境,让学生再比较一下另外两个相差较大的数,这先让学生体会一下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然后再教学试一试,这样对学生的理解也有一些帮助,在教学完试一试后,就是让学生练习,看看学生掌握的情况。
每出示一题我先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在学生说出答案后,还让学生把其他答案也用今天学过的描述两个数大小关系的词来说一说,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对今天这堂课的掌握情况的反馈。
看学生是否都理解掌握了,通过练习,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可以的,但也有个别学生对那几个词的意思不理解,也不会表述两个数间的关系。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7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7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丨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d3c797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9.png)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7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苏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字的相加和相减,并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加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1.数字多一些、少一些的概念及运算方法;2.数字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数字排列,并询问大家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引导他们思考数字的多少概念。
教学1.数字多一些,少一些将板书上 [ ] + ? = [ ] 的形式,询问学生应该如何填空。
通过展示类似于“6+2=8”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多一些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再利用同样的方法,教授数字少一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数字多得多,少得多将板书上 [ ] + ? = [ ] 的形式,询问学生应该如何填空。
通过展示类似于“8-2=6”的例子,让学生学会数字多得多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再利用同样的方法,教授数字少得多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符的变化。
训练结合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从而加深对数字的理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理性分析,解决问题。
总结总结上述概念及计算方法的异同、特点、操作方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含义与意义。
并且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反思1.教学准备不足本次教学准备的练习题目数量有限,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增加和完善练习题目的数量和难度。
2.课堂管理不完善在课堂上部分学生表现得过于活跃,导致教学进程不能按照原计划顺利展开,需要加强对小学生的课堂管理,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3.教学形式单一本次教学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只采用了板书和口头讲解方式。
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表、幻灯片、游戏、趣味练习等,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兴趣。
总之,本次教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7.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7.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860c4fa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a.png)
《比较数的大小2》教学反思《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在学生已经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
因此,也可以看成是《比较数的大小》的第二课时。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以此来进一步培养数感。
这部分教材是传统数学教科书里没有的,它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也就是“事物的多少总是相对的”,这是本课时的难点,在这节课中,我也没有渗透其内容,学生感受不是很深。
在复习铺垫中,第2题,让学生填上>或<来表示两数的大小关系,然后可以再让学生算式表示的含义,即“()比()大”或“()比()小”,让学生在说含义的过程中,再次体会>和<表示的含义。
例题讲解时,两两比较,并把小动物折的星星排成队伍并一一对应,拿多出来的部分去与原来的作比较,要是多出来的部分比原来的多就是“多得多”,要是多出来的部分比原来的少就是“少得多”,这样做比较直观。
比较小猫和小猴做的星星时,先不出示小猫做的星星,学生通过猜谁做得多,体会“多一些”和“少一些”都是差不多,这样做,效果是比较好的。
在练习中,第二站“果园”,将原题稍作改变。
提示语分为“梨比苹果少”和“梨比苹果少得多”,学生体会此类题目解决的逻辑顺序,即先找出“比40小的数,即18和38”,然后根据“梨比苹果少得多”,再在18和38中,选择18。
之后追问“为什么不选38而选18”,再一次区分“少得多”与“少一些”。
最后的“猜数游戏”,抽象成数,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过高,可以改为同桌二人各写一个数,然后用二人写的这个数用新学习的4个词语中选择合适的来说一说,一位同学先说一句话,另一位同学反过来说一说,这样难度也能降低一点,同时还能保证全班同学都参与学习中。
《少一些、多一些、少得多、多得多》教学反思
![《少一些、多一些、少得多、多得多》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071ebe9f78a6529657d5369.png)
《少一些、多一些、少得多、多得多》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准确描述数之间的大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比较,学会由观察情境图比较话为数的比较。
一开始,我让学生同桌两人比高矮,让学生说说自己比同桌怎么样?然后让一个学生和老师比高矮,学生觉得好奇、有趣,乐意表现自己,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在比高矮的基础上,利用书上红球78个,篮球15个,黄球10个,比多少的有趣情境,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主动迁移,轻松自然的学习用“少一些、多一些、少得多、多得多”描述两数关系,同时学生还会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使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和经验得到了升华。
最后学习完新知识,我让学生想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你所观察到的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学生兴趣盎然,话题一下子就像放水的闸门,滔滔不绝的说开了,他们说的那么正确而有序。
对于课后练习,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题时,很轻松地完成了,而且表达相当准确!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利用已学的知识说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感到数学的乐趣。
大部分学生课堂表现积极、活跃,个别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指导。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7ece95daf1ffc4fff47ac0e.png)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孩子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学,让孩子会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
本节课一开始我设计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3个大小不一的物体——篮球、排球、网球进行比较大小,并引导孩子们说明白:篮球比排球(大)、篮球也比网球(大),怎样来描述大的程度呢?通过启发孩子思考“还可以怎样说”,得到相对的另一种表述“篮球比排球大一些,篮球比网球大得多”,为接下来学习应用“多一些”“少一些”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多少关系垫下伏笔。
接下来呈现教材例题,让孩子试着在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的多、少一些”含义,这一部分的内容充分让学生体会、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练习设计了三种水果、小松鼠采松果和青蛙吃害虫等练习题,使孩子自主感悟“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词的含义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是游戏性的猜数练习,让孩子反复应用这些语言来叙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根据“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教学思路,孩子已经初步感受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经过课后反思,我发现这一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学生说的不太够。
虽然我也是事先多设计让孩子们说,但实际课堂上还是我说得过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了。
如可以在理解、体会用“多一些、少一些”表达红球和黄球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说它们间的多少,体会“多一些、少一些”的意思,并让优生带着后进生说、同桌说、指名说等,说多了、听多了,有些后进生自然也就理解了。
还有在上课时,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太丰富,有时对个别学生的回答甚至没有给予评价,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评价是必需的,而如何用更积极鼓励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回答,进而激发学生更努力的学习、发言,是我今后在教学中的主要调整方向。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度数的和等于第三个内角的度数,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一年级数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4b83739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8.png)
一年级数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这部份知识是在学生熟悉了100之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这部份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此类知识,可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及学生的作业情形反馈,我发觉小孩们在学习这一课内容时存在必然困难。
1.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语言基础并非丰厚,明白得能力也有限,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不能够正确区分,专门是“少得多”,很多小朋友老是不自觉地说成“少得少”。
因此在不睬解的基础上学生就很难选择正确的词语表述两数之间的关系。
2.缺乏必然的数感。
唱歌要有“乐感”,念书要有“语感”,一样数学也是有“数感”的。
其实数感是极为抽象的,很是叫人捉摸不透。
在比较两数的时候,究竟是在如何的范围内咱们才说“多一些”“少一些”,又是达到如何的程度该用“多得多”“少得多”,其实这都没有必然的标准。
例如“20与9比较,究竟是多一些呢仍是多得多”,其实这都是在靠咱们的数感来判定。
大多数情形下,咱们也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判定,可是小孩们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在把握数的相对大小时考虑得并非是那么多。
于是考虑到前面《100之内的数的熟悉》,让学生通过数数来感知数字之间的距离,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近时,大数在前,用多一些;小数在前,用少一些。
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远时,大数在前,用多得多;小数在前,用少得多。
回忆本节课教学,我给小孩们比较、分析、讨论的时刻不够多,课堂上大多时刻给了那些想表达自己方式的小孩,却忽略了那些没有举手发言的学生。
其实在课堂上,我应该给更多小孩表达自己方式的机遇,让小孩们和同桌或前后左右的同窗说一说,达到人人参与课堂的目的。
这部份知识是在学生熟悉了100之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这部份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此类知识,可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及学生的作业情形反馈,我发觉小孩们在学习这一课内容时存在必然困难。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7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7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丨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73d8fc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2.png)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7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丨苏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主题是“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节,主要学习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如何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它们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几个概念,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概念来比较不同的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先给学生展示两张图片,一张图片上的物品多,一张图片上的物品少,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我向学生们介绍“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几个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它们的含义。
3. 例题讲解:我出了几道例题,让学生们练习如何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 随堂练习:我在黑板上写出几组数字,让学生们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几个词,并在旁边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它们的意思。
七、作业设计答案:(4)少一些;(8)多一些。
答案:(10)少得多;(15)多得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几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我在课后会继续加强对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们多做一些类似的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649932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64.png)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1针对教学目标,我认真地研究了这部分教材,决定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1、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发展,结合具体情境,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充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3、采用欢快轻松的教学方式,避免单调的模仿和枯燥的说教。
新授过程中,学生的反映要比我想象中的好。
一、根据学生思维直观的特点,创设了直观的情境,为新知的教学作好辅垫。
今天教学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对学生而言是第一次接触,但生活中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只是不会用这些词来表达罢了。
因此,在课上我是出示不同颜色的三杯水,让学生观察,用“()比()多得多,()比()多一些”说一句话。
学生交流后引出“()比()少得多,()比()少一些”后并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指名说说这些词的意思。
这样先通过直观的事物,让学生对“多得多”等有了直观的体验,为新知识作铺垫。
最后再出示例题,放手让孩子们比较后说一说,多数孩子能说得很好。
二、抓住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加以突破。
这节课很主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渗透相对思想,我在教学中很重视这方面。
如在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时,我就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支点:同样是多,他们多得一样吗?再利用百数图让学生数出10到15,再数10到48,还请两个学生比赛谁先数完(一个数10到15,一个数10到48),并出示数轴,从数轴中观察与建构,感知两数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ce0063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3.png)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摩课,我所执教的洛东片低段数学教研课(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一课总算圆满结束了。
在此次教研活动中,我得到了学校数学摩课组及低中段的每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为了参与我的每次活动,他们为我调课、换课;为了帮我摩课,他们牺牲中午休息时间,与我一起改良教学设计;为了教学中的某个细小环节,他们全面思考、精心设计,助我完善每个步骤;……课虽已结束,但留给我学习、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一课,是在孩子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拟数的大小的根底上安排的,通过教学,让孩子会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
这局部内容是以前教材所没有的。
教材提供应孩子比三种金鱼多少的场景,引导孩子交流得出“花金鱼比黑金鱼多一些〞,通过启发孩子思考“还可以怎样说〞,得到相对的另一种表述“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并初步学习应用“多一些〞“少一些〞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多少关系;通过“红金鱼比花金鱼多得多〞的其它一种表述,让孩子试着在理解“少的多〞含义。
练习设计了青蛙吃害虫、淘气一家的年龄、商品价格等,使孩子自主感想“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词的含义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是游戏性的猜数练习,让孩子反复应用这些言语来表达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依据“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教学思路,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课前谈话,埋下伏笔课的开始,我让孩子用“多或少〞来说说教室里听课老师与自己的多少关系,以及教师里你还能发觉那些物体也可以进行多少的比拟。
在同学们表达与表达的过程中,对于两个物体之间的多少比拟有初步的感知,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设计为本节课的展开埋下伏笔,同时也激发孩子的兴趣。
2、体会感想,理解含义先出示书上的主题图中的花金鱼和黑金鱼图,让孩子观察、思考,推断“花金鱼与黑金鱼谁多〞,逐渐引导孩子说出“花金鱼比黑金鱼多一些〞,在此根底上启发孩子思考“还可以怎样说〞,由于孩子已有“甲比乙多,也就是乙比甲少〞的生活经验,所以孩子能说出:“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71fce2452d380eb62946dae.png)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孩子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学,让孩子会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
本节课一开始我设计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3个大小不一的物体——篮球、排球、网球进行比较大小,并引导孩子们说明白:篮球比排球(大)、篮球也比网球(大),怎样来描述大的程度呢?通过启发孩子思考“还可以怎样说”,得到相对的另一种表述“篮球比排球大一些,篮球比网球大得多”,为接下来学习应用“多一些”“少一些”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多少关系垫下伏笔。
接下来呈现教材例题,让孩子试着在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的多、少一些”含义,这一部分的内容充分让学生体会、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练习设计了三种水果、小松鼠采松果和青蛙吃害虫等练习题,使孩子自主感悟“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词的含义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是游戏性的猜数练习,让孩子反复应用这些语言来叙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根据“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教学思路,孩子已经初步感受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经过课后反思,我发现这一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学生说的不太够。
虽然我也是事先多设计让孩子们说,但实际课堂上还是我说得过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了。
如可以在理解、体会用“多一些、少一些”表达红球和黄球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说它们间的多少,体会“多一些、少一些”的意思,并让优生带着后进生说、同桌说、指名说等,说多了、听多了,有些后进生自然也就理解了。
还有在上课时,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太丰富,有时对个别学生的回答甚至没有给予评价,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评价是必需的,而如何用更积极鼓励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回答,进而激发学生更努力的学习、发言,是我今后在教学中的主要调整方向。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已知m是真分数,那么m2与2m的大小关系是()A.m2>2mB.m2=2mC.m2<2mD.不能确定2.一个分数的分子除以2,分母乘2,这个分数的分数值将()A.乘4 B.除以4 C.不变3.下图,这个梯形的面积是()cm2。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课时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课时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b2c4b00c1c708a1294a4424.png)
第7课时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
【素材积累】
1、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摘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2、抬眼望去,雨后,青山如黛,花木如洗,万物清新,青翠欲滴,绿意径直流淌摘心里,空气中夹杂着潮湿之气和泥土草木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清新而湿热的气流迅疾钻入人的身体里。
脚下,雨水冲刷过的痕迹跃然眼前,泥地上,湿湿的,软软的。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7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7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https://img.taocdn.com/s3/m/13d7d2db0b1c59eef9c7b4b7.png)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反思《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在学生已经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
因此,也可以看成是《比较数的大小》的第二课时。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以此来进一步培养数感。
这部分教材是传统数学教科书里没有的,它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也就是“事物的多少总是相对的”,这是本课时的难点,在这节课中,我也没有渗透其内容,学生感受不是很深。
在复习铺垫中,第2题,让学生填上>或<来表示两数的大小关系,然后可以再让学生算式表示的含义,即“()比()大”或“()比()小”,让学生在说含义的过程中,再次体会>和<表示的含义。
例题讲解时,两两比较,并把小动物折的星星排成队伍并一一对应,拿多出来的部分去与原来的作比较,要是多出来的部分比原来的多就是“多得多”,要是多出来的部分比原来的少就是“少得多”,这样做比较直观。
比较小猫和小猴做的星星时,先不出示小猫做的星星,学生通过猜谁做得多,体会“多一些”和“少一些”都是差不多,这样做,效果是比较好的。
在练习中,第二站“果园”,将原题稍作改变。
提示语分为“梨比苹果少”和“梨比苹果少得多”,学生体会此类题目解决的逻辑顺序,即先找出“比40小的数,即18和38”,然后根据“梨比苹果少得多”,再在18和38中,选择18。
之后追问“为什么不选38而选18”,再一次区分“少得多”与“少一些”。
最后的“猜数游戏”,抽象成数,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过高,可以改为同桌二人各写一个数,然后用二人写的这个数用新学习的4个词语中选择合适的来说一说,一位同学先说一句话,另一位同学反过来说一说,这样难度也能降低一点,同时还能保证全班同学都参与学习中。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b289248d1f34693dbef3ead.png)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学反思范文针对教学目标,我认真地研究了这部分教材,决定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1、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发展,结合具体情境,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充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3、采用欢快轻松的教学方式,避免单调的模仿和枯燥的说教。
新授过程中,学生的反映要比我想象中的好。
一、根据学生思维直观的特点,创设了直观的情境,为新知的教学作好辅垫。
今天教学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对学生而言是第一次接触,但生活中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只是不会用这些词来表达罢了。
因此,在课上我是出示不同颜色的三杯水,让学生观察,用“()比()多得多,()比()多一些”说一句话。
学生交流后引出“()比()少得多,()比()少一些”后并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指名说说这些词的意思。
这样先通过直观的事物,让学生对“多得多”等有了直观的体验,为新知识作铺垫。
最后再出示例题,放手让孩子们比较后说一说,多数孩子能说得很好。
二、抓住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方法加以突破。
这节课很主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渗透相对思想,我在教学中很重视这方面。
如在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时,我就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支点:同样是多,他们多得一样吗再利用百数图让学生数出10到15,再数10到48,还请两个学生比赛谁先数完(一个数10到15,一个数10到48),并出示数轴,从数轴中观察与建构,感知两数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又如在练习中设计这样的环节:选一选:老师一次到商店买文具,售货员阿姨说:“钢笔比圆珠笔贵多啦!铅笔比圆珠笔便宜些。
新苏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后反思
![新苏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3169e1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6.png)
新苏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后反思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这部分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差不多接触过此类知识,然而通过本课的学习及学生的作业情形反馈,我发觉小孩们在学习这一课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
1.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语言基础并不丰厚,明白得能力也有限,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不能够正确区分,专门是“少得多”,专门多小朋友总是不自觉地说成“少得少”。
因此在不明白得的基础上学生就专门难选择正确的词语表述两数之间的关系。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小孩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形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小孩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专门快。
2.缺乏一定的数感。
唱歌要有“乐感”,读书要有“语感”,同样数学也是有“数感”的。
事实上数感是极为抽象的,专门是叫人捉摸不透。
在比较两数的时候,怎么说是在如何样的范畴内我们才说“多一些”“少一些”,又是达到如何样的程度该用“多得多”“少得多”,事实上这都没有一定的标准。
例如“20与9比较,怎么说是多一些呢依旧多得多”,事实上这差不多上在靠我们的数感来判定。
大多数情形下,我们也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判定,然而小孩们的思维能力如何说有限,在把握数的相对大小时考虑得并不是那么多。
因此考虑到前面《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数来感知数字之间的距离,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近时,大数在前,用多一些;小数在前,用少一些。
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远时,大数在前,用多得多;小数在前,用少得多。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纳范读,让幼儿学习、仿照。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多一些、 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后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多一些、 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8eb9dfaf18583d0486459c2.png)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后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后反思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这部分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此类知识,但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及学生的作业情况反馈,我发现孩子们在学习这一课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
1.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语言基础并不丰厚,理解能力也有限,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不能够正确区分,特别是“少得多”,很多小朋友总是不自觉地说成“少得少”。
因此在不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很难选择正确的词语表述两数之间的关系。
2.缺乏一定的数感。
唱歌要有“乐感”,读书要有“语感”,同样数学也是有“数感”的。
其实数感是极为抽象的,很是叫人捉摸不透。
在比较两数的时候,究竟是在怎样的范围内我们才说“多一些”“少一些”,又是达到怎样的程度该用“多得多”“少得多”,其实这都没有一定的标准。
例如“20与9比较,究竟是多一些呢还是多得多”,其实这都是在靠我们的数感来判断。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会根据具体的情境来判断,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在把握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7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丨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7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丨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bbe48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2.png)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3.7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丨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比较“多一些”、“少一些”。
2. 比较“多得多”、“少得多”。
3. 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练习册、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数量。
2. 新课:讲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2. 重点内容:概念、实例、练习、应用作业设计1. 填空题:让学生填写适当的词语,如“多一些”、“少一些”等。
2. 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哪个多”、“哪个少”等。
3. 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描述数量关系,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多一些”、“少一些”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针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详细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为新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
多些少些教学反思(通用18篇)
![多些少些教学反思(通用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f319d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1c.png)
多些少些教学反思(通用18篇)多些少些教学反思篇1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会使用“多些”、“少些”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
授教过程中从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及不同的提问方式,从各种角度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尚不足,比如说指导学生说说“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反应不强烈。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生活,是一个长期的教学目标。
作为一节典型的概念数学课,让学生自始至终地立于自主探索的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在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遇到挑战,并不断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多些少些教学反思篇2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会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
针对教学目标,应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1、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发展,能用完整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多些、少些”,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充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利用身边的例子引入。
上课开始,我就问学生:教我们的老师有多少?我们班有多少人?学生兴趣挺高,一起在数教我们的老师有多少人,然后再数我们班有多少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数100以内的数,也让学生学习的劲头高涨。
数出:老师7人,学生51人(板书)。
然后由这两个数据让学生明白:“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然后还是用身边的例子: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人数差不多),来引入本课的另一个知识:多一些和少一些。
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效果挺好。
3、采用欢快轻松的教学方式,避免单调的模仿和说教。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和少一些”的含义后,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以便更加熟练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
教学反思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教学反思
黄吉玉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建立数感并会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知道多一些和少一些表示两数之间的数量差别不大。
多得多、少得多表示两数之间的数差别较大,掌握区别的方法。
针对教学目标,我认真研究教材,下面说说本节课的反思:首先我以“数”开始,数小棒个数、10根、14根57根等比较再阅读教学例6(pT45)然后进行巩固练习:课本第43页“做一做”:集体说一说。
第二多种情境,活用知识,班里的门、窗、课桌等对比。
利用亲近的数材唤起学生的直观、熟知的生活经验,有效的感悟。
第三尊重学生,提高能力。
让学生在练习中,积极创设现实、有趣、开放的情境,让学生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生活中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能进行估算。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数感,教学有一定效果,
在实际中学数学,不但有效的巩固数学的技能,而且培养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识。
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情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课后辅导。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教学反思
黄吉玉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建立数感并会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知道多一些和少一些表示两数之间的数量差别不大。
多得多、少得多表示两数之间的数差别较大,掌握区别的方法。
针对教学目标,我认真研究教材,下面说说本节课的反思:首先我以“数”开始,数小棒个数、10根、14根57根等比较再阅读教学例6(pT45)然后进行巩固练习:课本第43页“做一做”:集体说一说。
第二多种情境,活用知识,班里的门、窗、课桌等对比。
利用亲近的数材唤起学生的直观、熟知的生活经验,有效的感悟。
第三尊重学生,提高能力。
让学生在练习中,积极创设现实、有趣、开放的情境,让学生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生活中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能进行估算。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数感,教学有一定效果,在实际中学数学,不但有效的巩固数学的技能,而且培养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识。
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情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课后辅导。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教学反思
黄吉玉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建立数感并会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知道多一些和少一些表示两数之间的数量差别不大。
多得多、少得多表示两数之间的数差别较大,掌握区别的方法。
针对教学目标,我认真研究教材,下面说说本节课的反思:首先我以“数”开始,数小棒个数、10根、14根57根等比较再阅
读教学例6(pT45)然后进行巩固练习:课本第43页“做一做”:集体说一说。
第二多种情境,活用知识,班里的门、窗、课桌等对比。
利用亲近的数材唤起学生的直观、熟知的生活经验,有效的感悟。
第三尊重学生,提高能力。
让学生在练习中,积极创设现实、有趣、开放的情境,让学生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生活中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能进行估算。
本节课,教学注重学生数感,教学有一定效果,在实际中学数学,不但有效的巩固数学的技能,而且培养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识。
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情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课后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