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合集下载

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现状

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现状

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现状
以下是五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现状:
1. 中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贸易大国。

近年来,中国政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2. 越南:越南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越南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

近年来,越南政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 古巴:古巴是拉丁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革命以来,古巴经济受到美国的制裁和封锁,发展受到限制。

近年来,古巴政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与外国的经贸合作,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4. 朝鲜:朝鲜是亚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自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以来,朝鲜经济受到战争和制裁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

近年来,朝鲜政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与外国的经贸合作,努力提高经济发
展水平。

5. 老挝: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自1975年革命胜利以来,老挝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但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与外国的经贸合作,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总体来说,这五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各有不同,但都在努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关于创新论文-创新新时期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于创新论文-创新新时期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于创新论文-创新:新时期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摘要: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自身的不断完善。

创新为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它一方面促进了民主的发展,另一方面为民主的发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总结创新的特点及意义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民主;动力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这一局面的形成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创新,创新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创新为迎接挑战提供了有力工具创新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种是解决基本问题的革命,一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革命。

而政治体制改革则是创新的一种具体方式,用于解决政治发展的具体问题,就是政治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政治体系、政治结构、政治机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以便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制度,巩固政治统治。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就是在保持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来探索并完善政治体制,以便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优越性。

任何创新都必然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及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的态势[1]。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资本向全球扩张的结果。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外国的资本发展本国的经济,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也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对我国的民主发展道路提出了挑战。

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和选择民主政治模式,开拓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2.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资产阶级民主的新态势。

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成就1. 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老百姓逐渐迎来了改善生活的机会。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国家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成功基于几个关键决策,如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特殊经济区的设立以及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开放等。

2.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经济尤其是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发展有限。

然而,通过承包土地给农民,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和推行农村经济改革等举措,农村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民开始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同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得到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3. 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贸易和外资投资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成就是促进了对外贸易和外资投资。

中国开始开放自己的市场,吸引外国企业和投资者进入中国经济。

由于中国劳动力丰富、成本低廉,外国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这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同时,中国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4. 城市化进程提速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特殊经济区的建立,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消费需求,促进了国内消费市场的繁荣。

5. 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中国在高铁、电子通信、互联网和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国发展了自己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市场之一。

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选择。

6. 扶贫攻坚成果显著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扶贫攻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投入巨额资金和资源,推动了贫困地区的发展。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中国现代史(详细版)中国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今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包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革命斗争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史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主要包括封建社会的危机、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觉醒的历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农民起义、外族侵略以及社会变革等问题。

1. 封建社会的危机封建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封建制度的落后使得社会阶层固化,使得社会无法进行积极的变革。

而且,封建社会内部的严重不平等也让广大人民群众陷入困境。

2. 西方列强的侵略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相继侵略中国,掠夺资源,打开中国市场。

这使得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国家主权受到严重的侵犯,国家面临分裂和灭亡的威胁。

3. 中国人民觉醒的历程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逐渐觉醒,认识到自身的困境,开始反抗外族的侵略。

一系列的起义和抗争活动成为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清朝晚期的变革1. 康乾盛世与士人政治康乾时期,清朝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但仍然无法挽救社会的困境。

士人政治的存在使得改革的实施受到严重限制,无法实现全面的变革。

2. 外族侵略与国门开放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清朝实施了一系列的国门开放政策,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和交往。

3. 农民起义与社会变革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民发起了一系列的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太平洋租第屯田移民、义和团运动等。

这些起义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

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20世纪初,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2. 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

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政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发展: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开放的市场经济。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吸纳外资,中国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超过9%的速度增长,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外贸扩大: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等措施,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外贸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投资和创业环境改善:改革开放政策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开放和友好的投资环境。

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这些投资为中国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环境。

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的住房条件和现代化的城市设施,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科技创新和教育提升: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中国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得到了改革和扩大,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和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增长,还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进步的推动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但改革开放政策无疑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经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封闭时期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封闭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缓慢且受限。

政府实行计划经济模式,集中配置资源,这导致了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严重的贫困和落后。

二、改革开放的崛起改革开放的政策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农村改革、城市重点工业改革以及外贸、外资和科技引进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解放了生产力,并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5%。

这一增长主要受益于产业升级、城市化、全球化和外贸扩张等因素的推动。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生产和出口国,并且在科技、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中逐渐获得竞争优势。

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过去,中国经济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而现在,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还大力发展创新产业和绿色产业,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五、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资源环境压力、收入分配不均和金融风险等问题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崛起对中国经济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应对这些挑战。

六、未来发展的展望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以支持新兴产业、促进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通过改革开放和持续的努力,中国已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结构的优化,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两税合并

两税合并

两税合并两税合并——内外有别终结摘要: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对外资企业采取了有别于内资企业的税收政策,其分别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外资企业在税收上长期享有超国民待遇,阻碍了我国居民企业的发展,已经不利于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经过多方博弈,2008年1月1日新《企业所得税法》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同时废止,中国企业在通往与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道路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新《企业所得税法》,两税合并,公平一、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历程(一)新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发展简述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同我国经济体制紧密相连,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企业所得税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很单一,主要针对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征税, 对国营企业实行利润上缴制度,不缴纳所得税。

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制建设进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适应招商引资、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需要,国家先后针对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颁布了两部所得税法。

同时对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政策,重新确定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全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我国的所得税制度改革向着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为适应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努力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国家先后完成了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和内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

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原则进行新一轮所得税制的改革,并于2007年实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的统一,建立起各类企业统一适用、科学规范的企业所得税制度。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制度是知识产权权利人在一定的期限内依法对其知识产权享有独占权,并受到保护的法律制度。

没有权利人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擅自使用其知识产权。

实施知识产权制度,可以起到激励创新,保护人们的智力劳动成果,并促进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

它是一种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一种激励和保护机制。

一、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发展很快。

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取得重大进展,知识产权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推动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

(一)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比较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等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并颁布一系列相关的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使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为对知识产权实行切实有效的法律保护,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对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全面修改,在立法精神、权利内容、保护标准、法律救济手段等方面更加突出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同时,做到了与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及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规则相一致。

(二)建立起了协调、高效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执法机制在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中国形成了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在中国,有多个部门分别履行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能,主要包括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文化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公安部、海关总署、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

[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简述改革开放的成就

简述改革开放的成就

简述改革开放的成就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历史性转折点。

通过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包括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

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经济从封闭、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型,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带来了广泛的外资和技术引进。

中国开放了经济市场,鼓励外国投资者来华
投资。

这些外资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财富,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
了强大的支持。

外资的引入还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使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了
巨大的成绩。

改革开放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推动了农村改革和城市化
进程,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改革开放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减少了失业率。

改革开放
还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国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文化繁荣。

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内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得到了提升。

中国的电影、音乐、艺术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
进步,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也变得更受欢迎。

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成就。

它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文化的多样性。

改革开放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的崛起提
供了强大的动力。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岁月流金、时光飞逝,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个春夏秋冬。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谱写了一曲曲中华民族可歌可泣、顽强奋进的壮丽凯歌。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脱贫致富、逐步实现小康社会的30年,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的30年,是中华儿女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昂首迈进的30年。

抚今追昔,历经烟云变幻、风雨洗礼,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踏上了一条经济飞速发展,军事彰显锋芒、社会制度日臻完善、综合国力迅猛攀升的道路。

面对巨浪拍岸的复杂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深刻反思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形成了一整套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万吨巨轮处乱不惊,破浪前行,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建设更加快步,党的领导更加坚强。

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一、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令人震惊(一)、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自鸦片战争以来16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中华儿女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在这16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人民先后作出了两次重大的历史选择:第一次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第二次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鲜明提出和不断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当代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施的一项重大政策。

从那时起,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一、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开放政策的核心是引入市场机制。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调配,企业和个体经济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然而,这种经济体制窒息了市场创新和个体努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解放生产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机制的引入促进了经济的活力和灵活性,为企业和个体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外资引进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使其成为全球投资者的热门目的地。

外资引进不仅为中国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此外,改革开放也促使中国发展出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农村改革与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改革开放政策在城市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农村改革上还存在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扩大。

这种不平衡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此,对于农村改革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调整和投入力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与技术进步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机遇。

中国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和合作交流,加快了技术进步的速度。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重视自主创新,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科研与技术发展。

中国的科技水平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如电子商务、高铁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历史了解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历史了解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历史了解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具有历史意义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对外开放举措。

自1978年中国党和政府领导集体决策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开放政策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改革开放政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一、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0世纪初,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社会经济发展停滞,政治体制僵化,民众生活贫困。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但仍然面临着众多问题和挑战。

二、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是在中国党和政府领导集体的正确决策下,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改革实践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党和政府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做出了开放改革的战略决策。

三、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成果1.经济发展方面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建设经济特区等一系列开放举措,中国的外贸额和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并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大幅提升,同时实现了数亿人口的脱贫。

2.社会进步方面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法制建设,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3.文化影响方面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对外交流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得以广泛接触到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同时也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瑰宝。

四、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意义1.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封闭、贫穷的农业国家,迈向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政策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的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次重要转折。

当时,中国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工业化程度非常低。

然而,这种封闭的经济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对更好生活的追求。

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接任中国共产党主席,他深知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

改革的第一步是解放思想。

邓小平指出,中国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摈弃一切陈旧的教条。

与此同时,他提出了“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同时并举”的发展战略。

这标志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

改革的第二步是实施开放政策。

邓小平提出了“灵活多样,多快好省”的开放口号,倡导引进外资和技术,扩大对外开放。

他还建立了特区,实行经济特区改革试验,吸引外资和开拓出口贸易。

这使得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的第三步是推进市场化改革。

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念,鼓励个体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他逐步取消了“计划经济体制”,允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国有企业也开始实行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

改革开放的成就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9%,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

这使得中国走出了贫困,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城市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20%左右。

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60%。

人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

改革开放的另一个成就是教育和科技的进步。

中国加大了对教育和科研的投资,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史的几个问题

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史的几个问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国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图书馆、博物馆、 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文化惠民工程
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如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 等,丰富了农村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缩小了城乡文化差 距。
文化产业的发展
01
文化产业政策创新
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数字出版、移动媒体、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 力支撑。
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扩大
对外文化交流活跃
我国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文化合作和互动。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形式 ,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建设与发 展史的几个问题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2
目录
• 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建设的背景 与意义
• 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 成就
• 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 挑战与问题
目录
• 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 趋势与展望
• 总结与思考
01
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建设的背景 与意义
03
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 挑战与问题
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4
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 趋势与展望
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5
总结与思考
坚持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总结:文化自信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石,只有对自身文 化有深刻认识和认同,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推动文

国家改革创新的例子

国家改革创新的例子

国家改革创新的例子
1.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成为经济改革的典范。

这些改革包括开放市场、引进外资、扩大企业自主权、农村土地改革等,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并促进了国际间合作与交流。

2. 美国的创新:美国一直是全球创新领域的引领者,从互联网技术到生物技术,美国都在不断地推出新颖的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

政府在科研和技术领域的投资和支持,为创新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环境。

3. 日本的质量革命: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了质量革命的理念,通过在制造过程中强调质量控制,提高了产品质量,改进了生产效率。

这一革命推动了日本制造业的崛起,使之成为世界闻名的高质量制造国家。

4. 新加坡的创新政策:自独立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与创新。

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包括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鼓励企业和个人在科技和创新领域进行实践和实验,为经济赋能。

5. 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韩国政府在21世纪初开始关注文化
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多种途径鼓励企业和创意人才参与文化创意产业,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投资。

韩国目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快的全球领导者之一。

改革开放名词解释

改革开放名词解释

改革开放名词解释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和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改变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在经济方面,改革开放政策打破了原计划经济体制,开放了市场,鼓励私有经济和外资的进入。

这一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中国开始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并加强科研和教育体系的发展。

改革开放政策也推动了农村改革,农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改革开放政策取消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思潮,恢复了社会的稳定。

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加强党内民主,改革官僚体制,推行法治和人权保护。

改革开放也加强了国家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在社会方面,改革开放政策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

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学习机会,社会福利也得到了提高。

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多元化做出了贡献,中国民众通过接触国外文化,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考方式。

然而,改革开放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也进一步拉大。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也成为了新的挑战。

此外,改革开放政策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腐败和不平等。

尽管如此,改革开放政策仍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点。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这一政策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供了支持。

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在实施类似政策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开放

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开放

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开放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本文档将探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和社会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同时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压力,需要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争取外部援助和合作。

主要措施为了推动改革开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主要包括:1. 农村改革: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能够自主经营土地,并享受经营收益。

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2. 对外开放:中国政府逐步开放经济,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

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制度,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投资兴业。

3. 市场化改革:中国政府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放开了价格管制,建立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同时,政府还推动了金融、房地产、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提高了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4. 教育改革:中国政府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成就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包括:1. 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2. 对外开放:中国成功吸引了大量外资,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

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贸易国和外资流入国。

3. 社会进步:中国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提高了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4. 政治稳定:改革开放使中国政治体制更加稳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结论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它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则

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则

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则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末70年代末期决定实行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但是,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强大的改革决心和坚定的信念使得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

首先,改革开放必然成功,是因为改革开放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是中国长期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措施,只有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才能不断走向繁荣和富强。

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小步迈进,到现在的巨大飞跃,改革开放已经成为血液、道路和使命,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指南针。

每一个阶段的改革都在将来的不断完善之中,无疑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其次,改革开放必然成功,是因为中国拥有廉价和规模化的劳动力资源。

经济学上有一个契约成本,即企业的人力成本是企业的最大成本之一。

在中国人口众多的优势下,中国拥有能以规模化获得廉价、且具有效率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这对中国发展的机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那些在劳动力依赖的产业中的企业。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在制造业中赢得了巨大的优势,这也是中国仍然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原因之一。

再次,改革开放必然成功,是中国坚持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几乎转变为市场经济,这一点没有人能否认。

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迅速增长的消费市场,这股实力正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了更大的经济改革和全球化浪潮。

中国留下的最大贡献也是世界贡献,推动了经济发展和购买力增长,捐赠了无数的援助资源和现金。

最后,改革开放必然成功,是因为中国坚持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的中国,一直坚持对外开放姿态,除了贸易、移民、技术和文化等方面,中国也一直寻求加入各种国际组织。

这种开放态势的结果是使得世界经济从低谷走向高峰时期,中国使的朝阳拥有了更大的空间。

特别是在现场经济领域,中国更是力推了自由经济和开放竞争的体系,使得其市场得到极大的激发,正加速着向市场化的方向前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

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

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

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

在中美贸易中,1979-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6年贸易逆差达395亿美元。

中国方面的统计则表明,在1979-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自1993年转为顺差,1996年顺差为105亿美元。

显然,中美两国关于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统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美贸易逆差的实际规模究竟有多大?
美方统计方法高估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美国把中国香港转口贸易额笼统地计算在中美贸易之中,但它实际上有很大比例应归于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香港的贸易转口;另一方面,它在计算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时,出口金额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口金额按到岸价格计算,从而将装卸、运输和保险等费用的双倍数额计入中美贸易逆差。

中美双方在最近5年的官方统计数字如表1所示,它表明双方计算的贸易逆差的偏差虽有逐年减少之势,但仍然很大,美国现有的统计方法严重高估了中美贸易逆差的实际数额。

即使考虑到统计方法的差异而对中美贸易逆差进行修正(介于二者之间,但更接近于中国官方数字),经过调整的贸易逆差数额仍然远远高于其真实值,其主要原因在于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贸易模式。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逐渐向中国转移,它一方面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发展。

目前,中国的加工贸易占总贸易额的5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的。

加工贸易模式属于两头在外的生产与贸易方式,即原材料依赖进口、最终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并且,由于劳动成本低、对外资企业的税收等优惠措施大,大部分附加值进入了外商的口袋,中国政府和中国员工的所得非常有限。

从美国贸易逆差的地区结构看,欧盟和中东等地区所占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作为整体的东南亚地区对美逆差则呈下降趋势;美国对于中国的贸易逆差,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而把它们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

由于中国劳动工资较低、对外资存在税收优惠,这种产业转移和贸易顺差的转移的大部分利益由外商及其母国获得,但在国际收支中则表现为中国顺差的上升。

从中美经济发展水平和中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中美之间存在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按照国际贸易的正常模式,中美双方各自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并通过贸易互通有无,可以极大地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然而,美国政府通过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向中国的出口,造成了中美合理国际分工的人为扭曲;同时,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的加工贸易模式,使得中国尚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快速上升,事实上超过80%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由两头在外的外资企业进行的。

因此,中美巨额贸易逆差的形成,主要由于三方面的原因:美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中美贸易不平衡,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加工贸易模式实质上扩大了中美贸易逆差的数额,而美方的统计方法则进一步严重高估了中美贸易逆差的规模。

二、美国得自中美贸易的巨大利益
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经济规律的作用,美国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制造业在GDP和就业方面的比重日趋下降,美国经济正进入信息化和服务化的后工业时代。

在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中,美国通过进口廉价的日常消费用品、出口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享受到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

同时,美国经济和美元的霸权地位,不仅使美国能够充分享受这种利益,而且可以获取巨额的“铸币税”收益。

根据国际贸易利得理论,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美国不仅享受到了国际分工的好处,还获得了参加国际贸易后的利得分配。

首先分析中美贸易中美国所获得的交换利得。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低,但资金短缺,科技相对落后。

美国是经济发达国家,资本充足,科技发达,但劳动成本高。

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鞋、玩具、家用电器和旅行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美国主要向中国出口飞机、动力设备、机械设备、电子器件、通信设备和化工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粮食、棉花等农产品。

贸易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和互利性,有力地推动了两国贸易的发展。

中国向美国市场提供的价廉物美的商品,不仅可以满足美国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可以为美国经济带来两大利益:其一,美国可以将大量的资源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并维持其国际领先地位;其二,这些价廉
物美的中国出口商品有助于维持美国的物价稳定,使得美国政府可以在运用低税率、高财政赤字、低利率等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维持巨额军费开支的同时,不必担心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冲击。

仅就贸易本身而言,尽管中美贸易的快速增长能够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但从中获得最多利益的则是美国企业。

中国进出口超过50%属于以外资为主的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在中美贸易中的比例更是接近70%。

由于税收减免和土地优惠,中国政府从外资企业那里得到的利益低于国内企业,而中国员工则由于较低的工资、较长的工作时间,以及相对滞后于国内企业的社会福利措施,其得到的利益要低于人们通常的预期。

相反,外商则通过全球范围的转移定价、利润分享和股利分配,享受到了远超过会计账面上的利益。

当然,以上对美国得自中美贸易的利益的分析,还没有包括中国产品出口对美国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保险和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就业和产出的贡献。

根据国际贸易基本原理,美国贸易逆差意味着美元的流出,即美国人要为过多地消费进口商品付钱,他们用什么支付呢?其窍门就在于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

美国人为商品进口付钱的途径有三个:一是开动印钞机印刷美元钞票,其成本远远小于美元代表的价值,差额就是铸币税,美元的霸权地位和此种付账方式意味着美国在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征税;二是发行国债供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其实质是以低利率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借钱;三是出口商品进行交换。

至于贸易逆差部分,实质上就是前两种途径的某一种:或者通过输出美元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征税,或者通过让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美国债券,以低利率向国外借钱。

美国出现巨额外贸逆差原因之一是由其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的作用决定的。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引发的世界产业发展史中第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美国跨国公司利用其拥有的多种垄断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大量投资,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和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业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行业和工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国内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美国的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其进口步伐。

同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进一步利用其科技优势、生产优势等塑造出对美国最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以及国外的产业内贸易成为美国贸易赤字剧增的主要原因。

美国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子公司。

把原本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外贸逆差”。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有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因为,美国利用对中国的贸易,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海外,国内的需要依靠进口满足,有利于美国集中资金和劳动力,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新技术工业和服务行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近年来中美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来看,双方贸易不平衡基本上属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合理的国际分工,并由中国发挥两个比较优势-产业之间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内部的比较优势所导致的结果。

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排在前5项的商品分别是杂项制品(18.44%)、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1.7%)、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10.74%)、鞋靴(8.7%)、电力机械器具(8.09%)。

单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近年来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经贸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信类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

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流仍然是加工贸易方式,具体说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额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9.65%,因此中国对美出口实质上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1997-2001年美国对华出口的20种主要产品中,出口额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飞机、通信设备、显像管、含油种,以及自动数据处理机器。

美对华产品出口明显属于高新技术设计与营销为主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以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但是由于美国一直对华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出口管制,使美对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充分体现出来,这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表1 中美贸易逆差的规模:美国口径与中国口径单位:亿美元
项目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美国官方数字(1)686.77 838.33 830.96 1030.65 1240.68 1619.78
中国官方数字(2)224.69 297.36 280.80 427.08 586.01 802
(1—2)/2 205.7% 181.9% 195.9% 141.3% 111.7% 102.0%
(《环球视野》摘自2006年第5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