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社会知觉与归因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仅 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注人。
3、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二、 印象形成过程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装饰
一个人身上所携带的外在的物品,主要由服装、化 妆、携带品等几个方面组成。服装是装饰的主体方 面,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地位, 也可以反映着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性格乃至情绪倾 向。 化妆:也是一种特殊的身体语言和沟通方式。一个人的 化妆风格,直接反映着一个人的审美倾向、个人追 求等因素。 携带品:如提包、手袋、公文包、手机、掌上电脑、车 等。
特征
真诚 热情
A
特征 B
a. 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2)=+5 B: 3+1=+4
A>B
+3 理解 +3 (3) (1) +3 自信 +1 (2) (3) +2 多嘴 0 (4) (3)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8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 1.认知者的经验 •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 3.认知者的情绪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9
图式
✓ 当一位男士拿出一枚6克拉的钻戒,在一个女士面 前跪下来,你知道他接下来会说什么?
如果他说“求求你,这戒指真当贵,咱们去退了 吧”,你会怎样想?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19
如何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SOLER技术
➢ S:坐或站要面对别人 ➢ O:姿势要自然开放 ➢ L:身体微微前倾 ➢ E:目光接触 ➢ R:放松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0
印象形成的效应2: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 “光环效 应”、“成见效应、 “以点概面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 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 的特征。
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 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பைடு நூலகம்
30
印象管理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
• 促进社会交往 –当获得礼物时应该表示喜欢
• 获取物质或社会奖赏 –策略性的自我展示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 Jones, 1990)
知觉与归因
第三章 知觉与归因
第一节 人的知觉
一、知觉定义 知觉是人对某个对象(如人、事物和环境等)的 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对其形成某种认识和判断的过 程。 举例: 你正在乘坐公交车,现在停车的站牌是第七中学, 上来两个背着书包、戴着眼镜的少年, 你会想:这是两个学生。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在于:感觉是人脑对外
在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气味、形状等 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外部事物的各种属 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 如房子、苹果等。
初遇华生
“没有那回事。我当时一看就知道你是从阿富汗来的。 由 于长久以来的习惯,一系列的思索飞也似地掠过我的脑 际,因 此在我得出结论时,竟未觉察得出结论所经的步骤。 但是,这 中间是有着一定的步骤的。在你这件事上,我的 推理过程是这 样的:‘这一位先生,具有医务工作者的风 度,但却是一副军人 气概。那么,显见他是个军医。他是 刚从热带回来,因为他脸 色黝黑,但是,从他手腕的皮肤 黑白分明看来,这并不是他原 来的肤色。他面容憔悴,这 就清楚地说明他是久病初愈而又历 尽了艰苦。他左臂受过 伤,现在动作品来还有些僵硬不便。试 问,一个英国的军 医在热带地方历尽艰苦,并且臂部负过伤, 这能在什么地 方呢?自然只有在阿富汗了。’这一连串的思想, 历时不 到一秒钟,因此我便脱口说出你是从阿富汗来的,你当 时 还感到惊破哩。” 回原文
问题:请根据福尔摩斯的故事来描述知觉
第一节 人的知觉
一、知觉定义 知觉是人对某个对象(如人、事物和环境等)的 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对其形成某种认识和判断的过 程。 举例: 你正在乘坐公交车,现在停车的站牌是第七中学, 上来两个背着书包、戴着眼镜的少年, 你会想:这是两个学生。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在于:感觉是人脑对外
在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气味、形状等 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外部事物的各种属 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 如房子、苹果等。
初遇华生
“没有那回事。我当时一看就知道你是从阿富汗来的。 由 于长久以来的习惯,一系列的思索飞也似地掠过我的脑 际,因 此在我得出结论时,竟未觉察得出结论所经的步骤。 但是,这 中间是有着一定的步骤的。在你这件事上,我的 推理过程是这 样的:‘这一位先生,具有医务工作者的风 度,但却是一副军人 气概。那么,显见他是个军医。他是 刚从热带回来,因为他脸 色黝黑,但是,从他手腕的皮肤 黑白分明看来,这并不是他原 来的肤色。他面容憔悴,这 就清楚地说明他是久病初愈而又历 尽了艰苦。他左臂受过 伤,现在动作品来还有些僵硬不便。试 问,一个英国的军 医在热带地方历尽艰苦,并且臂部负过伤, 这能在什么地 方呢?自然只有在阿富汗了。’这一连串的思想, 历时不 到一秒钟,因此我便脱口说出你是从阿富汗来的,你当 时 还感到惊破哩。” 回原文
问题:请根据福尔摩斯的故事来描述知觉
新社会心理学知识(重点)
28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过程含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 践三个要素。 四、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1)角色间冲突:同一主体的两个以上角色之间 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2)角色内冲突:由于 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 原有角色,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1、访谈法(口头调查) 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 响的过程 访谈者应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 的积极配合 访谈有目的性和访谈提纲等,不是普通 的“聊天”
13
调查法(询问法)
2、问卷法(纸笔调查) 问卷法的特点:(1)标准化程度较高; (2)收效快。 问卷的构成: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备 选答案;一些人口学数据的记录;结束语;计 算机编码。 问卷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
29
第三单元 自我、自尊和身份
一、自我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亦称自我意识或自 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主我、客我、镜我(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 我概念) 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30
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1)生理自我:出生八个月-3岁左右 (2)社会自我:3岁-13、14岁左右 (3)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过程含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 践三个要素。 四、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1)角色间冲突:同一主体的两个以上角色之间 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2)角色内冲突:由于 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 原有角色,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1、访谈法(口头调查) 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 响的过程 访谈者应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 的积极配合 访谈有目的性和访谈提纲等,不是普通 的“聊天”
13
调查法(询问法)
2、问卷法(纸笔调查) 问卷法的特点:(1)标准化程度较高; (2)收效快。 问卷的构成: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备 选答案;一些人口学数据的记录;结束语;计 算机编码。 问卷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
29
第三单元 自我、自尊和身份
一、自我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亦称自我意识或自 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主我、客我、镜我(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 我概念) 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30
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1)生理自我:出生八个月-3岁左右 (2)社会自我:3岁-13、14岁左右 (3)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
03节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30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
行为内因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 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 个人特征。
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
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
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
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 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 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25
妆前
妆后
26
27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 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
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
正确理解情境, 正确理解他人, 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 正确理解自己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28
(三)常用的4个印象管理策略
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
其常见的4个策略有: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自我抬高的人往往会承认自己某些小不足, 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 色的社会规范 4.投人所好
29
第三单元 归因
一、归因的定义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 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 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
行为内因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 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 个人特征。
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
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
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
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 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 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25
妆前
妆后
26
27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 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
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
正确理解情境, 正确理解他人, 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 正确理解自己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28
(三)常用的4个印象管理策略
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
其常见的4个策略有: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自我抬高的人往往会承认自己某些小不足, 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 色的社会规范 4.投人所好
29
第三单元 归因
一、归因的定义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 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 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如何准确识人:社会知觉偏差与归因错误PPT
第Ⅰ篇 个体层次的心理和行为
第1章 如何识人:人格特质、能力与价值观 第2章 如何准确识人:社会知觉偏差与归因错误 第3章 如何改变态度:认知失调与态度改变 第4章 如何理解情绪:情绪劳动与情绪智力
第2章 如何准确识人:社会知觉偏差与归因错误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二、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有哪些? 三、什么是归因? 四、常见的归因错误有哪些? 五、如何提高社会知觉和归因的准确性?
整体性 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恒常性 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保持不变
二、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有哪些?
在认识他人及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知觉主 体、知觉客体和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知觉往往会产生偏 差。
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social cognitive bias)有:刻板效应、 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对比效应 等。
人们往往把知觉对象的某些特征归为某一类,带着刻板印象 去看别人,因而常会出现偏差。
2.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也称光环效应,指当某知觉者对一个 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不好的印象后,他会倾向于据此推论 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从而产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现象。
人们在观察某人时,如果这个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突出的 特点,这个特点就可能成为笼罩他的光环,使人们看不到他的 其他品质,仅由此对这个人的整个面貌做出判断。例如,某人 技术高超,被人认为各方面都好,殊不知,此人也可能有不良 嗜好。
第1章 如何识人:人格特质、能力与价值观 第2章 如何准确识人:社会知觉偏差与归因错误 第3章 如何改变态度:认知失调与态度改变 第4章 如何理解情绪:情绪劳动与情绪智力
第2章 如何准确识人:社会知觉偏差与归因错误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二、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有哪些? 三、什么是归因? 四、常见的归因错误有哪些? 五、如何提高社会知觉和归因的准确性?
整体性 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恒常性 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保持不变
二、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有哪些?
在认识他人及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的过程中,由于知觉主 体、知觉客体和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知觉往往会产生偏 差。
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social cognitive bias)有:刻板效应、 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对比效应 等。
人们往往把知觉对象的某些特征归为某一类,带着刻板印象 去看别人,因而常会出现偏差。
2.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也称光环效应,指当某知觉者对一个 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不好的印象后,他会倾向于据此推论 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从而产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现象。
人们在观察某人时,如果这个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突出的 特点,这个特点就可能成为笼罩他的光环,使人们看不到他的 其他品质,仅由此对这个人的整个面貌做出判断。例如,某人 技术高超,被人认为各方面都好,殊不知,此人也可能有不良 嗜好。
社会心理学-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内因 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 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 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如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 如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 内归因; 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 , 外因 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 外部条件, 包括背 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 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 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可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可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 有些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 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兼有内因和外因 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兼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 兼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 面的归因,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面的归因,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综合归因。
第三单元 归 因
一、归因的概念(attribution) 归因的概念( )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 归因 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 过程。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一种普遍 需要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
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学会以图式和表象指代具体的对象,
用语词和数字去认识事物
发生认识论
具体运算阶段:
能够对具体对象进行逻辑思维;获得了守恒 能够对具体对象进行逻辑思维;获得了守恒 概念;能在心中解决问题;学会了客体的分类; 概念;能在心中解决问题;学会了客体的分类; 理解了可逆性(变化可以恢复原状) 理解了可逆性(变化可以恢复原状)
第三单元 归 因
一、归因的概念(attribution) 归因的概念( )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 归因 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 过程。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一种普遍 需要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一)内因与外因
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学会以图式和表象指代具体的对象,
用语词和数字去认识事物
发生认识论
具体运算阶段:
能够对具体对象进行逻辑思维;获得了守恒 能够对具体对象进行逻辑思维;获得了守恒 概念;能在心中解决问题;学会了客体的分类; 概念;能在心中解决问题;学会了客体的分类; 理解了可逆性(变化可以恢复原状) 理解了可逆性(变化可以恢复原状)
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偏差——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的对象
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 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它 是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 。
社会知觉偏差——对比效应
对比效应: 人们在对他人的知觉过程中,将其与自己熟知
或最近接触到的人和事进行比较而得出评价结 论的一种知觉现象。
第四章 知觉与归因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和特点
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特征——知觉的整体性
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
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然而 人们并不是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 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 一的整体。
知觉的特征——知觉的理解性
近因效应: 是指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知觉偏差——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 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
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 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第二节 归因理论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 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
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社会知觉偏差——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或人产
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 教授:温文尔雅 ➢ 工人:身强力壮 ➢ 商人 : 狡猾奸诈 ➢ 官员 :世故圆滑
3社会知觉与归因
行为,直到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为止。”
二、归因的分类 内因和外因 稳定性原因和易变性原因 可控性原因和不可控性原因
幸福的家庭夫妇倾向于对伴侣的正性行 为做内部归因(他特顾家),对负性行为 做外部归因(他最近压力太大)。不幸的 家庭刚好相反。你的家庭幸福吗?
三、控制点理论 对事件的解释人们的控制点是不同的。 你是内控还是一个外控的人? 一般来说:内控的人更积极。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二)平均模式 (三)加权平均模式 (四)中心品质模式:大多数人的情况
四、印象管理 (一)概念 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 象。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 看待自己。 • 印象形成:信息输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 印象管理:信息输出,对他人的印象形成 过程施加影响。
(二)光环效应 •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 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 象的其它品质。 • 以偏概全:“学习好等于一切都好” • 电话亭硬币实验
(三)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 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 优点:社会适应,使认知简化 • 缺点:偏见甚至歧视
四、归因原则 (一)不变性原则: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 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二)折扣原则:如果还存在其它看起来合 理的原因,那么某原因引起的特定结果的 作用就会打折扣。 (三)协变原则:刺激客体、行为主体和背 景。主流的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师三级】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2、印象形成中的集中效应
首音与近因 光环效应 刻板印象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
4、印象管理策略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投其所好
5、行为原因的分类
四 种 原 因
社会交换论:诱因的强度
9、态度的测量
量表法
投射法
行为反应测量法
单维量表 多维量表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六、沟通和人际关系
障 碍 信息 源
信息 通道
背景
接受 者
反馈
1、沟通的结构
信息源 信息 通道 信息接收者 障碍 反馈 背景
2、沟通的主要功能
获取信息的手段 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 织目标的实现
5、态度的形成
依从 认同(吸引力) 内化
6、态度的转变
7、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8、态度转变理论
海德平衡理论 P-O-X +++ or --+ 为平衡 P-X +为强 -为弱 认知失调理论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知识点(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一、1.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社会知觉与归因
4、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群体或人物所 持有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和印象。 形成途径:一是直接与某个群体接触, 从而将知觉对象的一些特点固定化、扩 大化;另一种是根据间接的资料或信息 来了解,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传播媒 介的描述(电影、电视、书刊、杂志等) 而获得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 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加以平均。 2、平均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 中,我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 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3、加权平均模型:按照这个模型,人们形 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 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中心品质模式:真诚、热情与虚伪、冷 酷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情境性
表2-1为什么学生在我的课上睡觉?
共同性信息
一致性信息
特异性信息
归因维度
wenku.baidu.com
情境1 情境2 情境3
(低)其他人没睡觉 (高)学生们都睡觉 (低)其他人没睡觉
(高)该生以前也睡觉 (高)该生以前也睡觉 (低)该生以前没睡觉
(低)该生在别人课上也睡 (高)该生在别人课上没睡 (高)该生在别人课上没睡
学生懒惰 教授没劲 情境原因
四、印象管理 1、概念:个体以一定方式影响他人对自 己的印象。 2、作用: 3、常用策略: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 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投人所好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对应推断偏差
基于一个单一的外部特征 ,往往做出过于单一和简 化的推断。
群体归因偏差
将群体特征归因于个体, 或将个体特征归因于群体 。
归因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情境因素
情境和环境因素影响人们对行为的归因。
文化因素
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影响人们对行为的解释和评 价。
社会角色与群体压力
社会角色和群体规范对人们的归因倾向产生影响。
观察法可以直接观察和研究现 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具有较 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此外, 观察法还可以通过长期观察, 获得丰富的数据和信息。
观察法的缺点包括主观性较强 、难以控制外部干扰因素等问 题。此外,观察法还可能受到 观察者效应、参与观察者效应 等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一种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调查法可以用来研究社会归因问题,例 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某个事件的归因情况。
调查法的优点
调查法可以快速、方便地收集大量数据,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经济性。此外,调查法还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等方式,对数据进 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调查法的缺点
调查法的缺点包括样本选取不当、问卷或访谈设计不合理等问题。此外,调查法还可能受到参与者意愿、回答真实度等因 素的影响。
05
社会归因的挑战与未来研 究
案例四:社会问题的归因分析
社会知觉与归因_真题-无答案
A.动机性归因偏差B.自我确认
C.自我肯定D.自我效能
36.在激烈的冰球比赛中,因撞击而造成的身体的伤害通常被认为是无意的,假如这种撞击发生在办公室或者教室里,人们就不会认为它是无意的了。这主要是因为( )。
A.人们通过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推知行为者是否具有了侵犯意图
B.人们通过行为者的社会角色推知行为者是否具有了侵犯意图
C.正确理解自己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D.发挥能动性,努力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15.创立三维归因模式的心理学家是( )。
A.阿特金森B.海德
C.韦纳D.班杜拉
16. ( )是指,许多人在形成对他人总体印象上,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
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
A.坚持时间没有变化B.坚持时间受其他因素制约
C.坚持的时间更短D.坚持更长时间
7.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 )。
A.归因B.图式的激活
C.印象D.印象形成
8.凯利把归因中“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的原则称为( )。
A.能力B.任务难度
C.努力D.机遇
22.初次与某人交往,当得知他是一名大学教授时,马上断定他很有学问、有修养、性情温和、待人民主。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此种现象属于( )
C.自我肯定D.自我效能
36.在激烈的冰球比赛中,因撞击而造成的身体的伤害通常被认为是无意的,假如这种撞击发生在办公室或者教室里,人们就不会认为它是无意的了。这主要是因为( )。
A.人们通过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推知行为者是否具有了侵犯意图
B.人们通过行为者的社会角色推知行为者是否具有了侵犯意图
C.正确理解自己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D.发挥能动性,努力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15.创立三维归因模式的心理学家是( )。
A.阿特金森B.海德
C.韦纳D.班杜拉
16. ( )是指,许多人在形成对他人总体印象上,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
A.加法模式B.平均模式
A.坚持时间没有变化B.坚持时间受其他因素制约
C.坚持的时间更短D.坚持更长时间
7.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 )。
A.归因B.图式的激活
C.印象D.印象形成
8.凯利把归因中“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的原则称为( )。
A.能力B.任务难度
C.努力D.机遇
22.初次与某人交往,当得知他是一名大学教授时,马上断定他很有学问、有修养、性情温和、待人民主。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此种现象属于( )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真题分享
3.亲合的作用包括( )。(多选) A.提供社会参照 B.避免窘境 C.减轻心理压力 D.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答案:BCD
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 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二)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 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答案:B
)。(单选)
真题分享
2.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 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 象的其他品质,这是( )。 (单选) A.马太效应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真题分享
2.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 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 象的其他品质,这是( )。 (单选) A.马太效应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A.亲合动机 B.成就动机 C.归属动机 D.利他动机
真题分享
1.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 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是( )。(单选) A.亲合动机 B.成就动机 C.归属动机 D.利他动机
答案:A
真题分享
2.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个体 ( )。(多选) A.恐惧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 B.恐惧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 C.焦虑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 D.焦虑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
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
答案要点
• 1.说明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存在着认知偏差。 • 2.三个事实分别代表积极偏见、相似假定作 用和光环效应。 • 3.认知偏差还包括首因效应、类化原则、 隐含人格理论等心理效应。 • 4.这些认知偏见一方面可以简化认知过程, 提高认知效率;另一方面又会造成认知偏 差,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正确认知。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 (一)首因效应: • 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称 为首因效应 • 最新获得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称为近因效应。 •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 对其后的信息的理解、组织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完成 的。
• (二)光环效应——在第一印象形成 中,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 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作出的判断 是相互喜欢与否。个体对他人所作的 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 象。 •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 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 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 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其他品质也因 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
(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 包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 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即他人 与他人的关系。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 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 的认知。这个领域叫归因。
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答案要点
• 1.说明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存在着认知偏差。 • 2.三个事实分别代表积极偏见、相似假定作 用和光环效应。 • 3.认知偏差还包括首因效应、类化原则、 隐含人格理论等心理效应。 • 4.这些认知偏见一方面可以简化认知过程, 提高认知效率;另一方面又会造成认知偏 差,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正确认知。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 (一)首因效应: • 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称 为首因效应 • 最新获得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称为近因效应。 •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 对其后的信息的理解、组织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 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完成 的。
• (二)光环效应——在第一印象形成 中,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 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作出的判断 是相互喜欢与否。个体对他人所作的 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 象。 •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 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 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 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其他品质也因 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
(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 包括“自-他”关系认知,即自己与他人 的关系和“他-他”关系的认知,即他人 与他人的关系。
(四)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 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 的认知。这个领域叫归因。
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栏2-6 中国人的面子
❖ 好面子 中国人文化特征,太好面子使行为依 存他人,人格成长困难
❖ 杨国枢观点 中国人重视“重要他人”(家 人、亲友),在“重要他人”面前注意维护 形象,反之不在乎他人看法。西方人重视 “概念化他人”(一般人),均有影响
❖ 黄国光观点 面子与尊严、地位紧密相连
第三单元 归 因
对自己归因
成功 失败
内控 者
努力 程度 能力
外控 者
命运 机遇
对他人归因 成功 失败
努力 程度 能力
命运 机遇
行为
积极努力 符合社会
期待
消极放弃 寻求救援 赌博碰运
附加资料: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 将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 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为运 气和外在因素 与他人相比,认为自己更 好 盲目乐观
能力
(宜成功归因)
机遇
有激励
任务难度 无激励
三、控制点理论 ——罗特[美·心]
❖ 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归因倾向不同,一些 人认为内部力量的作用,称为内控者,这类人相信自己的努 力可以改变事情,所以积极努力面对困难;一部分人认为是 外部力量的作用,这类人认为个人努力无济于事,所以放弃 责任,寻求救助被动面对困难,称为外控者。
❖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一种普 遍需要。因而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看作成业余 心理学家,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 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 法和观念。
附加资料: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 痛苦的婚姻:他迟到是因为他不在乎我 ❖ 幸福的婚姻:他迟到是因为堵车 ❖ 有研究发现:西方男性比女性更喜欢将
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是对 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 2、印象管理的作用 ❖ 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 成功的印象整饰基础 正确理解情境、他人、角色的社会期 待
四、印象管理
❖ 3、印象管理的策略 ❖ 按社会常模。人的外表最容易为他人所知觉。因而个体往往
留意修饰外表,尤其是在异性面前 ❖ 隐藏自我 个体的真实自我也许不受他人和公众欢迎,为使
❖ 2、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认知者好恶评价) 最初的好恶评价像一个光环,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 3、刻版印象(已有经验) 以经验归类看法,可以简化社会知觉,以偏概全,容易 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性别刻板影响最多、最强烈:女性数学不行;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 在印象形成中,所选择的信息总是针对认知对象的 各个具体特征,但最终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 征上面。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时,保持逻辑 与情感的一致性,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人格特点、能力,工 作性质与任务难度是相对稳定的原因;人的情绪、 气候条件等是易于变化的原因
❖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情绪、努力程度等 为可控原因;智力、工作难度为不可控原因
附加资料:韦纳归因理论
稳定性
内因
外因
动机激发
不稳定因素
努力程度
(宜失败归因)
百度文库
稳定因素
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个体常常把 真实自我隐藏起来,好比戴上一付“面具”; ❖ 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 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例如,教 师在学生面前作出符合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行动; ❖ 投人所好 个体为了得到他人的好评,形成良好印象,往往 投其所好,采取自我暴露、附和、谄媚、施惠等手段。
❖ 个体归因常存在偏差
❖ 偏差之一是个体对于他人的成功易归因为外因,如运气好等, 对于他人的失败易归因为内因,如个人能力差,不努力等
❖ 偏差之二是个体对于自己的成功易归因为内因,如有能力和 很努力等,对于自己的失败易归因为外因,如运气差等
❖ 这种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保护
三、控制点理论 ——罗特[美·心]
女性的亲密行为归结为温柔的性挑逗, 男性很容易把友善的微笑当作性吸引。
是性的诱惑还是思考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 1、内因与外因 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格、品质、 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人特征,称 为内归因或本性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背景、机遇、 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等外部条件,可称之为外 归因或情境归因;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 并非由内因和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 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 1、加法模式 ❖ 2、平均模式 ❖ 3、加权平均模式 ❖ 4、中心品质模式 ;该模式更接近大多数人日常生
活中的实际情况
四、印象管理
❖ 1、印象管理的概念 ❖ 亦称印象整饰。即个体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
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 印象整饰与印象形成的区别 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
❖ 偏见:不宽容的表现,否定的感情和情绪,歧视是 偏见的行为表现
❖ 偏见为何持久:贬损我们不喜欢的群体可以提高我 们的自尊水平,这种刻板印象可以节省我们的认知 能量
❖ 偏见的产生:社会学习、分类与归因错误、刻板印 象
❖ 减少偏见的方法:学会不要仇视、多接触、重新划 分我们—你们的界限、学会向刻板说不、社会影响
❖ 一、归因的概念
❖ 四、归因原则
❖ 二、行为归因的分类 1、不变性原则
1、内因与外因
2、折扣原则
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 3、协变原则
性原因
❖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 控性原因
❖ 三、控制点理论
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
一、归因的概念
❖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 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 程。
虚假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实例 我职称高是因为我用功 我收入低是因为社会不公
我比我其他人对父母好
即便是80%的丈夫不忠, 我丈夫他不会 我相信韩国的妇女和我一 样每个都做了整容
自我服务偏见可以保持良好感受,如正向错觉一样有利于心理平衡
附加资料:社会偏见
❖ 偏见:是仅仅单独根据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而 对其成员形成的一种态度
三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 一、基本概念 ❖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3、认知者的情绪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信息出现的顺序) 首因:最初的信息,不熟悉、少见的人之间 近因:最近的信息,熟悉的、亲密的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