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默里(H.A.Murray)的有关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40~50年代,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例如,大学生想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想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等,都是其成就动机作用的表现。
这种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
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麦克莱兰的研究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
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个体对职业的选择。
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勇于做出决策。
阿特金森将麦克莱兰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期望—价值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
其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
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少),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就越强,所以P与I存在着互补关系,即I=1-P。
然而,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Ts);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Tf)。
因此,上述成就动机公式根据其方向的正负,可分别表现为:Ts=Ms×Ps×Is,Tf=Mf×Pf×If。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动机是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它涉及个体追求目标、展示能力和满足需求的欲望。
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是一个关于人们为什么追求成就和如何评估自己成就水平的心理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成就动机理论的起源、主要观点以及对个人行为和组织管理的启示。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起源成就动机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在1950年代提出。
麦克莱兰对个体稳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成就需求是人类的三种基本需求之一,其余两种分别是权力需求和隶属需求。
他观察到不同个体在追求成就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
二、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1. 需求差异: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在成就动机方面存在差异。
一些人追求个人成就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其他人则更关注外部奖励和避免失败。
成就倾向高的人更有可能追求挑战性的目标,并享受努力和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
2. 成就动机的形成:成就动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童年经历、家庭教育方式以及文化环境等。
例如,家庭重视成就和成功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对个体的成就动机产生积极影响。
3. 成就目标的设置:成就动机理论指出,个体会自主设定适度挑战性的目标,这些目标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表现水平。
相比于容易达成的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能够更好地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
4. 成就动机的评价:个体对自己的成就水平进行评价时,会参考内在标准和外部标准。
内在标准是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标准,而外部标准是他人的评价和反馈。
个体与内在标准一致的成就会带来满足感和自我肯定,而与外部标准一致的成就会带来赞扬和认可。
三、成就动机理论对个人行为的启示成就动机理论对个人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了解个体成就动机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一些个体可能更愿意承担挑战性的任务,而另一些个体可能更注重稳定性和安全性。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1.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个体的成就需求与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府的发展程度有关,社会风气也制约着人们的成就需求。
麦克利兰发现高成就需求者有三个主要特点:①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
他们不满足于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而总是想有所作为。
他们总是精心选择自己的目标,因此,他们很少自动地接受别人——包括上司——为其选定目标。
除了请教能提供所需技术的专家外,他们不喜欢寻求别人的帮助或忠告。
他们要是赢了,会要求应得的荣誉;要是输了,也勇于承担责任。
例如:有两件事件让你选掷骰子(获胜机会是1/3)和研究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是1/3),你会选择那一样?高成就需求者会选择研究问题,尽管获胜的概率相同,而掷骰子则容易得多。
高成就需求者喜欢研究、解决问题,而不愿意依靠机会或他人取得成果。
②高成就需求者在选择目标时会回避过分的难度。
他们喜欢中等难度的目标,既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一点成就感,也不是难得只能凭运气。
他们会揣度可能办到的程度。
然后再选定一个难度力所能及的目标——也就是会选择能够取胜的最艰巨的挑战。
对他们而言,当成败可能性均等时,才是一种能从自身的奋斗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满足的最佳机会。
③高成就需求者喜欢多少能立即给予反馈的任务。
目标对于他们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希望得到有关工作绩效的及时明确的反馈信息,从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进步。
这就是高成就需求者往往选择专业性职业,或从事销售,或者参于经营活动的原因之一。
麦克利兰指出,金钱刺激对高成就需求者的影响很复杂。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
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他对这三种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
目录成就动机理论比较著名的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威廉·阿特金森。
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其次,由于具有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员工的需要与动机有利于合理建立激励机制。
再次,麦克利兰认为动机是可以训练和激发的,因此可以训练和提高员工的成就动机,以提高生产率。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模型提出了需要、期望,诱因价值的综合动机理论,把人的动机的情感方面与认知方面统一起来,并用数学模式简明地表述出来,揭示出了影响成就动机的某些变量和规律,并用实验检验,证实了其理论假设的合理性和客观性,编辑本段成就需要综述(Needfor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个体的成就需求与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府的发展程度有关,社会风气也制约着人们的成就需求。
主要特点麦克利兰发现高成就需求者有三个主要特点:1、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
他们不满足于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而总是想有所作为。
他们总是精心选择自己的目标,因此,他们很少自动地接受别人——包括上司——为其选定目标。
除了请教能提供所需技术的专家外,他们不喜欢寻求别人的帮助或忠告。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 是人们追求高目标,完成困难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的人格力量。
在行为上,它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要的社会或生活目标的刻意追求。
自从1938年,莫瑞提出“成就需要”概念以来,它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和广泛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主要的理论和研究有:1.麦克里兰的广泛的社会成就动机理论;2.阿特金森的“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3.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4.霍纳的女性“避免成功”概念及成就动机的性差研究就阿特金森的“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研究具体分析。
阿特金森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作为麦克里兰的学生和助手从一开始便参与了成就动机的研究。
他遵循托尔曼与勒温的足迹与逻辑,强调内部的认知过程,采用假设分析的方法,1957年提出了提出了“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重视冲突的作用,尤其重视成就动机与害怕失败之间的冲突。
他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相互冲突的动机趋向,一种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个体的行为倾向是动机强度、对行为目标的主观期待概率以及诱因价值三因素的积函数。
趋向成功的趋力(TS)由三个因素决定,用公式表示为:Ts=MS×Ps×IsMs是指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Ps是指对成功概率的主观估计,受到自身经验、对他人经历的观察及竞争等的影响;Is是成功的诱因价值。
避免失败的趋力(Taf )由三个因素决定,用公式表示为:Tf=Mf×Pf×IfMaf指回避失败动机强度; Pf是对失败概率的主观估计,受过去相似任务的经验,对他人做同类工作的了解及对竞争估计的影响;IF指失败的诱因价值。
阿特金森认为,个人取得成就的行为倾向是追求成功的趋力和避免失败的趋力的合力:即T =Ts+Taf。
阿特金森于1964年又提出,人们对于任务的逃避倾向还可以通过施加外在的诱因(如金钱、荣誉等)来加以克服,他将这些因素称为非成就导向因素(Te),于是,一个人追求成就的行为倾向就可以表示为:T =Ts-Taf +TE。
经典成就动机理论
1经典成就动机理论1953年,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合著的《成就动机》一书成为成就动机研究的真正开端...。
阿特金森1954年提出成就动机有"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两个维度...。
20世纪60 年代以后,心理学家由过去对动机的内在起因和外在诱因的研究转向对人的中介认知因素的研究,认知研究成为动机研究的主流。
20世纪80年代初, Dweck等人¨1在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理论中,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也推动了动机理论的成熟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Eccles等人【3 o将阿特金森传统成就动机的期望一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现代的期望一价值理论,着重论述了期望和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并非互补的关系∞J。
与此同时: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自我价值理论也在不同角度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
1.2多面取向成就动机理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成就动机的多维度特征,即认为成就动机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不同动机组成的(Kakla&Scher,1986)"J。
Slavin(1991)将一般动机分为两类:情境动机和性格动机。
前者指的是在特殊情境中的活动,在活动中达到需要的满足,是暂时性的。
后者是指个体的追求不限于特定目标,凡是他所爱好的,不因情境改变而有所变异∞J。
另有学者根据学习目的不同将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为求知或为个人成长而学习,另一类则是为求得较高的分数或是为博得父母的欢心或教师的赞许而学习。
Dweck(1983)将前者看成是学习目标,后者看成是成绩目标。
具有性格动机而且在求学时又以学习目的为其学习动机的人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p1 Elliot和Andrew对成就动机的定义进行???新的诠释,认为成就动机是以竞争为基础的情感、认知、行为的激活化和方向化怕J。
随后,Elliot(1997)等提出了趋避成就动机层次理论,将成就动机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纳入这个理论D J。
成就动机理论333
成就动机理论333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的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越他人的动机。
成就动机的理论,如今有两个比较著名的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威廉·阿特金森。
麦克利兰把人的高层次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
力和亲和的需求。
其次,由于具有不同需要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员工的需要与
动机有利于合理建立激励机制。
阿特金森指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力求顺利的动机,另一类就
是防止失利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就是以获取成就,所以它们可以挑选有所成就的任务,而顺利概率为99%的任务就是它们最有可能挑选的。
防止失败者则就是女性主义于挑
选费城难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顺利的几率大约就是50%时,他们可以正视着项任务。
成就动机是一个个体追求着个体价值的最大化,或者在追求自我价值的时候,通过方
法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它是一种内在驱动力的体现,同时也能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活动,
思考方式,并且是一种长期的状态。
[笔记]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利用成就动机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成就动机促使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人们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
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规定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三个:一个是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动机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人格特性,表现为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一个是人对成功的期待,是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一个是成功的诱因值,即人在成功或失败时所体验的情感变化,表现为满足感。
主要有两种:情感激发模式:简单点就是刺激潜能,追求目标.冒险偏好模式:希望成功和害怕失败的矛盾冲突.根据动机理论,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一、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倾向兴趣有倾向性。
兴趣的倾向性是指对什么内容发生兴趣,它是形成其它兴趣品质的前提。
孩子的兴趣可以是指向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指向精神方面的。
不同的孩子,其兴趣的倾向性是有差异的。
如有的孩子对绘画有兴趣;有的孩子只对影响自己个人利益的东西感兴趣等。
应该运用自身和周围的教育力量,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兴趣倾向。
二、围绕中心兴趣,培养和激发广博兴趣广博兴趣和中心兴趣是一个良好兴趣品质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良好的兴趣品质是既博又专,专博结合。
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负担普遍偏重,这对孩子兴趣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家长应该走出只重视智育或考试成绩的怪圈,为孩子多创造一些条件,鼓励并调动孩子。
使孩子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一方面要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广博兴趣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当好参谋和组织者;另一方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潜力,努力培养中心兴趣。
对中小学阶段来说,首先应培养孩子有比较广泛的兴趣,到了高中阶段,再慢慢引导孩子逐渐形成中心兴趣。
三、培养稳定而有效的兴趣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兴趣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些对象上。
在这方面,个性差异很大。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个体追求成就的动机和表现。
该理论认为,个体追求成就的程度与其追求成功、希望取得良好成绩的程度相关。
这一理论对于企业管理、教育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原理成就动机理论将个体的动机分为两类:任务导向型动机和自我导向型动机。
任务导向型动机是指个体对任务本身的完成有高度的关注和投入,其动机驱使个体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
自我导向型动机则更多地关注于通过任务完成来实现个体内在的成就感和自尊心。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个体的追求成就动机受到三个基本需要的驱使: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密关系需要。
成就需要是指个体渴望在具体任务中成就卓越表现的内在驱动力;权力需要是指个体追求控制和影响他人的需求;而亲密关系需要则是指个体关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和获得认同的需求。
二、成就动机理论的影响因素1. 成就需求的培养个体的成就需求可以通过培养获得。
在教育和培训领域,教师和培训师可以通过设定具有明确目标和挑战性的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成就需求,并提供适当的反馈和奖励,帮助他们发展积极的成就动机。
2. 任务复杂性和可行性任务的复杂性和可行性是影响个体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
任务过于简单,容易完成时,个体的成就动机可能会受到压抑;而任务过于复杂,难以应对时,个体可能会感到沮丧而放弃。
因此,在分配任务时,应根据个体的能力和水平来确定合适的任务复杂性和可行性。
3. 成功和失败的反馈成功和失败的反馈对于个体成就动机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成功的反馈可以增强个体的成就动机,使其更加努力地追求成功;而失败的反馈则可能导致个体的成就动机下降,降低其对未来任务的投入。
因此,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对于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成就动机至关重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的实际应用意义1. 人才选拔和绩效评估成就动机理论可用于人才选拔和绩效评估中。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1. 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求。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个体的成就需求与他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政府的发展程度有关,社会风气也制约着人们的成就需求。
麦克利兰发现高成就需求者有三个主要特点:①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
他们不满足于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而总是想有所作为。
他们总是精心选择自己的目标,因此,他们很少自动地接受别人——包括上司——为其选定目标。
除了请教能提供所需技术的专家外,他们不喜欢寻求别人的帮助或忠告。
他们要是赢了,会要求应得的荣誉;要是输了,也勇于承担责任。
例如:有两件事件让你选掷骰子(获胜机会是1/3)和研究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是1/3),你会选择那一样?高成就需求者会选择研究问题,尽管获胜的概率相同,而掷骰子则容易得多。
高成就需求者喜欢研究、解决问题,而不愿意依靠机会或他人取得成果。
②高成就需求者在选择目标时会回避过分的难度。
他们喜欢中等难度的目标,既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一点成就感,也不是难得只能凭运气。
他们会揣度可能办到的程度。
然后再选定一个难度力所能及的目标——也就是会选择能够取胜的最艰巨的挑战。
对他们而言,当成败可能性均等时,才是一种能从自身的奋斗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满足的最佳机会。
③高成就需求者喜欢多少能立即给予反馈的任务。
目标对于他们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希望得到有关工作绩效的及时明确的反馈信息,从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进步。
这就是高成就需求者往往选择专业性职业,或从事销售,或者参于经营活动的原因之一。
麦克利兰指出,金钱刺激对高成就需求者的影响很复杂。
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应用
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应用前言成就动机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关于人类如何驱动与追求成功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雷伦(David McClelland)在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强调个体在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和获得成功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内在驱动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成就动机理论的核心概念、主要成就动机类型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教育、职场和心理咨询中的实践。
成就动机理论的核心概念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于完成任务、达到目标所具有的内在驱动力。
根据麦克雷伦的观点,成就动机可以被视为一种复杂的心理需求,它促使人们努力超越自我设定的标准,以获取成功和满足感。
在这个理论框架中,个体在面对任务和挑战时,具有不同程度的成就动机,因而导致了不同的行为表现。
成就动机的维度成就动机包括三个主要维度:追求成就的欲望、避免失败的恐惧和对成功结果的期望。
追求成就的欲望代表了个体积极推动自己完成任务以实现目标或获得认可的愿望;而避免失败的恐惧则是个体为了避免失败而展现出的消极反应;至于对成功结果的期望则反映了个体对能够成功达到某一目标所抱有的信心与期待。
主要成就动机类型基于对成就动机的深入分析,心理学家将其分为两种主要类型:高成就动机与低成就动机。
高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者通常具备以下特征:内驱力强:他们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显著成果,并对有效完成任务充满自信。
目标导向:设定明确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愿意采取行动以实现这些目标。
适应性强:面对挫折时,他们更可能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选择放弃。
高成就动机者往往在教育与职业生涯中表现出色,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自我提升,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低成就动机与高成就动机者不同,低成就动机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缺乏动力:他们对完成任务似乎缺乏兴趣,其内在驱动力不强。
恐惧失败:对失败有高度敏感性,可能因为害怕失利而避免参与挑战性活动。
逃避目标:不愿设定高目标,更倾向于选择简单易行的任务,以降低失败风险。
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受挫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受挫理论一、成就动机理论1、内涵成就动机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
他认为成就动机是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所认为最重要、最有价值并且设法将其达到理想地步的内在力量,即成就的欲望。
2、高成就动机者的共同特征麦克利兰发现高成就需求者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①目标明确。
高成就需求者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凭运气获得的成功,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
他们不满足于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而总是想有所作为。
他们总是精心选择自己的目标,因此,他们很少自动地接受别人——包括上司——为其选定目标。
除了请教能提供所需技术的专家外,他们不喜欢寻求别人的帮助或忠告。
他们要是赢了,会要求应得的荣誉;要是输了,也勇于承担责任。
例如:有两件事件让你选掷骰子(获胜机会是)和研究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是),你会选择那一样?高成就需求者会选择研究问题,尽管获胜的概率相同,而掷骰子则容易得多。
高成就需求者喜欢研究、解决问题,而不愿意依靠机会或他人取得成果。
②适度风险。
高成就需求者在选择目标时会回避过分的难度。
他们喜欢中等难度的目标,既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一点成就感,也不是难得只能凭运气。
他们会揣度可能办到的程度。
然后再选定一个难度力所能及的目标——也就是会选择能够取胜的最艰巨的挑战。
对他们而言,当成败可能性均等时,才是一种能从自身的奋斗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满足的最佳机会。
③及时反馈。
高成就需求者喜欢多少能立即给予反馈的任务。
目标对于他们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希望得到有关工作绩效的及时明确的反馈信息,从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进步。
这就是高成就需求者往往选择专业性职业,或从事销售,或者参于经营活动的原因之一。
④其他,高成就动机者还有精力旺盛,责任感强,物以类聚等共同特征。
3、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①个体个性,如能力、自信、意志力、兴趣等。
传统动机理论--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教育学
精品文档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奥苏伯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他认为,学生众多的学习行为都可以用这三方面的内驱力来加以解释,这三方面通常被称为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
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来自于好奇倾向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不指向学习任务,而是指向个体的地位和自尊。
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保持长者们(教师、家长等)和同伴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搞好学习、做好工作的需要。
条件:第一,学生与长者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第二,学生能从长者所博得的赞许或认可中获得派生地位;第三,享受派生地位的人,会有意识的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的期望,巩固自己的派生地位。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成就动机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其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是固定的,各部分的比重随着年龄、性别、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
认知内驱力的作用随年龄增长而提高;附属的内驱力在童年早期是比较突出的,在儿童后期和青春早期减弱;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教育启示认知内驱力是一种内部动机,完全指向于学习任务本身,可能会成为学生学习中最稳定、最重要的动机因素。
应培养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在集体和他人心目中赢得怎样的地位,属于外部动机。
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要激发其内部的学习动机外,也可以适当地采用表扬、名次、分数等诱因激起他们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促使学生为获得优异的成绩而作出努力,因为学生在学习上的失败可能导致他在集体中的地位降低、自尊心丧失等。
但是过分强调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的作用也是不恰当的,它可能导致过高的抱负水平,也可能会导致功利主义的倾向。
附属内驱力指向获得长者和同伴的赞许、认可,也是一种外部动机。
成就动机论的主要内容
成就动机论的主要内容成就动机论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动机的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就感和成功时会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该理论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提出,并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成就动机论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需要成就的欲望、期望达到成功的信念和价值观,以及对成功和失败的回馈反馈。
首先,需要成就的欲望是指个体内在的渴望取得成就和成功的愿望。
某些人天生具备更强烈的需要成就的欲望,而且他们更容易在追求目标时表现出更大的努力和承担更大的风险。
这种需求通常与个体的个性特质和生活经历有关,例如竞争心理、关注他人的评价以及自我完善等。
其次,期望达到成功的信念和价值观是成就动机的核心因素之一。
个体对于自己能否成功以及成功的可能性是抱有怎样的信念和期望,这些信念和期望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努力程度。
如果个体认为自己很有能力并且成功的机会很高,那么他们更有可能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目标。
此外,个体对于成就的看重程度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动,例如对于成就感的渴望程度和对于成功与失败的评价标准。
最后,对成功和失败的回馈反馈对于成就动机的发展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当个体取得成功时,他们通常会感到满足和自豪,这种满足感成为了一个积极的奖赏,使得他们更有动力继续追求成功。
相反,当个体遭遇失败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挫败和失望,这种消极的体验可能成为进一步努力的动力或者导致他们放弃追求目标。
因此,及时和有效的反馈对于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和定向他们的努力方向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成就动机论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就和成功时会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行为。
个体的需求成就欲望、对成功的期望和信念、以及对成功和失败的回馈反馈是影响成就动机的三个主要因素。
这一理论提出了一种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动机的方法,并为教育、工作等领域提供了一些指导和启示。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鲁忠义版心理学)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鲁忠义版心理学)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
1、默里,在对成就的鉴定中首次提出成就动机的概念。
“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
”2、麦克莱伦、阿特金森“在具有某种优胜标准的竞争中对成功的关注”2.1麦克莱伦,把人的需求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2.2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Ts=Ms*Ps*is2.2.1成功诱因值(is),对实现目标的价值判断。
2.2.2某项任务中成功的可能性大小(Ps),2.2.3成就需要,即主体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Ms)这三个因素发生综合影响作用,其结果使个人接近与成就有关的目标倾向(Ts),即成就动机。
2.2.4阿特金森认为,当人面临各种任务时,他们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从而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倾向。
第一,力求成功的人。
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够带来成就的任务,这种人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他们对完全不可能完成或稳操胜券的任务,动机水平反而下降。
第二,力求失败的人,在预计自己成功的机会大约有50%时,会采取回避态度,他们不敢面对挑战。
他们往往选择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任务,以使自己免遭失败。
或者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这样即使失败,也可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借口。
天穹说,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时候,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禀性,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对于那些充满自信喜欢挑战的学生,也就是说力求成功型的学生,要适当的给予他们适当难度的题,去锻炼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感。
而对于那些信心不足害怕失败的学生要给他们难度小的问题去做,让他们避免失败,获得成功,来找回对自己的信心。
传统动机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教育学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的强度(用T来表示)由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一是成就需要,即个体稳定的追求成就的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人格特性(用M来表示);二是对成功的期待,即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来表示);三是成功的诱因值,即成功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用I来表示)。
影响动机强度三个因素的关系可表现为下面的公式:T=M×P×I。
对成功的期待和成功的诱因值之间具有互补的关系,即成功可能性越小,这时成功带来的满意感越强,即I=1-P。
人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畏困难、达到目标的追求成功的倾向,即追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种是害怕失败、避免屈辱的回避失败的倾向,即避免失败的动机。
追求成功的动机可以用下式表示,即:Ts=Ms×Ps×Is;避免失败的动机公式为:Tf=Mf×Pf×If。
其中成功的可能性与失败的可能性相加为1,因此,Pf=1-Ps。
个体追求某一目标的总动机强度T就是由Ts和Tf共同决定的。
用公式表示为:T=Ts-Tf =(Ms×Ps×Is)-(Mf×Pf×If)因为Is=1-Ps, Pf=1-Ps,If=Ps,那么,上述公式可简化为:T=Ms×Ps×(1-Ps)-Mf×(1-Ps)×Ps=(Ms-Mf)〔Ps×(1-Ps)〕合成成就动机的强度和方向依赖于Ms和Mf的强度以及个体对成功可能性的估价(Ps)。
当Ms>Mf时,T是正值,这类人的成就动机就高,表现为趋向成就活动,而且当Ps=时,成就动机最高。
当Mf>Ms时,T是负值,这类人的成就动机就低,表现为逃避或抑制参与成就活动。
当Ps=1或Ps=0时,成就动机最低。
当一个人面临任务时,两种动机通常是同时在起作用。
如果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那么这个人便将努力去追求特定的目标;反之,他就会去选择那些减少失败机会的目标。
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应用
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应用成就动机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在追求目标、寻找挑战和取得成就时的心理动力和行为表现。
本文将介绍成就动机理论的相关概念和内涵,探讨其在教育、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成就动机理论概述成就动机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重要补充。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在不断追求成功、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推动其不断努力进取。
成就动机包括三个要素:目标导向、努力和成功反馈,这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个体的成就动机。
二、成就动机与个体表现1. 目标导向目标导向是成就动机的基础,个体在设立明确可实现的目标时会激发内在的动力,促使其朝着目标努力奋斗。
研究表明,拥有具体明确目标的个体更容易取得成功,在教育和工作中也更具竞争力。
2. 努力成就动机激励个体付出更多努力,追求更好的表现。
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个体能够突破困难,实现自身潜能的最大化。
3. 成功反馈成功反馈是成就动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个体通过获得成功反馈来验证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效,并从中获取满足感和成就感。
成功反馈也可以强化个体的行为模式,增强其对目标的持续追求。
三、成就动机在教育中的应用成就动机理论对于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表现水平。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方法:设立具体挑战性目标,引导学生努力向上。
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增强自信。
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和成绩的内在关注,激发其自我激励能力。
四、成就动机在工作中的应用在职场上,成就动机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雇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员工的成就动机,提高工作绩效:提供具有挑战性但又可实现的任务目标。
注重员工绩效评估和成功反馈。
五、成就动机在生活中的启示除了教育和工作领域,成就动机理论也对个人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应用
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应用成就动机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关心个体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激励自己与他人,尤其在教育、管理和心理咨询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概念成就动机理论主要是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的,他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对个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成就动机的三个核心要素: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亲和需求。
在这三个要素中,成就需求是最为关键的,指的是个体追求成功、完成任务以及超越过去表现的内在动力。
1.1 成就需求成就需求是指个体渴望实现特定目标以展示自身能力的一种愿望。
这种需求往往驱动人们去设定挑战性的目标,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当个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会促使他们继续努力而不是放弃。
1.2 权力需求权力需求则是指个体希望影响他人或环境,以实现个人目标的愿望。
对于一些人来说,拥有权力和控制力是一种满足内心需求的重要方式。
1.3 亲和需求亲和需求则强调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
这种需求驱动个体寻求对他人的支持和认同,呈现出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成就动机理论的发展历程成就动机理论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最初的大卫·麦克莱兰提出不同类型的动机,将其进行系统化,到后来不同学者对此理论进行扩展与修正,使其适应到更多元化的领域中。
2.1 麦克莱兰的研究成果在麦克莱兰的研究中,他使用了“主题抽测法”(TAT)来评估个体的成就动机。
通过让被试描述一些模糊的图像,他发现那些具有高成就动机的人往往表现出对竞争胜利与个人成功强烈的渴望。
2.2 后续研究及扩展随着时间的发展,许多学者将成就动机与其他心理因素相结合进行研究。
例如,阿特金森(Atkinson)强调了期望与价值在动力形成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了成就动机如何影响行为决策。
三、成就动机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成就动机理论在教育背景中有广泛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成就需求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动力,并增强自我效能感。
莫瑞的成就动机概念举例
莫瑞的成就动机概念举例
莫瑞的成就动机概念主要指个体追求成就感和追求目标达成的内在动力。
下面是一些举例:
1. 学习成就: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取得高分或者学得更多的知识,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 职业成就:一个职业人士通过在工作中展现出色的表现,获得晋升、加薪或者被领导和同事认可等,从而获得成就感。
3. 运动成就:一位运动员通过奋斗和训练,赢得比赛或者打破个人纪录,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感。
4. 创作成就:一个艺术家或者作家通过完成一件优秀的作品,得到观众或者读者的赞赏和认可,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举例,并不代表所有的成就动机的实例。
每个人的成就动机可能因个体差异而不同,而且在不同的环境和时期也会有所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经典成就动机理论1953年,麦克莱兰和阿特金森合著的《成就动机》一书成为成就动机研究的真正开端...。
阿特金森1954年提出成就动机有"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两个维度...。
20世纪60 年代以后,心理学家由过去对动机的内在起因和外在诱因的研究转向对人的中介认知因素的研究,认知研究成为动机研究的主流。
20世纪80年代初, Dweck等人¨1在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理论中,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也推动了动机理论的成熟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Eccles等人【3 o将阿特金森传统成就动机的期望一价值理论发展成为现代的期望一价值理论,着重论述了期望和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并非互补的关系∞J。
与此同时: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自我价值理论也在不同角度发展了成就动机理论。
1.2多面取向成就动机理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成就动机的多维度特征,即认为成就动机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不同动机组成的(Kakla&Scher,1986)"J。
Slavin(1991)将一般动机分为两类:情境动机和性格动机。
前者指的是在特殊情境中的活动,在活动中达到需要的满足,是暂时性的。
后者是指个体的追求不限于特定目标,凡是他所爱好的,不因情境改变而有所变异∞J。
另有学者根据学习目的不同将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为求知或为个人成长而学习,另一类则是为求得较高的分数或是为博得父母的欢心或教师的赞许而学习。
Dweck(1983)将前者看成是学习目标,后者看成是成绩目标。
具有性格动机而且在求学时又以学习目的为其学习动机的人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p1 Elliot和Andrew对成就动机的定义进行???新的诠释,认为成就动机是以竞争为基础的情感、认知、行为的激活化和方向化怕J。
随后,Elliot(1997)等提出了趋避成就动机层次理论,将成就动机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纳入这个理论D J。
这些研究说明了成就动机的研究具有越来越多的多面取向。
Elizur 等∞-采用了多面取向的成就动机的方法,认为成就动机是由多种独立的动机组成的。
他们将成就需要和其他的需要(如金钱、地位、权力等)结合起来,认为职业道德、支配性、竞争性、对地位的渴望和获得金钱与财富都是成就动机可能的成分。
如Elizur 等提出成就动机是一个多面的结构,即有两个面:A面, 收稿日期:2008-10-06 修回日期:2009一01-1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08166)"中小学教师时间管理倾向与职业倦??的关系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蒋名平(1977一),男,四川达县人,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和职业教育。
万方数据114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6卷面对困难的应对方式;B面,时间。
A面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包含对困难任务的偏好、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个人独自承担责任;另一方面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计算风险,用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为追求完美的结果而努力。
B面指的是与任务相关的时间,是在任务之前,期间还是之后。
怕J Sagie,Abraham等根据成就动机多面取向理论设计了一种情境成就动机量表来测查成就动机,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成就动机是一个多面体。
[7】随着成就动机理论的整合趋势发展,许多研究者认为成就动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核心因素,如坚持性、对成功的信心;也包括外围的因素,如支配性、集中性等。
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成就动机的"洋葱模型"(Schuler&Prochaska,2001)Do。
2成就动机测量的研究成果有关成就动机的研究,焦点在于如何对它进行客观测量。
目前最主要的测验有投射测验和自陈式量表的测验。
随着成就动机的研究进展,又开发出了Grid技术、成就动机问卷(AMI)等新的测量工具。
2.1投射测验1938年Murray运用墨渍投射测验,对内隐动机进行了测量,对动机的测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旧1投射测验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运用TAT进行测量,另一种是内隐联想测验。
2.1.1 主题统觉测验(TAT) Mc CleDand是通过TAT来对成就动机进行测量的,该测验属于人格测验。
在测??中共采用30张内容颇为隐晦的黑白图片和空白卡片一张,图片的内容以人物或景物为主。
每张图片都标有字母号,按照年龄、性别把图片组合成4套测验,每套选用20张图片(其中一张是空白卡片),每次用10张图片。
进行测验时,主试者按顺序逐一出示图片,要求被试对每一张图片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编出一个内容生动、丰富的故事, 然后根据被试者所编写的故事,进行打分。
最初, TAT 测量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打分过程中过于依赖分析者的经验,主观性强,导致信度不高。
而且由于TAT不能进行重复测验,内部一致性信度低,构建效度也较低,因此用TAT测验个体的成就动机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20世纪50年代起,Mc Clelland 致力于建立一套科学、简单的计分系统,该计分系统的方法成为后人遵循的标准程序。
它包括以下4个步骤:首先确认一组动机水平较高的被试。
方法通常是采用实验室唤起,使被试处于唤醒状态。
第二, 将实验唤起组被试编写的故事,与对照组(非唤起组)编写的故事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内容上的差异。
第三,进行交叉效度验证,即各计分项目要能区分唤起组与对照组的差异,确定最终的计分条目。
第四,进行建构效度的验证坤J。
2.1.2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IAT是由Greenwald,Mc Ghee。
和Schwartz (1998)提出来的,该测验可以测查个体的潜意识。
IAT测验具有较高的内部信度,因此可以用它测量个体的潜意识,如内隐成就动机旧J。
通过自由联想法可以测查个体的自尊和自我概念。
如为了测量自尊,Greenwald和Famham(2000) 修订了IAT测验,他们罗列了一组描写个体心情愉快和不愉快的句子或词语,要求被试自由联想,然后回答这些描写个体愉快或者不愉快的句子是与自己还是与他人相关。
研究结果发现,如果被试将愉快的句子和自己联系起来,而将不愉快的句子和别人联系起来,表明他们有较高的自尊归J。
研究表明,IAT适合测查个体的潜意识,如在适当的诱因下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内部动机,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Greenwald&Nosek,2001)u 0J。
2.2一自陈式量表此类测验是通过问卷的方法,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做答。
常用的量表有3种。
2.2.1 成就动机量表(The Achievement Motive Scale,AMS) 该量表是目前国内外对成就动机进行测量运用得最多的量表,??挪威Oslo大学心理学家T.Gjesme和R.Nygard 1970年编制。
中文修订版南叶敏r修订,共30题,分为两部分,每部分15 题,分别测定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af)。
量表采用4点计分,与自己情况完全相符合记3分,与自己的情况完全不符合记0分。
成就动机的得分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减去避免失败的动机得分构成。
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7,效度为0.58,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怕J。
该量表的理论基础是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然而阿特金森的理论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其假设的前提没有被实验证实,其数学模型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其测量结果不够客观准确。
2.2.2 工作与家庭取向量表(WOFO) 由Delm. reich和Spence(1978)制定D1,该???卷有18道题目, 分为3个维度,信效度都在0.8以上。
这3个维度分别是精通、职业道德和竞争性。
精通是指喜欢困难的、挑战性的任务,为掌握更好的知识和技能而努力;职业道德是指喜欢努力工作和把工作做好;竞争万方数据第2期蒋名平:国外成就动机测量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115 性是指喜欢势均力敌的比赛,希望成为最好。
Ong (1995)对新加坡学生的研究也证实了新加坡学生的成就需要也具有这3个维度。
【41 2.2.3英国心理学家Cassidy和Lynn(1989)开发的成就动机调查工具【41 在他们构建的工具中,成就动机的维度包括了前人根据不同的理论提出的维度。
一共有7个维度,分别是职业道德、追求地位、获得性、支配性、卓越性、掌握性和竞争性。
国外常用的成就动机测量问卷还有:工作价值???卷、工作环境偏好量表、工作偏好问卷和成就动机特质问卷。
由于白陈量表的信度及效度较高,故而许多研究者认为它比投射测验的测量可信。
但Mc Clelland 认为运用自陈量表测量动机并不优于投射测验,用这两种方法测量的是个体不同的动机。
用投射测验测量的是个体的内隐成就动机,而自陈量表测量的是个体的外显成就动机,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将能更好地测量个体的成就动机,从而更好地预测人类的行为'10】。
2.3 "半投射"测验--成就动机的格子测验(A- chievement Motive Grid)该测验是由德国心理学家Deinz-Dieter Schmah提出的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它是将问卷和TAT测量的优点合并,发展形成的一种新的测量成就动机的方法。
该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效度。
该测验是运用一组图片对个体的成就动机进行测量,使用图片可以唤醒被试有关成功或者失败的体验,像TAT一样,测的是内隐的成就动机。
与TAT不同的是,它预先会在图片的下面空白处列出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代表了个体追求成功(Dope of Success,DS)或逃避失败动机(Fear of Failure,FF)相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逃避失败的动机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负面的自我效能评价,二是害怕失败的情感成分。
因此它又类似自陈测验,因此又称它为"半投射"测验¨1|。
整个测验中有18张图片,图片内容描述了某一特定的成就情景,而且都可以由被试进行角色扮演, 每张图片下又有18个项目组成的陈述量表。
在测验中,呈现给被试看的都是有关具体活动的图片,但是这些图片上人物的性别和他们活??的成败都是不清楚的。
根据不同的被试,可以设计不同的图片,在图片下面个方格里常用的句子有:"做这件事,他感觉很好","他认为'如果做那件事很困难的话,他想另外找时间去做"'等。
然后请被试先看图片,然后从方格里选择相应的句子。
Schmah(1999)通过实验证明了该测验在测量信度和效度方面较7IIAT和问卷测量均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