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病毒及朊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体外合成朊病毒的研究进展

体外合成朊病毒的研究进展

外成功完成了 P r P向 P r P 的转化。此后, 对实验条件 r e s 进行部分调整。以 K C l 或N a C l 来代替盐酸胍, 这样更 5 %。用生物 接近于体内环境, 但转化效率下降了约 2
c c 素化的 P r P 来代替同位素标记的 P r P , 可实现在细胞
正比。当采用程序化超声波仪和 9 6孔板进行 P M C A 时, 可达到高通量水平, 可以用来检测 P r i o n的早期感
引发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造成人和动物的脑组织发生 神经退行性病变。目前有 3种假说解释由正常 P r P转 变为致病性 P r P 。第一, 再折叠模型: 假设 P r P 发生 r P 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去折叠达到一定程度, 然后在 P 下发生重折叠, 形成折叠异常的致病性 P r P 。第二, 成 核多聚化模型: 假设 P r P和P r P 处于热力学平衡, 而
2 无细胞转化分析
C a u g h e y 等开发了第一种可行的 P r P 体外合成方 r e s 法, 并命名为“ 无细胞转化分析( c e l l f r e ec o n v e r s i o n ) ” 。他 们 将 从 病 鼠 脑 中 提 取 的 P r P 用盐酸胍 a s s a y 3 7 ℃ 处理 5h , 再与鼠成纤维细胞表达的 P r P在p H 7含 有盐酸胍、 N a C l 、 T r i s H C l 的转化溶液中混合,2 0 ℃孵

朊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朊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朊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4-24T13:47:27.9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卢韦华琳

[导读] 对动物而言可分为牛海绵状脑病和羊痒病等;对于人类可分为库鲁病、克雅氏病、变异型克雅氏病等

卢韦华琳(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四川成都 60041)

【摘要】朊病毒病是一类由朊病毒引起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日益明显。本文就朊病毒病的致病机制、检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朊病毒朊蛋白致病机制检测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088-02 朊病毒病是一种慢性、致死性、神经退行性传染病。对动物而言可分为牛海绵状脑病和羊痒病等;对于人类可分为库鲁病、克雅氏病、变异型克雅氏病等[1]。该疾病主要由于人和动物感染朊病毒引起。朊病毒并非普遍意义的病毒,而是一种可自我复制的小分子蛋白,其特点包括:无核酸、无免疫源性、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传染性强、可在多物种间传播等,可造成人和动物的神经元、脑组织、胶质细胞造成一系列损伤。本文着重介绍朊病毒病的致病机制、检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1、致病机制

朊病毒朊病毒有2种同分异构体,即正常细胞型朊病毒(PrPc)和致病型朊病毒(PrPSc)。功能上,PrPc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调节免疫,与信号转导和突触传递有关[2]。PrPsc可杀死神经细胞,破坏机体的GABA系统且影响细胞内钙调节等[3]。结构上,PrPc 是4个α螺旋(H1~H4)的球形蛋白,含43%的α螺旋,很少或几乎不含β折叠;而PrPSc有2个螺旋(Hl和H2)形成4个β折叠链,含有43%的β折叠和30%的α螺旋[4]

朊病毒及朊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朊病毒及朊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朊病毒及朊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982年,美国生理学家Prusiner及其同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突破经典病毒学理论而提出朊病毒(prion)的概念,认为绵羊瘙痒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尚未证实有核酸结构的蛋白质侵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并将其称为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简称为PrP。朊病毒是医学生物学领域中至今尚未彻底弄清,与病毒和类病毒都很不相同的一种蛋白质传染病原体。它是一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甚强、分子重量在27000~30000道尔顿的蛋白质颗粒,它们是在人和动物中引起可传递的海绵脑病的特殊病因。

朊病毒是一个超出经典病毒学和生物学的全新概念,蛋白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突变或构型上的变化由良性变为恶性,即变为具有传染性的侵染颗粒,可引起人和动物脑内神经元空泡变性(即海绵状变性),所以这类病毒引起的疾病被称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 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又称为朊病毒病。

一、朊病毒引起的相关疾病

朊病毒都是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病,病理学上的特点是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细胞退化、空泡变性、死亡、消失,最终被星状细胞取代,因而造成海绵状态。患者具有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症状。已知人和动物朊病毒有以下几种:人的库鲁氏病,又称新几内亚震颤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又称皮质-基底节-脊椎变性综合征,也有人称其为人类海绵状脑病和早老性痴呆症(Presenile Dementia);致死性睡眠综合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吉斯综合症,又称脑软化病(Gersrmann -Straussler-Scheikerg disease,Gss);疯牛病( Mad Cow Disease,MCD),即牛海绵状脑病(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传染性紫貂脑病(TME);猫海绵状脑病( Fel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FSE);羊瘙痒症(Sctapie),有绵羊瘙痒(Scrapie of sheep)和山羊瘙痒症(scrapie of gaats)两种;大耳鹿慢性消耗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 of Mule Deer,CWD);传染性雪貂白质脑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olopathy,TME)。

朊病毒

朊病毒

动物致病
动物致病
由于朊蛋白分子(PrPc)本身不能致病,而必须发生空间结构上的变化转化为朊病毒(PrPsc)才会损害神经元。 这一变化恰恰是朊病毒胁迫所致的。即一个致病分子先与一个正常分子结合,在致病分子的作用下,正常分子转 变为致病分子,然后这两个致病分子分别与两个正常分子结合,再使后者转变为致病分子。周而复始,通过多米 诺效应倍增致病。由此可见,致病的基本条件有二,一是具有朊病毒,二是具有朊病毒蛋白。
对于人类而言,朊病毒病的传染有两种方式。
其一为遗传性的,即人家族性朊病毒传染;
其二为医源性的,如角膜移植、脑电图电极的植入、不慎使用污染的外科器械以及注射取自人垂体的生长激 素等。至于人和动物间是否有传染,尚无定论,这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证实。
朊毒体似乎在直接与受感染的组织接触时感染性很强。例如,人们可能会因为注射直接来源于人类脑下垂体 的生长激素而感染格斯特曼综合症Creutzfeldt-Jakob疾病或变异性克雅氏病nvCJD,或通过脑部外科手术的仪 器传染(朊病毒可以幸存于通常为外科器械消毒的高压灭菌器)。通常也认为,食用受感染的动物可以通过积累 缓慢地引起疾病,特别是可以引起朊病毒在世代间积累的同类相食或类似的行为,例如太平洋一个小岛上发生的 库鲁病。
最引起当今科学家兴趣和**的是朊病毒的复制机理。由于朊病毒是一种只含有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分子生物 并且只能在寄生宿主细胞内生存。因此,合成朊病毒所需的信息,有可能是存在于寄主细胞之中的,而朊病毒的 作用,仅在于激活在寄主细胞中为朊病毒编码的基因,使得朊病毒得以复制繁殖。

疯牛病的元凶:朊病毒

疯牛病的元凶:朊病毒

朊病毒检测方法
• 3、免疫学检测方法
•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特异性高、敏感性强,该方法已成为 检测朊病毒“金标准”方法之一 • 组织印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而且大大简化了操作 程序,对朊病毒的检测更加快速、简单,已被广泛应用于 朊病毒的研究。 • 免疫印迹法:是目前OIE公认的用于确诊疯牛病的方法之 一。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所用材料少的特点。 • 斑点印迹法:其灵敏度较低,但是操作简单,而且对仪器 设备要求低,适合大批量样本的筛查。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并且该法 可定量,适合大批量样本普查筛选工作。
朊病毒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 3、 RNA干扰
• RNA干扰是翻译后修饰水平上沉默内源性基因最有力的技 术。目前已成为神经类疾病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 4、免疫治疗
• 有研究发现,PrP抗体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 体内都可以降低朊病毒的感染性。PrP抗体以及重组的抗 原结合片段(antigen-binding fragment,Fab)可以抑制朊 病毒在ScN2a细胞内的复制和增殖。
朊病毒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 1、化学治疗
• 常常使用一些具有抗朊病毒作用的化合物来治疗。然而, 这些物质在体外培养接种朊病毒的细胞模型中有效,有的 且对动物模型有毒性,或在体内治疗效率极低,甚至无效。
ຫໍສະໝຸດ Baidu

朊病毒结构研究和致病机理分析

朊病毒结构研究和致病机理分析

朊病毒结构研究和致病机理分析

摘要

朊病毒病是人和动物的一种退行性脑病,主要包括羊骚痒病,疯牛病,以及人的克雅氏综合症等。其致病因子被认为是一种由正常细胞PrP蛋白经非正常折叠所形成的蛋白质(PrPsc)。PrPsc和PrPc来自于同一基因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但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科学界认为朊蛋白是一种不含核酸和脂类的疏水性糖蛋白

关键词:朊病毒 PrPc PrPsc 重组朊蛋白高级结构

朊病毒(Prion Protein , PrP)是一种蛋白质亚病毒,是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病毒,形态特征为小型蛋白质颗粒,大约有250个氨基酸组成,大小仅为最小病毒的1%。它是由动物机体中高度保守的朊病毒蛋白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并能在机体的多种细胞中表达,在中枢神经系统及神经元细胞中表达量最高。朊病毒具有两种不同的分子构象:一种是存在于正常机体或感染动物的细胞中,没有致病作用,称为细胞朊蛋白(PrPc),另一种是仅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细胞中,称为朊病毒蛋白(PrPsc)。两种蛋白的一级结构完全相同,但二极结构及高级结构则有着显著差异。此种病毒可导致库鲁病(Ku-rmm)、克雅氏综合症(CJD)、格斯特曼综合症(GSS)、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FI)等常见人类疾病以及羊瘙痒病和疯牛病等动物疾病[1]。朊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使用动物肉骨粉饲料、牛骨粉汤;医源性感染,如使用脑垂体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和硬脑膜移植、角膜移植、输血等。朊病毒特点是耐受蛋白酶的消化和常规消毒作用,由于它不含核酸,用常规的PCR技术还无法检测出来。

关于朊病毒的综述

关于朊病毒的综述

关于朊病毒的综述

摘要:朊病毒最早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坦利·B·布鲁辛纳(Stanley B. Prusiner)于1982年发现,是一类与其他病毒不一样的病毒,它只有蛋白质而无核酸,却既有感染性,又有遗传性,并且具有和一切已知传统病原体不同的异常特性。本文主要从朊病毒的发现过程、基本结构、致病机理、主要疾病、传播途径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来介绍朊病毒,让大家进一步认识朊病毒,了解朊病毒。

关键词:朊病毒;蛋白质;核酸

朊病毒是一类与其他病毒不一样的病毒,它只有蛋白质而无核酸,却既有感染性,又有遗传性,并且具有和一切已知传统病原体不同的异常特性。朊病毒又称蛋白质侵袭因子,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本文主要从朊病毒的发现过程、基本结构、致病机理、主要疾病、传播途径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来介绍朊病毒。

1.朊病毒的发现过程

朊病毒最早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坦利·B·布鲁辛纳(Stanley B. Prusiner)于1982年发现的。

推测朊病毒仅由蛋白质组成,没有核酸。在这之前,科学家认为所有的病原体都有可复制的核酸(细菌、病毒等等)。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突破口:这种具有感染性的因子主要由被称为PrP的蛋白质组成的。这种蛋白质可以在细胞的质膜上找到(具体功能还不了解),但是与具有感染性的因子PrpSC与正常因子PrPC在形状上有一点不同。科学家推测这种变形的蛋白质会引起正常的PrPC转变成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这种连锁反应使得正常的蛋白质和致病的蛋白质因子都成为新病毒的材料。在这个假说被提出来以后,产生PrP的基因被抽离出来,产生不同形状的突变基因被成功的定义和复制,研究实验鼠的结果为这个假说提供了支持,这些证据现在是强有力的,但并不是无可争议的。

朊病毒的预防与治

朊病毒的预防与治

消灭传染源:
wenku.baidu.com
1. 高温消毒,134摄氏度, 60~120分钟 2. 2. 5%次氯酸钙活1mol/L氢氧化 钠溶液,浸泡60分钟 3. 盐酸胍盐可降低朊病毒的感染 力
预防措施
1. 改变不良民族风俗和饮食习惯
切断传染途径: 3.
2. 避免医院性感染 提高病牛和病羊的检测水平以 及建立监测网络
二.朊病毒的治疗
目前主要研究工作有针对朊病毒在淋巴网状内皮细胞系统中复制和储存环节使用淋巴毒素的可溶性受体在外周支持朊病毒复制的滤泡状树突状细胞失活来达到抑制朊病毒
朊病毒的预防与治疗
一.朊病毒的预防 朊病毒是一种具有极强抵抗力的蛋白颗粒,其
灭活条件比所有已知的病原微生物更为严格。目前
的预防措施主要有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染途径。
1. 朊病毒的治疗对对策主要是针对染病毒扩散 和复制的不同环节设计出相应的手段来达到有效 预防和治疗的目的。目前主要研究工作有针对朊 病毒在淋巴网状内皮细胞系统中复制和储存环节, 使用淋巴毒素β的可溶性受体在外周支持朊病毒复 制的滤泡状树突状细胞失活来达到抑制朊病毒。 根据蛋白质构像病理论,针对β-折叠在蛋白质构 象转变中的关键作用而研究β-折叠形成阻断肽有 抑制聚合体形成的作用。
1. 四环素
2. 多系抗生素
3. 刚果红
化学药物
4. 聚阴离子

朊病毒的研究进展

朊病毒的研究进展

机体造 成危 害 ,这 种假 说后来得 到 了验 证[ 3 1 。同 酸 ,翻译 修饰 后 N和 C末 端被 裂解 ,产 生具 有
时 ,G d s  ̄ ue k于 16 9 5年首 次证 明了人 传染 性海 复 合 型 N 糖基 化 的 2 0个 氨基 酸 的蛋 白质 (3 一 1 2 绵状脑病 的可传 染性l 4 l ,继而于 16 年 证实 了克 K ) 96 D ,其 C末端为糖 基磷脂 酰肌醇 锚 ( P) GI ,附
fh在 16 年提 出,这种病 原体可能是一种正常 象上的差异。 i t 97 母体蛋 白的不 正常形态 ,并且可作为模板诱发母 2 1 P P . r 的正 常蛋白 PP基 因 O F翻译 的原始 r R
体产生更多 的非 正常的蛋 白质 ,从而堆积起来对 PP多肽全 长为 2 3个 ( ~ 5 r 5 人) 27个 ( 水貂) 氨基
百度文库性 ,因此认为羊瘙痒病 的感染 因子可 能是 一种不
朊 病 毒 研 究 的 最 早 模 型 是 羊 瘙 痒 症 含 有 核 酸 的 蛋 白质 ,将 其 命 名 p o Po i — r n(r e a i tn
(cai 病原 因子 ,早 在 l 世 纪 ,欧 洲 、亚洲 CO Snet u a i e1 Srp ) e 8 eH f i s rc ) ,它不 同于细菌 、真菌 、 i c o p tl 6 1 和非 洲许 多 国家就 有 羊瘙 痒病 的发生 , 13 9 9年 寄生 虫、病毒和 类病 毒 ,是 一种新 型蛋 白因子 。

朊病毒(prion)

朊病毒(prion)

3.结构
• PrP的 • 一级结构
• PrP的核酸序列及其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
• 保守序列:来自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产生的不同分子的分子序列 高度相似,意味着此序列在进化中重要的功能性价值。
• 其不同物种间的同源性也很高
PrP的高级结构
• HuPrP23-231的核磁共振(NMR)结构模型 • BoPrP23~230NMR结构模型 • MoPrP121-231模型 • ShaPrP90~231结构模型 • 目前认为PrPc三维结构形似“风筝”
相关疾病的发现
• 羊瘙痒病 • 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 水貂的脑软化病 • 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 • 猫的海绵状脑病 • 库鲁病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Gajdusek和Gibbs与澳大利亚Zigas等人通过 一系列的实验证实震颤病与羊瘙痒症、人早老性痴呆属于同一病 原感染。 • Gajdusek由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gajdusek由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进一步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通过放射处理破坏了发病组织中的dnarna后的组织仍具感染性致病因子是蛋白质致病因子的发现prusiner确认感染组织中的某种蛋白质病原并称其为prion
朊病毒(prion)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 朊病毒是如何进入公众视野的?

朊病毒病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朊病毒病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李书翔/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药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570228

摘 要:

感染引起的疾病,可以在人或动物大脑内

。免疫治疗

用的方案,为人类与家畜抵御朊病毒病的

。本篇综述对近年来

尝试做了简要汇总与阐述,期望为后续的研究者了解相关领域提供便利。

朊病毒病;免疫治疗;主动免疫;被动免疫

朊病毒病又称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是一种由朊病毒(PrPSc)引起的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往往表现为迅速进展的痴呆,肌悻挛控作和运动功能失调,大脑中可见海绵样变、胶质增生及淀粉样斑块,但无炎症反应及包涵体。发生在人体内的朊病毒疾病包括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d,CJD),古-斯综合征(Gersmann-Straüssler Syndrome,GSS),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及库鲁病(Kuru),发生在动物的有羊瘙痒症、传染性水貂脑病、麋鹿和骡鹿慢性消耗病以及疯牛病。朊病毒病的病原体—朊病毒是一种正常的朊蛋白(PrPC)由于构象改变而错误折叠形成的富β片层的异常蛋白。其拥有着抗高热、抗消毒灭活、抗紫外线、抗蛋白酶K能力水解的能力,同时拥有免疫耐受,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经济生产有着相当大的威胁。目前尚无有效的朊病毒清除方法。

免疫治疗是用药物调节机体免疫状态,使机体对疾病产生恰当的免疫应答的治疗方法,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被应用,直到现在依然在公共卫生健康事业与畜牧兽医方面发挥中流砥柱作

科技文写作作业——关于朊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科技文写作作业——关于朊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于朊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欧洲疯牛病的爆发到由疯牛病感染而导致人的新型克雅氏病(nvCJD)的出现,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对BSE病原朊病毒及朊病毒病的研究。Prusiner等(1982)首次提出的朊病毒假说已经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朊病毒病是由一种新型蛋白感染因子引起的任何动物可转移神经退化性疾病,所以实际上是一种蛋白质病毒,朊病毒病又称海绵状脑病,最中可导致患者死亡。此类疾病包括人的震颤病、克雅氏病(CJD)、吉斯综合症(GSS)和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FI)以及动物的羊瘙痒症、牛海绵脑症(俗称疯牛病)和鹿、猫、水貂等的海绵状脑病,这些疾病的共同特征是是动物和人产生认知和运动功能的严重衰竭直至死亡,其临床和病理特征表现为脑组织的海绵体化、空泡化、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形成以及致病蛋白的积累(Brandner,1996)。十几年来,人们在探索朊病毒致病机理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朊病毒新型蛋白蛋白质病毒功能衰竭

引言

Prion病是异常的朊病毒蛋白(PrP)蓄积在人、畜脑组织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1982年美国生物学家斯坦利普鲁西纳尔发现了该病毒蛋白,他的发现对了解与痴呆有关的疾病和疯牛病的病因具有重要作业。为表彰他的新发现及研究成就,于时隔25年后的1997年授予他诺贝尔医学奖。

正文

一、Prion病的共同特点

1.1、潜伏期长,可达数月至数年(一般为18到26个月)。

1.2、一旦发病即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并以死亡告终。

1.3、病理学特征是脑皮质神经元空泡变性、死亡、缺失,而星形(小胶质)细胞高度增生,脑皮质疏松呈海绵状,并有淀粉样斑块形成,HE染色淡红色,脑组织中无炎症反应

朊病毒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朊病毒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朊病毒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摘要:朊病毒是有侵染性的蛋白颗粒,是造成人类及其它动物的多种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的元凶,它不含有核酸,因而其生物学结构及特性、复制及致病机理具有特殊性,这也为朊病毒的鉴别提供了标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朊病毒的遗传也具有多样性,这造成了朊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的传播障碍。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对朊病毒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朊病毒

人类早在18世纪就发现了由朊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1],但却一直无法分离出朊病毒病原。这是因为朊病毒不含有核酸和脂类,是纯粹的“有侵染性的疏水性蛋白颗粒”[2]。直到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病学教授Prusiner在对绵羊瘙痒病因子的研究中,才第一次揭开其神秘的面纱[3]。朊病毒的发现,无疑使人类对生命体的认识,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不具有核酸却能复制的朊病毒是否属于生物的范畴,至今仍处在激烈的争论之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特殊的存在。

1.生物学结构及特性

朊病毒是由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PrP)组成的,是具有传染性的结构简单的糖蛋白,其分子量为27000~30000Da[4],在电镜下看不见其病原颗粒。

朊病毒蛋白的前体(cellular isoform of the prion protein,PrP C),是一种正常无害的蛋白质,是由宿主细胞一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产生的,多数存在于神经元中,能通过空间构象变化形成感染形式的朊病毒蛋白前体(scrapie isoform of the prion protein,PrP Sc)。PrP Sc 再经蛋白酶的酶切作用可转化为具有侵染性的PrP27~30,最后通过纤维聚合自我成核作用,形成朊病毒蛋白。PrP27~30的浓度与其传染性成正比,经化学灭活处理后,其活性与传染性将同步下降。

朊病毒最新研究现状

朊病毒最新研究现状

朊病毒最新研究现状

朊病毒最新研究现状

【摘要】朊病毒是一个超出经典病毒学和生物学的全新概念。1982 年,美国生理学家Prusiner 经过大量试验,突破经典病毒学理论提出了朊病毒概念,认为绵羊瘙痒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尚未证实有核酸结构的蛋白质浸染颗粒,并将其称为朊病毒蛋白(PrP)可引发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s)等。从理论上讲,“中心法则”认为DNA复制是“自我复制”,即DNA~DNA,而朊病毒蛋白是PrP→PrP,是为“自他复制”。这对遗传学理论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但也有矛盾,即“DNA→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矛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会丰富生物学有关领域的内容;对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探索生命起源与生命现象的本质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综述过往对阮病毒的一下认识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及方向。使人们更好的认知阮病毒。

【关键词】阮病毒综述特点研究现状

1.朊病毒的特性

1.1.朊病毒的一般特性

朊病毒的特性是朊病毒与常规病毒一样,有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约30~50nm),而且可直接通过蛋白质传播而不需经过DNA或任何遗传物质。它可被胰蛋白酶降解,被一些蛋白质变性剂或氨基酸化学修饰剂灭活或抑制,但对作用于核酸的酶或化学物质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对

一般的理化因子具有高度的抵抗力,目前常用的理化消毒、灭菌方法往往不能完全灭活朊病毒。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且不呈现免疫效应,不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作用。病毒感染后短期内机体不会有太大反应,到了后期一旦发现时,由于寄生时间长已很难治愈。当一个正常的细胞接受了外来的朊病毒,将会使原本正

朊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朊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朊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刁小龙,徐志良,边静静,施福明,杨飞宇,胡鹏年,陈扶香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E-mail:dxl841016@

摘要:朊病毒病是人和动物的一种退行性脑病,主要包括羊骚痒病,疯牛病,以及人的克——雅氏综合症。其致病因子被认为是一种由正常细胞PrP蛋白经非正常折叠所形成的蛋白质(PrP sc)。PrP sc和PrP c来自于同一基因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但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因为PrP sc是一种不含有核酸的蛋白质感染因子,所以关于朊病毒的致病机理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有关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于PrP sc或ctm PrP在大脑中积累所致。

关键词;朊病毒,PrP,PrP sc

引言

朊病毒,也称为朊粒,是一种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传染因子。它是动物和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loathy, TSE)的主要致病因子。Prusiner的“唯蛋白”假说认为:TSE是哺乳动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细胞型PrP(Cellular Isoform Of Prion Protein, PrP c)转变为致病性的异常痒病型PrP(Scrapie Isoform Of Prion Protein, PrP sc)所致。PrP sc在感染动物脑内形成不溶性的、抗蛋白酶的积聚物而引起动物发病,1985年英国爆发疯牛病后,朊病毒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朊病毒蛋白的结构特征、生化特性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朊病毒概述及其所致疾病研究

朊病毒概述及其所致疾病研究

朊病毒概述及其所致疾病研究

李忠秋1,王君伟1,刘春龙2

(11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2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图分类号:S852165+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34(2004)09-0083-02

收稿日期:20040412

作者简介:李忠秋(1974),女,黑龙江宾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

Prusiner 提出了大分子蛋白质与感染性有关的假说,认为朊病毒是一种不含核酸、有部分蛋白酶抗性、具有感染性的蛋白粒子,且为了与病毒和类病毒(Viroids )相区分,用了朊病毒(Prion )这个概念。近几十年来,由于疯牛病(mad cow disease )导致了全世界的恐慌,特别是随着疯牛病的全球范围流行,由同一致病因子引起的人的变异型克雅氏症(new variant Creutz feldt -Jakob disease ,nvC JD ,vC JD )的出现。因此关于朊病毒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异常热门的领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此领域里还有许多疑难问题尚待解决,需要科学家们继续努力。

1 朊病毒的发现

早期对朊病毒的认识主要是对羊瘙痒病的研究。Alper 在

研究羊瘙痒病时发现,病羊脑组织在经受能够破坏DNA 和RNA 的放射处理后,仍具有传染性,认为感染因子可能是一种不含核酸的蛋白质。1982年,Prusiner 等[1]在感染瘙痒病的仓鼠脑组织中提取一种蛋白质,经检测此蛋白质不含核酸,同时此蛋白进行紫外光灭活DNA 、RNA 和酶处理DNA 、RNA 实验后,仍具有感染力;但如果对其作蛋白酶、蛋白变性剂处理,则失去感染能力;据此Prusiner 等人认为朊病毒是一种蛋白侵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 fectious particle ),并命名为PrP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朊病毒及朊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982年,美国生理学家Prusiner及其同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突破经典病毒学理论而提出朊病毒(prion)的概念,认为绵羊瘙痒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尚未证实有核酸结构的蛋白质侵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并将其称为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简称为PrP。朊病毒是医学生物学领域中至今尚未彻底弄清,与病毒和类病毒都很不相同的一种蛋白质传染病原体。它是一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甚强、分子重量在27000~30000道尔顿的蛋白质颗粒,它们是在人和动物中引起可传递的海绵脑病的特殊病因。

朊病毒是一个超出经典病毒学和生物学的全新概念,蛋白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突变或构型上的变化由良性变为恶性,即变为具有传染性的侵染颗粒,可引起人和动物脑内神经元空泡变性(即海绵状变性),所以这类病毒引起的疾病被称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 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又称为朊病毒病。

一、朊病毒引起的相关疾病

朊病毒都是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病,病理学上的特点是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细胞退化、空泡变性、死亡、消失,最终被星状细胞取代,因而造成海绵状态。患者具有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症状。已知人和动物朊病毒有以下几种:人的库鲁氏病,又称新几内亚震颤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又称皮质-基底节-脊椎变性综合征,也有人称其为人类海绵状脑病和早老性痴呆症(Presenile Dementia);致死性睡眠综合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吉斯综合症,又称脑软化病(Gersrmann -Straussler-Scheikerg disease,Gss);疯牛病( Mad Cow Disease,MCD),即牛海绵状脑病(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传染性紫貂脑病(TME);猫海绵状脑病( Fel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FSE);羊瘙痒症(Sctapie),有绵羊瘙痒(Scrapie of sheep)和山羊瘙痒症(scrapie of gaats)两种;大耳鹿慢性消耗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 of Mule Deer,CWD);传染性雪貂白质脑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olopathy,TME)。

这些疾病有些在二百年前就已发现,如人们在羊群中发现一种传染病,其主要表现为兴奋、瘙痒、瘫痪等症状,最后死亡,称之为羊瘙痒病(Sctaple in sheep and goat)。1985年英国暴发疯牛病事件,人们注意到疯牛病的症状及脑部病理变化与羊瘙痒症类似,同属于海绵状脑病,多有食用病羊和病牛内脏或骨粉饲料的病史,于是人们才认识到种间传播的可能性,并将它们和人类的某些中枢神经疾病相联系,同时开始怀疑疯牛病会传染给人,至此,对此类疾病的研究达到高潮。

二、朊病毒病原学特征及分子机制

羊瘙痒病是最早发现的传染性脑病,其病原体也是研究最早和最多的病原体。1961年Chandler通过实验成功地把羊瘙痒病传染给小鼠,随后其他实验室的动物模型如白鼠、豚鼠、大鼠等相继获得成功,羊瘙痒病伴随纤维(Scrapie Associated Fibrile,SAF)是在Scrapie感染的小鼠脑组织用去污剂处理提取的膜性部分中观察到的一种特殊纤维结构。它有两个类型:Ⅰ型纤维,直径为11~14nm,由两根直径为4~6nm的原纤维相互盘绕而成,螺距为40~ 80nm不等;Ⅱ型纤维,直径为34nm,有四根相同的原纤维组成,每两根之间间隙为3~4nm。Ⅱ型纤维每100~120nm即出现一个狭窄区,狭窄区的直径约为9~11mn。进一步研究表明,无论是自然发生朊病毒病的动物还是人工感染朊病毒病的实验室动物,在脑组织的提取物中均观察到SAF,而对照组均为阴性。

1982年,Prusiner等人发现羊瘙痒因子感染的仓鼠脑组织中部分纯化的Scrapie病原的片段,经过了修饰或者蛋白酶水解后能够减弱其抗原性,同时发现寻求Scrapie特异性核酸所作的试验不能证实它有独立的传染性,他将分离出的这一特殊的蛋白质——蛋白酶抗性蛋白称之为朊病毒蛋白(PrP)。PrP是一种膜蛋白,存在于大部分组织细胞中,其正常功能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细胞表面的信号识别和粘着有关;在淋巴细胞中,PrP可能与激活有关;在神经系统中,PrP可能与突触功能及调节生物钟节律有关。随着实验的进展,Prusiner又把朊病毒(PrP)称作传染性蛋白颗粒(proteine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该蛋白能够抵抗蛋白酶K的消化作用,分子质量为27000~30000道尔顿,故又称作PrP27-30,用免疫亲和层析纯化去污剂溶解的病脑提取物时,PrP27-30浓度与朊病毒滴度成正

比,这说明感染与PrP蛋白的某种形式密切相关。PrP属于糖蛋白,在一定条件又可以形成杆状结构或纤维状结构,因此人们把它和羊瘙痒病相关纤维SAF联系起来。

SAF和PrP的发现者都各自认为他们所发现的蛋白性结构就是致病因子朊病毒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没有结果的争论中,较普遍认同的观点是: PrP27-30是SAF的组成部分,蛋白印迹显示SAF含有PrP27-30成分,抗PrP27-30抗体能修饰不同毒株的SAF,说明羊瘙痒相关纤维和PrP27-30有共同的抗原性。但也有观点认为和PrP27-30抗体发生反应的是围绕在SAF周围的物质而不是SAF本身,因此,两者的关系还有待研究。

正常人和动物细胞中朊蛋白称为PrPC,其分子量为33~35KD,致病性朊病毒蛋白为称PrPSC,PrP27~30是PrPSC部分酶解后除去N端66个氨基酸形成的。PrPC和PrPSC 两者是由同一基因PRNP编码的,其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质谱和气相测序以及别的生化研究发现共价键也无变化,两者是异构体,本质差别在于它们构象上的差异, PrPC的α-螺旋为 42%,β-折叠仅为 3 %,而 PrPSC的α-螺旋为 30%,β-折叠反而高达

43 %。 PrPSC是由于 PrPC发生蛋白质错误折叠,一些α-螺旋变构为β-折叠,三维构象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其形成发生在翻译后的加工过程。

PrP通常不易被蛋白水解酶水解,外来性PrPSC循环于血液之中并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于是干扰PrPC的合成与功能,导致朊病毒病的发生。PrPSC的增殖是一个指数式的增长过程,其复制较合理的解释是:一个PrPSC先于一个PrPC结合,形成杂合二聚体,然后PrPSC以自身为模板,将PrPC转变成PrPSC,再释放出两个PrPSC,产生的2个PrPSC又可以去结合2个PrPC,释放出4个PrPSC。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PrPC和 PrPSC的主要区别在于: PrPC可溶于非变性洗涤剂而 PrPSC不溶; PrPC可被蛋白酶K完全消化而PrPSC则有抵抗蛋白酶K消化的能力。此外,朊病毒还具有以下特点:可被胰蛋白酶降解,被一些蛋白质变性剂或氨基酸化学修饰剂灭活或抑制,但对作用于核酸的酶或化学物质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对一般的理化因子具有高度的抵抗力,目前常用的理化消毒、灭菌方法往往不能完全灭活院病毒。

PrP基因为单一基因,人的PrP基因(PRNP)位于第20号染色体的短臂,而小鼠的PrP基因(Prn-p)位于第二号染色体,这提示PrP基因在哺乳动物种系分化以前就已存在。利用核酸杂交及核酸序列分析表明。在多种脊椎动物和无脊动物的基因组中均存在PrP基因。其中脊椎动物有人、绵羊、山羊、家兔、小鼠和大鼠,无脊椎动物有线虫、果蝇和酵母。这说明PrP基因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保守性。

三、常见的几种朊病毒病

朊病毒病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传染性的。

1.Kuru病Kuru病发生在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原的一个叫Fore的部落里,Kuru在当地的土语中就是震颤的意思。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Gajdusek、Zigas和Gibbs等人首先发现此病。当时这个部落还生活在原始的生活方式中,他们演习着一种宗教性食尸习惯,在食尸仪式上,主妇剖尸,将死者的脑汁捧在手里供家庭成员吮食。5~30年后,食尸者中不少人出现了颤栗性震颤并发展成发音障碍、失语直至完全不能运动,不到一年即死亡。Fore部落原有 35000左右的人口,疾病流行期间80%的人患此病。Gajdusek等人发现震颤病并证明在食尸过程中死者体内的病原经破裂的皮肤、粘膜而传染。1959年禁止食尸习惯后,该部落Kuru病发病率逐年下降,1988年死于此病的仅6人,近10多年来,此病在12岁以下儿童中基本消失。

Gajdusek和Gibbs等人1960年将震报病死者的脑组织滤液接种于黑猩猩和各种猴类,成功地获得连续传代,证实震颤病与羊瘙痒病。人克-雅氏病属同一种病原(非寻常病毒)感染,1976年,鉴于Gajdusek的贡献,他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克-雅氏病(CJD)克-雅氏病是上世20年代,由Creutzfeldt、Jokob两位神经病理学家首先描述和报道的,因而被命名为克-雅氏病(CJD),此病又被称为早老性痴呆症。后来发现该病可经外科、牙科手术传染,因而也有人将此病称为传染性痴呆症。其典型的临床包括肌震颤、广泛的大脑机能障碍,与震颤病十分相似,其潜伏期可长达几十年,发病后期毁坏人的大脑,最后昏迷致死。本病病理学特征是脑组织出现明显的海绵样病变、星状细胞增生及淀粉斑块。

克-雅氏病的发病可分为传染性和遗传性两种,约有10%~15%的病人具有家族性常染色体型的遗传缺损,传染性的仅见于医院性感染。CJD常传播扩散而遍及世界各地,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