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外科学辨证论治总结(全)
中医外科学辨证论治总结(全)
第一单元疮疡
一. 疮疡
暑疖
1.内治: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
2.外治:
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珠疖:清黛散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5)并发湿疮:清黛散
疖病
1.内治: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
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
二. 疔疮
颜面疔
1.内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外治:
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
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
红丝疔
1.外治:
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
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三. 痈
颈痈
1.内治: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银翘散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
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
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四. 丹毒
1.内治: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1)头面者:─普济消毒饮
2)胸腹腰胯者:─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
3)下肢者:─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4)新生儿丹毒.毒邪内攻者:─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 发
锁喉痈
1.内治:
1)初起:.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
2)溃后:清养胃阴─益胃汤
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
有头疽
1.内治:
1)初期.溃脓期:和营托毒.清热利湿─仙方活命饮
2)阴虚火毒炽甚:─竹叶黄芪汤
3)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托里消毒散
4)收口期: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
2.外治:
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
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
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
六. 无头疽
附骨疽
1.内治:
1)初起:清热化湿.行瘀通络─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脑 疽
搭手
少腹疽 有头疽的感染扩散
病因病机
外因:
1.外邪入侵 2.脏腑蕴毒 3.素体虚弱
感受风温湿热火毒之邪
内因: 情志内伤气郁化火 劳伤恣欲精伤火盛 膏粱厚味湿热火毒内生
气血运行失
常凝聚肌表
脏腑蕴毒
有 头
疽
发展倾向:1、体虚消渴易发本病 2、阴虚水亏火炽,毒势更甚 3、气血虚弱,毒滞难化,易于内陷
2.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3. 疖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好发于项后发 际、背部、臀部;临床常见两种类型。 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检查
1.暑疖:
有头疖:突起根浅,有脓头,脓出即愈。 无头疖:无脓头,化脓快,愈合快。 2.多发性疖病
危险三角区:通俗的说是从鼻根到两口角 。
• 西医认为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 扩展到皮下组织,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
如伴营养不良、糖尿病,或是局部皮肤擦伤、不清洁等均容易导致疖 的发生。
诊断
一、症状:局部红肿热痛,范围小,多在3cm内,可 伴热证。
1.暑疖:发病于夏秋之间,常见于小儿及新产妇,多 发于头面部。
痈
气血凝脂化火成毒
过食高粱厚味
西医认为:本病常继发于各种化脓性感染,亦可由 远处原发病灶经血循环或淋巴管转移而来,也可发 生在局部损伤的血肿和异物停留处,也有因注射治 疗而发生。
中医外科学第七章-疮疡
第七章疮疡
第一节疖
疖: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面部〕、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西医名称:疖〔毛囊炎〕、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特点:①好发:暑季,小儿
②色红、灼热、根浅突起、多在3厘米.
〔石疖——有一脓头;软疖——无头〕.
③易脓、易溃、易敛,出脓即愈.
病因病机:暑毒或汗出不畅或痱子抓伤染毒
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1.内治法:轻者无须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增液汤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化湿,清化湿热——五神汤+参苓白术散
2.外治法:
初:金黄膏外敷,每日一次
中:切开排脓
后期:生肌长皮——生肌橡皮膏蝼蛄疖——十字切开,有死骨者取出
第二节疔
疔:发病急,易于变化而危险性极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
特点:①好发:手足、颜面.
②疮形如粟,根深而硬,肿痛并见,寒热并现.
③如处理不当,颜面部的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
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其功能
1.颜面部疔疮
西医名称:颜面部疖、痈
病因病机:因火毒之热为患
治法: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火热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②火热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外治:
①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
②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
第十讲疮、疡病的辩证、选方
第十讲疮、疡病的辩证、选方
我们今天要讲的病例比较典型,应该归到中医的疮和疡科的范围,也可以归属到西医外科的范围。
当一个疮疡的患者来到我们门诊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什么构想?也许很多人就会想到,这是个炎症,肯定要消炎要撤火,要清热解毒等等。这个思维肯定会影响我们的思路的,包括我在内,因为我是搞中西结合的,也会受到干扰。但是我一旦坐在中医这张椅子上,我就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包括来自社会的、学术界的以及来自患者家属的,包括来自西医的和医院的化验单报告单血象等等,我们一定要排除这些干扰。用我们中医的手段,中医的四诊收集资料,然后做出符合中医理论的诊断。
首先进来一个疮疡的患者,我们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句话,说起来都会,但做起来真的很难,我相信很多人,当一个患者来到门诊,他脑袋里会直接想这个病是什么病,西医的什么名儿?该用什么药,,我们怎么对症?其实你越想对证越对不了证。
伤寒篇里我谈过,我们临床的感冒大多数的都是风寒感冒,很少有风热感冒出现,除非那种流行时疫,在疡科这块儿也是这样的,其实你看它肿了,流脓了或者怎么样,那个外痈初起、甚至有发烧的情况也不一定是风热。
我们先把疮疡这一块,分一个风热和风寒,或者热毒,我们脑袋里会想起哪些方剂呢,我们先把这个病分成寒热两大块儿。
假设这个人就是感受了风热、热毒之邪蕴结的,我们会想到哪些方子呢?
首先我想大家一定能够想起《医方集解》里的方子普济消毒饮,就是东垣十效方里面的方子;还会想到《医宗金鉴》里面的方子五味消毒饮;也许会有人想到《校注妇人良方》里面疡科里面的方子仙方活命饮;也许有人会想到《验方新编》里面的四妙勇安汤。我个人比较喜欢用《外科正宗》里面的方子如意金黄散。这个方子对感受了热
疮疡病中医辩证论治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患。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是中
医外科范围最普遍、最常见的疾病。它包括了所有的肿疡和溃疡。其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疮疡是中医外科的临床基础部分,古人曾有“疮者创也,疡者伤也”的解释,把疮疡
看作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产生损伤病变的一种疾病。历代中医外科文献常用“痈疽”
来概括疮疡疾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痈疽总论歌》认为“能疗伤寒杂证易,普察痈疽肿毒精”,说明外科的疮疡和内科的杂病一样,是中医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临床基础学科。
【病因病机】
红、肿、热、痛、溃腐流脓和全身中毒症状是疮疡的主要临床特征。每一种具体疮疡
疾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都有各自的特异性,但也有其共同的致病因素和病理机制,了解疮疡总的病因病机,对疮疡的治疗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致病因素 疮疡的致病因素,概之不外于外感(六淫邪毒、特殊之毒和外来伤害)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和房室损伤)两大类,与总论“病因病理”所述大致相同。但疮疡
的发病更强调“热毒”、“火毒”的致病作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总论歌》说:“痈疽原是火毒生,……外因六淫八风感,内因六欲共七情,饮食起居不内外,负挑跌
仆损身形,膏粱之变营卫过,藜藿之亏气血穷。”对疮疡的病因病机作了最基本的概括
。外感风、寒、暑、湿、燥等引起的疮疡,在初起阶段大多不具有热毒、火毒的红热现象,倘若失治或误治,病情继续发展,待到中期,就会逐渐显现红肿热痛的火热之象,即金元四大家的刘河间所说“五气过极,均能化热生火。”内伤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所致,且慢性疾病居多.喜、怒、思、悲、恐五志过极,郁而化火,可产生热毒,外发疮疡,即所谓“五志化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炙煿、醇酒及晕腥发物,损伤脾胃,湿热
疮疡、疖、疔的诊断及治疗[专家专业]
专家资料
26
4、诊断:多发生于额前、颧、颊、 鼻、口唇等处,按初期、中期、后 期分述其临床表现。血常规示白细 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必 要时应作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颜 面部疔疮病情变化快,易并发走黄 之像。
5、鉴别诊断:疖。
专家资料
27
6、辨证论治:
内治: 热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
专家资料
7
(3)补法
•补虚扶正,生肌长皮。 •分益气、养血、滋阴、助阳。 •支持疗法。
专家资料
8
2、外治:外科治疗的特色,必须辨证使用。
(1)药物外治法:按给药方式分
A、敷、贴法:根据药物不同剂型分
围箍药:使肿疡消散,邪毒聚集局限。
药粉+调剂
糊状物
如:四黄水蜜
膏药(硬膏):因板硬不适感,换药时不易清洁,目前 少用。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消散疮疡
“治一切疮疡。未成者即收,已成者即溃,又止 痛消毒之良剂也。”
专家资料
6
(2)托法
用补益气血、透脓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 托毒法:用于脓成未溃之疮疡。 透脓散: 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 补托法:用于体虚邪恋,脓毒补益不易外泄。 托里消毒散: 白芍、白术、银花、茯苓、白芷、皂角刺、甘草、桔 梗、黄芪。
1、普遍规律 (1)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脓、溃。
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疮 疡
第二单元疮疡
细目一疖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一)病因病机
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潴留,或搔抓染毒,致脓毒旁窜,在头顶皮肉较薄处易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
凡体质虚弱者,由于皮毛不固,外邪容易侵袭肌肤,若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更易染毒发病,并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二)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数等症状。
(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
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为一处未愈,他处又生。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破脓出而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4)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也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汇总
一.疮疡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是外科范围中最常见的疾病。临床有一般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两种,一般性感染有痈、疖、疔、发、有头疽等;特异性感染有流痰、烂疔、疫疔等。疮疡的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痈
痈是指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但不同于西医所称的“痈”。痈有内外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生于体表,两者虽同属“痈”,但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辨证论治和护理也不同,本节仅叙述外痈。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直径多在6~9cm,有红肿热痛,易起、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和内陷。
西医学中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疾病,均可参照本病症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外伤邪毒导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热毒蕴结,故患部赤热。热毒较盛,腐血烂肉乃成脓。气血虚弱之体,因毒滞难化,不易透毒外出,常致病情加重。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如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痈、委中痈等,但多数性质、诊治护理原则基本相同。根据所兼邪毒的差异,辨证有所侧重。一般地说,发于头面部者,常夹风温和风热;发于下肢者,多夹有湿火和湿热;发于中部者,多夹有气郁或火郁。
(二)辨证分型
1.风热毒盛(初期)
证候表现:初起时皮肉间突然肿胀,表皮灼红,疼痛,逐渐高肿,可见发热、头痛等热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定义说明解析
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并指出疮疡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可以提及现代医学对疮疡的治疗与中医学的治疗理念存在差异,引发了人们对传统中医学的重视与关注。最后也可简要介绍本文将对疮疡的中医学认识进行系统的阐述,为读者展现中医学在疮疡领域的独特见解和治疗方法。分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
1.2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在引言部分将对疮疡问题进行概述,说明文章的目的并介绍文章的结构。接着在正文部分将介绍中医学对疮疡的理论认识,中医治疗疮疡的方法以及疮疡的预防与保健措施。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中医对疮疡的认识进行总结,分析中医在疮疡治疗中的意义,并展望中医在疮疡研究中的未来。整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全面探讨中医学对疮疡的认识,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思考。
1.3 目的: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医学对于疮疡的认识,包括疮疡的中医学理论、中医治疗疮疡的方法以及疮疡的预防与保健。通过对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和
实践经验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对疮疡的认识及其治疗方法,从而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并探讨中医在疮疡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可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融合,为疮疡的防治提供多元化的不同治疗方案。
2.正文
2.1 疮疡的中医学理论
疮疡在中医学中被归类为湿热病邪的范畴,其发病与湿邪、热邪的侵袭密切相关。中医认为,疮疡多因外感湿热、体内湿热郁结、气血不畅等原因引起。
疮王王品三疮疡证治经验
疮王王品三疮疡证治经验
王品三(1880-1971年),又名希贵。王氏5代业医,尤以善治疮疡而盛名于医林,早年师承伯父王作霖。1914年于盖县东鹿街自设延青堂,开始行医,因其疗效显著,名传千里,被誉为“疮王”。1956年调至辽宁省中医院工作,由他创制的油调膏、水调膏、九一膏、一效膏,号称疮疡“四大膏”。现将其治疮疡经验介绍如下:黄柏
1.辨证分型问题
对于疮疡的辨证治用,一般按着初起期、成脓期及收口期进行辨证治疗,王老在此分期基础上,按着疮疡初期的局部形状特点,分为脓头型、水泡型、漫肿型、硬核型四种类型。
①.脓头型
多因七情内伤,气郁化火,火毒或湿热内盛,壅闭膝理,复感六淫,或皮肤损伤等,致使营卫不和,邪热壅闭,气血凝结,经络受阻而发。临床表现:初起皮肤表面呈现一个或数个脓头,周围赤肿锨硬,疼痛,逐渐扩大形成疮疡。如疖、面疔、有头疽及发际疮等。
②.水泡型
多由外来损伤,如木刺、鱼刺及昆虫咬伤等,局部感染毒气,阻于皮肤之间,致使气血瘀滞,经络阻塞而发;也有脏腑内蕴湿热之毒,发于肌表而成者。临床表现:初起皮表呈现单纯水泡,或大或小,以后逐渐向深部扩大,溃烂成疮。如四肢疔,脚气感染等。
砂仁
③.漫肿型
多因内郁湿热火毒,或感受邪毒,或因跌打损伤,或区毒气走散等,注入经络,引起邪毒生聚,致使营卫不和,逆于腠理而发。临床表现:初起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以后逐渐红肿高大,色或赤或白。如痈、发颐、痒腮等。
④.硬核型
多因气郁痰结,阻滞经络所致。临床表现:初起形如硬核,大小
不等,皮色不变,微痛或不痛,推之移动。如瘰疬,乳房结核等。
07第六章疮疡(走黄与内陷、流痰)
常用水牛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黄连、黄苓、黄柏、栀 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神志昏 糊,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咳吐痰血,加贝母、天花粉、藕 节炭;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有力,加生大黄(后下)、元 明粉(分冲);呕吐口渴,加竹叶、生石膏(打碎);阴液损伤, 加鲜石斛、玄参、麦冬;惊厥,加钩藤(后下)、龙齿(先煎); 并发黄疸,加生大黄(后下)、茵陈。
2.外治疗法
根据不同疔疮的原发病灶,选择相应的外治法。
颜面疔疮早期应药物外敷以箍肿消毒,避免毒邪走散;中期脓 肿应及时切开,后期应引流通畅;烂疔应及时清除坏死组织,清 除异物,引流通畅。
3.其他疗法
及时、彻底处理原发病灶;早期足量应用敏感、广谱抗生素; 支持疗法,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蛋白血症等;对症处理,控制高 热,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全身性疾病,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病变部位以脊椎最多,其次为下肢膝、髓、踝关节,再次为上 肢肘、肩、腕、指等骨关节。一般为单发,但脓肿形成时脓液可 走窜到原发病灶之外的颈、胸、胁、腰、腹、腿等处。
本病起病缓慢,化脓迟缓,溃后脓液稀薄,不易收口。可损伤 筋骨,轻则致残,重则危及生命;全身可见虚弱之证。青少年多 有外伤病史。流痰属阴证疮疡,临床分为初期、成脓、溃后三阶 段: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
【病因病机】
由于先天肾气不足,骨骼柔嫩脆弱;后天失调,肾亏骼空;或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浊凝聚;或有所损伤,复感风寒邪气, 留滞筋骨关节,气血凝聚,经络阻隔,脏腑功能障碍,日久而成 本病。病久寒邪化热,热盛肉腐成脓,溃后脓液稀薄,经久不愈, 形成窦道,耗伤气血,腐蚀筋骨肌肉,可致残。
疮疡、疖、疔的诊断及治疗
最新编辑ppt
7
(3)补法
•补虚扶正,生肌长皮。 •分益气、养血、滋阴、助阳。 •支持疗法。
最新编辑ppt
8
2、外治:外科治疗的特色,必须辨证使用。
(1)药物外治法:按给药方式分
A、敷、贴法:根据药物不同剂型分
围箍药:使肿疡消散,邪毒聚集局限。
药粉+调剂
糊状物
如:四黄水蜜
膏药(硬膏):因板硬不适感,换药时不易清洁,目前 少用。
既重视局部,又和整体结合是疮疡辨证的独 特体系。
1、普遍规律 (1)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脓、溃。
功能障碍。
(2)全身症状 轻:发热头痛,骨节酸痛,口干,口渴,溲赤便结。
重:寒战高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
最新编辑ppt
3
2、转化过程 体表与内脏通过经络传变转化。
热
壅
疮
于 表
(早期) 表证
疡
由 表
5、鉴别诊断:疖。
最新编辑ppt
27
6、辨证论治:
内治: 热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
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火毒炽盛,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
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外治: 按阳证疮疡初起、成脓、溃后治疗。
最新编辑ppt
28
6、预防与调摄:静卧休息,平素 少食膏粱厚味,患疔后忌食烟酒、 辛辣、鱼腥发物,忌内服发散药, 忌灸法,忌早期切开,忌挤脓。
疮疡概念、表现和诊断
❖有头疖: 红色肿块较小,突起根浅,中 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无头疖: 红色肿块范围在3cm左右,无脓头,2~3 天化脓为一软的脓肿,溃后迅速愈合。
31
❖ 蝼蛄疖: (1)疮形肿势小,但根脚坚硬,溃破出脓
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还会复发,常一处未 愈,他处又生;
(2)疮大约3~5cm,相联三五枚,溃破脓 出而其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 状。
第一节 疖
• 概念 疖指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 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 疾病。 有头疖 无头疖 蝼蛄疖 疖病
24
• 暑疖:多由夏季感受暑热毒邪所致。好 发于头 面部的疖病类疾病。
• 有头疖(石疖):初起有头者为石疖。 • 无头疖(软疖):初起无头者为软疖。 • 蝼蛄疖:好发于小儿头部,多个疖在深
8
1.疮疡阳证常用方药
•五味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 •仙方活命饮 •普济消毒饮 •银翘散 •牛蒡解肌汤
•清暑汤 •五神汤 •萆薢渗湿汤 •犀角地黄汤 •柴胡清肝汤
9
药名
疮疡阳证常用方药比较
药物组成
特点
功效
适应证
五味消 毒饮
金银花、野菊花、 清热解毒药为
蒲公英、紫花地 丁、紫背天葵子
主
清热 解毒 消肿
部融合贯通,未破如鳝拱头,破后如蝼 蛄串穴为特点的疖病类疾病。 • 疖病
疮疡概念、表现与诊断
溃疡
一切体表疮面 溃破的外科
疾病
3
疮疡
概念:广义的疮疡指一切体表浅显的外科疾病, 狭义的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 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特点:局部红肿热痛,化脓。病情轻者没有全身 症状,重者可有发热、口渴、便秘,甚至恶心 呕吐、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
疖、疔、痈、发、疽、流注、发颐、丹毒、 走黄与内陷、瘰疬、流痰、窦道
清热
发于头面颈 项因风和痰 热所致痈毒
草
阳证,初起
有表证者
牛
牛蒡子、连翘、 散结作用强于 疏风清
蒡
薄荷、荆芥、 银翘散
热,散
解
栀子、丹皮、 解毒作用较弱 结消肿
肌 汤
石斛、玄参、
夏枯草
疮疡概念、表现和诊断
11
金银花、连 清心热,增 清暑 夏季暑湿
清 翘、花粉、 津液
暑
赤芍、甘草、 滑石、车前
汤
草、泽泻、
解毒 毒盛的阳 利尿 证
淡竹叶
五 金银花、紫 解毒作用强 清热
神 花地丁、茯 于萆薢渗湿 解毒 用于下部
汤
苓、车前子、 牛膝
汤
利湿 的湿热阳 证
萆 萆薢、薏苡 利湿作用强 清热
薢
仁、丹皮、 于五神汤
利湿
渗
黄柏、赤茯 苓、泽泻、
解毒作用弱
中医外科学---疮疡、疔疮
• 了解:蝼蛄疖的预防;烂疔、疫疔的特点及防 治;中医“痈”与西医“痈”内涵的不同。
关于疖
• 文献中记载较多 • 首见于《刘涓子鬼遗方》 • 《外科说约》 “此乃暑邪血热所致,初起
不发寒热,高肿于皮肤之间,浅而小, 最大不过一、二寸者,名日疖,俗呼疖 子。”
定义
•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 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3)补法
•补虚扶正,生肌长皮。 •分益气、养血、滋阴、助阳。 •支持疗法。
2、外治:外科治疗的特色,必须辨证使用。
(1)药物外治法:按给药方式分
A、敷、贴法:根据药物不同剂型分
围箍药:使肿疡消散,邪毒聚集局限。
药粉+调剂
糊状物
如:四黄水蜜
膏药(硬膏):因板硬不适感,换药时不易清洁,目前 少用。
俗语
• “疖无论大小,出脓就好”。
• 根据初发表面有无脓头:有头疖、无头 疖
皮肤潮红----肿痛(根脚浮浅,范围局限)
• 有头疖:黄白色脓头-----出脓肿痛减轻愈 合。
有头疖
无头疖
• 无头疖:结块----2-3天成脓,切开排脓即 愈。
无头疖
愈后
• 易治愈 • 疖无论大小,出脓就好
蝼蛄疖
红、肿、热、痛、脓、溃。 功能障碍。 (2)全身症状 轻:发热头痛,骨节酸痛,口干,口渴,溲赤便结。 重:寒战高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
中医治疗疮疡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蝼蛄疖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常见证-气实炎盛者
治法: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
②暑热浸淫证:常见证—夏秋季者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2、实验室检查:必要时查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鉴别诊断] 1痈:多单发,无头,局部顶高色赤,皮薄
光亮,肿势范围大6~9cm,初有全身症. 2颜面疔疮:初有粟粒样脓头,根深如钉丁,范
围大3~6cm,出脓晚有脓栓.初有全身症.
3囊肿型痤疮:好发面颊部,初为坚实,挤之有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疖病-反复、散发。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加减。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证:泛发全身,伤口难愈,脓水稀薄者。
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百度文库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初起:多为阳证,千捶膏、金黄膏。
成脓:切开排脓,掺九一丹、深者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
蝼蛄疖:十字切口,垫棉法,有死骨者需取出死骨。
[特点] 1颜面疔疮:苍形小,根深,坚硬状如钉丁。易走黄危
及生命。
2手足疔疮:肋胀坚硬,疼痛剧烈。可损筋伤骨影响功 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疮疡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是外科范围中最常见的疾病。临床有一般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两种,一般性感染有痈、疖、疔、发、有头疽等;特异性感染有流痰、烂疔、疫疔等。疮疡的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痈
痈是指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但不同于西医所称的“痈”。痈有内外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生于体表,两者虽同属“痈”,但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辨证论治和护理也不同,本节仅叙述外痈。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直径多在6~9cm,有红肿热痛,易起、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和内陷。
西医学中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疾病,均可参照本病症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外伤邪毒导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热毒蕴结,故患部赤热。热毒较盛,腐血烂肉乃成脓。气血虚弱之体,因毒滞难化,不易透毒外出,常致病情加重。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如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痈、委中痈等,但多数性质、诊治护理原则基本相同。根据所兼邪毒的差异,辨证有所侧重。一般地说,发于头面部者,常夹风温和风热;发于下肢者,多夹有湿火和湿热;发于中部者,多夹有气郁或火郁。
(二)辨证分型
1.风热毒盛(初期)
证候表现:初起时皮肉间突然肿胀,表皮灼红,疼痛,逐渐高肿,可见发热、头痛等热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祛风清热,行气活血。(治疗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火毒(成脓期)
证候表现:患处肿热高突,痛如鸡啄,纳呆口苦,壮热不退。若局部中软应指,示脓以形成,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活血,托毒透脓。(治疗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外治宜切开排脓。初溃时用九一丹纱条填塞引流,外敷金黄散。
3.脓泄邪退(溃后期)
证候表现:患处脓出,症状减轻。若排脓通畅,则肿消痛止。若脓出而疮口四周仍坚硬,或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为流脓不畅,或体质虚弱,不易收口。
护治法则:调补气血。(治疗代表方:八珍汤)
痈外治法:
1.初起宜清热消肿,可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或取金黄散、
玉露散以冷开水或醋等调成糊状外敷;或太乙膏掺红灵丹或
阳毒内消散外贴。
2.成脓宜切开排脓。
3.溃后宜提脓祛腐,用八二丹或九一丹,并用药线引流,再
用金黄膏或玉露膏盖贴。
4.收口脓腐已尽,宜生肌收敛,以生肌散掺入疮口中,病用
红油膏、太乙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5.脓出不畅,若有袋脓者,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则
扩疮引流。
有头疽
有头疽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浓头,焮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莲蓬、蜂窝。由于脓液一时不易畅流排泄,而向周围蔓延扩展变大,范围常超过9cm,甚至大于30cm.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一般说来,发于项后、背部者,常不易透脓,内陷变证较为多见,故病情较重;发于四肢者,容易透脓,内陷变证少见,故病情较轻。本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尤其以消渴患者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痈),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多有外感风寒、湿热、火毒之邪,内有七情内郁,气郁化火;或劳伤精气,水不济火;或恣食膏粱厚味,内生湿热火毒,最终导致脏腑蕴毒,气血阻滞,毒邪凝滞肌肉而发为疽。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辨虚实:实证多属火毒凝结或湿热壅滞,局部红肿高突,疼痛灼热,根脚收束,脓液稠黄,伴发热、口渴等,舌红,苔黄,脉数;虚证多为阴虚火炽或气虚毒滞,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黯或晦黯,疼痛剧烈或闷肿胀痛,脓腐难化,脓液稀少或带血水,口渴喜热饮,舌红,苔白或微黄或黄而干,脉细数。
(二)辨证分型
1.火毒凝结
证候表现: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脓液稠黄,能迅速化脓脱腐,全身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数有力。
护治法则:清热泻火,和营托毒。(治疗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2.湿热壅滞
证候表现: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证相同,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护治法则: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治疗代表方:仙方活命饮)
3 .阴虚火炽
证候表现;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发热烦躁,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护治法则:滋阴生津,清热托毒。(治疗代表方:竹叶黄芪汤)4.气虚毒滞
证候表现:肿势平塌, 根脚散漫,皮色晦黯不泽,胀重疼痛,腐肉不化,脓液稀少,易成空腔。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护治法则:扶正托毒。(治疗代表方:托里消毒散加减)
5.气血两虚
证候表现: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新肌色淡、淡红而不鲜或黯红,愈合缓慢,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少,舌淡胖,苔少,脉沉细无力。
护治法则:气血双补。(治疗代表方:十全大补汤)
有头疽外治法:
1.初期未溃者,患处红肿,脓头尚未破溃,属火毒凝结证或
湿热壅滞证,用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或气虚
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2.酿脓期,以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改用
七三丹,外敷金黄膏。待脓腐大多脱落,创面渐洁,改掺
九一丹,外敷红油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