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现场管理的经典理论
生产现场管理方法

生产现场管理方法现场管理是一个企业的企业形象、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控制和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企业综合素质及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搞好生产现场管理,有利于企业增强竞争力, 消除“跑、冒、漏、滴”和“脏、乱、差”状况,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素质,保证安全生产,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产现场管理方法(经典)一、优秀现场管理的标准和要求二、现场管理的基本方法三、生产现场的质量控制四、现场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及职能五、生产现场员工的管理六、生产计划的制定要求七、生产成本的控制八、现场管理制度一、优秀现场管理的标准和要求1、什么是现场管理: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2、优秀生产现场管理的标准1)定员合理,技能匹配;2)材料工具,放置有序;3)场地规划,标注清析;4)工作流程,有条不紊;5)规章制度,落实严格;6)现场环境,卫生清洁;7)设备完好,运转正常;8)安全有序,物流顺畅;9)定量保质,调控均衡;10)登记统计,应记无漏。
3、现场管理六要素(5M1E分析法)现场管理的六个要素即:人、机、料、法、环、测。
----也称为5M1E分析法。
1) 人(Man):操作者对质量的认识、技术、身体状况等;2) 机器(Machine):设备、测量仪器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3) 材料(Material):材料能否达到要求的性能等;4) 方法(Method):生产工艺、设备选择、操作规程等;5) 测量(Measurement):测量时采取的方法是否标准、正确;6) 环境(Environment):工作现场的技术要求和清洁条件等;由于这五个因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M和E,简称为5M1E。
简述生产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

简述生产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
生产现场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以确保生产效率、质量和安全。
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生产计划、生产组织、物料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维护等。
下面将对这些内容进行简要描述。
1. 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是生产现场管理的基础,它确定了生产的时间、数量和所需资源。
生产计划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产品特性以及企业资源情况,合理安排生产任务,确保生产满足需求且高效进行。
2. 生产组织
生产组织是指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组织和调度,使生产能够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它包括生产线布局、工序安排、人员管理等。
合理的生产组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3. 物料管理
物料管理是指对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进行合理的供应和管理。
它包括物料采购、入库管理、库存控制等。
物料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物料的充足性和及时性,避免因物料不足或过多而影响生产。
4.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生产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产品的质量控制和
质量改进。
质量管理包括质量检验、质量标准制定、不良品处理等。
通过质量管理,可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5. 设备维护
设备维护是保证生产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它包括设备的日常维护、故障排除和设备更新等。
良好的设备维护可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减少生产中断和质量问题。
生产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生产计划、生产组织、物料管理、质量管理和设备维护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有效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安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产现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生产现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生产现场管理是指对生产现场进行有效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它涉及到生产计划、人员配置、设备维护、物料配送等各个方面,以确保生产线能够有序运行和达到预期的目标。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生产现场管理。
1.五S管理法五S管理法是一种通过标准化和维护生产现场的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五S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
整理是指对生产现场进行分类、标示和标准化,整顿是指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清扫是指每天对生产现场进行清扫和清理,清洁是指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的清洁和保养,素养是指员工对自身素质和行为进行管理和改进。
五S管理法可以提高生产现场的整洁度和有序度,从而减少浪费和提高效率。
2.生产布局优化生产布局优化是指通过调整生产线上设备和物料的布置位置,以减少运输距离和时间,提高生产线的流动性。
生产布局优化需要考虑到每个工序之间的关联性和依赖性,以及物料的流动路径和数量。
通过合理布局,可以提高生产线的运作效率和平衡度,减少等待时间和浪费。
3.班组生产管理班组生产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组织和配置班组,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班组生产管理需要根据生产计划和任务量来确定需要的人数和技术水平,同时要考虑人员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通过合理的班组生产管理,可以确保生产线上有足够的人力和技术支持,提高生产效益。
4.周期检修管理周期检修管理是指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周期检修管理需要制定详细的检修计划和流程,并安排专人负责执行。
通过周期检修管理,可以减少设备故障和损坏,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5.物料配送管理物料配送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物料配送计划和方法,以保障生产线上物料的及时供应和适量供应。
物料配送管理需要考虑到生产计划和需求量,以及物料的存储和保管条件。
通过物料配送管理,可以减少生产线上的等待时间和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计划的准确性。
生产管理理论及方法主要有MRPII理论、JIT理论,TOC(约束理论)

TOC与MRPII、JIT的应用比较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现在许多企业还停留在依靠经验阶段,这不适应现代生产管理的需要。
现行的生产管理理论及方法主要有MRPII理论、JIT理论,TOC(约束理论)等。
本文拟对这一种理论进行介绍和比较分析,希望对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有所启发.一、MRPII制造资源计划理论MRPII理论把企业看成一个整体,以制造资源计划为活动核心进行运作,以期达到最有效的企业经营。
其涵盖范因包括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体系,包括经营日标、销售策划、财务策划、生产策划、物料需求计划、采购管理、现场管理、运输管理、绩效评价等各个方面.MRPII的缺本思想就是把企业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运用利一学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等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
MRPII理论重视计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计划展开的。
二、JIT理论JIT理论是起源于日本丰口汽车公司的一种生产管理方法。
它的缺本思想可概括为"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
JIT理论的最终实现日标是消除浪费,使管理流程化;对于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快速反应,及时解决;各生产工序要均衡、同步;追求零库存与柔性生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实现零缺陷.JIT采用拉动式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各工序由后向前倒序传递生产中的取货和生产指令,各生产单元依照指令进行物料补充和生产。
其优点在于:各工序只生产后工序急需的物料,大大降低非急需库存;注重现场管理,工序间出现问题时反应敏感;各部门之间的移动时间、检验时间缩短,从而缩短制造周期,降低企业的成本。
三、TOC理论(约束理论)以色列物理学家Eliyahu M.Goldratt博士在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的基础上发展厂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简称T0C。
关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文章

关于生产车间现场管理的文章
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是指对生产车间进行有效组织、协调和监督,以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它涉及到生产设备、人员、材料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调,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
在生产车间现场管理中,有几个重要的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是生产设备的管理。
生产设备是生产车间的核心,对于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是确保生产效率的关键。
因此,需要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维修,以及培训维修人员,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次是人员的管理。
人员是生产车间的重要资源,需要合理安排和管理。
要根据生产任务的需求,合理配置人员数量和工作岗位,确保每个岗位都有合适的人员。
此外,还需要培训和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使其能够胜任各项工作任务。
再次是材料的管理。
材料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合理采购、储存和使用。
要根据生产计划,及时采购所需材料,并进行合理储存,避免浪费和过期。
同时,要建立材料使用记录和盘点制度,确保材料的使用和消耗可追溯。
还需要建立现场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明确各项工作的要求和流程,以便员工能够按照标准化的方式工作。
同时,要进行现场巡查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
决问题,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合理管理生产设备、人员和材料,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生产现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生产现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一、精益生产理论精益生产理论是在丰田生产方式(TP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生产管理理论。
其核心原则是通过消除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满足客户需求。
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价值流映射:通过绘制产品价值流图,从而识别和分析价值流中的浪费,为改进提供指导。
2.一件流:通过实施流程优化,降低零件库存,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生产线上的流畅运作。
3.小批量生产: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库存,并增加生产灵活性。
4.人员参与:通过培训和激励员工参与生产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二、6S管理法6S管理法是一套用于现场管理和整理的慢慢方法,包括以下六个步骤:1. 整理(Seiri):清除现场多余的物品,将每个物品摆放在合适的位置。
2. 整顿(Seiton):为物品分配固定的位置,并标明名称和数量,以便于管理和使用。
3. 清洁(Seiso):保持生产现场的整洁和清洁,提高生产环境的舒适性。
4. 清楚(Seiketsu):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并确保所有员工遵守。
5. 安全(Seiri):为员工提供安全培训,并提供符合安全要求的工作环境和设备。
6. 纪律(Shitsuke):培养良好的习惯,保持良好的现场管理。
三、质量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方法可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
1. PDCA循环:PDCA循环是一种系统的质量管理方法,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四个阶段。
通过循环反复执行,不断改进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
2.统计过程控制(SPC):SPC通过收集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以确定生产过程是否稳定,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进。
3. 六西格玛(Six Sigma):六西格玛是一种以减少变异和缺陷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方法。
通过使用六西格玛方法,企业可以降低缺陷率、提高生产效率,并改进质量管理。
四、生产排程方法生产排程方法是为了最大化资源利用率,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和时间。
第一章 现场管理概述

三、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
实行“定置管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有序,现场环境 整洁,文明生产;
加强工艺管理,优化工艺路线和工艺布局,提高工艺水平,严格 按工艺要求组织生产,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保证产品质量,对 工艺文件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巡检、评价,确保工艺的可行性和 有效性;
广义的现场,包括所有企业用来从事生产经营 的场所,如生产车间、库房、办公室以及营销 场所等;狭义的现场,指企业内部直接从事基 本或辅助生产过程活动的场所,主要指生产车 间、库房等。人们常说的现场,一般指狭义的 现场,有时又称之为生产现场。
二、现场管理的概念
现场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通过完善的 组织和机制,对现场各项活动及要素进行有效 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保证现场 各项活动高效、有序、均衡的运行。
现场管理涵盖了企业现场范围内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既 包括对现场人员、思想、组织的管理工作,也包含了生 产过程中各影响要素的管理与控制工作。现场管理的基 本内容包括定置管理、工艺管理、质量管理、优化现场 组织结构、健全各类标准体系、完善管理保障体系以及 现场班组民主管理等内容。现场管理应达到环境整洁、 设备完好、物流有序、爱岗敬业、文明生产、产品优质 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现场管理概述
第一节 现场与现场管理 第二节 现场管理理论溯源 第三节 日本现场管理的主要理念与特点 第四节 日本现场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第一节 现场与现场管理
一、现场的概念 二、现场管理的概念 三、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 四、现场管理的要求
车间现场管理的基本理论

1.管理的定义: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中,以管理者为主导,被管理者参预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或者就是运用组织有效的资源,结合部属及众人的智慧与努力,达成组织的目标。
通俗地说,管理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运用资源通过努力达成目标2 .管理者的定义:管理所管辖的范围的部门或者人员。
3 .被管理者的定义:被管理者所管辖的范围的部门或者人员。
a.高层管理(管理者代表及以上人员)1 .从管理层次上可分为: b. 中层管理(主管及以上人员)c.基层管理(组长及以下人员)a.行政类管理2 .从管理职能上可分为:b.技术类管理a、以身作则;b、处事公正;c、加强沟通能力;d、兢兢业业、忠于职守;e、领略上司意图,服从上级合理安排;f、加强个人的专业学习。
a、思维敏锐、活泼;b、敢于坚持真理,没有权力欲望;c、思维能力强;d、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a、良好的身体素质、身心健康;b、注意形像美(人性魅力);c、具有相关的文化素质和修养;d、具有相当的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要全面;e、具有相关的的专业技能;f、具有创新意识;g、管理职责要明确;a、仪表端庄、举止有度、语言温和、文明;b、面带微笑、善于倾听;c、关心下属、赞扬有优点的员工;d、不大声说话,不发脾气(下属做错事先教育后处理)。
1、三慷慨向:先从我自己做起、从小的地方做起、掌握核心问题;2、三追技巧:事前计划、事中追踪、事后报告;3、三现技巧:现场、现人、现品(实事对照);4、四大原则:做给他看、让他做做看、说给他听、赞叹一番;5、三大秘诀:尊重他人、热情感兴趣地倾听、匡助;6、部门的协作原则:增加了解、相互谅解、减少误解。
五.现场管理的目标(一)、顾客的需求的四大要素:品质、价格、交期、服务;(二)、现场管理的目标:管理需要有目标,为满足顾客需求,企业的生产部门可设置以下QCDPSM 六大管理目标:品质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未来的决战场,没有品质就没有明天;(如公司来料、半成品、成品检验批量合格率之目标)合理的成本,既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也是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之一; (如制造成本、材料成本、创造费用、品质成本等)满足客户的需求,适时提供其所需之产品是保住老客户的关键,因为客户就是上帝,而且是不懂得宽恕的上帝。
现场管理的基本的理念

犹如一个迷失在大森林中的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其次,“精读” 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知识点一定要学得 扎实、牢靠、准确。 第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二、阅读有关的书籍、报刊文章 勤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考核
1课堂学习 2作业
3考试成绩
第一章 现场管理的基本理念 1 问题与课题 2 PDCA 3 改善的必要性 4 改善与管理 5 品质管理 6 PL责任制 7 生产性指标 8 零浪费 9 零停滞 10 零事故 11 零排放案例分析:品质第一
第二章 5S与可视化管理 1 5S的基本理念、目的及定义 2 整理、整顿单元 3 清扫 4 清洁 5 素养 6 如何实施5S 7 什么是可视化管理 8 可视化管理的内容 9 可视化管理的水平 10 5S和可视化管理的区别 11 行灯系统 12 管理板 案例分析:金陵公司的5S与可视化管理
第三章 JIT生产 1 JIT生产基本原则 2 均衡化生产 3 小批量生产 4 细胞生产、U字形生产线 5 U字形生产线的应用 6 多能工 7 看板的种类和作用 8 看板的运用规则 9 零切换 案例分析:海尔JIT物流系 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四章 生产过程与作业分析 1 为什么要进行生产过程与作业分析 2 加工过程分析 3 FMEA与检查分析 4 零搬运 5 停滞分析 6 人—机分析 7 标准作业 8 过程能力表 9 标准作业组合票 10 标准作业票 11 标准作业与监督者 12 动作经济原则 13 设备的零故障 案例分析:某企业进行现场诊断的方法
管理 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通过计划、 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对组织所拥有 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
标准化工厂现场管理

标准化工厂现场管理
首先,工厂现场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
这包括制定相关的管理制
度和规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管理体系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和改进,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
其次,工厂现场管理需要注重安全生产。
工厂是一个复杂的生产系统,涉及到
各种设备、材料和人员。
安全生产是工厂管理的首要任务,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另外,工厂现场管理需要注重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直接影响到工厂的盈利能力,需要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管理者需要关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生产计划的顺利执行。
此外,工厂现场管理需要注重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直接关系
到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工厂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控,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客户要求。
最后,工厂现场管理需要注重环境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
一个重要的议题。
工厂需要遵守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保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标准化工厂现场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只有建立科学的
管理体系,注重安全生产、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才能确保工厂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够对工厂管理者有所帮助,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生产现场管理的内容

生产现场管理的内容生产现场管理。
生产现场管理是指对生产现场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
在现代企业中,生产现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因此,做好生产现场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生产现场管理需要做好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是生产工作的基础,是生产现场管理的首要任务。
通过合理的生产计划,可以有效地安排生产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生产计划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生产现场管理需要做好生产过程的控制。
生产过程的控制是生产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设备的维护、生产人员的培训等方面。
只有做好生产过程的控制,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另外,生产现场管理还需要做好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
生产现场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
做好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生产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人员的人身安全,保护生产设备的完好。
此外,生产现场管理还需要做好生产现场的环境管理。
良好的生产环境可以提高生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因此,企业需要注重生产现场的环境管理,保持生产现场的整洁、安静、舒适。
最后,生产现场管理还需要做好生产数据的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总之,做好生产现场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才能确保生产现场的顺利进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希望各位管理者能够重视生产现场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车间现场管理知识点

车间现场管理知识点车间现场管理是制造业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生产设备的安全、效率、品质等方面,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以下是车间现场管理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生产计划与排程•生产计划:确定生产目标、生产数量、完成日期等,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生产关系,保证产品按时完成。
•排程:按照生产计划,在具体的时间段内安排生产任务,合理安排工序顺序和操作时间。
设备管理•设备维护:定期维护设备,预防性维护和故障排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设备更新:定期评估设备性能,更新老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原料管理•原料采购:根据生产计划确定原料需求量,及时采购高质量原料。
•原料存储:将原料妥善存放,防止受潮、受污染等影响品质。
质量控制•质量检验: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严格抽检,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质量意识:建立员工质量意识,培训员工质量知识,推行质量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安全意识:员工必须具备安全意识,遵守安全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安全设备:提供各类安全设备,保障员工安全生产。
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减少废料排放,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资源利用: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人员管理•培训发展: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不断提升技能和知识水平。
•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
过程优化•持续改进:定期评估生产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生产效率。
•标准化: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一致性和稳定性。
成本控制•费用分析:对生产成本进行详细分析,找出节约成本的途径。
•效益评估:评估生产效益,合理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以上是车间现场管理中的重要知识点,只有全面掌握这些知识,企业才能实现高效生产,提高竞争力。
现场管理的理论基础

现场管理的理论基础&1管理制度定义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
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现场管理是生产第一线的综合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生产系统合理布置的补充和深入。
所谓现场,就是指企业为顾客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和服务以及与顾客交流的地方、现场为企业创造出附加值,是企业活动最活跃的地方。
例如制造业,开发部门设计产品,生产部门制造产品,销售部门将产品销售给顾客。
企业的每一个部门都与顾客的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及销售的整个过程都是现场,也就都有现场管理,这里我们所探讨的侧重点是现场管理的中心环节——生产部门的制造现场,但现场管理的原则对其他部门的现场管理也都是适用的。
制度一、定置管理1. 安置摆放、工件按区域按类放置,合理使用工位器具。
2. 及时运转、勤检查、勤转序、勤清理、标志变化,应立即转序,不拖不积,稳吊轻放,保证产品外观完好。
3. 做到单物相符,工序小票,传递记录与工件数量相符,手续齐全。
4. 加强不合格品管理,有记录,标识明显,处理及时。
5. 安全通道内不得摆放任何物品,不得阻碍6. 消防器材定置摆放 , 不得随意挪作他用 , 保持清洁卫生 , 周围不得有障碍物 .二、工艺管理1. 严格贯彻执行工艺规程。
2. 对新工人和工种变动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 经考试合格并有师傅指导方可上岗操作 , 生产技术部不定期检查工艺纪律执行情况 .3. 严格贯彻执行按标准、按工艺、按图纸生产,对图纸和工艺文件规定的工艺参数、技术要求应严格遵守、认真执行,按规定进行检查,做好记录。
4. 对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配件在进入车间后要进行自检,符合标准或有让步接收手续方可投产,否则不得投入生产。
生产现场管理规范

生产现场管理规范
标题:生产现场管理规范
引言概述:生产现场管理是企业生产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规范的生产现场管理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优化生产流程。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生产现场管理的规范。
一、生产现场环境管理
1.1 确保生产现场清洁整洁,避免杂物堆积影响生产秩序;
1.2 定期进行卫生清洁,保持生产车间空气清新,有利于员工健康;
1.3 建立垃圾分类制度,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二、生产设备管理
2.1 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2.2 建立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及时维修保养设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3 建立设备使用规范,员工需经过培训后方可操作设备,避免操作不当导致事故发生。
三、生产作业流程管理
3.1 制定生产作业流程标准,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步骤;
3.2 设立作业指导书,员工需按照指导书规范操作,确保产品质量;
3.3 定期对生产作业流程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优化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四、安全生产管理
4.1 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明确员工安全责任;
4.2 进行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减少事故发生;
4.3 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消除隐患,确保生产现场安全。
五、生产人员管理
5.1 建立员工考勤制度,严格管理员工出勤情况;
5.2 进行员工技能培训,提高员工专业技能水平;
5.3 定期进行员工绩效评估,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生产效率。
结语:生产现场管理规范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做好生产现场管理,企业才能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企业能够重视生产现场管理,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生产效率,确保生产安全。
生产管理理论

企业管理之生产管理(现场管理)理论培训:一:什么是管理:A,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其本质就是实践B,管理包含三方面内容:1经营之道2为人之道3用人之道;C,管理也包含:对人的管理、对事的管理、对物的管理;D,管理是灵活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管理是特别讲究方式方法;E,管理是讲究一定程序、条理、计划、实施和结果的;F,管理分为形式化管理、目视化管理、行为化管理、思想化管理、封闭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理性化管理、目标化管理;G,管理是依靠一个组织、一种制度、一种形成;它体现的不仅是上层建筑的理念,也体现一个团队的合作,还体现执行的力度,更体现完美的方法;H,管理是一个团队常期沉甸下来形成的一种态势,一种气侯,一种习惯,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条件。
二,管理的四个循环:执行-----监督-----反馈-----改正三,生产管理的六大环节(QCDPSM):品质。
成本。
交货期。
效率。
安全。
士气四,管理的六因素(即6M):人。
物料。
机器。
方法。
安全。
环境(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五,管理之中所解决问题的八大步骤(称之为8D Process即COMPAQ):D1-第一步骤: 建立解决问题小组D2-第二步骤: 描述问题D3-第三步骤: 执行暂时对策D4-第四步骤: 找出问题真正原因D5-第五步骤: 选择永久对策D6-第六步骤: 执行及验证永久对策D7-第七步骤: 防止再发D8-第八步骤: 团队激励六,现场管理所运行的活动:1,QCC活动;2,7S活动:整理、整顿、清理、清扫、素养、安全、环境;3,自纠自查活动;4,激励活动;七,学会(6安管理):1会安排2会安序3会安法4会安置5会安心6会安全八,QC七大手法:1、层别法1)、何谓层别法2)、为何要用层别法3)、层别角度和注意事项查检表1)何谓查检表 2)为何要用查检表3)查检表分类4)如何设计查检表6)练习2、柏拉图1)、何谓柏拉图2)、为何要用柏拉图3)、柏拉图之作法及应用3、直方图1)、何谓直方图 2)、直方图的作法及应用 3)、练习4、特性要因图1)、何谓特性要因图2)、为何要用特性要因图3)、如何作特性要因图 4)、练习5、推移图1)、何谓推移图 2)、为何要用推移图3)、推移图的作法6、散布图1)、何谓散布图 2)、为何要用散布图3)、散布图的作法7、管制图1)、何谓管制图 2)、制程变动的原因3)、管制图的种类4)、x一P管制图的作法 5)、练习QC七大手法的应用改善案例结果解析(现状掌握)因果分析(因果关系掌握)要因解析(重要要素明确及再深入)改善对策的提出与评价效果维持(标准化)成果检讨九,生产计划务实:A、生产计划体系1、生产计划分类2、生产计划指标体系B、生产计划的编制1、生产计划的编制原则2、生产计划的编制流程3、调查研究收集资料4、统筹安排初定指标5、综合平衡确定指标C、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1、生产作业计划的特点2、成批生产的期量标准3、经济生产批量4、生产周期提前期关系图5、在制品定额法6、生产周期法D、生产排程计划1、生产载荷运用技巧2、生产排序三大规则3、生产排序练习4、产能影响因素5、生产能力计算6、产能负荷分析与管理方式7、紧急订单的类别8、紧急订单的7种处理方法9、产品外包的四大原则10、应避免外包的6大规则11、不应采取外包的五种情形E、生产管制1、进度分析坐标图2、进度分析条形图3、日程分析(生产周期分析)4、在制品占用量分析示意图5、半成品流转和占有量控制方法6、成本控制的三大方法F、物料需求计划MRP和JIT1、MRP系统信息来源2、物料清单BOM3、产品结构树4、精益生产管理系统体系图十:现场管理者的责任:对生产现场的状态和作业的结果,负有全部的责任1 达成所在部门的指标:效率、品质、报废、人员管理等。
生产现场管理的安全

生产现场管理的安全
《生产现场管理的安全》
生产现场管理的安全是制造企业的重要课题,也是企业发展和员工健康的保障。
在生产现场,各种设备和物料都需要被管理和监控,以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要保障员工的安全。
因此,生产现场管理的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流程和安全检查制度等。
这些制度和流程的实施能够规范生产现场的安全行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其次,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
员工是生产现场的主体,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到生产现场的安全。
通过安全培训,员工可以了解相关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企业还需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
这样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和设备的安全。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生产现场的安全水平,比如安装监控摄像头、智能警报系统等,及时发现和应对安全状况。
总之,生产现场管理的安全是制造企业的基础工作。
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员工培训、定期安全检查和技术手
段,可以有效提升生产现场的安全水平,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员工的健康安全。
现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现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1. 引言现场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现场或项目现场进行管理和协调,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保障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现场管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物料管理、安全管理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现场管理的重要性、核心理论和实践经验。
2. 现场管理的重要性现场管理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现场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流程和人员分工,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和浪费,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其次,现场管理可以提升生产质量。
通过合理的设备维护保养和责任落实,减少故障和质量问题发生,提高产品品质和客户满意度。
最后,现场管理还可以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通过规范的员工培训和安全标准执行,减少事故和灾害发生,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现场管理的核心理论3.1 5S管理5S管理是现场管理的基础理论之一,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五个步骤。
通过对现场环境进行整理和整顿,清扫和清洁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素养和意识。
5S管理可以促进现场的整齐、安全、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浪费和事故发生。
3.2 JIT生产JIT(Just-In-Time)生产是现代生产管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通过减少库存水平,使生产和供应链更加敏捷,避免了库存积压和过多的资金占用。
JIT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和部件在需要时才进行供应,有效避免了传统生产中的大量寄存库存和不必要的运输环节。
JIT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响应速度,减少库存成本和风险。
3.3 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现场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通过制定产品质量标准,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客户的要求和期望。
质量管理在现场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它可以避免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客户投诉和召回,提升企业的声誉和竞争力。
4. 现场管理的实践经验4.1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在现场管理实践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确保生产秩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精益生产的8种理论

精益生产的八个基本理论“丰田生产方式”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已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精益生产,并形成特色化的现场管理体系。
其基本理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利润源泉”理念精益生产关注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来提高利润。
它的观点是利润的源泉在于制造过程和方法。
因制造过程和方法的不同,产生的成本会大不相同。
售价=成本+利润的“成本主义”思想已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当今市场,应树立利润=售价-成本的“售价主义”观念,通过不断的现场以及业务改善,降低产品成本,确保企业利润。
另外,精益生产方式的“利润源泉”理念也反映在评价尺度的使用方面。
精益生产方式主张一切以“经济性”作为判断基准。
强调高效率并不完全等于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不能造成将提高效率作为追求目标的错误导向。
比如:就设备“稼动率”而言,按传统的“稼动率”定义大都是以该设备一天的实际生产产量,除以该设备一天的最大生产能量所得的百分比,来表示设备运用效率的成果。
其结果,导致了不顾需求的增产现象。
然而,在精益生产方式中,“稼动率”是指设备在所能提供的时间内为了创造价值而占用的时间所占的比重。
因此,即使设备一直在运转,但如果运转的结果不能创造价值(比如:生产的产品没卖出去),那么,其“稼动率”仍然为零。
这种用实效来评价设备“稼动率”的方法,有助于引导大家去思考企业“利润源泉”的真正含义。
(2)“暴露问题”理念精益生产方式非常强调问题的再现化。
即将潜伏着的问题点全都暴露出来,以便进一步改善。
其中采用的手段主要包括:不许过剩生产,追求零库存,目视管理,停线制度等。
过剩生产和库存的浪费与其他浪费是有本质性区别的。
因为这两者浪费因埋没其他真正的问题点,会阻碍对问题的实质性改善。
比如:本因业务流程以及协调机制设计的不合理,出现一些作业或业务的停滞等待现象。
这时,如果为了避免停滞等待的浪费进行过剩生产的话,反而把因业务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真正问题点给掩盖起来。
另外,还有库存问题。
如何看懂生产现场管理制度

如何看懂生产现场管理制度一、了解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生产现场管理制度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保障生产现场的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维护生产设备以及保证产品质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健全的生产现场管理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了解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生产现场管理制度包括了生产计划、生产作业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生产安全管理、生产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企业而言,要从整体上了解这些内容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全面地掌握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要求。
三、了解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了解了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之后,还需要了解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
实施方法包括了管理制度的宣传、培训、执行以及监督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重要,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企业才能真正地落实生产现场管理制度。
四、了解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评估手段了解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评估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检查自身的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五、了解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优化方法在了解了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和评估手段之后,还需要了解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优化方法。
针对不同企业的情况,需要选择合适的优化方法来改进生产现场管理制度,使其更加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总的来说,了解生产现场管理制度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全面的了解。
只有全面地了解了生产现场管理制度,企业才能真正地将其落实到生产管理中去,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运营管理中生产现场的定义

运营管理中生产现场的定义1. 简介生产现场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地点,也是生产力活动的存在地点。
在运营管理中,生产现场是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因此,对生产现场的定义和管理非常重要。
2. 生产现场的定义生产现场可以理解为一个实体的空间,它包括了生产设备、生产线、工人、原材料和半成品等各种生产要素。
生产现场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理解:2.1 生产设备生产设备是生产现场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各种机器、设备和工具,用于加工和生产产品。
生产设备的选择、配置和维护将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2 生产线生产线是指将一系列工序和操作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的生产流程。
生产线的设计和布局需要考虑生产能力、工人流动、物料流动等因素,以确保生产过程的高效率和顺畅性。
2.3 工人工人是生产现场的主要执行者,他们负责操作设备、加工产品和监控生产过程。
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培训程度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2.4 原材料和半成品原材料是生产产品的基本材料,而半成品是指已经进行过一部分加工的产品。
原材料和半成品需要在生产现场进行储存、加工和运输,以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供应链的畅通。
3. 生产现场的管理为了保证生产现场的高效运行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需要进行科学的生产现场管理。
生产现场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生产计划与调度生产计划与调度是指对生产任务进行安排和调度,确保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闲置和等待时间,以达到最大化的生产效率。
3.2 设备维护与保养设备维护与保养是确保生产设备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
通过定期维护和保养设备,可以减少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3.3 员工培训与激励员工培训与激励是提高员工技能和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培训和激励,可以提高工人的操作技能和工作质量,同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务流程重整(BPR)
业务流程重整的定义
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彻底地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获得在关键 绩效上的戏剧性的改进。
业务流程重整的规则:
1. 识别顾客需求,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 2. 识别核心流程及其与辅助流程的关系,集中重整核心流程; 3. 从客户出发,打通端到端的流程,建立端对端的流程团队; 4. 重复的流程操作尽量模版化; 5. 在工作实施的地方设立决策点,将控制建立在过程中; 6. 在信息来源处随时随地地一次性地获取信息; 7. 运用 IT 简化和自动实现业务流程; 8. 考核流程绩效;
2
1. 生产与运营战略—运营模式
生产与运营模式(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odel)
按满足顾客需求的方式分类
备货生产(make-to-stock) 订单生产(build-to-order) 按订单装配 (assembly-to-order) 按订单制造 (make-to-order) 按订单设计制造 (engineering-to-order)
16
大规模定制模式的原则和逻辑(续)
以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为代表的制造技术的创新, 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系统的灵活性、响应性和范围经 济性; 由于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延伸更好地满足了顾客需求,故带来了 较高的附加值; 产品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竞争使产品技术变化的速度加快,从而使 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由此使得通过不断改进过程降低成本日 益转向在设计中构建成本优势; 技术与产品设计的创新使零部件更加标准化、模块化,从而使生 产方式日益转向通过零部件的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通过产品的 定制化和服务的延伸创造价值的大规模定制模式; 结果是产品需求的更加个性化,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化。
4
1. 生产与运营战略—生产模式
备货生产 (make-to-stock)
根据市场需求预测,有计划地生产出产成品存货,以存货满足顾 客需求。 生产管理重点:按“量”组织生产过程,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在 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期末成品库存水平,使总生 产成本最小。 按顾客订单要求组织生产,确保按期交货,不形成产成品存货。 生产管理的重点:按“期”组织生产过程,按需求预测采购主要 原材料,按订单要求定制和按期交货。为缩短交货期有时需要储 存半成品。 按订单装配 (assembly-to-order) 按订单制造 (make-to-order) 按订单设计制造 (engineering-to-order) D/P比:D/P 1.0,或D/P < 1.0 5
21
生产与运营管理讲授提纲
2. 库存控制
目录
1. 生产与运营战略
2. 库存控制
控制库存的重要性
独立需求与从属需求
连续检查库存控制策略 定期检查库存控制策略 分销系统的库存管理
3. 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
4. 供应链管理
23
控制库存的重要性
库存的作用
周转库存( cycle stock )
开发 生产
生
销售
交付
产
生产和交付定制部分 交付标准化部分
销售定制化产品或服务
集中生产产品或服务 的标准化部分 继续开发标准化产品或服务 –在购买时按顾客要求喷字、印图和刺绣的 T恤衫 –海尔整体厨房
20
大规模定制方式之四
---通过构件模块化以定制最终产品和服务
开发 生产
销售
交付
交付定制产品或服务 销售定制产品或服务 生产模块化产品或服务 开发模块化产品或服务 –规模经济是通过构件而不是产品获得的 —PC行业 –范围经济是通过在不同产品中反复使用模块化构件获得的 ---软件行业
预期库存( anticipation inventory )
为满足需求和供给的季节性波动而事先储备的库存
24
控制库存的重要性
Little’s Law
通过时间 在制品库存 产出率
库存可能掩盖的问题
制造质量问题,缺勤,操作不规范,现场混乱,供应 商交货不及时,作业计划安排不当,设计或工程改动, 等
7
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演进
1910s 科学管理运动和大量生产方式
代表人物:Frederick W. Taylor, Henry Ford 动作与时间研究 大量生产 ( Mass production ) 装配流水线 代表人物:Walter Shewhart, Elton Mayo 霍桑试验 (Hawthorne studies) 代表人物:George B. Dantzig, 线性规划的单纯型方法
11
生产系统柔性的概念
柔性是指生产系统在不同产品与过程之间转换的速度,以及在 此基础上能够向顾客提供的产品范围。
生产系统柔性的度量
产品品种数 作业转换时间 (Setup time) 经济加工批量 不同种类零件数 通用性和标准化程度 产品零件表平均层数 不同种类工序数 操作工人掌握不同工种技能系数 盈亏平衡点占产能比例 最大生产能力平均利用系数
1.00 0.95 0.8
按存货订货提前期分类
A类
B类
C类
A类:高价值长订货期 中价值长订货期 B类:高价值短订货期 C类:低价值长订货期
业务流程重整与供应链管理
代表人物:Micheal Hammer, 业务流程重整 (BPR) 因特网,EDI, 电子商务 供应链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
2000
大规模定制
大规模定制 ( Mass Customization ) 成本 质量 交货期 柔性
10
运营管理的竞争焦点
例:TCL与长虹的经营模式之争
25
库存控制的常用术语
存货单元(Stock Keeping Unit, S.K.U.)
需要加以区分和单独控制的品目( Item )
库存水平(Inventory Position)
库存水平 = 现有存货 + 在途订货 - 积压订单
净库存
净库存 = 现有存货 - 积压订单
3
1. 生产与运营战略—运营模式(续)
按过程的流动结构(Process flow structure ) 分类
加工车间 (Job Shop )或称为单件生产过程 批量过程(Batch)或称为成批生产过程 装配线 (Assembly Line)或称为流水生产过程 连续流程 (Continuous Flow )或称为连续生产过程
17
大规模定制方式之一
---围绕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来定制服务
开发 生产
销售
交付
交付定制化服务以及 标准化产品和服务
利用标准化产品或服务 来销售定制化服务
继续生产标准化产品或服务 继续开发标准化产品或服务 –利用标准化产品向个性化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McDonald’s快餐 –在标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定制化服务
1980s
准时生产方式与柔性制造系统
代表人物:大野耐一,Eliyahu M. Goldratt 准时生产方式(Just-In-Time ) 柔性制造, CIM, FMS, CAD/CAM, 服务领域的工业化大量生产方式 最优生产技术 (OPT)
9
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演进
1990s
12
大规模定制
大规模生产的原则和逻辑 大规模定制的原则和逻辑 大规模定制产品和服务的方式 围绕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来定制服务
创建可定制的产品和服务 提供交货点定制 通过构件模块化以定制最终产品和服务
13
大规模生产模式的原则和逻辑
以最低的成本卖出最多的产品就能获得最大的利润; 在相对统一的大市场环境下可以卖出更多的产品; 通过规模经济,增加产量可以急剧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 需求是有弹性的,降低价格,需求量会上升; 随着价格的降低,市场扩大了,细分市场上的消费者会屈从于低价格,转向 统一的市场,这就增加了消费市场的一致性; 为了实现尽可能低的成本和更大的市场,生产过程应当尽量自动化,由此 增加的固定成本会被规模经济所吸收,从而新工艺技术也就能有力地推动 成本的降低; 任何时刻都要保持生产过程的效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包括输入、 过程和产出的稳定,每一个环节都要流畅的运转; 产品生命周期应尽量延长,以降低单位产品开发成本,并减少对产品和工 艺技术的平均投入; 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使得有更多的时间不断进行产品改进,这又推动更大 规模市场的形成。
14
市场竞争的新特征
基于时间的竞争
准时生产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个性化、定制化需求的增长 产品品种激剧增加 服务重要性的提高 柔性制造系统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 Internet的普及 全球化 网络组织
“范式危机”,旧的范式不能提供新问题的解决方
法
15
大规模定制模式的原则和逻辑
1930s 统计质量检验与工业心理学
1940s 运筹学
8
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演进
1950s
项目计划技术
计划评审技术 (PERT),关键路线法 (CMP) 成组技术(GT)
1970s
物料需求计划与全面质量管理
代表人物:Joseph Olicky, W. E. Deming, J. M. Juran,石川馨 物料需求计划 (MRP) 全面质量管理 (TQ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