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分析《声声慢》的意象
总结词:细腻分析
详细描述:《声声慢》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黄花、梧桐、细雨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细腻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内 心世界,感受其情感的变化。
探讨《声声慢》的主题思想
总结词:深入探讨
详细描述:《声声慢》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的孤独和无奈,通过深入探讨这首词的主题思想,可以 更好地理解宋词的艺术魅力,感受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04
拓展阅读
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如梦令》系列
李清照的《如梦令》系列是其代表作之一,收录了多个脍炙人口 的作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展现了李清照的词风和 情感世界。
《浣溪沙》
李清照的《浣溪沙》系列词作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是了解其创 作风格和情感变化的珍贵资料。
阅读关于李清照的研究文献
《声声慢》导学案
授课教师:
2024-01-04
目
CONTENCT
录
• 了解作者及背景 • 解读《声声慢》 • 品味《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 拓展阅读
01
了解作者及背景
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
总结词
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详细描述
李清照生于1084年,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李格非之女,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 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与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 苦。她的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夏日绝句》等。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附答案)
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通过对作品的把握,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
2、借助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感受李清照哀婉凄凉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鉴赏意象,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2)欣赏婉约派的写作风格,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自学自测】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她工诗能文,词尤为宋代大家。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有《漱玉词》传世。
2词人生平:李清照词风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约1127-1130)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写作背景: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初读感知
1、听读全词感受离别
第一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注意的问题:感情基调断句语意的连贯
2、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憔悴
..()() 堪.摘()捻.金()
闺.门() 簇.带() 风鬟.霜鬓()
两盏.() 多暇.损.()
【答案】qiáo cuìkān niǎnɡuīcùhuán zhǎn xiásǔn
(完整word版)《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
【学习难点】
1、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2、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后期)多悲叹身世,怀旧悼亡,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词风情调感伤,凄婉哀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导学案教案同步练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法,深入解读诗歌。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诗歌的字词释义。
(2)诗歌的韵律特点。
(3)诗歌的情感内涵。
2. 教学难点:
(1)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简介李清照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解决字词释义问题。
3. 课堂讲解:
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典故及意境。
4. 互动交流:
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内涵的理解。
5. 课后作业:
(1)朗读和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内涵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朗读与背诵:
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的表现,检验其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
1. 文本资源:
《声声慢(寻寻觅觅) 》原文。
2. 媒体资源:
与诗歌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
3. 参考书籍:
有关李清照及《声声慢(寻寻觅觅) 》的解析、评论书籍。
六、教学策略:
《声声慢》导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2、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3、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难点: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导学基础知识】
一、一词多义
二、词类活用
乍暖还寒时候(形容词作动词,变暖;变寒)
三、古今异义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古义:
今义: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
今义:
[答案] 1.古义:凋零、枯萎。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2.古义:光景,状况。今义:次序;依次,一个挨一个地。
(一)历史背景: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
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词词人的代表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1084 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文学家,在朝为官,藏书甚富。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优厚的家庭条件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反应在她早期的词作中,多是少女的无忧无虑,和悠闲自在的生活。
李清照,又叫“李三瘦”。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却偏偏聪慧机敏,才华横溢,喝酒,赌博,丧夫,改嫁,休夫,我行我素。她写词,一不小心就成了一代词宗,与李后主、苏轼并肩。她写诗,也是中帼不让须眉,豪情天纵。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导学案:《声声慢》
导入:
1. 引入音乐欣赏的话题,询问学生是否喜欢听音乐,以及喜欢听哪些类型的音乐。
2. 介绍《声声慢》这首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提问是否有学生听过或熟悉这首曲子。
3. 播放《声声慢》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音乐的节奏、情感等。
呈现:
1. 给学生阅读《声声慢》的歌词,让学生了解歌词内容。
2. 分析歌词中的情感表达,词句的意境和运用等。
3. 分组讨论,学生尝试解读歌词中的意思和歌词背后可能传递的情感。
探究:
1. 引导学生回顾歌词中的描写手法,如何通过声音慢慢变调,表达对久别重逢的期待、悲伤之情等。
2. 分析音乐中的音调变化以及乐曲结构,了解音乐如何通过音符的变化表达情感。
3. 以诗歌为例,让学生尝试将《声声慢》的歌词改编成一首新的诗歌,重点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延伸: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歌曲,写下自己对于这首歌曲的感受和解读。可以以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进行创作。
2. 推荐学生欣赏其他古典音乐作品,了解古典音乐在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发展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学生可以参与音乐社团或合唱团等音乐相关活动,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和对音乐表达的理解。
总结:
1.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于《声声慢》的感受和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总结《声声慢》所传递的情感以及音乐表达情感的手法。
3. 强调音乐对于人们情感表达和沟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听音乐、欣赏音乐,并从中感受和理解不同的情感。
深化拓展:
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探究作品的历史文化内涵。
八年级声声慢导学案
八年级声声慢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声声慢》所表达的
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象,感受其营造的意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体会词中叠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愁苦之情,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其艺术魅力。
2、难点
(1)感受叠词的运用对情感表达的增强作用。
(2)理解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
三、学习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情感。
2、赏析法:对词中的意象、语言、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和欣赏。
3、探究法:深入思考词的主题和文化价值,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四、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
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
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
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
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2、创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等重大打击,而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中,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声声慢》精品导学案1
《声声慢》精品导学案
[课标导航]
学习基本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她在词史上的独特地位。
2.参照“诵读指导”,反复诵读,背诵这两首词。
3.品析词句,把握意象,理解这两首词不同的“愁”滋味。
学习进步目标
1.学习李清照写“愁”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手法。
2.诵读更多的李清照的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词篇背诵。
建议课时:
1课时
[诵读指导]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一首慢词,具有铺叙展衍,抑扬顿挫,曲折变化的功能。因此吟诵时要紧扣词情的抑扬起伏,曼声长吟,给听众一种如泣如诉、娓娓动听的感觉。此词起首十四叠字,又押仄声韵,常为前人所称道,因此吟诵时要掌握这一特点。读叠字时须两字一顿,末字仄韵要短促、劲健,万分伤感,凝聚其中。结尾“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感叹语气,咏出无可奈何心情,让人深长思之。(徐培均。《唐宋词吟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有删改。)
[基础整合]词汇积累
1.读准下列加点字。
戚戚
..乍.暖还.寒还.是
2.解释下列词语或加点的字。
戚戚
..怎一个愁字了得
..
....将息
..怎敌.他次第
..乍暖还寒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2.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相关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李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年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2.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无忧无虑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声声慢》导学案
之美。
课堂总结
《声声慢》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一 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 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无疑 是一种凄厉的美。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声声慢》当 推第一。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是人本能的思维联想。她能把 这种心理感受透彻明白地传达出来,引起共鸣,一阵秋风, 一地黄花,一声雁叫,一滴秋雨,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可 谓语言大家。
1、背诵并默写《声声慢》。 课后作业 2、统观全文,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谈谈你的认识。
词眼:愁 板书设计 上片:写心境——悲切孤苦的心境
下片:借景抒情——借景诉忧愁
这首词的赏析围绕“愁”这种情感,从直接抒情和间接 抒情两方面展开,思路简单清晰,又能兼顾全篇,学生理解 课后反思 起来也较轻松,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源自文库
1、自读正音、同桌互读、听范读、叫同学读、齐读 2、诵读指导 寻寻/觅觅(mì),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乍 (zhà)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任务设置+ 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自主探究 满地/黄花/堆积。憔(qiáo)悴(cuì)/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营造的意境:哀婉、凄凉、愁苦 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
《声声慢寻寻觅觅》导学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导学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导学案
尊敬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古代诗人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这首词是李清照在失去丈夫时写的,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我
们将通过导学案的方式,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导入引导
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感受一下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声声慢寻寻觅觅,
声声慢寻寻觅觅,
春似眉心,,
,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是一首词牌名为“声声慢”的作品,以反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描
绘了词人内心无尽的思念。而后面的几句则表达了对故人心意易变的
失望和痛惜。
二、理解词义
1. “声声慢寻寻觅觅”,这句话中的“寻寻觅觅”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寻寻觅觅”形容了词人望文生义地寻找声音的状态,意思是渴望寻找到故人的消息。
2. “春似眉心”,这句话中的“春”和“眉心”分别指代着什么意思?
“春”这里是指比喻,意为像春天一样美好;“眉心”是指眉间,也指代了心中最深处,表达了词人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3.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这两句话中的“故人心易变”想要表达什么含义?
这两句话是词人对故人变心的痛苦表达。词人感叹故人对她的心意竟然如此易变,表达了她对故人的失望和痛惜之情。
三、欣赏词句
1. 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阅读词句中所感受到的情感。
(学生回答,老师进行点评)
2. 请大家从词句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并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喜欢。
(学生回答,老师进行点评)
四、文化背景解读
《声声慢》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她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她的作品多以痛惜失去的爱情为主题,抒发自己的情感。
声声慢 学案教师版
李清照词二首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背诵这两首词。
2、赏析词中佳句,鉴赏两首词的艺术手法,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二、词人介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李清照自幼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元丰宰相王圭的长女,也有出众的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便嫁给了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着相当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两人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俩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和后世不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
教学园地
11-06 1344
《声声慢》导学案
主备人:万春芬审核人:备课时间:2009.6.8 备课年级:高一
【学习目标】1、诵读全词,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诵读品悟展示点拨探讨
【知识链接】
(一)时间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由亡国到丧失亲人,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
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二)本词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下学期必修四
《声声慢》
编写人:任小燕时间:2011年5月17日
【学习目标】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品悟展示点拨探讨
【知识链接】
(一)时间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由亡国到丧失亲人,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一、本词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二、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敌:对付、抵御。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憔悴:指诗人面容愁苦黄瘦。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怎么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时候。
三、《声声慢》一词中主要是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梧桐、细雨等深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课堂探究】
1、《声声慢》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2、《声声慢》表达感情的方法是什么?
3、《声声慢》选取的意象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4、《声声慢》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5.《声声慢》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当堂检测】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的空虚,使她寻求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她更加伤心。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
一、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二、靖康之难以后,诗人虽流落在江南,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被金人占领的家乡。现在又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拓展阅读】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赏析】
1.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红润的荷花正在凋谢,只剩下一镂残香。玉簟,簟是竹席子,因其清凉光滑,故称玉簟。这“玉”字给人一种温度感和触觉感,与红藕之“红”也产生色彩上的对照和联想。这里点出凉秋季节。
2.雁字:群雁飞行时,常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故称雁字。大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飞。秋天正是“雁字回时”。相传大雁能为人传书。词中出现雁的意象,同时也暗含渴望收到丈夫来信的心情。
3.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在独自孤寂的自飘自落,水在独自孤寂的自流自逝。它们无法违背自然界规律,又有谁去关心它们的命运,去怜惜它们呢?这句话貌似平淡,实际有很深的感伤和寄寓,含有对一天天飘逝的青春和美好的年华的依依怀恋之情。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分离的双方都在为同样一种相思而愁苦。
5.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使眉头刚刚舒展,却又涌上心头。言相思之情的深挚难排,真是“无计可消除”。
醉花阴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婉约、易安居士易安体、漱玉词重阳思亲、饮酒赏菊
课堂探究
1《醉花阴》表达的只是离别相思之愁
2《醉花阴》表达感情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多白描。
3《醉》词中选取了酒、黄花、秋风、黄昏几个意象,还选取了瑞脑、重阳两个意象,《醉》词中的意象够组成的画面是:白天漫长,气候变凉,夜里寒凉,西风不断吹卷窗帘,菊花正放的典型秋季自然现象突出秋的节令特点,含蓄表达自己的愁情。
《醉》词中的黄花,取其外形上雅淡,清秀义,与消瘦的体态相近,品格上酷似作者清高、淡泊、高雅的精神。《醉》词中的酒取其借酒浇愁之意,
《醉》词中的风多了几分闲情。
4《醉花阴》呈现的是一种青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
声声慢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二.B
三.答案:晚风过雁黄花
课堂探究
1、声声慢则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
2、《声声慢》中除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外,还有直接抒情的。
3、《慢》词中选取了酒、黄花、秋风、黄昏几个意象,还选取了雁、梧桐、雨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能够烘托愁绪典型意象。《慢》词中的意象组成的画面是: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慢》词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慢》词中得酒除此意外还有御寒之意。两词中都有风,然而意境则不尽同,《慢》词中的风较《醉》词中的风更为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
4、《声声慢》词中则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5思路解析:诗词可鉴赏的地方很多。注意审题,这里主要谈语言上的特色。
答案:(1)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等叠词,富有创造精神。
(2)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不少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当堂检测
1、思路解析:B项“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