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教学设计篇1【教材依据】《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
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伸、拓展。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教学方法】学法: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教法:点拨梳理归纳【教学准备】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
《氓》优秀教案设计《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氓》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氓》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
一、导入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
(板书:《诗经》两首—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
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
《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又分为风,雅,颂。
)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
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
”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
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第一篇:《氓》教案《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熟悉诗歌内容;清楚人物形象。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方法1.第一课运用诵读法,改写民歌熟悉课文故事情节。
2.第二课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一、导入淇水边的爱情——水是生命之源,水边也总是爱情的发生地。
翻开《诗经》,一条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清澈柔媚的河流旁上演过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
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三千年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我们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幻灯片)二、由淇水讲解情感的变迁,梳理情节。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1.学生朗读(注意四言诗歌二二拍的节奏)2.梳理字词音用法意义。
(幻灯片)3.学生思考淇水问题,梳理情节,形成板书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
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
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載言。
”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
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
高中语文说课稿《氓》
高中语文说课稿《氓》高中语文说课稿《氓》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氓》1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
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理解:(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
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
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
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诗经》,《氓》教案(高一必修篇一诗经》两首,《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梁小嫦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
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关雎》、《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
《氓》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氓》教学设计(精选12篇)《氓》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把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3.了解赋、比和兴的详细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把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1.了解赋、比和兴的详细内含和写作手法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设想]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识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把握肯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老师备课系统[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日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
体会、品尝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爽质朴,民歌情调深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学问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唱歌,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023年《氓》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篇
2023年《氓》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3篇(范文)《氓》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1一、说教材《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照顾女性命运”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诗经》,是一首闻名的弃妇诗。
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剧烈愿望,深刻地提醒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凄惨命运。
我想借助这一文本让学生了解女性的境况和心声,通过对这首诗的诠释,完成对女性命运的初步关注。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依据此要求,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了解《诗经》的根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力量目标:(1)培育学生结合解释,初步读懂诗歌的力量。
(2)背诵课文,培育学生精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力量。
3、情感目标:感受古代绚烂的文化,思索古今爱情观的不同,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悟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三、说教法1、运用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尝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问题法、争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争论明确文中女仆人公的形象及诗歌的比兴手法。
3.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容量,加强直观性,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四、说学法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本课教学要连续提高学生的感受、分析推断力量,关注学生思索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让课文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的诗歌学习中,应注意诵、读、记、析、探等详细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约2分钟)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书写爱情。
《上邪》中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
高一年级语文《氓》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本课指导学生了解《诗经》,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的节奏。
二、说教材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其中《氓》是一首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
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b、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c、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b、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a、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三、教法与学法说教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说学法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
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2、学习《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氓》说课稿
四 说重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
女主人公的痴情;氓的负心
诗经的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氓》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
赋、比、兴;对比的艺术手法
五 说教法
朗诵教学法
注重韵律、加强识记、理解
教师讲述法
重点的句读、情节结构、比兴的运用
对比教学法
列举汉乐府《上邪》、唐元稹《离思》歌颂忠贞的爱情
灵活开展讨论法
二 说学 生
高中生的心理、知识特点 1.情绪体验强,易形成各种心境。 2.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 3.对爱情的关注上升,但认识尚未完善。 4.有一定的古文学知识,但仍有所限制。
• 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以及情感的传承,要引导学生对环 境的认识。 • 训练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时捕捉信息的能力。 •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情绪的体验、自我意识的上升的缘 故,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在课堂 上的积极性。
《诗经-氓》说课稿
06普专语文教育 郭章奎
《 诗 经 氓 》
-
说 教 材
说 学 生
说 目 标
说 重 难 点
说 教 法
说 过 程
说 板 书
一.说教材
《诗经-氓》是人教版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同 时入选的还有《秦风-无衣》、《郑风-静女》和屈原的《离骚》,按 诗歌的文体进行组元,从内容看属于先秦文学范畴。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到春秋中叶305 首诗歌,内容广博,开创了我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它分为风、 雅(大雅、小雅)、颂三个部分,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通过 对《氓》的学习可以对《诗经》的艺术手法进行全面掌握,有利于 下两篇诗文的学习。 “ 自然、死和爱”是文学三大永恒主题,在《诗经》中也不例 外,《氓》正是围绕爱情这一主题展开的,它标志着女权意识的觉 醒。我们通过这首诗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形成较为正 确的世界观。
课文《氓》说课稿
课文《氓》说课稿一、联系学生说教材《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先民们用他们的歌唱他们的苦唱他们的悲开我国现实主义先河的《诗经》真切地传递着他们的心声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声音引导他们进入先民们的情感世界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关雎》和《蒹葭》对于诗经及“赋比兴”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高中所要做的是通过诵读、品味、探究等多种方法深入领会诗经的手法及其中的浓浓的诗情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把握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合作探究:通过分析比兴手法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时数为1课时四、教学方法和学法课前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时隔数千年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诗歌的“气”丧失诗歌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和事件经由形象和事件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诗情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独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先民的灵魂比兴手法为《诗经》独创重章叠句同样别致而新鲜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进行讨论不搞枯燥的知识传授还引入讲故事、改写两种活泼的学习形式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蒹葭》营造氛围第一部分.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有关爱情的诗句不胜枚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我们知道在古代男女的婚嫁是有讲究的什么“门当户对”(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那他们有没有婚姻自由?(生:没有)我们现在的婚姻也是有讲究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些都是古代没有的那么老师的问题来了:是不是自由恋爱的婚姻就是幸福美满的呢?(生:不一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卫风氓》就是一个恋爱自由、悲剧结局的典型(板书诗经氓)第二部分.了解《诗经》1.学生自由发言:我所了解的《诗经》教师适时点拨补充2.强调重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因而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他和屈原的《离骚》被后人合称为“风骚”“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6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多为周王室贵族文人所创被奉为正统音乐“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共40篇是祭祀的乐歌舞曲《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影响深远诗歌的形式多以四言为主其常用的表现手法分赋、比、兴三类此外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第三部分.诵读课文1.教师范背课文配乐:二胡曲《长相思》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点拨:四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为二二式正音:匪愆将于说徂汤渐裳糜隰3.学生配乐朗诵配乐:二胡曲《长相思》第四部分.整体感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历程讨论分析达成共识:第1、2章相恋甜蜜和幸福第3、4、5章婚后生活痛苦、悲伤和无奈第6章分手决绝第五部分.再一次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读出感情六、【合作探究】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同位交流然后自由发言明确: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同时又是比前一句用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后者既让我们感觉季节由仲夏而晚秋时光在流逝又以叶枯叶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句用了比桑葚甜美吃多了就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来反衬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回头七、课堂小结《氓》的思想内容:通过女子的自述诉说了一个爱情悲剧诉说了自己内心的伤痛手法:以赋为主兼用比兴【板书设计】氓恋爱甜蜜幸福婚后悲伤无奈决绝清醒刚烈八、布置作业必做题:初中所学知识并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资料积累古代诗歌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诗句至少10句选做题:尝试用文学性的语言讲述“氓”的故事可自己另拟题目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氓》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语文网。
《氓》说课稿(精选5篇)
《氓》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氓》说课稿(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氓》说课稿1一、说教材:《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氓》是《诗经》中的重要作品。
这是一首叙事诗。
它以一个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恋爱悲剧。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品的音乐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为今后的诗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概述诗经的基本知识,熟练背诵本诗;过程与方法: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形象,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生: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
但相对于实验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础和接受能力还是弱了些,所以,我拟定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掌握《诗经》基本知识,且在认知性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把握赋、比、兴手法;第二课时通过认知性诵读、理解性诵读、评价性诵读,感受人物形象,讨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原因,树立正确人生观。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诵读法、讲解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人教版《氓》说课稿
人教版《氓》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氓》的文本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 学生能够分析《氓》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了解《诗经》的基本风格。
- 学生能够通过对比阅读,了解《氓》与其他《诗经》作品的异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古诗文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氓》中所蕴含的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1. 文本解读:- 《氓》是《诗经》中的一首著名诗篇,属于《国风·卫风》篇章,通过一个女子对爱人的深情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一段纯真而悲剧的爱情故事。
-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兴手法,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女子对爱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通过对《氓》的深入解读,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对女性自由恋爱的限制,以及《诗经》中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2. 文学特色分析:- 《氓》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情感真挚而深沉,是《诗经》中表现爱情主题的典型之作。
- 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反衬和对比,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与“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对比,突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情和对现实的无奈。
- 通过对比其他《诗经》中的爱情诗篇,如《关雎》、《蒹葭》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氓》在《诗经》中的独特地位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与《氓》相关的音乐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 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为学生理解《氓》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
2. 教学过程:- 朗读示范: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氓》,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氓》中的文学手法和情感表达,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人教版诗经氓说课稿
人教版诗经氓说课稿《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在人教版教材中,《诗经》的选篇《氓》是一篇重要的教学内容。
本文将围绕《氓》这篇诗歌,展开说课稿的撰写,以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传达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氓》的文本内容,掌握《诗经》的基本特点和《氓》的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理解古代社会的婚姻观念,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氓》是《诗经》中的名篇,属于《国风·卫风》篇。
全诗共三章,以女性口吻叙述了一段爱情故事的始末。
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失望和决绝,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和无奈。
1. 文本解读:教师首先对全文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随后,逐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文学特点:分析《氓》的文学特点,如使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艺术魅力。
3. 社会背景:介绍《氓》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2. 多媒体辅助: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展示《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等相关信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 分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翻译和解读,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
2.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氓》的掌握情况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3. 反馈与调整:根据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
高中语文《氓》说课稿一、说教材《氓》是近代作家老舍的一篇短篇小说,被收录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作为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氓》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写实主义风格,展现了社会中底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触动人心,引起社会对贫困人群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对《氓》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关心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氓》的作者老舍以及其代表作品。
2. 了解《氓》的背景和情节。
3. 掌握《氓》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的含义。
4. 理解《氓》中的主题和思想。
5. 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法。
能力目标:1. 能够运用合适的文章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写出批评性的文章。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意识,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2. 增强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的文本细节,把握故事的发展。
2.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写出批评性的文章。
四、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入与呈现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出《氓》的作者老舍以及其代表作品《骆驼祥子》。
介绍老舍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注和创作理念,为学生理解《氓》做铺垫。
学习与讨论1. 学生阅读小说《氓》,并回答与小说相关的问题,包括主要人物、背景设定和情节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2. 学生小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法,归纳总结出小说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短语,如“氓”、“上人”、“庄稼汉”、“弟子规”等等。
引导与解读通过学生讨论后的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文本细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注和呼吁,了解《氓》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态度。
诗经《氓》说课稿3
诗经《氓》说课稿3《诗经氓》说课稿第一环节:确定目标一、《课标》摘引: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课标》分解分析:行为动词:体会、理解、背诵核心概念: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独立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可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疏通诗意,但不应把讲解文言知识作为重点。
学生对《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但对作品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尤其是对其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缺少认识。
教师要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三、制定教学目标1.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从小角度入手探究诗歌的主题及情感,并能用历史的眼光对作品的内容价值作出评价。
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其作用。
3.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重点语段做到当堂成诵。
第二环节:落实目标导入:同学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诗经》中《关雎》和《蒹葭》,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关雎》。
(师生齐背)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美好爱情的诗篇,被人们传唱千古。
然而作为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诗经》中的内容绝不仅仅是表现美好情感的。
因为现实生活中除了美好还有丑陋,除了和谐还有征战,除了团圆还有别离,除了痴情还有抛弃,除了两情相悦还有始乱终弃!本课所选的两篇课文表现的就是这些不太美好的情感,但丑陋同时也是一种揭露,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先来学习本课第一篇文章《氓》。
人教版氓说课稿
人教版氓说课稿人教版《氓》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氓》的文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 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古诗文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氓》是《诗经》中的一篇著名诗篇,属于《国风·卫风》。
本诗通过描绘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爱慕和追求,展现了古代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 文本内容概述:- 诗歌共分为三章,每章六句,通过男子的口吻,表达了对女子的深情和对未来婚姻生活的向往。
2. 语言特点分析:- 诗歌采用了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诗歌中的词汇简练而富有象征意义,如“氓”字既指普通百姓,也隐含了男子的谦称。
3. 主题思想探讨:- 诗歌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婚姻自由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氓》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教师适时点拨。
3. 文学鉴赏:-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如比兴手法的运用。
- 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氓》翻译,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多义性和翻译的难度。
4. 情感体验:-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男女的相遇和对话,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氓》说课稿一、说教材《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3)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3)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2)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
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
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来串讲相关知识点。
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言诗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的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悲伤——怨恨,并且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
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么”、“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并体会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忆、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
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5、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
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
《诗经》中出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的背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故事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确背诵中的重点难点。
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
7、作业设计环节让学生把诗歌改编为现代诗歌或小说8、课堂小结《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由此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启迪。
因此,安排课堂小结如下:《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
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
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
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五、说对本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怨情”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成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义把握,艺术手法鉴赏这几个环节的教学。
在此过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
另外,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附:板书设计:《诗经》为何怨一片痴情无端见弃怨怨什么丈夫薄幸世道不公怨之后痛定思痛与氓决绝一、说教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
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
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
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
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
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
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
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
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
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
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
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
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
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
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