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4节03
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件:第二章 第4节
②在细胞免疫中会分化成效应T细胞,使靶
细胞裂解。若T细胞产生不足(如胸腺发育不 良)或受损(如艾滋病)都将使机体特异性免疫 功能减弱或丧失。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变式训练
(2012· 南昌二中高二检测)下列有关人体免 疫系统中B细胞和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别抗原,而是通过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吞 噬细胞可以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 【正确答案】 A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
例2
( ) 人体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不 同是 .
A.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并分布于血液中 B.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并分布于细胞表面
C.由效应T细胞直接作用于抗原
(1)①表示________,d是________细胞。 (2)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________(填字母)。
(3)人体消灭结核杆菌的免疫方式是图中的
________(填编号)。 (4)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 ________(填字母)。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浆细胞则不能识别抗原。
(2)同一生物体内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不同, 但是所含遗传物质却相同,因为它们来自于 同一受精卵的分裂、分化。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例1 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 进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栏目 导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恒定电流 第3、4节
第3节 欧姆定律1.对给定的导体,U I 保持不变,对不同的导体,U I 一般不同,比值UI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电阻,用R 表示.导体的电阻取决于导体本身的性质,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2.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I =UR,这个规律叫欧姆定律,其适用于金属导体导电和电解液导电.3.在直角坐标系中,纵坐标表示电流,横坐标表示电压,这样画出的I —U 图象叫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在温度没有显著变化时,金属导体的电阻几乎是恒定的,它的伏安特性曲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具有这种伏安特性的电学元件叫做线性元件.欧姆定律对气态导体和半导体元件并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这类电学元件叫非线性元件,它们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对电阻一定的导体,U —I 图和I —U 图两种图线都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但U —I 图象的斜率表示电阻.对于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导体(半导体),是过原点的曲线. 4.根据欧姆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从关系式U =IR 可知,导体两端的电压U 由通过它的电流I 和它的电阻R 共同决定B .从关系式R =U /I 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C .从关系式I =U /R 可知,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D .从关系式R =U /I 可知,对一个确定的导体来说,所加的电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是一定值 答案 CD解析 U =IR 和I =UR的意义不同,可以说I 由U 和R 共同决定,但不能说U 由I 和R 共同决定,因为电流产生的条件是导体两端存在电势差,故A 错,C 对;可以利用R =UI计算导体的电阻,但R 与U 和I 无关.故B 错,D 对.正确选项为C 、D.5. 甲、乙两个电阻,它们的伏安特性曲线画在一个坐标系中如图1所示,则( )图1A .甲的电阻是乙的电阻的1/3B .把两个电阻两端加上相同的电压,通过甲的电流是通过乙的两倍C .欲使有相同的电流通过两个电阻,加在乙两端的电压是加在甲两端电压的3倍D .甲的电阻是乙的电阻的2倍 答案 AC【概念规律练】知识点一 欧姆定律1.由欧姆定律I =U R 导出U =IR 和R =UI,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B .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及流过导体的电流的大小无关C .对确定的导体,其两端电压和流过它的电流的比值就是它的电阻值D .一定的电流流过导体,电阻越大,其电压降越大 答案 BCD解析 导体的电阻是由导体自身的性质决定的,与所加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当R 一定时,才有I ∝U ,故A 错,B 、C 、D 正确.2.某电压表的量程是0~15 V ,一导体两端电压为1.6 V 时,通过的电流为2 mA.现在若给此导体通以20 mA 电流,能否用这个电压表去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答案 不能解析 已知:U 1=1.6 V ,I 1=2 mA ,所以R =U 1I 1= 1.62×10-3Ω=800 Ω.当导体通以电流I 2=20 mA 时,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 2=I 2·R =20×10-3×800 V =16 V.由计算可知,此时导体两端的电压超出电压表量程,所以不能用这个电压表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 点评 在应用欧姆定律解答实际的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三个量I 、U 、R ,这三个量具有“同一性”和“同时性”的特性.知识点二 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3. 如图2所示的图象所对应的两个导体:图2(1)电阻关系R 1∶R 2为____________;(2)若两个导体中的电流相等(不为零)时,电压之比U 1∶U 2为______; (3)若两个导体的电压相等(不为零)时,电流之比I 1∶I 2为________. 答案 (1)3∶1 (2)3∶1 (3)1∶3解析 (1)因为在I —U 图象中,电阻等于斜率的倒数,即R =ΔUΔI,所以R 1=10×10-35×10-3Ω=2 ΩR 2=10×10-315×10-3 Ω=23 Ω, 故R 1∶R 2=2∶(23)=3∶1.(2)由欧姆定律得U 1=I 1R 1,U 2=I 2R 2,由于I 1=I 2,则 U 1∶U 2=R 1∶R 2=3∶1.(3)由欧姆定律得I 1=U 1R 1,I 2=U 2R 2,由于U 1=U 2,则I 1∶I 2=R 2∶R 1=1∶3.点评 对I —U 图象或U —I 图象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先仔细辨认纵轴与横轴各代表什么,以及由此对应的图象上任意一点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的具体意义.如下图甲中,R 2<R 1;而在图乙中R 2>R 1.4. 某导体中的电流随其两端电压的变化,如图3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3A .加5 V 电压时,导体的电阻约是5 ΩB .加11 V 电压时,导体的电阻约是1.4 ΩC .由图可知,随着电压的增大,导体的电阻不断减小D .由图可知,随着电压的减小,导体的电阻不断减小 答案 AD解析 对某些导电器材,其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但曲线上某一点的UI值仍表示该点所对应的电阻值.本题中给出的导体在加5 V 电压时,U I 值为5,所以此时电阻为5 Ω;当电压增大时,UI值增大,即电阻增大,综合判断可知B 、C 项错误.【方法技巧练】一、欧姆定律的应用技巧5.若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变为原来的3/5时,导体中的电流减小了0.4 A .如果所加电压变为原来的2倍,则导体中的电流多大?答案 2.0 A解析 解法一 由欧姆定律得:R =U 0I 0=3U 0/5I 0-0.4,所以I 0=1.0 A又因为R =U I =2U 0I 2所以I 2=2I 0=2.0 A解法二 由R =U 0I 0=ΔU 1ΔI 1=2U 0/50.4得I 0=1.0 A又R =U 0I 0=ΔU 2ΔI 2,其中ΔU 2=2U 0-U 0所以ΔI 2=I 0 I 2=2I 0=2.0 A解法三 画出导体的I —U 图象,如右图所示,设原来导体两端的电压为U 0时,导体中的电流为I 0.当U =3U 05时,I =I 0-0.4 A当U ′=2U 0时,电流为I 2由图知I 0-0.435U 0=I 0U 0=0.425U 0=I 22U 0所以I 0=1.0 A ,I 2=2I 0=2.0 A6.某电路两端电压保持不变,当电路电阻为20 Ω时,其电流强度为0.3 A ,电阻增加到30 Ω 时,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要减小多少?电路两端的电压为多大?答案 0.1 A 6 V解析 电路两端电压不变,根据欧姆定律I =U R 得0.30.3-ΔI =3020,ΔI =0.1 AU =20×0.3 V =6 V.方法总结 ①运用欧姆定律,应注意U 、R 和I 三者是在同一段电路同一时刻的三个物理量.②由I =U R 可得:I 1I 2=U 1U 2,因此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可用比例式求解.二、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描绘方法7.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使用的小灯泡的规格为“6 V 3 W ”,其他供选择的器材有:A .电压表(量程6 V ,内阻20 kΩ)B .电压表(量程20 V ,内阻60 kΩ)C .电流表(量程3 A ,内阻0.2 Ω)D .电流表(量程0.6 A ,内阻1 Ω)E .滑动变阻器R 1(0~1 000 Ω,0.5 A)F .滑动变阻器R 2(0~20 Ω,2 A)G .学生电源E (6~8 V)H .开关S 及导线若干实验中要求电压表示数在0~6 V 范围内变化,读取并记录下12组左右不同的电压值U 和对应的电流值I ,以便绘出伏安特性曲线.在上述器材中,电压表应选用________,电流表应选用__________,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__,并画出实验原理图.答案 V 1 A 2 R 2 电路图见解析图解析 小灯泡为“6 V 3 W ”,额定电压为6 V ,额定电流为0.5 A ,即允许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最大不超过0.5 A ,最大电压不超过6 V .在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时,本着安全、精确的原则,安全原则即量程要大于所测电流或电压值;精确原则是量程要尽量小,量程越小测量越精确.故电流表应选A 2,电压表应选V 1.滑动变阻器选取时要本着安全、够用、调节方便的原则,“安全”即流过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流(I ≈ER)应小于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调节方便”即变阻器的总电阻应接近小灯泡的电阻.本实验中小灯泡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R 灯=U 2P =623Ω=12 Ω,故应选用R 2.连接电路时,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电流表采用外接法.实验原理图如图所示.点评 电学实验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电学实验器材的选取,应本着安全、精确、调节方便的原则.本题中讲述的选取方法很简便,且容易理解,同学们应注意领悟、掌握.1.有甲、乙两导体,甲的电阻是乙的一半,而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乙横截面的电荷量是甲的两倍,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乙两导体中的电流相同B .乙导体中的电流是甲导体的2倍C .甲、乙两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D .乙导体两端的电压是甲的2倍 答案 B解析 由电流的定义式I =q t 可知乙的电流是甲的两倍.由I =UR得U =IR ,可知乙两端的电压是甲两端电压的4倍,所以A 、C 、D 错误.2. 一个阻值为R 的电阻两端加上电压U 后,通过导体截面的电荷量q 与通电时间t 的图象如图4所示.此图线的斜率(即tan θ)等于( )图4A .UB .R C.U R D.R U答案 C解析 在q —t 图上斜率表示电流I =q t ,而由欧姆定律知I =UR,故选项C 正确.3. 如图5所示为四只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四只电阻并联起来使用时,通过各个电阻的电流分别是I 1、I 2、I 3、I 4,则其大小顺序为( )图5A .I 2>I 4>I 3>I 1B .I 4>I 3>I 2>I 1C .I 1=I 2=I 3=I 4D .I 1>I 2>I 3>I 4 答案 D解析 由I —U 图象可知,R 1<R 2<R 3<R 4,四只电阻并联时,U 1=U 2=U 3=U 4,由I =UR得I 1>I 2>I 3>I 4.4.某同学做三种导电元件的导电性实验,他根据所测量的数据分别绘制了三种元件的I —U 图象,如图6所示,则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图6A .只有乙图正确B .甲、丙图的曲线肯定是偶然误差太大C .甲、丙不遵从欧姆定律,肯定不可能D .甲、乙、丙三个图象都可能正确,并不一定有较大误差 答案 D解析 由于三种导电元件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故其I —U 图象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故D 正确.5.已知用电器A 的电阻是用电器B 的电阻的2倍,加在A 上的电压是加在B 上的电压的一半,那么通过A 和B 的电流I A 和I B 的关系是( )A .I A =2IB B .I A =I B2C .I A =I BD .I A =I B4答案 D解析 由I =U R 得:I A ∶I B =U A R A ∶U BR B =U A R B ∶U B R A=1∶4即I A =14I B ,应选D.6. 如图7是电阻R 的I —U 图线,图中α=45°,由此得出( )图7A .通过电阻的电流与两端电压成正比B .电阻R =0.5 ΩC .因I —U 图线的斜率表示电阻的倒数,故R =cot α=1.0 ΩD .在R 两端加6.0 V 电压时,每秒通过电阻横截面的电荷量是3.0 C 答案 AD解析 由于I —U 图线为一直线,所以A 正确.由于R =U I 所以R =10 V5 A=2 Ω,故B 不对.由于两坐标单位不同,不能用公式R =cot α=1.0 Ω来计算,故C 不对.当U =6 V 时,I =UR=3 A ,每秒通过电阻横截面的电荷量由q =It 可知是3.0 C ,故D 对.7.电路中有一段导体,给它加上3 V 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 mA ,可知这段导体的电阻为________ Ω;如果给它两端加2 V 的电压,则通过它的电流为______ mA ;如果在它两端不加电压,它的电阻为________ Ω.答案 1 500 1.33 1 500解析 由欧姆定律I =U R 得R =U I =32×10-3Ω=1 500 Ω导体的电阻不随所加的电压变化,并与是否通电无关,所以当U =2 V 时,I =21 500A =1.33×10-3 A =1.33 mA ,在不加电压时,电阻仍为1 500 Ω.8.有两段导体,其电阻分别为R 1和R 2,当R 1两端的电压是R 2两端电压的32时,通过R 1的电流是通过R 2电流的3倍,求两段导体的电阻之比.答案 12解析 设R 2两端的电压为U ,通过R 2的电流为I ,则R 1两端的电压为32U ,通过R 1的电流为3I ,由欧姆定律知R =U I ,所以R 1R 2=3U2×3I U I=12.9(1)(2)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当功率逐渐增大时,灯丝电阻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3)这表明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图8答案 (1)I —U 图象见解析图 (2)开始时不变,后来增大 (3)增大解析 在图中画出图象如图所示,曲线开始呈直线状说明开始电阻几乎不变,后来逐渐靠近U 轴说明电阻增大.10.用图9中所给的实验器材测量一个“12 V 5 W ”的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功率,其中电流表有3 A 、0.6 A 两挡,内阻可忽略,电压表有15 V 、3 V 两挡,内阻很大,对电路无影响.测量时要求加在灯泡两端的电压可持续地从0 V 调到12 V.图9图10(1)按要求在实物图上连线(其中部分线路已经连好).(2)某次测量时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如图10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 A. 答案 (1)如图所示 (2)0.36或解析 对于“12 V 5 W ”的小灯泡其额定电流大约是I =512A<0.6 A ,电流表的量程应选0 A ~0.6 A ,电压表的量程应选0~15 V .根据测量要求,电压连续地从0 V 调到12 V .应接成分压电路,而不应接成限流电路.又因为电流表内阻可忽略,电压表内阻很大对电路无影响,电流表内接或外接都可以.第4节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是:(1)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即I 1=I 2=I 3=…=I n .(2)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即U =U 1+U 2+…+U n . (3)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即R =R 1+R 2+…+R n . 2.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是:(1)各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即U 1=U 2=U 3=…=U n . (2)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即I =I 1+I 2+…+I n .(3)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即1R =1R 1+1R 2+…+1R n.3.电流表(表头)G 的三个重要参数是I g 、U g 、R g ,这三个参数之间的关系符合欧姆定律,即U g =I g R g . 4.利用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将电流表串联一只适当阻值的电阻R压表V ,若改装后的量程为U ,则分压电阻R =UI g-R g .5.利用并联电路的分流原理,将电流表G 并联一只适当阻值的电阻R ,就可以改装成一定量程的电流表A ,若改装后的量程为I ,则分流电阻R =I g R gI -I g.【概念规律练】知识点一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1.电阻R 1、R 2、R 3串联在电路中.已知R 1=10 Ω、R 3=5 Ω,R 1两端的电压为6 V ,R 2两端的电压为12 V ,则( )A .电路中的电流为0.6 AB .电阻R 2的阻值为20 ΩC .三只电阻两端的总电压为21 VD .电阻R 3两端的电压为4 V 答案 ABC解析 电路中电流I =U 1R 1=610 A =0.6 A ;R 2阻值为R 2=U 2I =120.6Ω=20 Ω,三只电阻两端的总电压U=I (R 1+R 2+R 3)=21 V ;电阻R 3两端的电压U 3=IR 3=0.6×5 V =3 V.2.已知通过三个并联支路的电流之比是I 1∶I 2∶I 3=1∶2∶3,则三个并联支路的电阻之比R 1∶R 2∶R 3为( )A .1∶2∶3B .3∶2∶1C .2∶3∶6D .6∶3∶2 答案 D解析 由欧姆定律有R =U I ,在并联电路中,电压相等,所以有R 1∶R 2∶R 3=1I 1∶1I 2∶1I 3=11∶12∶13=6∶3∶2.3. 如图1所示电路,R 1=2 Ω,R 2=3 Ω,R 3=4 Ω.图1(1)如已知流过电阻R 1的电流I 1=3 A ,则干路电流多大? (2)如果已知干路电流I =3 A ,流过每个电阻的电流多大? 答案 (1)6.5 A (2)1.38 A 0.92 A 0.69 A.解析 (1)由I 1、R 1可算出并联电路的电压,即可算出I 2、I 3,总电流I =I 1+I 2+I 3. 并联电路的电压U =I 1R 1=3×2 V =6 V , 流过电阻R 2、R 3的电流分别为I 2=U R 2=63 A =2 A ,I 3=U R 3=64A =1.5 A.所以干路电流为I =I 1+I 2+I 3=(3+2+1.5) A =6.5 A. (2)已知I 1+I 2+I 3=I ①又由I 1R 1=I 2R 2,有I 2=R 1R 2I 1②由I 1R 1=I 3R 3,有I 3=R 1R 3I 1③将②③式同时代入①,有I 1+R 1R 2I 1+R 1R 3I 1=I ,代入已知数据,得I 1≈1.38 A ,再代入②③中,得I 2≈0.92 A ,I 3≈0.69 A.点评 对第(2)小题应用电流与电阻的反比关系I 1R 1=I 2R 2=I 3R 3求解时必须注意,不要把这三个电阻中电流的关系错写成I 1∶I 2∶I 3=R 3∶R 2∶R 1.知识点二 电压表、电流表的改装4.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改装的原理是串联电阻有分压作用B .改装成电压表后,原电流表本身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也随着变大了C .改装后原电流表自身的电阻也增大了D .改装后使用时,加在原电流表两端的电压的最大值不变 答案 AD 解析 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的原理是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故A 正确;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后R g 、I g 、U g 均不变,故B 、C 错误,D 正确.5.有一个量程为0.5 A 的电流表,与阻值为1 Ω的电阻并联后通入0.6 A 的电流,电流表的示数为0.4 A ,若将该电流表的量程扩大为5 A ,则应________联一个阻值为________ Ω的电阻.答案 并 0.056解析 电流表内阻R g =(0.6-0.4)×10.4Ω=0.5 Ω,当接5 A 量程时,I g ′=0.5 A ,分流I R =(5-0.5) A=4.5 A ,所以分流电阻R =U g ′/I R =I g ′R g I R =0.5×0.54.5Ω≈0.056 Ω.点评 (1)小量程的电流表(表头)的三个参量:内阻R g 、满偏电流I g 、满偏电压U g ,它们的关系是U g=I g R g .(2)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改装:当把电流表G 改装成量程为U 的电压表时,应当串联一个电阻R ,该电阻起分压作用,与三个参数间的关系为:U =I g (R g +R );当把电流表G 改装成量程为I 的电流表(也叫安培表)时,应当并联一个电阻,该电阻起分流作用,与三个参数间的关系为:I =I g +I g R gR.知识点三 串并联电路特点的综合应用6. 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R 1=8 Ω,R 2=4 Ω,R 3=6 Ω,R 4=3 Ω.图2(1)求电路中的总电阻.(2)当加在电路两端的电压U =42 V 时,通过每个电阻的电流是多少? 答案 (1)14 Ω (2)I 1=I 2=3 A ,I 3=1 A ,I 4=2 A. 解析 (1)R 3、R 4并联后电阻为R 34,则R 34=R 3R 4R 3+R 4=6×36+3Ω=2 Ω,R 1、R 2和R 34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R =R 1+R 2+R 34=14 Ω.(2)根据欧姆定律I =U R ,I =4214A =3 A.由于R 1、R 2串联在干路上.故通过R 1、R 2的电流都是3 A. 设通过R 3、R 4的电流为I 3、I 4,由并联电路的特点.I 3+I 4=3 A ,I 3I 4=R 4R 3,解得I 3=1 A ,I 4=2 A.点评 在串并联电路的有关计算中,首先要明确各电阻的串并联关系,然后再结合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电流、电压分配规律和欧姆定律列式计算.7.一个T 型电路如图3所示,电路中的电阻R 1=10 Ω,R 2=120 Ω,R 3=40 Ω.另有一测试电源,电动势为100 V ,内阻忽略不计.则( )图3A .当cd 端短路时,ab 之间的等效电阻是40 ΩB .当ab 端短路时,cd 之间的等效电阻是40 ΩC .当ab 两端接通测试电源时,cd 两端的电压为80 VD .当cd 两端接通测试电源时,ab 两端的电压为80 V答案 AC甲解析 当cd 端短路时等效电路图如图甲,等效电阻R 123=R 1+R 2R 3R 2+R 3=40 Ω,所以A 对.同理,当ab 端短路时,等效电阻R 123=R 2+R 1R 3R 1+R 3=128 Ω,所以B 错.乙当ab 两端接通测试电源时等效电路图如图乙,根据欧姆定律得:I =E R 1+R 3=10010+40A =2 A ,所以U cd=IR 3=80 V ,所以C 对.同理,当cd 两端接通测试电源时,根据欧姆定律得:I =E R 2+R 3=100120+40A =58A ,所以U ab =IR 3=25 V ,所以D 错.点评 搞清楚cd 端短路时及ab 端接通测试电源时电路的连接形式是解题的关键,为此需画出不同情况下的等效电路图.【方法技巧练】一、用伏安法测电阻 8.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R x 的阻值.如图4所示,分别将图(a)和(b)两种测量电路连接到电路中,按照(a)图时,电流表示数为4.60 mA ,电压表示数为2.50 V ;按照(b)图时,电流表示数为5.00 mA ,电压表示数为2.30 V ,比较这两次结果,正确的是( )图4A .电阻的真实值更接近543 Ω,且大于543 ΩB .电阻的真实值更接近543 Ω,且小于543 ΩC .电阻的真实值更接近460 Ω,且大于460 ΩD .电阻的真实值更接近460 Ω,且小于460 Ω 答案 B解析 比较(a)、(b)两图的电压读数,可知ΔU =0.20 V ,则ΔU U =0.202.50=0.08;电流变化ΔI =0.40 mA ,则ΔI I =0.404.60=0.087,可见ΔI I >ΔU U,即电流变化明显一些,可见电压表内阻带来的影响比电流表内阻带来的影响大,故应采取内接法,即按照(a)图所示电路测量电阻R x ,R x = 2.5 V4.60×10-3 A=543 Ω,此法测量值偏大,因此选项B 正确.方法总结 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时,连接方式可分为电流表外接法和电流表内接法两种方式:(1)电流表外接法:如图甲所示,由于电压表的分流导致电流的测量值偏大,由R =UI可知,R 测<R 真,R 越小,电压表分流越小,误差越小,因此这种接法适合测小电阻,正如上一节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中电流表就采用了这种接法.甲 乙(2)电流表内接法:如图乙所示,由于电流表的分压,导致电压U 的测量值偏大.由R =UI得R 测>R 真,R 越大,电流表的分压越小,误差就会越小.因此这种接法适用于测量大电阻.二、滑动变阻器的两种接法9. 如图5所示,滑动变阻器R 1的最大值是200 Ω,R 2=R 3=300 Ω,A 、B 两端电压U AB =8 V.图5(1)当开关S 断开时,移动滑动片P ,R 2两端可获得的电压变化范围是多少? (2)当S 闭合时,移动滑动片P ,R 2两端可获得的电压变化范围又是多少? 答案 (1)4.8 V ~8 V (2)3.43 V ~8 V解析 (1)当S 断开时,滑动变阻器R 1为限流式接法,R 3及R 1的下部不接在电路中,当滑动片P 在最上端时,R 2上获得的电压最大,此时R 1接入电路的电阻为零,因此R 2上的最大电压等于U AB =8 V ,当滑动片P 在最下端时,R 1的全部与R 2串联,此时R 2上的电压最小,U R 2=R 2R 1+R 2U AB=4.8 V ,所以R 2上的电压变化范围为4.8 V ~8 V.(2)当S 闭合时,滑动变阻器R 1为分压式接法,当滑动片在最下端时,R 2上的电压最小,此时R 2与R 3并联,再与R 1的全部串联,R 2与R 3的并联电阻R ′=R 22=150 Ω,电压为U ′=R ′R 1+R ′U AB =150200+150×8 V =3.43 V ,当滑动片在最上端时,R 2上的电压最大等于U AB =8 V ,所以R 2上的电压范围为3.43 V ~8 V.方法总结(1)负载电阻的阻值R 0远大于变阻器的总电阻R ,须用分压式电路;(2)要求负载上电压或电流变化范围较大,且从零开始连续可调,须用分压式电路;(3)负载电阻的阻值R 0小于变阻器总电阻R 或相差不多,且电压电流变化不要求从零调起时,可采用限流接法;(4)两种电路均可使用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限流式接法,因为限流式接法总能耗较小.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个电阻和一根无电阻的理想导线并联,总电阻为零B .并联电路任一支路的电阻都大于电路的总电阻C .并联电路任一支路电阻增大(其他支路不变),则总电阻也增大D .并联电路任一支路电阻增大(其他支路不变),则总电阻一定减小 答案 ABC解析 由并联电路的特点知: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各支路中的任意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要小且任一支路电阻增大时(其他支路不变),总电阻也增大,所以A 、B 、C 对,D 错.2.电流表的内阻是R g =200 Ω,满刻度电流值是I g =500 μA ,现欲把这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1.0 V 的电压表,正确的方法是( )A .应串联一个0.1 Ω的电阻B .应并联一个0.1 Ω的电阻C .应串联一个1 800 Ω的电阻D .应并联一个1 800 Ω的电阻 答案 C解析 电流表改电压表,串联电阻.电阻两端的电压U ′=U -U g =1 V -200×500×10-6 V =0.9 V ,串联的电阻阻值为R =U ′/I g =1 800 Ω.3. 如图6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分别为10 V 和0.1 A ,电流表的内阻为0.2 Ω,那么有关待测电阻R x 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6A .R x 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大B .R x 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C .R x 的真实值为99.8 ΩD .R x 的真实值为100.2 Ω 答案 AC解析 因为电流表和R x 直接串联,所以电流表读数I ′等于流过R x 的真实电流I ,电压表并联在电流表和R x 串联电路的两端,故电压表读数U ′大于R x 两端的真实电压U ,所以R x 的测量值R x ′=U ′I ′大于真实值R x =U I ,故A 对.R x 的真实值为:R x =U I =U ′-I ′R A I ′=10-0.1×0.20.1 Ω=99.8 Ω,故C 对.4.电流表G 的内阻为R g ,用它测量电压时,量程为U ;用它改装成大量程的电流表的内阻是R A ,量程为I ,这几个量的关系是( )A .R A >R g U I >R gB .R A >R g >UIC .R A <R g U I <R gD .R A <R g =UI答案 C5.一个电流表的刻度盘的每1小格代表1 μA ,内阻为R g .如果把它改装成量程较大的电流表,刻度盘的每一小格代表n μA ,则( )A .给它串联一个电阻,阻值为nR gB .给它串联一个电阻,阻值为(n -1)R gC .给它并联一个电阻,阻值为R gnD .给它并联一个电阻,阻值为R gn -1答案 D6. 如图7所示,电路两端的电压U 保持不变,电阻R 1、R 2、R 3消耗的电功率一样大,则电阻之比R 1∶R 2∶R 3是( )图7A .1∶1∶1B .4∶1∶1C .1∶4∶4D .1∶2∶2 答案 C解析 因P 1=P 2=P 3,又R 2与R 3并联,U 2=U 3且P =U 2R ,故R 2=R 3,I 2=I 3=12I 1,即I 1∶I 2∶I 3=2∶1∶1,根据P =I 2R 得R 1∶R 2∶R 3=1I 21∶1I 22∶1I 23=1∶4∶4.7.在图8中,甲、乙两图分别为测灯泡电阻R 的电路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图8A .甲图的接法叫电流表外接法,乙图的接法叫电流表内接法B .甲中R 测>R 真,乙中R 测<R 真C .甲中误差由电压表分流引起,为了减小误差,就使R ≪R V ,故此法测较小电阻好D .乙中误差由电流表分压引起,为了减小误差,应使R ≫R A ,故此法测较大电阻好 答案 B8. 如图9示电路,○G 是电流表,R 1、R 2是两个可变电阻,调节可变电阻R 1,可以改变电流表○G 的示数.当MN 间的电压为6 V 时,电流表的指针刚好偏转到最大刻度.将MN 间的电压改为5 V 时,若要电流表○G 的指针仍偏转到最大刻度,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图9A .保持R 1不变,增大R 2B .增大R 1,减少R 2C .减少R 1,增大R 2D .保持R 2不变,减少R 1 答案 B9.R 1=10 Ω,R 2=20 Ω,R 1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5 A ,R 2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为10 V ,若将它们串联,加在电路两端的最大电压可以是( )A .45 VB .5 VC .25 VD .15 V 答案 D10.已知电流表的内阻R g =120 Ω,满偏电流I g =3 mA ,要把它改装成量程是6 V 的电压表,应串联多大的电阻?要把它改装成量程是3 A 的电流表,应并联多大的电阻?答案 1 880 Ω 0.12 Ω解析 量程为6 V 的意思是当电压表(电流表串联电阻后的整体)两端电压为6 V 时,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为满偏电流,指针指向最大刻度处,我们在最大刻度处标以6 V.依以上分析,设串联电阻的阻值为R ,则U g =I g R g =3×10-3×120 V =0.36 V , U R =U -U g =6 V -0.36 V =5.64 V.根据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分配关系可得R =U R U g R g =5.640.36×120 Ω≈1 880 Ω.即应串联1 880 Ω的电阻,改装后,电压表内阻 R V =1 880 Ω+120 Ω=2 000 Ω.量程为3 A 的意思是通过电流表(表头并联电阻后的整体)的电流为3 A 时,通过表头的电流为满偏电流,指针指向满刻度处,在此处标以3 A.设应并联电阻阻值为 R ,则其分担的电流为I R =I -I g =3 A -3×10-3 A =2.997 A. 根据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分配关系可得R =I g I R R g =0.0032.997×120 Ω≈0.12 Ω.即应并联0.12 Ω的电阻,改装后,电流表的内阻R A =R g RR g +R =120 Ω×0.12 Ω120 Ω+0.12 Ω≈0.12 Ω.。
第二章 第四节_免疫调节
时间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细 胞 免 疫 过 程
抗原
直 接 刺 激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呈递 T细胞(识别后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同种抗原 与靶细胞结合并 再次刺激 释放淋巴因子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 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抗原暴露,与抗体作用 被吞噬细胞消灭
【注意】 (1)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大体上都可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应阶段 对抗原处理、传递和识别; 第二阶段:反应阶段 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包 括二次免疫应答); 第三阶段: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免疫调节的作用: (1)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2)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2免疫细胞
:体液中各种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定居、繁殖的场 所,也是对抗原发生免疫反 应的场所
1)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免疫中起作用。( × )
2)淋巴细胞只有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 效应细胞。(√ ) 3)只要接触一次某抗原,记忆细胞就能长期记 住该抗原的特征。(× )
4)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练 习一
5)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 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 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 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二章第4节单细胞生物
眼虫
都有叶绿体可光合作用
四、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的一面: ①为鱼类提供天然的饵料 ②净化污水(草履虫)
有害的一面: ①能侵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疾病。
疟疾
②可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赤潮(水华现象),当人类的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超量排入 海水中,使海水有机物过多,这些 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使海水呈 现红色称为赤潮。
草履虫有能够 趋向有利刺激, 逃避有害刺激, 我们把它的这种 特性叫做应激性。
P69练习3
食盐
食盐
甲.在载玻片左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小粒食盐
甲:食盐对于草履虫来说是不利的刺激,所以在有 盐粒一侧的草履虫要逃离,游到没有盐粒的培养液 滴中去。
肉汁
乙.在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滴肉汁 乙:肉汁对于草履虫来说是有利的刺激,所以在没有肉 汁一侧的草履虫会游到有肉汁的培养液滴中去。 结论:草履虫是一个生物体,能够对外界的刺激做 出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趋利避害)!
变形虫是单细胞动物,生活 在清水池塘或在水流缓慢藻类 较多的浅水中。它体表的任何 部位都可形成变起,称为伪足。
衣藻:单细胞藻类植物
衣藻是单细胞藻 类植物,活在淡水 中。前端有两根鞭 毛,可以在水中自 由游动。
衣藻:单细胞藻类植物
眼虫是单细胞原生生物, 细胞质内有大量卵圆形叶绿 体。在鞭毛基部有一眼点, 紧贴着眼点有一膨大部分, 能感受光线。眼虫在运动中 具有趋光性。
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四节 单细胞生物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P67
一、什么是单细胞生物?
生物圈中还有肉眼很难看见的生物,他们的身体只 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全部生命活动在一 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或湿润的环境中,有些 寄生在我们身体里。
生物必修一 第二章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生物必修一 第二章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基础知识】一、糖类1、元素组成:由 3种元素组成。
附:二糖与多糖的水解产物:蔗糖→1葡萄糖+1果糖 麦芽糖→2葡萄糖 乳糖→1葡萄糖+ 1半乳糖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 糖原→葡萄糖3、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 来源。
)4.糖的鉴定:(1)淀粉:遇 变 ,这是淀粉特有的颜色反应。
(2)还原性糖( 、 果糖 、 和乳糖)与 在 条件下,能够生成 沉淀。
斐林试剂: 配制: 溶液(2mL )+ 溶液(2mL )使用: 后使用, 加热,且 。
5、★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糖类:★动物细胞所特有的糖类: 、 、★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 、 、二、脂质1、元素组成:主要由 组成(C/H 比例高于糖类),有些还含N 、P(C 、H 、O ):储能;保温;缓冲;减压2、分类: 磷脂 ( )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固醇 ( 3、脂肪的鉴定: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在实验中用50%酒精洗去浮色→显微镜观察→橘黄色脂肪颗粒)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1、常见的生物大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叫做_________,因此生物大分子又可称为它们的_________。
3、多糖的单体是_________,蛋白质的单体是_________,核酸的单体是_________。
4、这些单体都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__________为基本骨架然后再连接成多聚体,因此说“碳是生命的_____________。
”5、单体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并具有特定的______后,才能表现出应有的生物学功能。
【课堂比拼】赛赛谁行——我的成绩( )选择题:()1. 人体细胞中不可能存在下列哪种物质A.葡萄糖B. RNAC. 蛋白质D. 纤维素()2. 细胞中脂质的作用是A. 激素的主要成分B. 主要的能源物质C. 酶的主要成分D. 细胞膜的成分()3. 过渡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A. 蛋白质B. 脂肪C. 糖类D. 水()4.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份是A. 脂质B. 糖原C. 淀粉D.纤维素()5. 下列物质不属于脂质的是A. 脂肪酶B. 雄性激素C. 胆固醇D. 纤维素D()6. 多糖(淀粉)在体内可通过什么作用转化为单糖A. 缩合作用B. 氧化分解作用C. 水解作用D. 脱氢作用()7. 在动物细胞内,作为储存能量的糖类是A. 淀粉B. 糖原C. 脂肪D.纤维素()8. 在化学组成上脂质与糖类的主要区别是A. 脂质分子中氧原子的比例高B. 脂质主要有C、H、O组成C. 脂质分子中C和H原子的比例高D. 有的脂质物质中含有N、P()9. 细胞中脂质的作用不包括A. 激素的主要成分B. 储能的主要成分C. 酶的主要成分D.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10. 人体内主要储能物质和主要能源物质分别是A. 糖原和葡萄糖B. 脂肪和糖类C. 蛋白质和脂肪D. 蛋白质和糖类()11.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多聚体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它的单体B.脂肪彻底氧化分解后的产物是CO2和H2O,所以CO2和H2O是脂肪的单体C.淀粉和纤维素的单体都是单糖D.DNA和RNA单体的分子组成不同()12. 上学期我们学校举行了拔河比赛,所用的粗绳,其主要成分是A. 淀粉B. 蛋白质C. 核酸D.纤维素()13. 淀粉、精瘦肉、核酸的单体分别是A. 葡萄糖氨基酸核糖核苷酸B. 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糖核苷酸C. 葡萄糖葡萄糖核苷酸D. 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14. 谷物中含量最多的多糖是A. 糖原和纤维素B. 淀粉和糖原C. 淀粉和纤维素D.蔗糖和麦芽糖()15.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A.磷脂是所有细胞不可缺少的脂质B.所有细胞的组成成分都有纤维素C.只有多糖、蛋白质、脂肪三类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D.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的物质是指储存能量的多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共19张PPT)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街道上的噪声监测仪
三、控制噪声
声源的振动产 生声音
空气等介质的 传播
引起鼓膜 的振动
声音发 生处
声音的传 播过程
人耳
三、控制噪声
控制噪声的措施: (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三、控制噪声
三、控制噪声
三、控制噪声
三、控制噪声
双层隔音窗
课堂小结
1.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 2.噪声危害有哪些? 3.怎样控制噪声?
•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2022年4月13日星期三下午12时25分43秒12:25:4322.4.1 3
•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2022年4月下午12时25分22.4.1312:25April 13, 2022 •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年4月13日星期三12时25分43秒12:25:4313 April 2022 •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优美动听的音乐也会 变为噪声吗?
一、噪声的来源
你周围常有哪些噪声?试着把它们分类。
一、噪声的来源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 等级,0dB是人刚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 。
2.噪声强弱的三条界线: 大于90dB,会破坏听力; 大于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大于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左图), 并与音叉产生的乐音的波形(右图)做比较。
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是杂乱无章的。 乐音的波形有规则。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4节自由落体运动PPT课件
方向:竖直向下
随
纬
北极:g = 9.832m/s2
度
升
高
பைடு நூலகம்
莫斯科:
,
g = 9.816m/s2
重
力
加
北京:
速
g = 9.801m/s2
度
增
赤道:
大
g = 9.780m/s2
随
海
拔
升
山顶:g = 9.76m/s2
高
,
重
力
加
山脚:g = 9.80m/s2
速
度
减
小
例: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下列说法
(1) v = 0 例: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由
0
四、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我(1)觉v得0 是= 0匀(加2速)直线只运动 受重力作用(或空气阻力可以忽略)
例题:从六楼地板上自由落下一个果壳,已知每层楼高4米,求果壳落到地面的速度?若一辆汽车的速度为60km/h,则果壳和汽车的速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5自由落体运动
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当然是重的物 体下落快了
亚里士多德
不,你说的不对,
应该是一样快
伽利略
一、自由落体运动
1. 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 2.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 :化“动” 为“静”,“静”中求“动”.
(2)人工转变: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可控)
度哪个大?这样的果壳对楼下的行人有无危害? (g取10m/s2)
(3)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人教版高中数学高一A版必修4 第二章第四节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第三课时)
第二章第四节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第三课时整体设计教学分析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教材将其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向量的数量积中,首先研究平面向量所成的角,其次,介绍了向量数量积的定义,最后研究了向量数量积的基本运算法则和基本结论;在第二部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中,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的基础上,利用数量积的坐标表示研讨了平面向量所成角的计算方式,得到了两向量垂直的判定方法,本节是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第二部分.前面我们学习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以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那么在有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坐标运算的经验和引进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后,就顺其自然地要考虑到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否也能用坐标表示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平面向量数量积涉及了向量的模、夹角,因此在实现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后,向量的模、夹角也都可以与向量的坐标联系起来.利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和坐标运算,结合平面向量与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关系来推导出平面向量数量积以及向量的模、夹角的坐标表示.教师应在坐标基底向量的数量积的基础上,推导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通过例题分析、课堂训练,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对于向量的坐标、数量积、向量所成角及模等几个因素,知道其中一些因素,求出其他因素基本题型的求解方法.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这都为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三维目标1.通过探究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掌握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方法.2.掌握两个向量垂直的坐标条件以及能运用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解决有关长度、角度、垂直等几何问题.3.通过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教学难点: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的应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平面向量的表示方法有几何法和坐标法,向量的表示形式不同,对其运算的表示方式也会改变.向量的坐标表示为我们解决有关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那么向量的坐标表示,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表示方式又会带来哪些变化呢?由此直接进入主题.思路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平面向量可以用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两个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也可以用坐标运算的形式刻画出来,那么学习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之后,它能否用坐标来表示?若能,如何通过坐标来实现呢?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还会是一个有序实数对吗?同时,平面向量的模、夹角又该如何用坐标来表示呢?通过回顾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和向量的坐标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推导、探索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能否用坐标表示?②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x 1,y 1),b =(x 2,y 2),怎样用a 与b 的坐标表示a·b 呢?③怎样用向量的坐标表示两个平面向量垂直的条件?④你能否根据所学知识推导出向量的长度、距离和夹角公式?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推导和探究.前面学习了向量的坐标可以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而且我们也知道了向量的加、减以及实数与向量积的线性运算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两个向量共线时它们对应的坐标也具备某种关系,那么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既然向量具有数量积的运算关系,这种运算关系能否用向量的坐标来表示呢?教师提示学生在向量坐标表示的基础上结合向量的坐标运算进行推导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黑板上板书推导过程,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补充.推导过程如下:∵a =x 1i +y 1j ,b =x 2i +y 2j ,∴a·b =(x 1i +y 1j )·(x 2i +y 2j )=x 1x 2i 2+x 1y 2i·j +x 2y 1i·j +y 1y 2j 2.又∵i·i =1,j·j =1,i·j =j·i =0,∴a·b =x 1x 2+y 1y 2.教师给出结论性的总结,由此可归纳如下: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等于它们对应坐标的乘积的和,即a =(x 1,y 1),b =(x 2,y 2),则a·b =x 1x 2+y 1y 2.2°向量模的坐标表示若a =(x ,y ),则|a |2=x 2+y 2,或|a |=x 2+y 2. 如果表示向量a 的有向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的坐标分别为(x 1,y 1)、(x 2,y 2),那么 a =(x 2-x 1,y 2-y 1),|a |=(x 2-x 1)2+(y 2-y 1)2. 3°两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设a =(x 1,y 1),b =(x 2,y 2),则a ⊥b ⇔x 1x 2+y 1y 2=0.4°两向量夹角的坐标表示设a 、b 都是非零向量,a =(x 1,y 1),b =(x 2,y 2),θ是a 与b 的夹角,根据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坐标表示,可得cos θ=a·b |a||b|=x 1x 2+y 1y 2x 21+y 21·x 22+y 22.讨论结果:略.应用示例例1已知A (1,2),B (2,3),C (-2,5),试判断△ABC 的形状,并给出证明.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来解决平面图形的形状问题.判断平面图形的形状,特别是三角形的形状时主要看边长是否相等,角是否为直角.可先作出草图,进行直观判定,再去证明.在证明中若平面图形中有两个边所在的向量共线或者模相等,则此平面图形与平行四边形有关;若三角形的两条边所在的向量模相等或者由两边所在向量的数量积为零,则此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或者为直角三角形.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总结几种判断平面图形形状的方法.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标出A (1,2),B (2,3),C (-2,5)三点,我们发现△ABC 是直角三角形.下面给出证明.∵AB →=(2-1,3-2)=(1,1),AC →=(-2-1,5-2)=(-3,3),∴AB →·AC →=1×(-3)+1×3=0.∴AB →⊥AC →.∴△ABC 是直角三角形.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向量数量积的应用,利用向量垂直的条件和模长公式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当给出要判定的三角形的顶点坐标时,首先要作出草图,得到直观判定,然后对你例2(1)已知三点A (2,-2),B (5,1),C (1,4),求∠BAC 的余弦值;(2)a =(3,0),b =(-5,5),求a 与b 的夹角.活动:教师让学生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求出两向量a =(x 1,y 1)与b =(x 2,y 2)的数量积a·b =x 1x 2+y 1y 2和模|a |=x 21+y 21,|b |=x 22+y 22的积,其比值就是这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值,即cos θ=a·b |a||b|=x 1x 2+y 1y 2x 21+y 21·x 22+y 22.当求出两向量夹角的余弦值后再求两向量的夹角大小时,需注意两向量夹角的范围是0≤θ≤π.学生在解这方面的题目时需要把向量的坐标表示清楚,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解:(1)AB →=(5,1)-(2,-2)=(3,3),AC →=(1,4)-(2,-2)=(-1,6),∴AB →·AC →=3×(-1)+3×6=15.又∵|AB →|=32+32=32,|AC →|=(-1)2+62=37,∴cos ∠BAC =AB →·AC →|AB →||AC →|=1532·37=57474. (2)a·b =3×(-5)+0×5=-15,|a|=3,|b |=5 2.设a 与b 的夹角为θ,则cos θ=a·b |a||b |=-153×52=-22. 又∵0≤θ≤π,∴θ=3π4.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利用向量的坐标表示来求两向量的夹角.利用基本公式进行运算与例3已知|a |=3,b =(2,3),试分别解答下面两个问题:(1)若a ⊥b ,求a ;(2)若a ∥b ,求a .活动:对平面中的两向量a =(x 1,y 1)与b =(x 2,y 2),要让学生在应用中深刻领悟其本质属性,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x 1x 2+y 1y 2=0与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x 1y 2-x 2y 1=0很容易混淆,应仔细比较并熟记,当难以区分时,要从意义上鉴别,两向量垂直是a·b =0,而共线是方向相同或相反.教师可多加强反例练习,多给出这两种类型的变形训练.解:(1)设a =(x ,y ),由|a |=3且a ⊥b ,得⎩⎪⎨⎪⎧x 2+y 2=|a |2=9,2x +3y =0, 解得⎩⎨⎧ x =-91313,y =61313或⎩⎨⎧ x =91313,y =-61313. ∴a =(-91313,61313)或a =(91313,-61313). (2)设a =(x ,y ),由|a |=3且a ∥b ,得⎩⎪⎨⎪⎧x 2+y 2=|a |2=9,3x -2y =0, 解得⎩⎨⎧ x =61313,y =91313或⎩⎨⎧ x =-61313,y =-91313.∴a =(61313,91313)或a =(-61313,-9131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公式的掌握情况,学生能熟练运用两向量的坐标运算来判断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解答:1.|a|=5,|b|=29,a·b =-7.2.a·b =8,(a +b )·(a -b )=-7,a·(a +b )=0,(a +b )2=49.3.a·b =1,|a|=13,|b|=74,θ≈88°.课堂小结1.在知识层面上,先引导学生归纳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向量的模,两向量的夹角,向量垂直的条件.其次引导学生总结数量积的坐标运算规律,夹角和距离公式、两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2.在思想方法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探索过程中用到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定义法,待定系数法等.作业课本习题2.4 A组8、9、10.设计感想由于本节课是对平面向量的进一步探究与应用,是对平面向量几何意义的综合研究提高,因此教案设计流程是探究、发现、应用、提高,这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新课标要求.我们知道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本章最重要的内容,也是高考中的重点,既有选择题、填空题,也有解答题(大多同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综合考查),故学习时要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及其综合运用.而且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又是向量运算的一个重要内容,用坐标表示直角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基本特征,从而以坐标为桥梁可以建立向量与解析几何的内在联系.以三角函数表示点的坐标,又可以沟通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相互关系,由此就产生出一类向量与解析几何及三角函数交汇的综合性问题.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使得向量数量积的应用更为方便,也拓宽了向量应用的途径.通过学习本节的内容,要更加加深对向量数量积概念的理解,同时善于运用坐标形式运算解决数量问题,尤其是有关向量的夹角、长度、垂直等,往往可以使问题简单化.灵活使用坐标形式,综合处理向量的线性运算、数量积、平行等,综合地解决向量综合题,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节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备课资料一、|a·b|≤|a||b|的应用若a=(x1,y1),b=(x2,y2),则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a·b|≤|a||b|的坐标表示为x1x2+y1y2≤x21+y21x22+y22⇔(x1x2+y1y2)2≤(x21+y21)(x22+y22).不等式(x1x2+y1y2)2≤(x21+y21)(x22+y22)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由此还可以推广到一般(柯西不等式):(a1b1+a2b2+…+a n b n)2≤(a21+a22+…+a2n)(b21+b22+…+b2n).例1(1)已知实数x,y满足x+y-4=0,则x2+y2的最小值是________;(2)已知实数x,y满足(x+2)2+y2=1,则2x-y的最大值是________.解析:(1)令m=(x,y),n=(1,1).∵|m·n|≤|m||n|,∴|x+y|≤x2+y2·2,即2(x2+y2)≥(x+y)2=16.∴x2+y2≥8,故x2+y2的最小值是8.(2)令m=(x+2,y),n=(2,-1),2x-y=t.由|m·n|≤|m||n|,得|2(x+2)-y|≤(x+2)2+y2·5=5,即|t+4|≤ 5.解得-4-5≤t≤5-4.故所求的最大值是5-4.答案:(1)8 (2)5-4例2已知a,b∈R,θ∈(0,π2),试比较a2cos2θ+b2sin2θ与(a+b)2的大小.解:构造向量m=(acosθ,bsinθ),n=(cosθ,sinθ),由|m·n|≤|m||n|得(a cos θcos θ+b sin θsin θ)2≤(a 2cos 2θ+b 2sin 2θ)(cos 2θ+sin 2θ), ∴(a +b )2≤a 2cos 2θ+b 2sin 2θ. 同类变式:已知a ,b ∈R ,m ,n ∈R ,且mn ≠0,m 2n 2>a 2m 2+b 2n 2,令M =m 2+n 2,N =a +b ,比较M 、N 的大小.解:构造向量p =(a n ,b m),q =(n ,m ),由|p ·q |≤|p ||q |得 (a n ×n +b m ×m )2≤(a 2n 2+b 2m 2)(m 2+n 2)=a 2m 2+b 2n 2n 2m 2(m 2+n 2)<m 2+n 2, ∴M >N .例3设a ,b ∈R ,A ={(x ,y )|x =n ,y =na +b ,n ∈Z },B ={(x ,y )|x =m ,y =3m 2+15,m ∈Z },C ={(x ,y )|x 2+y 2≤144}是直角坐标平面xOy 内的点集,讨论是否存在a 和b ,使得A ∩B ≠∅与(a ,b )∈C 能同时成立.解:此问题等价于探求a 、b 是否存在的问题,它满足⎩⎪⎨⎪⎧na +b =3n 2+15,①a 2+b 2≤144. ② 设存在a 和b 满足①②两式,构造向量m =(a ,b ),n =(n,1).由|m ·n |2≤|m |2|n |2得(na +b )2≤(n 2+1)(a 2+b 2),∴(3n 2+15)2≤144(n 2+1)⇒n 4-6n 2+9≤0.解得n =±3,这与n ∈Z 矛盾,故不存在a 和b 满足条件.二、备用习题1.若a =(2,-3),b =(x,2x ),且a ·b =43,则x 等于( ) A .3 B.13C .-13D .-3 答案:C2.设a =(1,2),b =(1,m ),若a 与b 的夹角为钝角,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 .m >12B .m <12C .m >-12D .m <-12答案:D3.若a =(cos α,sin α),b =(cos β,sin β),则( )A .a ⊥bB .a ∥bC .(a +b )⊥(a -b )D .(a +b )∥(a -b )答案:C4.与a =(u ,v )垂直的单位向量是( )A .(-v u 2+v 2,u u 2+v2) B .(v u 2+v 2,-u u 2+v2) C .(v u 2+v 2,u u 2+v 2) D .(-v u 2+v 2,u u 2+v 2)或(v u 2+v 2,-u u 2+v2) 答案:D5.已知向量a =(cos23°,cos67°),b =(cos68°,cos22°),u =a +t b (t ∈R ),求u 的模的最小值.答案:解:|a |=cos 223°+cos 267°=cos 223°+sin 223°=1,同理有|b |=1.又a ·b =cos23°cos68°+cos67°cos22°=cos23°cos68°+sin23°sin68°=cos45°=22, ∴|u |2=(a +t b )2=a 2+2t a·b +t 2b 2=t 2+2t +1=(t +22)2+12≥12. 当t =-22时,|u |min =22. 6.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为A (1,1),B (3,1),C (4,5),求△ABC 的面积.答案:分析:S △ABC =12|AB →||AC →|sin ∠BAC ,而|AB →|,|AC →|易求,要求sin ∠BAC 可先求出cos ∠BAC .解:∵AB →=(2,0),AC →=(3,4),|AB →|=2,|AC →|=5,∴cos ∠BAC =AB →·AC →|AB →||AC →|=2×3+0×42×5=35. ∴sin ∠BAC =45. ∴S △ABC =12|AB →||AC →|sin ∠BAC =12×2×5×45=4. 三、新教材新教法的二十四个“化”字诀新课导入新颖化,揭示概念美丽化;纵横相联过程化,探索讨论热烈化;探究例题多变化,引导思路发散化;学生活动主体化,一石激浪点拨化;大胆猜想多样化,论证应用规律化;变式训练探究化,课堂教学艺术化;学法指导个性化,对待学生情感化;作业抛砖引玉化,选题质量层次化;学生学习研究化,知识方法思想化;抓住闪光激励化,教学相长平等化;教学意识超前化,与时俱进媒体化;灵活创新智慧化,学生素质国际化.。
第二章 第4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v0+v 2×85 2x 由 x= 2 t 得 t= = s=25 s。 v0+v 1.8+5 [答案] 25 s
解题时巧选公式的基本方法 (1)如果题目中无位移 x,也不需求位移,一般选用速度公 式 v=v0+at; (2)如果题目中无末速度 v,也不需求末速度,一般选用位 1 2 移公式 x=v0t+2at ; (3)如果题中无运动时间 t,也不需要求运动时间,一般选 用导出公式 v2-v02=2ax; (4)如果题目中没有加速度 a,也不涉及加速度的问题,用 x v0+v v = t = 2 计算比较方便。
合作探究——议一议 (1)应用 v2-v02=2ax 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何优势?
提示:因公式 v2-v02=2ax 不涉及物体运动的时间,故在不要求 计算时间时,应用该式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较简便,特别是求解 刹车问题中的刹车距离时比较简便。
(2)建造滑梯时,若已知小孩在滑梯上下滑的加速度和在滑梯底端 的安全速度,如何设计出滑梯的长度?
火车开始减速时有 v′2-v2=2ax, 所以 v= v′2-2ax= 102-2×-1×200 m/s=10 5 m/s, 即火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v 为 10 5 m/s。 答案:10 5 m/s
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
x 1.平均速度的一般表达式 v = t 。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初、末速度 1 的平均值,即 v = (v0+v)。 2 证明:如图所示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t 1 图像,则 t 时间内的位移为 x= (v0+v)t,故平 2 x 1 均速度为 v = t = (v0+v)。 2
2v2-v2 3v2 BC 段的距离为:x2= 2a = 2a ,故 x1∶x2=1∶3,B 正确。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4节 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例2. 有平衡体系:CO(g)+2H2(g) ⇌CH3OH(g) ΔH<0,为了增加甲
醇(CH3OH)的产量,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B )
A.高温、高压
B.适宜温度、高压、催化剂
C.低、低压
D.高温、高压、催化剂
例 3.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目前主要采用“接触法”进行生产。有关接触氧化反应 2SO2
1.反应原理
N2(g)+3H2(g)⇌2NH3(g) ΔH(298 K)=-92.2 kJ·mol-1,ΔS=-198.2 J·K-1·mol-1。
2.反应特点
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ΔH < 0,ΔS 0;吉布斯自由能
ΔG=
(公式)= -33.1 (298K时数值) < 0,常温下能自发
进行。
三、合成氨反应的适宜条件 1.合成氨反应适宜条件分析 工业生产中,必须从反应限度和反应速率两个角度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 件,既要考虑尽量增大反应物的 转化率,充分利用原料,又要选择较快 的速率 ,提高单位时间内的 产量 ,同时还要考虑设备的要求和技术 条件。
2.合成氨的适宜条件(课本80页)
序号 影响因素
选择条件
1
温度
反应温度控制在 700K 左右
2
物质的量
N2、H2投料比 1:2.8(78页)
3
压强
1×107~ 1×108 Pa(低压、中压、高压)
4
催化剂
选择 铁 作催化剂
例1.下列有关工业合成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D ) A.温度升高,不利于提高合成氨的反应速率 B.工业上选择合适的条件,可以使氮气全部转化为氨 C.合成氨反应平衡的移动受温度、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 D.使用铁触媒,可以使氮气和氢气化合速率明显增大
第2章第4节-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教学PPT
化学·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
2.下列有关合成氨工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铁作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且有利于化学平衡向合成氨的方向移动 B.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且有利于化学平衡向合成氨的方向移动 C.增大压强能缩短达到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 D.合成氨采用的压强是10 MPa~30 MPa,因为该压强下铁触媒的活性最高 C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平衡移动,只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 的时间,A项错误;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升 高温度不利于化学平衡向合成氨的方向移动,B项错误;增大压强能加快反应速率, 缩短达到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C项正确;催化剂的活性取决于温度的高低,而非取 决于压强的大小,D项错误。]
化学·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
解析 (1)原料气N2和H2经一定条件下的反应,生成的NH3(X)冷却后从设备中分 离出来,同时尾气中含有的N2(Y)和H2(Y)进行循环利用。
(2)温度选择在400~500 ℃并不是从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角度分析的,而是因为 催化剂在此温度时活性大,而且还可以适当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压强选择10 MPa~30 MPa是从化学平衡理论角度分析的,压强变大,平衡向生成NH3的方向移动,但不能 过大,因为压强过大,对设备、材料的要求高,投资大,这样就不经济。
返回目录 14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选择性必修1 化学反应原理
3.在合成氨工业中,为增加NH3的日产量,下列操作与平衡移动无关的是( ) A.不断将氨分离出来 B.使用催化剂 C.采用500 ℃左右的高温而不是700 ℃的高温 D.采用1×107~3×107 Pa的压强 B [把氨分离出来是减小生成物浓度,有利于平衡右移;合成氨反应是放热反 应,较低温度利于反应向右进行,同时该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应尽可能 采取高压,A、C、D都符合平衡移动原理,而使用催化剂仅是为了增大反应速率,与 平衡无关。]
第二章-第4节-电磁透镜要点
电磁线圈与极靴
•
电磁透镜成像
• 光学透镜成像时,物距L1、像距L2和焦距f三者之间满足
如下关系: 1 1 1
•
f L1 L2
(5-8)
• 电磁透镜成像时也可以应用式(5-8)。所不同的是,光
学透镜的焦距是固定不变的,而电磁透镜的焦距是可变的。
电磁透镜焦距f常用的近似公式为:
•
f
K
Ur
IN 2
• 电子在圆筒内运动时受电 场力作用,在等电位面处 发生折射并会聚于一点。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最简单 的静电透镜。
• 透射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 枪就是一个静电透镜。
电磁透镜
• 电子在磁场中运动,当电子运动 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不平行时, 将产生一个与运动方向垂直的力 (洛仑兹力)使电子运动方向发 生偏转。
目前最佳的电镜分辨率只能达到0.1nm左右。
景深
• 电磁透镜的景深:是指当成像时,像平面不 动(像距不变),在满足成像清晰的前提下, 物平面沿轴线前后可移动的距离
• 由于像平面固定不动,物点的像平面上逐渐 由像点变成一个散焦斑。如果衍射效应是决 定电磁透镜分辨率的控制因素,那么散焦斑 半径R0折算到物平面上的尺寸只要不大于Δr0, 像平面上就能成一幅清晰的像。
衍射效应的分辨率和球差造成的分辨率
•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孔径半角α对衍射效应的分辨率和球 差造成的分辨率的影响是相反的。
• 提高孔径半角α可以提高分辨率Δr0,但却大大降低了ΔrS。 因此电镜设计中必须兼顾两者。唯一的办法是让ΔrS=Δr0, 考虑到电磁透镜中孔径半角α很小(10-2-10-3rad),则
引起的像差。
过引入一个强度和方位可调的矫
• 当极靴内孔不圆、上下极靴的轴 线错位、制作极靴的磁性材料的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第四节笔记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第四节笔记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阳光、水和植物体。
二、光合作用的场所
光合作用主要在植物的叶绿体中进行。
叶绿体是一种含有叶绿素的细胞器,能够吸收阳光中的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三、光合作用的步骤
1. 光的吸收:植物的叶绿素能够吸收阳光中的红光和蓝紫光,这些光线有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2. 水分的蒸发:在吸收阳光的过程中,植物会蒸发水分,这有助于维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
3. 二氧化碳的吸收:植物通过气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4. 有机物质的合成:在叶绿体中,植物利用吸收的光能、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和淀粉。
5. 有机物质的运输:合成的有机物质会被运输到植物的其他部分,以供其生长和发育。
四、光合作用的意义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之一,它不仅为植物自身提供了能量,还为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气。
光合作用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 光照强度: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
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也会相应增加。
但是当光照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甚至会下降。
2. 温度:温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影响。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速率也会相应增加。
但是当温度过高时,光合作用速率会下降。
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优质课件 第二章 第4节 自由落体运动
()
解析:小石子在落水前做自由落体运动,由 x=12gt2 知,x t 图像是抛物线的一部分,故 A、B 错误;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 度为零,加速度为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gt,v t 图像是
过原点的向上倾斜的直线,故 C 错误,D 正确。 答案:D
3.关于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g 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法二:比例法
由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起,在连续相
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为 1∶3∶5∶…∶(2n-1),所以相邻 两水滴之间的间距从上到下依次是 1s、3s、5s、7s。
由题意知,窗子高为 5s,则 5s=1 m,s=0.2 m, 屋檐高 h=1s+3s+5s+7s=16s=3.2 m。
成做自由落体运动,同一位置重力加速度是相同的,A、D 错误,
B 正确;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则苹果和树叶不受空气阻力,都
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快慢相同,同时落地,C 正确。 答案:BC
突破点二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1.三个基本公式
[学透用活]
匀变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速度—位移关系式
不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也不一样快,A、B 错误;玻璃筒抽出
空气之后,小羽毛和金属片下落时仅受重力作用,加速度一样
大,所以下落一样快,D 错误,C 正确。 答案:C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填一填 (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 相同 ,这
个加速度叫作自由落体加速度 ,也叫重力加速度 。 (2)方向: 竖直 向下。 (3)大小:在地球上同一个地点,g 的大小一定;在地球表面不同
[典例1] 小敏在学过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后, 对自家房上下落的雨滴产生了兴趣,她坐在窗前 发现从屋檐每隔相等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 5 滴 正欲滴下时,第 1 滴刚好落到地面,而第 3 滴与 第 2 滴分别位于高 1 m 的窗子的上、下沿。小敏 同学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出了如图所示的雨滴下落同自家房子 的关系,其中 2 点和 3 点之间的小矩形表示小敏正对的窗子(g 取 10 m/s2),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一,公民从事的商业活动必须具有营利性,是一种 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行为,即商行为,而不是消费行 为
其二,公民成为商个人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必须履行
登记,获得法律授权;只有经过授权后实施的行为才 是商事组织体的行为,即商行为 其三,公民成为商个人必须同时符合人的条件和资本 条件的双重要求
6
式 进行。
生产经营场 仅为一种生产经营单位,没 作为经营实体,必须具有生 所 有固定场所。 产经营场所。
个人独资企业 投资者责任 投资者种类 无限 自然人
一人公司 有限 自然人、法人
企业法律地位
最低资本要求
不具有法人资格
无
法人
有(我国10万元)
自然人从事商事经营,应依其登记为准, 如果登记为个人的,则是我国民法通则所 称“个体户”; 如果登记为商事组织,则是私营独资 企业。 二者无本质区别。可以起字号也可以不起字号。 必须有企业名称。 不受限制。
从业人员数 不得超过7名。 量
经营管理形 只能由公民个人或家庭自己 可以聘用他人进行管理。
商个人在法律上的特点:自然人﹢组织体
(一)人身依附性:商个人与自然人的个人属性密 切相联。
(二)财产混同性:商个人与自然人或家庭财产密 切相关。
(三)责任连带性:商 个人对商号负无限连带责任。
个体工商户
个人独资企业 私营企业
1、 产生与现状: 《民法通则》: 第26条 “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 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可以起字号。” 数量 功能
第29条 “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 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家 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 不具有法人资格 不承担独立责任
1、产生: 《个人独资企业法》1999 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 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全部财产对企业债 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人的条件——行为人必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责任能
力(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者不得经商) 资本条件——行为人必须具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物 质基础。
商个人与自然人的区别 1、商个人作为商法上的主体,不享有与自 然人人身相关的权利。 2、商个人只能从事商行为。 3、商个人的名称只对商行为有效。
一、商个人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二、商个人的特征
三、商个人在我国的具体表现类型
四、商个人与相关制度的区别
(一)概念: 按照法定构成要件取得特定的商主体资 格,独立从事商行为,依法承担法律上的 权利和义务的个体。 自然人 商人
1、实质要件:必须从事商行为 2、形式要件: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3、人的条件、资本条件
(1)一个人组成 (2)投资者仅限于自然人 (3)投资者无限责任 (4)不具有法人资格
(一)产生: 《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88 第2条 “本条例所称私营企业是指企业 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营利 性的经济组织。”
(1) (2)
私人所有 雇工8人以上
(一)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独资企业 (二)个体工商户与个人独资企业 (三)个人独资企业和一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