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探测与调查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海洋物探测量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物探测量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利用地球物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海洋探测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地球及其演化的过程,海洋物探测量系统介绍了海洋地球物理测量的各种方法和原理。

本课程包括海洋定位技术、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地震勘探、海洋重力场、海洋磁力场、海洋电法勘探、热流测量等。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海洋物探测量手段的原理和方法,并着重介绍各种地球物理测量数据的获取、整理与处理流程,本课程不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原理方法的公式推导,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该课程是海洋物探测量课程的实践课程,该课程是将海洋物探测量课程中讲授的理论知识部分结合学校现有的装备开展室内观摩、演示以及水槽试验等,使学生能直观认识海洋物探测量的工作。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海洋不同深度层面的测量方法和目标为主线,结合大量实例和观摩的方式进行,使同学们掌握海洋地球物理测量的各种方法和原理,并能够在后续的海洋物探测量实践和海洋学实习中得到应用,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该课程是海洋物探测量课程的实践课程。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和工程设计能力,达到华盛顿公约规定的国- 1 -际工程师认证的标准,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1)了解海洋物探测量的各种不同目的和要求,并能够针对工程目的和要求提出对应的测量方法和流程;(2)掌握各种不同方法的工作原理和方法,并能够通过查阅文献等及时追踪各种方法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领域;(3)培养学生运算、整理数据、绘图等工程师的基本能力,通过训练,力求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三、学习要求海洋物探测量是一门涉及到国家安全、工程和技术等诸多内容综合性的课程。

作为具有海洋背景的地球物理工程师,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方法,更要求学生要对本专业在国家安全尤其是海洋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有着一定的认识。

海底探测技术教学大纲-曹立华

海底探测技术教学大纲-曹立华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海底探测技术是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产品,实现海底信息获取的技术方法。

该课程的讲授,可有效提高学生海洋调查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

课程系统介绍了海底探测设备的工作原理、作业程序和工作方法。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海底探测原理、海洋声学探测解译方法、探测解译范例剖析及方案设计3个组成部分。

该课程的教学,为学生以后的教学实习和科研工作做好了探测方面的知识贮备。

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获取海底信息的方法为主线,结合海洋地质知识,通过实际数据资料的处理与分析,以及作业方案的讨论与编制,使同学们将掌握的地质理论知识与探测方法联系起来,具备了其他实习和科研工作所需的探测方面的先期知识,再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的实际动手训练,可实现海底探测技术方法从理论到实际动手作业完整链条的教学训练。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海洋地质学、GPS测量与数据处理。

后置课程:海洋地质调查与资料处理技术、海洋测绘与3S技术综合实习、多波束- 5 -处理软件实习、浅剖处理实习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洋调查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初步掌握海洋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掌握海洋声学调查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原则,培养学生从事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实际动手工作能力,满足后续教学和科研实习对学生探测方面的知识需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具备如下能力:(1)、了解海底探测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动态;(2)、掌握海底探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提高海洋地质调查实际工作能力(3)、了解海底声学调查现场作业方法和工作程序,提高野外科考控制能力;(4)、初步掌握海底声学探测资料的处理和解译,提高地质考察科研和分析能力;(5)、初步掌握海洋地质调查和工程勘察技术方案的制定原则,提高解决海洋地质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要求海底探测技术课程计是一门涉及到测绘学、地质学、地理学、海洋学和地震设备的多学科综合性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和较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技术方案和合理的工作预算,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海洋调查与观测实习教学大纲

海洋调查与观测实习教学大纲

海洋调查与观测实习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海洋调查与观测实习课程编码:英文名称:Practice of Ocean Survey and Observation学时:2周学分:2适用专业:海洋科学,海洋技术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实践环节先修课程:海洋调查与观测教材海洋调查方法,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侍茂崇等著,2000. 7o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海洋调查与观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

本课程是配合海洋科学专业(生物方向,化学方向)和海洋技术专业的海洋调查与观测课程而设立的实践环节必修课程。

目的和任务是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是海洋水文要素的观测,包括水文要素有深度、水温、盐度、透明度、水色、海发光、海冰、海流、海浪、潮位等:以及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声光调查项目的观测等。

根据实际情况,绘制简单的要素时、空分布图。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常规观测项目的观测方法、仪器使用:了解新型观测仪器的原理和应用进展。

磨练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应海上(或者近岸)的观测生活。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海洋水文要素教学基本内容:1.复习主要海洋水文要素的测左方法,学习仪器的使用等2.水文要素有深度、水温、盐度、透明度、水色、海发光、海冰、海流、海浪、潮位等注:实习项目可以根据实习地点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删。

重点:1.各要素的常规测上仪器和方法:2.观测注意事项。

难点:1 •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求:基本掌握各水文要素的常规测定方法,熟悉仪器的使用:了解先进的测定仪器和方法: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二)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声光调查教学基本内容:1 •使用规左仪器,进行气彖方而观测2•使用规左仪器,进行化学方而观测3•使用规左仪器,进行生物方而观测4•使用规是仪器,进行地质方而观测注:实习项目可以根据实习地点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删。

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实验课--学生讲义

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实验课--学生讲义

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讲义海洋与气象学院一、实验室规章制度(1)禁止穿拖鞋和凉鞋进入实验室,以防试剂和玻璃容器等的潜在危险危及个人安全(2)出入实验室注意水电安全,离开实验室要关闭水电,实验过程中用电时插头一定要保证干燥,用电时远离水源,用水时远离电源,实验过程中尤其是加热实验时人员不能离开实验室和实验台。

(3)禁止在实验室内进食和饮水,以防受到或是误食试剂尤其是挥发性气体和有毒试剂污染而发生人身安全事故(4)实验室内禁止大声喧哗和嬉戏(5)酸碱以及挥发性和强氧化性的试剂要戴手套并在通风橱内进行(6)拿取试剂时要通过老师的批准,精密仪器不宜随便触摸。

(7)标签遵循详细清晰的原则,务必记录完整相关信息。

Cruise-Station-Cast-Niskin No.-Depth-Date-Sampler例如:973-A01-1-1-20131112-WB(8)维持好个人实验桌面卫生情况,值日生及时清除垃圾并清扫地面二、实验要求1、实验报告(100分制,占总实验成绩的50%):(1)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图表并茂、书写整洁、简明扼要;(2)实事求是,采用真实的原始数据,不可使用编改数据;(3)实验目的(5分)、实验原理(10分)、实验仪器与试剂(10分)、实验步骤(20分)、实验数据的处理(20分)、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讨论(根据自己在实验课中的实际操作来判断实验结果的好坏,并结合实际的操作分析所得结果误差的来源,同时讨论涉及的误差对结果影响的大小)(20分)、实验注意事项(5分)、思考题(5分),卷面完整以及整洁(5分)3、实验操作(100分制,占总实验成绩的50%)(1)操作规范占60分、数据记录占20分(数据记录表主要记录原始数据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需要修改时双线划掉在其上方重新记录。

原始数据是整个实验结果的判定以及分析讨论的依据,在一个实验当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数据以及现象要记录清晰并且不要涂抹)、实验纪律占10分(迟到早退5分、饮食喧哗嬉戏5分)、实验卫生清洁与维持(包括小组个人和值日生)(10分)(2)必须经任课老师审阅实验数据后方能离开实验室,否则算作操作零分。

《海洋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撰写人:周良明撰写时间:2013年9月12日开课院系:海洋环境学院海洋系课程编号:(由教务处统一编制)课程英文名称:method of ocean survey课程总学时:72 总学分:4含实验或实践学时:19学分:1推荐使用教材:海洋调查方法编者:侍茂崇等出版社: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2000年7月第1版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掌握海洋深度、盐度、温度、水色、透明度、海流、潮汐、海浪等水文要素及海洋气象、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和卫星海洋遥感的调查原理、调查仪器和调查方法。

了解长波观测、南大洋和北冰洋观测及海洋观测新技术。

掌握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及海洋工程水文观测与计算。

了解海洋调查的组织工作。

考试形式:笔试、闭卷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海洋调查方法导论》侍茂崇等,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海洋调查方法》侍茂崇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海洋科学导论》冯士笮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三次印刷;《海洋随机资料分析》方欣华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物理海洋学》叶安乐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海洋科学概论》陈宗镛等,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随机海浪理论》徐德伦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海洋波动动力学》蒋德才,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Oceanography,Robert H. Stewart。

Invitation to Oceanography,Fifth Edition by Paul R. Pinet. /oceanlink/。

海洋调查和探测技术

海洋调查和探测技术
及海况的资料,人们又把它叫做海上自传统技术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海洋监测新技术。
• 海洋浮标是一种现代化的海洋观测设施。它具有全天候、全 天时稳定可靠的收集海洋环境资料的能力,并能实现数据的 自动采集、自动标示和自动发送。海洋浮标与卫星、飞机、 调查船、潜水器及声波探测设备一起,组成了现代海洋环境 主体监测系统,为探测海洋的奥秘,立下了不朽功勋。
第二节 海洋浮标 ocean buoy
海洋浮标为一类载有探测用的各类传感器的海上平台,是现 代化海洋立体监测系统中的重要技术。它犹如一个海上自动 水文气象站,可以在广阔的海洋上进行定点(或飘流)的长 期连续观测,不管是在风平浪静之日,还是在狂风暴雨之时, 都能监视着海上风云的变幻,为海洋环境预报、航海运输、 海洋科学研究、以及海洋开发,提供实时的海洋信息,费用 也比船舶低,特别是能收集到调查船难以收集到的恶劣天气
• 海洋浮标,一般分为水上和水下两部分,水上部分装有多种 气象要素传感器,分别测量风速、风向、气温、气压和温度 等气象要素;水下部分有多种水文要素传感器,分别测量波 浪、海流、潮位、海温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
• 各种传感器将采集到的信号,通过仪器自动处理,由发射 机定时发出。地面接收站将收到的信号经过处理后,就得 到了人们所需要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掌握,会给人 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如知道了海流流向,航 海时便尽可能顺流而行;知道了风暴区域,航海时则可避 开绕行;知道了潮位的异
海洋调查发展过程
生物调查 1872
海水理化、地质地貌 1925
专业调查和特种调查 1950
现代化调查船 1962
极地海洋调查船
20世纪90年代
(雪龙号)
一、海洋调查船的主要特点
(1)装备专用仪器,研究实验室等; (2)船体坚固,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浪性; (3)具有良好的操纵性; (4)有准确可靠的导航定位系统; (5)具有充足完备的供电能力。

第一章 海洋调查和探测技术(part2).

第一章  海洋调查和探测技术(part2).

(二)侧扫声纳
• 又称“旁视声纳”或“海底地貌仪” • 侧扫声纳的水平波束角极窄 , 般只 有 1.5°-2.5°, 垂直波束角为 10° - 30° • 组成:拖曳体 、拖缆、绞车收放装 置、发 射接收系统及终端记录装 置组成。
侧扫声纳拖曳体
侧扫声纳示意图
• 发射机与换能器基阵相对应,分左右两个 发射机,统一于主控同步触发脉冲,产生 的振荡脉冲分别送入左右换能器阵列,转 换成声波脉冲向两侧海底辐射 。 • 为补偿回波随时间(距离)增大引起的声 波衰减,接收机设有时间增益控制,放大 倍数随着声波传播时间变化。
• 拖鱼上的两个换能器, 在与船迹垂直方向上 分别发射一个扇形声 波束,在水平面中波束 宽度一般是1° -2 °, 在垂直面内一般为 20 °-30°, 并且相对水 平面倾斜 10 °
• 侧扫声呐换能器收到海底 各点回波的时间有先后之 分,故记录器在将一次声 波脉冲发射过程中的各点 回波记录时,是按先后次 序依次记录在一条横线上 的。 • 如图所示,0 为零位线,M 为海面线, 它是从海面M 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记录 线,OM为换能器吃水深度; A为海底回波信号记录 线,OA(Hf)为换能器至海 底的深度;c为礁顶。
• 颠倒温度计测温记录的整理 • (1) 利用颠倒温度计测标准层水温时, 温度 计读数须作器差订正。 • 闭端温度计还原订正值
• T--经器差订正后的主温表读数;t 经器差订正后的 補温温表读数 , Vo --闭端颠倒温度计的主温表自 接受泡至刻度0℃处的水银容积 , 以温度度数表示。
• (2) 开端颠倒温度计还原订正值 K'
d海底地貌的起伏、海底底 质的性质等有关外,还与传播路径的远近有关。 • 海底有一障碍物 (如暗礁、沉船等):从a至b 这一段海底基本是平坦的,由于接收机时间增益控 制电路的补偿作用,α至b线的黑度是均匀的。而 隆起物正面b至c一段海底,由于声波的掠射角增大, 反向散射回波强,记录bc段的黑度就加深了。过了 C点以后,由于Oc和Od的斜距有一个突变,因而就有 一段时间内没有回波信号, 直到d点为止,cd 段在 记录纸上就没有记录。再向前,de 段又是平坦海 底。回波记录与 ab 段又一样。

海洋探索课程设计

海洋探索课程设计

海洋探索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海洋的基本知识,掌握海洋探索的方法和技术,并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海洋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种类及特点;掌握海洋探索的历史、重要事件及影响;了解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2.技能目标:学会使用地图和图表描述海洋的分布和特点;能够分析海洋探索的技术和过程;具备搜集、处理和利用海洋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海洋的基本知识:海洋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种类及特点。

2.海洋探索的历史及重要事件:海洋探索的起源、重要航海家及其航线、海洋探索技术的发展。

3.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的种类、开发利用及保护措施。

4.海洋探索的方法和技术:海洋探测、海洋钻探、深海潜航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讲解海洋的基本知识、探索历史及资源开发和保护。

2.讨论法:学生针对海洋探索的意义、技术发展等进行讨论。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海洋探索案例,如航海家的航线规划、资源开发项目等。

4.实验法:进行海洋探测、模型制作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海洋探索的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海洋知识。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海洋探索的过程和成果。

4.实验设备:购置必要的实验设备,如模型、仪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海洋探索的乐趣。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程度。

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要求是学生应全面了解海洋调查及监测的过程及方法,掌握海洋学常用图的绘制方法及原则;掌握海洋环境监测与调查的基本原则、程序及方法,了解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水污染监测及水质评价的原则及基本方法,为将来的渔业科学研究及环境监察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分章节)
上篇海洋环境调查
绪论
第一节海洋调查简史
第二节海洋环境监测的分类
第三节国内外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
重点及难点:监测的种类及目的
教学要求:了解海洋监测的目的、任务;理解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战略;掌握监测的分类。
第二章常规监测项目及方法
第一节化学监测方法
第二节生物监测方法
重点及难点:方法过程及影响监测准确性的因素,生物监测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了解化学监测方法;理解生物监测的目的意义;掌握常用生物监测的方法。
重点及难点:测量原理、仪器及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盐度定义及演变;理解盐度测量的原理;掌握盐度测量的采用方法及仪器使用。
第四章透明度、水色、海发光的观测
第一节透明度观测
第二节水色观测
第三节海发光的观测
重点及难点:测量原理、仪器及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海洋发光现象;理解透明度及水色的定义;掌握二者的测量方法及原理。
拟制签名:审核签名:审批签名:
日期:日期:日期:
集美大学海洋环境调查与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第3页共5页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分章节)
第五章海流观测
第六章海浪观测
第七章潮位观测
第八章海洋遥感、浮标观测及内波调查
第九章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和声光调查
重点及难点:海流、潮位、海浪测量原理、仪器及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及声光调查的意义及概况;理解海流、海浪、潮位调查方法的原理;掌握常用方法及仪器的使用。

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教案第5讲 盐度测量

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教案第5讲 盐度测量

原理与电导温度计相同,也采用双电极结构;一个点击装入标准海水,另一极装入被测水样。
机器内处理器根据得的电导率,利于有关关系式求出,并根据实验温度和 1978 年新盐标给出
的公式计算而获得待测水洋的盐度值。
4
【本讲课程的小结】 本讲课程主要介绍了盐度观测的定义、方法、步骤及使用的仪器。
【本讲课程的作业】 简答题:盐度的测量方法有哪些?
比:
K15
C(35,15,0) C(32,4357 ,15,0)
式中,C 表示电导值。
该样品的实用盐度精确地等于 35 S 为实用盐度符号,无量纲。如海水的盐度值为 35‰,使用盐度记为 35 。 R15 是在大气压下,温度为 15℃时,海水样品与实用盐度为 35‰的标准海水的电导比。 对于任意温度下海水样品的电导比的研读表达式为:
用于海洋调查。在实践中都是测定海水的氯度( Cl ‰),根据海水的组成恒定性规律,来间
接计算盐度。氯度与盐度的关系式(克纽森盐度公式)为:
S‰=0.030+1. 8050 Cl ‰
使用该公式时,用统一的硝酸银滴定法和海洋常用表。此公式只是一种近似的关系,且
代表性较差。
根据海水的电导率取决于其温度和盐度的性质,通过测定其电导率和温度就可以求得海
课程名称:《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
摘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章 盐度测量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掌握盐度观测的定义、方法、步骤及使用的仪器。
【重 【难
点】掌握盐度的测量方法及步骤。 点】掌握盐度的定义和演变。
内容
第 5 周,第 5 讲次
1
【本讲课程的引入】海水的盐度是海水含盐量的定量亮度,是海水最重要的理化特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探测与调查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69121070课程中文名称:海洋探测与调查课程英文名称:Ocean Exploration and Survey学分:3.0 周学时:2.5-1.0面向对象:预修要求: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海洋技术导论、海洋实验技术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在海洋探测与调查中常用仪器及方法。

课程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传感与测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2)多种传感器的原理、信号转换及应用,(3)海洋调查的主要原理方法、仪器设备,(4)海洋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二)英文简介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introduce knowledge on target detection and survey in ocean. The curriculum mainly consists of four parts: (1)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concepts on sensors and measurement, (2) working principles of different sensors, signal conversion and the applications, (3) main principles, apparatus, equipment for ocean hydrographic survey, (4) marine survey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海洋探测与调查技术是海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传感与检测技术、海洋调查方法两大方面内容。

传感与检测技术是自动化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工程检测中常用的传感器、以及运用这些传感器测量诸如压力、温度、位移、物位、转速和振动等参数的方法。

在传感器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了解工程检测中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特性、应用及发展方向。

在工作中具有初步选用传感器的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了解工程检测中的基本电路,传感器的信号调节电路。

海洋调查是用各种仪器设备直接或间接对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气象及其它海洋状况进行观测和研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海洋调查的原理方法、仪器设备及其数据基本处理等,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参加海洋调查工作的能力。

(二)可测量结果1. 理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概念,了解其发展历史和现状。

2. 理解并掌握基本名词术语、典型测量系统和测量方法、测量单位和国际单位制等3. 了解各类传感器的分类,及各自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和典型应用等。

4. 了解传感器技术在测控系统中的作用,如何合理选用传感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5. 掌握海洋调查仪器基本工作原理6. 熟悉海洋调查仪器操作7. 学会海洋测量数据处理基本方法8. 阅读相关文献,完成教学实验,并主动开展课后拓展学习与研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注:以上结果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课程作业、考试以及课外实验等环节测量。

三、课程要求(一)授课方式与要求授课方式:a.教师讲授:教师参照教材,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与讲解;b.课后阅读和团队合作: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以小组的形式安排进行课后延伸阅读学习。

c.课程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d.考试及学期考核。

课程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应做好预习工作,对下堂课程将要学习的内容自己先做好初步的学习阅读,做好思想准备。

在课堂中,学生应紧跟任课教师的思路,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课后,学生应认真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作业及其他任务,对课堂教授的内容加以巩固和消化。

遇到不理解的内容应主动通过请教同学老师、上网查阅资料等各种方式进行解决。

同时,学生不能仅局限于书本内容的学习,应该主动进行课后拓展学习(二)考试评分与建议期末闭卷考试占50%,实验占30%,课程作业占10%,出勤考评占10%。

四、教学安排第一次:传感器与测量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课时(课堂讲授)主要内容: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本次课介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与作用,接着引入测量技术名词与概念解释、测量系统与测量方式以及测量单位与国际单位制,要求理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概念,了解其发展历史和现状,理解并掌握基本名词术语、典型测量系统和测量方法、测量单位和国际单位制等。

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与作用 0.5 课时2、测量技术名词与概念解释 1 课时3、测量单位与国际单位制 0.5 课时第二次:测量数据处理与不确定度评定表示方法3课时(课堂讲授)+2课时(实验)主要内容:讲述测量数据处理与不确定度评定表示方法,深入讲解测量数据中粗大误差的判定和剔除、系统误差的发现和修正,要求掌握最小二乘法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方法,学会科学地处理测量数据。

1、测量数据中误差的概念及、分类及特点 1 课时2、最小二乘法 1 课时3、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方法 1 课时4、实验:LabVIEW虚拟仪器的信号发生、处理、分析与结果输出 2课时第三次:电阻式电容式传感器2课时(课堂讲授)主要内容:电阻式传感器是把位移、力、压力、加速度、扭矩等非电物理量转换为电阻值变化的传感器。

电阻式传感器与相应的测量电路组成的测力、测压、称重、测位移、加速度、扭矩等测量仪表是冶金、电力、交通、石化、商业、生物医学和国防等部门进行自动称重、过程检测和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本次课详细介绍应变片电阻传感器,深入分析电阻转换电路与特性,同时介绍电容式传感器的相关特性,并介绍电容传感器测量电路与注意事项,要求掌握电阻式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此类传感器。

1、应变片电阻传感器原理及特性 1 课时2、电容式传感器的原理及特性 1 课时第四次:压电传感器3课时(课堂讲授)+2课时(实验)主要内容:压电传感器是利用某些电介质受力后产生的压电效应制成的传感器。

所谓压电效应是指某些电介质在受到某一方向的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包括弯曲和伸缩形变)时,由于内部电荷的极化现象,会在其表面产生电荷的现象。

压电材料可分为压电单晶、压电多晶和有机压电材料。

压电式传感器中用得最多的是属于压电多晶的各类压电陶瓷和压电单晶中的石英晶体。

其他压电单晶还有适用于高温辐射环境的铌酸锂以及钽酸锂、镓酸锂、锗酸铋等。

本次课讲解压电传感器的相关知识。

首先介绍压电效应与压电方程,要求掌握基本原理。

之后分析压电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以及介绍压电逆效应的应用,最后简单介绍超声波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

1、压电效应和压电方程 1课时2、压电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 1课时3、压电逆效应的应用 0.5课时4、超声波传感器 0.5课时3、实验:使用压电传感器进行振动测量 2课时第五次:磁敏传感器 2课时(课堂讲授)主要内容:磁敏传感器是传感器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磁敏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其产品种类和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本次课介绍磁敏传感器相关原理与应用。

首先概述磁场强度与磁敏传感器种类,之后逐一分析霍尔传感器、磁阻元件、磁阻抗元件等磁敏传感器,再简单介绍感应式磁电传感器的原理相关应用。

1、磁场强度与磁敏传感器分类 0.5课时2、各种磁敏传感器工作原理 1课时3、磁敏传感器应用 0.5课时第六次:光电传感器3课时(课堂讲授)+2课时(实验)主要内容:光电传感器是采用光电元件作为检测元件的传感器。

它首先把被测量的变化转换成光信号的变化,然后借助光电元件进一步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光电传感器一般由光源、光学通路和光电元件三部分组成。

本次课介绍光电传感器的相关原理与应用。

首先概述光的特性与种类,再逐一分析光电传感器元件,如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光敏电阻、光电倍增管、CCD与CMOS等,之后学习红外传感器以及光电位置检测传感器的相关原理与应用。

1、概述:光的特性 0.5课时2、光电传感器分类及工作原理 1.5课时3、光电传感器应用 1课时4、实验:光敏二极管的光电特性与伏安特性 2课时第七次:温度测量技术 2课时(课堂讲授)主要内容:本次课介绍温度检测技术的相关原理与应用。

首先介绍温标的相关知识,熟悉各类温标,之后根据接触式、非接触式分类介绍各种温度检测装置与方法,要求掌握基本温度检测技术的相关方法与原理。

1、温标 0.5课时2、接触式测温方法 1 课时3、非接触式测温方法 0.5课时第八次:压力与流量检测技术3课时(课堂讲授)+2课时(实验)主要内容:本次课介绍压力检测技术与流量检测技术相关原理与应用。

首先介绍压力单位、压力表示方法、压力监测方法,然后介绍流量监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流量监测方法以及相关的检测设备。

要求掌握相关检测设备的原理与基本监测方法。

1、压力单位和表示 0.5课时2、压力检测方法 1课时3、流量监测技术基本概念 0.5课时4、流量检测方法及检测设备 1课时5、实验: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测量 2课时第九次:海洋调查方法概论及温盐深测量方法 2课时(课堂讲授)主要内容:介绍海洋调查简史;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海洋调查的分类和内容;海洋调查的重要性重点:海洋调查的分类和内容。

第十次:海洋深度、温度、盐度测量原理及仪器 3课时(课堂讲授)+2课时(实验)主要内容:1深度测量目的和意义2深度测量基本要求3深度测量方法和资料订正4海流观测方法5水温观测的基本要求6各种测温计简述7表层水温测量8深层水温测量9温深盐仪(CTD)测温10遥感测温11盐度定义和演变12盐度测量13实验室海水盐度计操作14温深盐仪(CTD)测盐15 实验:温盐深及多参数水质测量实验(实验室海水测量)第十一次:透明度、水色及海发光观测2课时(课堂讲授)1透明度观测2水色观测3海发光观测重点:透明度和水色观测。

第十二次:海流、海浪观测3课时(课堂讲授)+2课时(实验)1海流观测方法2海流计简介3海流时间及误差分析4直读式海流计使用5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使用6海流观测资料处理7余流分析8海浪基本要素9测波方法简述10目测海浪11光学测波仪12其它测波仪13水色及透明度实验(实验)第十三次:潮位观测/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及声光调查介绍 2课时(课堂讲授)1基本概念2测站设置3水准联测4水尺观测潮位5浮洞式水位仪6其它验潮仪7海洋气象观测第十四次: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及声光调查介绍3课时(课堂讲授)+2课时(实验)1海洋化学调查2海洋生物调查3海洋地质调查4波浪、海流剖面观测实验(实验)第十五次:海洋气象/化学/生物/地质及声光调查介绍2课时(课堂讲授)海洋声光调查第十六次:海洋调查数据分析处理 3课时(课堂讲授)+2课时(实验)1海洋要素分布图2海洋观测中的误差及其处理 3海洋资料的平滑和滤波4常用的插值方法5水样及底质采样实验(实验)附:时间表五、参考教材及相关资料1. 王俊杰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