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教授清华大学演讲

合集下载

清华大学2012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2012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潜心学术

——在清华大学2012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12年8月24日)

校长陈吉宁

同学们:

今天,来自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的5800多名同学在这里隆重举行2012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学校、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各位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你们即将从这里开启一段人生的新航程,你们不再仅仅是既有知识的学习者、接受者,而且将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贡献者。你们将是学术研究的新鲜血液,是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生力军。

当前的世界,发展与变革已成为最重要的主题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科技革命正孕育着重大突破,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迫切的需求。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知识工作者可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我热切地期待你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机会,潜心学问,培育职业操守,提升素质能力,为将来创造人生、成就事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学们,你们将来不一定都从事纯学术工作,但学术思维和学术精神却一定会伴随你们终身、帮助你们成长。因此,我今天想与大家谈谈如何做好学术的几点思考。

第一,做学问,要树立学术理想,敢于挑战权威。学术是启迪人们心灵的钥匙,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研究生教育是以学术为依托的高层次专业教育。清华的研究生教育致

力于为社会培养未来学者和业界精英,这首先要求同学们必须具有学术理想和职业精神。我校数学科学中心主任、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在讲到如何做学问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学术志向。他说,有了志向以后,才懂得怎么去用功。我校建筑学院教授、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先生,矢志不渝追求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年届九旬依然勤耕不辍。因此,做学问也好,干事业也好,都是人生道路上的长期追求,需要大家看得更远一些,把理想、志向、责任感放在职位、名利等可见的短期利益前面。

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做科研比赚钱更酷

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做科研比赚钱更酷

在 北 京 揭 晓 , 清 华大 学教 授 施 一 期 间 ,他 每 天 从 上 午9点 做 实 验 了 !” 施 一公 点 点头说 : “我 确
公 喜 获 生命 科 学奖 。 施 一公 有 很 到 晚上 七 八 点 ,周 末 也 不例 外 。 定 。”
多头 衔 ,比如 清 华 大 学 副校 长 、 对 此 ,施 一 公从 不觉 得 苦 ,反 而
施 一公 放弃 美 国 的前程 回国
市 。 1985年 , 因为成 绩优 异 ,他 国的一切 ,回到 中国执 教。
执教 ,这 固然让 他获 得 了非 同 一
被 保送 至清 华 大 学 生 物科 学 与 技
当施 一 公 对 妻 子 赵 仁 滨 说 般 的仰 慕和 尊敬 ,但真 正让 他 走


人 间事 》
201 7年 9月 9日, 有 “中 国
1 990年 , 大 学 毕 业 时 ,施 一 次地 问: “你确 定 要放 弃这 么
诺 贝 尔奖 ” 之 称 的未 来 科 学 大奖 一 公 踏上 了赴 美 留 学之 路 。 留学 好 的研 究环 境 回国吗? 你 简直 疯
术 系。在 清 华 园里 , 施 一公 才 思 出想 回 国的想 法后 ,赵 仁 滨思 虑 进 公 众 视 野 的 , 则 是 他 201 1年
敏捷,以喜欢提 问题 出名 ,有时 良久 。赵 仁 滨也 是 清 华 大 学生 物 参选 中国科 学 院院 士 落榜 而 引起

施一公 大学培养的是价值观

施一公 大学培养的是价值观

施一公大学培养的是价值观

作者: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8年第17期

“为个人奋斗是很重要,但这只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因为你生活在一个大世界中,你看看你生活的这个国家、你看看中国社会方方面面,有多少人需要你的关爱……”

2015年,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5年毕业典礼上,当时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发表即席演讲。

今天我们又有一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毕业,我确实心情很激动,很多话想说,但我没有事先准备讲稿,因为我想把现场最真实的感受告诉大家。我想讲什么呢?我就顺着两位特邀嘉宾邓锋先生、徐彥辉博士他们讲的一些观点,给大家讲讲我的心里话。

今天的主题是毕业,但回头看,我们从上大学开始,包括我自己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是为了什么?

当然,我们为了学知识、充实自己,但一定不只是为了学知识!甚至在你这一辈子的过程中,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只是其中很不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也为了学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不只是为了学技能!甚至学技能也不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来大学呢?我以为,是学做人。

做人并不是一定要做我们觉得可望不可及的英雄模范,更不是要学八面玲珑会做人的那个“做人”,我觉得是学做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人。大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帮你树立社会价值观、人生观,我觉得清华就是这样一所大学。

我拿今天的两位演讲嘉宾来说事儿,先说我们第二位嘉宾徐彦辉博士。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2001年回清华讲课,徐彦辉当时应该是学生辅导员,他找到我,跟我长谈了一次。他说我组织我们班级看了一场话剧叫《切格瓦拉》。你们听说过吗?听说过切格瓦拉这个名字吗?切格瓦拉是一位革命英雄,出生在阿根廷一个上流社会家庭,他读了医学院,本来可以做医生,可以挣很多钱,可以买洋房,可以有很好的生活,但是他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公平,于是去古巴参加、领导了革命以后,输出革命到非洲又回到美洲在玻利维亚继续领导革命,最后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抓获、被残忍杀害。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

未来论坛2016年会于1月17日召开,下午论坛从宇宙到数学,现在要谈的是生命科学,分享嘉宾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

施一公主要探讨的是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问题,相对于整个地球的时间人类的时间太短暂,相对于整个人类的时间每个人的生命又太短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

我也很受黎曼的鼓舞,我最近读黎曼的生平,我觉得像武侠小说一样,今天跟大家探讨一下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

大家先看看我们从哪而来。这样一个视频显示的是人的整个的出生过程,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精子,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的游荡,寻找合适的入口,找到以后会释放一些酶,钻进去,卵子很聪明,进来以后马上把入口封死了。进来以后精子被降解掉,精子核和卵子核结合,然后分解发育,两个细胞、四个细胞还在子宫外面游荡,八细胞、16细胞还没有着床。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

64细胞,128细胞起,快要找到它的着床地点了。着床之后开始发育,你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短短四个礼拜胎儿开始有心跳。

大家看到,神经形成了,四肢开始发育,通过神经凋亡开始形成手指头。4、5个月的时候胎儿开始踢腾,在母亲肚子里,出生之前胎儿的大脑发展非常快,神经原,各种神经突突迅速形成。不要忘了,这样一个胎儿来自于一个受精卵。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

生命开始之后,生命的历程很漫长,这里面有很多苦恼,我记得我看过一首打油诗是这样说的,0岁闪亮登场了,10岁茁壮成长,20岁为情彷徨,30岁拼命打闯,40岁基本定向,50岁回头望望我这年纪,60岁告老还乡,70岁搓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

少年壮志不言愁

少年壮志不言愁

少年壮志不言愁

两天前,最近火得一塌糊涂的施一公院士为清华大学2015级研究生新生主讲了题为“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报告。报告中,施一公详细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分享了求学路上的“迷茫”和感悟。对于研究生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施一公也给出了若干建议。本文来自报告现场实录,发表时略有删节,以下是施一公先生的演讲内容: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与在座的研究生分享我对一

些问题的看法。今天我采用的标题是我5年之前在和2010年入学的研究生分享体验时用的标题——“少年壮志不言愁”。这是一首电视剧的主题曲,也是我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曲。

我想讲的第一部分是我的成长之路。

以前我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会讲得特别长,而今天这部分只有一张幻灯片。

在座的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

做什么,会感到焦虑: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没想好未来发展该怎么办?其实我想讲的是当我

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几年前,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这种迷茫一直到1995

年,博士后完成之后才隐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下定了决心。

当时的迷茫来自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大学选择专业。我不像在座的一些人,大学入学时就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想学经管、建筑、生命、化学、工程,等等。我当时保送大学,报名的清华的第一专业可能大家想不到,是机械系(掌声)。在报机械系之前还报名了北大的物理系。直到85年5月份清华老师来招生时对我说,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掌声)。我当时是第一次把生物和化学连接在一起,当时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原来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于是阴差阳错地上了生命科学这条船。我是数学竞赛河南省第一名,保送到清华,数理能力很强。在座数理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可能有同样的纠结,数理好往往学生物、化学不灵。我曾和生物学竞赛的同学讲,千万不要自卑,数学物理竞赛好的是有小聪明,生物竞赛好的有大智慧。这种说法是有争议的,我今天说的很多内容可能都有争议。学习数学物理着重思维的严谨,注重推理,而生物不同,这些发生在不同的脑区。我在清华的时候生物学的不好,于是修了数学双学位,通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Word最新版)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Word最新版)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

通过整理的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

将来论坛2021年会于1月17日召开,下午论坛从宇宙到数学,现在要谈的是生命科学,共享嘉宾是清华高校副校长、清华高校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

施一公主要探讨的是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问题,相对于整个地球的时间人类的时间太短暂,相对于整个人类的时间每个人的生命又太短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我也很受黎曼的鼓舞,我最近读黎曼的生平,我觉得像武侠小说一样,今日跟大家探讨一下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

大家先看看我们从哪而来。这样一个视频显示的是人的完全的诞生过程,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精子,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的游荡,找寻合适的入口,找到以后会释放一些酶,钻进去,卵子很聪慧,进来以后马上把入口封死了。进来以后精子被降解掉,精子核和卵子核结合,然后分解发育,两个细胞、四个细胞还在子宫外面游荡,八细胞、16细胞还没有着床。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64细胞,128细胞起,快要找到它的着床地点了。着床之后起先发育,你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短短四个礼拜胎

儿起先有心跳。

大家看到,神经形成了,四肢起先发育,通过神经凋亡起先形成手指头。4、5个月的时候胎儿起先踢腾,在母亲肚子里,诞生之前胎儿的大脑发展特殊快,神经原,各种神经突突快速形成。不要忘了,这样一个胎儿来自于一个受精卵。

施一公演讲鬼魂原文生命起先之后,生命的历程很漫长,这里面有很多苦恼,我记得我看过一首打油诗是这样说的,0岁闪亮登场了,10岁强壮成长,20岁为情彷徨,30岁舍命打闯,40岁基本定向,50岁回头望望我这年纪,60岁告老还乡,70岁搓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

施一公: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

施一公: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

施一公: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

2016-10-14 06:36:25阅读(2876)

昨日,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

与以往不同的是,施一公此番并未局限于生命医学,他从人类生命饱受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三大挑战开始,讲述了人类如何通过科学来接受生命挑战。但最终,人对生命认知的极限问题将他的科学思索,由生物医学带向量子力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物学家面对生命之谜的不懈追问。

以下是演讲全文:

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

我们先看看人从哪而来?人的整个出生过程是这样的:一个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地游逛,寻找一个入口,找到合适位点以后,会分泌一些酶,然后钻进去。卵子很聪明,一般不会让第二个精子再有机会,所以一有精子进来,马上把入口封死。精子进来后就被降解,然后精子的细胞核和卵子的细胞核结合,形成双倍体,受精卵开始发育,逐渐分裂为2个细胞、再分裂为4个细胞、8个细胞、16个细胞,此时受精卵还在子宫外面游逛,还没有着床。继续分裂下去,形成64个细胞、128个细胞,这时它快要找到着床地点了。着床之后,继续发育。

你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短短四个礼拜,胎儿开始有心跳。慢慢地,神经管形成了,脊椎形成了,四肢开始发育,通过细胞凋亡,开始形成手指头。到四五个月的时候,胎儿开始在母亲肚子里踢腾。出生之前,胎儿的大脑发育非常快,各种神经突触迅速形成。然而不要忘了,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自于一个受精卵。

施一公:我们为什么要独立思考?

施一公:我们为什么要独立思考?

施⼀公:我们为什么要独⽴思考?

施⼀公,国际著名结构⽣物学家。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斯⼤学获博⼠学位。中国科学院院⼠、欧洲分⼦⽣物学学会外籍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美国⼈⽂与科学院外籍院

⼠,2017年获第⼆届“未来科学⼤奖”之“⽣命科学奖”。曾任清华⼤学教授、副校长。现为西湖⼤学⾸任校长。

⼀、我的四个观点⼋个字

同学们,⼤家好。我叫施⼀公,来⾃西湖⼤学,很⾼兴今天有机会给同学们上开学后的第⼀课。我想给⼤家讲四个观点⼋个字。

第⼀个观点,独⽴(independence)。

为什么⼀开学要讲独⽴?独⽴,也意味着⾃⽴。你们虽然还没有成年,但已经应该要逐渐地⾃⽴、独⽴,⽤⾃⼰独⽴的眼光审视世界,在⽣活中也要⼀点⼀点独⽴起来。⾃⽴起来,但没有独⽴,今后就很难有⼀点⼀点对社会的判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第⼆个观点,独⽴思考。

给“独⽴”加两个字“思考”,和独⽴还不太⼀样,是指⾃⼰⽤⼼去观察世界,基于⾃⼰的观察、⽐较,作出判断。独⽴思考的背后,实际上是批判性的思维。也就是说,⽆论是教科书、⽼师、家长、朋友,还是你周围的⼩伙伴,给你说了⼀件事情、讲了⼀个故事。你都要在⼈云亦云之后,想⼀想这个故事的道理对不对,从⽽逐渐形成⾃⼰的判断。

其实任何⼀个⼈在独⽴思考的过程中,⼀开始总会有各种标新⽴异的想法。也许有些观点不被社会接受,也许有些观点是错误的,都没有关系,独⽴思考的价值是⼀辈⼦的,不仅在学习中会受益,将来⼯作中⾛上社会,甚⾄⾛出国门,在任何⼀个地⽅,你都会受益于你独⽴思考的这种⾏为和能⼒。

除了“独⽴”和“独⽴思考”这两点之外,我还有两点特别想和同学们分享。

此人突然回到中国,让白宫所有人都震撼了!!

此人突然回到中国,让白宫所有人都震撼了!!

此人突然回到中国,让白宫所有人都震撼了!!

美国一直引以为傲的是拥有强大的且众多的高科技人才,而对待科技人才丰厚待遇也成了重大获利点。而中国在改革开放期间因为贫穷,流失了一大批科学家,这才使得国家的科研能力目前与美国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个人的回国预示了中国科技势必崛起!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2008年,美国着名的马里兰州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向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家、美藉华人施一公颁发了1000万美元的科研资助。当时,从事细胞研究的施一公,在癌症治疗的研究上开展了一条新的研究路线。他的实验室占据了整个大楼的一整层,并获得每年二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

但让美国人震惊的是,加入美国国藉、在美国居住18年之久的施一公,宣布放弃在美国拥有的一切,返回中国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他回绝了千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职务,转而回国任职北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现在,他已成为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施一公曾说:'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体制、中国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都与美国一流大学有相当的差距,中国正在为此而努力。

我会发自内心地为清华、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付出更多。'施一公回国之初,他给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信中写道:'我回到清华,对普林斯顿大学的贡献会比身在普林斯顿大得多。我希望将来能进行更多的学生交流活动,使普林斯顿、耶鲁、哈佛等这些名校的本科生有机会到清华来、到中国来,因为这三所大学的学生很多都是美国未来的领导者,我希望美国这些优秀的人才在年轻的时候能在中国待上一段时间,真正了解中国。'甚至施一公希望自己能在清华为本科生开设一门思想政治课,用他在国外曲折而真实的经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近年,许多像施一公同样着名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开始回流中国。他们的回流带着一个艰巨的任务:重组中国的科研文化,改变用人为亲和碌碌无为的现象,这些都是追求科研成果的最大障碍。这些也跟国家近年来不断的加强学术的地位有关,势必用充裕的财政资源来填充科研所需要的条件。更和这些拥有中国梦,而毅然放弃国外优异的条件,只为伟大的祖国复兴而行动的科学家们有关。正是他们肩负起了中国科技发展的使命!在2012年中

施一公履新演讲谈人生经历与感悟

施一公履新演讲谈人生经历与感悟

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与在座的研究生分享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今天,我采用的标题是我5年之前和2010年入学的研究生分享体验时用的标题,“少年壮志不言愁”。这是一首电视剧的主题曲,也是我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曲。

我想讲的第一部分是我的成长之路。

以前我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会讲得特别长,而今天这部分只有一张幻灯片。

在座的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会感到焦虑: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没想好未来发展该怎么办?其实我想讲的是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几年前,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这种迷茫一直到1995年,博士后完成之后才隐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下定了决心。

当时的迷茫来自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大学选择专业。我不像在座的一些人,大学入学时就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想学经管、建筑、生命、化学、工程,等等。我当时保送大学,报名的清华的第一专业可能大家想不到,是机械系(掌声)。在报机械系之前还报名了北大的物理系。直到85年5月份清华老师来招生时对我说,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掌声)。我当时是第一次把生物和化学连接在一起,当时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原来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于是阴差阳错地上了生命科学这条船。我是数学竞赛河南省第一名,保送到清华,数理能力很强。在座数理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可能有同样的纠结,数理好往往学生物、化学不灵。我曾和生物学竞赛的同学讲,千万不要自卑,数学物理竞赛好的是有小聪明,生物竞赛好的有大智慧。这种说法是有争议的,我今天说的很多内容可能都有争议。学习数学物理着重思维的严谨,注重推理,而生物不同,这些发生在不同的脑区。我在清华的时候生物学的不好,于是修了数学双学位,通过加强数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来弥补生物成绩的不足,来让我的成绩排名第一。所以说,我选专业第一不是凭兴趣、第二不是凭专长,而是凭清华老师的一句话(笑声)。当然这是一句玩笑了。

施一公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施一公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施一公教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序:对每一位刚刚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或医学院建立独立实验室的年轻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忠告:至少要在前三年,你们一定要把自己当成超级博士后,身先士卒、尽全力地在实验室做研究、做自己的课题,同时训练培养博士生、实验员和博士后。只要能够重复你们博士生和博士后阶段的辉煌,你们就不愁在清华拿不到tenure!】

普林斯顿的offer

1997年3月27日下午,在纽约市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实验室

里,我接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Tom Silhavy的电话,“Yigong, I am calling to tell you a piece of good news. Our faculty voted unanimous ly to offer you a position, at the level of Assistant Professor.”我喜不自胜,“Great!”Tom接着

“We will be happy to discuss with you about what you may need to set up your in dependent lab. We hope you will let us know whether you accept our offer by July 1st ”我想也没想地就马上回复,“I am very happy to accept your offer.” Tom似乎很意外听到我直截了当的当场回复,竟不知如何反应;他迟疑了片刻,才提醒我,“Well, Yigong, please think it over. You may use this period to negotiate with us abo ut your start-up package.”那天下午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之一!我把好消息与Nikola Pavletich(我的博士后导师)以及实验室的同事们分享。Nikola善意地告诫我,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开学典礼演讲全文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开学典礼演讲全文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开学典礼演讲全文今天是西湖大学博士研究生开学典礼,校长施一公的一段演讲视频火上了热搜,他说:“做诚实的学问是科学研究中一条不容突破的底线。”

网友评论

法医博士:我大学本来学工科,后来偶然听施一公老师的演讲,他当时是清华医学院院长,使我对医学一腔鸡血,当天晚上申请转系。很多年过去了,想到这份经历依然心中澎湃,很感谢施老师。

一只村草:别人家的校长好帅。

M14-Longing:我觉得中国需要一所认真做学问的大学,不论名利那种。

阳光心心飞扬:超级喜欢和敬佩的老师、校长、科学家,施公威武。

irreplaceablephyllisYoLo:西湖大学未来可期。

金瓯:最近总能在医学科学楼门前偶遇施老师,每次都是行色匆匆。

临危不惧大魔王:我们生物专业的楷模

我婷婷呀:表示好想听一下现场。

伊舞春风:好想去西湖大学读书,奈何自己不够格。

思亦的奶盖:我是从最强大脑这个节目知道施一公的。

夏格拉_底线:是从我最喜欢的老师口中得知这个学校的。

息怒小姐R:嘻嘻嘻施一公校长到我们学校致过辞哦,全体研究生都

沸腾了(场面请自行感受)。

施一公校长致辞全文如下:1创校

什么才是西湖大学的使命所在

此刻,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人类正在经历着一场百年不遇的公共健康

危机,超过2300万人感染,逾80万人罹难,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或多

或少受到影响,甚至人类文明的进程都遭遇直接挑战。

但新冠疫情绝不是人类面临的唯一危机或最后难题,它只是人类历史

长河中又一次新的挑战。放眼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

灾难性流失、瞬息万变的紧张国际形势等,都对国际秩序和人类发展构成

施一公:打破极限,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施一公:打破极限,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施一公:打破极限,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展开全文

1月17日,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了一场大胆新颖的演讲。在演讲中,施一公教授阐述了他对于生命的本质和极限的猜想和构思,为我们呈现了生命科学在量子、超微观层面的特殊奥秘,发人深思。

施一公教授首先从人类的起源说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一颗受精卵开始,慢慢发育成为成年的个体。而在人的一生中,我们的生命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挑战,疾病和各种意外就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

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往往都是从宏观世界的摸索,再到微观世界分子机理的研究。当今的世界中,有三大类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施一公教授分别对这3类疾病进行了举例说明:

1985年,戈尔茨坦和布朗两位科学家,因为发现了低密度脂蛋白的受体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而低密度脂蛋白就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关键。1987年,以此研发的第一个心血管疾病药物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问世,在它于2011年专利过期之前,全球销售额高达160

亿美元,堪称药神。

近年来,又有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有药厂以此为基础,研PCSK9蛋白发生产了PCSK9抑制剂,该类药物被视为自他汀类药物(如Lipitor和Zocor)之后,在对抗心脏疾病中所取得的最大进步。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

在癌症的治疗中,最近诞生了非常火的“免疫疗法”。最著名的就是美国前总统卡特在去年12月6日向大家宣布,通过分子疗法,他脑子里的4个黑色素瘤已经消失了。

而在这些分子疗法中,就有包括了非常有名的针对PD-1表面受体的单克隆疗法。这种疗法的创始人,也是这一概念的发现者,名为James Allison。对这一过程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中,还包括一位中国人,就是陈列平博士。

施一公演讲全文:这是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

施一公演讲全文:这是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

施一公演讲全文:这是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

“我们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而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

中国大学出问题了!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了,这是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人人向钱看了!而中国又缺乏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年轻精英的天赋潜能在悲号!大国经济基础不稳!

我们大学可以开会自行决定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全球大学最新排名,北京大学92与清华大学98,只是勉强挤进全球大学前100。

01

如今我们的GDP 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20名开外。有的人或许会怀疑,认为我说的不对,会说我们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了,怎么可能创新不够,我们都高铁遍布祖国大地了,怎么可能科技实力排在20名开外。

我想说的是,你看到的指标和现象,这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不是科技实力决定的。我们占的是什么优势,我们占的是经济体量的优势。在海外的时候,只要有人说我的祖国的坏话,我会拼命去争论,因为我觉得我很爱国。

四月份,我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领奖。晚宴时,与一位

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他很不屑一顾,我觉得很委屈、很愤懑,但是我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哪儿?但他回敬了一句,让我说不出话。

他说:施教授,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

在国内,我觉得自己是个批判者,因为很难容忍我们自己不居安思危。我们对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现状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怎么发展,怎么办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共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争论来争论去的层面。

清华大学施一公即席演讲《上大学的意义》

清华大学施一公即席演讲《上大学的意义》

清华大学施一公即席演讲《上大学的意义》

导读:7月8日上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发表即席演讲。以下是演讲记录。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的身份给我们的本科生、研究生拨穗,我很珍惜这次机会。

从我回国建成实验室算起,到现在整整8年,时间不短了。这是我的母校,也是在座各位的母校,我们深爱的地方。今天我们又有一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毕业,我确实心情很激动,很多话想说,但我没有事先准备讲稿,因为我想把现场最真实的感受告诉大家。

今天的主题是毕业,但回头看,我们从上大学开始,包括我自己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是为了什么?我相信不少家长到现在还在想这个问题,我作为院长也还在想这个问题。我这里讲上大学其实不只包括本科,也包括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

当然,我们为了学知识、充实自己,但一定不只是为了学知识!甚至在你这一辈子的过程中,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只是其中很不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也为了学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不只是为了学技能!甚至学技能也不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来大学呢?我以为,是学做人。

做人并不是一定要做我们觉得可望不可及的英雄模范,更不是要学“八面玲珑会做人”的那个“做人”,我觉得是学做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人。大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帮你树立社会价值观、人生观,我觉得清华就是这样一所大学。

我拿今天的两位演讲嘉宾来说事儿,先说我们第二位嘉宾徐彦辉博士。我给

大家讲一个故事:我2001年回清华讲课,徐彦辉当时应该是学生辅导员,他找到我,跟我长谈了一次。他说我组织我们班级看了一场话剧叫《切?格瓦拉》。

开讲啦施一公励志演讲稿:知足常乐是创新的大敌

开讲啦施一公励志演讲稿:知足常乐是创新的大敌

开讲啦施一公励志演讲稿:知足常乐是创新的大敌

将来过三十年、五十年,我们的后代能够对世界说,我们中国人做出了跟我们的民族的人口,和我们的历史传统相配的贡献,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而这一点要达到是需要创新的,而这种创新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以上是中央电视台节目开讲啦中的话,下面店铺整理了开讲啦励志演讲稿,欢迎阅读。

开讲啦施一公励志演讲稿:知足常乐是创新的大敌

我还挺紧张的,我想先问一下在座的有没有我们河南老乡?(有!)几乎占了一半儿了,因为我是河南人,还是驻马店人,所以到哪儿呢我都要先认一认老乡,我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其实就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产物,到现在为止。我很幸运,我没有考试,是保送去了清华大学,入学的时候,懵懵懂懂,从学校里出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对这个世界看得很明白了,但是在清华的一件事情对我影响非常之大。

那就是我在大学三年级刚刚入学的时候,我亲爱的父亲突然之间离我而去。在9月21日上午,第四节课最后一节课下课之前,我们班的教室里突然进来一位传达室的老大爷,他就问大家,他说不好意思,我打扰一下你们,在座的有没有一个叫施一公的?我说我就是,他说你家里出事了,赶快出来。我当时心一凛,不知道什么事儿,出来以后看电报上,我大姐发来的只有七个字:父病危,速归速归!我拿着书包,没有回宿舍,就往火车站跑,十二点半就跳上了第一班去郑州的特快上。我很少流泪,应该说我都不知道上一次是什么时候流过眼泪。但是在火车上我一直忍不住,我不知道家里出了什么事。晚上九点多火车到郑州,我根本没有时间去等待公共汽车,我是从郑州火车站跑回家里,就是希望能够见我父亲一眼。但是在家的楼下,到楼门口的时候,看到的是几个花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一公教授清华大学演讲

施一公教授清华大学演讲:优秀博士如何养成我们只能自己寻找导师,而不是那些只会酒桌文化的领导。时间:2012年6月27日来源:清华大学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

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

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

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

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现在该是什么状况?做一个优秀

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判性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说明。正确分析负面结果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

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大多数低年级博士生对负面结果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路径、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