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病临床路径(住院)
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临床路径研究
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临床路径研究作者:孙影张广智于清华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32期
【摘要】目的依据临床路径对中医治疗胸痹进行管理,观察临床路径在确保医疗质量、缩短平均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将60例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非临床路径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住院时间、总费用、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总费用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可强化中药治疗依从性,降低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等,是控制治疗质量的良好工具。
【关键词】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中医
为研究临床路径在中医治疗胸痹病种质量控制中的效果,对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胸痹心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30例患者进行中医治疗临床路径管理。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临床路径组:共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1.4±5.32)岁;对照组:共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8±5.45)岁。两组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1. 2.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ZYYXH/T4-T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 2.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等。以下是
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中医临床路径
1.接诊与初步评估: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2.查体与辨证分型:医生进行查体,包括测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并观察面色、舌苔等反映机体状况的指标,辨证分型以确定病机。
3.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
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4.诊断:综合以上信息,确定准确的诊断。
5.治疗方案制定:根据病情和辨证分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6.治疗:根据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或其它中
医疗法。
7.疗效评估: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辅
助检查结果等。
8.随访: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9.评估和总结:综合治疗效果和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和总结,判断是
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疗方案
1.药物治疗:
(1)针对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具有疏肝理气、
解郁开窍的作用。
(2)针对心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舒心安神片,具有舒心安神、解
郁化痰的作用。
(3)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的症状,可以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具有
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2.针灸治疗:
(1)针灸穴位:可以选择足三里、曲池、中脘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缓解胸痹症状。
(2)针灸方法:可以选择温针、寒针等方法进行刺激,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中药治疗:
(1)柴胡疏肝散:主要由柴胡、黄柏、赤芍、青皮等药物组成,具
胸痹分析报告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郑州市中医院
一、基本情况
胸痹心痛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6年4月至6月,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在心病一科应用“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73例,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1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4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73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73例,痰瘀血瘀0例,气虚血瘀证0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情志护理、活动指导、服药护理、饮食护理、腹部按摩、饮水指导、排便指导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艾灸、中药硬膏贴、水针、穴位注射、中药热奄包、中药泡洗、中药熏洗、中药塌渍。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中药塌渍、穴位贴敷,其次是灸法。分析其原因:1.中药塌渍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浴或浸浴,已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的一种治疗方法。塌渍时热能因子与雾化的中药离子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层转运进行血液循环使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减轻心脏负担,促进新陈代谢;且能够净化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管弹性,防止疾病发生。 2.中药塌渍具有神经、经络的调节作用。它的热药效应能使不协调的脏器功能得到有益调节,使人情绪放松,肌肉松驰,睡眠改善,身心舒畅,从生理到心理趋于协调平衡,同时药包的名贵中草药还能达到养血,补气,安神的目的。3.中药塌渍疗效可靠,无副作用,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4.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胸痹心痛病临床路径(住院).
饶河县中医医院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
(2014年优化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心痛发作期:
寒凝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心痛缓解期:
气虚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痰阻血瘀证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热毒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一2008)。
l.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ⅡI级或Ⅳ级者。
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阜宁县第二人民医院
目录
内科、脑卒中专科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临床路径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糖尿病专科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
。
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
。
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胸痹心痛诊疗方案
2015年胸痹心痛诊疗方案
心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15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
一、诊断: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
西医病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尔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冷肢,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辩证分型:
1、寒凝心脉:突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
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闭阻: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4、瘀血痹阻: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5、心气不足: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迟。
(完整word版)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 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 J06.903 )或急性支气管炎( ICD-10 编码: J20.904 )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 J44.101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 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
细胞计数 <10× 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
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2011 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
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 4 天。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胸痹的临床路径
心肌梗死 (胸痹)健康教育
临床路径(护理版)
主讲人:易玲
学时:2学时
日期 : 入院当天
项目 : 评估
1.一般评估:生命体征,情志,皮肤,药物食物过敏史等
2.专科评估: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体重、身高、家族史、呼吸、体温、血压、脉搏二便等
3.评估胸痹(心肌梗死)的病性:为本虚表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标实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
治疗
1.遵医嘱补液治疗,勤巡视
2.根据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
3.及时给氧,氧流量以2~3L/min为宜,持续吸入
检查
1.遵医嘱告知病人空腹采血及空腹做上腹部B超,留尿做下
腹部B超等,指导患者留取大小便及痰标本(如留痰培养标本,必须使用无菌器皿,清晨漱口后留取咽喉深部的痰
液)
2.告知患者心脏彩超及特殊咽检查的意义
给药护理
1.遵医嘱静脉给药,注意用药后的观察,如静脉使用溶栓疗
法,观察溶栓后的心电图改变,及疼痛的缓解,使用溶栓药物对有出血倾向者,活动性溃疡者,接近新技术而创面未愈合者,血压过高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着禁用
2.并发心力衰竭者,程度较高可舌下合服,硝酸异山梨脂。
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如心衰较重者宜选用硝普钠静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24小时内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剂
3.中药汤剂宜温服
活动
1.绝对卧床休息
饮食
饮食宜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应定时定量,防过饱过饥,注意调补气血,加强营养。心阳气虚者,忌食生冷瓜果以及其他凉性食物,适宜安神温补之品;心阴两虚者,忌食辛辣烟酒及其他热性食物,适宜滋阴养血之品
护理
1.按服务规范要求安置病人,了解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基
础护理及皮肤护理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及要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
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完整word版)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不稳定性心绞痛
沈阳枫嘉中医院
胸痹心痛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实施方案
用于西医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ICD-10:I20.0/20.1/20.9)。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并参照2011年ACC/AHA指南建议。
(3)临床表现
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
2.心电图表现: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 ,或T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变化可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4.临床类型:
(1)初发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III级以上。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 I-IV]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
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
泰安市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
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1.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中医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心痛)诊疗规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心痛)诊疗方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和)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以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病,
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5型,临床
以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为主,本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
一、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7年中国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2001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二、中医治疗
(一)不稳定期
相当于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了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该阶段病理复杂,变化多端,发展迅速。心之气血不利,不通则痛为该阶段主要病机,血瘀为最突出病理基础,因此益气活血是该阶段的主要治法。
1、应急措施
(1)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或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
或冠心苏合丸1粒,舌下含服;或复方丹参滴丸5〜10粒,舌下含服。以迅速缓解疼痛。
(2)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并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
2、辨证论治
(1)气虚血瘀证
症状:胸闷心痛,乏力气短,神疲自汗,舌淡而紫,苔薄,脉沉细、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冠心I号协定方:黄芭20克、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
若伴胸闷如窒,纳呆泛恶,苔腻等痰浊闭塞证,酌加全瓜萎15克、雍白12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2012年)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或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我科2012年《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诊疗常规》。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
(1)气虚血瘀证
(2)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4)痰阻血瘀证
(5)气虚气滞、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证(伏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l.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肌红蛋白);
(4)凝血功能检查;
(5)血压、脉搏、心率;
(6)心电图;
(7)胸部X线片;
(8)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9)24小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小时动态血压、甲状腺功能、B型尿钠肽(BNP)、超敏CRP、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冠脉CTA、经颅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静息心肌核素显像+负荷心肌核素显像、腹部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2)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益气化瘀、豁痰通络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4)痰阻血瘀证:祛痰活血化瘀
(5)气虚气滞、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证(伏寒证):益气化瘀、理气通络、平调寒热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
4.穴位贴敷。
5.其他适宜疗法。
6.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心痛、胸闷、气短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心绞痛分级属于I级或II级者。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冠心病治疗及二级预防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急性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出现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患者及其家属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发生异议,导致该路径无法正常实施,退出本路径。
二、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TCD编码:BNX020、ICD-10编码:120.805、I20.001)的患者。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