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夜书所见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古诗的作者和朝代: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朝的杜牧、宋朝的苏轼和叶绍翁。
2.古诗的标题:《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
3.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注解:(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的山。
(3)径:小路。
(4)斜:倾斜,这里的“斜”需要读xiá。
(5)白云生处:山的高处。
(6)坐:因为;爱:喜欢。
(7)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8)霜叶:枫树的叶子在深秋时会变成红色。
(9)二月花:春天二月的花朵。
(10)红于:比……还要红。
(11)刘景文:人名,是苏轼的好友。
(12)荷尽:荷花枯萎。
(13)擎雨盖:雨伞,这里比喻荷叶。
(14)菊残:菊花凋谢。
(15)傲霜枝:菊花枝干在深秋时仍然挺拔直立,即使霜雪降临时也不屈服。
(1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刘景文。
(17)橙黄橘绿时:橙子和橘子成熟的季节,这里指深秋时节的景色。
(18)夜书所见:夜晚所看到的事物。
(19)萧萧:风吹梧桐的声音。
(20)送寒声:送来寒冷的声音。
(21)江上秋风:秋风从江面上吹来。
(22)动客情:触动了远在他乡的客人的情感。
(23)挑促织:捉纺织娘的声音,这里指孩子们在玩耍。
(24)夜深篱落一灯明:夜已经深了,篱笆下还亮着一盏灯。
(25)挑:挑弄,这里指孩子们玩耍的声音。
(26)促织:昆虫名,这里指纺织娘。
篱落:篱笆的影子,这里指篱笆外面。
一灯明:一盏明亮的灯。
(27)动客情:触动了远在他乡的客人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4.古诗的中心思想: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5.古诗的背诵和默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这三首古诗,并且能够准确默写。
6.古诗的鉴赏: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包括了解作者和背景、分析意象和意境、体会情感和主题等。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知识点
4《古诗三首》1.《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全诗如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生”的意思是产生,生出,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的种种动态;“坐”的意思是因为,霜叶的红艳胜过春天的鲜花,让原本萧条的秋景变得生机勃勃,这也是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两句话选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诗人认为一年中景色最好的时候是秋末冬初。
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出勃勃生机,也是对身处困境中的刘景文的劝勉。
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妄自菲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擎”意思是举。
用傲霜斗寒的菊花表达了对友人坚贞、高洁品格的称颂。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秋末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3.《夜书所见》中“书”的意思是书写。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反衬了秋夜的寂静。
“寒”一语双关,既写秋风寒冷,又写诗人漂泊天涯的凄凉。
这里的“客”指的是漂泊在外的宋代诗人叶绍翁,这里的“情”指的是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的场景诗人倍感亲切,更显出他客居他乡的孤寂与无奈。
“促织”指的是蟋蟀,“篱落”指的是篱笆。
4.《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从“寒山”和“霜叶”这两个词不难看出《山行》写的就是秋天的景色。
《赠刘景文》“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中的“荷尽”和“菊残”都点明是秋天。
《夜书所见》梧叶摇落、江上秋风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中“秋风” 明显点出是秋天。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件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萧萧梧叶送寒声,
夜 宋 江上秋风动客情。叶 书 绍 所 翁 知有儿童挑促织, 见
夜深篱落一灯明。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3)“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使旅客产生了思乡之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 乡。
猜想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深了,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猜想是孩子们在逗蟋蟀。
我会写
tiǎo
挑
音序:T 部首:扌 组词:挑战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 是“扌”不是“木”,“儿”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谢谢观看
手
多音字
tiǎo tiāo
挑
(挑战) (挑选)
抒发了思乡之情。
拓展延伸
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
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 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课后作业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PPT课件
我吧?
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一个人远在 外地。一天晚上,风吹着梧桐树哗啦啦地响,好 像,秋天到了,连树叶都怕冷起来。看着一江秋 水,满天的黑暗,听着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想 到自己漂泊在外,诗人怎么都睡不着,心里觉得 更加寒冷。
忽然透过窗户,他看到不远处的篱笆间有盏灯火,仔细 一看,原来是几个孩子用细枝从缝穴中小心翼翼地捉蟋蟀, 尽管已经很晚了,却玩得十分投入。诗人不禁想起自己小时 候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捉蝴蝶、逮小鱼的快乐情景,那 时也是这样的无忧无虑啊!可时光过得飞快,自己早已告别 了那美好的童年,此时此刻一个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于 是,诗人起身坐到书桌前,在寒冷的秋夜里提笔写下自己所 看到的景象,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 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 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 单缺少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这天,王维在遥远 的地方,想到自己家乡的兄弟 们此刻一定正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 PPT课件
课堂演练
1.连一连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写枫林 写枫叶特有的美 写山,写山路 写云,写人家
课堂演练
2.填空。 《赠刘景文》是描写 秋 季的景色,作
者是抓住 败荷 、 残菊 、 橙黄 、 橘绿 四种 景物来描写的。
课下作业
1.《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在你的生活 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 天呢?动笔写一写吧。
课下作业
2.请你动笔画一画“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所描述的画面。
词语听写
学完课文, 一起来听写吧。
老师要开始报啦, 同学们听仔细了, 小手动起来!
1.经 典 电 磁 理 论很 容易解 释原子 的稳定 性. 2.根 据 经 典 电 磁理 论,电 子绕原 子核转 动时, 电子会 不断释 放能量 ,最后 被吸附 到原子 核上.
3.根 据 经 典 电 磁理 论,原 子光谱 应该是 连续的 . 4.原 子 的 核 式 结构 模型彻 底否定 了经典 电磁理 论. 5.高 温 物 体 发 出的 光通过 物质后 的光谱 上的暗 线反映 了高温 物体的 组成成 分. 6.同 一 种 物 质 的线 状谱与 吸收光 谱上的 暗线, 由于光 谱的不 同,它 们没有 关系. 7.让 学 生 进 一 步体 会物理 规律是 在接受 实践检 验的过 程中不 断地发 展和完 善的。
重难点解析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写所思念的景象。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 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 婉转的小诗。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1
风声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全]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学习目标: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图片和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中的秋意和秋情。
生字归类:一类字:寒、径、斜、霜、赠、刘、盖、菊、残、君、橙、送、挑。
二类字:径、斜、赠、刘、残、犹、傲、君、橙、橘。
多音字:挑①tiāo 挑选②tiǎo 挑战。
词语解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霜叶:变红了的枫叶。
荷尽:荷花凋谢完了。
擎:托举。
犹:还,尚且。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萧萧:形容风吹梧叶的声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落:篱笆。
主题思想:《山行》描写了诗人驱车山间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秋景,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志趣和对秋天的喜爱。
《赠刘景文》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勉励好友刘景文能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的感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梧叶、篱笆下的灯火、儿童拨弄蟋蟀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古诗注释:1.《山行》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一户人家居住。
我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2.《赠刘景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3.《夜书所见》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阵阵秋风惹起游子思乡之情。
夜深了,篱笆深处灯光闪烁,料想那是孩子们正在拨弄蟋蟀。
课后习题二: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
《山行》里的“寒山”“枫林”“霜叶”,《赠刘景文》里的“荷尽”“残”“橙黄橘绿”,《夜书所见》里的“萧萧梧叶”“秋风”“促织”等,都是深秋时节特有的景象。
课后习题三:1.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2.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字词解释:【夜书】晚上写。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梧】梧桐树。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诗词大意: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①认识新偏旁冖:秃宝盖,汉字偏旁名,写法是第一笔是竖点,不要写成短撇,书写时向左下由轻到重顿笔。
横钩稍左低右高,转折处稍顿,出钩稍快。
灬:四点底,四点底的字代表两个意思。
一个意思与火有关,如:煮、蒸、煎、熬等。
另一个意思表示尾巴,如:燕、羔等。
②问题归纳1.青蛙写诗都有谁来帮忙?他们都帮了什么忙?来帮忙的有小蝌蚪、水泡泡和水珠。
小蝌蚪当逗号;水泡泡当句号;一串水珠当省略号。
2.一串水珠为什么可以当省略号?一串指出了水珠的数量多。
省略号就是六个小圆点,因为一串水珠就像是省略号。
①认识偏旁宀:意思是房屋,作为部首时常称之为宝盖或宝盖头。
由宀构成的字可分为四类:⒈指称房屋的,如:家、室、宅、宫;⒉与房屋有关的形容词,如:宽、寒、宏、寂;⒊与房屋有关的动词,如:寄、寓。
⒋与房屋关联的其他词:客、实、富、宁、安。
女:女字旁,做左偏旁时,横右边不出头。
女字旁的字多与女性有关,如妈、姐等。
②、问题归纳影子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因为光的关系,光在前面,影子就在后面;光在后面影子就在前面①认识新偏旁王:王字旁,做左偏旁时,下面的横变成提,带王的字大多和玉有关。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课件(共20张PPT)
4,积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对照学习。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风是从哪里吹来? 萧萧落叶声中送来了一群群 大雁。 早晨秋风撩动庭中的树木, 独自漂泊他乡的人最先听 到了秋声。
●谢谢观看
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课程目标:
●1,熟悉诗人叶绍翁,了解诗歌背景。 ●2,练习诗词中出现的字词,会读会写。 ●3,能够背诵并且学会翻译这首诗词,体会
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一首关于思乡的其他诗词,对照学 习。
1,熟悉诗人叶绍翁,了解诗歌背景。
叶绍翁,中国南宋诗人。 叶绍翁是江湖诗派诗人,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如《游园不值》:“应怜 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 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 为人们所传诵。
风声
●萧萧梧叶送寒声,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 阵阵寒意,
旅客思乡之情。
●江上秋风动客情。
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 故乡。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知有儿童挑促织,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看到远处篱笆下有,寒,触觉 描写。用五觉描写写出了秋气萧 森,环境凄清幽冷的感受。
梧
拼音:wú 落叶乔木。木质轻而坚 韧,可制乐器和各种器具 ,种子可食,亦可榨油。
促
拼音:cù 1,近,时间紧急 2,催,推动
篱
拼音:lí 用竹、苇、树枝等编成 的围墙屏障
3,能够背诵并且学会翻译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感情。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江上秋风动客情。
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 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 氛寒凉的气氛,更凸显客居他乡 诗人的无奈。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必背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必备知识点汇总 三年级语文上册必备知识点 园地一(必背)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4、古诗三首(必背)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唐]杜牧 [宋]苏轼 [宋]叶绍翁 远上寒山石径斜,荷尽已无擎雨盖,萧萧梧叶送寒声, 白云生处有人家。
菊残犹有傲霜枝。
江上秋风动客情。
停车坐爱枫林晩,一年好景君须记,知有儿童挑促织,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深篱落一灯明。
6、秋天的雨(2自然段必背)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园地二(必背)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金桂飘香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果实累累春华秋实 园地三(必背)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园地四(必背) 人心齐,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断全。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7、古诗三首(必背)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唐]李白 [宋]苏轼 [唐]刘禹锡 天门中断楚江开,水光潋滟晴方好,湖光秋月两相和, 碧水东流至此回。
山色空蒙雨亦奇。
潭面无风镜未磨。
两岸青山相对出,欲把西湖比西子,遥望洞庭山水翠, 孤帆一片日边来。
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银盘里一青螺。
园地六(必背) 园地七(必背)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采莲曲[唐]王昌龄 朝辞白帝彩云间,荷叶罗裙一色截, 千里江陵一日还。
芙蓉向脸两边开。
两岸猿声啼不住,乱入池中看不见, 轻舟已过万重山。
闻歌始觉有人来。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知识巩固 课件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一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山行
杜牧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 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是宰相杜佑之孙。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 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 荣昌盛的理想。
主要著作有《阿房宫赋》《樊川文集》。与李 商隐并称“小李杜”。
知识链接
刘景文 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 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 州学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 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 藏书之费。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 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思乡怀亲 怀想故园
拓展延伸
描写秋天的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唐]王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唐]王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当堂测试
这三首诗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你心中 的秋天是怎样的?说说你的感受。
古 诗 三 首
生字学习 会认的字
会写的字
多音字
tiǎo:挑战 挑 tiāo:挑选
行
xínɡ:飞行 hánɡ:银行
挑灯夜读 百里挑一
鱼贯而行 字里行间
形近字
君(jūn)君王 君主 群(qún)人群 群体
挑(tiǎo)挑战 挑拨 桃(táo)桃子 桃李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夜书所见讲解
古诗《夜书所见》是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古诗,描写了作者在夜晚读书时所见到的美景。
这首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风光和美好的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方面对古诗《夜书所见》进行全面评估和讲解,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首古诗的内涵和意义。
1. 古诗《夜书所见》的内容概要古诗《夜书所见》通过描写夜晚读书的场景,展现了月光下的美景,描述了树影婆娑、蛙声悠扬等情景,深情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这首古诗以简单流畅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古诗《夜书所见》的意境和情感古诗《夜书所见》通过描写夜晚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作者利用生动的词语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好而宁静的世界,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 古诗《夜书所见》的艺术特色这首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夜晚的美景,将自然界的景色融入到了诗歌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境,这首古诗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这首古诗,《夜书所见》,我深深地被它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自然的感悟所打动。
在这个繁忙的社会中,人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自然之美,而这首古诗通过对夜晚美景的描写,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看来,这首古诗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更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以启发和共鸣。
总结回顾:古诗《夜书所见》通过对夜晚美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这首古诗的艺术特色,更能够从中领略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希望通过本次的讲解,你能对这首古诗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古诗《夜书所见》的美感和意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不由得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在古诗中,作者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自然景色娓娓道来,令人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夜晚的美妙世界之中。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夜书所见》叶绍翁|部编版
江上秋风动客情。
“客”在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前 两句描写了落叶飘飞、秋风萧瑟的 情景,有力地烘托出了诗人客居他 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落: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猜想。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诗意:猜想是孩子们在逗引蟋蟀 ,夜深天暗,远处篱笆 院里的灯火忽然映入眼中。
触景生情 美好向上的心态 秋天是嫣红满目、丰收在 望的季节,秋天也是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季节。让我们 一起用心感受秋天独有的美丽,感受诗人心中永远难以割 舍的牵挂。
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在内容和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三首古诗的共同之处在于所描绘的都是深秋时节的景色。 三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山行》描写了寒山、石径、 人家、枫林、霜叶;《赠刘景文》描写的是荷、菊、橙、橘四种 季节性景物;《夜书所见》则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篱落、 灯火。三首诗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山行》表达了诗人对 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赠刘景文》表达了诗人对友 人的劝勉和支持;《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和寂寞的心情。
夜书所见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思念家乡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 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 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语文要素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 概念:学习古诗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可借助注释来理解。 运用:如《山行》中的“坐”用我们熟悉的意思解释不通, 阅读课下注释,我们知道它在这里是“因为”的意思。在借助注 释理解词语时,要防止生搬硬套,要根据语境对注释中的内容做 适当的调整和变通。如《夜书所见》中的“挑”和“促织”在理 解时不能生搬硬套将两者叠加,可以理解为逗引蟋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1. 内容分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的景色,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孤寂落寞之感,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 从诗句来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首句以“萧萧梧叶”起兴,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送寒声”点明季节是秋季,寒风瑟瑟。
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则直接点出诗人客居他乡,秋风撩动了他的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的想象之景,他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儿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挑弄蟋蟀,那篱笆下的一盏明灯显得格外温馨,与自己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1.1 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思乡怀亲。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体会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感受古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与家人的团聚时光,培养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 语文要素:-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背诵、默写古诗。
这要求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准确记忆并书写诗句。
-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学生要能够从诗中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并且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理解诗句中“萧萧”“促织”“篱落”等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古诗的大意。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之情。
1.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并默写古诗。
例如,要让学生明白“萧萧梧叶送寒声”这句诗中,“萧萧”形容风声,梧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仿佛在传递着寒意,通过逐字逐句的解释,帮助学生掌握诗句的准确含义。
三年级古诗夜书所见知识点
三年级古诗夜书所见知识点《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是三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篇目。
以下是关于这首古诗的详细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多写田园风光,富有生活情趣。
二、诗词原文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诗词释义1、“萧萧梧叶送寒声”: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形容风声。
2、“江上秋风动客情”: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客情”指旅客思乡之情。
3、“知有儿童挑促织”: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挑”指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4、“夜深篱落一灯明”:深夜时分,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样的场景更加深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生活细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而又充满温情的氛围。
五、诗词主题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在异乡漂泊的他,在秋夜感受到了秋风的凉意和孤独,看到儿童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和家乡,从而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六、重点字词1、萧萧:风声。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4、促织: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5、篱落:篱笆。
七、诗词朗诵朗诵这首诗时,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
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语调要低沉缓慢,表现出秋风的萧瑟和诗人的孤独;后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语调可以稍微轻快一些,体现出儿童的天真活泼和诗人对家乡生活的怀念。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夜书所见》的格式和意境,进行仿写。
例如:《春夜思乡》柔柔柳丝迎暖风,园中春花引归梦。
知有伙伴放纸鸢,日落山坡笑声浓。
九、诗词拓展1、可以让学生收集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和特点。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品读释疑《古诗三首·夜书所见》精品课件
江上秋风动客情。
“客”在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这 一句描写了落叶飘飞、秋风萧瑟的 情景,有力地烘托出了诗人客居他 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落: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猜想。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诗意:猜想是孩子们在逗引蟋蟀 ,夜深天暗,远处篱笆 院里的灯火忽然映入眼中。
夜书所见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思念家乡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 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 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语文要素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 概念:学习古诗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可借助注释来理解。 运用:如《山行》中的“坐”用我们熟悉的意思解释不通, 阅读课下注释,我们知道它在这里是“因为”的意思。在借助注 释理解词语时,要防止生搬硬套,要根据语境对注释中的内容做 适当的调整和变通。如《夜书所见》中的“挑”和“促织”在理 解时不能生搬硬套将两者叠加,可以理解为逗引蟋蟀。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的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再见!
品读释疑
夜书:晚上写。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 桐叶发出的声音。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梧:梧桐树。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诗意:秋风吹动梧桐树叶萧萧作响,将带着阵阵寒意的声 音送到耳边,江上的秋风挑动旅客思乡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寒声”营造了一种凄 凉、孤寂的气氛,为诗人思念家 乡做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夜书所见知识点导读:小学语文的学习缺少不了课下的练习,课下做练习题能够帮助大家及时回顾学过的知识点,还能帮助大家总结做题的方法和经验,本文整理了夜书所见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利用这些语文练习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篱笆。
【练习题】
1.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2分)
2.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1分)
2.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2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